第三章 消消氣,做人可以不生氣

《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316441139328863294,7254873615454178367,7310137145899879439,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316473043784567843,7344955385830181950,7294563911238421544,7338245415755582526,7316124681847704630,7267077380982705167,7299671005981576246,7340471392090999870,7332312704918490174,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338324426368240702,7374671359663688729]}],"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韓非子》reference_book_ids":[7332311485873392702,7316124677548543011,7294565328732818470,7312645146342853641,7314184837424745510,7316123642599836713,7078173545792015390,7312742117556620339,7316431251412356131,7329733615539981374,735605962339413510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畢達哥拉斯說:“氣憤始於愚蠢,終於懊悔。”如果你不想去懊悔,就應該從現在起學習如何才能消消氣。

有一個頭腦簡單、愛生氣的人,常常聽到別人家的狗叫就跺腳罵上半天。他也知道自己脾氣不好,可就是改不了,為此而煩惱不已。

後來有一天,他去城郊的寺廟,虔誠地請教一個高僧:“我如何才能克製自己的怒氣呢?”高僧笑嗬嗬地回答:“很簡單啊,我教給你10個字,‘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這樣就可以了。”高僧簡單的回答讓他將信將疑,就這樣心有不甘地回家了。

當他趕回家裏,發現自己的老婆正跟另外一個人並頭睡在一起!妒火中燒的他轉身操起一把菜刀,準備衝進去砍了這對“奸夫淫婦”。

這時候,他猛然想起高僧教給他的10個字,就強忍著怒火,開始在心裏數數。剛數到8的時候,那個“奸夫”突然醒了過來,看著他拿著把菜刀站在自己麵前,嚇了一跳,說:“兒啊,你拿著菜刀做什麼!”

原來是這個人的母親看兒子遲遲不歸,特地過來陪兒媳婦聊天。兩人等困了,就睡在一起了。

他驚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虧高僧告訴了我製怒的智慧,不然我已經殺了老娘和媳婦了!”

你看,想做到不生氣,其實不需要多麼長時間的心靈修煉,簡簡單單的“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就可以了。

與人相處時,當對方情緒過於激動時,一定要先保證自己不生氣、不動怒。現實中,讓人生氣發怒的事情時有發生,這時候你一定要做一個頭腦冷靜的人,忍住一時的怒氣,理智地處理各種不愉快,用平和對待無理。畢達哥拉斯說過:“憤怒始於愚蠢,終於懊悔。”如果你不去忍耐,任意放縱自己的怒氣,首先傷害的就是自己的身心。如果對方是有意氣你、刺激你,你忍不了怒氣,就很容易中計,被人牽著鼻子走。

發一通脾氣、出一口惡氣確實很容易,但是代價很大,那樣就像你為了趕走一隻聒噪的烏鴉而砍掉整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樣,結果得不償失。你可能見到過或自己親身經曆過這樣的情況:朋友之間,因為一句閑話爭得麵紅耳赤,最後撕破臉皮、形同陌路;鄰裏之間,因為孩子打架導致兩家大人拌嘴,最後老死不相往來;夫妻之間,因為家庭瑣事互不相讓,最後情斷義絕、勞燕分飛。當我們以憤怒代替了理智時,結局注定是兩敗俱傷。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要說錢真是個好東西,沒有人敢說他這輩子離得開金錢。沒有錢,你吃什麼?沒有錢,你穿什麼?沒有錢,你憑什麼養育孩子、孝敬父母?金錢的作用雖然是不可低估的,但是這個世上比金錢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而許多人卻常常忘記了這個最基本的原則。有一位30多歲的業務經理,拚命工作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100萬元的存款,一棟花園別墅,一輛本田小車。然而,這“三個一”的目標尚未達到,卻因勞累過度而猝死。如今,為了多賺錢同時打兩三份工,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工作的人不占少數,這無疑是“今天用命賺錢,明天拿錢保命”的做法。正如聖經上所說:“你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處呢?”

仔細想一想,包括健康和親情,還有很多東西遠比金錢重要得多,比如生命、友情、愛情、理想、事業、人格等等。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很多東西是金錢換不來的:金錢可以買到鮮花,但它買不到青春;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知識;金錢可以買到幫助,但它買不到忠誠;金錢可以買到珠寶,但它買不到友誼……身價過億的“小超人”李澤楷曾結合自身經驗和切身體會,勸勉青年人,在選擇事業時不要太著眼於金錢回報,應當講求個人興趣和理想。他說:“當然要講求實際生活需要,但是隻顧想著賺回來的金錢何時才可以買車買樓的話,你便會成為金錢的奴隸。”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人所說的這個“利”字指的就是金錢。人生在世,追求財富本也無可厚非,但對待金錢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不要過度追求金錢,二是千萬別摳門,做了守財奴、吝嗇鬼、鐵公雞……這兩種人的下場通常都是可悲的。

南北朝時的武陵王蕭紀,是梁武帝的第八個兒子,小時候深得父王寵愛,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蕭紀頗有文韜武略,南開寧州,西通資陵,內勸農桑,外通商賈,按說不應該把錢財太當回事,可他偏偏就極其吝嗇,一文錢都要算計,因而成了中國曆史上的一顆政治流星。

一次,蕭紀率軍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餅,100個金餅一籃,裝了100多籃,高高掛起,銀子則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還有各種綾羅綢緞,不計其數,以此激勵將士奮勇殺敵,但這位吝嗇鬼隻不過是讓大家飽飽眼福而已,每戰結束後從不論功行賞。軍心因此大亂,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時間內兩岸十四城俱失,金銀財寶盡被擄去,蕭紀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

比蕭紀還一毛不拔的是明末的崇禎皇帝,他繼承了祖父萬曆生性吝嗇的毛病。小時候,他用仿影的方式練字,如果紙張較大而範本的字較小的話,他一定會先將紙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寫滿,以免浪費。為了節約起見,他常派人到宮外去從民間采買物品,然後仔細地詢問價格。

崇禎沒有搞清楚吝嗇與節儉的區別,節儉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花費恰到好處;吝嗇則是當用不用,不當省的也要省。崇禎這種守財奴式的“節儉”,對於他的中興帝國之夢,也是致命的一擊。1645年,李自成進逼北京,大明帝國的心髒北京城已岌岌可危,無計可施的崇禎召見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戶部、兵部的官員們,討論放棄寧遠,調吳三桂軍隊緊急入衛北京。但吳襄卻提出,如果讓吳三桂進衛北京,大約需要100萬兩銀子的軍需。100萬兩銀子在畢生儉樸的崇禎眼裏,是一筆龐大得令他心痛的數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這麼多的銀子,隻得放棄了這一原本還算不錯的計劃,而坐困城中。

要想堅守京師,籌餉是一個大問題。大明王朝國庫裏竟然僅有區區40萬兩,而崇禎的個人財產卻豐厚無比。因此,大臣們多次上書懇請,希望崇禎能拿出內帑(皇室內府的庫金)以充軍餉。但這無疑是要崇禎的命,他向大臣們哭窮說“內帑業已用盡”。左都禦史李邦華著急了,也顧不得是否當眾頂撞聖上了,他說:“社稷已危,皇上還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嗎?皮之不存,毛將附焉?”話已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崇禎卻“顧左右而言他”,始終不肯拿出一分一厘來保衛他的江山。李自成攻占北京後,從他宮內搜出的白銀多達3700多萬兩,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在其中。

為了節省100萬而丟掉了3700萬,乃至整個無法估價的萬裏江山,這樣的損失是再簡單不過的一筆賬,小學生都能算出來,為什麼自幼聰明好學的崇禎皇帝卻到死也沒有算清楚呢?就是因為他把錢看得太重了,心態一旦失衡,做出的選擇自然是十分荒唐的。

守財奴、吝嗇鬼、鐵公雞,都是指那些隻知斂財卻不知怎樣使用的人。這樣的人在古今中外,上至王侯將相,下到尋常百姓,都大有人在。金錢的作用是什麼?不就用來過日子、幹事業或者做善事的嗎?錢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花則花,隻要不是鋪張浪費就行了。否則,一遝遝的鈔票與廢紙、冥幣又有何區別呢?

香港作家張立對金錢有一番妙論:“口袋裏無錢,存折裏無錢,但心裏裝滿錢的人最苦;口袋裏有錢,存折裏有錢,但心中無錢為大福也。”這話的意思是,有沒有錢不是關鍵,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錢。將金錢看得很輕,你就會生活得自由自在;將金錢看得很重,你就會活得很累、很辛苦。

過分追逐金錢與一毛不拔,都容易讓金錢主導靈魂,讓人分不清是非、善惡、美醜,會顛覆正確的價值觀。這些心裏隻想著錢的人不僅不會有高遠的追求,也注定是一個隻計較蠅頭小利的可憐蟲。古人雲“淡泊以明誌”,意思就是要恬淡寡欲、看淡金錢,這樣才能有助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才能做到做人不生氣。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能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呢?但我們有時候也和猴子一樣,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為了得到職務而奴顏媚骨,失去了尊嚴;為了得到金錢而勞神傷身,失去了健康;為了成就事業而無暇顧家,失去了親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與失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輪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沒有結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童話創作。當安徒生到了暮年,回憶自己人生得失的時候,他說:“我為童話付出了一筆巨大的、無法估量的代價,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為了得到事業上的輝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擁有的愛情,失去了家庭的溫馨,失去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不可否認,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卻獲得了創作的快樂。

得與失,是一種心態。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貪得無厭;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壞事,“塞翁失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得與失的轉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戰國時有一位名叫塞翁的老人,他養了許多馬。有一天,塞翁丟了一匹老馬,鄰居們紛紛對此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丟了馬,看起來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不會是件好事情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這次,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他的兒子喜不自禁,天天騎著駿馬去兜風,沒想到有一天摔傷了一條腿,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話:“誰知道它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兵了,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他們父子因此躲過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世代相傳,漸漸地變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得到”與“失去”都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得到了一些會失去更多,失去了一些也可能得到更多。

在對待得與失的時候,人們有這樣幾種態度。一種是得到了高興,失去了生氣,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態度。一種是失去了生氣,得到了也不安心。這種人活得最累,因為他們沒得到時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會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有一位商業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歎:五年前,我窮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飯,但胃口卻很好;穿的是很不結實的劣質衣服,但衣服裏麵的身子卻很結實;喝的是淡而無味的白水,但卻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簡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時雖然窮得要命,但我也快樂得要命。當時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錢的話,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於是我就拚命地掙錢,終於掙到了很多很多的錢。結果呢?我現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飯菜,但卻沒有一點食欲;穿的是光鮮的名牌衣服,但衣服裏麵的身子卻很虛弱;喝的是高檔飲料,但卻寡然無味;住的是豪華別墅,心裏卻很不放心;睡的是軟綿綿的席夢思床,但卻夜不能寐。得到了財富卻失去了快樂,真是得不償失啊!

還有一種態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氣的態度對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對於別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紅、不妒忌,借別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動力;對於別人之失,不旁觀、不譏諷、不消極,借別人之失,取教訓,振精神,創未來。這才是對待得失的正確態度。

唐朝有一個督運官,功不顯,名不著,他在一次監督運糧船隊時,遭遇不測,翻了船,糧食損失頗多。巡撫在考核他時說:“監運糧食受損,成績中下。”督運官聽後一句話也沒說,從容地笑著退了出來。巡撫頗欣賞他的氣度和修養,把他叫回來重新評估道:“損失糧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績中中。”督運官仍然沒有半句慚愧或辯解開脫之類的話。巡撫深為他的坦蕩胸懷所感動,最後評價他說:“寵辱不驚,遇事從容,成績中上。”這就是在得失麵前“寵辱不驚”的不生氣姿態。

一個嬰兒剛出生就夭折了。一個老人壽終正寢了。一個中年人暴亡了。他們的靈魂在去天國的途中相遇,彼此訴說起了自己的不幸。

嬰兒對老人說:“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這麼久,而我卻等於沒活過。我失去了整整一輩子。”老人回答:“你幾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談不上失去。誰受生命的賜予最多,死時失去的也最多。長壽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來:“有誰比我慘!你們一個無所謂活不活,一個已經活夠了,我卻死在正當年,把生命曾經賜予的和將要賜予的都失去了。”

他們正談論著,不覺已到了天國門前,這時,一個聲音在頭頂響起:“眾生啊,那已經逝去的和未曾到來的都不屬於你們。你們有什麼可失去的呢?”三個靈魂齊聲喊道:“主啊,難道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最不幸的人嗎?”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個,你們全是,因為你們全都自以為所失最多。誰受這個念頭折磨,誰就真正是最不幸的人。”

的確,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不在於世俗的標準,而在於自身的評判。如果患得患失,即使得到再多,也會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快樂!

有一條大河,河水波浪翻滾。河上有一座獨木橋,橋很窄,僅用一根圓木搭成。有一天,兩隻山羊分別從河兩岸走上橋,到了橋中間相遇了。但因橋麵太窄,誰也無法通過,這兩隻山羊誰也不肯退讓,在橋上用角頂撞起來,而且互不示弱,抵死相拚,最終雙雙跌落橋下被河水吞沒了。

《菜根譚》中說:“途經路窄處,要留一步讓別人先行,這才是涉世的安樂法。”上麵這則寓言也正蘊含了“經路窄處,留一步讓別人先行”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麵看,好像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兩敗俱傷,倒不如互相寬容,對大家都好。

凡事都應該學會讓一步,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要將其逼至絕處,否則也許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咬人”之類的俗語,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那何不對人對事都退讓一步呢?

以養魚作為比喻,做人退一步有三種境界:初級境界是玻璃缸裏賞魚,隻讓它在一定的範圍存在和活動;中等境界是池塘養魚,水肥魚躍;最高境界是讓魚歸江海,任其自由自在地遊弋。

為什麼有的人做不到退一步呢?那是因為他沒有做到不生氣,要麼自私狹隘,要麼斤斤計較,要麼得理不饒人。如果人人都能做事退一步,生活中的許多糾葛、怨恨、偏見和不快,都會煙消雲散,惡語中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反之,如果以情緒代替理智,讓憤怒主導行為,以牙還牙,睚眥必報,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現實中,因為一句話、一元錢的小矛盾而導致一場官司、一條人命的事不是經常發生嗎?

明代學者薛楦說:“讓步是一種喜悅,被別人寬容是一種幸福。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退一步其實就是凡事不生氣,不苛求,不極端,不任性,它有助於人際關係的融洽,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健康,更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養。所以,當對人對事可以退讓時,我們就應該盡量多一些寬容,學會獨木橋邊退一步。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其迅速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事實上,害死野馬的不是吸血蝙蝠,而是他們自己。動物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會讓野馬死去,導致野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它暴怒的性格。

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如果我們遇事也如同發狂的野馬那樣,不能控製心態,不能理智、冷靜地麵對一切,就很有可能自取滅亡。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同生共死,齊心協力,從寄人籬下到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事業蒸蒸日上。可是,這一份偉業從關羽敗走麥城開始,就由盛轉衰——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被吳國生擒斬首;然後,張飛被部下暗殺;最後,劉備70萬大軍被東吳的一把火燒盡。這一連串的“倒黴事”,都是因為三兄弟的衝動。關羽的狂妄自大,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張飛為關羽報仇心切,情緒失控,以鞭打部下來發泄,導致被害;最後穩重的劉備也失去了理智,不顧孔明等人的苦苦規勸,執意伐吳,結果導致慘敗。

衝動是會受到懲罰的,西方有句民諺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情緒一旦失控,心態一旦浮躁,那就好比推倒了命運的多米諾骨牌,會壞事連著壞事,黴運接著黴運。

悲歡離合本是常理,我們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沒有遇到過讓人生氣、令人氣憤的事呢?然而,無論從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上講,遇到不順心的事動輒勃然大怒是有百弊無一利的。因為怒氣猶如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不僅會毀滅他人,還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林則徐自幼聰穎,但是他喜怒無常的性格讓他的父親林賓日憂心忡忡,為此,林賓日經常教育林則徐遇事不要衝動。有一天,林賓日給林則徐講了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稱,對不孝之子絕不輕饒,必加重處罰。一日,二賊入戶盜得一頭耕牛,又把這家的兒子五花大綁押至縣衙,向縣官訴其打罵父母不孝之罪。該官一聽兒子竟然打罵父母,犯下不孝之罪,於是不問青紅皂白喝令衙役杖責其50大棍。直到這家老母跌跌撞撞趕來說明真相,糊塗的縣官這才想起找兩賊人算賬,可兩個賊人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

這個故事給林則徐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後來林則徐做了高官,他的府衙裏長年掛著一塊牌匾,上書“製怒”兩個大字,以此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在任兩廣總督時,一次林則徐盛怒之下把一隻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製怒”二字時,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謝絕了仆人的代勞,親自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以示悔過。

“怒”是人的七情之一,但卻是一種負麵的情緒。“怒傷肝”、“多怒則百脈不定”,這些淺顯的醫學道理人人皆知。所以遇事要克製自己,盡量不要發怒,怒氣一旦出現,又要善於製怒。除了林則徐“懸聯”的方法外,古人還留下了很多製止衝動的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佩物:《韓非子》中記載,春秋時,魏國鄴令西門豹為了克服性情急躁的毛病,便“佩韋以緩氣”。“韋”是熟牛皮,西門豹取其質地柔軟的特性以自戒。據說每當他要發脾氣時,看到身上的佩物,氣就能消一半。

寫字:韓愈在《送高閑人序》中介紹,唐代的張說,寫字不是為了練習書法,而是以此排遣心中的怒氣。

下棋:明代鄭瑄在《昨非庵日篡》中寫道,李納性情急躁,易發脾氣,但每逢下棋,他的性情就趨於安詳、寬緩。所以凡是遇到使他心情躁怒的事,家人便悄悄將棋盤擺在他麵前。李納見了棋盤,怒氣馬上就消失了。

麵壁:晉朝有個人叫王述,脾氣很大。據說,他吃雞蛋,筷子夾不住,竟抓起雞蛋扔在地上,又拾起放在嘴裏咬碎,再狠狠地吐出。如此乖戾的脾氣,但必要時也能出奇的克製住而不怒。有一次,他因事和謝奕鬧翻,謝奕氣勢洶洶罵上門來,說了許多非常難聽的話。而王述卻一聲不吭,隻是默默地麵對牆壁而立。謝奕離去很久,王述才轉過身來又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跑步:古時候,一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而一生氣,他仍然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有人不理解他這種習慣,愛地巴解釋說: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人生氣呢?不如多做點事情改變家境;現在老了,我邊跑就邊想,我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上天對我不錯了,又何必與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

清朝時,身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給後人留下了兩條含有深刻哲理的字幅,一個是“難得糊塗”,另一個就是“吃虧是福”。

“吃虧是福”的典故是這樣來的。鄭板橋有一個遠親叫鄭煊,有一次鄭煊做木材生意,運貨到外地,沒想到貨價狂跌,眼看就血本無歸了。鄭煊以為自己的末日到了,便將苦惱告訴了鄭板橋。這時,鄭板橋便送了鄭煊一幅勉詞——“吃虧是福”,其內容寫的是:“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已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繼平且安。福即是矣。”

看到橫幅,鄭煊精神上得到了稍許安慰,心境也逐漸平靜下來,便帶著自己的商船回家。沒想到在回家的路上,木材的價格突然漲起,鄭煊因此發了財。回家後,鄭煊靜靜地思考著鄭板橋給他的題詞,並從中體會出了人生哲理,於是將鄭板橋的題詞作為家訓,刻在牆壁上以示後人。

人生的得與失是不斷交替而始終趨於平衡的,你得到一些就會失去其他的一些,反之也是一樣。如果吃虧就是主動地、心甘情願地失去,那麼失去之後你肯定會有所收獲。吃虧是以退為進,吃虧是損小獲大,吃虧是失利得益,吃虧是棄輕載重,吃虧是去粗取精,吃虧是丟卒保帥。會吃虧者,必定是參透了人生玄機的智者,才能在得與失麵前保持不生氣,所以不怕吃虧,甚至會主動吃虧。

就拿做生意來說,主動的方吃虧不僅能換來長久的合作和源源不斷的利益,還能為自己贏得良好的商業信譽。如果某個商人吃不得虧,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與合作夥伴斤斤計較,就對員工大肆盤剝,那這個商人遲早會輸得精光。古代十大商幫之首是晉商,晉商之冠是喬家,而喬家大院的建築上刻的卻是“學吃虧”這三個大字,為什麼他們不刻上“學賺錢”呢?因為喬家在上百年的商海沉浮中,認識到了一個真理——吃虧就是賺錢!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在城裏大肆掠奪和搶劫財物,當時北京的許多錢莊都被洗劫一空。那些逃到西安的王公貴族,則帶著大把大把的銀票,向西安的各大票號兌錢。日升昌票號的老板山西人雷履泰,與其他票號掌櫃都麵臨著同樣的一個難題:由於日升昌的北京分號被洋鬼子一把火給燒掉了,賬本全部沒有了,那麼在沒有賬本的情況下,如何知道誰存了多少銀兩呢?如果隻要有銀票就給兌換銀子,那麼元氣大傷的日升昌,很有可能麵臨倒閉的危險!

有夥計說:“幹脆不兌錢給他們了,暫時關門算了,咱們票號也是受害者啊!”也有人說:“等把賬目核實清楚後再兌換也不遲,這樣也不會影響信譽。”但是這些建議,統統都被雷履泰否定了。雷履泰在深思熟慮後決定,凡是儲戶能拿出存銀憑據的,無論是高官權貴,還是平民百姓,而且無論數額大小,一律無條件足額兌換。當時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議論紛紛:雷履泰真是瘋了,這不是自己往火坑裏跳嗎?

雷履泰真的瘋了嗎?當然沒有,雷履泰是在以看似“吃虧”的方式收買人心。作為一個早期銀行家(票號掌櫃),兌現儲戶的存款,進行正常的存貸業務,是恪守職業行規的一種體現。儲戶看到雷老板講信用、底氣足,就會對日升昌票號更加信任。當時前來兌錢的大多是從北京逃亡而來的朝廷官員或者達官權貴,盡管目前時局動蕩,洋鬼子甚囂塵上,但畢竟隻是暫時的,大清朝還是要由這些人重新掌權。如果你能夠在危難時刻幫他們一把,人家就會牢牢記住你。等到這些人重回京師之後,以他們的政治勢力和經濟實力,將會給日升昌票號更多的信任和好處。

雷履泰這一“吃虧”的行為,果然為其帶來了大機遇。因為這件事,日升昌票號“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招牌聲名遠揚,各地的儲戶對其有口皆碑。戰亂過後,當日升昌的北京分號重新開張時,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草根百姓,無不前來捧場,紛紛將自己的積蓄放心大膽地存入票號,甚至朝廷也將大筆的官銀交給其收存、彙兌。

人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捉摸不定,吃虧之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我們對於得失要看淡一些,不要刻意去追求占便宜,更不能因為吃了虧而耿耿於懷。從我們身邊的一些所見所聞不難看出這樣一個規律:越是不肯吃虧的人,越有可能吃虧,而且往往還會多吃虧,吃大虧。

台灣良機實業公司總經理張廣博,素有“水塔王”之稱。念小學時,因為家境貧寒,每逢夏日放學之後,張廣博都會背上一個裝著40根棒冰的木箱,沿街叫賣。有一天,剛剛賣出3支棒冰,暴雨突至導致氣溫驟降,因此棒冰再也無人問津了。眼看剩下的37支棒冰就要全部化掉了,張廣博心想:反正就要化掉了,幹脆吃掉吧。於是打開木箱,把剩下的37支棒冰吃得幹幹淨淨。結果他因此患上了重感冒,在床上躺了兩個多月才恢複健康。

為了37支冰棍的小便宜,卻吃了花一大筆醫藥費的大虧。不過,正是這慘痛的教訓才使得張廣博獲得了“該吃虧的時候就得吃虧”的人生經驗,才有了他後來輝煌的成就,如此看來,他最終也算是占了大便宜。

“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人都有趨利的本性,自己吃點虧,讓別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別人的積極性,使自己廣結良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就這樣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想著占便宜。因為便宜天下人都爭相擁有,如果我一個人占據,則他人皆與我結怨;我如果不占便宜而肯吃虧,那麼別人對我的怨氣便消除了。”此外,“欠債好還,人情難還”,當自己吃虧時,別人肯定會不好意思,會覺得虧欠了你,就會想辦法償還。所以,主動吃虧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或遲或早會有回報。

人都有吃虧的時候,關鍵是自己如何看待吃虧。吃虧之後保持平常的心態,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吃虧是福,哪怕被騙、失業、破產這些讓人難以接受的挫折其實也是福分,因為“吃一塹,長一智”,這樣的大虧吃多了,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精明強幹了。

原盛大網絡總裁唐駿在卡拉OK盛行的時候,研發了一個專門用於卡拉OK設備上用的打分機,演唱者唱完一首歌後,打分機會自動打出分數,這一設備增加了賣點。唐駿的這項專利被三星公司以8萬元的價格買斷,但三星賣給其競爭對手日本先鋒公司的專利使用權就是150萬元。為此,很多朋友都覺得唐駿特別虧。

但唐駿在談到這段經曆時,卻沒有一絲遺憾,相反對當年的吃虧心懷感激。唐駿說:“應該感謝三星公司,如果沒有三星來買這項專利,就沒有我創業之初的8萬元啟動資金,或許後來的事業也不會有現在這麼順利。最重要的是,這件事教會了我如何將專利變成商品,使我從一個學者型的人變成一個商業型的人。”

1727年英法兩國發生戰爭,一時間英國人對法國人非常仇視。當時,伏爾泰恰巧正在英國旅行。英國人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伏爾泰給抓了起來,將所有的怒氣都發泄到了他身上,衝著他大喊大叫:“給這可惡的法國佬一點教訓……”,“把他吊死得了……”,“快點把他吊死……”。

這時,伏爾泰卻不慌不忙,微微一笑說:“諸位,可否讓我這個將死之人說幾句心裏話呢?”全場頓時安靜了下來。

伏爾泰給大家深深鞠了個躬,清了清嗓子,微笑著說:“各位英國朋友,你們之所以要懲罰我,是因為我是法國人。不過,以各位的聰明才智,難道沒有發現,我生為法國人卻不能生為高貴的英國人,這不就是一個天大的懲罰嗎?”

這句話說完,在場的英國人全都哈哈大笑起來,伏爾泰被當場釋放,得以死裏逃生。

對於有苦有樂的人生來說,幽默猶如黑暗中的光亮、飯桌上的開胃菜、齒輪上的潤滑油,不少事都會因為你的幽默和自嘲而出現轉機,就像伏爾泰一樣,一句玩笑竟保住了一條性命。

幽默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長,它是人生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開胃菜。幽默可以讓生活充滿歡樂,可以讓人不生氣,可以化解許多矛盾,可以給人很多機遇。

當年華盛頓會議時,丘吉爾早上正在淋浴,而恰巧羅斯福造訪,碰到全身赤裸的丘吉爾,對於兩位元首來說本應是很尷尬的事情。然而,丘吉爾急中生智地說:“總統先生,大英帝國對你可是毫無保留的啊!”一句話不僅使尷尬煙消雲散,還順便贏得了羅斯福的信任。

其實羅斯福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曆。1912年,羅斯福在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集會上發表了一篇演講。當他在這篇演講中說到女子也應踴躍參加選舉時,聽眾中忽然有人大聲喊道:“先生,這句話和你五年前的意見不是大相徑庭了嗎?”

羅斯福沒有回避或者掩飾,而是聰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嗎?五年前,我確實有另一種主張,現在我已深悟我那時的主張是不對的!”

他的這種坦白、忠實、誠懇、親切的回答,給了那位問話者滿意的答複。

名人如此,凡人也如此。有一天,老公回家看到老婆在煮菜,因為前一天兩個人吵了架,老婆拉長著臉。老公就問:“老婆,你在煮什麼?”結果老婆很生氣的回答:“煮毒藥!”老公幽默地說:“夠不夠兩人吃啊?”結果老婆“撲哧”一笑,兩人冰釋前嫌。

現實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雙方爭論激烈、劍拔弩張、僵持不下,往往由於其他人的一兩句幽默話語,即可使爭執的雙方和顏悅色,握手言歡,化幹戈為玉帛。或者在一個死氣沉沉、單調乏味的場合,也往住因為某個人的幽默談笑,打破了沉悶,活躍了人們疲憊麻木的神經,從而營造出一種生動活潑、健康風趣的氛圍。

抗戰勝利後,張大千從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臨行前,好友設宴為他餞行,並特邀梅蘭芳等人作陪。宴會開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張大千卻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陪末座。”梅蘭芳和眾人都不解其意。張大千解釋說:“不是有句話‘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嗎?梅先生唱戲是動口,我作畫是動手,我理應請梅先生首座。”滿堂來賓為之一笑,並請他倆並排坐首座。張大千自嘲似的幽默,既表現了他的豁達胸懷,又製造了寬鬆和諧的交談氛圍。

1930年2月9日,蔡元培70歲生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國際飯店為他設宴祝壽,他在答謝時灑脫風趣地說:“諸位來為我祝壽,總不外要我多做幾年事。我活到了70歲,就覺得過去六十九年都做錯了。要我再活幾年,無非要我再做幾年錯事嘍。”賓客一聽,哄堂大笑,整個宴會充滿了歡快的氣氛。

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可以很快拉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20世紀50年代初,有一次周總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設宴招待外賓。客人們對中國菜的花樣之繁多、風味之獨特、味道之鮮美都讚不絕口。這時,上來一道湯菜,湯裏的冬筍、蘑菇、紅菜、荸薺等都雕刻成各種圖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在湯裏一翻身恰巧變成了法西斯的標誌。貴客見此,不禁大驚失色,忙向周總理詢問原由。對於這個問題,周總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隨即泰然自若地解釋道:“這不是法西斯的標誌!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念‘萬’,象征‘福壽綿長’,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接著,他又幽默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誌也沒有關係嘛,我們大家一起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熱烈,這道湯也被客人們喝得精光。

幽默還有一個巨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讓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位於亞平寧半島的意大利,有5700萬人口,其中有1900萬人在75歲以上,平均3萬人中就有一個百歲老壽星。他們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心胸坦蕩、樂觀開朗、幽默善談。

幽默不是油腔滑調,也非嘲笑諷刺,而是用影射手法,機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別人的缺點或優點,在微笑中加以否定或肯定。有洞察力而又思維敏捷的人,能夠以恰當的比喻、詼諧的語言,打破尷尬,使人輕鬆。

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不管是得意還是失意,都要度過。與其將太多的無奈與苦惱壓在身上,還不如用幽默來點綴生活、用微笑來裝飾生活,這樣的人生豈不更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