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忍一忍,前方道路更平坦

《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316441139328863294,7254873615454178367,7310137145899879439,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316473043784567843,7344955385830181950,7294563911238421544,7338245415755582526,7316124681847704630,7267077380982705167,7299671005981576246,7340471392090999870,7332312704918490174,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338324426368240702,7374671359663688729]}],"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象棋的故事》reference_book_ids":[7025502900088507406,7195017063407029286]}],"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4,"start_container_index":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9},"quote_content":"《千字文》reference_book_ids":[7316123653177871410,7337856923452066878,7077852275011488799,7302363861645003791,7332338973596994622,7337856925251406910,7316124679733775414,7312640543614307339,7312290352331754508,7316427751534103579,7337945164826037310,7330853713793272894]}],"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0,"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6},"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50618444808,7349009968059649086,7349009968391015486,7349009968051260478,7311605383963872308,7349009968063859774,7349009970081319998,7314150187625090074,7358292589516164158,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316124677716315162,7267090239162682427,7345052556646681662,7337179647399955518,7349009968017706046,7349009970152606782,7337179641477598270,7337179643356646462,7294566445017467956,7349009968059665470,7337179647366401086,6959122730671164446,7329735886336166974,7349009968072248382,7340532082692590654,7349009968009333822,7349009972245564478,73490099680135281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3},"quote_content":"《複活》reference_book_ids":[7234830141749201958,7340116042393340990,7267077384312982539,7307207186441047055,7348306171603717182,6906739557518019597,7226995325385313292,7316473147744586793,7301967910405147687,7104484671303453732,7311279647096835110,7307207192841554944,69873094435159767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0117384,7339750730103786558,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14246175,7312746424729340937,7077501901905857573,7332320026206145598,7340502210301660222,7274904031732960311,7339781591444507710,6883377294325320718,707750190190587395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316431260006485043,7345693456255175742,7367280402571987993,7227001020730051595,7316473139557305384,7316405888963578914,7255203659015785531,7340845766870584382,7257455404240604215,7316473082053397544,7012517992130939934,7329733293492931646,7220653768830880803,7230714510963641384,7329733293576834110,6890728374843477006,7267077386200419387,7267077385848097832,7330846805069925438,7294565342393666596,7340562883979267134,7312643202048068660,7316396706369637430,6838936275928484877,7316124677569514515]}],"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3,"start_container_index":9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7},"quote_content":"《陶庵夢憶》reference_book_ids":[7083799075794979876,7314157710809762816,7340147581600664638,7267090242153221179,7316100908197088271,7222920242412915745,7267090242216135741,7320437120382798875]}],"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0},"quote_content":"《青年近衛軍》reference_book_ids":[7229533190036130827,701143180543787318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對某些不公平的事不理會、不計較,並不是窩囊,而是一種寬宏大量。懂得遇事先忍一忍的人,無疑是成熟和明智的人。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生氣,在召見群臣時警告說:“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了他的衣鞋,接連三天都是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麵唱歌,一麵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了呢?它們三個都隻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在於:對於人來講,不可知的東西太多了,許多事往往用盡心思仍一無所得,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樣的感慨。

假設你是皇子中的一員卻不是太子,心裏很想當皇帝,你該怎麼辦呢?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取而代之”。你躍躍欲試、招兵買馬,決定在某個絕好的時機下手,逼父皇退位,自己繼承皇位,然後把兄弟打發到老少邊窮地區,找機會將太子除掉,這樣你就能“一統江山,千秋萬代”了。

這個計劃想得倒是很好,但是實際結果是你很可能以“大逆不道”的謀反罪名被拉出去砍頭、全家滅門。中國兩千年封建曆史上能夠“一站式奪權”的成功者不到十人,李世民、李隆基和朱棣雖然都是幸運兒,但是奪權過程也是驚心動魄、命懸一線,除了要有軍師良將,更要有天大的好運氣才能成事。像這種成功率在5%以下的風險投資,最好還是“非誠勿搞”。既然直接的不行,你又那麼想戴皇冠、穿龍袍,就不妨慢慢來,走“曲線救國”的路子,憑自己的辦事能力和不漏痕跡的馬屁逐漸得到父皇的賞識,如果還能生個“好聖孫”,就能為自己正式越級轉正增添很大的籌碼。總之硬得不行咱就來軟的,巧幹要遠遠勝過蠻幹,有技巧地做事會讓你回報頗豐。曆史上,巧取皇位的經典案例,非清朝的雍正皇帝莫屬。

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年輕時跟著父皇遊江南,並奉旨祭曲阜孔廟、盛京祖陵,親征噶爾丹、征掌正紅旗大營,算是康熙比較賞識的一個兒子。不過康熙的孩子眾多,成年的阿哥就有24個。相對於當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精通經史的三阿哥、賢名遠揚的八阿哥和康熙最鍾愛的“大將軍”十四阿哥,素有“冷麵王”之稱的胤禎優勢並不明顯。胤禛很聰明,表麵上韜光養晦,在父皇麵前一副物欲無爭的姿態,背地裏卻扶植自己的勢力、培養“四爺黨”,像“死黨”年羹堯、十三皇子胤祥、舅舅隆科多,都在他獲得皇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胤禛開始一係列頗有“老爸風範”的大手筆:在江南“煽動”災民鬧事,軟磨硬逼掏走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萬兩銀子籌款賑災;追討國庫欠款,逼老臣子上吊,逼皇子王爺變賣家當;借刑部冤案隔岸觀火,讓八阿哥和太子鬥得兩敗俱傷;借年羹堯之手使太子再度被廢。由於自己的做事魄力、人脈積累和兒子弘曆深得康熙喜愛,康熙死後,44歲的胤禛終於坐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

甭管是康熙親傳還是坊間謠傳在隆科多的幫助下篡詔奪位,胤禛憑著自己的巧幹,獲得了想要的位子。這跟在職場裏往上爬的技巧差不多,想一步到位、功名顯赫是不現實的,你需要用“處下”的智慧巧妙贏得上級的心,再加上能力、氣質和人脈的積累,時機恰當自然就能順利出頭。

公元676年,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禪師慧能大師決定出山弘法,他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裏,他看到兩個和尚在飄動著旗子的旗杆下麵爭論不休。一個和尚大聲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動嘛!這還有什麼好爭論的!”另一個和尚反駁說:“沒有風,旗子怎麼會動?明明就是風在動嗎!”

兩個人誰也不服誰,周圍很快聚了一堆看熱鬧的人,大家都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大師搖了搖頭,又歎了口氣,走上前去對人們說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子動,而是你們大家的心動啊!”

人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動物,都希望能過得平靜、幸福,可日子真過得平平靜靜的話,又會不甘寂寞,就像那兩個和尚,對外麵的花花世界“心動”。

過去,這個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常常被當作批判唯心主義的靶子,但這其實是禪宗裏麵一個著名的公案。它是告誡佛家僧眾,麵對外麵世界的精彩,要能做到熟視無睹甚至是物我兩忘,這樣才能潛心向佛,早成正果。

做人也大抵如此。人要在滾滾紅塵裏、橫流物欲中、功名利祿下、美色誘惑前,保有不生氣的心態、超然的情懷,視若無物,才能靜下心來做事。一般的人耐不住寂寞,耐得寂寞的則不是一般的人。古往今來的智者賢者成功者,莫不是耐得寂寞、安於平靜的。

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耐得二十七年的寂寞,寫下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司馬遷在屈辱中耐得寂寞,終有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史記》問世;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為了能靜心完成巨著《複活》,吩咐仆人對外宣布他已死亡;作家蘇童成名之後,上門的采訪者、崇拜者絡繹不絕,各種筆會、研討會邀請如同雪花般飛來,蘇童卻很冷靜地表示門外的繁華與自己無關;200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一向拒絕采訪,不出席各種會議,以至幾種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辭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

在喧囂而躁動的世界裏,一般人是很難耐得住寂寞的,因為滾滾紅塵中有太多的誘惑,殘酷現實中又有太多的羈絆,因此使得人們的心飽受世事的碾壓。但是,成就一番事業又必須能耐得住寂寞,十年寒窗、十年麵壁、十年磨一劍……寂寞是鍛煉人意誌的一種方法,也是孕育成功的一個環境。

軟件業的民族英雄求伯君當初為了編寫WPS,從1988年5月到1989年9月,他把自己關在深圳某旅館的一個房間裏,夜以繼日地工作。兩耳不聞窗外事,隻要是醒著,就不停地寫。什麼時候困了,就睡一會兒,餓了就吃方便麵。在這16個月中,求伯君始終是孤獨的。有了難題,不知道問誰,解決了難題,也沒人分享喜悅。但他還是耐住了寂寞,完成了後來一舉成功的WPS。

某文壇巨匠說:“我們有許多研究學術的,搞創作的,吃虧在不能耐得寂寞,總是怕別人忘記了他。由於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學問,就難有所成。”前蘇聯作家法捷耶夫就是這樣,雖然在29歲就登上蘇聯文壇,並憑借《青年近衛軍》一書而當上了蘇聯作協主席。但是,自此以後,因為他忙著出訪、開會、作報告,就再也沒有寫出一篇小說。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俗話從一個側麵表現了寂寞與成功的關係。名人之所以出名,那是因為他們能夠在無人問津的寂寞中堅持做事情。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篇》是一部體大思精,必然傳世的學術力作,但卻是他在“文革”時被下放到幹校期間完成的。從1969年到1972年,整整三年的時間裏,錢鍾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默默無聞的狀態下,一字一句地寫成了《管錐篇》。

“聖人韜光,賢人遁世”,要想成才、成功、成大氣候,除本身的天資、才能、毅力、見識等因素外,甘於淡泊,耐得寂寞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因為人生短暫,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不甘於寂寞,沉溺於花花世界之中,就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作保證,就難於在學業或事業上有所成就。

明朝的文征明自小並不聰明,字也寫得不好,但因為耐得寂寞、學習刻苦,最終躋身江南四大才子之列。當別人或飲酒閑聊、嘯歌相樂,或品茗對弈、消磨時光的時候,隻有文征明不湊熱鬧,獨自在一旁讀書寫字。他每天臨寫《千字文》,要足足完成十大本才罷休。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文征明的書法就遠近聞名,購求他書畫的人踏破門坎。

我們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子,都要食人間煙火,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們應該在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有了這種平衡點,我們就會少一些浮躁,多一安靜,就不會被宴請、聚會、考察、報告、旅遊這些熱鬧的場麵所包圍了,就不會被撲克、麻將、彩票這些誘惑迷了心竅。麵對功利、奢華、喧囂,保持平和與淡然的心境,這才是做事應有的心態。

傅雷先生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著名的翻譯大師,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學術修養,被學術界稱為一兩個世紀也難得出現一位的巨匠。傅雷不僅在翻譯方麵,而且在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他自己沒有彈過鋼琴,卻能培養出傅聰這樣一位世界知名的鋼琴家。他沒有學過專業美術繪畫,卻能夠賞識當時並不出名的著名國畫家黃賓虹,顯示出其獨特高超的藝術鑒賞力。

傅雷為什麼能有如此“天才”呢?他的成功就是來源於他的寂寞。傅雷的兒子傅聰曾經這樣評價他的父親:“我父親是一個文藝複興式的人物,一個寂寞的先知;一頭孤獨的獅子,憤慨、高傲、遺世獨立……”至於傅雷本人,也曾一再告誡兒子傅聰“要耐得住寂寞”。

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寫的小說《象棋的故事》裏麵,主人公叫琴多維奇,他曾被納粹單獨關進一房牢房裏麵。被寂寞和孤獨折磨得幾乎崩潰的琴多維奇乘提審的時候偷了一本書,但是他做夢也想不到,他冒險偷來的竟是一本他自己一點也不感興趣的棋譜。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對象棋一竅不通的琴多維奇開始靜下心研究這本棋譜,翻來覆去研究了無數遍,並自己和自己下棋。在度過了一年極其孤獨的囚禁生涯後,琴多維奇意外地成為了世界級的象棋大師。

這個故事也說明,隻要能耐得住寂寞,全身心地專注於某行事業,就絕對能取得驕人的成績。齊白石成名之後,有人就問他是如何從一個鄉下木匠成為一代國畫名師的,齊白石的回答是:“作畫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要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人生追求,需要獨善其身、耐得寂寞,遠離誘惑,敬謝浮名,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就是齊白石以及所有大師的成功之道。

西漢名將韓信年輕的時候,有兩種愛好,一是釣魚,一是劍。有一天,韓信帶著一把長劍走在街上,忽然,一群無賴擋在了他的麵前,其中一個對他說:“別看你帶著劍,其實是膽小鬼一個,如果你有能耐的話,就把我殺了,如果你沒有能耐,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說罷,叉開雙腿等韓信來鑽,這群無賴哈哈大笑。韓信頓時火冒三丈,真想一劍刺死這個家夥,但他咬了咬牙,冷靜下來,想了想,還是從無賴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韓信為什麼能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呢?對此,韓信後來說:“我當時並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作為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韓信的確不是膽小鬼,試想一下,如果韓信一劍刺死無賴,就難逃一死,哪有日後百戰百勝的韓大將軍呢?因此忍讓不是窩囊,我們要像韓信那樣“忍小忿而就大謀”,這才是大智大勇的表現。

忍耐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懦弱窩囊,相反,它更需要自信和堅韌的品格。能以犧牲自己的小利而保全大局,善於從容退讓,這不是窩囊,而是大公無私;對他人的小過失不理會、不計較,這不是窩囊,而是寬宏大量;失敗後,能忍受暫時的屈辱,在暗地裏默默積蓄力量,這更不是窩囊,而是忍辱負重。能做到這些,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古往今來,那些最終成就大事的帝王將相,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忍讓的經曆。

唐朝的婁師德為人深沉,氣度宏闊,有極強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罷官免職後非常惱火,婁師德勸他弟弟說:“你要學會忍讓,不要因自己被罷官,就大發雷霆。”他弟弟說:“別人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自己擦幹總算行了吧?”婁師德說:“不可以,你自己把別人吐到你臉上的唾沫擦幹了,會更加引起吐你人的氣憤,你要讓他自己幹了。”婁師德靠這種忍讓,得到了武則天的欣賞,官居宰相之位。

能包容一切、忍耐一切,必能改變一切、克服一切。當環境所迫或者與人發生矛盾和衝突時,有理智的人總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有克製,忍讓忍讓再忍讓,一直忍到苦盡甘來的時候。

諸葛亮對孟獲一忍再忍,七擒七縱,終於以自己的忍讓征服了人心,保住了蜀國大後方的安寧與和平。但在六出祁山時,諸葛亮卻遇到了一個更能忍的司馬懿。當時,司馬懿深知自己的韜略不如諸葛亮,就采取拖延戰術,不出兵與諸葛亮決戰。無奈之下,諸葛亮派人向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裝,並遞信說:“如果你羞恥之心還沒有泯滅,還有點男子氣概的話,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戰。”司馬懿的左右看後,非常氣憤,紛紛請戰,但司馬懿卻堅守不戰。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死,司馬懿沒傷一兵一將,不戰而勝。

古人說:“必須能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觸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別人難及的事業功名。”對於做大事者來說,忍讓是成就事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能在各種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負重拚搏更是一種本領。

越王勾踐在戰敗後,為了實現雪恥的宏圖大誌,他忍氣吞聲給吳王喂馬,當低三下四的馬夫。他的妻子為吳王獻歌跳舞。為了博得吳王的信任,勾踐甚至嚐過吳王的糞便,因此被吳王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重整旗鼓,最終一舉滅吳,殺死夫差,實現了複國雪恥的抱負。

有人認定,忍受委屈就是窩囊,承擔屈辱就是沒有骨氣,這是不對的。蘇軾就批評了這種觀點:“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準確地說,忍讓不僅是人在困難時的必然選擇,也是走出困境的一種智慧,更能彰顯一個人的美德。人都會遇到許多不愉快的、難堪的事情,因此會感到很氣憤,很窩火,但恰恰此時此刻的所作所為,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風度。

廉頗和藺相如同是戰國時的趙國大臣,由於藺相如幾次為趙國立了功,趙王便封他做上卿,位置一下處於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很不服氣,揚言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而藺相如聽到這話,就一直刻意回避他。在街上遇見他的車子,也都躲避,甚至假裝生病不上朝以免與廉頗同列。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理解,藺相如解釋說:“我連秦王也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秦國之所以忌憚我們趙國,就是因武有廉將軍,而文有我啊。如果我們之間起了爭鬥,秦國就會乘虛而入,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趙國的利益。”廉頗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十分羞愧,就主動到藺相如府上請罪。藺相如的忍讓使得趙國出現了將相和睦的大好局麵。

“人在矮簷下,豈能不低頭”,人在社會上,誰能不吃點虧,誰能不受點氣,忍讓一下並不是丟臉的事情。不過,忍讓也要有限度和原則。對於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我們應該奮起反擊。因為無原則的忍讓,就是在縱容壞人或者壞習慣,這樣會讓好人受氣壞人當道,如此的忍讓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忍讓也應掌握好原則,把握好尺度。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需再忍!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無奈:親人、朋友、同事的誤解,甚至是欺淩,麵對這些“人民內部矛盾”,最後的辦法就是忍耐。不生氣,其實就是一顆理解、寬容的心,意味著善解人意、通情達理。老話說的“將心比心”,現在提倡的“換位思考”,就是說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善於體諒他人的難處,理解對方那些一時衝動的言行,這樣自然就能平和地看待問題,也不會覺得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有了這種大度的胸襟與氣度,自然就能忍耐了。

牆上草生於寸土之上,瓦礫之間,勢單力薄的它們為什麼還能生存,那是它們能逆來順受,也就是隨風搖擺。我們很多人的生存環境與牆上草差不多,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完全是靠自己在打拚未來。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耐忍耐再忍耐,如果為一些小事情而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如此一來,哪來的機會實現遠大的誌向與宏圖大業呢?

宋代蘇洵說:“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這就是忍讓的巨大作用。如果我們對待非原則性的問題,能忍則忍,能讓則讓,肯定會讓我們心態更平和,生活更美好。

我們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有的關係是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的,像父子、兄弟、姐妹這些血緣關係,是屬於命中注定的一種關係。而另外一些關係,比如同學、朋友、同事這些關係,卻是我們在學習工作中結交的。

人會做人,百事可為。怎麼才算是會做人?就是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一個大家公認的說法是,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際關係與處世的技巧。因為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必須在群體活動和交往中得到發展。一個人所遇到的困難、危機,也必須得到他人的協助、支持才能解決。因此,為人處世必須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學習好如何與各種人相處的藝術。

1.與老板相處:尊敬加學習

任何一個老板能夠幹到這個職位上,至少有某些過人之處。其優秀業績、工作經驗、處世藝術、自身魅力,都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

2.與朋友相處:真誠加聯絡

既然是朋友,就要以誠相見,以心換心,誰願意與虛偽的人交朋友呢?此外,朋友雖好,如果不經常聯絡,也有可能慢慢變成陌生人。沒事打個電話、發條短信,向朋友噓寒問暖,是費不了多大勁的。

3.與下屬相處:幫助加聆聽

幫助下屬,其實是幫助自己,因為下屬工作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也就做好了。而傾聽下屬的心聲,既能了解他們的想法,更能贏得他們對你的尊重。

4.與合作夥伴相處:誠信加分享

對合作夥伴所作的承諾,一定說到就要做到,原因不用多說。另外,有肉一塊吃,有酒一起喝,有錢大家賺,如果過於刻薄,失去了合作夥伴,那是得不償失的。

5與競爭對手相處:坦然加微笑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處處都有競爭對手,這是很平常的現象。所以要心懷坦然,不要耿耿於懷。同時,對他們要報以微笑,因為他們說不定哪天還會成為你的同事呢。

在人的形形色色關係中,最難相處的是同事關係。為什麼呢?因為同學有親疏之分,對不願意往來的同學就可以“老死不相往來”。朋友雖然都是與自己情投意合、肝膽相照的,但因為大家都忙忙碌碌,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一年也難見上幾次麵。而同事關係呢?即使關係劍拔弩張,還不得不來往,而且人的一生中相處時間最長的就是同事。

一個單位裏的同事相當於是同一條船上的夥伴,關係融洽、同舟共濟,就能相得益彰,共同進步。這樣不但能做好工作,自己心情也舒暢,有利於身心健康。如果與同事關係不和,甚至有點緊張,那就沒有辦法搞好工作,整天就會生活在鬱悶之中。既然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與同事在一起度過的,那麼同事關係就涉及人生三分之一的幸福,所以搞好同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怎樣才能與同事和睦相處呢?可以從這幾個方麵入手。

第一,以誠相見,心誠則靈。同事之間坦誠相見,才會營造出一種和諧友好的工作氛圍。要做到這一點,相互信任是先決條件。人之相交貴在知心,如果說話吞吞吐吐,做事遮遮掩掩,必然會引起同事的戒備之心。其次要勤於做事,樂於助人。勤快很重要,懶人到哪裏都是不受歡迎的。很多單位早上上班都要打水掃地,這種小事沒有分工,我們能主動去做,就會贏得同事的信任。

田先生性格耿直,胸懷坦蕩,說話做事都光明磊落,因此,即使曾經誤會過他的同事,最終還是很佩服他的為人。另外在工作時,田先生盡量多做事少說話。他認為這樣做既可以讓自己多積累工作經驗,又可以讓繁忙的工作占據多餘的時間,避免無聊時閑談別人的是非。所以很多年來,他和同事的關係相處得非常融洽。

第二,與人為善,將心比心。在人際關係中,也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也就是說,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假如我們本著與人為善,將心比心的原則,以誠懇、友善的態度去對待同事,給同事施加“正作用力”,同事當然也會投桃報李,給予你真誠的回報。畢竟一個單位的同事,天天低頭不見抬頭見,誰都願意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方先生先後在七個單位工作過,無論在哪個單位,他跟同事的關係相處得都很好,給同事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與同事相處的幾點經驗是:要待人誠懇、熱情,要樂於幫助別人;給所有人以充分的尊重,不因為是上級就溜須拍馬,或者因為是下級就橫眉冷對;不要在背後議論同事的是是非非;學會對所有人微笑,所有人也會微笑著對你。

第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每個人都有很強的個體意識,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行為方式和習慣,所以,與同事相處,一方麵要嚴格要求自己: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給人一張微笑的臉;時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尊重別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處世,三思而後行。總之,這世上,沒有誰要與你過不去,你也別和人家過不去。另一方麵,我們要寬以待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別求全責備,哪怕同事有缺點,我們也要盡可能去容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學會寬容與理解。

南先生本來是天生的急性子,一遇到不順心的事立馬就發脾氣。剛開始工作時,由於資曆最淺,又在試用期,隨時有可能被炒魷魚,因此南先生不得不克製自己的脾氣。即使遇到個別同事因為種種莫名其妙的原因拿他撒氣,他也保持一臉微笑。結果久而久之,同事都說他脾氣特好,都願意與他交往,南先生工作起來也得心應手,後來還被提拔成為部門主管。

第四,同事之間,相交淡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運用在同事間的人際關係上最適合不過。因為公司畢竟是一個成員眾多,又具競爭性的組織。在一個單位共事,利益關係最為明顯,衝突也最容易發生,因此同事之間難以交朋友和產生真正的友誼。既然你不可能和每個人都結為知己,就隻有和他們保持泛泛之交,淡淡相處而又不至於彼此傷害,這才是明智之舉。

林小姐與一新同事相處一段後,覺得此人可交為知己,就向她談了對部門管理的一些私人看法和意見。不料對方卻是一個搬弄是非的人,背地裏把林小姐的話誇大兼歪曲之後四處散播,搞得林小姐裏外不是人,上上下下都對她另眼相待。吃一塹長一智,林小姐的體會是,同事可以一同吃喝玩樂,不可談任何實質問題,更不宜交心。因為說不定哪天你們的位置和關係會發生改變,到時有些往事造成的影響就很難說了。同事之間理應有互相幫助之誼,但同時又存在成為潛在競爭對手的可能,其間利害關係甚大,所以不能將朋友當作知心朋友。

第五,不遠不近,若即若離。與同事相處不能太遠,否則,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但也不能太近,太近容易讓別人說閑話,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誤解,認定你是在搞小圈子。對待所有的同事,都要保持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才是最理想的。

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個單位中,不要結成類似“十姐妹”、“八兄弟”之類的小團體,這就是曆代帝王所深惡痛絕的“朋黨”,它嚴重威脅了帝王的權威,很多朝代的政治不穩定,就是因為“朋黨亂政”。單位中這樣的小團體,對老板同樣是威脅;而且,還會遭受到其他同事的厭惡與排斥;再則,再堅固的堡壘也有垮塌的時候,“朋黨”堡壘往往是從內部開始破裂的。與其最後灰溜溜地散場,還不如一開始就堅持若即若離的“半糖主義”。

第六,經濟往來,AA最佳。同事之間肯定會經常聚會,郊遊、燒烤、蹦迪、泡吧或者結伴旅遊什麼的,經濟上的來往較多,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采用AA製。免得因為斤斤計較而傷了和氣,這樣大家心裏頭沒有負擔,而且經濟上也都承受得起。

在一個單位一起工作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所以我們要珍惜這緣分,要坦誠以待、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同事關係。一個不會合理、妥善地與同事交往的人,是很難立足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新時代的。

一位名人說過:“其實,人一輩子活的就是周圍那麼幾個人。”同事就是這重要的“幾個人”的一部分,與同事交往,能做到平等、淡然、和睦相處,既有利於取得工作業績,還能體驗到同事間才有的樂趣和友誼。

經濟學家認為,人們越來越富,但就是體會不到幸福的感覺。為什麼如此呢?就是人與人攀比之心在使壞。攀比心一起,心理必然失衡,幸福感大打折扣。

在外打拚多年的李先生因為升職為主管薪水加了不少,年薪達到了6萬多元,於是在春節的時候,他用多年的積蓄買了一輛10萬元左右的小汽車,與妻子、女兒一塊,風風光光地回老家過年。

沒想到,在年前參加同學聚會時,李先生良好的心情一下子就不複存在了。原來,聚會同學的小汽車絕大部分在20萬元以上。傳杯把盞時再一打聽,在場的同學年薪幾乎都在10萬元以上。相比之下,李先生屬於窮人了。因此整個聚會時間,李先生悶悶不樂。回來到家後,心想自己奮鬥了這麼多年,仍然落在同學後麵,他一個晚上也睡不著覺。第二天,李先生就帶著一家人回公司了。但同學們的風光還是不斷刺激著他,使得他在整個春節期間都鬱鬱寡歡。

“人比人,氣死人”,像李先生這樣盲目與人攀比,結果隻能是自討沒趣。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很多,我們如果發現身邊的張三升官了、李四發財了、王五中大獎了、趙六買了汽車了、錢七買房子了,李九評職稱了……這樣的信息總會強烈地打擊著我們的自信,使我們感到鬱悶無比。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話雖然消極,但說明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日子該怎麼過還得怎麼過,隻要自己開心就好,實在沒有必要用別人作為自己的參照對象。如果失去了這種不生氣,總是和別人較勁、攀比,越比就會覺得缺少的東西太多,越比就會對自己越沒有信心,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就會自尋煩惱。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夠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的近旁聳立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可憐的茅舍模樣了。這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凡事都怕攀比,一攀比問題就出來了。

丈夫王亮和妻子朱婷原本是大學同學,兩人的收入都還不錯,也買了房買了車,應該說小日子滋潤得很。但也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朱婷看到過去成績、能力不如丈夫的男同學,一個個發了跡,而那些遠不如朱婷的漂亮的女同學也一個個都嫁了有錢人。與他們一比,王亮和朱婷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了,隻得悻悻回家。回家後還沒完,朱婷到家後就脫口而出:“怎麼嫁給你了?”這句話更刺痛了王亮的自尊心,兩人開始爭吵起來,最後鬧到要鬧離婚。

過日子是自己過,而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因此不應該將什麼東西都放在比較的天平上晃蕩。攀比不僅會給人增添許多的煩惱、痛苦和折磨,給人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還會引起很多疾病,譬如十二指腸潰瘍、胃病、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血管病;還可造成身心失調症、神經衰弱、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現實雖然生活衣食無憂,工作也挺穩定,但是每當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年紀的朋友開著私家車進出豪華公寓,再想想自己住的小而擁擠的家屬樓,他的心裏總是有一股難言的惆悵。為了不讓別人看低自己,他狠狠心、咬咬牙、跺跺腳,按揭買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本以為這樣心裏就踏實了,殊不知煩心事還在後頭呢。物管費、分期付款、車庫錢、電梯費,從此像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整日處於巨大壓力下的他開始變得煩躁不安,上班時總覺得沒有精神,注意力也無法集中,而晚上則常常失眠、心悸。到醫院一檢查,心理醫生診斷他患了焦慮症。

什麼是不生氣?不生氣就是能平靜地麵對一切,做到浮沉不亂、寵辱不驚,坦然接受自身的現實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做人沒有這種思想境界,就會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或者死要麵子地盲目攀比,結果隻能是勞心傷神,疲憊不堪,這又何苦來著呢?

俗話說“知足常樂”,對現狀不知足,無疑是自尋煩惱。在工作中、學習中,我們可以拿自己與優秀的人做比較,這樣才能見賢思齊。但在生活中,我們則應該經常與那些不幸的人相比,就發現自己生活得相當不錯了。特別是去去三個平時很少去的地方,就會發現自己原來生活在天堂裏。

一是貧困的地方。很多人不知道生活的艱辛,不知道生存的困難,當你看到貧困地區的貧困麵貌後,看到小孩渴望的眼睛與老人呆滯的神態,心裏會產生一種震撼,就知道能吃飽穿暖已經是很幸運的事情了。二是監獄。去看看那些被剝奪自由的人吧,你就會覺得在大街上閑逛、在電視前麵發呆不再是苦惱了。三是殯儀館。上帝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因為人都會死亡。想想那些不可一世但又已經故去的人們,就會知道活著才是真實的,其他全部是虛無的。

攀比實際上是一種欲望不滿足的心理過程,人的欲望又是沒有止境的。有了幾百萬,見到上千萬的會痛苦,有了上千萬,見到上億的又不舒服;當了處長見了局長會自卑,當了局長見了部長又會不安。因此,攀比的最終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並因此而憤憤不平,這於己於人於家庭於社會都是有害無益的。

倘若與遠遠強過你的人相比,你就會覺得生活不幸福,並為此煩惱不已;如果與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指數就會突然增加,因為一個人的幸福指數與攀比別人是成反比的。所以:

如果今夜失眠,想想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吧;

如果開車遇到堵車,想想許多還沒有汽車的人吧;

如果今天工作不順利,想想下崗在家的人吧;

如果與老婆吵架了,想想還有那麼多人打光棍呢;

如果在周末感到無聊,想想有的人比孫子還忙呢……

這不是阿Q精神,而是理智務實的人生態度。如果每個人都能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分量,就能安於平淡,安於平實的生活。

北宋宰相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隻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隻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隻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不在於你在哪裏生活,而在於你怎樣生活。生活就得像相晏這樣過,有錢過好一點,沒錢就過緊一點,始終不與他人攀比。少一些攀比,就會少一些煩惱、少一些浮躁,這樣就能活得瀟灑自在,活出一種真正的大氣度。

嗜好就是人們所喜歡的東西或者喜歡做的事情,它是人生的一種樂趣。人生在世,誰都或多或少有一點自己的嗜好,或嗜吃、或嗜穿、或嗜酒、或嗜煙、或嗜書、或嗜遊,如此等等,都算是嗜好。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即使在戰爭最艱苦的年代裏,仍然堅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從事自己的小愛好——集郵。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讓他忘記周圍的一切煩心事,讓心情徹底放鬆,讓大腦重新清醒起來。更誇張的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喜歡的是一個須臾不離其手的大煙鬥。後來因為醫生讓他禁煙,這位科學巨匠居然時常偷偷溜出病房,在大街上拾取煙蒂以填充煙鬥,讓人不可思議。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愁與恨、悲與苦、煩惱與失望等諸多的不如意。良好的嗜好不僅能讓我們忘記這些煩惱,打發多餘的時間,還能充實生活的內涵,讓自己身心都感覺愉快。加拿大有個著名的醫生叫威廉姆·奧瑟拉,他這樣表達了嗜好的價值:“沒有嗜好,人們不會真正感到幸福或安全。”明代名士張岱《陶庵夢憶》中甚至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沒有嗜好的話,就沒有人情味,就不能與他交往。

人有嗜好很正常,也應該要有一點嗜好,良好的嗜好可以帶來愉快、友誼、知識,既益於身心健康,也有益於工作事業。那些取得輝煌成就的名人偉人們,都有著自己特別的嗜好。比如,毛澤東喜歡看書,朱德喜歡品格高潔的蘭花,葉劍英喜歡釣魚,陳毅對圍棋情有獨鍾,梅蘭芳喜種牽牛花,胡適愛搜集火柴貼花,巴普洛夫喜歡遊泳,丘吉爾最另類,喜歡織毛衣。

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嗜好也有好壞之分、雅俗之別。良好的嗜好能養性益智、陶冶情操,有時候還能帶來經濟效益,而庸俗有害的嗜好則會使人玩物喪誌、傾家蕩產。《菜根譚》說:“不良嗜好對人的危害有如烈火,那猛烈的欲火即使不使他粉身碎骨,早晚有一天也必然會像引火自焚般把他毀滅。”我們要學習那些名人偉人,培養良好的嗜好,遠離不良嗜好。

一是遠離酗酒。無論度數高低,酒都是含有酒精的飲料,而酒精是一種能夠刺激和麻痹神經係統、有鎮靜作用的物質,進入口腔後,經過人體的胃、小腸,滲入到血液中,再由血液帶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每一次的暴飲,往往帶來一係列危害。比如酒精過量,會程度不同地造成心率加快,皮膚升溫,神誌不清,控製力減弱,動作不協調,或出現疲勞、惡心、頭痛、嘔吐,嚴重的還會出現酒精中毒現象。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害肝髒,造成酒精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並可導致人體免疫機能的下降,還易引起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飲酒還會增高咽喉、食道、口腔、肝、胰腺等部位癌症的發病率。

酗酒還容易惹是生非,比如說酒壯慫人膽,有的人在醉酒之後往往借酒鬧事,危害社會治安,我國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就高達400萬起。酒精會讓人反應遲鈍,影響運動功能,從而容易造成意外事故。我國每年有10萬人死於車禍,而1/3以上交通事故的發生與酗酒及酒後駕車有關。此外,酒後誤事、酒後失言等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

二是遠離吸煙。煙是人類的第一殺手,全世界每年因吸煙導致死亡的人數達250萬之多。煙草中含有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就不說了,吸煙容易導致哪些疾病,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也不再囉唆了。這裏隻說個小典故,這或許更有助於我們對煙草危害的認識。

萬寶路香煙的形象代表是美國西部牛仔。一個滿麵春風的西部牛仔、騎著駿馬,抽著萬寶路香煙,其英俊瀟灑、粗獷豪邁的形象進入了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萬寶路牛仔們為美國菲利浦莫裏斯公司賺得巨額財富的同時,他們又無一例外地成了萬寶路香煙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有6位萬寶路牛仔相繼過早地離開人世。其中一位在51歲時就死於肺癌,臨死前他良心發現,聲淚俱下向世人痛徹懺悔:“我害了自己也害了大家,我後悔。我勸你們:為香煙花錢,不值得;為香煙去死,更不值得。我勸你們不要吸煙。”

三是遠離賭博。“一心贏錢,兩眼熬紅,三餐無味,四肢無力,五業荒廢,六親不認,七竅生煙,八方借債,久陷泥潭,十成災難。”這首《十字令》將賭博者的心態、狀況以及惡果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在讀大學的時候,參加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賭博,事後,他十分後悔,鼓起勇氣向父親坦白了這事。他父親不動聲色地聽兒子懺悔之後,關切地問:“結果你有沒有贏錢?”阿西莫夫痛苦地說:“輸掉二角五分……”父親這才如釋重負地說:“謝天謝地!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贏了二角五分,那有多可怕?”

有的人為什麼喜歡賭博而不能自拔,就是一個“貪”字在作怪。英雄難過美女關,賭客難過貪婪關,這個小故事說明的就是,一個人如果心存貪念,早晚就會走上賭博這條不歸路。

賭與貪是互為因果的,有賭必貪,有貪必賭,幾乎形成了定律。貪婪,幾乎是所有賭徒的共有心理。未賭時想贏,贏了之後想再贏,所以越玩越大,狂賭不已。而在輸了之後,貪婪的欲望不時在牽著他的鼻子繼續“撈本”,如果“扳”回來了,便認為“時來運轉”,想繼續再贏;如果“扳”不回來,下的賭注就更大,希望能一把撈回……結果隻能是越陷越深。

十賭十輸,一個人沉溺於擲骰子、賭馬、賭球、輪盤賭、六合彩、老虎機等種種的賭博之中,那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不但影響工作、影響學習,還助長不勞而獲的習氣;不但影響家庭和睦、破壞人際關係,還容易引發偷盜、詐騙、搶劫等違法犯罪現象;更嚴重的會導致傾家蕩產、殺人越貨、家破人亡這些慘劇。

人這一輩子,就要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益的事情多幹,無益的事情少做,有害的事情不做。因此,對於酗酒、吸煙、賭博以及好色、吸毒等不良嗜好,我們要忍一忍,離得遠遠的。離得越遠,自身及家人才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