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像大老板一樣思考
001 心的境界決定管理的境界
所謂企業管理,是指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等一係列職能的總稱,是管理者在企業戰略思維的引領下,將團隊的行為和大家的思想有效地協調起來,將個人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的行為。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老板心的境界,決定了管理的境界。如果一個管理者能經常深入自己的心靈,與自己對話,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把全部的精力、心智、責任心投入到企業中去,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事,那麼企業必將在良好的軌道上發展。
首先,做老板的不要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特別是不能把臉色給員工看,更不能動不動就向員工發脾氣,這是需要終身修煉的。因為如果你經常把負麵情緒表現在臉上,表現在言行舉止上,這些負麵情緒就會傳染給員工,影響員工工作的心情、信心,員工跟著你一驚一乍的,整天提心吊膽,怎麼可能把工作做好呢?
你可以說做老板有壓力,這是肯定的,否則,輕鬆創業就能成功,誰還打工呢?但是遇到問題要冷靜地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失態。真正的好老板懂得承受壓力,懂得給員工鼓勵、加油、打氣,給員工帶去正能量,讓企業在逆境中奮起,在順境中強大。
其次,與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距離產生美。夫妻之間還有秘密,更何況老板和員工之間呢?員工該知道就讓他們知道,員工不該知道的最好別讓他們知道。因為他們與你所處的高度不一樣,各自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再者人多嘴雜,傳來傳去對企業影響也不好。
再次,對員工表現出尊重,因為他們工作也不容易,你多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句讚美,那麼他們一整天都會非常開心。做老板不是靠權力來壓製人,而是靠魅力來感動人,老板與員工是合作關係,老板不是上帝,員工更不是奴隸,尊重員工是必須的。你尊重員工才能贏得員工的尊重,你在員工心中才有影響力。
有一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同樣,老板心的境界有多高,管理的境界就有多高,如果老板能夠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企業發展,能夠用更寬廣的胸懷包容員工,那麼企業在管理上必將更上一層樓。
002 得人心者得天下
中國古人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通過實踐總結出來一句至理名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古以來,多少朝代的更迭,皆因民心所向而崛起,皆因失去民心而衰落。在《貞觀政要》的開篇中,唐太宗李世民就說過這樣一段話:“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由此可見,得人心者得天下。同樣,企業要興旺,老板必須要得到員工的心,得到員工的支持。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關於劉備的故事:劉備被曹操打得大敗,在出逃的時候,他不聽眾將的勸說,冒著被曹操追上的危險,帶著全城的百姓出逃,甚至看到百姓落難的痛苦情景時,還慚愧地掉下了眼淚。雖然劉備吃了敗仗,但是贏得了民心,這也是他後來與曹操、孫權相抗衡的重要本錢。
《我是最會賺錢的人物》的作者---麥當勞的社工藤田田,在書中談到他重視研究投資回報率,發現感情投資最少,回報率最高。
藤田田每年從公司拿出巨資給醫院,作為保留病床的基金。如果員工及其家屬生病、發生意外了,可以立即住院接受治療。即使在周末有了急病,也可以馬上送入指定的醫院接受治療,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中途轉院導致救助不及時而導致病情惡化。有人曾問藤田田:“ 如果你的員工幾年不生病,你豈不是白花了這筆錢?”藤田田說:“隻要能讓職工安心工作,對麥當勞來說就不吃虧。”
另外,藤田田創造了一項史無前例的舉措,他把員工的生日定為員工的公休日,讓員工在自己生日當天可以和家人團聚。對麥當勞員工來說,生日是自己的喜日,也是休息的日子。在生日當天,該員工可以和家人盡情地歡度,養足了精神,第二天又充滿精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為職工多花一點錢進行感情投資,絕對值得”這是藤田田的信條。感情投資不用花費多少錢,但是能換來員工的心,使員工產生強烈的工作積極性,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回報。這是任何一項投資都無法比擬的。
在贏得人心方麵,你可以從以下三方麵去努力:(1)善待員工。你可以通過員工動員會、文藝生活會、員工生日會等形式,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氛圍。還可以通過建立學習型企業,創建學習型組織,營造“企業為家”的氛圍。
(2)善待合作方。除了員工,企業發展還離不開合作方,隻有讓合作方獲取合理利潤,他們才能給你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所以說,合作方不隻是來賺你錢的,更是幫你賺錢的。
(3)善待客戶。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客戶是上帝,但真正做到了嗎?
對待客戶,一定要講誠信,滿足客戶的潛在需求,為客戶創造,才能贏得客戶的心。
作為商人,老板最重要的是賺錢,但高明的老板往往在賺錢的同時不忘員工,他們知道隻有贏得員工的心,才能賺到更多的錢,這就叫“得人心者得金錢,得人心者得天下”。
003 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
“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這句話在企業界頗為流行,相信你也有所耳聞。為什麼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呢?其實這主要是由於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差異導致的管理策略的不同。小公司人少,事情一般也不那麼繁雜,什麼事情需要管,老板一目了然,因此,有事就管事,是很簡單有效的管理方式。
而大公司則不同,大公司人多、事雜,如果還堅持管事為主,那麼管理者永遠跟在事情後頭跑,很難把公司經營管理好。明智的做法是製定製度和流程,通過管人來控製企業流程,讓大家各司其職,管好了人,事情也就順了。
有一家化妝品代理公司屬下的連鎖店麵有60多家,員工500多人。這樣一家公司,應該稱得上是一家大公司,因為它的店麵比較多,人員比較多,涉及到的事情也多。按理來說,應該製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通過管人來達到管理公司的目的。但是公司老板依然堅持管事,結果公司經常出了事情之後找不到解決方案,公司永遠在亡羊補牢。而公司的多名管理者對此感到力不從心,先後離去,老板也非常煩惱……直到有一天,有位企業管理界的專家給老板出了主意,幫助他製定了詳細的工作流程,用製度規範人,以管人為主。至此,公司改變了過去的管理方式,運營也越來越好。
對小公司來說,管事比管人容易得多,但對大公司來說,管好了人,做事才會容易。
因為小公司的人事架構簡單明了,沒有太多的等級,通常是扁平化管理。很多小公司員工佩戴的胸牌都是一樣的,除了名字外,沒有任何職務標注。公司內部沒有上下級之分,下屬對上司也直呼其名,營造出一種平等、隨意、親切的氛圍。小公司的老板往往敢於打破層級概念,直接深入基層與員工對話,縮短距離和交流的難度,有什麼事情員工直接和老板反映,然後立即製定解決辦法。
相比之下,大公司人事架構複雜,層級分明,通常采取製度化管理、層級化管理。公司上司和下屬穿戴顯然不同,彼此稱呼也與小公司的老板對員工的稱呼不同,在溝通中,下屬一般向上司反映情況,溝通不如小公司那麼暢通。如果這個時候依然采取管事為主,那麼出了問題之後,再層層反映到老板那兒,事情早已變了樣,不利於及時解決問題。隻有管人,讓人對事負責,出了什麼事,讓相應的人去負責,這樣才能及時將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從而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
身為管理者,一定要認識到小公司與大公司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管理。隻有針對公司的具體特性,堅持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業管理好。
004 要“ 王道”,不要“ 霸道”
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有兩種常用的模式,一個叫“王道”,一個叫“霸道”。何為王道?王道是指秉著仁義、包容、合作、雙贏的理念來經營企業,和合作夥伴、同行們一起把企業做大,讓大家都有錢賺,路才會越走越寬;何為霸道?霸道是指通過兼並、排擠甚至采用不正當手段去競爭,想方設法讓自己成為行業的霸主,讓別人沒錢賺,以保證自己通吃。用一句話來描述,就叫“走我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是王道對經營管理企業有利,還是霸道對經營管理企業有利呢?某跨國公司大中華區總監2005年年終總結了一句話:“2005年上半年,銷售額雖然上升了12%,但利潤卻下降了31%。營銷過度導致相當的營銷浪費,我急啊!”這位總監的話告訴我們,靠規模贏利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老板總是想著如何兼並同行,如何擴大規模,認為規模大了好辦事,壟斷了整個行業錢就來了。但是他們不知道,當前中國市場上的價格戰,已經演變成一場浩劫,市場份額不等於贏利收入,規模也不是實力的代名詞。
傑士邦曾經通過創新渠道,開發了多達兩萬個零售終端,包括在藥店、商場、超市和便利店等地方設置零售窗口,由此一躍成為行業內的領先品牌。如今許多競爭對手紛紛跟進,原來的渠道優勢不再明顯,但傑士邦的贏利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長,秘訣在哪裏呢?
傑士邦的高層表示,在中國這個偌大的市場中,很多企業廣泛實踐著規模贏利模式,還處於“渠道為王”的時代。但企業競爭終歸是品牌的競爭,尤其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依然堅持用渠道和規模去競爭,而忽視品牌建設,忽視產品創新與開發,那麼最終會失去市場的青睞。因此,傑士邦從渠道中抽身出來,創新營銷手法,加強產品開發,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驅動力,由此樹立了行業第一的品牌,成為行業裏的“王”。
如今,伴隨著競爭對手的跟進,傑士邦已經成為行業的效仿對象,這也說明傑士邦在行業裏是成功的。
每個行業市場中,往往都以有一兩個品牌為標誌。行業的興盛靠的是公平競爭下的優勝劣汰,如果企業做大之後,就極力打壓同行,或采取壓低價格來排擠其他同行,最終害人害己。因此,企業老板要堅持王道經營模式,不要采用霸道經營模式。隻有這樣,才能引導和帶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從而把整個行業做大,使行業越來越興旺。
有句話說得好:“有人氣才會有財氣。”如果你稱霸了一個行業,擊垮了所有同行,那麼你這種霸道的經營模式早晚也會葬送自己企業的命運。唯有用“王道”思想經營企業,與同行共贏,你的企業才能長遠發展。這就叫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005 最好的管理是少管或不管
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說過:“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一直強調無為才能不為,強調無為而治。他認為治理國家靠百姓的自覺行為,這樣君王就可以實現不治而治的目的。
也許你覺得“無為而治”,寄希望於百姓自覺遵守法律,自覺約束自己,是不可能實現的。不可否認,如果隻是什麼都不管,把希望寄托於百姓,那麼確實無法實現“無為而治”,相反,很可能出現一片混亂。那麼,為什麼無為而治有可行之處呢?
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一般來說,人們將無為而治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有為而妄為
什麼叫“有為而妄為”呢?這一點在秦始皇身上表現得很明顯,秦始皇是有作為的君王,他滅掉了六國而一統天下,修建了萬裏長城,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但是,為什麼強大的秦王朝僅存在了14年,就土崩瓦解了呢?因為秦始皇篤信法家思想,以暴政維係其強大的帝國,過分地管理了國家,這就是“妄為”,結果激化了社會矛盾,秦朝葬送在秦二世手裏。這對企業管理有很大的警示,不要為了走捷徑而“妄為”,即為所欲為地治理企業,而缺乏人性化關懷。
第二個階段: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為”比較容易,可要“有所不為”,需要的是膽識和智慧。有所不為表現為授權給員工,但真正大膽授權給員工的老板有多少呢?很多老板對權力有很強的控製欲,不習慣或沒有授權的意識。就連萬科集團的王石,在剛開始授權給總經理時,也突然感覺不對勁,因為他發現公司的很多事情,他不再了解了,他甚至有一種害怕。於是他經常與總經理溝通,但發現總經理的工作熱情不太高,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是他幹涉總經理的工作太多,表現出了對總經理不信任,才影響了總經理的心態。此後,王石下定決心,將權力逐漸下放,經過一年的磨合,他發現一切都海闊天空,很多事情他不管了,公司依然發展得很好。
第三個階段: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一階段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為”的思想在漢朝表現得最為明顯,當年漢高祖以及他的繼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賦稅,鼓勵農耕,提倡節儉,減輕刑罰,使漢朝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恢複和提高。之後憑借強大的經濟後盾,漢王朝徹底打敗了強悍的匈奴騎兵。
老子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說,治理大國和煮小魚一樣,不要總是翻動它,否則小魚就殘碎了。企業管理也是這個道理,最高的管理境界是讓員工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也能有明確的目標、懂得自我管理、懂得自我激勵,把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既實現了個人價值,也為企業創造了價值。
作為管理者,要少管甚至不管,把更多的精力用於提升自己的修養,通過自律來影響全體員工,比如,關心員工、鼓勵員工,對員工表達愛,通過自身的積極工作,帶動整個企業的工作氛圍,從而使員工自覺地對待工作,自覺地遵守公司的製度。這樣一來,你就不用費盡心機地管理員工,員工也能如你所願地對待工作,把工作做好。
006 權力要做到收放自如
很多老板經常問:“是集權好?還是放權好?”他們發現,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裏,自己會很累,但是把權力下放給下屬,他們又不放心。一句話:“收權太費心,放權不放心。”因此,放權還是集權,成了老板的心事。當他們意識到應該放權時,又麵臨一個問題:該怎麼放權?如何放權才不會失去控製?如何放權才能收放自如?關於這些疑問,不妨先看一看“管理大師”
劉邦是怎麼做的。
對於被蕭何稱之為“國士無雙”的韓信,劉邦敢於放權給他,又能做到收放自如。自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韓信手中經常握有數萬軍隊,而且這支軍隊長期遠離大本營。劉邦一直覺得韓信是心中的一塊石頭。到滅楚前夕,韓信的勢力已經足以和劉邦、項羽相抗衡了。如果這個時候韓信背叛,那麼劉邦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可是劉邦就敢大膽放權。
與此同時,劉邦經常盤算著如何有效地控製韓信,以免韓信背叛自己。
為此,他使用的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每次韓信完成軍事任務時,劉邦就收回韓信的軍權。而且伴隨著收權,劉邦都會給韓信爵位的升遷機會或其他安撫措施。這樣一來,劉邦很好地達到了目的。
總的來說,劉邦在韓信身上之所以能做到權力收放自如,原因有三個:一是劉邦總是在最恰當的時機收權,容易被人理解為是形勢所需,減弱了韓信的反感;二是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丞相,甚至被封王,爵位步步高升,他感到心裏踏實;三是劉邦對韓信的日常生活頗為關照,使韓信感受到了器重。相反,項羽聽信讒言,一氣之下收回範增的兵權,引起範增的極大的反感,最後範增徹底對項羽失望了。最終的結局,項羽兵敗垓下也在情理之中了。
通常情況下,越是才能出眾的人越難駕馭。因此,放權容易收權難,但是該收權時必須收回來,因為不收意味著更大權力的喪失,甚至會架空老板的絕對領導地位。因此,無論怎樣授權,老板都要保留企業發展的決策權,保留關乎企業發展的根本大計、關乎企業內部運作的根本思路、關乎企業命脈的權力。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旦權力下放給下屬,老板的權力就會被架空,企業的命運就難以掌握。
授權與收權之間有非常奧妙的學問,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管理者必須重視的問題。俗話說:“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在權力的“ 授”與“不授”之間,管理者應該掌握合理的尺度。
007 讓權力與責任“ 如影隨形”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經常講到授權,但授權可以,萬一出了問題,誰來承擔責任呢?對此,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授權授責,即把相應的權力下放給下屬,同時要求他承擔相應的責任;二是授權留責,即把相應的權力下放給下屬,但不授其責任,如果出了問題,由管理者自己來承擔。
其實,這兩種授權方式皆有利弊。在授權授責之後,下屬知道要承擔責任,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這樣可以增強其運用權力的責任感,防止不負責任地濫用所授予的權力。但不利之處是,下屬在行使權力的時候,會帶著巨大的壓力和精神負擔,導致他畏首畏尾,不敢充分行使其所授予的權力,影響工作的效果。
而授權留責,一方麵可以使下屬感到領導者對他的信任感,使他更放心、更大膽地行使所授予的權力,但由於出了問題無需承擔後果,下屬會缺少責任感和壓力,以至於濫用所授予的權力,也達不到授權的理想效果。
那麼,到底怎樣的授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其實,最佳的授權方式應該結合授權授責和授權留責,既要讓員工感到權力與責任如影隨形,又要讓員工拋下顧慮,放手去幹,為此,管理者可以在授權的時候與下屬講明相應的責任,同時,管理者也可以告訴下屬:“放手去做吧,如果真的出了問題,不隻是你一個人的責任,我也會幫你扛著,我是你的堅強後盾。”這樣可以有效地消除下屬由於害怕承擔責任而產生的顧慮。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認識到,當下屬行使所授予的權力出了問題時,一定要及時站出來與下屬一起承擔責任。如果這個時候你推卸責任,抱怨下屬無能,那麼你無異於在打自己的嘴巴,因為是你把權力授予他的,你授權失誤,責任是首當其衝的。
所以,權力可以下放,但是下屬出了問題,你必須承擔責任。這也叫權力與責任如影隨形---授權的權力和授權失誤之後的責任,你都要一肩扛起來。否則,今後你授權給下屬,下屬還會放手去幹嗎?恐怕他們首先會想到如何明哲保身吧!
在授權給員工時,不要忘記提醒他應承擔的責任,但同時也要讓他知道:如果真的出了問題,你不會撒手不管。這樣既能讓員工意識到責任,又不至於壓力過大。從而在肩負責任的同時,拋下顧慮,放手去幹。
008 既能善用人之長,又要善用人之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人之道,關鍵之一在於用人之長。因此,管理者應該關注員工的優點,盡一切辦法讓員工把優點發揮出來,對於員工的缺點,可以加以忽視,不予計較。這樣,員工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林肯任命格蘭特將軍為總司令。當時有人向林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們說格蘭特嗜酒如命,難當大任。林肯說:“我倒想知道他喝的是什麼牌子的酒,我想給別的將軍也送上一兩桶。”
林肯的意思很明白,將軍的主要任務是打仗,能打勝仗的將軍就應該得到重用,至於他愛喝酒,不是大的缺點,沒必要太在意。格蘭特將軍上任之後,美國南北戰爭發生了轉折,北方軍最後戰勝了南方軍。
身為管理者,應該向林肯學習,在用人時不要看人才有什麼缺點,而要先看他能做什麼。管理大師德魯克曾經說過,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的唯一目的。所以,不僅要容人之長,更要善用人之長,還要善於容人之短,甚至善用人之短。
唐時齋是清朝的一位將軍,在他眼裏,軍營中的每個人都是可用之人,關鍵是使用得當。他讓聾子跟隨左右當侍者,可以避免軍事機密泄露:他讓啞巴送信,這樣即使被敵人抓住了,除了搜出信,也問不出什麼機密;他讓瘸子守護炮台,因為他們能夠堅守陣地,很難棄陣而逃;他發現瞎子聽力特別好,於是讓瞎子埋伏在陣地前,負責監聽。
從唐時齋的用人之道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道理:如果將人的短處用在最合適的地方,短處也能變成長處,缺點也會變成優點。
在生產照相感光材料時,要在沒有光線的暗室裏操作。很多公司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去訓練工人適應黑暗的環境,但美國柯達公司沒有這麼做,他們發現盲人可以在黑暗的環境裏活動自如,於是對盲人稍加培訓,讓他們負責感光材料的生產工作,結果他們幹出的活兒比正常人精細很多。
管理學中有句名言:隻有無能的管理者,沒有無用的人才。缺點之所以是缺點,關鍵在於管理者沒有認識它,沒有透過缺點看到缺點背後潛在的優點。缺點和優點是相對的,用人的時候不能隻注重人才的長處,而忽略人才的短處。用人所長,毫無疑問是值得提倡的,但善用人短,化短為長,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有一位先哲說過:“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如果把人才放在正確的地方,即使缺點也能發揮出作用。因此,管理者要善於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甚至是個性,將其看似短處的地方加以利用,從而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009 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權力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迷人的東西,對企業老板而言更是充滿了魅力。然而,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企業裏,如果老板的權力過於集中,就容易導致老板獨裁專政,這樣整個企業的決策都受老板一個人影響。可是老板能力再強,所收集的信息以及決策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權力過於集中蘊含著很多潛在的風險。反之,如果老板的權力過於分散,又難以形成統一的決策,同時,企業內部相互之間難以協調,也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因此,老板一定要正確認識權力,學會合理恰當地利用權力。
那麼,怎樣才叫合理地用權力呢?從原則上來講,大權獨攬,小權分散,抓大放小的策略無疑是最佳的。所謂“抓大”,是指對於事關企業、部門生死的權力,老板、管理者必須牢牢地抓在手裏,這樣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還有利於保證決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眾所周知,無論是民主式決策,還是集中式決策,最終都要有個拍板的人,這就注定了老板要有比較大的權力。
在聯想集團,柳傳誌雖然已經退居二線,但作為最高領導者,他依然擁有最高的決策權;在萬科集團,王石雖然已經交班給鬱亮,但他依然是萬科的精神領袖,對萬科集團的決策有一票否決權;在海爾集團,在華為集團,張瑞敏、任正非等最高領導者,依然擁有著最高的權力。
貝塔斯曼集團是德國文化傳媒業的巨頭,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分公司,行業業務涉及到書刊出版、電視、音樂、媒體服務等廣泛領域。如此龐大的跨地域、跨行業的企業,管理起來是不是很難呢?對此,君特·迪倫先生---貝塔斯曼集團總裁給出的回答是否定的。
原來,貝塔斯曼集團采取的是鬆散性管理,每個下屬企業的負責人,對企業內的人事、投資、產品等所有事務都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決策權,總裁和行業總負責人隻負責監控企業發展的大方向,決不會過分幹涉下屬企業的具體經營事務。
比如,貝塔斯曼集團在中國的圖書直銷業務曾經迅速擴張,該企業的負責人全權負責中國市場的開拓,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決策權,以便迅速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再者,他們了解當地的情況,所製定的策略最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此,也最符合企業集團的利益。
貝塔斯曼集團把權力下放給下屬企業,並非放任不管,而是充分信任下屬公司,讓下屬公司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下屬公司雖然不在同一個國家和地區,但是卻對貝塔斯曼集團充滿認同感,真正達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對一家企業的最高領導者或管理者來說,下麵幾種權力是必須牢牢掌握的。
( 1)財權,古時候的最高領導,一般都會掌握軍權和財權。如今,金錢就是企業的命脈,因此,企業的最高領導人必須掌控財權,這不是說要求老板把企業的所有財務搞得一清二楚,因為這些完全可以讓財務總監去做,而是要掌握資金的大方向,並且關鍵時刻能自由調動。
(2)人事任免權,即重要的人事調動和安排。
(3)知情權,雖然老板可以在某些時候不參與決策,但是必須了解這些決策。
( 4)最終決策權,即重大決策最後的決定權。
除了這四項重要的權力,其他具體的權力可以下放給具體部門的管理者。真正優秀的領導人,不一定自身能力有多強,但他懂得大權獨攬,小權下放給部屬,並且信任部屬,從而充分發揮部屬的能力,最終達到管理企業的目的。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既不能搞專製,又不能放任不管,對於事關企業命運的大權,應該牢牢掌控在手,而對於一些小權,完全可以授予部屬,這樣能充分調動部屬的積極性,以便充分發揮他們的能量。
010 權力下放,給下屬自由發揮的空間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即使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事必躬親、獨攬一切。因此,必須學會適時地把權力下放給下屬。但是有些管理者把權力下放給下屬之後,又擔心下屬不能把工作做好,於是想方設法去幹涉、去過問。
殊不知,這樣做犯了授權大忌。而明智的管理者會充分信任下屬,給下屬自由發揮的空間。
北歐航空公司存在一些陳規陋習,公司董事長卡爾鬆先生通過權力下放,給部下充分的信任和活動自由,很好地實現了改革,振興了公司。
一開始,卡爾鬆的目標是讓北歐航空公司成為歐洲最準時的航空公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到處尋找合適的人來負責此事,最後聘請了一位知名的管理顧問。卡爾鬆對他說:“ 你能告訴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公司成為北歐最準時的航空公司嗎?”管理顧問說:“容我思考一周。”
一周後,管理顧問告訴卡爾鬆:“我可以幫你的公司成為北歐最準時的航空公司,但我可能要花6 個月時間,還可能花掉你160萬美元。”
卡爾鬆說:“太好了,請繼續說下去。”因為他估計要花800萬美元的代價,管理顧問說:“ 我這裏有一份彙報資料,詳細地說明了到底應該怎麼做。”
卡爾鬆說:“不必彙報了,你放手去做好了。”
大約4 個半月後,管理顧問給了卡爾鬆這幾個月來的成績報告,這個時候公司已經成為北歐最準時的航空公司。但管理顧問還告訴卡爾鬆一個好消息:他幫公司節省了160萬美元經費中的60萬美元,總共隻花了100萬美元。
管理者在權力下放之後,對下屬保持信任,給下屬留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有利於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其責任感,還有利於改善雙方之間的關係,從而營造合作共事的和諧氛圍。通過授權,不僅可以讓下屬擁有一定的權力和自由,而且也分擔了相應的責任,從而調動下屬的工作主動性。
作為管理者,在權力下放之後,應該給下屬多留一點發揮空間,而不是處處幹涉,事事過問,否則,下屬的才華就可能被埋沒,下屬的創意就可能被否決。隻有給下屬自由發揮的空間,才能讓下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011 尋找德才兼備之人
企業發展靠人才,企業最需要的就是德才兼備的員工。為什麼?因為人才如果無德,對企業來說無異於埋下了一顆地雷,隨時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危害。因此,許多著名的企業在選拔聘用人才時,把“德”放在考察的第一位。
時任Google 全球副總裁時的李開複曾經說過:“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質的第一位,超過了智慧、創新、情商、激情等。我認為一個人的人品如果有了問題,這個人就不值得一個公司去考慮雇用他。”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出李開複對人才的“德”看得很重。
“沒有一個工作是十全十美的,把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幹好,更需要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就是一種敬業精神。企業所需要的也正是這種敬業精神。”
前微軟全球技術中心總經理唐駿這樣說。聯想人力資源部一位負責人更是直言:“人才要先學會做人,人才與企業發展最關鍵的結合點在於,企業要有良好的用人戰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選拔人才的標準是能夠吃苦耐勞、有韌性、上進心強,能夠自我激勵、迎難而上。”
當然,企業重視人才的“德”並不等於否定員工的“才能”。對於隻有“德”卻沒有才能的人員,企業是不會歡迎的,因為他們難以給企業創造價值。企業最喜歡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先生說:“對於人才,我們比較看重他們的實踐能力,但更看重他們的職業道德,現在有些人忽視了這一點,結果人才的惡性跳槽損害了企業的利益,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在眾多的名企中,惠普公司用人非常強調德才兼備,這絕對不隻是一個象征意義的口號,而是有很多具體的指標和要求。它體現了惠普重用什麼人,提拔什麼人。惠普公司認為,如果企業重用、提拔德才兼備的員工,就會導向其他員工努力朝德才兼備這個方向走。
千百年來,全世界無數組織都在遵循“ 德才兼備”的價值觀、人才觀,其本質是要求員工做到有德、有才,兩者兼備,缺一不可。因為當一個人的才能越高時,他的德與才的關係就越密切,他的德就顯得越重要。“ 德”不僅由“才”所體現,更是才的升華。因此,要想企業發展順利,就應該尋找德才兼備之人。
012 創業時重才,守業時重德
每個企業老板都希望找到德才兼備之人為自己效力,但有時候“德”與“才”並不能兩全其美,有德之人可能沒有特別的才幹,有才之人卻“無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有德無才和有才無德之人呢?
一代梟雄曹操的用人之道告訴我們,在創業時要“唯才是舉”,在守業時要“以德為先”。眾所周知,在封建時代,德一直是用人的第一標準。德,義也,忠也,守道也。但是曹操打破了這一封建思想,大膽地使用有才能之人。“不論你的出身如何,隻要你有才,我就賞識你、重用你”,這就是曹操的用人策略。
於禁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士兵,但是曹操發現他是個人才之後,就提拔他為武將。許攸人品差眾人皆知,但曹操卻能重用他,為己所用。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順利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但當曹操在得到荊州之後,他開始重用有德之人文聘,讓他治理荊州。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到曹操用人時提到過這麼一句:“在動亂的年代,治世靠的是人的才;和平的年代,首先需要的是人才的德。”當然,對於品德惡劣,縱然有才能的人,曹操也是非常厭惡的,比如,呂布就是一個沒有信譽之人,最後被曹操所殺。
從曹操用人方麵,我們可以發現:在創業時期,把“才”放在第一位,甚至不顧人才的品德,這隻能是權宜之計;在守業階段,必須依靠“德”來鞏固業績,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創造優秀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平穩地發展下去。
不是每個有德之人都有“ 才”,一旦碰到有才之人就必須好好珍惜,尤其是在創業階段,正是用人之際,管理者應該重用有才之人,對於人的品德,可以放在“才”之後。當公司發展平穩,或進入守業階段時,則需要重用有德之人,把才放在“德”之後。
013 任用比自己強的人
奧美廣告公司總裁大衛·奧格威曾說過:“如果你永遠都起用比你水平低的人,那麼你必將成為弱者。”他用這句話告誡屬下的管理者:用人時不要嫉賢妒能,而要敢於任用比自己強的人才,隻有這樣,公司才能做大做強。
有一次在公司董事會上,奧格威在每位董事的桌前放了一個玩具娃娃。
董事們都不知道他到底想幹什麼,他解釋道:“ 每個娃娃都代表你們自己,大家不妨打開看看。”董事們打開玩具娃娃,驚訝地發現裏麵還有一個小的玩具娃娃;再打開它,裏麵還有一個更小的玩具娃娃。就這樣一層層地打開,到最後娃娃裏放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 如果領導者永遠都隻起用比自己水平低的人,那我們的公司將一步步淪為侏儒公司;如果我們都有膽量和氣度任用比自己更強的人,那我們就能成為巨人公司。”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曾經說過:“你可以把我的工廠、設備、資金全部奪去,隻要保留我的組織和人員,幾年後我仍將是鋼鐵大王。”在他逝世後,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了這樣一段文字:“這裏安葬著一個人,他最擅長把那些強過自己的人,組織到為他服務的管理機構之中。”
卡耐基是一個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的商人,但是他在用人上卻有極高的覺悟和極大的胸懷,這著實難得而珍貴,不得不讓人敬佩。作為企業的一名領導者,你是否也該向卡耐基學習呢?
在現實中,很多領導者寧願用順從聽話的“中不溜”,也不用能力出眾、強過自己的“稍帶棱”,其實根本原因是心胸不夠寬廣,很大程度上是虛榮心、錯誤的麵子觀在作怪。在他們看來,任用能力太強的下屬,自己的威信會受到挑戰,自己的能力會被襯托得更加不足。殊不知,這樣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隻有真正做到大膽使用有才能的人,給他們幹事的機會,給他們舞台,給他們位置,才能把優秀人才聚集在身邊,一起去共謀大業。
古人說:“ 下君之策盡自之力,中君之策盡人之力,上君之策盡人之智。”英明的領導者善於借用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來完成想要完成的目標,哪怕別人的能力強於自己,他們也有一顆包容之心,絕不會嫉賢妒能,這是一種健康心態的表現,也是一種寬廣胸襟的表現。
014 寧要最合適的,不要最好的
什麼樣的人才是公司最青睞的?“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70分的員工才是最適合的員工。”為什麼鬆下幸之助這麼說呢?因為70 分的員工具備可挖掘的潛力,有相當程度的提升空間。而且相比於90多分乃至100分的人才,70 分的人才心態上更加謙虛,更容易接受公司的文化。
在這裏,我們不是否認90 分乃至100 分的人才所具有的價值,而是說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提供給90 分乃至100 分的人才的薪酬和其他軟硬件更多,而且不容易滿足他們的期望值。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90 分乃至100分的人才往往有些心高氣傲,他們稍有不順,就可能跳槽,企業很難長期留住他們。所以,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比爾·蓋茨創辦微軟公司初期,公司僅有5 位年輕人,其中還包括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女秘書,她作風散漫,在工作上表現得很糟糕。比爾·蓋茨想招一位工作熱心、事無巨細的總管式女秘書,這樣他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分心,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招聘信息發布之後,應聘者很多。大部分人在簡曆中吹噓(也許有真才實學)自己能力有多高,說自己的學曆多高、精力多充沛、經驗多豐富。比爾·蓋茨對這些應聘者毫無興趣,反倒對一位42歲,家裏有4 個孩子的女士產生了興趣。這位中年女士以前從事過短期的文秘工作,還從事過檔案管理和會計工作,但是每份工作都幹得不長,後來一直在家操持家務。
比爾·蓋茨看完她的簡曆,立馬眼前一亮,他非常肯定地說:“ 打電話給她,她被錄用了。”他的決定讓同事們疑惑不解,為什麼要錄用這位女士呢?比爾·蓋茨表示,公司在創業初期,內務管理方麵的事正是他所欠缺的,這位年齡42歲的女士比起20多歲的年輕人,穩定性更好,而且操持家務多年,有內務管理的經驗,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對家一定有濃厚的感情,這種家庭觀念一旦在工作中發揮出來,對公司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那以後,這位女士就成了比爾·蓋茨的女秘書。
事實證明,比爾·蓋茨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位中年女士上任後,對年僅21歲的董事長比爾·蓋茨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她就像一位母親,帶給了比爾·蓋茨關心和照顧。比如,每次出差前,她都會督促比爾·蓋茨提前15 分鍾到達機場。而且每次比爾·蓋茨出差到外地,她都會在行李箱裏準備一條毛毯,以便蓋茨晚上睡覺時保暖。她把公司的每一項工作都看做家務,而且對每件事都會投入感情,為此深得比爾·蓋茨的讚譽。
阿裏巴巴CEO 馬雲曾經說過,不合適的人才即使能力再強,他也不會要。因為用這種人才,就像在用飛機的引擎來拉拖拉機,配不上。他也認為,企業選擇人才,寧要最合適的,不要最好的。因為用最好的人才,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浪費,況且很多時候,最好的人才,不一定能幹出最好的工作成果。反倒是最適合的人才,往往會做出一番讓企業稱心如意的表現。
沒有最好的人才,隻有最合適的人才。對企業而言,最合適的人才就是最好的人才。因此,在用人時管理者應該像找對象一樣,不要最漂亮的,而要最適合自己的,這樣才能相處愉快,為企業帶來性價比最高的效益。
015 用人是用來做事,而不是投老板所好很多人抱怨:為什麼踏實肯幹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而溜須拍馬、不幹實事的人卻被老板器重呢?於是他們絞盡腦汁思考:怎樣才能投老板所好?
這種心理不得不讓管理者反思:“我有沒有過分重用投自己所好之人,而輕視踏實肯幹的員工?”
不可否認,管理者也是人,也希望被員工重視,當員工投其所好時,管理者自然高興,自然更容易喜歡他們。從管理學角度來講,領導者確實需要維護自己的權威性,讓員工與自己保持一致,這是團隊發展的需要。但這並不意味著重用投老板所好、卻不幹實事的人,而輕視踏實肯幹的員工。
作為一家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清楚一點:招聘員工過來,是讓他們幹實事的,而不是讓他們來逢迎拍馬的。如果你見誰對你說好聽的,就重用他,而不考慮他對企業所作的貢獻,那麼無形之中,你就很容易傷害那些真心為企業付出的員工,會使他們感到不滿,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所以,管理者一定不能誤解下屬的角色。要知道,你雇傭下屬過來是為你創造業績的,而不是雇來愉悅你的。因此,不要根據員工與你關係的親疏程度來使用人、提拔人、獎勵人,而要根據員工對企業的貢獻來評估員工,並給予相應的獎勵措施,激發員工真幹事、幹實事的積極性,這樣企業才能充滿積極上進的工作氛圍,這樣的企業才是有希望的。
員工進入企業,是為企業發展作貢獻的,而不是為了管理者的身心愉悅而溜須拍馬的,因此,管理者要重用腳踏實地的員工,對於那些不幹實事,隻知道投領導者所好的員工,要加以警告和教育。
016 用人不可憑個人一時之喜惡
在企業用人時,有些管理者往往習慣於使用看得順眼、與自己關係較好的人,而不願意使用看起來不順眼、與自己關係一般的人。他們選用人才的標準不是能力,而是關係的親疏、個人的喜惡。這就很容易導致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庸才卻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致使工作無法順利展開,企業經營難以維持下去。
相比之下,優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的時候,懂得“唯才是舉”,即隻要是有才能的人就重用。這樣不僅保護了人才的積極性,使企業本身充滿活力,最重要的是能使企業的員工目標一致,精誠團結。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非常讚同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他發現人才後,往往會破格提拔。他認為,隻要選對了人,公司才會繁榮發展。
在日本企業界,職位的升遷要看資曆,破格提拔人才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鬆下幸之助在提拔人才時,往往非常慎重,首先,他會和資曆較老的員工進行溝通,使他們讚同和支持提拔新人。
在鬆下幸之助看來,如果你不和資曆老的人商量,而自顧提拔新人,等於忽視了那些資曆老的人,容易打消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他會先和資曆老的員工商量。
之後,鬆下幸之助任命新員工:“我現在任命XX 接任課長,請大家以後多多指導及協助。”接著,他還會讓資格最老的員工代表全體員工向那位新員工致賀詞:“我們發誓服從新課長的命令,勤奮地工作。”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新任課長的威信。
鬆下幸之助強調,在提拔人才時,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有私心,必須以這個人是否勝任這份工作為依據。哪怕你曾討厭過他,也不能因為個人恩怨而打壓他。隻要他是有才能的人,就應該加以提拔,這是一種公道正派的做法,終會贏得下屬們的理解和支持。
身為管理者,在用人時不能帶著主觀偏見、個人喜惡,甚至拉幫結派、打擊報複,而要懷著一顆公正之心,量才受用,這樣才能得到下屬們的支持與信任。
017 求全責備是用人大忌
人無完人,能力再強的人也有缺點與不足。關於這一點,管理學家德魯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有過一段精彩的評論:“誰想在一個組織中任用沒有缺點的人,這個組織最多是一個平庸的組織;誰想找‘各方麵都好’的人,結果隻能找到無能的人。”
古往今來,大凡有見識、有能力的人,往往有與眾不同的個性,他們能力突出,但缺點也明顯,比如,有才幹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往往不拘常規;意誌堅定的人往往固執己見;雷厲風行的人難免考慮不周……對於這些人,如果管理者隻見其短而不見其長,一味地求全責備,不僅得不到優秀的人才,還會把公司的人才逼走。如果管理者不求全責備,要是容人之短,量才受用,那麼他們就會給公司作出大貢獻。
許清俊是台灣萬有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善於用人。他不喜歡用所謂“老實”、“聽話”的人,而是重用那些既有真才實學,又能開創新局麵的人。盡管這些人身上有些“毛病”,管理階層對其爭議很大,甚至還有人反對,許清俊也會堅決使用,必要的時候還會委以重任。
矽穀流行一句話:“邊幹邊學,邊敗邊學。”對於犯錯的、失敗的員工,管理者采取寬容的態度,試問,矽穀怎麼能不成功呢?要知道,員工在執行的過程中,由於種種意想不到的原因,難免任務完成得不夠出色,偶爾出現失誤也是情有可原的,沒有必要小題大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寬容心來包容,幫員工分析失誤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才能鼓勵更多人才冒尖,施展才華,建功立業。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工作中,優秀的人才也會犯錯,如果管理者因下屬細微的錯誤斤斤計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最終隻能弄得眾叛親離,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反之,如果管理者在用人方麵不拘小節,多看員工的優點和成果,少看員工的不足與錯誤,給員工多一點寬容,那麼員工就會盡力地展現自己的才能,最終助管理者一臂之力。
018 要管頭管腳,不要從頭管到腳麥克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每個月都會與員工核對公司的賬目,每次他都會對財務經理克萊姆說:“ 現在,我們來核對公司這個月的賬目餘額,確保公司的預算不超標。當你看到這一欄超過150000 美元或那一欄超過3700美元時,或者當這兩部分加起來超過……”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核對,麥克才清楚公司的賬目有沒有錯誤,預算有沒有超標,清楚每一筆費用開支用在什麼地方,但事實上,他隻需要對克萊姆說:“每個月的財務報表出來後,你把收支、餘額、重大花費等幾個項目製作出一個表格,然後交給我過目一遍就可以了。”
很多管理者像麥克一樣,希望對公司的事務了如指掌,當他們布置任務之後,希望員工按照他們交代的方法去做事,為此,他們時不時會監督一下,表現得不太信任員工。殊不知,這種從頭管到腳的管理方式會產生很多弊端:過多的指點,讓員工無所適從;員工總是在你的指導下做事,一旦沒有你的指導就不會做事了,這樣他們永遠都無法成長,永遠得不到鍛煉;在工作中沒有自由度;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
傑克·韋爾奇在通用電氣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時,有一次,公司組織登山活動。活動前一天,他給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做了一次有趣的培訓遊戲。
那天他給每個參與者提供了一頂耐克帽子、一雙耐克鞋子。然後問大家:“為什麼今天給大家發帽子和鞋子?”
大家說:“為明天的登山做準備。”
韋爾奇又問:“ 如果我還發衣服乃至內衣內褲給你們,你們覺得怎麼樣?”
大家不約而同地“ 噓”了一聲,連連搖頭說:“ 不要,那樣感覺怪怪的。”
韋爾奇說:“對了。你們不想要,我也不應該給你們。其實,管理的道理就在於此,要管頭管腳,但不能從頭管到腳。這樣,管理才會變得越來越簡單。”
傑克·韋爾奇的話告訴我們:真正高明的管理者,懂得“管頭管腳”,但絕不會“從頭管到腳”。他們應該給員工足夠的自由度,重視發揮下屬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而所有拙劣的管理者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絕對相信自己,卻不放心下屬,他們經常疑神疑鬼,並不禮貌地幹預別人的工作。這樣導致下屬越來越束手束腳,時間長了,下屬很容易對管理者產生依賴,而把自己最寶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丟掉了。
如果管理者想醫治這個“通病”,要把握好兩個關鍵因素:第一,搭建一個好的平台,讓員工在信任的環境中做事。
身為管理者,必須給員工創造一個寬鬆、信任的工作環境,對此韋爾奇是這樣說的:“我的工作是為最優秀的員工提供最廣闊的機會,同時最合理地分配資金,這就是全部。傳達思想,分配資源,然後讓開道路。”這樣才能讓員工的潛能迸發出來。
第二,讓員工拿工作結果來見你,以工作成果來衡量成敗。
越野比賽中,隻要把起點、終點、比賽路線確定下來,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競賽。至於誰先到達終點,為什麼先到,誰後到終點,為什麼後到,這不是舉辦者操心的事情。其實,企業管理和越野比賽是一個道理。
美國不少高科技公司采取的就是彈性的工作方式:不規定員工每天幹什麼,隻給員工一個任務,給出完成期限,具體過程由員工自己安排,最後以工作成果來衡量員工的業績。在這種情況下,有能力、態度積極的員工,一般都會定時上交給領導較為滿意的工作成果,而能力不行、工作態度不端正的員工,隻能接受被淘汰的命運,誰都別想在公司“混”。這種管理模式簡單有效,能把優秀的員工的潛能激發出來,把不良的員工自然而然淘汰出局。
管理者要明白,每個員工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必強求一致。你要做的是給員工安排任務,規定任務完成的時間,然後等待員工給你一個滿意的結果。至於員工到底用什麼方法完成任務,你無需去調查,無需插手或幹涉,否則,不但會加大你的工作量,還會使員工失去自由發揮的空間。
019 資產隻是一個數字,人才是真正的財富資產隻是一個衡量財富多少的數字,人才才是企業真正的財富。假如給你一個資產龐大的企業,讓你去經營和管理,但你手下缺乏各種人才,那麼你也無法把這個企業經營管理好。與此相反,你的企業資產不夠龐大,但是你有一群願意追隨你的人才,你懂得任用人才,那麼,你的企業將擁有一個美好的發展前景。
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如果把我最優秀的20 名雇員拿走,那麼微軟將會變成一個不起眼的公司。”這句話很好地表現了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性。因此,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懂得把人才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這樣人才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重視人才古來有之。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之所以能稱霸,是因為他重賢納才。今天的聯想之所以能成就大業,也是因為柳傳誌重用人才,唯才是舉。當柳傳誌發現楊元慶是一個優秀人才時,便把聯想集團的掌門人之位交給了他。這種急流勇退、為人才提供發揮才能的舞台的做法,隻有有大智慧、大胸懷的人才能做得到。柳傳誌通過放下自我、犧牲自我的方式,表達對人才的重視,這種放手正是柳傳誌的過人之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人才問題關係到企業的命運。怎樣識別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是擺在企業家麵前的重要課題。實踐證明,誰獲得了高級人才,誰就擁有了趕超對手的資本,其潛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一定要重視人才,那才是企業的真正財富。
一家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獨立做好一攤事的人,一種是帶領一班人做好事情的人,一種是能審時度勢,具備一眼看到底的能力,製定戰略的人。如果你的企業有這三種人,那麼請好好珍惜他們,因為他們是企業的財富。
020 把自己的決斷變成集體的決策很多企業在做重大決策時,通常隻由老板和幾個高層甚至隻有老板一個人來完成。這種決策方式往往會帶來一些風險,因為決策者個人或幾個人所掌握的信息有限,造成決策的嚴謹性和周密性不強;如果對未來形勢的變化估計不足,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鑒於老板獨自決策或和少數幾個高層決策存在一些弊端,企業應該用群體決策代替個人決策,用民主的方式代替獨斷決策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員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通過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辦法,可以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解決自己所不能發現的問題。
不過,集體決策也會產生許多問題,比如,延長決策時間,議而不決,甚至管理者的意見被否定,讓管理者覺得很尷尬,等等。但這些問題不是原則本身的錯誤,而是操作上的不當造成的。隻要在集體決策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就能解決集體決策造成的弊端:(1)限定主題,每次隻做一個決策每次決策時,都要有明確的主題,你要把自己對目標的設想告訴決策的參與者,為大家指明方向,提供思路,防止參與者討論問題時偏離主題,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導致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