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能賺一個億的人,其思維方式是什麼?

FOUR

重新說回《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

“富爸爸的現金流象限”這一章節中,有不少關於金錢的獨到見解,非常精彩。

篇幅有限,這裏僅大概介紹一下。

先來聽一個寓言小故事。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小山村。

這裏的人們過著原始而樸素的生活,總體來說還是逍遙自在的。可就是有一個大問題始終解決不了,令他們感到困擾。

這個問題就是:缺水。隻要不下雨,這裏就幾乎沒有任何水源可用。

於是,村裏的長老們經過商議決定雇一些人,專門為村民們每天外出擔水、運水,以解燃眉之急。

兩個小夥子來應聘,村子就和他們兩個人都簽了約。

長老們的想法是:不能隻雇一個人,要讓他們有競爭對手。同時雇兩個人,一來可以壓價,二來一旦其中一個人撂挑子了,還能有一個保底的。

簽約的兩人中,有一個小夥子叫江戶。

江戶表現得非常積極,剛在契約上寫下自己的大名,就跑到市場上買來兩個鐵桶,然後,馬不停蹄地趕到一公裏之外的湖邊挑水。

他就這樣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幹,沒過多久,這兩個鐵桶便為江戶帶來了白花花的銀兩。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村民們砌了一個大大的水泥儲水罐,用來存放江戶挑來的水。為了讓這個儲水罐永遠處於滿水的狀態,江戶不得不每天保持同樣的節奏,片刻不停地挑水、補水。盡管幹活很辛苦,但長老們說話算話,從不會在報酬上打折,讓小夥子沒少掙錢。為了賺錢,無論多累多苦,江戶也總能咬咬牙挺過去,從未後悔過來到這個村子,幹上這份活。

兩人中的另外一個小夥,叫畢路。和江戶不同,盡管和村子簽了約,畢路卻一直不聲不響。他每天做的事情不是去挑水,而是四處走動、觀察,或者坐在村子的角落裏發呆。

看到他這個樣子,長老們心裏很不爽。可是,一來不幹活便沒錢掙,村莊沒什麼損失;二來競爭者的存在也能確保江戶不會消極怠工,左思右想後,長老們還是默認了畢路的不作為,由他去了。

一天,畢路忽然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好主意,便對江戶說:“其實,你沒必要每天跑這麼多路,挑這麼多水。咱們不如弄一根長長的管子,一頭放到湖裏,一頭放到村子的儲水罐裏。我觀察過了,從湖麵到村子有一個明顯的坡度,咱們隻要稍微下點功夫,就能把水從湖裏引到村裏。這樣一來,村裏的人和咱倆就都自由了!豈不皆大歡喜?”

沒想到,江戶聽到後卻並不高興,反而勃然大怒。

他厲聲訓斥道:“你這是癡心妄想!這種事怎麼可能成功呢?一廂情願罷了!說到底,你就是懶!不舍得賣力氣,沒出息!”

拒絕畢路後,江戶挑起水來更賣命了。他不斷磨煉挑水技術,並換了兩個更大的鐵桶,一舉提升了挑水的效率,博得了村民的喝彩。這讓他心裏更有成就感,更得意了。

隻不過,在表麵的得意背後,他卻有不為人知的失落:他沮喪地意識到,每日挑水、補水這項重體力勞動的性質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且未來也不大可能發生變化。換言之,他看不到這項工作的終點在哪裏。他經常會做那種掉進深淵的噩夢:墜落,不停地墜落,卻不知何時能墜到底,更不知墜底後將麵臨什麼——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是不是粉身碎骨?這種感覺本身就很沮喪,甚至很驚悚……他經常驚出一身冷汗,猛然從床上坐起來,發愣。

與此同時,畢路也沒閑著,他果斷地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隻不過,如此大的工程僅靠畢路的力量,操作起來談何容易!

工程的難度本身就不小,旁人的冷嘲熱諷更是讓畢路處境艱難——他的主意不但沒得到江戶的認同,村民們也覺得太離譜。大家都認為畢路很天真,總想著投機取巧,歸根結底還是太懶,難堪大用。

事實上,工程的進展確實一波三折。無論畢路每天怎麼忙、怎麼拚,這個工程卻始終連一個雛形都沒有。於是,那些冷嘲熱諷更多了,這讓畢路覺得自己肩上仿佛扛了一座山,且這座山愈來愈大、愈來愈沉……開弓沒有回頭箭。畢路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隻能咬牙堅持,拚盡全身力氣往前挪……

就這樣,畢路幻想著水道正式開通那天的盛景,憑借強大的耐心和毅力每天起早貪黑在工地上忙碌著。日複一日,他從不停歇。

他的滿腔熱情、他的不懈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一年後,水道開通了!

清澈的湖水源源不絕地順著竹筒連接的管道流進了村子的儲水罐。水的清冽混雜著竹的清香,讓畢路的汗水和淚水顯得值得。

狂喜的村民聚攏過來,在一片歡呼聲中將畢路的身體高高托起並拋向天空,一次又一次——而這一場景,曾在畢路的腦海中出現過無數次,現在終於成真了!

看著畢路的成功,江戶卻並不服氣。他默默地轉身離開村莊,又在另一個村子找到一份擔水的活。

江戶決心用行動證明自己。他越發瘋狂地磨煉挑水技術,並給自己換了兩個更大的鐵桶。水越挑越多,也越挑越快。可江戶的身體狀況也由於勞累過度一天不如一天了。

壞消息不隻這一個,還有更多。

水管計劃大獲成功之後,從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畢路終於變成有錢有閑階層,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金錢和時間上的自由。於是,他開始琢磨還有沒有自己能做的事?

請注意,這裏有一個重點:智商高的人永遠在想,想好了再做,或邊想邊做;智商不高的人則永遠在做,從來不想。

顯然,畢路就是前一種人。與江戶總是身體閑不住相比,畢路總是腦子閑不住。他的腦子永遠在想,永遠在琢磨事情。

畢路又開始琢磨事情了。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這個村子!他決定將自己的水道引水工程推向全日本,讓天下不再有缺水的村莊!

憑借著長期施工積累的經驗和專業知識,畢路的龐大計劃落實得非常順利。他不但有了自己的專業團隊和施工設備,還有了巨大的名望。隨著工程的覆蓋麵越來越廣,畢路的個人財富也一路飆升,他終於成了富甲一方的大亨。

這時的畢路已不同以往。現在,他即便每天躺在家裏睡大覺,也能將成百上千萬人每天必需的生活和生產用水送到千家萬戶;白花花的銀子源源不絕地流進他的腰包。

畢路的工程搭起的其實是兩條管道:一條管道裏流著水,從江河流向村莊;一條管道裏流著錢,從村莊流向他自己。

再來說說江戶。常年的重體力勞動拖垮了江戶的身體。畢路的水管計劃也幾乎將他的工作完全替代:他換了一個又一個村莊,可是每到一個村莊不久,討厭的水管便會尾隨而至,讓他丟掉工作。他隻好再次出發,四處漂泊、流浪。

終於,徹底厭倦了漂流生活的江戶痛下決心,他扔掉手裏的鐵桶,成了畢路團隊裏的一名普通員工。他能掙到的依然隻是一份普通的工錢,且已完全無法奢望能與曾經的同事、現在的老板說說話。現如今他們兩個人已分屬不同的世界……

《江戶與畢路物語》一直是我本人的行動指南。

特別是當我麵臨艱難、複雜的局麵,卻必須盡快做決策的時候,我都會從這個故事中汲取營養,在關鍵時刻做決定。坦白說,它真是幫了我的大忙。

我經常這樣問自己:

“我現在要做的這件事到底是什麼?是用水管輸水,還是用鐵桶挑水?”

“我現在的工作方式到底是勤勞,還是愚蠢?到底是用身體做事,還是用腦子做事?”

正是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讓我能夠不斷地修正軌道,化險為夷,一路平安地走到今天,將金錢收入囊中,並獲得時間的自由。

這就是我迄今為止的人生之路的真實寫照。一路走來,我做的所有事乃至我關心的所有事,僅有三個字:鋪管道。鋪財富的管道,人生的管道。

當然,“鋪管道”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與之相比,許多時候,做苦力反而是個更便捷、更容易,甚至更舒服的選擇——隻要肯出賣體力就行。做苦力照樣也能賺錢,也能生活,雖說無法富甲一方,起碼能衣食無憂,甚至混個小康水平也完全有可能。重點是,這樣還沒有風險,不用操心,更不用提心吊膽。

顯然,這裏麵有一個悖論,那就是:“拎鐵桶”的人生確實輕鬆。隻不過,它是前半生輕鬆,後半生費勁。“鋪管道”的人生則正相反,它確實有費勁的一麵。隻不過,它是前半生費勁,後半生輕鬆。

如果讓你選,你選哪個?

答案一目了然。

所以,正因為“鋪管道”有其費勁的一麵,你才需要去努力。而你唯一能做且值得做的,也隻有這兩個字:努力。

“努力,必會留下足跡。”

24歲那年,我從創業導師那裏聽到這句話。當時,這句話並沒有在我的內心深處激起多少漣漪。這類雞湯般的話,我已經聽得太多,幾乎完全無感。

可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句恩師的口頭禪逐漸讓我感受到一種莫名的魅力。在隨後的實踐中,我幾乎每走一步都能切身感受到這句話的存在,以及這句話的真意。

我逐漸意識到,雞湯本身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們的喝湯方式。

就拿努力這件事來說,即便不能立刻看到結果,但無論如何,你隻要努力過,便一定會留下足跡。隻要不斷積累這些足跡,在前方等待你的,一定是自由。

導師的那句口頭禪,其魅力和價值就在這裏。

其實,一直活到24歲,我的人生還是典型的江戶式人生。作為工薪族,我每天加班到深夜12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和他人相比,我每天要拿出兩倍的時間“拎鐵桶”。

直到遇見恩師,我才改變了謀生方式。這種改變首先體現在時間的分配上。我減少了夜晚的加班時間,增加了創業學習和實踐的時間。換言之,我減少了“拎鐵桶”的時間,增加了“鋪管道”的時間。其結果是,我每天奔命的時間還是那麼多,隻不過內容發生了質變。這一質變最終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能做到,相信你也沒問題。

所以,你不妨從今天開始,拿出嚐試的勇氣去開發你人生中的第一根“水管”。

說到這裏,請允許我講講我的人生遭遇。

小學時代,我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男孩。那時的我是如此的乏善可陳,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

我升入中學之後,莫名其妙地成了學校乒乓球俱樂部的一員。可即便如此,每日放學後,我在學校體育館的一角默默地抽打著小白球,依然還是一個沒有什麼存在感的人。加入乒乓球俱樂部這件事也並沒有讓自己陽光起來。

我既沒有什麼朋友,也不招異性待見,甚至進了乒乓球俱樂部也沒能讓自己的運動技能有什麼長進。

彼時,正值青春期的我試圖在學業方麵加把勁,覺得隻要成績好,也許能得到一些女生的青睞,至少是關注。我依然以慘敗告終,自始至終都沒能沾上哪怕一點點異性緣。

好在努力有所回報,我考上了一個還算不錯的高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決定學吉他,覺得這會是一個博取異性緣的契機。我做了一個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既然要學,就學那種最令女生瘋狂的重金屬音樂!然而,結局一如既往:我還是沒能在女生們的心中擁有一席之地。

也許在她們眼裏,我木訥的個性、平凡的外表和重金屬音樂實在是太不搭了。這個特長非但沒有給我加分,反而大大減分,更加突出了我的平凡乃至平庸。

我的家境對那個時候的日本人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家搬進一棟三層別墅居住。這種獨樓獨院的居住條件在那時的大阪市內還算比較少見的,我們家因此也算得上小康之家了。

隻不過好景不長,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家又搬離了那棟別墅,搬進了一個普通的高層住宅樓。對於這次搬家,當時年幼的我還沒有什麼感覺,隻是覺得挺好玩、挺新鮮。可上了中學之後,我才逐漸意識到,這是家道中落的表現。

我們家的經濟情況一路惡化,逐漸從中產小康之家變成了底層貧困戶。

成年之後我才知道,那時之所以要搬家,是因為父母欠下巨債,為還債不得不將別墅賣掉,舉家開始租房生活。

進入高中之後,家裏的經濟情況更為窘迫了。雙親為金錢的事激烈爭吵也成了家常便飯。至於零花錢,我必須靠自己勤工儉學、外出打工賺取。不僅如此,我辛苦打工掙來的錢,也隻有很少一部分能歸自己,其他的全部都要補貼家用。

也許你會好奇我們家道中落的背景和原因。

前麵也曾提到過,我爸是個自營業者(S象限),有一間私人建築設計所。開始生意還是不錯的,他賺到了一些錢。後來,他的生意越來越差,設計所的經營不得不靠負債維持。最終,總負債金額居然高達1億日元!

這使我意識到,恐怕我的大學學費要自力更生了。既然如此,我的選項便隻剩下一個,那就是無論如何也要考上一所國立大學[1]!

我開始挑燈夜戰,拚命苦讀。天道酬勤,我終於考上了一所國立大學。

問題是,上國立大學也並非免費。為了籌措學費,我還得繼續勤工儉學。於是,我隻能一頭紮進那暗無天日的打工生活裏。我每天天不亮就出門,深夜才回家,白晝對我而言都成了稀罕物。

由於打工占用的時間太多,我經常無暇顧及學業,難得去學校一次。我因此沒交到什麼朋友,甚至差點留級。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在我拚死拚活為學業、為生計打拚時,日本發生了震驚世界、永留史冊的阪神大地震。

那一年,是1995年。

我所在的那所國立大學成了難民們的臨時避難所,再加上城市的交通係統遭到地震的嚴重破壞,已不能維持正常的線下教學秩序。學生們隻能居家學習,所有科目的考試均改為提交專題報告。

對出勤少的我來說,這種情況反而有利於我。由於專題報告都是開卷形式,隻要臨陣磨槍便很容易過關,我總算拿到了足夠的學分(必修科目的基本分值),成功避免了留級。

總之,那些日子裏,我拚命地學習,終於湊夠了足以從學校畢業的學分。

…………

但是,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天,我沒能拿到畢業證書。

為什麼會這樣?

說來慚愧,因為大學四年最後一個學期的學費,我沒有交上……

全班、全係乃至全校,隻有我一個人……

羞愧、無奈、沮喪,那時的心情簡直無以言表。我看著周圍手捧畢業證書拍照的同學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我隻好在畢業典禮之後更加拚命地打工、更加拚命地賺錢,同時把自己的生活費壓至最低,終於補交上了學費,拿到了遲來的畢業證。

這一回,我算是正式畢業了,結束了難忘的大學生涯。

常言道,否極泰來。人不可能永遠倒黴,正如不可能永遠走運一樣。這句話用在我身上簡直再合適不過了——畢業後,我幸運地被一家世界知名上市企業錄取,成了令同學們豔羨的大企業的白領。

遺憾的是,我卻依然沒能擺脫家道中落的命運。正式上班還沒滿一個月,雙親便讓我去借200萬日元給他們。

於是,我跑了四家消費者金融機構[2],費了好大勁湊夠了這筆錢,將其交到父母的手裏。

除了借錢之外,我每個月的工資基本上也都是全數上交,甚至連獎金都給了他們。

“為什麼我會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坦白說,我那個時候的心裏極不平衡,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恨意。可是沒辦法,盡孝乃每個人的義務,我隻能將這樣的生活繼續下去。有的時候,我甚至會想:“也許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不可能有任何改變了,這就是我的命……”

還是那句話:否極泰來。人生就是這麼神奇,在你最絕望的時候,人生總會出現轉機。

正當幾近絕望之時,我遇到了一本奇書——日裔美國人羅伯特·清崎所著的《富爸爸窮爸爸》。

不可思議的是,這本超級暢銷書早已席卷全世界多年。我居然晚了那麼多年才讀到它。

現在想來,我的潛意識也曾被那些常識所束縛,對自己動手改變財運這件事有著潛在的抵觸情緒,所以我才會對那本書不屑一顧吧?或者,即便在那樣的狀態下我看到和讀到了它,我恐怕也會不以為然吧?

總之,無論怎麼說,這還是命運的安排。我在身處絕境、悲觀絕望之時與這本書相遇。可以想象,彼時的我讀完這本書的心情。那種感覺簡直可以用“大夢初醒”來形容:啊!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想法,還有這樣的活法!我怎麼就不知道呢!

我立馬意識到:我按照此書指出的方向和方法去做,或許真的有成功的機會!果能如此,我的人生就能徹底逆襲!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才是世界的常態。書中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之間,有那麼大的差距。盡管看完書之後的某個瞬間,我會產生某種錯覺抑或幻覺,會覺得這個差距很小很小,會覺得成功唾手可得;可一旦回到現實中來,我會猛然意識到這一點點差別其實是天壤之別,而成功依然是天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

在悲觀絕望、幾近放棄人生的時候,我幸運地遇到命中的貴人——那位我曾一再提起的創業導師。

他是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換言之,彼時的他與我的關係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

當時,他隻有27歲,算是我的同齡人。可兩個人的境遇卻有著天壤之別,仿佛身處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窮困潦倒、家道中落、意誌消沉的打工人;另一個則是身家過億,同時運營著多家公司,每年的慈善捐款對普通工薪族來說都是天文數字的青年才俊。

我們年齡相當,卻境遇迥異。這個頗為殘酷的現實令我敏感地意識到:我絕不能錯過這個人,絕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所以,頭一次見麵,我便毫不猶豫地提出了自己的請求:“我願拜您為師!今後請多多關照,不吝賜教!”

令我意外的是,對方並沒有立馬應承下來,而是用委婉的語氣對我說:“先別急著拜師。好好想一想,想好了再來!”

我回到家中,和父母商量了這個事。果然,這件事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你怎麼知道對方不是騙子?”他們說。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他們知道生意場的險惡,況且自身的生意也以失敗告終,留下一堆公司裏的爛攤子不算,還把家裏攪和得不得安寧。他們怕了,有心理障礙了……這些我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正因為他們在生意和家庭生活方麵的失敗已經連累到我,令我苦不堪言,所以,我深知,如果不能勇敢地開辟出一條新路,而是繼續這樣不死不活地混下去,繼續困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無法自拔,我肯定會重複雙親的失敗的人生。而這一點,對當時隻有24歲的我來說,是絕對無法想象的。

一番思索後,我果斷地決定搬離這個家。我臨走時對父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就當沒生過我這個兒子吧!”

打那以後,我狠下心來,堅決不向家人透露自己的新住所,到最後甚至連父母的電話都不接。

就這樣過了兩周,我再次約見創業導師,真誠地表明心跡,終於成為他的門下弟子。從那之後,我就是在導師的創業塾裏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做課題,不斷地實踐……

三年。整整三年的時間,我一邊以工薪族的身份在公司上班,一邊周末為自己的創業做準備,成為周末創業族。

我替雙親從消費者金融那裏借來的200萬日元,由於年利率高達30%之多,僅償還每年的利息已令我捉襟見肘,我根本無力償還本金,所以這筆債幾乎原封不動地長期壓在我的身上。

我的周末創業生涯就是在這樣的債務重壓下起步的。

一方麵要還債,另一方麵又要創業,兩者都需要錢。不惜一切代價去掙錢再一次成了我的當務之急。我隻能白天去公司上班,晚上去居酒屋刷盤子,每逢周末繼續我的創業夢。

可即便如此拚搏,整整兩年過去,我的夢想卻依然隻是夢想,與現實相差十萬八千裏——我傾注全部心力苦苦經營了兩年多的創業項目,業績依舊平庸,沒有什麼起色。

26歲那一年,我遭遇了本書開頭時所描述的那一幕。

正當我為生計焦頭爛額的時候,我姐打來了那個電話。“爸媽連夜逃走了!”她說,“他們去追阿公阿婆,也就是咱們家的親戚。估計他們跑到東京去了。所以你那裏鬧不好也會有不速之客找上門來,千萬要小心啊!”

放下電話的瞬間,我的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

原來,雙親為那兩個親戚的高利貸做了擔保,後者由於還不起錢,又不堪催債人的騷擾,幹脆跑掉了。雙親沒有辦法,也隻能跟著跑掉。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兩個凶神惡煞般的壯漢打上門來,揪著我的衣領惡狠狠地問:“說!你小子的爹媽跑哪裏去了?”

我確實不知情,畢竟和父母斷絕聯係很久了。於是我便一再重複:“我真的不知道他倆去哪裏了!你們與其在這裏纏著我,不如去找警察!我願意陪你們一起去!”

眼看從我這裏實在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再加上驚擾了左鄰右舍,那兩人隻能放開我,罵罵咧咧地離開了。

這次事件極大地刺激了我,令我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幹一點名堂出來!

我要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還有雙親的命運、家庭的命運!

我暗暗發下毒誓:當找到父母的時候,我一定要把足夠的錢放到他們的手上!

又過了一年,我的創業項目終於有了一些起色,每個月給我帶來的收入跨過30萬日元的大關。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我在公司打工的月薪。於是,我決定辭職,徹底放棄工薪族的身份,做一個創業者。

彼時,我已知道了雙親的去向,並從自己做生意的錢中拿出一部分來,彙到了他們的賬戶裏。

29歲那一年,我的月收入又邁上一個新台階,跨過100萬日元的門檻。

同一年,32歲的創業導師也邁上了自己人生的新台階——達成年收入過億的目標。

這件事又給了我很大的刺激:“啊!原來年收入過億真的有可能實現!”

既然與我年紀相仿的人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我為什麼不能?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親眼見證自己身邊的人實現目標,給我帶來的動力之大無以言表。

“導師能在32歲年收入過億,我自己在40歲之前年收過億應該不難吧?”

我要在40歲之前年收入過億!定下這個目標幾乎是瞬間發生的事,可我心裏卻有著滿滿的底氣。

又過了兩年,31歲的我和一位叫理子的姑娘結了婚。我與最愛的人生伴侶開起了夫妻店,共同創業,一直到今天。

39歲的我終於實現了年收入過億的人生小目標。

這一路奮鬥過來,各種磕磕絆絆沒少發生。可無論怎麼說,沒有導師的存在,實現上述的每一個目標都將極其艱難,甚至完全沒有可能。對我的這段人生旅程來說,導師的存在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每當我近乎山窮水盡的時候,他總會鼓勵我,為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並給予我克服困難的力量。尤為難得的是,導師本人也和我一樣,曾是不折不扣的工薪族,屬於典型的現金流象限左側的人群。換言之,我們有著相似的年齡,也有著相同的背景,而這一點對我的成功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假設我的導師天生就是象限右側的人,他出身富豪世家,是人們常說的那種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那麼,當時的我肯定不會如此義無反顧地跟隨他走上辭職創業這條路。

如果我們倆分屬兩個世界,彼此相隔太遠,我們就不太可能成為對方人生的參照物。

所以,如果你也有幸碰到一位曾經和自己處境相同或相似的人生導師,你萬萬不可錯過機會,一定要好好盯上他,牢牢地抓住他!

順便說一句,這裏所指的人生導師,未必需要開一個創業塾,未必需要有自己的學生和公開課。隻要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人品正派且經曆與你相似,他就有可能成為你的貴人和導師。

注釋

[1] 在日本,國立大學的學費遠低於私立大學。——譯者注

[2] 民間借貸公司,其業務以高利貸為主,且往往有黑社會性質。對一般人來說,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找這種地方借錢的。——譯者注

“人是環境動物。”

這句話想必沒人會感到陌生。

比方說,之所以你的日語極其流利,堪稱完美,是因為你爸媽說日語,你周邊的所有人都說日語,你生長在一個充斥著日語的環境中。

所以,日語是你的母語。這個“母”字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你所處的環境,而與你的出身無關。換言之,你如果出生不久便移民美國,身邊全都是說英語的金發碧眼的老外,處於那種環境當中,你的英語也會無比流暢,絲毫不亞於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人們無時無刻不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不受到環境的影響。

正因如此,我在本書中才會一再地提到導師的存在以及重要性。沒錯,對任何人來說,導師的存在都實在是太重要了。

這是從根本上決定了人生走向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事關生死存亡的問題。

導師的存在決定你所受的影響從何而來,也就是決定人生的“影響源”。

據說,“學習”這個詞的詞源就是“模仿”。

我的創業導師曾一再跟我講:“如果是學校裏的考試,那麼打小抄是不被允許的,是典型的作弊行為。可是人生這場大考則不同,它允許你打小抄,甚至鼓勵你打小抄。

“所以,至少在我這裏,你可以盡情地打小抄、模仿和‘山寨’!不,我要糾正一個詞,不是‘可以’,而是‘必須’。你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瘋狂地打小抄、模仿和‘山寨’!一直到把我徹底榨幹為止!否則,我這裏你就算白來了!”

初聽導師這段話時,我感到很詫異。這倒不僅僅因為導師直白的表達方式頗有些離經叛道,而且因為他所表達的觀點與我的既有認知完全不同。

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創業這件事基本上與創新無異,一定要有新意,一定要與眾不同。換言之,你必須想一個別人沒想過的點子,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否則,成功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

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

我們以常見的“連鎖經營”或“加盟店經營”模式為例。

這就是典型的以模仿為基礎的經營模式。這類係統沒有任何獨創性可言,完全是“山寨”的集大成者。

它就好像細胞裂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事實上,你去過的大多數咖啡店(比如星巴克)、24小時便利店(比如羅森)和快餐店(比如麥當勞、肯德基和吉野家),采用的全都是這種經營模式。

它們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運轉良好;如果運轉不靈,也不會這麼多。

所以,結論就是:創業這件事從“山寨”、模仿起家,其成功率要遠高於原創。

從某種意義上講,世上所有的生物均起源於寄生,因此全部都是複製品。這當然也包括人類。正如我的創業導師所言:人生這場大考是允許甚至必須打小抄的,如果不這樣做,你不可能及格。

可見,導師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你提供打小抄、模仿和“山寨”的對象。

日本將棋名家羽生善治曾說過這樣的話:“但凡擁有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意誌與信念,哪怕是極其年輕的後輩,他也能像在高速公路上飆車一般,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達到某種程度和境界,成為專業選手。”

不光東方的將棋、圍棋,甚至包括西方的國際象棋,在棋類的世界裏,初出茅廬的無名小將一舉戰勝大名鼎鼎的老將的案例不勝枚舉。這成為一種常態。

這便意味著,“專業”這兩個字未必需要曆經常年打磨才配擁有;隻要有意誌、有決心,不信邪,肯努力,再有一位好導師,十來歲的少年也可以成為專業人士。

這就是模仿和“山寨”的力量。由模仿前輩獲取的能量將是極為驚人的。

這將令你一舉駛上智慧的高速公路,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達到前輩們所處的位置。然後,前麵就沒有現成的路可走了,速度就會慢下來——這意味著從今往後,你就需要靠“原創”謀生了。

看見了吧,這才是“原創”應該出現的最佳節點。

你不用從一開始便急著去原創,它不是你能急得來的,它的出現需要醞釀,需要時機。

重點是,真正的原創其實往往源自“山寨”。這就是老瓶裝新酒的經典創業邏輯。

你先投身一個舊事物,在舊事物中學習本領,積累經驗,發現不足,再進行改進,這些改進逐漸積累下來,就會產生質變,催生出一個全新的事物。

這才是創新的本質,這樣的創新本身就是原創。換言之,世上幾乎沒有什麼好東西是憑空出現的,全部是脫胎於舊事物、舊環境。後者是前者的母體,前者是後者的延續。

這就是進化論的邏輯。

比如說,汽車的誕生,是源於對馬車不足之處的改進;電子商務的誕生,是源於對實體商務局限性的改進及拓展;電燈的誕生,也與蠟燭和煤油燈的缺點息息相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當年德國人卡爾·本茨不熟悉馬車,美國人貝索斯和中國人馬雲沒有在實體商務的領域打拚過、煎熬過,美國人愛迪生沒有長期使用過蠟燭和煤油燈,他們又怎麼能研發出一個嶄新的事物,並由此徹底地改變了世界的麵貌呢?

所以,我想說一句肺腑之言:“你如果想登高望遠,放著巨人的肩膀不踩,非要自己一遍又一遍去做徒勞無功的嚐試是愚蠢的。”

正如我在前麵提到的那樣,模仿意味著踏上前人用智慧鋪就的高速公路。你如果想開辟一條新路,至少要先把眼前的這條路走到頭。那個時候,你就能自由發揮了,因為前輩們已經幫不了你了。剩下的路,要靠你自己走。

但是,在那之前,你放著現成的路不走,是愚蠢的。理由很簡單,你將注定輸在起跑線上——當別人開著跑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的時候,你卻趕著馬車。怎麼可能有勝算?

誠然,開拓精神對一個創業者來說無比重要,但這裏有一個重要前提:你工具箱裏的工具已經全部用完了。

你想讓自己創業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找一個已經創業成功的人,跟隨他,學習他,模仿他,把他視為你的創業導師。

重點是,你在達成你的最終目的之前,一定要確定一個人。沒錯,隻需一個人就夠。

為什麼創業導師隻需確定一個人呢?有兩個以上的導師豈不是更好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這樣說,有兩個理由:

其一,決定成功的要素有許多,必須當所有的要素全部齊備的時候,你的努力才會有結果。

其二,如果你有兩個以上的導師,不同的導師會給你不同的建議,有些建議是截然相反的。這就會讓你迷茫,進而分散你的注意力,浪費你的寶貴時間,最終延長你的奮鬥周期,降低你的成功概率。

下麵,我就來詳細地講述一下這兩個理由。

其一,決定成功的要素有許多,必須當所有的要素全部齊備的時候,你的努力才會有結果。

舉個例子。

現在,兩位創業導師輔導你的項目。其中一位導師叫“張三”,他教給你的成功法則有三條,分別是A、B、C;另一位導師叫“李四”,他傳授給你的創業經驗也有三條,分別是D、E、F。

每個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經驗和信條,都有一套獨立的劇本。這是創業的常態。

那麼,為什麼說正因為你有兩個師父,成功的概率反而會更小呢?

理由很簡單。

因為張師父的A、B、C是一個完整的係統,必須將其全部拿下,才有可能收獲果實;同樣的道理,李師父的D、E、F也是一個完整的係統,必須全部搞定,才有成功的可能。

問題在於,當A、B、C、D、E、F同時出現在你麵前時,你就不淡定了。你的選擇也許會是A、B和E,也許會是C、D和F,總之會淩亂,最後哪套係統也湊不全。這也就意味著哪件事也搞不定,哪位師父的成功也無法複製。

就是這樣一個邏輯。

可見,選擇太多等於沒有選擇。隻有腳踏實地、從一而終,你才能獲得成功。

創業其實和理財一樣,都必須具有基本的哲學修養,必須明白——貪婪是成功的大敵。

其二,如果你有兩個以上的導師,不同的導師會給你不同的建議,有些建議是截然相反的。這就會讓你迷茫,進而分散你的注意力,浪費你的寶貴時間,最終延長你的奮鬥周期,降低你的成功概率。

這一條就更好理解了。

舉個例子。你是一位職業拳擊手,周一到周三去A練功房訓練,周四到周六去B練功房訓練。

A練功房的A教練對你說:“攻擊是最好的防守!你要盡可能地攻擊,盡可能逼近你的對手,壓迫他,擊打他!讓他嚐到你鐵拳的厲害!”

B練功房的B教練卻會對你說:“防守是最好的進攻!拳擊這項運動最忌諱的就是輕舉妄動,給對方留下破綻!你務必和對方保持距離,務必伺機而動。千萬不可讓對方有機可乘!”

顯然,兩位教練說得都對。他們教你的都是各自的絕招,是各自的職業生涯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問題在於,他們的建議截然相反,會引起你內心的混亂。你到底應該聽誰的話?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正因如此,真正的職業拳擊手是不可能同時拜兩位師父的,至少不會拜基本理念完全相悖的兩位師父。這是所有職業選手公認的常識。否則,你很難成為職業領域裏的冠軍。

當然,在你把某位師父的絕招徹底學會,並通過無數的練習將其推至爐火純青的境界之後,你完全可以去博采眾長,你甚至完全可以總結出一套全新的理論,開創一個全新的門派,讓自己成為一代宗師,就像當年的功夫之王李小龍一樣。

奇怪的是,如此簡單的邏輯,一旦被放到創業這件事上,許多人就會犯暈。他們會理所當然地為自己選擇三四個師父,去三四個理念完全相悖的“練功房”操練。

如此這般,怎麼能期待創業最終成功呢?

即便能成功,你的創業路上也會出現太多本不必出現的障礙,讓成功的到來一拖再拖。這實在是得不償失。

日本有句諺語:船長越多的船,越容易撞冰山。

誠如此言。

在你創業的第一步,在你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前,你要牢牢地確定一位導師,一個師父。

“菜譜這個東西,沒必要照單全收,隻把最精華的部分學會就行了!”

以這樣的心態做料理,你恐怕很難做得地道,很難做出美味。

廚藝如此,創業亦如此。

導師存在的意義,就是要時不時地跟你說一些你不愛聽的話。

如果有兩位以上的導師,你便有很大的概率按照自己的喜好做選擇:“張師父的某句話不適合我,而李師父的某句話很適合我。所以,還是按照李師父說的去做吧!”

重點是,你還總能為自己的這種行為找到極佳的借口,從而令自己毫無心理負擔——張師父說的那句不適合我的話,恰恰也是李師父反對的!

其實,你如果能一直聽李師父的建議,同時徹底屏蔽掉張師父的聲音,依然有相當大的把事情做成的概率;問題是,如果下一次,李師父說的話你不愛聽,而張師父說的話卻格外順你的耳,你很有可能還是隻選擇你愛聽的話。

換言之,你的問題其實不在師父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對你而言,師父的存在其實並不重要,自己的感覺才真正重要。你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師父的指點行事,這就是你一直無法成功的根源所在。

你之所以不是導師,就是因為後者的經曆和經驗與你截然不同。他們的肺腑之言你很有可能不愛聽,因為你從未經曆過,所以很難理解,很難接受。

這是常態。

隻有徹底理解這個常態,按客觀規律做事,你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總之,越是你不愛聽的話,越有可能是你的突破點。明明這是一個寶貝,你卻棄之如敝屣,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疑問:“你為什麼選張三,而不是選李四做你的導師?”

我的回答是:“不是徒弟選師父,而是師父選徒弟。這就好比參加選秀活動。到底誰能被選上,誰能最終出道,決定權在主辦方,而不在選秀學員。換言之,決定權在選擇的一方,而不是被選擇的一方。所以,作為被選擇的一方,你別無選擇,隻能嚴格遵照對方的意願去做事。為了讓自己能入對方的法眼,你拚盡全力即可。至於其他的事,你不該操心。”

學習成功的法則,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簡單。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舉個例子。日本有不少非常成功的專業谘詢公司。他們要價不菲。你想得到這些機構的專業指導,每個月花100萬日元或更多的錢,絕對是極其平常的事。

注意,我這裏說的費用是每個月,而不是每年或一次性費用。

所以,你如果能遇到性價比極高的機會,遇到一位合格的導師,那絕對是你的幸運,請務必珍惜,切不可挑三揀四。

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當年遇到師父的時候,並沒有給過他個人一分錢的谘詢費。即便上他的創業課,我也僅僅是與同伴們分擔了課堂的場地費而已。

換言之,這個錢不會進入導師的腰包,他的教學是完全免費的。

即便是這個錢,也完全是一種儀式、一種禮貌而已,是同學們自願繳納的。導師並不缺這點小錢。事實上,自從跟著師父學藝,我們沒少占他的便宜。比如說,外出旅遊或去豪華餐廳用餐,全部都是師父請客,我們這些弟子從來不用花一分錢。

當然,這些都是陳年往事了。現在和師父聚會的時候,弟子們也會搶著付賬,不敢再占師父的便宜。我們一來是為了報師恩,二來是因為現在也確實有錢了,付得起賬了。從師父的角度講,讓弟子們付賬也是一種認可,是為了讓弟子們有成就感——當然,也會讓他自己有成就感。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從來不曾認為占師父的便宜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我在剛認識師父的時候,心裏還是有些顧忌的。那時的我深受世間常識所累,對一些不合常識的事情真的很難接受。

“就這樣毫無保留地相信他,真的沒問題嗎?”

我的心裏頗有幾分猶豫。

那時的師父麵對剛認識不久的我,也會表現得分外親切和熱情,幾乎毫無保留地將其所知告訴我。而對他的親切和熱情,我卻開始懷疑他的真實目的。

“他到底想幹什麼?到底圖我什麼?我該不會被騙了吧?”我越想越疑惑。

不過,我後來又一想:“一個月收入超過300萬日元的人去騙一個月收入20萬日元的人,即便成功了,又能怎麼樣?又能騙到多少錢?與之相比,他一旦被警察逮住,損失豈不是更大?這絕對是不劃算的買賣呀!”

這麼一想,我心裏就踏實多了。我從此安下心來跟著師父學藝。

總之,你想要實現的人生目標已經有個人實現了。這個人就在你的麵前。如果連這一基本事實都信不過,你這輩子就別想遇到人生的導師了。

機會這個東西,不能憑個人喜好來選;它根本沒的選。

機會選擇你,而不是你選擇機會。這一點你務必要清楚。

工作,不是“做什麼”,而是“和誰做”。

飯局,不是“吃什麼”,而是“和誰吃”。

旅行,不是“去哪裏”,而是“和誰去”。

這些都是機會。

如果孫正義或比爾·蓋茨向你發出邀請:“跟著我一起去賣草帽,如何?”你會怎麼做?是否會因為草帽這個東西實在上不了台麵而斷然拒絕?

不管你怎麼想,我肯定不會拒絕,一定會欣然接受,並深感幸運。

理由很簡單。你是否喜歡草帽,是否對它真正感興趣,是否想賣草帽,這些事情一概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夠和孫正義、比爾·蓋茨這種級別的人一起工作,這件事本身有意義——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然,這個意義並不在於對方是名人,能滿足你追星的心理,而在於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讓你學到極致的工作方法和專業知識。

反過來說,假設有一個人專程跑來邀請你和他一起開一家五星級酒店,這個人昏庸無能、剛愎自用且人品低劣,他不能讓你學到任何東西,反而會把你帶進溝裏,那麼,即便他倒貼錢讓你陪他幹,這件事情你也不能做!

總之,工作是什麼,不重要;和誰搭檔,才真正重要。

對當年的我來說,無論是導師還是同學,我都發自內心地尊重,發自內心地信賴。我相信,如果那個時候,導師建議我們這些弟子和他一起組團去擺地攤賣草帽,我們當中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反對。

換言之,我們隻要和彼此信任的事業夥伴在一起,做任何工作都是美好的。

凡事皆有風險。事實上,有的時候,你什麼都不做的風險要比做點什麼的風險更大。

就拿我個人來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為勇敢地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勇敢地承擔了創業的風險。否則,今天的我將是什麼樣的命運、什麼樣的遭遇,簡直無法想象。

當年的同事始終守著社會的常識,固執地認為,老老實實地在公司裏打工是最保險的,沒必要單槍匹馬地去外麵闖蕩。

於是,他們選擇長期守在現金流象限的左側,試圖過安穩的日子。可後來的結果又如何呢?他們中的許多人慘遭解雇,不得不再找工作。而新東家的薪水還不如老東家。收入少了,房貸和其他生活費用卻一點也沒少。這些同事現在的處境與心境,恐怕不用我說,你也猜得出來。

說起來,這也可以理解。

現金流象限的左右兩側,確實隔著一堵牆。這堵牆的名字叫恐懼。當人們恐懼時,人們最常見的反應當然是躊躇。

理由很簡單。左側象限的人,是“出賣時間換取金錢(薪水或營業收入)”;而右側象限的人則是“以錢換錢”,換言之,是自己先出錢。

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投資,人們的起點都不是獲取金錢,而是投入金錢。象限左右兩側的人的錢的走向是截然相反的。這一區別至關重要——它意味著未知,是大多數人恐懼的原因。

問題在於,這些人沒有看透事物的本質和基本邏輯。一旦真看明白了,他們就不會恐懼了。

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兩個流程:

E、S象限:出賣時間獲取金錢—使用金錢—金錢減少或消失

B、I象限:投入金錢—金錢增加—使用金錢

你想想看,最終誰的風險更大?

這還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在於,上述兩個流程都有無限循環的特質。在這無限循環的過程當中,各自的風險係數還會經曆巨大的波動和變化。最終,前者的風險肯定要遠大於後者。

理由很簡單,前者的風險指數曲線一定會遵循這樣一個發展軌跡:平時波動很小,冷不丁到來的大波動讓曲線直線向下;重新拉平曲線要耗費很長很長的時間,甚至永遠拉不平。

而後者則不同。它的發展軌跡會是這樣的:最初階段會有一些明顯的波動,但大體上不會太劇烈(除非有人孤注一擲,在毫無心理準備和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傾囊而出。而這種事發生的概率並不高,否則就不存在所謂恐懼的問題了),隨後波動率會降低,幅度也會變小,曲線逐漸變得平滑起來。重點是,即便發生了較大波動,重新拉平曲線所用的時間會相對較短,這是其與前者本質上的不同。它解釋了為什麼富人、生意人即便遭遇失敗,重新站起來也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而窮人則不同,一旦摔倒就再難翻身。這一大家見怪不怪的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這樣。

如果你想從根本上擺脫風險,你就要想方設法從象限左側移到右側去。

我的建議依然是:找一個人品正派、事業成功的生意人,拜他為師。當然,你先不要辭職,而是騎驢找馬,邊學邊幹。你一邊掙著死工資,一邊做自己的項目,不斷積累經驗。

在最初階段,你先不要把太多的熱情傾注在掙錢這件事上,因為希望越大,發力越猛,你就越容易失望,越容易放棄。

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知道或者聽說過“Be-Do-Have”的概念?

直譯過來,這個概念的含義是:Be(成為)-Do(作為)-Have(擁有)。但我將其解釋為:Be(存在方式)-Do(做法)-Have(成果)。

我從24歲開始創業,至今整整19年了。這19年中,我在現金流象限的右側一路摸爬滾打,結識了不少成功人士。這些人幾乎無不以“Be-Do-Have”理念為其人生觀,在這個理念的支撐下一路走到今天。

當然,這群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

對現在依然在象限左側的人來說,想移至象限右側,他們的第一要務不是做什麼,而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就是說,與Do(做)相比,Be(存在方式、自我價值認知)更為重要。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人生的成功抑或失敗,有85%是由每個人自身的“它”決定的。

現在問題來了,“它”到底是什麼呢?

別忘了,這可是天才紮堆的哈佛大學做的研究。答案肯定不同尋常,你千萬別往淺裏想。

是IQ(智商)嗎?不是。

是DNA(基因;脫氧核糖核酸)嗎?不是。

那是什麼?

答案是:心態。

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其85%是由每個人的心態決定的。

這正是我19年的創業實踐中最大的心得。

從根本上決定人生成敗的,既不是Have(你的資源),也不是Do(你的做法),而是Be(你的態度、心態和姿態)。

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不同的活法或者說人生觀,它們分別是:

Have-Do-Be(確定Have)

Do-Have-Be(確定Do)

Be-Do-Have(確定Be)

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以上三種不同的活法,看看會發現什麼。

持有這種人生觀的人往往會想:“如果我也能有‘它’,那該多好!”“如果我也能有‘它’,本來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這就是他們的基本態度,或者說心態。

“隻要有錢(Have),人就能幸福(Be)!”

“隻要通過努力學習得到資曆和證書(Have),人就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Be)!”

“隻要能買到房(Have),人就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Be)!”

“隻要能買一個名牌包(Have),人就能讓別人高看自己一眼(Be)!”

“隻要能找到一個意中人(Have),人生就圓滿了(Be)!”

…………

他們把人生的結果(Be),與他們渴望擁有的東西(Have)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當然,後者決定前者。

問題在於,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僅僅從上述這些與人生有關的描述來看,你就會感覺不對勁。

你的直覺是正確的。理由很簡單,這樣的人的問題在於:當把關注焦點對準“擁有(Have)”的瞬間,他們便已經形成了一種極富依賴性的思維模式,即“如果沒有‘它’,我便不能幸福”。

這樣的人生,這樣的態度,豈不是過於消極了嗎?如此消極的人生有多大的概率能夠成功呢?

總體而言,此類人的人生觀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

沒有錢u003d人生失敗,幸福幻滅

沒有學曆u003d頭腦不好,至少不夠聰明

沒有資曆和證書u003d一無是處,無法在社會立足

沒有男女朋友、配偶u003d無人問津的單身狗,屬於社會上的異端

總之,“如果沒有‘它’,我就無法確認自身的價值”,“我如此不堪,簡直就不該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消極思想會逐漸演變成一種執念,深深地折磨著他們。這種活法一是太累、太苦,二是即便如此,也於事無補。

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一句話,這都是心態問題。

“如果有了‘它’,我就能幸福”,“隻有物質才能給予我幸福”,此類想法是絕對錯誤的。它們都是幻象,會把你帶進溝裏。

我們再來看看擁有這種人生觀的人是怎麼想的。

“隻要我做了,我就一定能幸福!”這是此類人的典型心態。

“隻要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Do),我便遲早能賺到錢(Have),遲早能為自己贏得一個理想的人生(Be)!”

“隻要能做自己喜歡的事(Do),我便會心情愉快(Have),獲得滿足(Be)!”

“隻要能結婚(Do),我便會擁有家庭、子女(Have),從而得到幸福(Be)!”

問題在於,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講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有一個朋友,他從小酷愛按摩,做夢都想開一家自己的按摩店。大學畢業後,他義無反顧地跑到一家有名的按摩店就職,經過幾年的努力,有了一家自己的按摩店,實現了少時的夢想。

由於工作太拚,他的手指已經嚴重變形,工作時常常灼痛難忍。他隻好時不時地將手指泡在冷水裏降溫止痛,勉強維持店裏的工作。

這樣咬牙奮鬥了幾年,他確實賺了不少錢,店裏的生意相當不錯。可他也完全失去了自由,冷落了家庭,心情一直不大好,後來甚至產生了抑鬱的傾向。

終於,他的手指堅持不住了。是放任自己手指殘廢,還是關店歇業?他選擇了後者。

“不可思議!曾經那麼喜歡的東西,我現在想起來就惡心!”他後來對我說,“我這輩子都不想再碰‘按摩’這個東西了!”

聽了他的遭遇,你還能理直氣壯地說“隻要幹喜歡的工作,我就一定能幸福”嗎?

當然,幹喜歡的工作並幸福了一輩子的人也不少。我並不想否認這一點,隻不過,形成執念就會成為問題,這是我想強調的重點。

就拿我的這位朋友來說,無論他多喜歡按摩這個事業,他也不應在一棵樹上吊死。假設當他把自己的店做成之後,能夠順利開連鎖店,從親手做變為間接指導,從按摩師傅變為企業老板,他的生活又會如何呢?

首先,他的錢會更多;其次,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會更多;最後,他的家庭會更幸福,身體也更健康。這樣豈不是更好嗎?

果真如此,他本人也不用與自己最愛的按摩手藝做徹底切割,他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指導以及少量的親自服務適度參與。這樣做更容易將這項愛好保持一輩子,而不會半途而廢,乃至心生厭惡。

換言之,他需要做的依然是從現金流象限的左側跳到右側。而這件事需要他從一開始便想明白;從一開始便找準定位、明確態度,真正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人,要得到什麼結果,也就是要率先確定這個“Be”。這才是當務之急。

可惜的是,我的那位朋友沒有這麼做。他的人生觀給他規定好了另一種思維模式,那就是把“Do”放到絕對優先的位置,其他都是“Do”的結果。

兩相對比,你想要哪種思維模式呢?你又是哪種呢?

你如果從來沒想過,現在就想一想這個問題。這真的有好處,關鍵時刻能挽救或逆轉你的人生。

開飯館也是許多人創業時比較容易想到的項目。你如果也有誌於此,我還有一個故事可以與你分享。

這依然是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人真事。

我的家鄉大阪府北新地有一家各路名人都會經常光顧的超一流中華料理店。而我本人的弟子當中(我也繼承了導師的衣缽,決心將他的事業延續下去),有一個小夥子曾在那家店做了10年大廚,一直幹到副料理長的職位。要知道,這個職位在業內可是僅次於店長的二把手。可是,他卻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一個前輩自己開了家店。他和我一樣,剛開始也是在別人的店裏打工,足足奮鬥了15年。他每天都與炒鍋打交道。後來,他攢了點錢,又從銀行借了點錢,終於圓了自己的開店夢。

“現在,為了早日還清貸款,他依然每天在自己的店裏揮汗如雨,不敢有半點鬆懈。看著他的樣子,我覺得非常迷惘,禁不住問自己:人活一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顛一輩子鍋嗎?這種自我懷疑真不好受!”

其實,我這個徒弟的疑問很好解答:當不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而勉強創業時,你就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將被迫疲於奔命,從早到晚片刻不得閑。

當然,你如果是真心喜歡廚藝,這也未必就不算人生美滿。問題在於,你開店的初衷是掙錢,否則沒必要冒險,在別人的店裏打工照樣也能滿足自己這個愛好。既然你是為了掙錢,你曆盡千辛萬苦開了這個店,它卻不能給你掙錢或掙不了多少錢,那顯然這樣的結果就與你的初衷完全相悖了。

創業的目的不是滿足你的愛好,而是符合你的人生狀態、提升你的生活質量,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財務自由,做一個真正有錢又有閑的人。

這就意味著,創業與愛好能夠兼得固然好,可兼得不了也沒關係,隻要以前者為重即可。重點是,即便兩者能夠兼得,你也不能過度關注愛好本身,進而忽視了創業的目的。你一定要把創業進行到底,不得到終極自由,誓不罷休。

這就和人的健康一樣。你喜歡吃垃圾食品,當胡吃海塞之後,你會變得更健康嗎?

如果不會,那麼對你而言,哪個更重要?

還是健康嗎?所以,健康才應該是你追求的終極目標。為此,你必須盡力控製自己。如果身體完蛋了,你有再多喜好也沒用。

有一個經典的悖論:哪怕是為了吃更多的垃圾食品,你也要盡量控製自己,少吃一點垃圾食品。

換言之,為了健美的體形,你喜歡吃什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該吃什麼,吃什麼東西能讓你更健美。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必須首先弄明白自己的理想狀態是什麼,終極追求是什麼(Be)。這才是你的第一要務,是必須在第一時間確定的事情。

飲食如此,創業亦如此。

對有誌於創業的人來說,你完全對自己的喜好不管不顧,當然不對,但是過度關注自己的喜好則是一個陷阱,千萬要小心。

舉個例子。

許多人認為,投資股票或信托基金是發財的捷徑。問題在於,你如果隻玩股票、基金、不動產、公司債和國債,其實很難發財,甚至完全發不了財。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思路或思維模式有問題。

你隻模仿了那些投資大亨的行為,卻不知道人家的思維模式,這就是死路一條。隻有行為,而沒有思考,你的行為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你不可能達到目的。不誇張地說,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那些投資大佬把他們的投資標的或投資清單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你,你也發不了財。人家能賺得盆滿缽滿,你則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比方說,人家買了某隻股票之後能夠見好就收,而你則不能。既然賺到了錢,你怎麼可能輕易收手,一定會投入更多錢。然後,隨著股價暴跌,人家及時離場賺了大錢,你則被牢牢套住。

再比方說,人家是拿出自有資金的一小部分炒股,能夠處變不驚、進退自如,而你則很有可能孤注一擲,必然錯誤迭出。最後的結果還是不一樣。

這就是差距,這就是思維的魔力。

找對象也是如此。

現如今,為了找到理想的愛人去參加相親活動的人不少。這些人滿腦袋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找一個稱心的對象,即滿足自己所有條件的對象(確定Do)。很少有人會想,如何才能讓自己成為令意中人滿意的對象(確定Be)。

這就是典型的思維禁錮。一個人在婚戀市場上屢戰屢敗,最後不得不放低條件,湊合著嫁娶,也便是一個合乎情理的結果了。

這個邏輯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了:與其一廂情願地去追求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對象,不如努力增加自己的籌碼,讓自己成為一個配得上對方的人,這樣一來,你成功的概率豈不是要高十倍百倍?

明明主動權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你偏偏要放棄。我不知道這種腦回路是怎麼形成的。

不僅是戀愛,婚姻生活也是一樣的。

已經結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個毛病,那就是想改變對方(確定Do)。因為這個而吵架甚至離婚的情況也並不少見。問題在於,很少有人會認真地考慮:為什麼不先改變自己(確定Be)?

改變對方,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改變自己則簡單得多,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中。

如果想改變對方,你一定要打消使對方先改變(確定Do)的念頭。你不妨先從改變自己對對方的認知(確定Be)開始做這件事,這樣絕對能事半功倍。

與上述兩種思維和行為模式相比,Be-Do-Have(確定Be)是一個成功概率更高的選項。事實上,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是這種人,他們普遍持有這種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並且能夠貫徹始終。

“隻有那些能夠通過努力滿足自己(Be)的人,結婚(Do)之後才有可能獲得美滿的家庭(Have)。”

“因為我是那種能夠給家人帶來幸福的人(Be),買房(Do)能讓家人和我自己更幸福(Have)。”

把Be作為最優先事項的人,其事業、家庭乃至整個人生都不會太差。

反之,對Be不屑一顧的人,那些隻知道與Do死磕的人,即便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也會很快歸於平凡。換言之,他的成功不可能長久。

這件事已經一再被曆史證明。

總之,一流的思維模式才能帶來一流的結果。

日本的“棒球之神”鈴木一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作為他的骨灰級粉絲,我對他的敬意無以言表。

如果你也是他的鐵粉,你不妨試著想象一下:假設把鈴木君的球棒送給你(Have),你能像他那樣“揮棒如有神”嗎?

肯定不會。

這一點很好理解。那麼,下一個問題:

如果模仿他的打法,甚至完美複製他的日常訓練內容(Do),你就能打出他那樣的好球嗎?

恐怕也不行。

為什麼會這樣?

鈴木一朗之所以是鈴木一朗,是因為他有著超一流的職業素養(Be),即超一流的職業理想、超一流的職業信仰、超一流的職業意識,以及超一流的認真度、投入度、縝密度,還有超一流的自律、執著與堅韌不拔的精神……總之,他的人生建立在所有這些超一流的水準之上(Be),這樣才會有今天的鈴木一朗。

不誇張地說,鈴木君隻要能永葆初心、矢誌不渝,堅持這樣的思維方式,即便退役,他的人生也將是一片光明。因為無論投身於哪個行業,這樣的人都必然會成功。

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自己也不完美。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拜師,跟著師父學本領、學做人,不懈地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

如果從Be-Do-Have模式中單獨取出大家容易偏執的“Do”,那麼,這裏就會剩下“Behave”這個詞。它的詞義是行為。一個人隻要明白了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行為”便會自然發生。

換言之,你如果真想成功,就必須先把行為擱置,把目標放在首位,然後靠目標本身去催生行為、引導行為。這才是成功的正道。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截然相反。他們總是喜歡先從行為入手,走一步,看一步,看他們的行為到底會把自己引向什麼樣的目標。

他們把目標看成了行為的結果,而不是行為的導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都希望按照自己喜歡的做法去獲取成功,這樣的想法完全能理解。問題是,如果你的執著能夠為你帶來成功的話,你早就該成功了。之所以遲遲無法成功,就是因為你的執著是錯的。既然如此,大膽取舍便是當務之急。

當我創業成功,來我這裏谘詢成功之道的人也越來越多。

我發現,他們中的多數人都隻對成功的做法(Do)感興趣。

“幹點什麼才能像你一樣掙這麼多錢?”

“你都是怎麼做的?能不能教我兩招?”

你看見沒有,全是關於“Do”!

正因如此,到我這裏來的人都想學一兩個絕招。

這樣的人即便能取得一時的成功,也很難一直成功。

事實上,盡管書店裏的成功學書籍鋪天蓋地,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依然少得可憐。這就意味著,這些書看了也是白看。

買書的人關心的都在“做”上。他們賺錢心切,恨不得看完書之後,馬上就能賺大錢。

導師曾經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中野君,你的願望是什麼?是想無拘無束、自由地做事,還是想成為無拘無束、自由的人?

“如果是前者,你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過我要提醒你,這樣的活法很難給你真正的自由,反而有可能徹底圈住你,讓你最終失去所有自由。如果你的目的是最終獲得自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你就必須改變你的活法和做法。也就是說,你不可以做‘喜歡’的事,隻能做‘應該’的事。如果這些事剛好也是你自己喜歡的,那當然最好;可即便你不喜歡,你也必須做。這一點,你務必要從一開始便想明白。

“總而言之,你如果想要自由,便一定要做好‘接受不那麼自由的人生狀態’的心理準備!世間的‘自由’大多是由‘不自由’換來的。”

導師的一番話,令我受益終身。

你不以“是否喜歡”為依據做事,並不是說,絕對不能做喜歡的事。而是說,人生苦短,人們完全沒必要用“喜歡”的繩索去限製無限的可能性與創造力。

一個人好不容易來人間走一遭,何必挑挑揀揀地過日子?全部拿下不好嗎?

你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的事就必然搞不定或對你沒幫助呢?你忘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道理了嗎?

也許,你心心念念的東西會讓你一無所有,而不屑一顧的東西會帶給你想要的一切。

你如果真的搞清楚了自己的“Be”,就不會對到底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做,有那麼多的偏執、不解了。

還有一種情況。你遇到了自己鍾愛的事情,難道也不能做或者立馬做嗎?

我的回答是:最好也不要立馬做,而要好好想想這件事到底會把自己引向何方,然後再決定做的時機和做的方式。

否則,你很有可能一股腦地做下去,直至最後墜入深淵。

我在前麵舉的那兩個例子,也就是按摩師和廚師的案例,便是這種情況的典型。

順序很重要。“Be”一定要在“Do”的前麵,而不能相反。

哪怕僅僅是為了能夠長期地、持續地、盡情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你也要先把喜歡的事放一放,先去做應該做、必須做的事。這樣你才能掙到錢,真正實現財務自由。一旦成了自由身,你就可以無拘無束地做一輩子自己喜歡的事了。

就拿我個人來說,以我現在的身家,我想做什麼都行。無論是開一家按摩店、料理店,還是卡拉OK店,對如今的我而言都不再是什麼難事。

事實上,我確實在東京新宿區開了一家高級餐廳,今年的銷售額已經過億。重點是,那家餐廳由專業團隊替我打理。我現在依然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其他生意,打理自己的家庭和業餘愛好。

所以,你不妨和我一樣,變得貪婪一點。人生僅此一回,何必挑挑揀揀,何不全部拿下?

切記,成為自由的人,才能自由地做事。把這句話當成你的座右銘,你的人生將從此刻改變。

人和人的緣分是由什麼造就的?

一個字:人。

就像我在前麵提到的那樣,我與導師最初的緣分就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換言之,我們曾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

認識他,是我的幸運。我們之間的緣分最初也是非常淺。如果我們當時沒有認真地經營,緣分早就消失了。

幸虧,我沒有這麼做。相反,我緊緊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拚命編織這根脆弱而易斷的緣分的紅線,將其越織越粗,越織越長,越織越結實,以至達到幾乎用剪刀也剪不斷的程度。

我個人的經驗是:緣,妙不可言。它是一種靈感、一個直覺,很有可能稍縱即逝。一旦靈感來了,有感覺了,你萬萬不可輕易放過那最初的信號。你一定要主動出擊,將其緊緊攥住。

麵對緣分,你要主動。你一定要上門去找它,而不能等著它來找你。

如今的社會裏,人情淡薄已成主流。別說陌生人,即便是鄰居、親戚,大家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少得可憐。

在這樣的環境中,主動與隻有一麵之交的陌生人交往,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都不是一個可選項。現如今的人們在緣分麵前都太麻木、太膽怯、太消極了。

極富諷刺意味的是,盡管當今社會越發冷漠,商業上的成功卻越發依靠社群化的經營模式。這就意味著,誰的社區大,誰的人數多,誰就更容易笑到最後,成為最終的贏家。

所以,社群是你必須主動選擇的。

現在問題來了:到底如何做,才能主動地選擇社群呢?

首先,你必須理解“社群”的概念。所謂社群,是一個場域的概念;所謂場域,與氣場、影響力有關。隻有成員間彼此影響的場域,才能構成社群。影響力越強,社群越強,且越有效率。

重點是,一個人要影響他人,談何容易?建立影響力的正確順序永遠是:先接受別人的影響,再去影響別人。這個順序千萬不能錯。

具體到創業這件事情上,影響力的建立遵循這樣一個邏輯:首先,你要確定影響力的來源,也就是接受影響的對象。這個人就是你的導師。你先進入他親手構建的,已擁有強大影響力的場域(社群),比如私塾或他的朋友圈、弟子圈。你在那裏廢寢忘食地學習、模仿。這正如當初的我一樣。

接下來,在你自己羽翼漸豐,也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後,你可以著手構建屬於自己的社群和場域。這時,你便可以自由發揮了,因為周邊已是自己的天下。

從結論上說,社群u003d團隊。一個人無論多麼有天分、多麼強大,其能力與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僅憑一己之力絕對無法成事,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終獲成功。

一句話:選擇自己幹活的人,是個體戶;選擇團隊幹活的人,才是老板。

就拿世界知名公司——美國蘋果公司來說,盡管史蒂夫·喬布斯確實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他僅憑一個人的力量也不可能造就“蘋果”的今天。首先,在創業初期,他便不是一個人。斯蒂芬·沃茲尼亞克——這位喬布斯的合夥人,對“蘋果”的誕生與成長有很大的功勞。

這顆誘人的“蘋果”熟透之後,推出了無數風靡世界的創新產品。iPhone、MacBook、iPod、iPod touch、iPad、iTunes等等,所有這些產品都非喬布斯一個人創造的,而是其手下的專業團隊的傑作。

不可否認,這些產品部分來自喬布斯的靈感,甚至得到喬布斯本人嚴苛至極的直接把關;即便如此,沒有團隊的通力合作,天才的靈感也將是幻影,絕對不可能變成實物。

至於我個人,亦是如此。

我既沒有喬布斯的天分,也沒有沃茲尼亞克這樣的大神級隊友。我的身邊隻有一群普通人,隻有一個普通的團隊。但即便是這個由普通人組建的團隊,也令我無比強大。這便是團隊的力量。每個人都不完美,包括我本人在內;每個人都各有長處和短處,如果大家能聚在一起,彼此取長補短,最後形成合力,團隊就是完美的。

團隊建設最重要的環節,依然是“Be”。隻有事先明確目的和價值觀,團隊的建設才有意義和效率,也才能更長久。

當然,人際關係也至關重要。

對我個人來說,每當想做點什麼的時候,我總會感慨自己當初做對了一件事——始終把社群建設放在首位。

我在東京新宿區有一家自己的高檔餐廳。為運營這個項目,我組織了一個30餘人的團隊。我對團隊成員的基本要求是:性格開朗、積極向上、精力充沛,且必須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種持有“隻要幹好工作就行,其他的都無所謂”的觀點的人,我是堅決不用的。

一般來說,餐廳老板最缺的就是專業人才。而我非常幸運,無論是幹餐廳還是幹別的項目,幾乎從未因缺少人才發愁過。我甚至從未搞過任何公開的招聘。

我團隊裏的人都是怎麼加入的呢?

他們都是從我常年苦心經營的社群中來的。換言之,我的朋友圈足夠大,所以,每當我需要用人,總會有社群成員主動現身,加入我的隊伍。

這就是我的幸運。當然,這份幸運源於最初的睿智和持續的行動。

換句話說,這份幸運是通過我自己的策劃與執行而來,是我親手構思與創造出來的。

不是我自誇,我構建團隊的能力與效率,向來都會驚到其他老板。無論是新老板,還是成熟的老板,他們都對我的這項才能感到不可思議。

我自己知道個中的緣由與辛苦。24歲那年,我跟著創業導師學會了構建團隊的方法,並且始終對人們之間的緣分倍加珍惜。

經常有人問我:“自己構建團隊,不難嗎,不累嗎?”

實話實說,這件事很難,也很累。可盡管又難又累,這件事卻充滿了樂趣與價值。

想想看,與陌生人相遇、相知,直至價值觀趨同,彼此協作共事,共圖大業,是一件多麼有趣、有意義的事情!

每個人的夢想和目標也許不同,但是,這些人一旦走到一起,能在彼此影響的場域中逐漸趨同或求同存異,向著同一個大目標穩步邁進。這件事真的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

所以,團隊的核心人物非常關鍵。這個人隻要擁有明確的願景,那麼,隻要他登高揮旗,就必然會吸引有共鳴的人集結在他的麾下,成為他的同路人,並共同構建起強大的團隊。

當然,人不是機器,會有情感,也會有情緒。人們彼此之間產生矛盾乃至衝突,也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正因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有趣、有意義,才會在碰撞摩擦中產生火花、靈感、友誼和人生戲劇。作為當事人,每一個人都會受益於此,進而收獲人性的成長與人格的魅力。

人們之所以會聚到一起,就是被人的魅力吸引。作為團隊的核心,你需要做的不是招攬人,而是通過散發魅力,讓人們被你的氣場吸引,自發地聚到你的身邊。

要如何做才能具有這樣的魅力呢?

答案很簡單:首先,你要有你自己的願景,且這個願景必須是明確的,必須具有一定的高度、廣度和深度。然後,你必須拿出實際行動去實現它。這樣一來,你的挑戰精神會吸引別人,而你的戰績也會說服別人。

對我來說,與戰友、團隊的緣分是一生的財富。

無論多大、多牛的企業,無論這些企業曾經如何橫掃市場、風靡一時,興衰變化的客觀規律,它也逃不掉。

你肯定無法保證,10年後,你的公司還在。你甚至無法預知,20年後,你所從事的職業是否還在。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則不同。這個東西非常結實,除非當事者要親手揮刀斬斷緣分。否則,緣分便一定會與你們相伴終生。

你不妨問自己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到底有多想與更多的人結下一生之緣?為達到此目的,我到底能做點什麼,又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做一個假設。

假設在你的私人社群或朋友圈裏,有一個人開了一家酒吧。

如果你想陪朋友、同事或客戶去喝酒的話,你大概率會選擇這家由自己社群裏的人開的酒吧。

與其去一家陌生人的店,你不如去一家熟人的店。這是一般人都會遵循的思考與行事邏輯。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那位社群同人開的不是酒吧,而是拉麵店或其他的什麼店,你也會這樣做。

總之,親朋好友開店是件好事,一般人都願意去捧場,哪怕價格稍貴一點也無所謂。這是一種人情。

普通人如此,生意人亦如此。

你不要小看這一點。任何創業者的第一桶金都與它有關。

說起世界上著名的有錢人群體,其代表首推華僑。

據說,海外華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自己吝嗇,對朋友慷慨。

他們認為:花給朋友的錢,不是從自己的錢包裏消失了,而是轉移到了朋友的錢包裏。

換言之,錢並沒有被花掉,而僅僅是做了位移。其邏輯與儲蓄、投資沒有什麼兩樣。這就意味著,對華僑來說,朋友的錢包就是自己的錢包,給朋友花錢,就是給自己花錢。這些錢遲早會回來,而且是加倍奉還。

這就是中國人世世代代信奉的金錢觀:千金散盡還複來。

日本也有類似的諺語,那就是“金錢乃天下循環之物”。對海外華人而言,這裏所指的“天下”,想必就是戰友、社群同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人脈網。在這個龐大、複雜的網絡當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德高望重、眾望所歸的核心人物。以他為中心,人們織出一個龐雜的網絡。這樣的一張網絡可謂密不透風、堅不可破。人們稱其為天下,算得上實至名歸。

可見,“金錢乃天下循環之物”並不是一句抽象的諺語,而是經驗之談。在這個獨特的“天下”裏,人們彼此幫助,互相花錢。人們互相幫得越多、花得越多,就會得到更多的幫助、更多的錢。最後,大家一起變成了有錢人,共創“天下”基業,共享“天下”財富。

說起華僑,大家很容易想到唐人街。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世界各地的唐人街裏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裏既有不少生意興隆的店鋪,也有許多生意慘淡的店鋪。可無論生意多麼慘淡,唐人街的店也很少倒閉。

為什麼會這樣?據說,那裏的店鋪都能夠得到社群強大的支持。

這就是為什麼金錢會在“天下”循環的道理。這樣的循環越活躍,“天下”就越穩固。最後受益的人,是“天下”每一個人。

這樣的“天下”,你也想擁有吧?方法也不難:選擇一個成熟的別人的“天下”加入。等羽翼漸豐之後,你再去籌建自己的“天下”。重點是,即便有朝一日你有了自己的“天下”,你萬萬不可與老“天下”斷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