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自從步入社會,你是否曾經認真計算過自己的時薪(小時工資)?
如果我沒猜錯,你恐怕關心的隻是月薪,從未想過時薪是怎麼回事。
既然如此,你不妨和我一起算算一個打工人真實的時薪。這件事很有意義,因為它和一個人的工作方式有關。
首先,第一個問題:你平常每天用於工作的時間是多少?
注意,我這裏說的是“用於工作的時間”而不是“工作時間”。這就意味著,從你早上走出家門去上班,到晚上下班後走進家門,包括擠公交、地鐵的時間,路上塞車的時間,處理交通事故的時間,等等,這個完整過程所消耗的時間總量是多少。換言之,這段時間完全被上班這件事所占用,不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因此必須全部被考慮在內。
第二個問題:你每個月大概要上幾天班?
第三個問題:你每個月能拿到手的工資,即稅後淨收入大概有多少?
月收入÷總時間u003d時薪。也就是說,把上述問題一和問題二的答案相乘,然後再除問題三的答案,就是你現在得到的時薪。
順便說一句,在幾年前當打工人時,我還真的嚐試過計算時薪。
那時的我每天早上6點半出門,7點到公司,工作到深夜12點,晚上到家時已過12點半。這就意味著,我每天用於工作的時間長達18小時之多。
我每周休息兩天,每月實際出勤約23天。
18小時×23天u003d414小時
當時,我每月的稅後淨收入大概是20萬日元,所以:
20萬日元÷414小時u003d483日元
這就是我的時薪。
當這個數字擺在我麵前時,我自己都驚呆了。
我猶記得當年創業導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收入是這個世界給予每個人的通信錄,上麵寫滿與你有關的重要信息。”
從此意義上講,我的通信錄可謂差到極點。
那麼,你的通信錄又如何呢?
上麵記錄的信息,你是否真正讀懂,是否真正讀過呢?
據說,年輕的職業運動員在自身的事業上升期乃至黃金期,會堅持讓所屬俱樂部每一年為其漲薪。之所以這樣做,他並不完全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一個信號、一個證明,即他的職業生涯每年都有新長進、新成就、新價值。隻有證明了這一點,他才能獲得繼續成長、繼續提升人生價值的動力。這個事情對他們來說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我不記得我在當上班族的時候曾考慮過“每年都要提升自身價值,每年都要力爭工資上漲”這種事。
那時的我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眼前的工作上,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有成就感。於是,我以為自己是出於真心喜歡這個工作才會每天專注於它,並享受這個專注的過程。
現在的你也許和當年的我一樣,因為喜歡一份工作,因為有成就感,並很享受這份成就感,所以才會每天不知疲倦地繼續著這份工作。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
假設你現在就職的這家公司由於經營不善而發不出工資,你還能繼續幹下去嗎?你會因為喜歡,因為有成就感,所以即便沒錢也心甘情願地幹嗎?
無論你的回答是什麼,我自己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是的”這個詞的。
如果你和我不同,能夠說出“是的”,哪怕是咬著牙、跺著腳說出來的,你對這份工作肯定是真愛。不過,我承認,如果拿不到錢就不工作,這確實意味著幹工作就是為了錢。
“人可以純粹為喜歡、為熱愛而工作!”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有些道理,不過仔細想想卻會發現這種說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你還有其他副業,有其他收入來源,而且這份收入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或者你已經在銀行裏存下足夠的錢,足以令你沒有任何後顧之憂,那麼你確實能對金錢不管不顧,純粹憑著熱愛去做一份工作。可問題是,你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天天餓著肚子卻還在空談喜歡與熱愛,那麼你大概率是在撒謊,至少是自欺欺人。
同樣的道理,“既然做了這份工作,就必須培養純粹的熱愛”或者“至少有可能對正在做的工作培養出純粹的熱愛”這類說教也幾乎與欺騙無異。如果失去這份工作,你將徹底丟掉飯碗,隻能上街要飯或者去翻垃圾箱,那麼你的那份熱愛就永遠不可能太純粹,永遠會有錢的影子。
無論多麼熱愛一份工作,你也不大可能將金錢這一要素徹底切割。當然,你也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
正如前麵提到的那樣,你如果一邊在公司上班,一邊還經營著某個生意、某項副業,有正規薪水以外的收入,那麼也許你就有資格拍著胸脯對別人說:“因為在外麵還有一攤自己的生意,我即便不來公司上班,也不差錢。我選擇留在公司,完全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這時,你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是純粹的,不涉及金錢,這或許還有那麼一點說服力。
我偶爾會聽到有人這麼說:“我們公司嚴格禁止員工做副業。”那麼,你是否曾聽說過一個消息,日本政府公開獎勵國民從事副業經營呢?
2018年,厚生勞動省修改了沿用多年的老版《規範就業法則》,將其中的“未經許可,不應從事其他公司的一切業務”這一條刪去,改成了“所有勞動者均可在日常正規勤務時間以外(8小時以外),從事任何其他公司的業務”。
一言以蔽之:這件事是國家率先發起的。在國家的大力推廣下,副業、兼職這些新形態、新事物必會成為一股不可遏止的曆史潮流。
政府如此在意國民的副業和兼職,有如下四個理由:
第一,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眾所周知,日本的少子化和高齡化非常嚴重,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日本的就業市場,造成人手不足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國民、所有上班族被牢牢地拴在一家公司裏動彈不得,那麼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人手不足的問題隻會更嚴重。於是,政府隻能痛下決心,開始鼓勵廣大上班族積極從事副業和兼職,並在製度層麵為其打好基礎。
第二,一種增稅的對策。
眾所周知,日本的財政狀況已極度惡化,債務堆積如山,且這種勢頭依然沒有任何減緩的跡象。如果國民的收入不再增長,國家的稅源也將越發沒有保障。長期以來,政府心心念念的就是這個問題。政府通過大力推廣及獎勵國民從事副業和兼職,讓經濟活性化、稅源多元化、納稅負擔輕簡化,這便有利於政府拓寬稅路,增加稅收。人們的收入高了,負擔輕了,其繳稅意識也會有所提高,政府也能收到更多稅款。
第三,解決年金的問題。
人們對老後的生活分外擔心。這件事情已不是什麼秘密。
之所以這樣,與日本的少子化和高齡化以及巨額債務有關。這些因素意味著國家的養老資金池將越來越小、水位越來越低,直至徹底枯竭。換言之,“越晚退休,能夠拿到手的年金便越少”已在日本社會形成廣泛共識並引發極大不安。於是,日本政府通過修改法規向國民發出強烈信號:“多做副業,多掙錢,多存款,對你的老年生活大有裨益。”
人心穩定了,社會才能安定。對此,政府心知肚明。
第四,提升每一個國民的生產力,有利於強化綜合國力。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或多個副業,日本的國民將最大限度地拓寬職業經驗的範圍,提升職業經驗的品質。國民個人的潛在生產力將得到開發與釋放。個人的生產力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將提高。這對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有利因素,能夠切實幫助日本提升自己在全球經濟中的價值。
順便說一句,與中美兩國相比,日本的創業文化處於絕對劣勢,創業者的數量不足,而這一點與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有關。通過政府大力推廣副業和創業,鼓勵國民利用一切機會、一切閑暇時間從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日本也能出現像喬布斯或者馬雲這樣的人。
顯然,這也是政府的考慮之一。
以上四點,是政府(即國家)鼓勵國民做副業的理由。其實,企業方麵也有強烈的動機鼓勵員工這麼做。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有兩方麵的理由:
第一,為了避免員工的家庭生活出現窘境甚至危機。
與幾十年前日本企業的全盛期不同,現在的日本企業幾乎很難養活員工一輩子,也很難保障其家庭開支[1]。
這個理由有些負麵,它往往存在於大型公司的生產工廠等職場中。由於企業的業績下滑,勞動者的薪水被大幅削減,企業隻能向勞動者釋放“自力更生”的信息:你如果覺得隻靠公司給的這點死工資生活有困難,那麼不妨在8小時之外做點生意,用自己的雙手保障自己的生活。
迄今為止,許多日本的大企業開始往這個思路上轉型。比如日產汽車公司、三菱汽車公司、佳能公司、普利司通公司、日本電裝公司、花王公司、豐田汽車公司、三菱化學公司、東芝公司、富士通公司等,都是這方麵的先行者和倡導者。
第二,為了防止優秀人才的流失。
這個理由頗為正麵,它是企業主動挽留或者招攬人才的招數。
越是優秀的人才,越有可能接到各種來自公司外部的項目邀請。繞過公司直接找上門的項目,優秀人才碰到的格外多。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如果還堅持“禁止掙外快”的規矩,那麼優秀人才難免萌生去意。這就會讓那些更有魅力、自由度更高的企業鑽空子,趁機大量撬走自己公司的優秀人才。這是典型的“人才培訓學校”式的做法,等於為他人做了嫁衣:這些人才是公司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大量資源才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骨幹,當其終於能為公司創收的時候卻被別人挖走,豈不是當了冤大頭?
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這種事情的發生都是不能容忍的,是一個巨大的風險。既然如此,公司不如因勢利導,順手送個人情,允許內部的精英接一些私活,發一些外財。
不少內外資大企業開始有這個思路。Enfactory公司、才望子公司、利庫路德公司、Mercari網站[2]、埃森哲谘詢公司、雅虎日本公司、穀歌日本公司、CrowdWorks公司[3]、領英日本公司、軟銀公司、微軟日本公司、蜜秀網、樂敦製藥集團、尤妮佳公司、聯想日本公司等,都是這方麵極具代表性的企業。
Enfactory公司甚至使出了終極殺手鐧,即所謂的專業禁止令——禁止員工隻從事本公司內部業務。員工隻做本公司內部業務意味著該員工的無能或失能,違背了公司的宗旨。
反之,公司通過鼓勵員工發外財,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野心,刺激員工的欲望,培養員工的企業家精神,提高員工的創業技巧,從而高效且快速地培養卓越的人才。這對公司業務的發展也大有裨益,是典型的雙贏。
該公司老板加藤健太說:“如今這年頭,老板要求員工對公司忠貞不貳、鞠躬盡瘁是不現實的。你對員工提這種要求,可曾想過代價是什麼?可曾想過萬一出點什麼事,你自己是否能夠承受?
“當然,也許你會說,要求員工忠貞並不代表著公司也要付出代價。問題在於,員工內心會有一種期待,會這麼認為——我付出了忠貞,公司要無條件地捍衛我的職業安全和生活穩定。
“這就是所謂的心靈契約。這個契約一旦被破壞,後果不堪設想,公司內部長期培養的企業文化和起碼的信任氛圍將瞬間崩塌,從而令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力遭受係統性重創。
“遺憾的是,背叛確實發生了。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時,無數日本企業大肆裁員,背叛了自己與員工的契約,徹底顛覆了舊有的日本企業體製和日企文化特質。在一片信任崩塌的哀嚎中,不少企業開始另辟蹊徑,放開對員工從事副業的限製。
“顯然,如今這個年代,企業已經無法繼續向員工做出‘隻要忠貞不貳,便可衣食無憂’的保證。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對每個員工而言,無論是人生還是職場,與其依賴他人,不如依靠自己。這是一個主動選擇的時代,被動選擇已無太大的空間。換言之,主動選擇對每個人來說必將成為一個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順便說一句,坦誠的態度更有利於博取員工的信任,更有利於重構與員工之間的信賴關係。當然,與從前相比,這將是一種新型信賴關係。一旦有了這種新型信賴關係,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力都會恢複,甚至提升。不謙虛地說,這也正是本公司多年實踐的成果。”
雅虎日本公司也放開了相關限製,據說從事副業的員工已有數百人之多。該公司的高管湯川高康說:“公司不可能照顧員工一輩子,能對員工擔負的責任是有限的。這一點必須達成新的內部共識。從員工的角度來講,他們也必須積累許多‘個人’經驗,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而公司方麵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為此創造環境。”
如此這般,世間已生巨變。
在無法預知的未來,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如果除公司薪水之外再無其他收入來源,你難道不覺得風險太大了嗎?
如果“雷曼時刻[4]”“3·11”海嘯這樣的經濟金融危機抑或自然災害再度來襲,那麼一如往常,社會經濟活動將再度驟然停止,人們的收入也會再次蒙受重創,隨之而來的,將是企業破產潮的再度到來……
如果此時,你自己以及家人的收入來源依然隻有一個,生活支柱依然僅有一根的話,風險之大不可估量。
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
可問題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是人類的本性。即便經受過無數次教訓,哪怕包括“雷曼時刻”與“3·11”海嘯那種級別的教訓,人類也始終無法掙脫慣性的力量和常識的束縛,依然不願抑或懶得摘掉脖子上的繩索。
這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前麵提到過,我的個人創業史開始於我的上班族時代。也就是說,那時的我也是一邊在公司上班,一邊利用周末時間做自己的生意,即所謂的周末創業模式。
坦白說,彼時,公司的就業規則我一次也沒看過。我沒有興趣看,也覺得沒有必要。無論那些規則上是否有禁止搞副業的條款,我都覺得無所謂,不妨礙自己正在做的事。畢竟公司的工作我一點沒耽誤,我利用的是自己8小時之外的時間,也就是自己可以合法使用的私人時間,因此,我不覺得周末創業這件事有任何不妥。
某天下班後,我與同事出去喝酒,借著酒勁透露了自己為了創業正在導師的私塾裏學習的事,然後,我看到了同事“見到外星人”的眼光。我們之間有了下麵的一段對話:
同事:“你說什麼?自己創業?別逗了,就憑你?聽我勸,哥們兒,趕緊放棄,回頭是岸!你不可能成功的,別到時候連哭都來不及!”
我:“瞧你說的!哪有那麼嚴重啊!我又沒想立馬辭職,隻不過利用周末兩天做點事罷了。沒那麼嚴重!”
同事:“是嗎?你小子居然周末都不休息,還在學習,了不起!這事要是擱我身上,我絕對趴下了!你想啊,咱們天天在公司上十幾小時的班,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日,可以在家休息,那還不得賴在床上睡個昏天黑地?”
當然,我這個同事的周末生活肯定不止睡覺這一件事。除了蒙頭大睡,休閑放鬆也少不了。但對他而言,用周末時間學習和創業,理解起來都有些困難,更別提模仿了。
再加上種種常識的束縛與影響,他看我的眼光好像看外星人一般,也便可以理解了。
說實話,包括這位同事在內,當時所有知道我利用周末創業的人,無一例外都表達了極為激烈的反對意見。坦白說,這樣的意見確實曾經讓我承受過極大的壓力,產生過動搖的情緒。好在我沒有放棄,我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我實在太想用自己的雙手掌控甚至改變人生了。對我來說,我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終於,我迎來了春暖花開的那一天,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我用自己的雙手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改變了命運的走向。
那位曾經在酒桌上揶揄過我的同事現在光景如何,我不得而知。可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我在前麵也提到過幾次,那就是我們當初一起工作的那家公司因為經營不善,瀕臨破產而被外資收購,並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員整頓,讓許多員工(包括老資格員工)丟掉了飯碗。他們不得不離開為之打拚了半輩子的地方,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
但願那位酒桌上的同事能夠一切安好!
公司職員如此,那麼,公務員又如何呢?
他們的情況也不樂觀。曾被譽為“鐵飯碗”“金飯碗”的公務員崗位,如今也沒有那麼安穩了。政府財源不足,赤字高企,債務堆積如山,讓公務員不再可能繼續憧憬一個永遠安全、安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在此背景下,解禁副業、兼職,讓勞動者增加收入來源以彌補社會保障費的不足,已是一種時代潮流。政府機構的公務員崗位也不可能免遭衝擊,成為唯一的例外。
換言之,無論是民間公司的員工,還是政府部門的公務員,如果不開放他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渠道,他們未來將無法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這一點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事實上,按照目前的規則,公務員做副業和兼職,相關明文規定的條款也隻是限製而已,並沒有出現“禁止”的字眼。
我估計,即便有限製,它也會在不久的將來被取消。
這是大勢所趨。而那個時候,你將麵臨的問題是:想發點外財,你有那個技術和環境嗎?你有那個本事嗎?
注釋
[1] 日本女性婚後大多會辭職,專心當家庭主婦。此時,日本男性上班族要用一個人的工資養活全家。——譯者注
[2] 日本二手交易網站。中文名為煤爐。——編者注
[3] 日本大型眾包平台。——編者注
[4] 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事件被公眾認為是引發2008年次貸危機的導火索。——譯者注
“中野君,你未來的願景是什麼?”
這是初見創業導師時,我被導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
當時的我不假思索:“在目前的公司努力拚搏,出人頭地,漲薪升職!”
好一個標準答案。而這也確實是我當時的真實想法,就跟絕大多數上班族一樣。畢竟,這是牢不可破的職場乃至社會常識。
於是,導師又繼續發問:“你說的這個是職場願景吧?可我想知道的是你的人生願景。你對人生有什麼想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活法呢?”
這一回,我語塞了。我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確實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什麼“活法”,什麼“人生價值”,這些晦澀的概念對當時的我來說都太陌生,甚至連考慮的動機都無法產生。
我唯一所想的就是過一個符合常識的人生:找一個好公司、一個好工作;努力打拚,盡量混個一官半職,盡量多拿點工資;在那家公司幹一輩子,退休時拿到不錯的養老金,安度晚年,終此一生。
除此之外,我別無其他想法。何謂人生的目的地,對我而言,這完全不會被考慮。
當你決定去旅行的時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是確定一個明確的目的地嗎?
你要先確定去哪裏,再談其他環節,諸如怎麼去(花多少錢,用什麼交通工具,走什麼路線),去多久,去幹什麼,對嗎?
“從大阪出發去夏威夷的話,坐飛機去吧!”
“從大阪出發去東京的話,坐新幹線去吧!”
“從家裏出發去附近的便利店的話,騎自行車去吧!”
如此這般,你先決定去哪裏,然後才會考慮選用何種交通工具。
那麼,如果把工作視為人生之旅的交通工具,你準備乘坐這個交通工具去往哪裏呢?你的目的地是哪裏?你準備計劃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旅程?還是說完全不管這些,你完全沒有目的地,隨波逐流即可,在人生的河流中隨意漂泊,漂到哪裏算哪裏?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差別,它的意義非常之大,遠超你的想象——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和完全沒有任何目標、得過且過、隨意漂流的人,隻需區區幾年,其人生軌跡便會出現巨大分岔,其人生際遇將會有天壤之別。
這裏麵人與人之間並不存在能力的差別,區別隻有一個:是否早就定下了人生之旅的目的地,具體而明確的目的地。
軟銀公司的老板孫正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如何,你要先決定你到底要爬哪座山。”
那麼,你想攀爬的人生之山,到底是哪一座呢?
你先決定這件事,才有資格說其他的。
當然,你如果是一個登山素人,卻想隻身爬山,很有可能遭遇不測。所以,找一個職業教練或專業向導幫助你,是當務之急。隻有這樣,你才能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規避風險,披荊斬棘,最後成功登頂。
對我而言,這個教練和向導就是我的創業恩師。
他曾經這樣對我說:“登山這件事有不同的階段和步驟。通往山巔的路上有許多不同的項目,每一個項目都代表著一個階段和步驟。
“比如,‘小河漂流’項目、‘花田觀賞’項目、‘攀岩闖關’項目等等。每一個項目看起來都很刺激,都很好玩,都充滿魅力,令人心癢難耐、躍躍欲試。
“你隻要能耐下性子,一個一個地搞定這些項目,不知不覺就會來到山頂。這就是登山這項運動的本質。
“人就怕心猿意馬,總是徘徊不定。比如說,你正在做‘小河漂流’項目時,卻被旁邊的花田所吸引,想去玩玩‘花田觀賞’;於是放下‘小河漂流’來到花田。可是玩著玩著,你又被花田旁邊熱火朝天的攀岩景象所吸引,便再次放棄花田,去湊攀岩的熱鬧……
“這就叫沒常性。
“所以,常性很重要。一旦開始攀爬,你就要相信教練和向導的話,橫下一條心去擺平所有的項目,堅定不移地朝著終點努力攀爬,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你絕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廢。
“當你終於成功登頂,徹底征服了那座大山之後,你還要再接再厲,繼續去征服其他的山脈。人生就是這樣。征服之旅沒有盡頭。”
導師的這些話被我銘記於心。依照他的教誨,我開創了自己的第一個事業。在達到年收入3000萬日元之前,我一直專注於那個項目,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跨過3000萬日元的門檻之後,我又成立了第二家公司。直到那家公司也步入正軌,令我的年收入達到9000萬日元之後,我才成立了第三家公司。第三家公司亦獲得成功,讓我的年收入終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億日元。這時,我才成立了第四家公司。
恩師說:“徹底結束一個步驟,再邁向另一個步驟;徹底登頂一座山,再爬另一座山。”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邁著堅實的步伐一路走過來的。
當然,我也遇到過不少坎坷,曾在絕望的邊緣……此類心路曆程與其他創業者無異。好在有導師支持我,鼓勵我,向我伸出援手,我才有今天。
可即便如此,登頂之前絕不能三心二意這一點,是我成功的決定性要素。對此,我深信不疑。
這個經驗對我有用,相信對你也同樣有用。
你也應如此,先決定登哪座山,然後去找一個靠譜的教練和向導為你把關,帶你向前;一旦邁出第一步,千萬不要被路邊的風景迷惑。這個時候,你不妨盯緊自己的腳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無論路途多麼漫長、多麼枯燥,你也要持續邁步、持續攀爬。這樣一路走下去,當你猛然抬頭時,你會驚喜地發現終點已在眼前,你已置身山巔……重點是,你會突然感覺這個過程遠不如想象中漫長,山巔是你突然到達的。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四種不同的工作方式。
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的“富爸爸的現金流象限”一節中寫道,人們得到金錢(現金流)的方式主要有四種。據此可以把人們分在四個不同的象限。
E象限:Employee(工薪族)
S象限:Self-Employed(自營業者)
B象限:Business Owner(企業主)
I象限:Investor(投資家)
一個人到底屬於哪個象限,取決於他的錢從哪裏來。
受公司出勤時間束縛的上班族、掙時薪的小時工……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是靠薪資過活的,所以都屬於E象限,即工薪族。
我也曾是工薪族的一員,因此也曾屬於E象限。
用自己的能力和時間賺錢的小飯店老板、自由職業者、既是老板也是員工的小微公司經營者等等,都屬於自營業者的範疇。
如上圖所示,這裏的工薪族和自營業者兩個階層,與賺錢多少無關,都位於這張現金流象限表的左側。
看到這裏,有人會想:“要成為有錢人,你必須跑到這個表格的右側才行!”
其實不然,即便是位於表格左側的E象限的工薪族和S象限的自營業者,你隻要肯努力,再加上一點運氣,也有成為有錢人的可能。
比如說,能掙到高薪酬的世界500強公司的高管,憑借卓越能力和超高人氣賺了大錢的藝術家和職業運動員,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問題在於,這些人的財富獲取方式是典型的自有時間的零售方式,即所有收入均與時間有關。當人一旦受傷或殘疾,失去職業能力,時間的零售將會戛然而止,這些人就立刻沒了收入。
另外,廣受社會大眾羨慕的高收入職業——醫生和律師,也屬於E或S象限。
理由很簡單,他們的職業特點也是時間零售。他們無論是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開診所、開律師事務所,要想獲取收入,他們就必須售賣自己的時間。幹就掙,不幹就不掙。
總之,這類人統統位於該象限表的左側。
與之相反,人們即便自己不在現場,不坐班,甚至不工作,也能有錢賺,也能有現金流,這一部分人則位於該象限表的右側。
一言以蔽之,這些人的生財方式是:自己不幹,至少不用直接幹,也有他人或某個組織、某個係統替自己幹。
其中,由員工和企業內部組織為自己幹的人,是B象限的“企業主”階層;連員工和組織都不需要,完全靠錢生錢的人,是I象限的投資家階層。
下麵,我來詳細介紹一下不同象限所屬階層的特征。
如前所述,從公司掙薪水的人,屬於這個象限。
月薪或時薪標準是一定的,你幹到什麼程度,就會拿到相應的薪水。這是等價交換的關係。
簡單點說,如果你的時薪是1000日元,你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8小時,那麼,你的月收入將是16萬日元。這個錢就是你售賣自己時間的所得。以此類推,如果你的月收入是25萬日元,此收入也是公司購買你個人時間的代價,你隻是時薪略高而已。
E象限的人有一個特點或者說弱點,那就是,他們比較容易被他人代替。換言之,對公司而言,他們並非不可或缺的存在。
舉個例子。你突然生病請假了,公司大概率不會感到為難,更不可能停擺。因為有許多人能補上你的空缺,代替你的工作。這是由大工業化生產所催生的“標準化、流程化作業模式”決定的。
E象限階層的另一個特征是,收入存在明顯的上限,即人們常說的所謂“天花板效應”。
好比NBA的球星再有錢,好萊塢的巨星再富裕,他們的財富也不可能趕得上巴菲特和馬雲。
明星如此,普通工薪族就更是如此。
假設你的時薪能夠達到1500日元,而且你是一個工作狂,能夠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眠不休地持續工作,那麼,你的年收入最終也隻能達到1314萬日元的程度。這個數就是你的薪水天花板,是你的能力極限值。
更何況,你也不可能以這種過激的方式工作,除非你不想活了。退一萬步講,你即便能以這種方式工作一段時間,你的身體也會很快垮掉。然後,你會住進醫院或者療養院,花大把的錢、用大把的時間恢複身體。這樣一來,你不但會把賺來的錢全扔進去,鬧不好還要倒貼不少錢。重點是,你荒廢的時間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金錢損失。你賠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劃算了。
E象限的人為了改變職場命運,常常會考取各種資格證書以謀取升遷的機會。換言之,他們認為隻要能多搞一些證書,多取得一些資格,就能增添自己的職場籌碼,進而獲得職場地位和金錢方麵的回報。
他們認為,手中籌碼的增多可以讓自己多一些自主選擇的機會,能夠更容易跳槽到條件更好、福利更多、收入更高的公司。
這可以理解。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向往條件更好的職場是人的本能,而在本能的驅使下奮發圖強、力爭上遊,這件事本身並無任何不妥,甚至是一件值得稱讚的好事。
正如我在前麵提到的那樣,你即便去到更好的職場,抑或在原來的職場中取得更高的職位、更好的收入,你的現金流(即刨除每月的日常花銷後剩下的錢,可以自由支配的錢)還是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即便成功跳槽到一家更好的公司,你依然沒有跳出舊有的圈子,依然在E象限。既然如此,你的人生便不大可能發生質變,這些變化依舊是不起眼的小變化。
舉個例子。由於某種原因,比如意外事故或不可抗力,你不再工作,抑或不能工作了,你手頭現有的錢(現金流)能夠幫助你撐多少天?你認真地想過這件事嗎?
我們不妨一起計算一下。
(儲蓄+源於組織的係統化收入)÷支出u003d生存時間
由於B和I象限以外的人沒有“源於組織的係統化收入”,也就是不用工作也能賺到的錢,所以他們的這一項是0。
假設你的個人儲蓄是200萬日元,每月的固定支出是20萬日元,你的生存時間將會是:
(200萬日元+0)÷20萬日元u003d10個月
可見,無論你的收入有多高,你隻要失去了工作能力,不再能夠零售自己的個人時間,那麼,你的收入便會戛然而止。
“安全、安定、保障”這些詞格外地受E象限階層的偏愛。可諷刺的是,這個象限的人,恰恰最缺的也正是這些東西。
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的人,屬於S象限。
這個象限的階層與E象限有所不同。盡管他們也是靠零售自己的時間獲取收入,但付出與獲得的比卻未必是1∶1。由於時間效率和個人能力的不同,也許付出10,能夠得到20,甚至更多。
一般來說,提到自主創業,多數人都會聯想到這個象限。問題在於,盡管該象限在掙錢能動性或掙錢彈性方麵比E象限好很多,即該象限的人總體而言似乎比E象限的人更有錢,但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基本特質,使得該象限與E象限別無二致,那就是:幹就有,不幹就沒有。
這是時間零售型工作模式的人都有的弱點和痛點:必須不停地工作,人才能不停地賺錢。一旦大病或天災導致工作停止,人們就會立馬失去收入,生活難以為繼。
總的來說,S象限的人都是比較自我的人。他們厭倦了受雇於人時看人眼色的日子,他們渴望自由,渴望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們往往是一些擁有特殊技能的人,是真正能夠憑本事吃飯的人。他們自身也非常在意這種本事和技能,總是不忘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去打磨、提升,讓它們越發不可複製,直至成為自己可長期依賴的核心競爭力。
如此一來,他們與其他群體(普通人)之間的能力差距拉得越大,兩者的收入差距也便越懸殊。與此同時,他們身上的那些技能也就顯得越發特殊,無人能替代。既然無人替代,他們便隻能親力親為——本質上還是時間零售,幹就有,不幹就沒有。
這就是S象限階層的痛點所在:即便他們想當老板,雇人給自己打工,雇來的人也作用不大。老板身上的技能太特殊了,沒人能夠模仿。他們即便勉強成立公司,恐怕疲於奔命的也隻能是老板本人。
有人會說:“你以為人家傻啊?人家不會收徒嗎?人家把自己的本事教給徒弟,然後雇徒弟給自己打工不就好了?”
我承認,收徒確實是一個路子,可這個路子風險也不小。一般來說,大家都處在S象限,一旦徒弟學會了師傅的本領,大多會有獨立的傾向。這就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正因如此,該象限裏的人大多不願雇人,更不願教人,因為這樣做無異於親手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實在是得不償失。
於是,該象限裏的人無論何時都是忙忙碌碌,無論何事都親力親為。他們本來想著好好拚一拚,把銷售額拚上去了,多賺一點錢,就能自由一點;沒想到,銷售額上去之後反而更忙碌了,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反而更少。
這就是S象限的宿命。
擁有自己的公司和生意,能夠享受源於組織的係統性收入的人群,屬於B象限。
成立公司、擁有生意也是一件耗費時間的事。但是,人們一旦成功,與付出相比,其收益之豐厚卻是指數級的。
不誇張地說,你即便付出的時間小於1,你收獲的金錢也很有可能大於100。
為什麼這種模式能夠成立?因為B象限的人可以雇人,他們可以組織團隊、召集夥伴為自己工作,運用時間與金錢的杠杆為自己服務。
舉個例子。
你想到一個極佳的生意點子,或者遇到一個極好的生意機會,你會怎麼做?
你大概率會嚐試自己先做起來。如果能夠取得初步的成功,你的“付出獲得比”將是10∶30(付出的時間是10,賺取的金錢是30)。於是,你趁熱打鐵,將這個項目介紹給你的朋友或夥伴,讓他們也參與進來,你和他們簽合同,向他們收取30%的手續費或加盟費。假設你能找到20個合作夥伴,簽20份合同,你的收入將是:30+30×30%×20人u003d210;即便你完全放手,不再親力親為,徹底當個甩手掌櫃,你的收入也將是:30×30%×20人u003d180。
看見了吧,你付出的時間遠小於1,甚至是0,你也能得到如此驚人的回報。這就是“源於組織的係統性收入”。
所謂杠杆原理,就是這個邏輯:以較少的投入(時間、金錢或行動)撬動極大的回報(時間、金錢或代償)。幾乎所有的有錢人都極其重視杠杆,凡事無不從杠杆最大化的角度去考慮、去行動,所以才會如此有錢。
從這個意義上講,S象限的人由於隻能孤身奮鬥、零售時間,因此隻能是一馬力能量擁有者[1]。他們滿腦袋想的都是如何提高自身技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超人。而B象限的人則不同,他們的邏輯是雇傭超人,或至少與超人合作,組成一個或若幹個團隊共謀大業。這就是有無杠杆的區別。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著名的創業家、企業家亨利·福特的事跡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他的傳奇人生留下了無數傳說,其中有一個故事格外經典。某日,有幾個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氣勢洶洶地闖進福特的公司,指著他的鼻子說:“你這個人實在是太無知了!”
這位大企業家卻並不生氣,而是禮貌地將這幾個人請到自己的辦公室坐下,平靜地說道:“你們有什麼問題盡管問,我洗耳恭聽,盡力作答。”
於是,那幾個知識分子也沒客氣,七嘴八舌地開始說。
福特依舊不動聲色,耐心地聽著。等到那幾個人發泄完,這位大企業家才不慌不忙地將手伸向桌上的電話。
他打電話給自己的得力助手,讓助手回複了那些人提出的問題。待這一切結束之後,福特起身送客,並微笑著對他們說了一句話:“我的工作邏輯是,一旦公司出了什麼問題,自己並不出麵解決,而是雇用受過良好教育、頭腦聰明的專業人士去解決。正因如此,我本人才能不被雜事所累,永葆頭腦的清醒,用清醒的頭腦去解決那些更重要的問題。”
企業主最重要的工作甚至唯一的工作,就是用人做事,而不是自己做事。企業主尋找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雇他們為自己工作,為公司做事。
如果僅僅是產品好、點子絕,這種程度的事情E和S象限的人也同樣能做到,就顯不出B象限的人的本事了。
舉個經典的例子。
你問一個人:“你做出的漢堡比麥當勞的還美味嗎?”
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麥當勞漢堡的配方沒那麼複雜,味道也沒有那麼不可模仿!”
隻要食材對、程序對,一個人做出和麥當勞差不多乃至更勝一籌的漢堡似乎確實不是什麼難事。人們對這一點很容易形成共識。
但是,你如果把問題換一下,答案就會瞬間改變。
你如果這樣問:“你能做出比麥當勞還厲害的商業模式嗎?”
絕大多數人恐怕都會語塞。大家最終的答案將是:不能。
結論一目了然:你也許能相對輕易地做出超過麥當勞品質的漢堡,不過,你幾乎沒有可能把自己的這個手藝複製到幾億,幾十億,幾百億個漢堡上,並將它們送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就像麥當勞已經做到的那樣。
這就是組織化和係統性商業模式的力量。
就拿曾經的世界首富,微軟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來說,他自己並沒有製造什麼了不得的商品。他的做法是,把別人的產品買下來,並以其為中心,構建一個覆蓋全世界的強大係統性網絡,從而達到稱霸世界市場的目的。
如此這般,B象限的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無論自己在或不在,公司都能運轉自如,不斷產生大量現金流。為使公司保持正常運轉,他們廣招賢才為自己助力,無限追求杠杆最大化。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S象限的人往往會本能地排斥乃至厭惡將手中的工作交給他人(因為自認無人可以替代自己的手藝);而B象限的人則正相反,他們熱衷於將自己的工作委托於他人,哪怕後者的手藝遠不如自己,因為他們要的是杠杆。即便一兩個人的生產力有限,幾十幾百乃至幾千幾萬個有限的生產力彙聚到一起,也將產生質變,迸發出驚人的、磅礴的生產力。
B象限的人將工作交給他人去做,自己隻做維護係統和組織的事。這就是思維的不同。
將金錢投向有希望的公司、項目及其他投資標的,進而獲得不菲收益的人,他們屬於這個象限。
換言之,通過購買資產的方式以錢生錢,是I象限階層的基本行為特征。
順便說一句,單純的炒股、炒彙不屬於I象限。正如羅伯特·清崎所說:“一般的炒彙和炒股,僅僅是賭博而已。”
在他的眼裏,所謂投資家,必須是像沃倫·巴菲特和吉姆·羅傑斯那樣的人物。他們動輒用上億美元的資產去做真正有價值的投資。
對我個人而言,對I象限的界定源於創業導師的教誨。他曾這麼說:“我認為成功晉級I象限的人需要滿足如下兩個條件:第一,即便遭遇不測(不可抗力),他也至少能有5000萬日元的現金流;第二,他每年的淨增現金流不少於3000萬日元。
“與之相比,小打小鬧的炒股和炒彙是上不了台麵的。它不算投資,而是投機,與賭博沒什麼區別。
“他們每天天不亮便揉著惺忪的睡眼從床上爬起來,打開電腦,盯著屏幕看一整天。他們渴了就喝口自來水,餓了就啃方便麵。由於買進、賣出的最佳時機很容易錯過,他們片刻不能分神。這絕對稱得上重體力勞動。這種人至多能沾上S象限的邊,離I象限還差得遠。他們更像是勞動強度極高、勞動時間極長的個體戶,和那些起早貪黑、忙碌不停的小店主沒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真正的I象限的行為呢?大規模買進股票並長期持有,靠股息和分紅賺錢,也就是以‘股東’的身份謀利。如果涉及不動產投資,他們一口氣買下整棟樓,然後全部租出去賺取房租。顯然,如果你隻是買了一兩套或若幹套房產,你頂多算一個小康水平,離投資家還差著十萬八千裏。
“無論是股票,還是房產,投資家追求的都是規模效應和長期穩定的收益,而不是靠運氣掙小錢。”
總之,炒股和炒彙更需要碰運氣。與其做冒險的事,你還不如把錢省下來去學習,好好打磨自己的本領。把錢投在股票、外彙上,你還不如投給自己,投資自己的未來。
注釋
[1] 意味著存在明顯的能量天花板。——譯者注
你追求的是什麼?你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是安定?還是自由?
《富爸爸窮爸爸》中的“富爸爸的現金流象限”這一節,對這個問題做了如下回答:E(工薪族)和S(自營業者)所屬的左側象限,其原動力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安定;而B(企業主)和I(投資家)所在的右側象限,其原動力則是追求自由。
舉個例子。自營業者和企業主盡管都屬於“生意人”的範疇,但他們一個在S象限(前者),一個在B象限(後者),兩者之間的差距很大:左側象限的人,隻要自己不工作,便無法產生現金流(收入);右側象限的人則不然,即便本人不工作,照樣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
一說起創業,許多人會本能地聯想到S象限。其實,在B象限創業的可能性也並不低。而後者的創業成果和前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當然,從S象限逐漸過渡到B象限是有可能的;問題在於,許多人創業,可能自始至終都無法跳脫S象限的束縛。他們最多是將一個新店發展成老字號,一直忙碌到自己七老八十,還得繼續奮戰在一線。由於其手藝經過幾十年的打磨,已無人替代,他們越老便會越忙碌。這種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
如果你的終極人生目標是“既有錢,又有閑”,即徹底的自由,你的創業目標從一開始便應瞄準右側象限的頂部,也就是企業主。
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國家的九成人口,終其一生都會在現金流象限的左側?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教育:我們的學校教育隻教授了左側象限的活法,而對右側象限著墨甚少,甚至完全沒有涉及。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一種強因果關係。
我們所處的大工業化時代,長期以來都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常識與時代背景的人生劇本。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本能地按照這套約定俗成的劇本接受基本的教育,並規劃各自的人生。
從金錢的角度解讀這套劇本,我們可以大體上勾勒出如下劇情,也就是大多數人的人生故事:
場景1 你從學校畢業,找了一份工作。
場景2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你多少攢了一點錢。
場景3 你從與同事(或同學)合租的、擁擠不堪的陋室中搬出來,獨自租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購買家具、電器裝飾一番,裝飾出一個溫馨的小窩。購置新衣服、新包、新化妝品,徹底換一身行頭讓自己麵貌一新。全款或分期付款買一輛價格適中、尺寸也適中的汽車。把自己的愛車精心打扮一番,並為其起一個昵稱。
場景4 水電費、取暖費、燃氣費、網費、電話費、閉路電視費、房租欠費單、信用卡催賬單……各種收費(催款)單據如雪片般到來,令人肉痛、神經疼。
場景5 某日,在一個私人聚會上,你結識了一位魅力女郎(帥哥),迅速墜入愛河。經過如膠似漆的戀愛,你們最終步入婚姻殿堂,正式組織一個小家庭。
場景6 初婚的日子,你們的生活天天似蜜月一般。
場景7 你不再是單身了,你們現在是兩個人了。其性質不同以往:兩個人生活,可以有兩個收入來源;兩個人生活,可以分擔生活費,減輕壓力;兩個人生活,可以分擔房租,減少支出;兩個人搭夥過日子,意味著開源節流。你們可以一起攢錢,計劃著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產。
場景8 你們小兩口跑遍了城市裏的所有新樓盤,也沒少看二手房,最後看上了一套還算滿意的房子,於是拿出所有積蓄交齊了首付。
場景9 房奴生活正式開啟。新房子需要新家具,可是你們已囊中羞澀,根本不敢奢求那些漂亮氣派的高檔貨。就在小兩口發愁的時候,聰明的商家把幾句魔法般的廣告詞送進了你們的耳朵:“我們賣家具和電器,是‘以租代售’的方式,可以分期付款,且沒有首付。每個月隻需區區幾百塊,這些東西就歸您了!絕對物超所值!”
場景10 二人大喜過望,立馬簽約付錢,將這些渴望已久的家當悉數搬回了家!——人生真美好!
場景11 無論是搬新家、買新車,還是買新家具、新家電,每當小家庭的建設有了新的進展時,小兩口總會呼朋喚友,在家裏小聚一番。
場景12 現在,兩個人必須麵對的現實——當家庭建設越發完整,你們的一生都將與債務為伴,並在還債中度過。
場景13 人生的下一個裏程碑到來了:你們有了自己的孩子。
場景14 接受過高等教育,充滿敬業精神的小兩口把孩子托付給保育機構後,立馬奔赴公司上班。
場景15 一份安定的工作是絕對必要的,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就更有必要了。理由很簡單:在日本,像這樣標準的三口之家,如果男女主人連續三個月處於失業狀態,幾乎注定會破產。
場景16 小兩口隻能互相鼓勵,彼此打氣——一定要咬牙堅持,絕不可以丟掉工作,也不可以辭職。畢竟養孩子、還債、交各種生活費都不是一個小數目!沒有收入可怎麼行?!
…………
看了上述場景,你是否感到熟悉?這是你一直向往的理想劇情嗎?
如果我沒有猜錯,你的回答大概率將是“不”。這個回答非常有意思,體現了一種深層次的矛盾和無奈:一方麵,你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過這樣的生活;你父母的人生也是這樣。你自己從小在無意識中接受了同樣的人生之路,甚至連好好思量一番的動機都從未產生過。更要命的是,你甚至從未問過自己是否喜歡這樣,而這並不意味著對喜歡與否這件事你毫不在乎。恰恰相反,你真的很在乎!
你不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嗎?
你不用再騙自己了。其實,你和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一樣,內心深處也無比渴望著自由和幸福。也就是說,你對E和S象限的人生其實興趣並不大,你也想躋身B和I象限,過那種有錢又有閑的好日子。
問題在於,你很不走運,因為你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從小到大都沒怎麼受過與B和I象限有關的素養教育,更別提職業訓練了。
換言之,我們這個世界實在是太缺乏B、I象限的職業訓練,太缺乏優秀的創業導師,以及讓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了。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這個世界已經將“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別冒險”的理念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人的腦海裏,卻從未告訴他們,所謂的安穩往往意味著不斷膨脹甚至伴隨一生的負債。那麼,安穩地還債,也算一種穩定的生活方式嗎?
如果你這麼想,說明你的思想已被牢牢地禁錮了。
放心,你並不孤單。因為思想被禁錮的人不隻有你,全人類總人口的九成以上都和你一樣:人們渴望經濟上的自由,但摸索之路乃至奮進之路卻隻限於在現金流象限表左側的E和S象限。
遺憾的是,有錢有閑的所謂安定和自由,往往隻存在於該象限表的右側,而與左側無緣。
說得直白點,在你現在所屬的公司,老板的職責不是讓你成為有錢有閑的自由人,而是讓他自己成為這樣的人。至於你,老板隻需按照規則支付你勞動報酬即可,其他事一概與他無關。你們之間就是這樣一種單純的契約關係:老板不負責你的人生(包括你為自己定義的自由、安定和幸福),隻負責你的工錢。
換言之,你想成為有錢有閑的自由人,隻能靠自己。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區別之一是,閑暇時會幹什麼。”
和從前相比,現在的人生活節奏更快,幾乎沒有閑暇時間。這一點確實是事實。
不過,我個人的建議是:既然忙碌本身無法逃避,那麼,與其專注於象限左側的忙碌,不如在左右兩邊一起忙。
當然,時間分配方麵可以靈活一些:剛開始可能左邊多一些,右邊少一些。然後,逐漸減少左邊的時間,增加右邊的時間。最後過渡到把所有時間都分配給右邊……
你隻要堅持這樣做,實現“成為有錢有閑的自由人”的終極夢想的可能性便會大大增加。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從24到27歲這三年中,一直都是邊在公司上班,邊跟著創業導師學習B象限的專業知識,邊學邊實踐。這幾年,我的忙碌兼顧了象限表的左右兩邊。
現在,你不妨和當年的我一樣,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其一,你如果現在有一份工作,是一個標準的工薪族,那麼請盡你最大的努力好好上班、好好掙錢;
其二,完成本職工作後,你如何規劃和利用8小時之外的時間,將決定你的未來:是在象限左側安穩地拚一輩子;還是在象限右側冒險,實現真正的自由呢?
答案不言自明。問題是,你如何才能從象限的左側跳到右側?我個人的建議是,你不妨從B象限開始,把目標鎖定在老板和生意人上。
你也許會說:“何必那麼麻煩?直奔I象限不行嗎?我想直接做一個投資家!”
你如果有條件,有充足的啟動資金和閑暇時間,那麼從一開始便瞄準I象限也未嚐不可(盡管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畢竟你還沒有任何成熟的經驗,沒有經曆過任何現實的洗禮)。問題是,這些條件本身就是你奮鬥的目標,換言之,是你的終點,而不是起點。正因為你不具備這些條件,你才要奮鬥,不是嗎?
你可能還是不同意,認為我說得不對,說我可以炒股啊!隻要炒股,我就有可能發大財,就有一夜暴富的機會啊!這個概率你不能否認吧?
朋友,這叫投機,不叫投資。靠投機成功晉級I象限的人不是沒有,但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概率無限接近於零。
事實上,一部分投機者靠投機發了大財,如某些美國的對衝基金業主。可是,人家當初能夠啟動的資金規模也不是你能企及的,甚至不是你能想象的。換言之,他們的投機其實已經無限接近於“投資”的境界了。
投機家如此,投資家更是如此。後者盡管終其一生都會與股票打交道,可他們的方式卻不僅僅是買進賣出這麼簡單,更別提頻繁地買進賣出了。一般來說,他們的字典裏沒有“炒”這個字,人家對待股票的態度是大批量買進並長期持有,靠分紅賺錢。總之,人家謀求的是股東的身份,確保自己即便不在交易現場,也能獲得可觀而穩定的現金流。
這才叫投資家。你如果想炒股,即便發了點小財,也與投資家的境界相去甚遠。你如果每天24小時被炒股這件事占得滿滿的,根本不可能有喘息的時間。無論是否能賺到錢,能賺到多少錢,你本質上還是一個體力勞動者,甚至是重體力勞動者。
不僅如此,更大的考驗和煎熬還在後麵。你炒股沒賺錢還好,如果賺了錢,甚至賺了不少錢,恐怕你的閑暇時間會更少,勞動強度會更大,你會被這件事拴得更牢。換言之,你非但沒機會從象限左側跳到右側,反而在左側愈陷愈深,直至無法自拔。
即便有才華、有經驗,絕大多數人也不具備一上來便將目標瞄準I象限的實力與資源。你還是回歸現實,從B象限開始你的新規劃、新人生吧!
建議大家先從B象限起步,有這樣兩個理由:
其一,可以培養素養,積累經驗。
從結論上說,一個人隻要能在B象限取得成功,再晉級I象限,成為一個優秀投資家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B象限的實踐能夠增加你的經驗,培養你的生意感覺,而這些對成為一個職業投資家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舉個例子。投資家的工作是什麼?是選擇。到底把錢投給誰,投給哪家企業、哪個項目,這就是投資家最重要的工作,甚至全部工作。
選擇,看似簡單,實則難於上青天。它既需要經驗,也需要直覺,兩者缺一不可。比如說:主導一家公司或一個項目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它們的商業模式靠譜嗎?管理體係紮實嗎?組織係統完善嗎?專業知識過關嗎?企業文化健全嗎?發展前景可期嗎?
這些細節看似瑣碎,卻無比重要。哪怕是對最不起眼的地方看走眼,就有可能讓你血本無歸。換言之,投資家是憑眼光吃飯的,眼力不好的人根本無法在這行混。
這個時候,能幫到你的,隻能是B象限的實踐給予你的知識和營養了。
其二,可以讓你有更多的資源與現金流去從事投資活動。
有本事在B象限成功,就意味著你獨創了一門生意,並已將其納入正常運營的軌道。這個成功賦予你的除了經驗與靈感,還有相對富餘的時間和現金流。麵對瞬息萬變的投資市場,這兩樣資源對I象限來說至關重要。
相比之下,E和S象限的人則被動得多。無論是時間還是現金流,都是他們最稀缺的東西,所以,任何有可能發生虧損的事物他們都不敢輕易嚐試。
這就好比開車。E和S象限的人永遠無法將自己的油箱加滿,總是在油即將耗盡的狀態下駕駛。這樣的車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徹底散架,連普通的出行需求都很難滿足,更別提開著它去和那些豪車車主玩賽車遊戲了。
投資除了需要資本之外,還需要海量的專業知識。這些高端金融知識往往需要耗費大把的時間去學習、去掌握。當然,學費也肯定低不了。而這兩樣資源的獲得,還得靠B象限的實踐。
當然,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個邏輯永遠說得通。不要說那些已成名的大家,即便是那些小有成就的投資家,他們在取得成功之前都必然經曆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失敗。
我的創業恩師在步入I象限的早期階段也曾吃過大虧,摔過大跟頭。他曾經在三天內損失了6000萬日元。可見,最終取得成功的人必定對一件事心知肚明,那就是:從成功中學,所得甚少;從失敗中學,所得甚多。
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在失敗中學習。一個人要想在失敗中學習,就必須不怕失敗。
當然,如果你已身處I象限,失敗就意味著金錢的損失,且往往是大額損失。所以,你如果尚未儲備好必要的知識與資本便貿然闖進I象限,遭受損失後,你將很難再爬起來。這種打擊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麵,更體現在精神層麵(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此,你切勿輕易嚐試。
總之,B象限是你無法繞過的路。它是學校,能教給你知識、價值觀和技術;它是加油站,能賦予你充裕的現金流。
你在B象限構築起來的生意,將是你在I象限打拚的堅強後盾。當你在I象限長本事的時候,它會助你一臂之力,讓你免除後顧之憂;當你在I象限摔跟頭的時候,它會把你扶起來,為你療傷,推你上路。
這就是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的支持,而這種支持對你來說將是一條生命線。
讓我們再捋一遍思路:無論你現在是在E象限還是S象限,你要先把目標瞄準B象限;然後把在B象限賺的錢投向I象限。
一言以蔽之,你就是做B象限與I象限的乘法題,不斷地將這道題做下去,將B象限與I象限之積不斷地積累下去,最後到手的就是永遠的自由。
如今,左側象限的生活已與安定無緣了。它甚至稱得上險象環生。
既然如此,你起碼要拿出做一點副業、兼職的智慧和勇氣,勇敢地嚐試新的人生方程式。
你隻要敢做一點副業就行,萬一做成了呢?隻要做成了,萬一做大了呢?隻要做大了,萬一能成企業主了呢?隻要成企業主了,萬一能成投資家了呢?
如此走下來,你的位置便會逐漸右移,從左側象限移到右側,直至實現人生的終極理想。
所以,還是那句話: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要想改變命運,你隻能靠自己!
別誤會,我並不是說你現在就應該辭職,徹底以自由身開始創業之旅。與之相反,我向來反對草率、魯莽、有勇無謀的行事方式;向來認為創業這件事不宜孤注一擲,必須給自己留條後路;向來主張騎驢找馬的創業方式。
也就是說,你完全可以邊上班,邊創業。
你不要相信“隻有背水一戰的人才能創業成功”的鬼話。這不叫智慧,叫傻;也不叫決心,而叫幼稚。可以想象,這些看似悲壯實則天真的人冒冒失失地走上創業之路,能有幾個笑到最後。
事實上,迄今為止,許多偉大的創業家,包括不少以牛仔精神著稱的美國創業家,當初走的都是騎驢找馬的路線。因為穩健,便不會慌;因為不慌,才不會在情急之下方寸大亂。這樣才能增加成功率,降低失誤率。
就是這個邏輯。
作為讀者的你已經邁出了擁有新思維的第一步。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將重點看一看,要想成為一個生意人、一個有錢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心態、思考與行動。一如既往,我希望我的個人經曆能給你帶來一些有用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