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能賺一個億的人,其金錢觀是什麼?

FIVE

2019年,由日本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組織實施的“關於家庭(含單人家庭、丁克家庭)金融活動的輿論調查”揭示了一個這樣的結果:對老後生活感到擔憂的日本人占比高達85.6%。其中,“缺乏足夠的金融資產”這一條占絕對優勢。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金融資產保有額的平均值為1335萬日元,中位數則為區區300萬日元。這意味著,日本的老年人口中,金融資產的持有情況差距極大,絕大多數人都到不了平均值。即便這個平均值,也就是區區1000餘萬日元,依然談不上有多保險。對高消費的日本來說,有這點錢的人可能連小康水平都夠不上。可以想見,那些遠低於1000萬日元,乃至隻有區區300萬日元的人,老後生活會是一種什麼水平。他們恐怕連溫飽都夠嗆。重點是,300萬日元依然是中位數,意味著,還有大量老年人的金融資產遠不及這個數,甚至零資產的人也為數不少。這些人的餘生將如何度過,實在是難以想象!

要知道,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壽命已越來越長。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活過100歲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與此同時,可悲的是,經濟與人們的收入卻依然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非但不會再有任何改進,反而有可能進一步惡化。想來也是一種必然,畢竟老人多了,勞動人口和社會生產力便會剛性減少,自然對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增加是一種負麵影響。

由此,我們便可以很容易想象到,在這越發艱難的世道中,在這越發漫長的人生中,如果一位老年人的餘生隻有區區300萬日元的金融資產,他的生活會怎樣。

事實上,日本政府已經給出了一個令人頗為驚心卻相當權威的數據:如果一位老年人退休後僅憑年金生活,那麼假設他退休後的餘生還有30年,其生活費總額將存在高達2000萬日元的缺口!

換言之,一位老年人的退休金將養不起他本人!

當然,他退休後依然可以去打工。問題在於,他能堅持打工到多少歲?80歲,還是90歲?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今天的日本就是這樣的現實!

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政府債台高築、入不敷出,不得不選擇增稅(這是大概率事件),增稅的幅度是兩個百分點,這樣對那些富裕階層的家庭來說,想必不會出現衣食之憂。但是,對其他一些群體而言,恐怕情況就會有天壤之別。那些人幾乎是零儲蓄,本來生活已經極其艱難,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額外繳納兩個百分點的稅,恐怕就事關生死了。

如此這般,現今社會的貧富差距已越拉越大,社會整體的貧困率越來越高。這實在是對老齡化社會的莫大諷刺。

理由很簡單,所謂老齡化社會,照理應該是富裕國家的標簽,是經濟發達的產物,在這樣的社會裏,人們本該越發幸福,享受到更多的福祉與利益才對,可現實卻完全相反。

政府的處境也異常尷尬。社會的老齡化進程似乎沒有停止,這令福利資金的支出無限膨脹,社會保障網絡的維持越發艱難。社保資金池裏的水隻出不進,遲早有一天會徹底枯竭。萬般無奈之下,政府也隻能開源節流,增收減支。這就意味著,除了政府加稅之外,現在的少得可憐的退休金也將逐漸削減,且領取退休金的年齡還會逐漸提高——老年人的處境將越發艱難。日本人的前途布滿陰霾。

其實,你如果現在已經退休了,就還算幸運。那些正在職場一線打拚的中年人和年輕人,其處境可能還不如你。不信的話,你看一看你的鄰居,甚至你自己的家裏,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年輕人正在家裏啃老,與你們這代人分食乃至爭搶本已極其有限的養老金資源。

現如今,年輕人的處境也非常艱難,以至於“年輕人貧困”這個詞已成為幾乎所有發達國家普遍共有的社會流行語。

想想這些年來你看過的電視、報紙和網絡新聞的頭條吧!非正規雇傭(鍾點工、派遣工、臨時工)大幅增加,終身雇傭壽終正寢,企業的大規模改革重組(解雇)措施勢在必行,工薪族跳槽風盛行,越跳槽薪資越少……

這就是職場現實,這就是年輕人的現實。

所以,能夠從公司光榮退休,能夠至少相對穩定地每月去政府部門領取一定金額的養老金,已經是莫大的幸運了。而現今這些年輕人老了之後,他們是否還能平安無事地退休,退休之後的生計又如何,完全是一個未知數。不對,這也許是一個已知數,是一個已注定的結果……

事實上,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已經極其抵觸繳納退休保險了,需要政府不斷地動員乃至威脅才能勉強繳納。這就是現實的明證,且是一個惡性循環。

不誇張地說,現在的你即便是一個有產階級,有不菲的儲蓄或其他金融資產,這些資產大概率也會逐漸損耗,在不知不覺中離你而去。當然,我指的不是被你正常花掉。

對焦頭爛額的日本政府來說,他們現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擴大內需,振興經濟。問題在於,對一個每年人口自然減少40萬人以上的人口負增長的國家而言,對一個現如今老齡人口已經遠超少兒人口的垂垂老矣的國家而言,擴大內需談何容易!

這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有人說:少子化和高齡化會倒逼社會創新,非但不會對生產力有害,還能夠大幅刺激生產力的發展。少子化和高齡化是發達國家的“專利”,而發達國家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所以完全不用擔憂。

我卻對此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對現在的日本社會而言,拒絕冒進、維持現狀的保守勢力掌握著話語權。這是日本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可謂舉世皆知。而一個社會一旦陷入這樣的結構中,將很難自拔。

日本社會的現實是一個明證。現在的日本哪有什麼創新,哪有什麼增長?兩個百分點的增長率都很難實現。

日本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陷入越發困窘的境地卻無計可施。沒錯,貧困就像一個幽靈遍布日本的大街小巷,每一個日本人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便是當今日本人的宿命,也是日本這個國家的宿命。

權威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考慮到日本人現在的平均儲蓄金額,假設他們遇到“炒魷魚”之類的不幸事件,一時間失去了穩定的收入,那麼,他們從失業到再就業的這個過程中,其儲蓄能夠支撐的時間僅有半年。

一旦超過半年,他們就會陷入貧困。

由此可見,大多數日本人一旦失業,其儲蓄根本就無法維持超過半年。而且,相當多的人恐怕在失業當月便會立馬陷入貧困。

這才是事情的真相。但無論是半年,還是一個月,人們隻要陷入貧困,往往很難逆轉。貧困就像地獄,一旦陷進去,便會愈陷愈深,直至無法自拔。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明明是講究自由、民主的國家,天天鼓吹人人生而平等,可是那些最不愁錢的人、富得流油的人,銀行卻天天想要借錢給他們;而真正的社會底層、真正的窮人,哪怕給銀行跪下來,也別想借到一分錢。

沒錢的人、生活困窘的人,是沒有油水可撈的,甚至沒有任何信用(指金融意義上的“信用”,與人的品德無關)可言。

這就是資本主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越是所謂的小錢,便越會顯得無足輕重。因此,越是小錢,人們往往便越容易輕視。

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越是窮人,越慷慨;越是富人,越吝嗇。

不少窮人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一有點錢就立馬花掉,視金錢如糞土,完全不知儲蓄為何物。

這些人看起來好像有點自暴自棄,可是往深裏想想,卻未必如此。事實上,他們的問題不是自我放棄,而是對金錢無感。之所以無感,就是因為這點錢金額太小,他不會覺得它很珍貴,自然不會珍惜。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如果走在路上,不小心從兜裏掉出來一個一塊錢硬幣,你會俯身撿起來嗎?

我再問一個問題:如果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個別人掉的一塊錢硬幣,你會去撿嗎?

我相信你的回答大概率是否定的。因為對你來說,這一塊錢太少了。

你是否想知道大富豪對這件事情是怎麼看的呢?

著名的日籍華裔大亨、公認的投資界大師兼暢銷書作家邱永漢說:“無論地上掉的那一塊錢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我都會毫不猶豫地俯身拾起來!”

這是他本人篤信的座右銘和鍾愛的口頭禪,經常見於其著述和各類采訪報道中。

要知道,邱永漢在日本素有“賺錢之神”的稱呼,他的一言一行頗具代表性與說服力。

總之,結論一目了然:連一元硬幣都不能珍惜的人,他自然也不會珍惜大錢;反之,越是能珍惜小錢的人也越會珍惜大錢。

這就是為什麼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俯身撿拾一元硬幣”的理念確實是大多數富豪堅守乃至踐行一輩子的金錢觀。

事實上,全世界的富人圈裏流行著一個跟撿錢有關的故事:據說,比爾·蓋茨這位曾經的世界首富在電梯裏俯身撿起了一枚一美分硬幣,高興得像個孩子。

此外,另一位名震天下的美國大亨上演過同樣的戲碼。據傳,沃倫·巴菲特也曾俯身撿起一枚一美分硬幣,並立馬將其揣進兜裏,鄭重其事地說:“不要小看這一美分,它的未來將是十億美元!”

你是否也能發現一日元硬幣的價值呢?

中國的先哲老子曾經留下這樣一句名言: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中國古時的哲人荀子也曾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無論多麼龐大的財富,都是由無數個一元錢乃至一分錢構成的。

遺憾的是,越是儲蓄少甚至完全沒有儲蓄的階層,越會忽視這個道理。他們會對掉落地上的一元硬幣嗤之以鼻,會對一元硬幣的價值完全無感,會心安理得地做一個“月光族”……

總之,對一元錢無感的人,對十元、百元恐怕也無感。可十個一元,就是十元;十個十元,就是百元;十個百元,就是千元……

儲蓄的意義就在於此。這就是量變產生質變的邏輯。

儲蓄如此,創業亦如此。無論多小、多不起眼的工作,多小、多不起眼的開始,你也應充分重視與珍惜。無論步子多小、多輕,隻要邁出第一步,你就已經開始。你的事業將由此起步。

無論是創業,還是做人,一個人切勿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你一定要珍惜每一個“一元硬幣”。

關於這一點,我的導師曾經總結:“中野君,如果一枚一元硬幣迷路了,你一定要幫它一把,把它撿起來,放進你的錢包,讓它與夥伴重聚。‘錢’這個東西是有靈性的,你幫了它,它就會幫你。它會呼朋喚友投奔你,報答你,讓你有更多的錢。

“具體地說,‘小錢’是‘大錢’的孩子。如果‘孩子’掉在地上,髒了身體,你要把它清洗幹淨,恢複其本來的樣子。如此一來,‘大錢’便會感恩戴德,親自跑過來跟你道謝。

“假設一元錢的父親是五元錢,五元錢的父親是十元錢。那麼,五元錢跟了你之後,一定會把它的父親也叫過來……如此循環往複,你的財富就會迅速膨脹。

“想一想,這一切是從哪裏開始的?沒錯,這是從一元錢開始的。你幫助了金錢家族最小的‘孩子’,它是這個家族最疼愛、最寶貝的孩子,那麼,它們全家都會感謝你,回報你。一元錢的意義就在這裏。”

既然如此,當你也見到路邊的一元錢硬幣時,你就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了。

一般來說,金錢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三個:浪費、消費、投資。

那麼,咱們就來一一分析。

其一,浪費。

所謂浪費,意思是這樣的:與你用於消費的錢相比,這樣用掉錢的未來潛在利益或好處相對較少。簡而言之,它就是無謂的支出。

用公式表示,那就是:花掉的錢>價值。

毫無必要的奢侈、賭博的惡習等等自不必說,一切存在更劃算解決方式的花銷,皆屬此列。

例如,為了麵子去買一些負擔不起的東西,過多的飲食費、時尚開銷,購物時的衝動消費,購置遊戲裝備,等等,都是典型的浪費行為。

對不少人,特別是年輕女性來說,還有一種浪費一定要高度注意,那就是——買了健身卡,卻不用。

其二,消費。

所謂消費,是指為了維係基本的日常生活所必須支出的飲食費、水電費、取暖費、日用品費,以及通信費、交通費、醫療費、教育費、休閑娛樂費等等,這類花銷統統屬於消費。

它用公式表示:花掉的錢=價值。

總之,這些錢是一個人隻要活著就必須花的錢。

但消費這一塊存在著巨大的節省空間。

如何才能把消費的錢省下來一些呢?

我們不妨養成這樣一個好習慣:每隔一段時間,深刻地反思一遍自己的消費行為,看看有沒有浪費的地方,有沒有可以削減的地方。

相信我,你隻要這麼做了,一定能省下不少錢。

當然,我們除了節流,更重要的是開源。想要開源,我們就要投資了。

其三,投資。

投資的概念很簡單,說白了就是:為了增加將來的資產,投入現在的資產。

從狹義上講,這件事隻與金錢有關,也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而投入一定數量的錢;而從廣義上講,這件事也可以與健康、知識、能力等有關,為了獲得這些方麵的收獲而投入金錢。不過,無論怎麼說,投入是現在發生的事,而收獲則發生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

這就是投資的基本邏輯。

舉幾個例子。

比如,為了升職加薪去補習班學外語,每個月定期去吃大餐以提升身心狀態,這些都是投資,且是有效投資,未來的潛在收益都會比你投入的金錢多得多。

再比如,為了提升綜合素養購買圖書,為了增加人脈參加應酬,為了獲得收益購買定額基金理財,等等,也都屬於有效投資。

總之,用公式表示,投資就是:花掉的錢<價值。

關於投資,我的導師也曾給我留下至理名言。他這麼說:“‘錢’和人一樣,會躲開‘浪費’自己的人,會主動聚攏到善於利用自己的人的身邊。”

對我個人來說,導師的這番肺腑之言可謂影響深遠。自從聽到這番話,對書籍費、補習班費,我就從來沒有吝嗇過。

記得有一次,我曾當麵問導師:“您對股票投資怎麼看?”

導師答:“我並不想說股票的壞話,不過,如果讓你拿5000萬或1億日元去買股票,你會這麼做嗎?”

我答:“應該不會!”

導師:“為什麼?你覺得股票投資不過是數百萬日元的事嗎?”

我說:“是的,我覺得股票投資的金額就應該是這麼多。”

導師頗感吃驚,立馬揮了揮手:“用這點小錢炒股票是沒有意義的,你還是放棄吧!”

現在的我已完全理解了導師當時的說法。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哪一種金融商品,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投入200萬日元,你最多能有3%的回報。這樣算來,一年的收益隻有6萬日元,一個月的收益隻有5000日元,確實不夠塞牙縫的。

必須承認,通過投資大名鼎鼎的垃圾債(低評級、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也稱“高收益債”)日進鬥金的人也是有的。問題是,這些人是否有資格誇讚自己是投資高手呢?對此,我個人是有疑問的。他們的行為從本質上講是投機,而不是投資,其性質幾乎與賭博無異。

這樣的人用“投資家”形容自己,簡直是天下最大的笑話。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絕對存在著零風險、高回報的投資。

這種投資就是自我投資。

與其將大把的錢扔到股市裏,你不如用這些錢投資自己。

自我投資,說白了就是投資自己的大腦。腦子裏裝的東西(當然,得是真正有用的東西)多了,成功和金錢都會不請自來。

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買書閱讀,參加各種高質量的補習班或演講會吧!

投資自己的腦袋,有一個好處,就是零風險。

世上如此合算的買賣,不做就太可惜了。

創業最初的那幾年,我的狀態幾近癲狂:瘋狂地閱讀各種財經類書籍,瘋狂地去聽各類讀書會、講習班、演講會,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營養……正因為有了那些日子,我才有了今天。

當時,還是工薪族的我,為省錢使出了渾身解數,將我所理解的浪費現象壓縮到無限接近於零的程度。

那時的我每個月算上加班費,大概能到手23萬日元,而其中用於自我投資的錢竟達到15萬日元!現在想來,我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要知道,我當時還背負著替父母還債的重擔,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我能夠將收入的大部分投資自己、投資未來。那段日子幾乎是我一生中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光了。

導師曾跟我說過這樣的話:“對你我這種人來說,貧窮的日子要好好珍惜,因為它實在是太短暫了。你要好好享受你的貧窮。它可以給你的後輩帶來無窮的動力,一旦少了這些,那該多可惜啊!”

你如果看好自己的潛力,請務必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大膽地投資自己。“由於每個月都能掙到薪水,我如果拿出這個數的話,應該問題不大。”——你以這種金錢觀去投資,就犯不了什麼大錯。

重點是,投資自己所獲得的東西,它是真實的,永遠也不會消失。

換言之,即便你的公司破產了,抑或你被公司“炒魷魚”了,你所失去的也僅僅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你的知識,這就是你的底氣所在。

你如果讀了幾本財經方麵的書籍,並且覺得那些書的內容從頭到尾都很新鮮,那麼,這肯定意味著你的讀書量依然遠遠不夠,還得再接再厲。

比如說,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美國大師級人物彼得·德魯克的書、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集團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的書等等,即便是公認的名作,你看多了之後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困惑,你會情不自禁地發問:“這些書怎麼如此雷同?怎麼一點新鮮內容都沒有呢?該不會是互相抄襲的吧?”

其實不然。你如果看完書之後覺得新鮮,那隻能證明你的書讀得太少,隻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反之,你如果覺得雷同,那反而證明你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量,開始觸碰到事物的本質了。理由很簡單,無論是書籍的作者還是出版社,他們都不可能完全靠互相抄襲謀生。完全沒有原創的話,這個產業早就滅亡了。可既然如此,你為什麼又會感到自己看到的東西大多雷同,鮮有新鮮感呢?事物的本質不會變化,大體上都是一致的。

當你有了一定的閱讀量,開始覺得很多書趨於雷同時,你的閱讀就到達了某個層次,從量變走向質變了。

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意味著你讀的那些書已經變成血肉,真正融進了你的身體,成為你的一部分。你已經透過表象抓到了那些書的本質。

這說明你已經是個閱讀方麵的內行人,從看熱鬧變為看門道了。從外行走向內行由兩個要素決定:一個是量的積累,必須有一定的閱讀量才行;一個是思考的變化,需要你的思維及時跟上。兩者缺一不可。

可見,要想讀書讀出精髓來,你必須大量地讀、思考和消化,必須不斷擴展知識麵,積累知識量,改變看問題的視角和廣度,這樣才能最終成為讀書達人。

這就是量變產生質變的邏輯。

以我的個人經驗來看,一個人每多讀一本書,自己的月收入就有增加1萬日元的可能。這就意味著,年收入的潛在增加量將是12萬日元。

由此,我們假設作為一個普通工薪族,你的職業生涯還剩下30年,那麼,你即便從今天開始讀第一本書,僅憑這一本書,你的餘生將會多出360萬日元的收入!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想想看,如果你每年的閱讀量是十本、五十本,甚至一百本書,這個數字將會如何演變?

我自身的經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自從進了導師的師門之後,我愛上了閱讀。從那時起,我便暗下決心——每周必須讀完一本財經類書籍。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時至今日,我每周的閱讀量不少於一本書。對有些好書,我還會反複閱讀。

我一周讀一本,一個月讀四本,一年讀大約五十本。如今,整整二十年過去了,我讀過的書已經超過一千本,而我的月收入也已經增加到1000萬日元以上。

粗略地計算一下,我每讀完一本書,月收入就增加了1萬日元。

當然,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派上用場的閱讀行為是毫無意義的。你每讀完一本書,必須在現實世界中主動尋找應用場景。一旦找到,你就要大膽地試、大膽地用。

相信我,你隻要能做到這一點,你投資大腦的每一分錢都會帶來回報。

“我也想讀書,可我沒時間啊!我整天為了謀生疲於奔命,回到家恨不得一頭紮到床上。哪有時間去讀書啊!”

我猜到了。對讀書這個事,你可能這樣為自己辯解。

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辯解看似有理,實則荒謬。這是典型的邏輯錯亂,因果顛倒。

理由很簡單。你沒有讀書的時間,是假;你因為不讀書,所以沒時間,才是真。你明明可以通過讀書學到他人的知識與經驗,進而讓自己少走彎路,多走捷徑,盡快成為一個有錢又有閑的人。你偏偏不這麼做,偏偏要走自己的路,要自己開辟路。這就等於放著近道不走,非要繞遠道。你難怪會沒時間。

一本財經類書籍的定價隻有區區1500日元!對普通上班族來說,這點錢不算多吧?

總之,認為讀書費錢的人肯定無法想象自我投資的巨大好處與回報。這些人之所以缺乏想象力,肯定是深受小時工資的邏輯影響,即隻要幹一些吃力的事,就必須立馬得到回報(時薪)。

顯然,這是工薪族特有的思維結構和思考模式。

日本的工薪族,不算派遣工、臨時工、小時工,僅算正式工,有3500萬人。一本財經類書籍據說隻要賣到10萬冊就算超級暢銷書了。做個簡單的計算,有不到0.5%的正式工看過這本書,它就算是超級暢銷書。

這還是高估的數字。正式工之外的群體也有可能成為這本書的讀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這件事本身就具有稀缺價值。換言之,你隻要現在開始讀書,就立馬擁有了這一稀缺價值,等於贏在了起跑線上。

你現在的優先事項到底是什麼,僅從這一點就能立馬看出來你的未來將會怎樣。

比方說,公司裏的工作絕對是最優先的事項,如果你這麼想,你未來的人生也將定格在工薪族這個定位上。

如果你現在的最優先的事項是為了改變現金流象限的桎梏而學習與行動的,你將來也許真就能改變自己所在的現金流象限的位置。

總之,人生中最優先的事情,往往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既然如此,這件事便一定會自我成就,自然而然地將其自身最大化。

調整人生諸多事宜的優先順位,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兩個字:誠實。你務必誠實,對自己誠實。

你隻要能做到這一點,事物的重要性的差異便一目了然。你按重要性高低排序,就能得出一個真實的優先順位清單。

此時,你會發現,真正位於清單頭部的事項其實並不多。你隻需剔除那些可有可無的多數選項,隻將清單前20%中的前20%作為頭部,也就是排名最靠前的那4%保留即可。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個人生秘訣是我從導師那裏學來的。我現在將它免費送給你。

事業小有成就之後,我也踏上了導師當年開辟的道路,開始去日本各地講學。

在講學過程中,我經常問學生一個問題:“公司的工作和自己的人生前途,哪一個的優先級排序更靠前呢?”

很多人回答:當然是人生前途更重要、更優先了。

但是,他們又說:“我現在工作實在太忙,整天疲於奔命,片刻不得閑。什麼人生、前途,我沒時間考慮,也沒有精力考慮。大概三個月之後,我忙過這陣子,應該就有時間認真考慮這些問題了。”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即便過了三個月,他們也依然會用這套托詞。

你公司裏的工作是否會有真正穩定下來的時刻,從而令你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將來?

總之,人生的選擇裏永遠不會有“三個月後”這個選項,隻有“現在”這一個選項。換句話說,條件齊備、時機成熟之類的前提對一個人的人生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即便有萬事俱備的時刻,你恐怕也無福消受,因為你的人生即將走向終點。

所以,現在——眼前的這個瞬間,才是你最重要的選項所在。正因為忙,正因為你所謂的沒時間、沒精力,這件事的本質才更凸顯。

人生不是由無數個“三個月後”決定的,而是由無數個“此時此刻”構成的。人生就是關於“現在”這個詞的連續劇。

坦白說,改變人生的機會就在眼前。太多人卻讓無比寶貴的機會一再從自己眼皮底下溜走。這令我驚詫不已。

有一回,一位年輕的女性朋友想跳槽,問我能否給她推薦一個靠譜的職業中介公司。我對她說:“剛好本周六晚上我要去參加一個職業技能提升的研討會,會上有不少朋友是幹這行的。盡管名額有限,但是我可以跟主辦方打個招呼,給你預留一個名額。怎麼樣?一起去吧?”

她卻說:“真不巧,這個周六我要和男朋友約會,真的抽不開身。不好意思啊!下回一定去!”

看來,對她而言,跳槽的優先順序還不如一次約會。

成功人士的價值觀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任何稍縱即逝的機會必須抓住。為了重要的事,他們可以把其他一切事往後推。

換言之,隻有那些能夠隨時調整事務的優先順序,在日程表上永遠把最重要的事情置頂的人,才能真正抓住機會,取得成功。

就拿前麵的案例來說,這件事換成我,我一定會這麼做:隻要確認了某件事是一個機會,我不用確認日程表,絕對會當場應承下來。當然,如果日程表上還有其他重要的事項,我會事後想辦法解決。

這是獲得機會的一個重要秘訣。

我一向認為,那些連眼前的日程都無法調整的人,改變人生的概率無限接近於零。

當然,調整日程並非易事,總是爽約也不是什麼好習慣。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你不可輕易為之。

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值得你去爽約或調整日程呢?

對我個人而言,導師就是那個絕對不可錯過的人。不隻有我一個人這麼想,我的師兄弟們也是這麼想的。

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導師的弟子裏有一對師兄妹是情侶。拜師之後沒過多久,小兩口就遇到一件天大的麻煩事:他們舉行結婚典禮的日子和導師的一個重要演講會的日期撞車了!

說實話,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事絕對算不上麻煩。理由很簡單,婚禮是人生大事,一輩子隻有一次;演講會今後可能還會有很多次。

可是,這對夫婦卻如臨大敵,著實煩惱了一番。然後,他們做出了一個讓身邊所有人驚掉下巴的決定:取消婚禮,擇機再辦,以參加導師的演講會為重。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價值觀,什麼樣的優先排序邏輯!

事實上,這對師兄妹夫婦11年後也與我一樣,成功達成了人生小目標,年收入跨過一個億的門檻。現在,小兩口功成名就,既有錢,又有閑,正享受著事業家庭雙豐收的幸福日子。

使用金錢的優先順序也是同樣的邏輯。你是注重眼前的短暫快樂,把錢花在享樂消費上;還是注重潛在收獲,把錢用在自我投資上——不要小看這一點差別,這點差別足以決定你人生的方向和結果。

所謂投資,是指花出去的錢將帶來巨大的回報。最好的投資、性價比最高的投資永遠是自我投資。

自我投資,涉及以下幾點:

其一,閱讀:大量涉獵財經類書籍。

其二,社交:主動結交已經成功的社會人士。

其三,場域:主動置身於任何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場域。

其四,健康:沒有健康,再成功、再有錢也沒用。

其五,進修:積極參加各類演講會、沙龍和培訓班,不遺餘力地打磨自身實力。

其六,其他。

上述事宜,就是你的優先事項。你不妨對照一下,看看自己做到了多少或能做到多少。而這一舉動將是你邁向財務自由和人生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