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一章 內閣

到了明朝,內閣正是體現新的以文治武,雖然明朝初期武將地位不低,但是到了建文帝就出現文臣勢力過大的情況,這也是那些想把儒家變成儒教之人想看到的。

但是永樂大帝用一場政變來給勳貴武將續了一波命,讓武將們多快活了一陣子,但是在這個普遍認為隻有馬上得天下,沒有馬上治天下的時代,永樂大帝去世沒幾年,到了他孫子那裏,內閣的勢力就越來越強盛了。

起初,內閣大學士隻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這時也真的變成了文臣高過武將了。

再加上某個任性的皇帝把手中的家底折騰了一邊,更是無法控製內閣的崛起,出現了不是丞相卻勝似丞相的首輔。

要不是還有宦官在中間撐著,恐怕皇帝早被內閣給架空了!

不過到了當今內閣,卻是又像以前一樣,內閣似乎是變成了皇帝的秘書,這也讓當今內閣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批評,似乎不和皇帝對著幹就不是好臣子,他們似乎忘記了在當今聖上的帶領下,大明已經再次強盛了不少,因為這不是那些清流文臣幹的,所以就不行。

他們也不想想,就是給他們機會了,他們也沒幹出什麼好事來,尤其是後來東林黨人,曾經一度“眾正盈朝”,可結果那?全忙著勾心鬥角,那幹過什麼正事,結黨營私就不說了,亡國之際更是沒幾個展現文人風骨的,當然也可能真是“水太涼”!

甚至當今朝野某些人把當今三位閣老和當初的紙糊閣老進行了比較,稱當今三位閣老為蠟人相公。

“紙糊三閣老”是指明憲宗時期內閣的三位大臣萬安、劉珝、劉吉的諺稱。成化年間,明憲宗昏庸,而三位閣臣不能有所匡正,以至於被人們戲稱為“紙糊三閣老”。而當時的六部尚書則戲稱為“泥塑六尚書”。

至於當今是蠟人相公,則是指當今三位輔臣基本不與朝臣見麵,也不和皇上見麵,那就更別提跟皇帝提意見了,所以才被稱為蠟人相公,其意思就是說這三個人怕見人,一見人就會化!

“兩位大人都看完了?”鄭泰寧看著羅本和陳軒都看完了奏折,這才出聲說道。

“恩。”羅本和陳軒都是點了點頭,沒有說話,把目光都看向了鄭泰寧。

“二位以為這件事該怎麼辦?”鄭泰寧說道。

“這個……”羅本和陳軒對視了一眼,都不知道從何說起,就像是外邊說的一樣,他們還真像是蠟人,輕易不說話。

不過有些事情並不像外邊人想的那麼簡單,隻有直麵皇上的內閣大臣才知道,當今皇帝可不是什麼好糊弄的主。

別人被內閣糊弄,那是因為一沒錢,二沒兵,三沒人,甚至這其中第三條更加重要。

皇帝沒錢說起來可笑,可是這也是事實,看上去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甚至鄉間老農都會認為皇帝下地幹活,都會拿著金鋤頭,可是事實上那?皇帝還真沒多少錢。

皇帝的錢其實分成兩份,一份就是國庫,一份是內帑,而這其中真正屬於皇帝的其實是內帑,因為國庫不僅僅要給皇上,更要給天下,給百官,因為皇帝是天子,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所以天下有什麼事情都要皇帝出錢,那錢從哪裏來?就從國庫裏來。

因此國庫裏的錢並不等同於皇帝私人的錢,皇帝要動用國庫裏的錢,必須先跟大臣們打商量,要是群臣反對,戶部尚書硬頂著就是不給,還會說出一大堆話來,什麼這都是給皇帝看家護院,治理皇上的天下用的,皇帝也無可奈何——當然,暴君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