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的東夏獨立戰爭,對於大明帝國而言,不僅僅隻是一次失敗,丟失一個海外殖民地這麼簡單。
它至少說明了三個嚴重問題
其一,大明帝國在經濟危機之後,國力雖然還沒有嚴重下滑,但比起昭宗時期的那個龐然大物,已經是兩碼事了。
其二,東夏共和國的成功,相當於告訴大明帝國所轄的全部殖民地人民。原來,那個看似令人膽寒的龐然大物,並非無懈可擊。
最後,這場戰爭同樣暴露出了大明軍隊,早已不是曾經那支戰無可擋的王師了。
在昭宗時代以前,正麵擊潰大明陸軍,幾乎是一種天方夜譚,無論是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
在莊宗時期,為爭奪印度殖民地,英、西聯軍和明軍在印度東海岸決戰,最終的結果是,明軍以一比七的可怕傷亡比,贏下了戰爭。
英國不得不吐出已經到手的東海岸殖民地,最後還是靠著海軍的對峙,勉強守住西海岸。
而現在,所有國家都驚訝的發現,近一個世紀過去,明軍的墮落早已超乎了人們想象。
世祖皇帝製定勳貴必須通過軍功,才能維持爵位的製度,本意是鼓勵勳貴勇於任事,不要過早墮落。
但任何製度都是有保質期的,到了景宗、昭宗時代,這一製度逐漸演變為勳貴們世襲掌握軍隊權力的工具。
他們將自家子弟送到殖民地任職,然後憑借所謂“剿匪”,甚至直接就是殺良冒功的手段,就能獲得遠比平民軍官高得多的起點。
在後明時代,勳貴等軍事貴族倒是不會像前明那樣,被文官官僚擠兌。
隻是他們自己就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而且通過和皇室聯姻,勳貴家族往往都是外戚家族。
皇室與那些昔日奉烈閣文武功臣的後代們,一起組成了這個國家新的世家門閥,用密不可分的姻親關係和封建宗法製度,把原本理應為全體公民開放的國家公器,變成了自己的私產。
比如軍隊,還有軍工複合體、行政體製、媒體宣傳、高等教育......
那些僥幸從科舉和高等學府中,費盡全力,突出重圍的青年俊傑,絕望的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
也不過就是這些昔日封建貴族們的家奴罷了!
在這樣的國家裏,人民或許可以為了混口飯吃而參加軍隊,但絕對不會為了少數人的私產私欲而賣命!
如果是像過去,如漢唐那樣的封建時代,這種情況也沒什麼
但現在不一樣了,工業時代到來了,製度化、紀律化、技術化的常備軍,才是製勝的關鍵。
而在這種情況下,優秀的平民軍官沒有出頭之日;隨著經濟危機帶來的貧富分化,軍隊不過是貧民和殖民地民眾混口飯吃的地方。
除了先進的武器,他們還有什麼?武器,從來都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要素!
-------------------------------------
當大明軍隊灰溜溜,在付出數萬傷亡後,乘著蒸汽船滾回了西麵
這一幕震撼了全世界
尤其是目睹這一幕,來自其他民族的傑出人物們
曆史證明,永遠不要蔑視他人,任何傲慢自大,自詡高人一等的國家和民族,最後都會用慘痛的教訓償還。
就在東夏獨立戰爭爆發的兩年前,遙遠的歐洲,一位年輕的國王,戴上王冠,俯視著自己內憂外患的祖國。
他滿腔雄心壯誌,注定要成就一番不朽的事業
人們稱呼他為腓特烈二世,在普魯士的曆史上,以腓特烈為名的並不少
但腓特烈大帝,隻有一位!
他繼位後,效仿明世祖,展開激進的政治和軍事改革
重新塑造了國家的常備軍,並基於普魯士傳統的軍國主義,將其發揚光大。
立誓要繼承先祖未盡的事業,統一分裂的德意誌大地!
短短十餘年間,軍事外交上,打敗奧地利,兼並擴張多個行省,瓜分波蘭,在英、法、俄諸國間縱橫捭闔,取得德意誌地區邦國的共主地位。
在內部,以強大的魄力大刀闊斧,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組建責任總理政府,解放農奴,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振興基礎教育,建立大學,分配土地,成立銀行,鼓勵企業發展,改良稅務,投資軍事工業。
作為新教徒的他,以極度寬容的態度,讓普魯士成為了歐洲第一個享有出版和信仰自由的國度。(但是大帝本人終生都對猶太人有偏見,hh)
在科學和文化上,他把自己的皇室經費與莊園,一大半貢獻給了新成立的柏林科學院,並且本人成為其終身榮譽會員。
在司法上,效仿世祖皇帝,修訂《普魯士刑法》、《民法典》,規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在他執政十多年後,普魯士政府,成為整個歐洲最廉潔和高效的政府,並以堪稱神速的速度,迅速追趕上工業革命的末班車。
尤其是在軍事上,腓特烈二世本人就是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他大膽的改良了從大明傳來的樞密院體製,成為更加高效的總參謀部和總司令部製度。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經驗,重組騎兵和炮兵編製,建立普魯士自己的完備紀律和編製體係。
於是乎,直到那個宿命般的時刻到來
公元1769年,大明帝國的東非殖民地爆發起義
不同於東夏,這次叛亂很快就被平定,在東夏碰了一鼻子灰的湣宗皇帝,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勝利。他高調宣傳平叛成果,仿佛那一刻自己就是英明神武的世祖再生。
與此同時,和大明一直保有友好關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來求援信,希望大明能幫助盟友,對付奧地利的進攻。
為此,他們願意用西亞地區的殖民地交換
湣宗皇帝,似乎看到了難得的,介入歐洲事務的機會
事實證明他猜對了一半
時隔一個半世紀,世祖皇帝那樣的英雄人物又誕生了,甚至不止一個。
隻是恰巧不是他
當奧地利的軍隊一潰千裏,當數萬大明遠征軍的兵鋒直指中歐洲,就連沙俄都保持沉默,德意誌地區更是雞飛狗跳之時。
一支由國王親自率領的普魯士軍隊,迎了上去
他勝利了!
舉世側目,四萬普魯士將士,在阿爾卑斯山下,猶如昔日孤軍深入羅馬的漢尼拔,擊敗,甚至近乎全殲了明軍足足三個滿編師!
從此以後,一位被世人稱為“歐洲的光烈大帝”的新星冉冉升起。
長達一個世紀的獨極時代,結束了
同樣在這一年,於法國科西嘉島的某個沒落貴族家庭裏,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出生了。
阿爾卑斯山下的失敗,隻是一個開頭
因為這場意料之外的失敗,原本明明已經平息的東非殖民地,再起風波。
還有南美洲的殖民地,也在東夏共和國成功的鼓勵下,紛紛點起反抗的火焰。
甚至連距離大明不過一千裏的印度東海岸,都不再穩定。
三年後,英國皇家海軍,在非洲西海岸,再次擊敗了遠征南美洲的大明海軍艦隊。
南美洲殖民地在英國介入下,正式獨立
英國本來就是僅次於大明,第二個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差隻有幾年。
他們的憲政和工商業、海軍傳統,相較於大明,更加深厚,隻是礙於體量,無法與上升和鼎盛期的大明正麵相抗。
而現在,當大明於此起彼伏的殖民地獨立運動中無暇自顧,英國迅速開始擴張自己的資本市場。
他們率先一步,發現並殖民澳洲,並從奧斯曼和伊斯蘭勢力手中奪下中東部分地區。
雖然在大明所爆發的殖民地獨立浪潮中,英國的美洲殖民地,也在東夏獨立戰爭的感染下,獨立為美利堅合眾國。
但縱觀整個形勢,英國從昭宗末年開始,就不斷擴張,等明軍在歐洲失敗後,量變最終引發質變。
英、德兩國,相繼登上曆史主角的舞台
湣宗於外憂內患之下,威望受挫,提前退位
而後繼位的懿宗時期,也無法解決問題。畢竟,這些帝國的危機,看似都是外部問題,但歸根到底,病根在帝國的機體之內。
甚至不客氣地說
病根就是腐化墮落的皇室、勳貴和世家大族等統治階級本身!
就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大陸,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從歐洲戰略的失敗和英、德相繼崛起後,大明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就密切關注著歐洲的變化。
當法國國王人頭落地,被宣布“叛國”時,所有人都震驚了。
中外曆史上,不是沒有被弑殺的君主。
但法國人不是在弑君,他們是在審判自己的君主!君權神授,神聖不可侵犯的人君,居然可以站在被告席,被法律審判!
國王叛國!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君王可以昏庸,可以無道,卻不可能叛國。
為什麼,因為從法理上,國家本來就是君王的私人財產。
哪怕如宋高宗趙構、明英宗朱祁鎮那樣,又有誰敢站出來,以叛國的罪名審判他們!
五年激蕩的革命中,法國成為各種政治思潮的試驗場,一名喚作拿破侖,波拿巴的年輕人走上曆史舞台。
二十六歲的他,率軍遠征埃及,並以奇跡般的速度,為法蘭西共和國開拓出偌大的北非殖民地。
1799年,回到法國,並以極高威望當選第一執政的拿破侖,頒布《法典》,繼承和鞏固了五年大革命的成果。
這是一位被人民選出來的皇帝,從來沒有人想過
皇帝,居然可以被人民用選票選出來!
拿破侖用他的鐵蹄,用刀劍和槍炮,把法國大革命結出的思想果實,傳遍整個歐洲。
也震撼了萬裏之外,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
原本處於社會主流思潮之下的大同學派,在短短十多年裏登上意識形態戰場。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思索
帝國為什麼會走到今天?
難道那些把持壟斷國民經濟的皇室貴族,以及他們世代簪纓的親戚們,那些滿腦肥腸,躺在奉烈閣功臣簿上的世家大族們,不正是罪魁禍首,不正是如波旁皇室一般民族蠹蟲嗎!
人們再次從故紙堆裏,翻出了世祖皇帝的那句名言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諷刺的是,皇室自己,卻開始嚴令封殺那些宣傳世祖及王夫之等早期啟蒙思想的書籍。
就如同當年明太祖一死,不到一百年,《太祖大誥》就被後世統治者拋之腦後。
其實從昭宗時代開始,皇室和帝國朝廷,就開始有意淡化世祖的政治思想,而是一味將其本人神化,把世祖中興和改革,都歸功於其本人多麼“英明神武”,而刻意忽略掉其背後,世祖本人“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而民間的怒火,在於勳貴和世家擁戴下,新繼位的厲宗,推出的《憲綱修訂案》後,徹底爆發。
他們要在谘政院之上,還要設立一個隻由貴族組成的議政院,議政院的權力遠超谘政院。皇帝本人,還要把權力伸進谘政院選舉,並有權隨時改任內閣成員,在不經過內閣的情況下,對國民加稅。
就連世祖皇帝本人,修改財政政策時,都會先征詢內閣同意!
這簡直就是在踐踏《世祖憲綱》的尊嚴!
-------------------------------------
1801年八月,內閣拒絕皇帝要求,按照《世祖憲綱》賦予他們的權力,封駁聖旨。
皇帝宣布解散內閣,並自己提名所有內閣人選,谘政院否決
皇帝強行任命,谘政院三十六名議員集體辭職
1802年,肇慶
作為曾經大明帝國的龍興之地,肇慶在後來成為了嶺南兩廣地區的政治中心。
時隔近一百六十年,燎原星火再次於此處點燃
史稱“二次靖難”,或者“護憲戰爭”
來自全國的一百多名代表齊聚此處,本來就是大同學派出身的廣東都指揮副使,朱先浚,率先宣布起事,倒戈一擊,占領肇慶。
是的,他是一名宗室,正兒八經的世祖之後,當然,與現今皇室已經隔了四五代人了,早非帝國統治集團成員。
最先接受改革的廣東,本來就是革命派和大同學派最主要的思想策源地。
革命派迅速占領廣東全境,召開會議,成立了臨時國民代表大會。
選舉大同學派的思想領袖孫啟明為第一執政,朱先浚為護憲國民軍臨時大都督。
第二次北伐戰爭爆發,保皇軍和護憲軍於江西、湖廣等地決戰。
兩年後,朱先浚指揮護憲軍,在鄱陽湖和南昌會戰中,擊潰保皇軍主力,正式向南京挺進。
1804年,南京兵學苑在校學生發起兵變,驚慌失措的厲宗皇帝帶著一眾貴族,逃亡城外的幕府山別苑。
同日,海軍東海艦隊第一支隊易幟
軍隊基層的平民軍官,本來就是最不滿這幫蛀蟲的團體之一,尤其是海軍這種技術型和知識性極強的軍種,天然就具有進步性。
1804年十一月二十日,夜
東海艦隊旗艦,以世祖皇帝年號命名的甲級戰列艦——光烈號
炮擊幕府山!
通電全國,宣告起義
四日後,護憲軍進入南京,十餘萬百姓夾道歡迎
進入紫禁城,走在隊伍最前麵的朱先浚,碰到幾個驚慌失措,被俘虜的世族官員,他們畏懼惶然之下,當即大禮參拜,高呼萬歲。
朱先浚抽出左輪手槍,對天鳴響
“站起來,不許跪!”
1805年,也是厲宗靖武六年,厲宗在紫禁城宣布退位
改元共和元年
革命者們倒是沒有對皇室太過苛刻,畢竟是世祖皇帝子嗣,事實上,無論是帝國的大同學派,還是海對岸的東夏共和國,都自居為世祖的政治理想的追隨者和事業繼承人。
厲宗退位後,皇室權力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被取締,但依舊保有皇室稱號,他的小兒子朱先涑繼承了這個空有其名的皇帝稱號。
作為即將成立的華夏聯邦的名義領袖,作為一種文化圖騰,凝聚各個已經獨立的殖民地國家。(參考英聯邦)
朱先涑這個皇帝是真的空有稱號,因為對政治毫不感興趣的他,皇帝根本就是個兼職,連工資都不發的那種。共和後,他的本業,是寧波海洋學院的副教授......
等到共和四十五年,已經穩定下和各個前殖民地國家關係後,朱先涑的繼承者,朱猷樕,主動拒絕了繼承皇帝名號,因為這會影響正在讀研究生的他,成為地理學家的誌向(皇帝不能隨意出國)。
到這裏,大明皇室的曆史徹底結束
巧合的是,當初朱元璋為自己的兒子們排字輩,朱棣一脈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
前明用了前十個字,後明用了後十個字,到這裏,剛好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