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科舉(上)

時間進入三月份,科舉已經開始進入預備階段。

會試雖然安排在五月,但按照一般規律,此時各省的鄉試應該早在年前就已經結束了,但這次恩科,不僅僅隻是再開一屆會試,而是從考秀才的“小三試”,到考舉人的會試,以及會試都要重來一遍。

隻不過,情況變得特殊起來。

沈平鴻在平湖沈氏被抄家之後並未受到株連,家主沈澤永被斬首,直係家屬判處流放,但對於像沈平鴻這種旁支庶出,一般不予追究,甚至還能分到田地。

官府隻沒收皇冊未登記的隱田,而對於沈氏那五千多畝尚還掛在皇冊上的田畝,則選擇分散給其餘旁支族人,封建宗法製的壓迫不僅隻是主家對佃農、家奴的,旁支庶出也應當是可以“團結爭取”的對象。

沈平鴻就被分到了六畝中田,但被他交給了之前一直照顧自己的家仆夫婦,帶著僅剩的幾錢銀子,想去杭州鄉試。

關於考試內容,朱由榔是想過廢除八股的,但作為一個已經執政三年有餘的皇帝,他立刻就將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拋之腦後。

八股最早源於王安石改革後的經義,經過元明兩代加強後,最終變成了把文法、結構都限定得死死的八股文。

後世對於八股多有詬病,說八股文禁錮思想、缺乏創新,選拔不出真正人才。

但既然有這麼多問題,古人又不是傻子,從宋代開始,對於經義取士的批評之聲就沒斷過,直到明末,反對八股取士的,影響力巨大的文人、名士一大堆,比如張岱就是典型。

那為什麼不廢除呢?

首先,很多人忽略了,以經義取士,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是一個相當進步的突破。

沒錯,八股的確沒有卵用,但他解決了自隋唐以來,科舉最大的問題。

公平和普及。

王安石以經義取士之前,隋唐到北宋前期,科舉考試主要考什麼呢?詩賦、策論,且不論這玩意有沒有用,評判標準是否能做到客觀,就說,如此多的科目和豐富的考試內容,的確能選拔出優異人才。

但在這個教育壟斷,一本書都可以傳好幾代人的社會裏,能考中的都是些什麼人呢?

按照《新唐書》、《舊唐書》記載,終唐一朝,一共出過141個狀元,其中出身寒門的隻有五個,而且這些所謂“寒門”,基本上都不是真的“寒”,隻是沒有躋身貴族行列而已,究其本質,還是大地主家庭。

830名進士,超過七成直接就是五姓七望的大貴族出身,還有一成多是小貴族出身,隻有剩下的一成半,大約一百多個,勉強算是家道中落的“寒門”。

平攤到曆史上,平均每兩年半,才能出一個寒門進士。

王安石身為文學大家,難道不知道經義這玩意死板苛刻,毫無用處嗎?他當然知道,但為何依舊堅持改革?明朝開國之後,如朱元璋、朱棣等人為何堅持以八股取士?

再看宋代,按《宋史》記載的1533名進士中,寒門出身的高達百分之五十五,到了明代,這一比例也一直維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如張居正出身軍戶,嚴嵩出身匠戶,熊廷弼出身農家,早年差點沒死於饑荒。

當然,這些寒門貧苦出身的名臣,也未必都是完全靠自己,其中不乏有貴人或是宗族關係幫襯的,但毫無疑問,相較於隋唐科舉,這是非常巨大的進步!

範進中舉的故事固然荒誕可笑,但也應注意到,他起碼有中舉的機會,若是放到隋唐時期的科舉,範進這種出身,怕是連進考場的資格都未必有。

科舉,不僅僅隻是為了選拔人才,更是為了促進社會階級的流動與平衡,這是中國曆史的偉大創舉,這是歐洲人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都沒有實現的進步。

如果朱由榔現在為了自己爽,或者說為了選拔人才,大可以當即廢掉八股,改成策論,甚至將什麼數學、物理、曆史都摻雜進去。

從結果上看是完全可行的,明末思想風起雲湧,研究什麼數學、雜學乃至科學的人不是沒有,像方以智這種家庭,甚至有研究雜學的傳統。

可寒門子弟怎麼辦?

經義、八股之所以有進步性,就是因為利於普及,過去靠四書五經、考詩賦,需要的知識儲備一大堆,需要大量書籍。

而八股考試,隻考四書,更準確的來說,隻考朱熹所編《四書章句集注》的內容,所以哪怕一般平民出身的子弟,隻要能抄得一本四書集注,便擁有了科舉入場券。

朱由榔如果擅自改變內容,就像後世高考,開考前兩個月,教育部突然宣布,以前的考試大綱和教材全部作廢,本次高考采取全新考綱!

這難道是對教育和考生負責的態度嗎?

人才選拔必須要具有普遍性,否則朱由榔就算玩得再花,就算能選出再多麼優秀的人才。

於百姓何益?

那不叫進步,反而是在開曆史倒車。

當然,不是說朱由榔就不改革科舉,改革八股,可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自古就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科舉不僅是選拔人才,也是教育事業,會試考場上的那張卷子,不過隻是表麵,深入社會基層的教育文化體係才是根本。

此時,整個社會的官學、私塾體係依舊以四書、經義八股為主,突然改變科舉內容,無異於斷眾多寒門子弟前途。

唯有朝一日,朱由榔能讓寒門出身,沒有家學淵源、沒有累世公卿的平民子弟,也能學習到數學、曆史、物理等等先進知識,那他才能拍著胸脯說。

“廢除八股,乃人心所向!”

高考之所以能夠成為無數工農子弟改變命運的渠道,不隻是因為它本身有多公平,而是因為有九年義務教育!

否則,不過是富人子弟的玩具。

故而沈平鴻來到杭州後,與舊時同學相聚,談論到此次恩科考試內容。

朝廷依舊以八股經義取士,但在經義之外,另加了兩門策論和明算考試,但是,這兩門的成績隻做參考,真正判卷,還是以經義為主。

這是朱由榔和內閣諸多學士商議後,勉強拿出的改革方案。

科舉改革,至少要分三步走,並且應當和教育體係的改革配套進行。

第一步,先暫時維持八股取士的主體地位,將策論和算數作為參考科目加入考試,這樣一來,朝廷在八股取士之餘,可以發現和選拔部分其餘兩科極其優異突出的人才,而且這兩科雖然隻做參考,但畢竟還是有一定影響的,考生不會完全忽視。

第二步,開始向基層,通過官學來逐漸普及數學、格物、曆史等科目知識,編寫簡明扼要,且便宜的教材,向民間推廣。之後,在科舉時,可以把八股經義和新學並立,將進士分為“經義進士”和“新學進士”,這樣新學逐漸取得和經義並列的地位,兩者並行存在,在社會層麵上逐漸推廣新學。

第三步,隨著教育體係改革的完成,經義慢慢變成眾多考試科目中的一個,不再單獨列出,此時,八股取士才算淡出曆史舞台。

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十幾年時間,四到五屆科舉,才能逐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