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卡耐基口才藝術》(5)

第五篇 所向披靡的辯論語言

1 見機行事,幽默對答

卡耐基名言

1.遭遇困難時,要精於隨機應變,要隨著形勢的變化確定相應的策略,進而在變化中取得成功。

2.一個傑出的論辯者若想縱橫於狡詐多變、鋒芒逼人的論辯世界,隨機應變的能力就必不可少。

在人生競技場上,見機行事和以變製變是普遍的規則。

在社會這個絕對開放的大係統裏,變幻莫測,險象環生。人們一定要明白,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生存攻略,若想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立足,就要對不斷變化的動態了如指掌,對各種各樣的對手所具有的特點了然於胸,也要做到對其策略和手段心中有數,不斷調整自己的對策,以應對即將發生的變數。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第二年年初,哥倫布返回西班牙後,受到了舉國歡迎。然而,這一發現卻招來了一些貴族、官員和學者的妒忌,他們嫉恨他得到的禮遇。一天,國王為慶祝哥倫布的發現而舉行了隆重的宴會。宴會期間,有人對哥倫布當麵嘲諷。他們裝模作樣地說:“海那邊有個新大陸讓你給發現了?那有什麼了不起的?任何人橫渡大西洋後,都能發現,隻不過,你碰巧先發現了而已。這也不是什麼難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哥倫布一直保持著沉默,那些人繼續得意揚揚地冷嘲熱諷,這時,哥倫布從宴會桌上順手拿起了一個雞蛋,向眾人說道:“你們誰能讓這個雞蛋尖朝下立起來?”

眾人紛紛要試試,但是沒有一個人成功,他們一致表示這是無法辦到的。隻見哥倫布伸手拿起了雞蛋,將尖端往桌子上輕輕一磕,蛋殼被打碎,雞蛋就穩穩地立了起來。圍觀的人啞口無言,但很快,就聽見人群裏發出唏噓聲:“蛋殼被打碎了,這不算數!”

哥倫布說道:“我剛才沒有說蛋殼不能打碎。這件簡單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你們卻表示無法做到。可別人做到後,你們又說,這麼簡單的事情什麼人都可以做到!各位,譏諷嘲弄並不能掩飾自己的無能、愚蠢!”

哥倫布麵對來勢洶洶的官員貴族的嘲諷時,隨便拿了個雞蛋,加以活用,便讓那些自以為是的家夥自慚形穢、無言以對。

隨機應變反映的是論辯者的靈活思維。人們在思考時,習慣於按照原有的思維,這在心理學上叫作“定勢”。定勢是由以前的心理活動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當人們再去接觸新鮮事物時,人們總會按照原有的思維進行思考,這樣人們就會用一種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去反應和認知新鮮事物。如果碰到熟悉的問題或一般問題,定勢能幫助人們快速、順利地解決問題,然而,如遇到罕見的或意外的問題時,原有的思維裏沒有現成的“模式”來接納,就會讓人無計可施。因此,一個傑出的論辯者若想縱橫於狡詐多變、鋒芒逼人的論辯世界,隨機應變的能力就必不可少。

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擅長演講,他在給眾人演講時,善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台下聽眾席裏常常掌聲不斷、笑聲不斷。在一次演講進入尾聲時,一個瘦高個兒聽眾跑到台前,伸長脖子衝他喊:“我聽不懂你的笑話!”

“難道你是長頸鹿?”馬雅可夫斯基回應道:“長頸鹿的腳在周一浸濕了,周末才能感覺到!”

“我該給你個提醒!”瘦高個兒大吼,“偉大和可笑間隻有一步之遙!”

“沒錯,”馬雅可夫斯基指指自己和瘦高個兒,反擊道:“偉大和可笑,就是一步之遙。”

“你寫的詩都是危言聳聽,不能讓人燃燒,也不能讓人沸騰,更不能讓人受到感染。”瘦高個兒接著說。

“我的詩不是火爐,也不是開水,更不是鼠疫。”馬雅可夫斯基笑著回答。

“你說過,自己身上沾滿了習性和傳統的汙垢,應當把這些洗淨,既然你需要洗淨身上的汙垢,那就說明你是肮髒的了。”瘦高個兒得意揚揚地繼續譏諷道。

“你不需要清洗,就能說明你是幹淨的嗎?”馬雅可夫斯基反譏道。

“你寫這樣的詩是不會長命的,你明天就會掛掉,你在世人的心裏也會很快消失,你成不了永垂不朽的人!”瘦高個兒理屈詞窮,惱羞成怒。

“好吧,一千年之後請你再來跟我說這話吧,要是你到時依然活著的話!”馬雅可夫斯基接過對方的話茬兒說。

馬雅可夫斯基遇到別有用心的對手的挑釁時,能夠泰然自若,迅速反擊,又能妙語連珠,舌燦蓮花,將隨機應變的各個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蕭伯納曾說過:“有智慧的人讓自己適應世界,而愚蠢的人堅持讓世界適應自己。”

隨機應變乃世上的大智慧,為才華中的才華,睿智中的睿智。隻要將隨機應變的藝術領會透徹,學會應變、善於應變和精於應變,就能審時度勢,從容應對,就能在變化中找到機遇,在變化中節節勝利。因此,通曉隨機應變的人最終的歸宿隻有一個—成功。

2 學會尊重他人,委婉指正他人錯誤

卡耐基名言

1.如果要反駁對方的荒謬之談,不必一定從正麵反駁,而是可以先肯定對方的論點,緊接著在這個論點的基礎上進行推論,然後推出一個不言而喻的荒謬的結論,再將此結論進一步推到更極端、荒謬的地步,讓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2.在辯論中,采用類比的方法,關鍵是要能洞悉對方的命題裏隱藏的荒誕之處,然後對其進行擴展和深化,再對其性質進行強調,讓其暴露出來,伴隨著擴展深化,駁論的力度也將愈加強烈。

類比法是指這樣一種邏輯思維方法,即如果兩類或兩個不同事物間在某些方麵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性,進而可以推導出,它們在其他方麵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性。通過比較兩類或兩個不同的事物,找到其相同或相似的特性,然後以此為據,將其中一個事物的相關知識平移到另一個事物裏,這就是用類比法進行推理的過程。

類比法的特性是用此現象推導到彼現象,用已知推導到未知,用這種道理推導到那種道理,進而由一致的現象推導到一致的結論。所以,這種方法在辯論中經常被使用。在辯論中采用類比法的基本要求是,先提出淺顯易懂的、對方能接受的事情,然後再順勢推導到對方還未接受或未認識到的道理。

美國建國初期製定了一條法規:要想成為議員,首要條件是要有30美金。這條法規實則是將當時貧困的黑人群體阻擋在外。很顯然,這條法規有失公平公正,然而表麵看來又不會荒謬至極。

美國科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極力反對這條法規。他當時在辯論中就采用了類比法來反駁此法規,他由看似合理的、崇高嚴肅的法規推導出了荒誕的結論。他當時是這樣辯論的:“如果競選議員,就要有30美金財產。這樣說可不可以,如果我擁有一頭價值30美元的驢,那我就有資格競選議員了。我成功競選一年後,我的驢死了,我就不能繼續當議員了。請問,這議員到底是我還是驢呢?”

一條看似合理的法規最終變得荒誕至極,這是因為富蘭克林在運用類比法時加進去了兩個假定。第一個是,假定30美元等同於一頭驢。其實,30美元也可以等同於一隻天鵝,然而天鵝並不能詮釋愚蠢,所以,此論辯中,用驢舉例比用天鵝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富蘭克林的高明之處,就是通過30美金把一頭驢和神聖莊嚴的法規聯係到了一起。這種聯係雖然讓法律製定者沒法接受,但他們又找不出反駁的理由,這裏就是運用了等價交換的方法。第二,他又借助偶然事故,讓驢死亡,又讓驢和人脫離開,這樣,30美元與驢之間的關係轉換成了驢和議員之間的關係。

富蘭克林在這裏采用的類比法既起到了強烈的諷刺作用,又顯示出他具有強烈的幽默感。在他的類比下,就好像有時美國的議員是驢在當,怎能不變得荒謬至極?

在辯論中,不少人都能將這種類比推理的方法靈活運用,把對方提出的論點裏的條件,進行推論、擴充和延伸,然後再據此找到一個相對特別的條件,使該條件有悖於對方的結論,從而將對方的觀點駁倒。

在辯論中,采用類比的方法,關鍵是要能洞悉對方的命題裏隱藏的荒誕之處,然後對其進行擴展和深化,再對其性質進行強調,讓其暴露出來,伴隨著擴展深化,駁論的力度也將愈加強烈。

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寧,出生於傳教士家庭。30歲時,朗寧去參加省議員競選,在競選過程中,萊特率領的反對派對他進行攻擊。

辯論過程中,萊特說道:“你有什麼資格參加競選?你是喝外籍人的奶長大的,肯定有外籍人的血統。”

朗寧冷笑一聲,反駁道:“照你這麼說,喝什麼樣的奶就能有什麼血統。請問閣下,你每天都喝加拿大的牛奶,那你身上肯定就有加拿大牛的血統了?你小時候一定還喝過加拿大人的奶。所以,你身上豈不是既有加拿大牛的血統又有加拿大人的血統?這樣一來,你不就是牛和人的混血兒了嗎?”

萊特為首的反對派麵對這麼痛快而直接的駁斥毫無招架之力,也無法出言反駁,終以慘敗收尾。

上述例子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如果要反駁對方的荒謬之談,不必一定從正麵反駁,而是可以先肯定對方的論點,緊接著在這個論點的基礎上進行推論,然後推出一個不言而喻的荒謬的結論,再將此結論進一步推到更極端、荒謬的地步,讓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辯論的過程也就是論證自己觀點正確的過程,同時也是證明對方觀點錯誤的過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類比法就是反駁對方論點最強有力的武器,它不僅是一台顯微鏡,能將對方論點裏的謬誤鮮明地找出來,還是一麵放大鏡,將對方的謬誤放大,使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3 始終讓對方回答“是”

卡耐基名言

1.二難推理是一種威力強大的論辯武器,它能把論辯者反擊時的強有力作用鮮明地呈現出來,如果加以善用,就能讓人把對手引入騎虎難下的困境。

2.運用二難推理,必須遵守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相關規則,如果違反規則,被對手抓住要害,則會讓自己陷入被動。

如果某件事有幾種可能性,並且每種可能性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常被稱為假言選言推理。假如一件事有兩種可能性,並且這兩種可能性產生的結果都讓某對象很難接受,換言之,兩種結果都關係到某對象或者某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的利害關係,這時,這種假言選言推理就被形象地稱作二難推理。

在辯論時,二難推理時常被用到。該推理顯著的特征是,一方提出兩種可能性,讓另一方對任何一種可能性不管做出肯定還是否定回答,都會陷進進退兩難的困境。

古希臘有一個國王,打算處死一批囚犯。當時的死刑有砍頭和絞刑兩種。至於用哪種方法,國王決定讓每個囚犯自己選擇。他給出的條件是:囚犯需要任意說出一句能立刻辨明真假的話。假如囚犯說的是真話,就會被處以絞刑;而假如說了假話,就會被砍頭。結果,很多囚犯不是因為說假話被砍頭就是因為說了真話被處絞刑。

這批囚犯中,有一個機智過人的囚犯。當他麵臨這個問題時,他對國王說道:“我要被砍頭。”

國王聽了這句話,進退兩難,如果按他說的砍他的頭,那他說的就是真話,但說真話是應該用絞刑的;而如果對他實行絞刑,那他的話就成了假話,而說假話則應該被砍頭。不管是砍頭還是絞刑,國王都無法做出決定,最後隻好把他釋放了。

從推理形式來看,該囚犯對國王提出了一個“簡單組成式”的二難推理:

如果處以砍頭,那就與國王原本的決定相悖。

而處以絞刑,同樣也與國王原本的決定相悖。

總而言之,不管砍頭還是絞刑,都會與國王原本的決議相悖。

在論辯中,如果一方提出有兩種或更多可能性的命題,並要求對方從中選擇,而實際上,對方不論選擇哪種可能性,結果都會讓他左右為難。此方法表麵上是給對方選擇的機會,但實則暗藏陷阱,對方不管做出何種選擇都跳不出早已鋪就的圈套。

古代有個國王善論辯,自認為世界上沒人能辯過他。為了一顯自己的雄辯之才,他設下擂台,向天下昭告:“若有人能說出一件讓我承認是謊話的荒唐事,我就分他一半江山。”

眾人聞訊,紛紛前來打擂。各種瞞天大謊最後無一不被被國王駁回。

有個官員對國王說:“尊敬的國王陛下,我擁有一方寶劍,寶劍隻要指向天空,就會落下很多小星星。”國王反駁道:“這有什麼稀奇的,我爺爺有個煙鬥,煙嘴含在嘴裏,另一頭就能夠到太陽,並讓太陽點火。”

官員聽後,灰溜溜地離開了。

有個地主前來,對國王說道:“請陛下原諒,我本想早點兒趕來的,奈何昨日下暴雨,天空被閃電撕裂了,我隻好請一個裁縫去給縫上。”國王回複:“做得對,隻是你請的那個裁縫的手藝不怎麼樣,天空並沒有被縫好,今早又下小雨了。”

地主也沮喪地走了。

一天,有個農夫手裏拿著一個鬥來了。國王納悶兒,問道:“你為什麼拿個鬥?”農夫回答:“陛下,您欠我一鬥金子,我是來討回金子的。”國王驚呼:“我什麼時候欠你一鬥金子?胡說!”

這時,農夫神色自若地說:“既是謊話,把一半江山分給我吧!”國王慌不擇言:“哦,不!不!你沒有胡說。”農夫笑道:“既然這樣,那就給我一鬥金子吧!”國王一時不知所措,前後為難,“這個,不,這是真話,不,是假話……”

此時,自詡能言巧辯的國王瞠目結舌,深陷左右為難的困境。

二難推理是一種威力強大的論辯武器,它能把論辯者反擊時的強有力作用鮮明地呈現出來,如果加以善用,就能讓人把對手引導到騎虎難下的困境。二難推理的關鍵是,不管對手做何選擇都會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提供的某些選項不能讓對手為難,對手很可能就會趁虛而逃。唯有不斷設立障礙,才能讓對手逃遁無門,束手無策。

二難推理務必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假言前提的前件和後件之間要具備確鑿可靠的充分條件關係;第二,選言前提的選言支一定要有盡頭。不然的話就是一個錯誤的二難推理。然而,如果要遵循這兩個原則,僅靠邏輯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假言判斷和選言判斷都是該推理的前提,以上兩個原則實質上是為保證這兩個判斷的真實性而存在的,而判斷的是否真實,不是依靠邏輯性,而是要借助於具體的科學知識。

4 引經據典,暗藏玄機

卡耐基名言

1.論辯中恰當地借助典故,可以讓人們從典故中獲得啟發,從而增強雄辯力。

2.在論辯中,基於權威給人們的定勢,借助權威的威嚴形象和權威的論斷,能夠使論辯者的論辯具有無法抵禦的力量。

在論辯中,論辯者引用名言警句和典故來為自己的論證增強說服力,以證明自己的論證是千真萬確的,而對方的陳述則是錯誤百出或荒謬不已,這種論辯藝術被稱為引證術。引證術的主要特征是將名言、典故引入自己的論辯,讓自己的論據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同時也讓語言更加生動有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群美國科學家打算製造原子彈,並且把這項工程命名為“曼哈頓工程”。核物理學家西拉德寫了一封信,內容是懇請美國政府一定要先於希特勒研製出原子彈,然後讓愛因斯坦署名,並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斯福總統的私人顧問亞曆山大·薩克斯把信呈給總統。

1939年10月11日,薩克斯和羅斯福總統進行了一次意義非凡的談話。薩克斯首先把愛因斯坦署名的信件呈給羅斯福總統,然後把科學家們的核裂變發現的備忘錄拿出來誦讀。但羅斯福總統對那些深奧的科學闡述一竅不通,也聽不懂,所以反應冷淡。

總統聽完,對薩克斯說:“這些非常有趣,但現階段政府幹預此事還為時過早。”

薩克斯費盡口舌都無濟於事,隻好暫時告退。為了表示歉意,羅斯福總統邀請薩克斯於第二天早晨七點共進早餐。由於形勢嚴峻、責任重大,被敷衍的薩克斯回去後絞盡腦汁思索著說服總統的妙計。

第二天,共進早餐時,未待薩克斯開口,羅斯福總統就搶先說道:“今天不談愛因斯坦的信件,半句也不行,知道嗎?”

“總統先生,我談曆史可以嗎?”薩克斯對總統笑道:“英法戰爭時期,在歐洲大陸上屢屢得勝的拿破侖在海戰中卻屢屢戰敗。此時,美國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向這位法國大帝獻計,建議砍掉法國戰艦上的桅杆,撤掉船帆,換掉木板,裝上蒸汽機和鋼板。然而,拿破侖覺得,沒有船帆,船就無法航行,而鋼板取代木板則會讓船沉沒。並且,他還嘲諷富爾頓說:‘帆船不靠帆航行,靠你發明的蒸汽機?哈,這簡直是癡人說夢,無法想象!’結果就是,富爾頓被趕了出去。曆史學家評論這段曆史時認為,若拿破侖當時聽取了富爾頓的建議,那麼十九世紀的曆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羅斯福總統深思了一會兒,然後,拿出珍藏的拿破侖時代的法國白蘭地,將酒杯倒滿,遞給了薩克斯,說:“你贏了!”

薩克斯即刻激動非常。

這則故事裏,薩克斯如果用直接進言的方式,則必然於事無補。特別是羅斯福總統搶先表明不想再提此事後,薩克斯的直言論辯之道更是被堵嚴實了。該情形下,薩克斯巧妙地借鑒曆史事件,以古論今,讓羅斯福總統從曆史方麵意識到研製原子彈的重要性。

巧於引典,確有“精微穿溟滓,飛動摧霹靂”之威。在論辯過程中,若論辯者能巧妙而恰當地引經據典,自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從而在論辯中占上風。

法國前總統蓬皮杜一生酷愛詩歌,並且在詩歌方麵頗有造詣,曾在閑暇之際編寫了《法國詩選》。同時作為一個政治家,他還精於將詩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他在論辯或會談中,經常引用精妙的詩句將對方引入圈套或給自己解圍。他擔任總理期間,在一次議會上,他被一群咄咄逼人的官員指責,他們嘲笑他隻是戴高樂的一個走卒,他泰然自若地回答:“我看到一個馬夫的影子,手裏拿著一把毛刷的影子,正在撣拭一輛馬車的影子。”然後他笑道,“我隻不過是一個幽魂。”說到這裏,就聽見大家哄然大笑。一觸即發的氣氛緩和了下來。

“但未來不會屬於幽魂!”蓬皮杜抓住良機,話鋒一轉,“如果將來我們認可把所有權力都交給負責的總理,那我們馬上就能回到第四共和國,回到多黨製上嗎?是獨裁政權嗎?絕不是。總統的權力是受限的,他的意見必須要跟政府的一致。同樣,在總政治路線製定方麵,總理也必須要跟總統保持一致。因為,如果基本問題都不能達成一致,那麼政府機器就不能運轉。”

蓬皮杜泰然自若地闡述完後,人群裏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麵臨重重圍攻和譏諷,暴跳如雷和惱羞成怒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倒持太阿。蓬皮杜不僅從容不迫,而且風趣含蓄。反駁時,他首先引用詩句,此時對手甚感不解,他緊接著坦誠地承認自己是詩句中裏的“影子”,這讓對手誤解為他無奈之下接受了他們的觀點,對立的氣氛馬上就鬆弛下來。然後,他又開始反擊,順勢說明了自己的看法,不驕不躁,有禮有節。他那卓越不凡的論辯能力不得不讓人折服。

文化典籍有著廣為人知的普遍意義,所以也就具備非凡的論據威力。人類文明發展了幾千年,留下來的文化典籍不計其數,包羅萬象,在論辯時,如果能夠恰到好處地引用,就會讓論述更具雄辯力。所以,出色的論辯家常常能夠引經據典,讓自己的論點得到有效且有力的支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論辯中運用引證術時,要選擇恰當的名言、警句,以達到無懈可擊的效果。

引證的方法有很多講究。如果引用典故,既可以明引也可以暗引;如果引用名言,則可以適當刪減,或適當添加,可以完全引用,也可以擇其要點,可在實際運用中根據需要靈活引用。

5 說服對方的一把利器

卡耐基名言

1.一個精辟的比喻能讓一個複雜難懂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但又不失深刻寓意和引人入勝之感。

2.將精妙的論述和生動形象的描述融為一體,不僅能給人以啟示,還能實現語言的精美。

在論辯中,語言和觀點都要不落窠臼、新奇出彩,與此同時,內容也要精彩風趣、自然生動,隻有把新穎的形式和鮮明的主旨結合起來,才能妙語連珠。

在語言藝術中,比喻是一方瑰寶。生動貼切的比喻不僅可以讓深奧的變為淺顯的,讓冷僻的變為熟悉的,讓抽象的變為具體的,還可以豐富人們的想象力,從而使自己的論證錦上添花,事半功倍。

一天,美國著名演說家馬克·吐溫正在給學生上課,兩個學生就“多說有益還是無益”而爭論不休。一個學生就此向馬克·吐溫請教。

馬克·吐溫說道:“蒼蠅、蚊子和青蛙整日整夜地叫個不停,喊得口幹舌燥,卻得不到任何人欣賞。而公雞每天早晨按時鳴啼,人們聞得雞啼便都抖擻精神,起床去勞作。你覺得多說有益嗎?關鍵是說得是否適合時機。”

馬克·吐溫沒有對學生進行長篇大論的教導,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巧妙地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以達到一語中的的目的。而且,他采用的比喻幽默詼諧,這樣,既能生動形象地表達論點,又能凸顯出馬克·吐溫過人的雄辯能力。

在論辯中恰當地使用比喻,會讓論點的陳述和內容的表達更加有效。一個絕妙恰當的比喻可以讓複雜深奧的道理看起來簡潔明了又不失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比喻分為兩個部分:本體,即被形容、被比喻的事物或現象;喻體,即用來做形容的事物或現象。本體和喻體是不同的事物,它們有本質的區別,但兩者在某些方麵又有相似的地方。多數本體較抽象、深奧;而喻體較具體、通俗。

比喻要避免不貼切、生澀。如果喻體不被人熟悉,則會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喻體不夠貼切,就不會達到幫助理解本體的效果,還會導致其他問題,甚至會讓喻體產生歧義並使人按照歧義去思考問題,如果是這樣,那就畫蛇添足了。曾經有個傳教士想把《聖經》翻譯出來,給非洲居民看。然而翻譯到這句話時就出問題了:“即使你的罪惡一片鮮紅,可是它最終仍會白如雪花。”由於非洲居民並沒見過雪,不能理解雪是什麼。不久之後,這個傳教士被椰子啟發,這句話就改譯成了“即使你的罪惡一片鮮紅,可是它最終仍會白如椰肉”,如此一來,非洲居民就能理解這句話了。所以,比喻要通俗易懂,以形象喻抽象。

俄國布爾什維克的一位著名活動家、政治家加裏寧,有次給某地的農民代表講解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時,他努力地進行了嚴密的論證,但農民代表依然迷茫、不得其解。有人問道:“對蘇維埃政權來說,什麼更加珍貴,農民還是工人?”

加裏寧反問道:“對於一個人來說,左腳珍貴還是右腳珍貴?”

場內安靜了一會兒,然後農民代表笑了起來,掌聲也如雷聲般響起。

長篇大論的抽象論證沒能讓農民代表理解其意,而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卻讓他們將蘊含之理理解透徹。

如果能將比喻論證運用得如魚得水,那麼不僅自己的論點將會被表達得恰如其分,而且還會增加對方反駁的難度,並能達到諷刺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對方不僅要反駁你的論點,同時還要反駁你用的比喻,然而比喻常常是為人所熟知的道理和事實,難以反駁。

德國女數學家諾特被授予博士學位後,由於還未得到講師資格,暫時不能給學生上課。但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頗受希爾伯特教授的欣賞。

關於諾特能不能當講師這個問題,教授們在一次教授會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位教授激憤地說道:“女人怎麼能當講師呢?如果能當講師,那以後就能當教授,甚至還能進入大學評議會。怎麼能讓女人進入大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呢?”

這時,希爾伯特教授駁斥道:“各位先生,候選人能不能當講師,不應該拿性別來說事,請諸位先生注意,大學評議會畢竟不是男洗澡堂。”

他說的“大學評議會畢竟不是男洗澡堂”其實就是反喻。該反喻鏗鏘有力,讓對方無力反駁。

論辯過程中運用比喻來描述客觀景物或講述深刻道理,既能使語言精美,又能取得哲理上的啟示。這樣,隻言片語就能言盡深奧之理,並能舉一反三,取得鏗鏘有力、簡潔明了的效果。

論辯中,運用比喻要注意以下事項:第一,將抽象複雜的理論和概念用具體貼切的事物比喻出來;第二,用被常人熟知的事物比喻生疏和不熟悉的事物;第三,喻體和本體間要有明顯的相似性,能讓眾人接受或認可,否則會有牽強附會之嫌,讓比喻失去其應有的效果。

6 弄清事物的因果關係

卡耐基名言

1.因果論證法的關鍵是要探究某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2.在論辯過程中,因果論證能夠表明事物間的本質聯係,能讓人知其果,也知其因。

自然界和社會裏的各種現象之間都有著普遍的聯係,而各現象間的普遍聯係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因果關係。不管什麼現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產生的,而任何原因都會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果關係是現象之間存在的最普遍的聯係。因果論證法是指,找出某一現象的原因後,根據因果關係推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在一個酒館裏,有個顧客在喝完第二杯啤酒後,向酒館老板問道:“酒館一周的啤酒銷量是多少?”

“35桶。”老板得意地回答。

“哦,”顧客繼續說道,“我有個辦法能讓你每周賣出70桶啤酒。”

老板大吃一驚,趕緊問道:“什麼辦法?”

“很簡單,就是給每個客人滿杯的啤酒。”

該顧客沒有直接說杯子裏的啤酒太少,而是經過因果關係的聯想,得出給滿杯啤酒就會使銷量大增的結果,先將結果說出來,然後再把為了達到結果而需要的條件提出來,從而含蓄幽默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因果關係是以時間上的先後順序為條件的聯係。因是指產生某一現象並先於這一現象的現象;果是指因發生作用後的結果。因與果在時間上有先後順序,然而並不是所有具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的關係都是因果關係;除了時間上的先後關係,因果關係還須具備另一個條件:果是因導致的。

根據不同的尋求原因的方法,因果論證法主要有下列幾種方法:

1.索因求同法

索因求同是指被研究的現象出現的幾個情景中,如果其他情景都不一樣,而隻有一個情景相同,那麼可以得出結論:這個相同的情景是導致被研究現象發生的原因。

18世紀,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為自己辯護時,就運用了這種方法。他的論證如下:

“如果我們不停地搓凍僵的雙手,手就會逐漸暖和起來;如果我們用力砸冰涼的石頭,石頭就會火星四濺;如果我們用錘子不停地敲擊冰冷的鐵塊,鐵塊也會發燙……因此我們能夠得出運動可以產生熱量的結論。”

羅蒙諾索夫觀察到搓雙手、砸石頭和敲擊鐵塊等產生熱量的情景發生在不同的條件下,而這些條件下的其他條件都不相同,隻有一個條件相同,那就是運動。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即運動可以產生熱量。

2.索因求異法

索因求異法和索因求同法基本一樣,但前者索求的果是“異”而不是“同”。索因求異是指,在被研究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幾種情景中,其他情景都相同,而隻有一種情景不同。因此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不同的情景是導致被研究現象發生的原因。

有位生物學教授曾通過實驗發現,蝙蝠的耳朵就像雷達一樣,能夠代替眼睛來探測物體,但另有一位學者則不同意他的觀點。為此,兩人進行了一場辯論。

“在陰暗的岩洞裏,蝙蝠飛行時也不會出錯,原因是什麼?”教授問。

“那是因為它的眼睛異常敏銳,即使光線微弱,也能看清身邊的障礙。”學者回答。

“那為何蝙蝠在漆黑的夜裏能穿越茂密的森林?”教授繼續發問。

“可能它具有天賦異稟的夜視能力。”學者繼續回答。

“當它的雙眼被蒙起來,或者讓它雙目失明時,它仍然能夠正常飛行,這又是為何?如果它的雙目沒有被遮蓋,也健康正常,而是把它的雙耳塞住,它在飛行時就會四處碰撞,這又是為什麼?”教授緊接著問道。

學者啞口無言,不得不認輸。

生物學教授觀察到,蝙蝠的耳朵被塞住和不被塞住的兩種不同情景:塞住蝙蝠的耳朵,它就不能正常飛行;而不塞住蝙蝠的耳朵,它就能正常飛行,這兩個情景中的其他條件都相同,隻有塞或不塞耳朵不同,於是他就得出結論:蝙蝠是用耳朵探測方向和障礙的。生物學教授正是恰當地運用了索因求異法,最終才得到了無可爭議的結論。

3.共變索因法

共變索因是指,當某一現象發生變化時,被研究的現象也隨之而變,因此,判定該現象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因。

甲:“船舶遇難後,你知道落水的人在水裏能活多久嗎?”

乙:“有人做過這個實驗,實驗發現,會遊泳的人在0℃的水裏能堅持15分鍾;在2.5℃的水裏能堅持30分鍾;在5℃的水裏能堅持1個小時;在10℃的水裏能堅持3個小時;在25℃的水裏能堅持一個晚上。因此,在一定範圍內,會遊泳的人落水後所能堅持的時間與水溫是正比的關係,水溫是人在水中能堅持多長時間的一個影響因素。”

乙的結論就是通過共變索因法推導出來的。

因果論證能夠讓我們的論點更具說服力,讓對方知其果,更知其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具有因果關係的現象不能硬被打上因果關係的標簽。如下所示:

甲:“你知道為什麼黑母雞比白母雞聰明嗎?”

乙:“為什麼?”

甲:“因為黑母雞能下白雞蛋,而白母雞下不了黑雞蛋啊!”

黑母雞能下白雞蛋不是因為黑母雞聰明,所以甲的這個論斷就是狡辯,也叫強加因果式詭辯。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因導致果,因在先,果在後,但並不是所有發生在某一現象之前的都是導致該現象發生的因,不要出現“以先後論因果”的錯誤。

因果論證法這種辯論方法極其重要。在論辯過程中,因果論證能夠表明事物間的本質聯係,能讓人知其果,也知其因。所以,此法能讓論點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