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質疑規範

敢於質疑約定俗成的規範

兒子走上前來,向父母報告幼兒園裏的新聞,說他又學會了一樣新東西,想在父親麵前顯示顯示。他打開抽屜,拿出一把小刀,又從冰箱裏取出一隻蘋果,說:“爸爸,我要讓您看看裏頭藏著什麼。”

“我知道蘋果裏麵是什麼。”父親說。

“來,還是讓我切給您看看吧。”他說著把蘋果一切兩半———切錯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切法應該是從莖部切到底部窩凹處。而他呢,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後,他把切好的蘋果伸到我麵前:“爸爸看哪,裏頭有顆星星呢!”

真的,從橫切麵看,蘋果核果然顯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狀。許多人一生不知吃過多少蘋果,總是規規矩矩地按“正確”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疑心過還有什麼隱藏的圖案!

一項在1985年發表的調查報告認為,創造力與智力是兩種相對獨立的能力,智能高的人創造力未必強。但是專注於藝術創作,或致力創造新科技、新思潮的人,都覺得創意與智能是不可分割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一般人認為有創造力的人,分析能力和意誌力也很高。創造力強的人,懂得辨別多種思想和事物的異同,並善於整理舊理論,推陳出新;在做判斷時,他們會衡量各種處事方法的利弊,然後果斷地做出決定。此外,他們奮鬥心強,幹勁十足,肯為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在一般人心目中,創造力充沛的人是不會拘泥於世俗傳統的。相反,他們敢於質疑約定俗成的規範,並懂得欣賞和創造新思想、新事物。

因此,創造力不是一種浪漫的、凡人不可高攀的、與智能、毅力毫不相幹的能力。相反,它是一種紮根於生活,可以用來達到個人目標的能力。創造力高的人固然具備破舊立新的素質,但這些素質仍需依賴個人的知識、智慧和意誌力做藥引、做燃料,才能提煉出創新的成果。

心理學家對創造力的本質持有相似的看法。有人把創造曆程比擬為拿個人心力資源做投資,成功的重點在於懂得低買高賣。低買者,就是能準確地捕捉有發展潛力但卻不被大眾注意的思想,並孜孜不倦地把這些思想潛力發揮出來。高賣者,就是待思想發展成熟後,以高姿態將它向外推銷,贏取大眾的讚許。這種低買高賣的例子,在藝術、科學、商業界中屢見不鮮。以早年的畢加索為例,當時印象畫派大盛,而他在印象畫派的造詣也很深,但他卻毅然嚐試建立主流以外藝術。經過一番磨煉,作品以高姿態麵世,廣受大眾青睞,使他成為一派宗師。

按這種低買高賣論,具有創造力的人要有銳利的眼光,能判斷哪些思想有發展潛力,哪些是沒有價值的糟粕。

作為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的創造力,在人類發展曆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創造力,是指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產品的能力。這裏的產品是指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思維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產品,也可以是一項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

創造力是由一般創造力、知識經驗、特殊創造力和非智力因素四大要素構成。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決定了創造力的總水平。這四個要素各自對創造力的作用分屬於不同的層次。

一般創造力在一切創造活動領域都有作用,是代表創造者心理能力水平的最普遍的創造力。一般創造力水平較高的創造人才可以在不止一個領域表現出創造力。知識、經驗的作用在其普遍性上低於一般創造力,但它是一般創造力的基礎。具體地說,知識是智力的基礎,而創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現。當然,知識、經驗對特殊創造力和非智力因素影響也不可低估。特殊創造力的普遍性低於前二者,例如一個畫家的形象記憶力、色彩鑒別力、視覺想像力等特殊才能,隻有在繪畫創造方麵有意義。非智力因素比較特殊,它隻與創造的個別活動有關。拿動機來說,它在推動人主動地啟動創造活動方麵的作用是巨大的;興趣隻在維持創造力的熱情和投入上有明顯作用。

在智商的構成因素中,創造力是最高形式的體現,它也是個人智慧的集中表現形式。一個人的成功與創造力有很大的關係,試想想,一個不能創新和發揮才能的人,怎麼能夠有所作為呢?

從舊常規中尋找創意

其實,思維定勢、心理定勢在人類社會進步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一般來說,思維定勢有利於常規思考。它使思考者在思考同類或相似問題的時候,能省去許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能不走或少走彎路,這樣就既可以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精力的耗費,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成功率。再就思考者的感受方麵來說,還能起到一種使思考者在思考過程中感到駕輕就熟、輕鬆愉快的作用。

思維定勢的這種有利作用,特別明顯地表現在各個領域裏的許多專家身上。他們常常能很快就找到解決本專業問題的有效辦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的頭腦中已形成了關於本專業問題的大量的“一定之規”。

舉例來說:機械裝置要自動化,需要能源來提供裝置運行所需的動力,現在人們普遍使用電動機,這早已成為機電專業方麵的常識。這一常識,在眾多機電專業人員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有了這樣的常識和思維定勢,使科技人員在設計各種自動化機械時,對於如何解決它們的動力問題,就不需要再費時費力地去逐一探索、試驗,很快就能明確:需有電動機來驅動。這顯然對設計自動化機械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但是,這種“一定之規”,卻使人們在遇到有些問題時百思不得其解。有這樣一個例子:

為滿足市場需要,日本一家公司的科技人員開始設計一種新的小型自動聚焦相機。

所謂自動聚焦,就是相機要根據拍攝的對象,自動測量距離,然後鏡頭作相應的調整,自動定好焦距。設計這種相機有幾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小巧輕便,容易操作,而且要成本低廉。

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條件,在相機裏裝進電動機以後,體積就小不了,重量就輕不了,成本也很難降下來。如果要為它再去特別設計一種專用的超小型電動機,時間又很難保證。

設計人員為此大傷腦筋,想了很多辦法都行不通,設計工作長時間裹足不前。後來一個不是學電機專業的技術人員想到:自動聚焦需要的動力很小,而且距離很短,不用電動機,用彈簧行不行呢?這個突破了“必須用電動機驅動”這“一定之規”的新設想提出以後,設計人員們沿著新的思路不斷進行探索和試驗,沒過多久,就相繼設計製成了一種又一種小型和超小型的自動聚焦相機。對這種給人們帶來了很大方便,連傻瓜也能使用的“傻瓜相機”,科技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代表了產品開發的一個新的重要方向———傻瓜化,即“功能簡單化”、“易操作化”,同時也是“高智能化”、“高科技化”。“一定之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我們高速度、高質量地解決各個方麵的大量問題。舉個小例子,你每天回家,有了一定之規,你就不必每天都去搖頭晃腦地思考一番回家的路線,家裏的門牌號碼。“一定之規”卻不利於創新思考。

無論是思考如何解決碰到的新問題,還是對己熟悉的問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一般都需要在多途徑地探索、嚐試的基礎上,先提出多種新的設想,最後再篩選出最佳方案。而基於反複思考一類問題所形成的“一定之規”,對這樣的創新思考則常常會起一種妨礙和束縛的作用。它會使人陷在舊的思維模式的無形框框中,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因而也就難以產生新的設想。一個長期習慣於按“一定之規”考慮問題,很少進行創新思考的人,久而久之,往往會把很多本來大不相同的問題,也因為它們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而看成是同一類問題,用相同的辦法去解決。這樣,自然就會白費精力。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隻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就好象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裏的那個可笑的工人那樣,由於成天到晚擰螺絲帽,一切圓的東西,包括衣服上的紐扣和圓形圖案,在他眼裏都成了螺絲帽,他都會用扳手去擰。

人形成思維定勢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普遍現象。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而要擺脫和突破一種思維定勢的束縛,常常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無論是在創新思考的開始,還是在其他某個環節上,當我們的創新思考活動遇到了障礙,陷入了某種困境,難以再繼續想下去的時候,往往都有必要認真檢查一下:我們的頭腦中是否有了某種思維定勢在起束縛作用?我們是否被某種思維定勢捆住了手腳?

所以說,“一定之規”是提高效率的保證,破除“一定之規”是進一步提高效率的保證。這就是“穩定”與“變革”的辯證關係。

創新應突破思維定勢

在創新過程中,積極尋求新的設想時,要有意識地拋開頭腦中已形成的思考問題的程序和模式,即思維定勢,排除它對創新的束縛作用。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日本的東芝電氣公司1952年前後曾一度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70000多名職工為了打開銷路,費盡心機地想了不少辦法,依然進展不大。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當時的董事長石阪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在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東芝公司生產的電扇自然也不例外。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色。這一建議引起了石場董事長的重視。經過研究,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淺藍色電扇,大受顧客歡迎,市場上還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幾個月之內就賣出幾十萬台。從此以後,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電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統一的黑色麵孔了。

此例具有很強的啟發性。隻是改變了一下顏色,大量積壓滯銷的電扇,幾個月之內就銷售了幾十萬台。這一改變顏色的設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即不需要有淵博的科技知識,也不需要有豐富的商業經驗,“為什麼東芝公司其他的幾萬名職工就沒人想到。沒人提出來”、“為什麼日本以及其他國家有成千上萬的電氣公司,以前都沒人想到、沒有提出來”。這是因為,自有電扇以來都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襲,漸漸地形成了一種慣例、一種傳統,似乎電扇隻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為電扇。這樣的慣例、常規、傳統,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中,便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思維定勢。時間越長,這種定勢對人們的創新思維的束縛力就越強,要擺脫它的束縛也就越困難,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東芝公司這位小職員提出的建議,從思考方法的角度來看,其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突破了“電扇隻能漆成黑色”這一思維定勢的束縛。

突破定勢思維的關鍵,是要多角度思考、看問題。在你考慮得百般苦惱時,不妨放輕鬆,聽聽音樂,看看大自然,或別的產品信息,讓大腦在放鬆狀態下轉換到新思路上來。

創新應善用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就是反過來想問題,是一種超常規的思維方式,成為打破根深蒂固觀念的利器,用它來進行決策、經營,幾乎逢戰必勝。

我們來看看“七喜”汽水的廠商是如何運用逆向思維,在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夾縫中一躍而起的。

當時“可口可樂”飲料可算是雄霸天下,接著又是“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打得難解難分,不分伯仲。如果再生產一種飲料與這兩大巨頭抗衡,成功率似乎沒有可能。

聰明的商人終於想出了一個絕招: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都屬於含咖啡因的飲料,我能否生產一種非咖啡因飲料呢?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在名字上都是較吉祥的字眼,我能否搞一個在名字上刺激的產品?

基於以上兩點,用的都是逆向思維,一種叫“魔鬼之水”的非咖啡因飲料誕生了。

產品一經投放市場,立即得到了具有強烈反叛精神的美國青年人的中意,產量大增,逼得世界級飲料王國———“百事可樂”最後不得以“招安”的形式———把“魔鬼之水”的股份買斷,置於己旗下,才算免了一患。“魔鬼之水”在打入香港市場時,經廣告大師們的精心策劃,考慮到東南亞人較注重“口彩”的忌諱,改名為“七喜”。

一個逆向思維的創意,如同一顆金種子,可以迅速成長,撐起一座金色大廈。

使用逆向思維,要經常試試與常人相反的方法。行得通,就是一招製勝。當年柯達公司開發出“傻瓜相機”後,即宣布:本公司不獨占該技術,任何廠商都可以生產。這一定會讓一般人驚訝不已。然而,相機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刺激了膠卷的消費量,從而使柯達公司在其主打品———柯達膠卷上,賺回了更多的利潤。不同於常人想法,舍小利而得大利,這就是有魄力的人聰明的創意。

當然,經營中的逆反思維與行為,不是一味地“倒行逆施”,事先一定要考慮周全,是否行得通,以真正做到的以退為進,化負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