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four 團隊邏輯 大家好,你才會真的好

“大家好,你才會真的好。”這句話的核心講的便是人在工作中要有團隊精神。

在團隊的底層邏輯中,互相協作、彼此支援是將工作做好的堅固基礎。不具備這種精神,你在一支團隊中便很難立足,也很難實現自己的目標。縱觀那些優秀的大公司,他們招聘和培訓時對人才的要求除了能力,就是要有團隊精神。

要知道,懂得熱愛同事,幫助同事,才能最終幫到自己,幫到公司。

公司趙經理的團隊要去庫房幹一些苦力活兒,我安排小宋再加上兩個他自己部門的同事過去幫忙。如果有必要,小宋也可以將小吳帶過去,讓他打個下手、幫團隊訂餐等,總之多幾個人幫忙,趙經理能節省很多時間,早點完成這個任務。

沒想到小宋有意見,不高興地說:“趙經理部門的事,我幫什麼忙啊?將來他們拿了獎金又不分我一份,再說了,我和小吳等人也有自己的工作,實在抽不出時間。”

我說:“你們手裏有多少工作我不清楚嗎?庫房裏雖然表麵上是粗活累活,但是有很多細節還是隱藏著很多學問的,你能去看看公司的一些項目在庫房這塊是什麼流程,趙經理在這方麵很有經驗,所以我才讓你去,主要是讓你學習學習!”

幫忙,是一種合作式的學習

幫同事的忙,其實就是自主學習的一種形式,它在工作中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同事的工作遇到了問題,即便沒有主動開口,你也要看看有沒有可以伸手相助的地方。特別是你們各自負責的環節彼此影響時,更要有這種主動幫忙的精神,在協助他的同時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提高自己的見識。這對你的未來是大有好處的。

幫這個忙不僅不會讓你受損,反而對你大有裨益。

利人利己,才能共同進步

有的人很自私,在工作中從不幫助別人,對同事的困難冷眼旁觀,乃至看笑話,於是別人也不幫他,遇到問題時便兩敗俱傷。有的人獨善其身,隻管做好自己的事,也從不幫助別人。還有的人是損人利己,不僅不幫助同事,還喜歡背後捅刀子,這更是我們要堅決避免的。

隻有采取利人利己的雙贏模式,才能促使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地尋求雙方和多方都獲利的狀態,真正成為一支共同進退、攜手進步的鋼鐵團隊。

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真正優秀的人將團隊看作是合作的舞台,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競技場。

趙經理一直是公司的標杆和榜樣,但他的部門這兩個月的業績有所下滑,不少別的團隊和部門超過了他,他對此好像也不著急,仍然按部就班。

起初我曾懷疑是趙經理有跳槽的想法,畢竟他的能力在行業內聲名遠揚,不少競爭對手都想高薪把他挖過去,而且也一直有大公司與他聯係。不過,初步了解之後我發現,是他這幾個月分出了不少精力幫助兄弟部門,才導致自己部門的業績有了下降。

趙經理說:“上個月超過我業績的團隊是蘇經理的項目開發組,是因為我三個月前把本該是我的兩個項目讓給了他,並且在後期跟進的時候讓我的團隊和資源積極地配合他。”

“為什麼這麼做?”我問他,“這很明顯會損害你的業績,不害怕蘇經理超過你嗎?要知道我們公司的考核是業績導向的,業績不僅影響升職,也影響薪資的調整。你的部門業績下滑,下麵的員工也會產生去跟其他經理的想法。”

趙經理有自己的邏輯,他說:“蘇經理也是公司的一分子,他是非常優秀的項目帶頭人,那幾個月他正好缺項目,而我的部門則並不需要那兩個項目,另外我覺得隻要公司的整體業績上升,每個部門的人得到了鍛煉,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個人的業績得失沒什麼。實際上大家互相幫助,隻要蘇經理在其他項目上適當地助我一臂之力,我的業績還會上去的。”

沒有公司,你什麼都不是。在趙經理看來,沒有團隊,個人一定獨木難支。

從工作配合的角度看,公司裏的每個人都應將自己視為機器上的一個零件,彼此協作,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環節,為同事提供優質的服務;從公司利益的角度看,讓公司越來越好,才是團隊精神的最終目的。

一定要始終將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司好,才是真的好。公司賺了錢,我們個人也能從中真正地受益。

就像趙經理,他對待工作的原則是公司利益大於部門利益,分配項目時應該優先站在公司的角度考慮,選擇最優的做法。如果光吃獨食,損害到了公司和其他部門的收入,即便自己業績再好,前景也令人擔憂。

有一次公司發了獎金,我問金秘書怎麼支配這筆錢。

金秘書答:“肯定是存起來啊,等著攢夠了給自己換輛車。”

我說:“不考慮拿一點點出來請你的同事吃頓飯,或者送點小禮物嗎?”

一聽讓他花錢,金秘書立刻警惕起來:“為什麼?這可是我的個人獎金。”

我說:“小金你可別多想,我不是對你的錢有想法,是想提個建議。你想想看,平時的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才能提高效率,有的工作也需要特定的部門、同事支援,現在你得了獎金,拿一點點出來買些不貴的東西送給他們,是不是更有利於開展以後的工作呢?這樣你將來拿的獎金是不是會更多?一個團隊乃至一家公司,團結和睦的氛圍是非常重要的。”

聽到這裏,金秘書表示認同,又問:“那我得拿出多少請客送東西?”

我說:“也不要太多,比如你這次發了五千獎金,你花個幾十元買點水果、零食給大家分享,意思一下就可以了。要你掏幾百元出來我還不樂意呢,畢竟這是你自己的血汗錢。”

用自己工作換來的獎金請客,許多人都有這個疑問:有必要嗎?這是他們個人辛苦工作賺到的錢,是公司對他個人的肯定和獎金,為什麼要讓同事跟著沾光?

這個想法雖然無可厚非,但如何能適當大方一些對自己開展工作會更有利。原因很簡單:

第一,感謝同事的幫助。在一個團隊中不存在完全靠自己就能做好的事情,你總需要旁人的幫助。換句話說,團隊裏沒有個人英雄,任何人的成績都是大家共同協作的結果。所以,任何人拿到的獎金其實也都有一部分是同事幫你創造的。

第二,加深工作的友誼。養成獎金請客的習慣,有助於加強同事之間的聯係,加深互相的了解,進而也提高工作上的默契。當未來的工作再次需要同事的幫助時,就減少了很多溝通上的麻煩,同事也樂意伸手相援。這對自己在團隊的地位和人緣很有好處。

公司的新項目簽了合同準備啟動,負責具體執行的小劉過來請示。

小劉:“方案我擬定好了,我想請兄弟部門的小胡和我一起做,他很有經驗。”

我說:“那很好,你跟他商量了嗎?”

小劉自信地說:“我和他關係向來不錯,他一定答應的,我保證沒問題!”

錯,這恰恰是問題!

涉及重要的工作關係,小劉以人情作保,不管是否有用,早晚都會出事。馮侖說過一句話:“任何麵子的後麵都是人情,但人情的後麵是權力和利益的運行規則。”這是搞好合作的基礎。

我們在工作中交下的人情,是基於利益的到位;反之,是由於利益的衝突。不論是上下級還是同級,你要強調利益的一致,而不是人情的遠近,才能讓你走得更遠。

要達成目標,就要多談利益,少談人情

作為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成功者俞敏洪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把徐小平請回來,好的私人關係不意味著能搞好工作的配合,他強調利益比人情更利於合作。

在一次采訪中他說,自己剛創立新東方時招了一些家族成員進公司,比如他的姐夫、妻姐夫。他覺得都是自己的親人,工作層麵沒那麼多計較的東西,肥水也不流外人田。但他後來發現,在人情為基礎的結構裏,他隻能通過關係來平衡權力和利益分配,不能下命令,不能訓斥,說不得罵不得,到最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是非圈、矛盾圈,非常不利於管理。管理上就變成了“看我麵子聽一聽”的哄著幹,而不是有“共同利益”的主動幹。

仔細探究,你會發現工作中的人情也很簡單,符合他的利益,你就是好朋友,違背他的利益,那你就是討厭鬼。

不信?看看我們身邊的職場關係,恐怕無一例外。

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源於三種驅動力

在一次由央視參與的節目訪談中,劉強東和下屬聚餐,時任京東副總裁的杜爽坐在他旁邊。

喝了點紅酒後,她對老板說:“我意外懷孕有四個多月了,但是請放心,我不會耽誤工作的。”

杜爽並不是普通員工,而是集團副總裁,是當年跟著劉強東創業的老員工之一,關係當然不一般。

但劉強東的反應出乎人們的預料:“懷孕了就得休息,公司在待遇上不會虧待你。另外你也要給兄弟們一些機會。”

你看,杜爽談的是情感,劉強東說的卻是利益。他以老板的身份強調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沒有誰是不可或缺的,公司沒你照樣轉,你有事回家歇著,但是重要的崗位不能給你留著。幾個月後,杜爽選擇了離職。

這個案例非常清楚地為我們揭示了人和人達成合作的三種驅動力。

第一,利益驅動:當人們有某種需要,你能滿足他們,便可以深入合作。這是利益型團隊。

第二,信任驅動:通過一係列的方式獲得對方的深度信任,也利於合作。這是信任型團隊。

第三,價值驅動:我們和對方工作價值和情感價值的追求一致,有利於鞏固長遠合作。這是價值型團隊。

在這三種驅動力中,利益驅動是後兩者的基礎。信任驅動和價值驅動也來源於人們之間利益的交集——不同的需求的交彙處所產生的力量,就是合作最強大的驅動力。

不論是小劉找小胡為項目幫忙,俞敏洪要管好企業,還是劉強東和杜爽的上下級關係,都脫離不了這個基礎。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本末倒置,先談信任,再談利益,先論關係,再分蛋糕,這麼做的結果往往都是不歡而散,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利益衝突,在關鍵的時刻跳出來破壞合作。當利益驅動力消失時,再堅固的人情也會變得一文不值了。

我正在專心看文件,劉經理火冒三丈地進到辦公室。

他是來告狀:“老板,我有話直說,大家都是同事,胡經理把我簽下來的那個新項目橫刀奪走,您竟然也同意,我覺得特別不適合。要知道我和下屬投入了那麼大的精力才談下來的,剛簽字您就允許胡經理給我奪走。我談下來的項目讓別人幹,這讓我很委屈啊!”

我說:“劉經理,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我本來也要去找你說這個事呢,那個項目胡經理有些特殊資源,他能幹得更順利些,能節省不少成本,就是變相給公司提高了毛利。我初期確實準備交給你來做,如果我不吱聲,你也就已經幹起來了,但我敢肯定你做這個項目不如胡經理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利潤,他在這方麵相對於你也更有經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所以為了公司的利益考慮,胡經理的搶單我是同意的。這樣,等項目賺了錢,我讓胡經理給你包個大紅包,然後公司也給你一些獎勵,好不好?”

劉經理思考了一下,覺得有道理,便沒話說了。因為這是公司內部正常的競爭,是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所采取的行為。同時對劉經理來說,此事也有值得他學習的地方。他今後要想保住這樣的項目,就必須讓自己像胡經理那樣也積累到足夠的資源。

團隊利益是第一位的,誰更優秀,團隊的資源便傾向於支持誰。

沒有競爭,團隊就是一潭死水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他人競爭的心理,無論在社會上、情感中還是工作中,競爭無所不在。我們想擊敗敵人,也不想輸給隊友。如果你能在各種環境中利用好這種競爭心理,加強競爭意識,毫無疑問會產生非常良好的效果。就像我鼓勵公司內部的搶單行為一樣,這樣能激發人的鬥誌,也促進團隊的發展。

鼓勵“搶單式”的競爭對團隊是有積極影響的,主要表現為:

第一,內部競爭實現了團隊成員的自我價值。強者上,庸者下。優勝劣汰的競爭文化可以促使員工更加關心內部機遇,積極對待企業交給自己的任務,否則就可能被比自己表現更好的同事搶走機會。這樣保證了人人有危機感,人人努力上進。

要知道,以前的有些國企之所以不死不活,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嚴重缺乏內部的競爭,幹好幹壞一個樣,人們沒有危機感,企業自然如同一潭死水。

第二,內部競爭促進了團隊的交流。競爭也是團結的催化劑,因為它可以增加員工、部門間的意見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配合,使人們更容易形成觀點的統一,保持方向的一致性。通過競爭,團隊成員的互相學習也隨之增加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彼此了解對方的想法。

第三,內部競爭是團隊創新的動力。通過內部的競爭,暴露團隊經營中的弱點,引起管理者與決策者的重視,從而使團隊自主、積極地進行改革,打破僵化的舊製,追求創新,增加團隊的創新力和活力。這樣企業能發展,員工也能從中受益。

第四,內部競爭是團隊糾錯的機製。如果不允許內部競爭,許多錯誤的行為就得不到糾正,錯誤的觀念就可能一直延續下去。有內部競爭的存在,人們在與同事競爭的過程中便可以時刻警醒自己不要犯錯,主動糾正問題,以免到手的機會被同事搶走,客觀上減少了團隊的犯錯率,使企業擁有了自我淨化的能力。

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用競爭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時常向下屬強調一個觀點:公司是鼓勵內部競爭的,但必須建立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公平、公正地競爭,不能采取不合規、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

競爭是好事,但不擇手段的競爭也會毀掉團隊。隻有正大光明地“搶單”,在規則的指導下光明正大地公開競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利用內部競爭機製,可以培養我們不甘落後、力爭上遊的心理,強迫自己走出安全區、舒適區,積極參與公司的各種業務,抓住一切機會,來開發潛能,強化自己的能力。

一個擅長內部競爭的人,他在企業中的前途也是非常遠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