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two 結果邏輯 讓工作落地生根

在優化工作的底層邏輯時,任何時候都十分重要的一條標準就是:無論做什麼都要用結果去落實。

結果總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好結果還是壞結果,做事都得有始有終,用最終的成果說話。就是說,隻要開啟一件工作,就得讓它落地生根。這是工作的本質,也是我們通過工作使能力獲得成長的需要。

你所獲得的回報,不是由你的期待決定的,是由你提供的結果製造的。

公司與客戶在談一個手機項目,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我讓小晶彙報一下進度和下麵的計劃。

小晶早有準備,開口便說:“老板,除了向您彙報該項目的進度外,我打算多申請一成的獎金,然後看看能不能給大家一天的帶薪假期,還有商家送的樣品能不能直接給咱部門,還有……”

“你給我打住。”我叫停,“怎麼著聽你這口氣,這個項目已經拿下了?”

“沒啊,這不還差一點麼。”

我笑了:“項目沒完成,你就敢跟公司要利益?”

“我這不是想先跟您談好再去做嘛。”

我說:“項目沒完成,你跟老板要什麼都是浮雲,項目完成了,你跟老板要一家公司玩玩,沒準老板都能給你,懂了麼?”

與希克曼合著有《創造卓越》一書的著名學者席爾瓦說過一段話:“在任何一個能和對手博弈的場合,勝利總是屬於在思想上、計劃上以及行動上比對手高出一籌的一方。”剖析這段話,席爾瓦的重點是——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是他的思想、計劃及行動所創造的效果。

不管他是怎麼想的,都要先出了效果再談,否則就是空中樓閣。

打個比方說,小晶可能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員工,她的創造力卓越,文案能力出眾,說起工作頭頭是道,但這隻能說明她的思想和計劃上是優秀的。我表示讚賞,卻不能認可。假使不能拿出同樣優秀的行動和結果,她就稱不上卓越,對公司而言在利益的分配上便沒有她的一席之地。

所以,在工作和利益之間起到連接作用的不是大腦中的思維,是行為結果。

作為員工一定要勇於主動和優先地做事,不僅把工作做完,還要做得漂亮。當你能夠在老板過問之前就將一個完美結果準備好的時候,你想要的利益自然就會主動找上門來。

公司的金秘書好管閑事,整天擔心哪件事又出了問題會讓我罵他一頓,所以他喜歡向我透露一些員工在工作中的問題。說好聽點,他有責任心;說難聽點,他喜歡打小報告、挑別人毛病來轉移自己的責任。

有一次他又來報告:“老板,小宋那個方案您沒仔細看一眼就簽字啦?我之前看過,老覺得他的方案有漏洞,建議您還是詳細研究下,否則出了差錯您可別怪我啊!”

“知道了,你回去吧。”我說,“我才不管他的方案是否光鮮亮麗完美無缺,我隻知道小宋這個方案一定能給公司賺錢。記住了,能賺錢就是有擔當,結果是好的,其他的我不需要多管。”

我們的工作哪個地方最值錢?就是在這個環節:

第一,說得好聽,不如做得好看,計劃完美與否沒關係,結果才是評價標準!對此我們應該都有體會,有的人字寫得好看,話說得漂亮,方案也邏輯嚴謹毫無漏洞,可就是結果令人側目,創造不出好的成績,又有什麼用呢?

第二,能賺錢的不一定是好員工,但好員工一定能給公司賺錢!在事業上不要羞於談錢,談錢不是壞事,尤其是要算一下自己能幫公司賺多少錢。這是你的命根子,公司評價一個人是否有擔當,就看他為公司創造了多少利潤,而不是他有多少奇妙的想法。

這兩條是員工優秀的底層邏輯的行為標準,也是我們應該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是評估員工是否稱職的鐵律。

金秘書站在自己的角度所思考的,其實也遵循了這兩條標準,他要保證自己的工作可以給公司帶來利益,因此必須承擔防微杜漸的義務。同時,我也告誡他用這兩條標準去看待自己的同事。

馬雲說過:“公司請你來是幹什麼的呢?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所以我們要讓解決問題的人高升,讓製造問題的人讓位,讓抱怨問題的人下課。”

這句話清清楚楚表明,員工的行為邏輯是遇到問題就要拿得出解決方案,否則就不是正確的員工思維。

公司與客戶的項目在開展中遇到了一點問題,負責人小周為此忙得焦頭爛額,向我提意見。他認為關於這個項目的問題已經向我彙報兩次了,問題他也都說了,可我隻是聽一聽,並不告訴他怎麼做,這讓他感到迷茫,不知道這個項目該怎麼完成。如果我再不發話,他認為項目就要黃了。

他說:“您不發話,我心裏沒底。”

我問:“公司為什麼招聘你?”

他一愣,然後答:“因為我專業能力強?”

我說:“公司招你進來就是來解決問題的,如果問題都讓老板自己解決了,那麼公司花錢招聘你幹什麼?難道隻是讓你提出問題嗎?工作出了差池很正常,你可以跟我彙報,但一定是帶著解決方案來的,如果你隻提問題,沒有解決方案,公司要你何用,我自己去幹不好嗎?”

小周隻能羞愧地離開。

有句話說:“你能解決多大的問題,你就坐多高的位子;你能解決多少問題,你就能拿多少薪水。”

老板和員工的區別在這件事上有明顯的體現,老板的邏輯是:“我要安排任務讓人做好,分配好任務就是我的責任。”員工的邏輯則應該是:“我要把老板安排的任務做好,有問題就解決問題,不能帶著問題去找老板彙報。”既然承擔了一項任務,就要讓它落地生根,而不是隻負責挖坑,然後讓別人去填。

如果一個人隻能發現問題但解決不了問題,那麼他本人就成了一個問題。

有的人不管生活還是工作都習慣了光說不做,比如公司技術部門的佳佳。

同事都覺得佳佳很厲害,因為她碩士畢業,英語六級,還報了很多培訓課程,有機會就認真充電,是公司出了名的學霸,也是“考證狂魔”,許多員工都羨慕得想和她一樣去參加幾個資格考試,多拿幾個證書。但問題來了,佳佳在公司兩年了,為什麼還是一名普通員工呢?

她在工作中並沒犯什麼錯誤,但她每個月的業績是最低的。她水平很高,說起理論來也頭頭是道,可是光嘴上厲害,無法學以致用,是嘴上的高手,行動的矮子。對一家公司而言,老板總是需要員工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

厲害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公司也不是學校,不看學分評價人,就算清華畢業的高材生,如果沒有業績也得靠邊站。

第一,評估員工能力的最大標準,是你所負責的工作成果,而不是你寫在紙上的想法。掛在嘴上的厲害是虛的,能動手的厲害才是實的。管理者可以隻動動嘴,員工一定要學會跑腿。就是說,要讓自己成為優秀的實幹派。沒有技能證書並不影響工作的質量,隻要你的動手能力強。

第二,好的結果要先從小事做起,不要一次目標太大。凡是在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要一件件努力做好。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嘴上不說,公司也能看到,老板也會記在心裏。

員工小宋每天發朋友圈向人曬他的加班照片,同時寫上“加油、努力”之類的詞語。有時他晚上11點了還在公司忙碌,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幹出了多大的成績,其實他和同事 8小時的工作量差不多。

我看不下去了,便批評他:“小宋,你天天曬加班,想幹什麼呢?”

小宋說:“老板,我這不是想讓大家看看我有多努力麼,特別鼓勵一下同事,也給客戶留個好印象,希望他們認可我。”

我說:“你的項目沒談好,沒有業績,還曬加班是會讓我討厭的,我是該給你加班費呢還是該裝作沒看見呢?還有客戶,你負責的項目搞定了嗎,客戶打電話催我,說你已經嚴重耽誤進度了。你讓他看見這些加班的照片,他一定不會讚揚你,而是會嘲笑你無能,說那麼點活你整天加班都幹不出來,哪兒來的認可呢?”

小宋明白了,5分鍾後就刪了自己的朋友圈。但願他是真的明白。

評估能力,需要綜合判斷

公司對一個人能力的評估是立體的,不是單靠某一項的分數,比如加班的時間,而是需要綜合判斷。例如,在你完成一個項目的時候,公司看的是你的工作效率,是對於時間的利用質量,而不是看你這一周加了多少班。

效果永遠是第一位的,花費的時間則不重要。所以,在上司對員工的評價邏輯中,加班並不是一種加分項,相反當你在正常上班時間內完不成規定的任務時,加班還是減分項。

加班不是目的,出成績才是目的

對於加班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人們坐在辦公室通宵達旦地加班時,究竟是否記得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當你深夜11點仍然忙於工作並自我感動時,有沒有計算過自己從加班中獲得了多少成績?事實是,多數人的加班隻是在彌補白天疏忽、偷懶的過失,而不是為了多幹出點成果。

加班從來都不是目的,能幹出實實在在的成績才是。所以永遠不要無效加班,要提高自己的時間利用效率。

有一次我找小宋找不到,最後發現他幫兄弟部門搬產品去了。

他放著自己手裏的項目不跟,工作不做,卻去忙著幫與自己無關的人搬東西,目的是為了表現一下,讓人力資源部門的人看看自己有多勤奮,想多掙一點考核分。

我批評他:“你一個銷售部門的業務精英,上人力資源部門的同事麵前表現你搬東西的體能?”

小宋還有所不滿:“您的意思是我不該在他們麵前表現嗎?”

我說:“表現沒問題,但你表現不對就是瞎表現,你表現出對於銷售技能的精通,拿出公司認為很棒的銷售成果,公司一定給你獎金;如果你能表現出對於財務的專業,我也會放心地把錢交給你;如果你能表現對於公司的忠心,我會高興地培養你。上麵這些是可以表現的,但你偏偏想展示體力活,怎麼著,你是想去庫房上班了嗎?記住這次教訓,要知道自己擅長幹什麼,然後在這上麵多表現,不要去你不擅長的領域瞎表現!”

現在不少人都是這樣的狀態——他們好像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時時刻刻在領導麵前表現,比如經常性地加班到深夜,每次上司看到他時,他都在忙。但是細究他的工作,你會發現他的效率很差,正事沒做幾件,閑事做了一堆。這其實不是工作方法的問題,而是工作的心態不對。盡管忙忙碌碌,造成了一種他很勤奮的印象,實則沒出幾件像樣的結果。

很多人問過我應該如何提高效率,以便能做更多事情的問題。我的員工也曾向我請教:“老板,我怎麼表現才是對的?”

我一般會這麼回複:人的時間有限,就以時間尺度而言,一個人的效率是很難真正得到突破性提高的。精力再厲害,他也隻能將一天的13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潛力挖掘出來。精力有上限,效率自然也有天花板。因此,我們唯一能夠控製的就是少做一點無關的事情,多在與自己有關並且重要的工作上下工夫。

表現對了,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結果才能更好。

正如上麵所說,表現再多卻沒有結果,就是一種苦勞。

沒有功勞的苦勞值得讚賞嗎?顯然,這樣的苦勞在公司的眼中不值一文。

企業隻認功勞,管理者也隻看成績。所以千萬不要覺得我是一個基層員工,隻要表現得十分勤奮就可以了,反正我人又沒閑著,流血又流汗,公司不會不獎勵我吧?如果你這麼想,早晚是要失業的。

不久前公司淘汰了蜂蜜的項目,負責人小晶不甘心:“老板,我們可是連加了一個星期的班啊,還自掏腰包付了招待費,而且辛苦了這麼長的時間,沒功勞也有苦勞吧?就這麼下馬了,我不服氣!”

我答:“那又怎麼樣,項目沒談下來,沒有功勞,苦勞就是白勞,知道嗎?”

小晶:“這也太不人性化了。”

我說:“在公司裏麵,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們覺得忙了半天沒有功勞,心裏委屈,其實我也沒有任何回報,項目沒做成,公司的損失更大。不過如果你覺得委屈,就去給大家買一份下午茶吧,這個費用我出。”

在工作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對“結果”的評價。到底,是結果(功勞)重要還是過程(苦勞)重要?

聽一聽巨人集團的創始人史玉柱是怎麼說的。

他在一次節目中提到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老板,你有一個項目,分別由兩個團隊實施,到了年底,第一個團隊完成了任務,拿到了事先約定的高額獎金,另一個團隊沒有完成任務,但他們很拚很辛苦,全都盡了力,隻是沒有完成任務,你會獎勵這個團隊嗎?”

不少人覺得應該給予獎勵以鼓舞軍心,但史玉柱卻說:“我不會給任何獎金,有功勞才是對公司有貢獻,苦勞對公司的貢獻是零,我隻獎勵功勞,從不獎勵苦勞。不過,我會在發年終獎的當天請他們吃飯。”

人們也常問:究竟什麼才是執行力?在我看來,能夠拿出結果的能力才叫作執行力。在成功人士和精英人才的思維與行為模式中,我們從中歸納出來的最有價值的底層邏輯,就是“時刻關注結果。”

要想把事情做成,我們唯一的興趣點就是結果。你要瘋狂地追求結果,致力於目標的實現,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

隻有結果是好的,才能回過頭去關注過程,否則過程便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