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怎樣在股市中淘金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reference_book_ids\":[7152383275921574942,6964250324005555207]}],\"1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1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戰勝華爾街》reference_book_ids\":[696425032400555521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投資股票能掙錢嗎?這要看你如何選股了。曾有一位叫StewartHorejsi的美國股民,花94300美元買了巴菲特公司的股票,一直到今天還沒賣,漲了11664倍。你知道這些股票今天的價值是多少嗎?11億美元!

在炒股方麵,筆者一直遵循世界頂級大師的投資理念。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大師呀!成功者的賺錢道路你不走,難道你非要沿著失敗者的足跡去賠錢?

有史以來炒股最厲害的,當屬巴菲特,沒有之一。他就一再告誡自己:保住本金比賺錢更重要。

股票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收益,而獲取收益的前提就是避免一切風險。如果誤入圈套,連本金都沒了,那麼贏利就無從談起。

那麼,如何確保資金安全呢?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樹立強烈的風險控製意識,掌握嫻熟的陷阱規避技巧,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獲取最大的收益。

在很多投資人的眼中,股市是個風險之地,但在股神巴菲特看來,股市是“沒有風險的”。他說:“我很重視確定性,如果你這樣做了,風險因素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股市並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

為了規避投資風險,巴菲特一直堅持“接近零風險”投資理論。巴菲特的“接近零風險”投資理論,或叫規避市場風險投資理論,主要是建立在非股市近期股價波動之上的,他更關注企業本身,而非股票價格。

巴菲特此理論的基點是:隻要社會和市場總的趨勢是向好的方麵發展,在此前提下,就選擇長期投資的方式。長期投資主要關注所選擇的具體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前景以及近年經濟狀況的滿意度(主要是連續的年度收益率)是好的,屬於績優企業就可以集中的、長期的投資,這樣會降低風險,獲得較佳的收益,即接近零風險投資。

在很多現代投資理論中,風險被界定為股價的波動性。但巴菲特從來不這樣看,在他的投資生涯中,如果股價大幅下跌,他會認為這是自己多賺錢的機遇。股價的大幅下跌,實際上降低了巴菲特投資的風險而非增加了風險。巴菲特說:“作為企業所有者——我們認為作為股票持有者也是這樣,學術界對風險的定義實在有失水準,以至於近乎無稽之談。”

巴菲特對風險有自己的看法,他這樣給風險下定義:風險是受到損害或傷害的可能性,它是企業“內在價值風險”的一項要素,而不是股票的價格行為。巴菲特說,真正的風險是投資的稅後收益是否“將給他(投資者)帶來至少與他開始投資時一樣的購買力,還要加上原始投資股本所能帶來的利息收益”。巴菲特認為,損害或傷害來源於對四項主要要素的錯誤判斷,而這四項要素將決定投資者投資的未來利潤,外加不可預測、不可控製的稅收及通貨膨脹的影響。

巴菲特強調,要想使原始投資股本能夠產生高額回報,就必須牢記如下四項基本要素:1.企業長期經濟特征是否可以肯定地被給予評估。2.管理層是否可以肯定地被給予評估;在具體評估時,不僅要評估企業實現其全部潛能的能力,而且要評估企業使用其現金流通量的能力。3.管理層品質是否可以被充分信賴。保持渠道暢通,使收益得以從企業轉入到股民手中而不是被據為己有。4.企業的購入價。巴菲特認為,如果風險與投資時間階段密切相關,那投資者就進入了一樁風險買賣。預測股票短期內漲落的成功機會不會比擲硬幣預測的結果好到哪兒去,如果投資者想這樣做,那就至少會有一半時間輸掉。但是,如果投資者延伸自己的時間段至幾年,並假設剛開始的購買就是明智的,那麼卷入危險交易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讓我分析今天清早買入可口可樂股票,而明天上午就將其賣出的風險,我會說這是一樁非常有風險的交易。”但是,按巴菲特的思維邏輯,如果今天清早購買可口可樂股並且持股10年,這樁投資就是零風險的。

雖然股市的風險無處不在,但投資者隻要掌握了避險技巧,是能夠避免的。在具體操作中,投資者應該怎樣避免投資風險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風險規避大師巴菲特的忠告。

第一,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股票進行投資。這是巴菲特投資操作中的一條重要原則。這一道理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做到。原因有二:1.很多投資者在具體實踐中必然會帶有過多的主觀感情色彩,所以缺乏足夠的客觀性。表麵上看,他購買某隻個股似乎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但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這些理由都隻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問題,根本經不住推敲。2.麵對突如其來的行情,沒有一定心理準備的投資者往往經不起誘惑,匆忙參戰。

美國投資專家米切爾·西維就這樣說過:“當我們談到通過風險投資來賺錢的時候,可能你會認為最重要的個人品質是大膽和勇氣,那你就錯了。很明顯,對於一個想成為賺錢高手的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在於約束自己。”可見,避免風險,是投資獲利的基礎。麵對突如其來的高價狂潮,投資者必須有一個平和的心態。而這種平和心態的基礎就是對自己投資的了解和自信。

第二,做中長線投資。中長線投資符合經濟和股市發展規律。實踐也證明,中長線投資的收益要比短線投資大得多。盲目追漲殺跌的弊端,首先是要多交手續費;其次,追漲不一定能獲利,而殺跌則虧損是必然的。追漲殺跌的結果,隻能是一場空忙,甚至嚴重虧損。

第三,不要把所有資金全部投在一隻股票上,應該給自己留有十次以上的機會。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錯,但不能沒有糾錯的機會。靠打探消息一次性買入,這是一種危險的投資。

第四,購買績優成長股。購買績優、具有成長性的個股,避免業績差又無發展潛力而遭市場冷落的個股。買入績優、有發展潛力、調整比較充分的個股,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獲取較豐厚的回報,就算一旦被套,解套獲利之日也是指日可待。反之,買了那些業績差、無發展潛力又處於高位的個股,就有可能長期被套而難以翻身。有效回避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是購買績優成長股。當然,這裏有購買時機和購買價格的選擇問題,如果在不適當的時機以不適當的價格買入,則很難回避短期風險。

第五,看準時機,及時退出。即選擇大市、個股調整比較充分的時機入市,避免大市和個股見頂回調的風險。大市和個股的走勢是波浪式前進的,正如大海的波浪有波穀和波峰一樣,大市和個股的走勢也有底部和頂部之分。當大市和個股在一段時間裏有較大升幅時,就算沒有政策的幹預或其他重大利空,技術上的調整也是必要的。通常而言,升幅越大,其調整的幅度也就越大。當大市和個股上升到頂部時,及時拋出股票,就可以避免大市和個股見頂回調的風險;而當大市和個股調整比較充分之後入市,風險也就降低了。所以,在營業廳很冷清時買進,投資者可輕鬆自如地挑選便宜好貨;而當營業廳擠得水泄不通時,雖然牛氣衝天,市場一片看好,人們爭相買進,但你一定要果斷出手,不僅可以賣個好價錢,而且還可以避免高處不勝寒的風險。

第六,凡事要有度,滿倉是大忌。普通投資者的資金有限,在牛市中,一旦滿倉,很多機遇就會擦肩而過,幹著急也沒有辦法;在熊市中,滿倉更是要不得的。

總的來說,不管什麼時候,買股票之前都要盤算好買進的理由,並且計算好出貨的目標,千萬不可以盲目地進去買,然後盲目地等待上漲,再盲目地被套牢。正確的做法是,在購買股票時,首先詳細分析每種股票價位變動的曆史數據,從中了解其循環變動的規律,了解收益的持續增長能力,掌握其發展趨勢;其次,在購買股票前,要對有關投資對象認真分析,即某企業或公司的財務報告,研究它現在的經營情況以及在競爭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況趨勢。假如選擇能保持收益持續增長、發展計劃切實可行的企業當做股票投資對象,而和那些經營狀況不良的企業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資距離,就能較好地防範投資風險。最後,假如能深入分析有關企業或公司的經營材料,並不為表麵現象所動,看出它的破綻及隱患,並做出冷靜的判斷,風險就能較好的回避。

就像大海裏必然有風浪一樣,股市中也必然有風險。股票和風險是孿生子,隻要股票存在,風險就必然存在。不正視風險的存在是盲目的,因為有風險的存在便裹足不前也是可笑的。我們不能由於大海裏有風浪就遠離大海,同樣,我們不能由於股市裏有風險就排斥股市。通常而言,股市風險的存在並不一定就會給投資者造成損失,隻要投資者認識、正視、防範風險,風險就可能避免。危險的是那些沒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那些沒有規避風險經驗的投資者,他們盲目入市,草率投資,跟風趕潮,追漲殺跌,最後必然在股市中碰得頭破血流。

巴菲特強烈的風險意識,是其投資安全的重要保證。他曾說:“我決不會丟掉我所熟悉的投資策略,盡管這方法現在很難在股市上賺到大錢;但我不會去采用自己不了解的投資方法,這些方法未經理論驗證過,反而有可能產生巨大虧損的風險。”大師的這句話,值得所有投資者細細品味。

以前沒炒過股的人,對於下麵說到的很多話,可能並不能完全理解,會理解了也不會操作。其實跟隨大師炒股最簡單的一招,就是他買什麼你就買什麼,連研究都不用。比如當初他買中石油時,你也買入;他在買比亞迪時,你也跟進。在股票漲漲跌跌期間,不要天天去盯盤,即便偶爾大跌一下,你也要對自己說:跟著股神走,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在長期的投資實踐中,巴菲特總結出了一套極為有效的黃金選股法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選股法則,就是選擇那些暫時陷入困頓的優秀危機企業。

巴菲特認為,巨大的投資機會來自於優秀的企業被不尋常的環境所困,這時會導致這些企業的股票被錯誤地低估。當這些麵臨危機的優秀企業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時,聰明的投資者就會大量買入。

1960年末,巴菲特在美國運通銀行發生色拉油醜聞事件後,出資買下了該銀行的股份;20世紀70年代,他又買下了GEICO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則買下了威爾斯·法哥銀行。

巴菲特為何要買下這些在當時看來前景暗淡無光的企業呢?他牢記格雷厄姆所說的,市場上大多充斥著搶短線進出的投資者,而他們為的是眼前的利益。這就是說,如果某企業正處於經營的困境,那麼在市場上,這家企業的股價就會下跌。格雷厄姆認為,這是投資者進場做長期投資的好時機。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巴菲特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如果你在經營一家小型滑雪中心,而且已持續了30年,每年的淨利大約是40萬美元。在這期間,總是有幾個年度生意特別好,年淨利可達到70萬美元。當然,假如遇上不下雪的年度,就沒有任何收入。

麵對這種狀況,任何人都不會因為某年度沒有下雪以致沒有任何收入,就認為這個滑雪中心的價值比較低。因為人們知道這種氣候上的循環變化雖然偶爾會讓人望天興歎,但另一方麵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個豐收的好年,這不過是事業經營免不了會碰到的起起落落罷了。也就是說,當投資者在衡量企業的價值時,必須把這些經營上所麵臨的各項變數加以全盤考量,這樣才比較合理。

如果你的滑雪中心已是一家上市公司,那麼對於市場上那些以短線進出為操作目的的投資者,會因為盈利的變動而對公司的價值做不同的評價和衡量,反映在股價上的情況就會是:該年度下雪營收大好時,股價將會被哄抬而上,反之,則股價會跌至穀底。

對企業而言,這種周期性的經營循環會時常發生。以電視公司和報社為例,它們主要的盈利來源是廣告收入,而整體經濟狀況會影響廣告費率,進而造成營業收入的變動。整體經濟狀況疲軟,廣告收入就會銳減,可想而知報社和電視公司營業收入必然會減少,反映在市場上的,就是上述公司的股價下跌。

在1990年的時候,美國廣播公司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當年度由於經濟不景氣,該公司宣布它1990年的淨利大致和1989年的淨利一樣,而在此之前,市場上的看法認為該公司的每股盈餘應該增長27%左右。這個消息一經公布,在6個月內,該公司股價從每股63.3美元跌落到每股38美元;跌幅約為40%(1995年,美國廣播公司同意和迪斯尼公司合並,使美國廣播公司的股價上漲至每股125美元,如果在1990年,某人以每股38美元買入該股,並在1995年以每股125美元的價格賣出,每股獲利為87美元,換算成稅前的年複利報酬,約為26%)。

銀行業也會發生同樣的狀況,某年度利率的改變會影響銀行的營業收入和獲利;不動產市場的景氣循環也會對銀行界造成影響,經過一段時期的不景氣,隨之而起的可能是不動產業界的大幅擴張,但是全麵性的經濟不景氣,對各銀行的影響程度不一。對大型銀行而言,如威爾斯·法哥,其所受衝擊的程度,就遠比地方型的小銀行嚴重得多。

在整個商業體係和經濟社會中,大型銀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和成千上萬的個人、企業有業務往來之外,這些大型銀行對小型銀行而言,也扮演資金融通的角色,實屬銀行中的銀行。他們可以直接向美國財政部購買公債,再轉售給其他銀行或機構。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眼中,這些大型銀行是金融體係的重心,一旦發生任何經營不善的問題,所波及的範圍將會牽連甚廣。因此,聯邦儲備銀行會盡全力要求其他大型銀行將經營不善的銀行加以購並,以防風暴愈演愈烈。但是,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所有的銀行都會多多少少地發生一些經營問題,此時,聯邦儲備銀行可以做的就是放鬆銀根(即貨幣供給),並盡可能協助大型銀行正常營運。

大部分投資者並不清楚銀行間彼此的借貸狀況,事實上,聯邦儲備銀行扮演著“融通窗口”的角色,允許其他銀行以便宜的資金借款來協助自身營運。在尋常的營運時期,若有某家銀行向聯邦儲備銀行申請借貸資金過於頻繁,就會受到相關銀行法規限製。但是麵臨全國性的經濟蕭條,惟有聯邦儲備銀行這個融通窗口是惟一一個可以協助並確保大型銀行維持正常營運的地方。

雖然所有的企業都會在全麵經濟蕭條時受到傷害,但是經營體質強韌的企業和不堪一擊的企業卻很容易在這場戰役中分辨出來。在美國西岸,有一家財力雄厚、營運良好也最保守的銀行,就是全美排行第七大的銀行——威爾斯·法哥。在1990年和1991年,由於房地產的不景氣,威爾斯銀行在不動產貸放業務上出現13億美元的賬麵損失,相當於每股淨值53美元中的25美元。所謂賬麵損失,並不一定代表這些損失已經實現或者將來會發生,而是表示銀行必須從淨值裏提存這筆金額,作為應付將來損失發生時的準備金。也就是說,萬一這些損失已確定發生,就必須從每股淨值中取出25美元來彌補,所以該銀行的淨值會從每股53美元減少為每股28美元。為了提存這些損失準備,幾乎把該銀行在1991年的盈餘全數耗盡,導致當年該銀行的淨利隻有2100萬美元,約為每股盈餘0.04美元。

因為威爾斯·法哥在1991年沒有賺到多少錢,所以市場上立即對該銀行的股價做出反應,從每股86美元跌到每股41.30美元,跌幅52%左右。巴菲特卻買進該公司10%的股份約500萬股,平均價格每股57.80美元。

巴菲特通過分析認為,威爾斯·法哥銀行絕對是全美經營良好、獲利最佳的銀行之一,但是該銀行在未上市市場的股價卻遠低於那些和威爾斯·法哥並列同級的銀行。在加州有很多居民、企業和許多其他的中小型銀行,而威爾斯·法哥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和其他的大型銀行競爭,提供給上述居民、企業相關的金融服務,如存款、汽車貸款、房屋貸款等,或是對其他中小型銀行做資金融通,通過以上服務來賺取收入。

威爾斯·法哥銀行所遭受的損失並不如預期的那般嚴重。到了7年後的1997年,其股價已經上漲到每股270美元。巴菲特的這項投資,為他賺進了約24.6%的稅前複利回報率。

威爾斯·法哥銀行一直在業界扮演重要角色,是一家經營管理非常良好的公司,所以當其他經營不善的銀行倒閉時,這家銀行仍能屹立不倒。

總之,如果已經證實某家企業具有營運良好或者消費獨占的特性,甚或兩者兼具,就可以預期該企業一定可以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生存下去,一旦度過這個時期,將來的營運表現一定比過去更好。經濟不景氣對那些經營體質脆弱的企業是最難挨的考驗,但經營良好的企業,在這場淘汰賽中,一旦情勢有所改觀,將會展現強者恒強的態勢,並擴大原有的市場占有率。

因經濟大環境不景氣而引起股價的波動,事實上正好是那些以企業主的眼光進行長期投資的投資者的最佳投資時機。

在1996年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度報告中,巴菲特指出,市場下跌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入股票,所以是好消息。他說:“我們麵臨的挑戰是要像我們現金增長的速度一樣不斷想出更多的投資良機。因此,股市下跌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明顯的好處。首先,它有助於降低我們整體收購企業的價格;其次,低迷的股市使我們下屬的保險公司更容易以有吸引力的低價格買入卓越企業的股票,包括在我們已經擁有的份額基礎上繼續增持;最後,我們已經買入其股票的那些卓越企業,如可口可樂、富國銀行,會不斷回購公司自身的股票,這意味著,他們公司和我們這些股東會因為他們以更便宜的價格回購而受益。大體來說,伯克希爾公司和它的長期股東們從不斷下跌的股票市場價格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對伯克希爾公司而言,市場下跌反而是重大利好消息。大多數人都是對別人都感興趣的股票才感興趣。但沒有人對股票感興趣時,才正是你應該對股票感興趣的時候。越熱門的股票越難賺到錢。隻有股市極度低迷,整個經濟界普遍悲觀時,超級投資回報的投資良機才會出現。”

在中國股市,使用這一條原則需要特別慎重,因為很多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倒閉是隨時可能發生的。在具體操作時,建議至少要結合一條其他原則,這樣會更穩妥些。

這方麵,筆者操作的最典型案例,就是伊利股份。當三聚氰胺事件出現後,筆者認真分析了中國牛奶市場,堅定認為中國無論如何都會生存至少兩家以上奶企。換言之,筆者認為伊利不管經曆什麼,都不會倒閉。於是,隨著事件的逐步升級,股票價格一跌再跌,筆者從2008年8月份開始建倉,並在事件明朗化後(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製)的9月底10月初完成建倉,股票平均成本在8元多一點(底部6.45元),此後就一直就按兵不動。到了2010年10月前後,股票最高探到46元,筆者在40元以上全賣了,拿來開始創業,並在所從事的行業中小有成就。該股誰若能有幸從底部購買,並持股到2013年10月出貨,無論如何都會有10倍以上的投資收益。

在操作伊利股票時,筆者就是根據巴菲特所說的兩個原則來堅定買入信心的:一是優秀企業陷入困境,二是行業發展有前景。有此兩條,買得放心,漲得順利,我們所要等待的,就是時間帶給我們的豐厚回報。

華爾街最頂尖的成長型投資大師威廉·奧尼爾說:“其實我與大多數投資人一樣,是從訂閱一些有關股市投資的專業刊物開始,之後才正式踏入股市的。我發現這些刊物所介紹的投資方式並不十分有效,比如購買低價股票的策略,其實並不能降低風險。”

1956年,奧尼爾研究了一些股市成功人士的投資之道。他發現,當時柴弗斯基金(Dreyfus Fund)是一個相當小型的基金,其所管理的資金大約隻有1500萬美元,但在發起人傑克·柴弗斯的經營下,該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卻是其他競爭對手的兩倍。於是奧尼爾設法拿到該基金的季報,研究其投資方法。奧尼爾發現柴弗斯基金所投資的100種股票,其買進時機都是在該股票創新高價的時候。奧尼爾從這項研究中獲得一項重大發現,那就是——要購買上漲潛力非凡的股票,不一定要選擇價格已經跌到接近穀底的股票。有時,創新高價的股票前景可能更是無可限量。

於是,奧尼爾又花費很多時間研究了過去幾年表現最優異的股票,以及這些股票啟動前的共同特點。他不僅研究這些股票的本益比,還設計出一套觀察個股表現的模式。

他把這套方法定義為一個模式,即CANSLIM。它是尚未發動大漲勢的潛在優秀股票所獨具的特質,充分理解這些特質,就有機會把握這些股票大漲之前的投資契機。

C——股票每季每股收益

奧尼爾研究發現,表現優異的股票在飆漲之前,其每股盈餘通常要比前一年同期水準增加20%。但奧尼爾經常發現有很多投資人,甚至基金經理人,都會買一些每股季盈餘與前一年同期水準相差無幾的股票,其實這類股票基本欠缺上漲的動力。因此,奧尼爾選股的第一條基本原則,就是要選擇每股季盈餘比前一年同季盈餘要高出至少20%~50%的股票。

A——年度每股收益成長性

那些最值得購買的好股票,應在過去的幾年間,每股收益年度複合成長率達25-50%,甚至100%以上。根據奧尼爾的統計,所有飆升股票在啟動時的每股收益年度複合成長率平均為24%,中間值則是21%。一隻好股票必須是年度每股收益成長與最近幾季每股收益同步成長。因此,選股的第二條基本原則是,選擇每股年盈餘高於前一年水準的股票。

N——新業務、新管理層、股價新高

公司出現新氣象,是股價大漲的前兆。它可能是一項促成營業收入增加及盈餘加速成長的重要新商品或服務;或是過去數年內,公司管理層換上新血液;或發生一些與公司本身產業有關的事件。在1953年到1993年,美國股市能夠大漲的股票超過95%出現這種情況。

大部分投資者都不敢買創出新高的股票,反而熱衷於逢低搶進越跌越多的股票。根據奧尼爾的研究,在以前數次股市的行情循環裏,創新高的股票更易於再創出高價。買進股票的最佳時機是在股票突破盤整期之初,但千萬不要等到股價已漲過突破價5%~10%後,才蹣跚進場。如果股價走勢能在盤整區中轉強,並向上接近或穿越整理上限,則更值得投資。

聰明的投資者總會這樣:買入一隻大部分投資者剛開始都認為有些貴的股票,然後等待股票漲到讓那些投資人都想買這隻股票時,再賣出該股獲利了結。

S——流通股本小

一般來說,股本較小的股票,相對更具大漲潛力。通常而言,股本小的股票流動性較差,股價波動情況會比較激烈,傾向於暴漲暴跌,但最具潛力的股票通常在這些中小型成長股上。過去40年,對所有飆升股的研究顯示,95%公司的盈餘成長及股價表現,最高峰均出現在實收股份少於2 500萬股的公司中,流通股本越少越好,易於被大資金操縱,顯然更易於大漲。

L——領導股

通常,大部分人都傾向於購買自己喜歡並熟悉的股票。但心儀的股票未必是當時市場最活躍的領導股,如果投資者隻因習慣而投資這些股票,結局就無法預料了。記住,股市贏家的法則永遠是:不買落後股,不買同情股,全心全意抓住領導股。當然,在使用此法前,首先要確認股票是在一個橫向底部形態,而且股價向上突破後上升尚未超過5%~10%,以避免追進一隻漲得過高的股票。

具體到相對強弱度指數RSI,領導股通常不小於70,在1953年至1993年間,每年股價表現最好的500隻美國上市股票,在真正大漲之時的平均RSI為87。股市中馬太效應特別明顯,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是永恒的規律,一旦大盤跌勢結束,最先反彈回升創新高的股票,幾乎肯定是領導股。因此,投資者除非按兵不動,要買就應該去買領導股。

I——有大機構關照

一般來說,股票需求必須擴大到相當程度,才能刺激股票供給需求,而最大的股票需求來自大投資機構。但一隻股票若是贏得太多投資機構的關照,將會出現大投資機構爭相搶進、買過頭的現象,一旦公司或大盤出現這種情況,屆時競相賣出的壓力將是非常可怕的。

光清楚有多少大投資機構買進某一隻股票並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了解操作水準較佳的大投資機構的持股多少。最適合投資者買進的股票,應是當前數家大投資機構所認同的業績良好的股票。

M——大市走向

投資者可以根據前6項標準選擇一批股票,但一旦看錯大盤,這些股票約有七八成將隨勢沉落,慘遭損失而出場。因此,投資者必須有一套簡易而有效的方法來判斷大盤處於多頭行情還是空頭行情。研判大盤走向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股市每日價格與成交量的變化。

通常來說,市場頭部形態的出現,會有如下幾種形式:1.市場上漲到一個新高度,但成交量較低,說明在這個價格高度股票的需求量不大,此上漲易受挫,不具可持續性;2.成交量猛衝幾天,但等到每次收盤之後,卻發現股票指數幾乎沒漲或很少上漲;3.原來發動牛市的領漲股票,開始突破下跌;4.ADL指標(每天上漲股票家數和下跌股票家數的差值),如股票指數平均線發生背馳;5.銀行加息。

在股市中,完全符合上述原則的股票僅占少數,而其中也隻有2%的股票可成為飆升股,但有的漲幅能超過一倍,足以彌補由於選股不當造成的損失。投資者所要做的是,買進選中的股票,訂下準備止損的價位,比如設定7%~8%為止損底線。

奧尼爾比較偏好圓弧形底、雙底及長時間橫盤後創新高的股票,此類股票成為黑馬的可能性更大。

奧尼爾對股票的買賣時機進行了總結,並製定了35條買賣準則來指導自己的操作行為。

1.買對股票就已為賣出成功奠定了一半的基礎。投資者若在適當時機買進剛從形態中向上突破的股票,而且在不超過買點太高的價位追進或加碼,多半可以不受日後修正拉升所影響。因為真正會飆漲的股票,很少會回落到正確買點的8%之下。

2.在買進股票之後,要仔細研判多頭行情裏出現的大賣單。這些大賣單可能很短暫、很不一致地出現,而且與以往的成交量相比也不算太大。但最強的股票此時可能出現一周或數周較強賣壓,應當從全盤來看每日股價與成交量的變化,不要被正常拉升嚇出持股。

3.股票若從底部向上衝出之後,某一天股價收盤漲幅較前幾天快速,這時必須加倍小心。一般來說,這是已經到達或非常接近頂點的跡象。

4.行情的最頂點,常常發生在成交量最大的那一天。

5.若股票向上疾奔2~3周(8~12個交易日),趕緊賣掉股票。這就是所謂的攀頂(噴出)走勢。

6.若因股票分割(比較接近股票大幅除權)而大幅上漲1~2周(一般上漲25%~30%,有時可達50%),就可以賣掉。若股票從形態中向上突破,又宣布要股票分割,就應該賣出此股票了。

7.大戶應在市場買主願意接受股票時賣出持股。因此,若股價漲起而這時好消息也已發布出來,要開始考慮賣出。

8.低量新高意味著股票需求暫時褪去,賣壓可能馬上緊接而來。

9.股票漲高之後,若是量很大,但卻不再漲了,可能是有大戶在開始出貨。

10.在股價頂部,好幾天日線都出現上影線(連續多天收盤於最低價)。

11.當行情變得火熱,人人都認為股票還會再漲時,要趕快賣掉。

當所有人都很樂觀,開始鼓吹親朋好友買股票時,其實這些人隻能嘴上煽動他人,自己卻無法再將行情向上推升,此時最好趕快賣掉股票。相反,當別人對行情沒把握時買入股票,然後在大家一股腦看好行情時就可獲利入袋。

12.若股票從底部快速漲升一段後,出現跳空漲升,表示行情可能已經接近頂點。

13.若一隻股票崩落數天還未能反彈,就要果斷賣掉此股。

14.若股票以幾周時間向上推升一段,後來卻全部跌光漲幅,建議賣掉此股。

15.季盈餘的成長速度如果明顯減慢或連續一季衰退,說明情況不妙,應當賣出。

16.若同類股中另一重要標的走得很差,就應當考慮賣出此股。

17.小心隻因謠言或壞消息而賣出股票,它們一般隻能造成短線衝擊,而謠言時常是用來清洗餘額的幌子。

18.避免在相對低價區域賣股,比如價格低於主要價格支撐區。

19.如果沒在漲升階段提早賣出股票,也要在初跌時殺出。第一次下跌後,一些股票會出現反彈行情。

20.一隻股票從高點回落8%左右時,有時可以檢查該股票此一小波的漲升、頂點、拉回來判斷行情是否已經結束,或隻是一個正常8%~12%的修正。若是從高點大幅回落12%~15%,此時就應該考慮賣出該股。

21.若一隻股票已經漲了一段,突然出現漲升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可以考慮賣出。當然,此時還需要配合其他指標發出賣出信號來進行佐證。

22.當看到高點附近出現大量賣出,下一次的回升則顯示量能萎縮、價漲勢弱,或隻持續幾天,應該在弱勢反彈的第二、三天就賣出此股。這是趨勢線及支撐區在跌破之前的最後一次賣出良機。

23.若周末股價以大成交量收在主要趨勢線之下,或跌落在主要價格支撐區,賣掉此股是明智的選擇。

24.在股票開始跌勢時,價格上漲的天數會少於下跌的天數。

25.靜待大盤扭轉點的第二次確認,不可因股價變得便宜了就急著買回。

26.從上次錯誤的賣出經驗中學習。把過去的買賣點繪在圖上,當成自己的檢討分析。

27.在股票明顯賣出以前盡快出清。在跌破主要支撐價位之後再賣股,是很不明智的做法。這時,停損賣壓齊出,行情反而可能反彈起來讓空頭出手。

28.若股價到達股價軌道上限,應該賣出股票(軌道上下限各以連接股價最高及最低點而成)。股價衝過軌道上限通常適合賣股。

29.當股票從底部三、四段漲升並整理再創新高後,應當賣出。因為股票市場裏的第三次漲升,每個人都可以預見,行情恐怕也就很有限。

30.從鬆散的形態中漲起來並不可靠,應在創新高時賣出股票。

31.股票的形態若很弱,多數的日股價是在形態下半部,而且是在200天移動平均線之下,則應在該股創新高時賣出股票。

32.股票若以過去5年來的最大周量向下收低,應當賣出股票。

33.有些股票可在200天移動平均線上70%~100%時賣出。

34.一隻股票在經過長期漲升之後,若是200天移動平均線開始向下轉折,應考慮賣出。

35.當一隻股票在刻度1-99的相對價格強度降到70之下時,應當賣掉此股。

江恩縱橫投機市場45年,用自己創造的以數學及幾何理論為基礎的買賣方法,賺取了5000多萬美元。要知道,當時的這個數字至少可相當於現在的10億多美元!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投資大師,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是20世紀早期美國金融市場中響當當的名字,他所使用的分析技術與方法非常神秘,是根據古老數學、幾何與星象學為基礎的。

江恩的成功源於他的悟性與勤奮。在長期投資生涯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獨特的投資理論和方法,並寫書傳授於後人。1949年,江恩出版了他最後一本重要著作《在華爾街的45年》,此時江恩已是72歲高齡,他坦誠披露了自己縱橫市場數十年的取勝之道。

史上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江恩,將他的買賣準則總結為以下12條。

第一條,根據單底、雙底或三底型態入市買賣。

這個策略的意思可以表述為,市場之前的底部是重要的支持位,可入市吸納。另外,當從前的頂部上破時,則阻力成為支持,當市價回落至該頂部水平或稍低於該水平時,都是重要的買入時機。

與之相反,當市場到達之前的頂部,並出現單頂、雙頂以至三頂,都是賣出的時機。另外,當市價下破從前的頂部,之後反彈回該從前頂部的水平,都是賣出的時機。不過投資者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市場出現第4個底或第4個頂時,那就不再是吸納或沽空的時機。根據江恩的經驗,市場4次到頂而上破,或4次到底而下破的機會非常大。投資者在入市進行買賣時,要牢記設止損,不知怎麼止損就不應入市。止損盤通常根據雙頂或三頂幅度而設於這些頂部之上。

第二條,依據百分比進行買賣。

江恩表示,投資者應順勢而為,把握兩種入市買賣方法:一是如果市況在高位回吐50%,是一個買入點;二是如果市況在低位上升50%,是一個賣出點。

另外,一個市場頂部或底部的百分比水平,常常會成為市場的重要支持或阻力位,下麵幾個百分比水平值得特別留意:①3%~5%;②10%~12%:③20%~25%;④33%~37%;⑤45%~50%;⑥62%~67%;⑦72%~78%;⑧85%~87%。江恩表示,在眾多百分比之中,50%、100%以及100%的倍數都是市場重要的支持或阻力位。

第三條,調整3周之後再入市。

在設計第三條買賣策略時,江恩對金融市場做了非常廣泛的統計,他把市場反彈或調整的買賣總結為如下兩點:一是當市場主流趨勢向上時,如果市價出現3周的調整,就是一個買入的好時機;二是當市場的主流趨勢向下時,如果市價出現3周的反彈,就是賣出的好時機。

當市場逆趨勢出現調整或反彈時,江恩認為在下麵這些時間必須留意市勢的發展:一是市場上升或下跌超過30天時,下一個需要留意見頂或見底的時間應為6-7星期;二是市場反彈或調整超過45-49天時,下一個需要留意的時間應為60-65天。根據江恩的經驗,60-65天為一個逆市反彈或調整的最大平均時間幅度。

第四條,市場分段運行。

在升市中,市場一般會分為3段甚至4段上升。在一個下跌趨勢中,市場亦會分3段甚至4段下跌。

江恩的此條買賣規則的含義是,當上升趨勢開始時,永遠不要以為市場隻有一浪上升就會見頂,一般會上升—調整—上升—調整,然後再上升一次才可能走完整個趨勢;反之,在下跌的趨勢中也同樣。

江恩對市場走勢的看法,和艾略特的波浪理論看法非常接近。波浪理論認為,在一個上升的推動圖中有5個浪,其中,有3次順流的上升,2次逆流的調整。

在這一點上,江恩和艾略特的觀察,可以互相印證。不過,對於一個趨勢中究竟應該有多少段浪,江恩的看法則似乎沒有艾略特那樣硬性規定下來,江恩認為在某些市場趨勢中,可能會出現4段浪。

到底應該如何去處理江恩和艾略特之間的不同看法呢?通常認為有如下三種可能:1.所多出的一段浪可能是低一級不規則浪的b浪;2.所多出的一段浪可能是形態較突出的延伸浪中的一個;3.所多出的一段浪可能是調整浪中的不規則b浪。

第五條,利用5~7點波動買賣。

江恩對市場運行的研究,其中有一個重點是基於數字學之上的。這裏說的數字學,是一套研究不同數字含義的學問。對江恩來說,市場運行到某個階段,也就是說市場到達某一個數字階段,就會出現一定的波動。

江恩的第五條買賣規則重點有四點:1.如果趨勢上升,那麼當市場出現5—7點的調整時,就可以趁低吸納。一般情況下,市場調整不會超過9~10點。2.如果趨勢向下,那麼當市場出現5~7點的反彈時,就可趁高賣出。3.在某些情況下,10~12點的反彈或調整,也是入市機會。4.如果市場由頂部或底部反彈或調整18~21水平時,投資者就要留意市場可能會出現短期的市勢逆轉。

江恩的買賣策略具有普遍的應用意義,他並沒有特別指明是什麼股票或哪一種金融工具,也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一種程度的波幅。因此,他的著眼點乃是市場運行的數字,這種分析金融市場的方法非常特別。

第六條,觀察市場的成交量。

除市場走勢的趨勢、形態及各種比率外,江恩將注意力特別集中在市場的成交量方麵,以配合其他買賣規則的應用。

江恩表示,經常研究市場每月及每周的成交量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市場成交量的目的是幫助決定趨勢的轉變。利用成交量的紀錄以決定市場的走勢,基本以如下兩條規則為主:1.當市場接近頂部時,成交量通常會迅速大增。其理由是:當投資者蜂擁入市時,大戶或內幕人士則大手派發出貨,造成市場成交量大增,當有力人士派貨完畢後,壞消息浮現,亦是市場見頂的時候。因此,大成交量經常伴著市場頂部出現。2.當市場一直下跌,而成交量逐漸縮減時,則表示市場拋售力量已近尾聲,投資者套現的活動已近完成,市場底部隨之出現,反彈更是指日可待。

在利用成交量分析市場趨勢逆轉時,結合應用下麵兩點規則,可以收到良好效果:1.時間周期——成交量的分析必須配合市場的時間周期,否則收效減弱。2.支持及阻力位——當市場到達重要支持阻力位,而成交量的表現配合見頂或見底狀態時,市勢逆轉的機會就會增加。

第七條,掌握市場轉勢的時間。

江恩認為,要掌握市場轉勢的時間,除了留意一年裏有多個可能出現轉勢的時間外,還須留意一個市場趨勢所運行的日數。基於對數字學的認識,江恩認為市場的趨勢是根據數字的階段運行的,當市場趨勢運行至某個日數階段,可能出現轉勢。下麵列出來的數字,就是江恩認為有機會出現轉勢的天數:①7~12天;②18~21天;③28~31天;④42~49天; ⑤57~65天;⑥85~92天;⑦112~120天;⑧150~157天;⑨175~185天。

江恩理論分析最引入入勝的地方,就是他對市場重要頂部或底部所預測的時間都十分準確。對所預測的頂底時間,江恩在圖表分析上下了不少功夫,在他的著作中,介紹了三種重要的方法,很值得投資者加以參考。

①將市場數十年來的走勢進行係統統計,研究市場重要的頂部及底部出現的月份,投資者就可以知道市場的頂部及底部會常在哪一個月出現。他特別指出,將趨勢所運行的時間與統計的月份做一個比較,市場頂部及底部的時間就容易掌握。

②市場的重要頂部及底部周年的紀念日是必須密切留意的。在他的研究裏,市場出現轉勢,經常會在曆史性高低位的月份出現。紀念日的意義是,市場經過重要頂部或底部後的一年、二年,甚至十年,都是重要的時間周期,值得投資者留意。

③重要消息的日子,當某些市場消息入市而引致市場大幅波動。例如,戰爭、金融危機、貶值等,這些日期的周年都要特別留意。另外,分析者要特別留意消息入市時的價位水平,這些水平通常是市場的重要支持或阻力位水平。

第八條,市場創新高是買入時機,創新低則是賣出時機。

第一,當市價開創新高,表示市勢向上,可以追買。

第二,當市價下破新低,表示市勢向下,可以追賣。

不過,在應用上麵的簡單策略前,必須留意時間因素,特別要注意:1.由從前頂部到底部的時間;2.由從前底部到底部的時間;3.重要頂部到重要底部的時間;4.由重要底部到重要頂部的時間。

江恩的言下之意,就是說市場若創新高或新低,表示趨勢未完,投資者可以估計市場下一個轉勢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以從上文所述的數字學而計算。如果所預測者為頂部,則可從頂與頂之間的日數或底與頂之間的日數配合分析;相反,如果所預期者為底部,則可從底與底之間及頂與底之間的日數配合分析,如果兩者都到達第三的日數,則轉勢的機會便會大增。此外,市場頂與頂及底與頂之間的時間比率,比如,1倍、1.5倍、2倍等,也順理成章成為計算市場下一個重要轉勢點的依據。

第九條,趨勢逆轉的分析。

根據對市場趨勢的研究,江恩表示,在一個趨勢逆轉之前,在圖表形態及時間周期上都是有跡可尋的。

在時間周期方麵,江恩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特別留意:1.市場假期——市場的趨勢逆轉,常常會剛剛發生在假期的前後。2.周年紀念日——市場在重要頂部及底部的1周年、2周年、3周年、4周年或5周年之後的日子,經常會出現轉勢。3.趨勢運行時間——在市場重要頂部或底部之後的15個月、22個月、34個月、42個月、48個月或49個月的時間,可能會出現市勢逆轉。

在價位形態方麵,江恩則建議:1.升市——當市場處於升市時,表示市勢逆轉的第一個訊號。2.跌市——當市場處於跌市時,表示市勢見底回升的機會十分大。

第十條,最安全入貨點。

在市場獲利,除了能夠正確分析市場走勢外,出入市的策略也是極為重要的。若出入市不得法,即使看對市仍不免招致損失。

江恩對於跟隨趨勢買賣,有以下忠告:1.當市勢向上時,追買的價位永遠不是太高。2.當市勢向下時,追賣的價位永遠不是太低。3.在投資時,別忘了使用止損盤以免招巨損。4.在順勢買賣,切忌逆勢。5.在投資組合中,使用去弱留強的方法維持獲利能力。

至於入市點怎樣決定,江恩的方法十分傳統:在趨勢確認後才入市是最為安全的。

他表示,在市勢向上時,市價見底回升,出現第一個反彈,之後會有調整,當市價無力破底而轉頭向上,上破第一次反彈高點時,就是最安全的買入點。止損位方麵,則可設於調整浪底之下。

當市勢向下時,市價見頂回落,出現第一次下跌,之後市價反彈,成為第二個較低的頂,當市價再下破第一次下跌的底部時,就是最安全的賣出點,止損位可設於第二個較低的頂部之上。

根據江恩的研究,在一個快速的趨勢中,市價逆市反彈或調整,一般隻會出現兩天,這是一個判斷市勢的有效方法。

第十一條,快速市場的價位滾動。

對不同的市勢,江恩進行過相當長時間的研究,不同的市勢,大致可利用市場的動量來界定。換句話說,市價上升或下跌的速度,成為界定不同市勢的準則。

江恩認為,如果市場是快速的,那麼市價平均每天都會上升或下跌一點。如果市場平均以每天上升或下跌兩點,則市場已超出正常速度,市勢不會維持過久。這類的市場速度通常發生於升市中的短暫調整,或者是跌市中的短暫時間反彈。

在應用上麵的原則時要特別注意:江恩所指的每天上升或下跌一點,“每天”的意思是日曆的天數,而非市場交易日。

江恩對於各種市場走勢的變化了如指掌,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察是:短暫的時間調整價位。

投資者通常會以為,當市場的升勢到達超買階段,市場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來消化市場的技術狀態。不過,江恩表示,如果市場在短促的時間內大幅下跌,也可以消化整個市場的超買技術狀態。江恩的意思可以簡單表述為——時間和價位的影響可以互相轉換。當市場處在一個超買階段,就要進行調整,如果調整的幅度很小,那麼調整所用的時間就會相對較長;反之,如果市場調整的幅度很大,那麼所需要的時間就會相對較少。1987年的美國股災,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大幅下跌了50%,此已調整完數年來的上升升幅,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第十二條,關注波動法則。

江恩波動法則與共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隊德國士兵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一座橋,結果竟然將橋踩塌了。就橋梁本身的負載能力來說,遠遠大過這隊德國士兵的重量,但是,因為這些士兵步調整齊、節奏一致,結果大橋在這種齊力的作用下而倒塌,這就是共振作用。

共振效應多應用於音響領域,當短頻率與長頻率出現倍數的關係時,就會產生共振。而江恩的思路是:市場的波動率或內在周期性因素,來自市場時間與價位的倍數關係。當市場的內在波動頻率與外來市場推動力量的頻率產生倍數關係時,市場就會出現共振關係,讓市場產生向上或向下的巨大作用。

回顧曆史走勢可以發現,股票走勢經常大起大伏,一旦從低位啟動,產生向上突破,股價就會如脫韁的野馬一樣奔騰向上;而一旦從高位產生向下突破,股價又如決堤的江水一瀉千裏。這就是共振作用在股市中的具體反映。

共振可以產生一種勢,而這種勢一旦產生,向上向下的威力都會非常大。它能引發人們的情緒和操作行為,產生一邊倒的情況。向上時,投資者情緒高昂,蜂擁入市;向下時,恐慌情緒蔓延,股價一瀉千裏,江恩稱之為價格崩潰。

因此,股票投資者應對共振現象充分留意。下列情況將可能引發共振現象: ①當長期投資者、中期投資者、短期投資者在同一時間點,進行方向相同的買入或賣出操作時,將產生向上或向下的共振;②當時間周期中的長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交彙到同一個時間點且方向相同時,將產生向上或向下共振的時間點; ③當長期移動平均線、中期移動平均線、短期移動平均線交彙到同一價位點且方向相同時,將產生向上或向下共振的價位點;④當K線係統、均線係統、成交量KDJ指標、MACD指標、布林線指標等多種技術指標均發出買入或賣出信號時,將產生技術分析指標的共振點;⑤當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經濟政策等多種政策方麵一致時,將產生政策麵的共振點:⑥當基本麵和技術麵方向一致時,將產生極大的共振點;⑦當某一上市公司基本麵情況、經營情況、管理情況、財務情況、周期情況方向一致時,將產生這一上市公司的共振點。

共振並不是隨時都可以發生,而是有條件的。當這些條件滿足時,可以產生共振;當條件不滿足時,共振就不會發生;當部分條件滿足時,也會產生共振,但作用相對較小。

共振的條件滿足得越多,共振的威力就會越大。很多時候,已經具備了很多條件,但共振並沒有發生,這可以理解為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若無關鍵條件,共振將無法產生,在這一點上江恩特別強調自然的力量。

每年農曆8月18日錢塘江會發生大潮,這是由月亮的引力造成的。而隻有當太陽、月亮和地球處於同一直線時,這種大潮才會發生,這也是一種共振。既然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可以引起大潮,那麼它們的位置是否也可以影響人們的操作情緒和行為呢?江恩的回答是肯定的。

總而言之,共振是使股價產生大幅波動的重要因素,投資者可以從短期頻率、中期頻率和長期頻率以及其倍數的關係去考慮。

江恩還表示,市場的外來因素由大自然循環及地球季節變化的時間循環而來。共振是一種合力,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多種力量向同一方向推動的力量。投資者一旦找到這個點,就能有效規避風險,獲得豐厚利潤。

在各種不同場合,個股專家彼得·林奇都力所能及地給股票投資者提供了很多專業忠告。他認為,個人投資者雖然不專業,但是有著專業投資機構不可比擬的優勢。他給出的忠告,並非像某些股評家一般張口就來,都是他多年經驗積累、深思熟慮的結果。

總結彼得·林奇的諸多忠告,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麵,在這裏我們將之簡化為“四個不”,希望這些金玉良言能夠幫助在股市中正在跋涉的投資者以警醒,別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也不會在利益的推動下忽視陷阱的存在。需要聲明一點的是,股票市場和其他傳統市場有著根本的不同,林奇的忠告僅僅是針對股票市場的。

一、不要輕信各種理論

一直以來,股票市場上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理論,如道氏理論、技術分析理論、混沌理論、隨機漫步理論、基本分析理論、投資組合理論等不一而足。理論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很多理論常常是為了說明和解釋市場的目的而誕生的,因此部分理論應用在實踐當中是有比較好的效果的。但林奇認為各種已經成形的學術性的理論並不能夠最終給投資者帶來收益的增長。

彼得·林奇在他的著作中,曾經很形象地用公雞打鳴來形容某些股票理論的看法。他說:“在多少世紀以前,人們先是聽到公雞叫然後看到太陽升起,然後認為雞叫才引發太陽升起。今天雞叫如故,但每天為解釋股市上漲和對華爾街產生的影響的新論點卻使專家感到困惑。譬如:女人穿的裙子短了,某一個會議贏得了一個大酒杯獎了,日本人不高興啦,某種趨勢線被阻斷了,共和黨人在選舉中獲勝啦,股票出售過多啦等等。每當我聽到類似這樣的理論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打鳴的公雞。”

彼得·林奇為何會對投資者發出這樣的勸告呢?因為他認為,第一,理論都是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本來就不是事實;第二,理論到處都是,簡直多如牛毛,讓人無所適從。

1.理論的基礎是以假設為前提的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投資市場並描述市場的運動,其目的並不是為了能夠在未來中應用。這一點很好的體現是幾乎所有成熟的理論中都會有非常嚴格的假設,這就會麵臨如果假設條件不符合的話,理論是無法發揮作用的。而符合假設條件的現實情況,卻又幾近於無。

為此,彼得·林奇表示:“……還發現有效市場假設(假定股市上每件事情都是“已知的”,而價格總是“合理的”)和隨機運轉假設(假定股市漲落是非理性化的,並且完全不可預料)很難兼容,奇特的市場漲落早已使我對“合理性”理論產生懷疑,而麥哲倫公司的那些偉大的項目經理們的成功也很難被預測到。”

他還認為,如果可以通過數學分析來確定選擇什麼樣的股票的話,還不如用電腦算命。選擇股票的決策不是通過數學做出的,你在股市上需要的全部數學知識是你上小學四年級時就學會了的。

2.理論到處都是,讓人無所適從

各個門派的各種理論的目的,都是大同小異的,有些理論甚至互相指責別人理論的不正確。可是又沒有哪個成熟的理論駁倒了另外一個成熟的理論,畢竟每個理論都有其有道理的地方,否則就應該被淘汰了。這也就引出來一個問題,那我們選擇什麼理論來指導自己?即使是同樣的技術分析理論,依然有著量價分析、趨勢交易以及波浪理論等諸多選擇。有這麼多理論,一方麵讓投資者選擇何種理論有了難度,另一方麵也說明了沒有一個理論是完全權威的。

如此說來,投資者是不是就不用相信任何理論了呢?當然不是。作為投資者,如果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林奇的真正意思在於告誡每位投資者不要過分地盲目相信關於投資的各種學術性理論。因為如果按照這些理論去解釋市場,市場上的大部分現象是無法解釋的,包括最基本的價格運動。但這些理論在很多方麵有著自己的優勢,能夠指導投資者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股票的運動和發展趨勢,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二、不要輕信股評家的意見

這是個股專家林奇對個人投資者的忠告。林奇曾經講過,由於自己聽取一個技術專家的建議,而失去一個獲得一隻上漲10倍股的投資機會。在林奇看來,雖然投資市場中的各個子市場是存在微妙的聯係的,但他並不相信能根據金融規律去推測利率變化的方向。這點也與林奇本身研究的特點有關,因為他在判斷一件事情前,也許要觀察許多個相關行業、拜訪很多個機構,實地考察之後才最終做出自己的分析。他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一書中曾經寫道:“你的投資才能不是來自於華爾街的專家,你本身就具有這種才能。假如你運用你的才能,投資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者行業,你就可以超過專家。”

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許多時候並非由於他的建議與意見準確,常常是由於事後的專業分析與理解能力,這並不能代表預測能力。同時被稱為專家的人通常對學曆、工作背景與人脈資源也有一定的要求,而這些實際上與意見的準確性沒有多大關係

專家的意見或建議如果每次都非常準確,他就沒必要預測市場了,因為靠他自己的預測就能幸福的生活了。若分析人士能十分準確地預測市場,那他們去做就行了,完全沒有告訴其他人的必要。實際上,提前公布一個有價值的預測也就令它變成無效的信息。

個人投資者無法判斷哪位專家的預測與分析是正確的,也無法判斷一位專家何時預測是準確的,這個本身就是預測,難度和預測市場一樣。

三、不要自作聰明地預測市場

林奇告訴投資者,在他從事投資的數十年中,自己與那麼多的專家沒有人能預測股市,因此一定不要自作聰明地預測股市。畢竟股票市場的運行情況變化多端,市場的運行方向是所有投資者都希望能預測到的,今天能看到描述明天市場情況的報紙難道不是所有投資者心中最大的夢想嗎?因為若是如此的話,投資者就完全避免了預測失敗帶來的風險。

有精力的投資者不妨在網絡上將大多數專家以及公眾參與的預測活動總結出來,看看其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在各個領域中,實際上預測常常不是那麼準確,不論采取多麼精密的預測手段與技術,科學或者不科學的預測方法,預測的結果同樣難以盡如人意,證券市場也一樣。

林奇為何會勸告個人投資者不要相信預測呢?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個中原因,理解這個小小的忠告背後深刻的意義。

預測本身就是一個複雜性的技術活動,它綜合了很多個領域技術去對未來的演化或者發展做出一個方向性的判斷。可是由於隨著時間的推進,或市場的演變,在此時所依據的信息在彼時已不複存在,也就是說討論的基礎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已發生了變化,理所當然在不同的基礎上得出不同的結論,沿用原來的結論自然已不適宜。

在《戰勝華爾街》這本著作中,林奇說:“沒有人能預測利率、經濟形勢以及股票市場的走勢,不要去搞這些預測,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資的公司情況。”

他認為,所有做波段操作的人都喜歡預測市場行情,常常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回報。確實有人因此發了財,可這絕非永遠能夠遵循的法則。其實若有人可以想出一個屢試不爽的市場預測法,那他肯定名留青史,在全球富人榜上必定是名列三甲的常客,財富也許會超過沃倫·巴菲特或比爾·蓋茨。因此,無人能準確預測何時空頭市場就要來臨(盡管有一些自稱華爾街算命師的人自認有能力預測到空頭市場的來臨),當那種10家股票有9家下跌的大空頭市場到來的時候,許多投資者總是不可避免地產生恐慌心理。

個人投資者若總是試圖去預測市場,就將分散一部分分析與研究的精力,預測技術本身也許會把個人投資者帶入一個更為複雜的思維空間,令他們陷入一個技術的誤區。

在生活和投資中,我們當然不能離開預測,每次對股票或上市公司的分析其實都是對其未來的預期分析,也是一種預測。個人投資者應該把握的是預測不是目的,隻是方法之一,並且最關鍵的是每次預測的結論都是一個概率,也就是說多大的概率是根據自己的思路發展的,若行不通的話,自己會采取怎樣的措施。因為在對市場未來的預期或者預測中,投資者需要更加關注那些非連續性、偶然性、不確定性、不可抗性以及市場公眾合力意誌的變化等特殊因素。

我們可以根據林奇的建議推知,個人投資者要做的是關注一定數量的企業,並將金錢與精力投入到有限的股票與企業上來,有針對性地對自己購進股票的公司加以全方位的了解,以便製定出更適於自己的投資方法。

四、不要迷信投資天賦

很多投資者在投資失敗後,常常會感慨自己缺乏股票投資的天賦,覺得自己不如其他人聰明。

事實上,在股票市場中,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在賺錢,但市場給所有人獲取收益的機會是一樣的。林奇告訴投資者,不要相信什麼投資天賦,即使你是一位普通的投資者,即使你沒有富裕的金錢和良好的專業教育,隻要願意動用3%的智力,也一樣可以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甚至超過華爾街的投資專家。

不要相信什麼投資天賦,每位投資者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投資者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仔細觀察,認真研究,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些不存在的東西上,例如什麼天賦、特異功能或占卜算卦。

在股票投資中,根本不存在投資天才,即便是愛因斯坦也相信天才仍靠99%的努力,更何況在股票投資這個更加複雜的領域。好多投資者把別人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好或其他因素,卻忽略了別人的努力和對市場的關注。當然,這種關注並不表示天天在營業部看盤,而是從投資的角度入手去關注生活與社會的所有細節。

總而言之,投資才能並非天生就有的,也不值得去迷信這類天賦。任何人身上都有著不同的長處與天生的優點,對投資而言這些應該是十分有好處的。過分地追求投資天賦,忽略自身的長處與優勢,最終的投資也不會很理想。投資者應該做的是不迷信虛無的東西,而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把本身的優勢與特長發揮到研究股票上,例如熟悉行業、信息渠道、耐心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