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把避免虧損當成首要原則

成功投資的秘訣有哪些呢?巴菲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投資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前麵二條。”別以為這是巴菲特在玩文字遊戲,他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是在強調在投資中避免風險和保住本金是最重要的,這是投資獲勝的前提和基礎,是投資活動中的重中之重。

心理學研究證明,損失帶給投資者的痛苦,遠比同樣強度的獲利所得到的快樂強烈得多。因此,幾乎所有的投資者,在遭受損失時內心都有一種盡力挽回損失的潛意識。這種心理在投資活動中表現出來就是對損失的強烈厭惡,隻要虧損一點點,心裏就不能忍受,極容易導致非理性行為,從而威脅資金安全。

出色的投資人都十分注重保存實力的重要性,都會在投資活動中主動給自己設立一個止損額度。巴菲特當然也不例外,他在這方麵也有自己的獨特方法。

大致說來,巴菲特的止損理念主要有如下三個要點。

1.根據自身狀況,確定止損依據

通常而言,止損的依據是個股的虧損額,即當某一股票的虧損達到一定程度時,應斬倉出局;但止損的依據也可以是某個投資者的資金市值,這常常是針對投資者的整個股票投資組合來說的。當總的虧損額超過預定數值時,應減倉(減少持股)或清倉(完全離場);止損的依據還可以是股市大勢(即股指),即當股指跌破預定點位時,應減倉或清倉。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製定止損計劃時,投資者首先應根據自身的投資狀況確定止損的依據。

2.確定合適的止損幅度

能否合理地設置止損位,是止損理念的關鍵所在。這通常需要投資者根據有關技術位和投資者的資金狀況確定。但在不同的止損依據下,設置止損位考慮的重點也有所區別。比方說,對個股止損通常是根據個股的技術位和投資者對虧損的承受能力來設置的,有的投資者則簡單地規定虧損7%為止損位;對股指止損,則根據大盤的技術位和投資者對虧損的承受能力來設置;資金止損,則主要根據投資者對虧損的承受能力來設置。不管何種止損計劃,需要考慮的莫過於虧損承受力和技術因素。前者是因人而異的,也無客觀的標準可言,可以是有些投資者的7%,也可以是你自己企業的10%;但技術因素則涉及技巧和經驗。常見的方法是結合技術位來設置止損位,比方說,某個股因利好傳聞而創出近期新高10.80美元(假設原高點是10美元),投資者在技術性回調過程中以10.20美元買入,通常可以考慮在股價跌破原高點10美元時止損,但基於破位有效性的考慮,可確定低於原高點一定幅度(如3%或5%)的價格為止損位(如9.70美元或9.50美元)。究竟取什麼幅度,則往往取決於投資者的經驗和對該股股性的了解。此外,確定止損幅度(指止損位與買入價的距離)還應考慮排除日常價格波動的影響,短線投資的止損幅度要小於長線投資,較高風險狀態下的止損幅度要小於較低風險狀態。止損幅度過大,則喪失了止損的本意,使一次錯誤就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如果止損幅度太小,就非常有可能增多無謂的損失,因為在此種情況下,止損位容易在股價的正常波動中觸及。因此,確定合適的止損幅度,是非常重要的。

3.意誌堅定地執行止損計劃

巴菲特認為,止損計劃一旦製訂,就要意誌堅定地堅決執行。這是止損操作的關鍵。他強調,在應該止損時決不要心存僥幸,決不能用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放棄或推遲實施止損計劃,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操盤紀律。國外有些股票市場允許下“止損單”,即在持有某股票的情況下可以下達這樣的指令單:當股價低於指定價格時,即刻以市價賣出或限價賣出(分別稱為“市價止損單”和“限價止損單”);如允許下“止損單”,那麼止損操作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第一時間下止損單(即在確認股票已買入後馬上下止損單)。但目前國內股市尚不允許下止損單,這就更要依靠我們的意誌和紀律性來完成止損操作。當然,止損計劃的實施也可以隨行情的變化而適當調整,但必須牢記的是,隻能在有利情況下才能調整止損位,即隻允許當原投資決策正確時,股價已有一定漲幅後,方能隨行情的發展逐步調整原定的止損位,在保證既得利益的同時,盡量賺取更多的利潤,這種經調整的“止損計劃”有時可稱為“止賺計劃”。但決不能調低止損位,因為這無異於不實施(至少是推遲實施)止損,徹底違背了止損計劃的初衷;而提高止損位不會使虧損擴大,相反隻會使虧損減少,乃至確保一定的盈利,沒有違背止損計劃的本意。

為了保證資金安全,巴菲特總是在市場最亢奮、投資人最貪婪的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而急流勇退。1968年5月,當美國股市一片狂熱的時候,巴菲特卻認為已再也找不到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了,他由此賣出了幾乎所有的股票並解散了公司。結果在1969年6月,股市大跌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比上年初下降了50%甚至更多。巴菲特成功地避過了一場災難。

這就要求投資者在操作中要做到如下三點。

1.無論是盈是虧,都應以平常心對待

投資有風險,股市多變幻。投資者應明白,賺錢與賠錢艘是正常現象,有賺就有賠是股市上鐵的規律。所以,無論是盈是虧,都應以平常心對待,千萬不能失去理智。

2.合理製定盈利或虧損目標

在做出投資決策、製定投資計劃之前,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比較具體可行的盈利目標,因為這些決策及計劃都為盈利目標服務。同樣,也應為自己定下一個能夠接受的虧損指標,一旦形成這個虧損局麵也不至於太懊悔。當然,盈利目標不要定得過高,而虧損的下限也不要設得太低。投資者隻要做到這一點,就是理性的,否則你隨時都有可能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3.不要貪心

所有的投資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投資行為來賺錢,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賺得更多些、更多些。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無休止的、毫無節製的貪念,不但會讓投資者失掉寶貴的交易機會,甚至有可能使投資者遭受巨大的損失,陷入萬劫不複之地。每個投資者都應該明白,錢是永遠也賺不完的,如果自己能夠完成自己的贏利計劃,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切不可太貪心。

很多格言流傳甚廣,比如這句“最好的進攻術可以有效地達到防守目的”,但是,在投資市場上,這些看似合理的格言所說的很多都不對。一個隻進攻不防守的團隊很少能夠贏得比賽。事實上,堅強的防守往往能夠讓一個團隊取得好成績。在股票市場上,更是如此。索羅斯表示,沒有堅強的防守以確保不遭受大額的虧損,你幾乎無法在投資這一比賽中取得勝利。

伯納德·巴魯克是華爾街上著名的市場操作員,也是最值得美國總統們信任的政府顧問。他曾這樣說過:“若一個投機客在一半的時間裏都是對的,他就可以取得不錯的平均成績。即便平均每10次中隻有三四次正確,若能在做錯時有很好的感覺去及時進行止損,一個人也能夠獲得不菲財富。”

即便是號稱最成功的投資者,也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不明智的決定會導致虧損。沒經過訓練的投資者或因投資者衝動、不謹慎所造成的結果,有時可能會更糟糕。無論你有多聰明,智商有多高,獲取的信息多麼豐富,分析多麼合理,你也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事實上,你可能隻在一小半的時間裏是對的。你顯然必須理解和接受這樣一個規則:經常降低和限製每一種損失。要做到這些,就需要訓練自己。

1962年,索羅斯做的一個交易賬戶就很好地印證了巴魯克的話。當時股市總行情下滑了29%,該賬戶的每三項中隻有一項是正確的。但是,它卻在那一年年終時賺了錢。根本原因是,通過其中33%的正確抉擇平均能賺到的錢,可以達到偏離目標時那些小損失平均水平的兩倍之多。

在股市中,賺大錢的首要秘訣並不是在任何時刻都是對的,而是在犯錯時能讓損失額降低到最低水平。投資者在開始認識到在可能犯錯時,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對每一支造成虧損的股票進行止損。

投資者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犯錯了呢?非常簡單的標準:那就是當你所購買的股票價格低於你當初買進它時的價格!所有低於持有成本的你所中意的價格的股票,都會增加錯誤的可能性,也會加大你為犯錯所要付出的代價。

那些成功的投資者就一直運氣好或所做的決定總是正確的嗎?非也。

成功的投資者也會犯許多錯誤,他們成功是因為他們懂得控製風險,減少犯錯時所要付出的代價,而不是運氣。

在股市中,要想獲得持久穩定的收益,就必須經曆許多考驗與失誤。

在操作中,索羅斯發現自己所買的股票中,每10隻股票中隻有一兩隻到最後才真正算是出色的,能得到不錯的收益。換言之,為得到能賺錢的這一兩隻股票,投資者必須去尋找,去試錯,去買10隻股票。真正的問題是,其他那8隻股票該怎麼辦?若大部分人那樣,隻是坐在那裏、滿懷期盼,還是賣掉他們的同時不斷去試,直到找到能賺更多錢的股票?

也許你不舍得賣掉自己的股票,因為你不想因此遭受損失。這裏你假設的是自己的想法總會對市場形勢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遺憾的是,無論你對一隻股票多有感情,可股票並不認識你,它不會關心你的想法與期望。而且,賣出本身不會讓你受損——因為在你賣出的時候,損失已經發生了。你若認為一直要到不受損時才賣掉股票,那就好像在與你自己開玩笑一樣。打個比方說,你花40美元的單價買了肯特·密斯化學公司的100股股票,現在它的價格隻有28美元了,對於持有成本為4000美元的股票而言,現在隻值2800美元了。也就是說,你損失了1200美元。不管你賣掉股票而改持現金,還是繼續持有股票,它都隻值2800美元,不會再多一文錢。

假設你不賣,股價下跌時,你還是會繼續受損,它並不會因為你原先已經損失很多而對你有所照顧。索羅斯建議:“你最好還是賣掉它們,回到持有現金的位置,這樣可以讓你從更客觀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若繼續持有從而遭受更大損失的話,你將無法清醒地思考問題。很多人這時總是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不會再降價了。’但是,你要知道還有其他很多投票可以選擇,通過它們,彌補損失的機會可能要大一些。”

究竟賣不賣呢?索羅斯還給出了另一個可能會幫助你做出決定的建議:“如果你原來並沒有擁有這隻股票,擁有的隻是存在銀行裏麵的2800美元。你真的會很想買這隻股票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你還有什麼理由繼續持有它呢?”

索羅斯忠告個人投資者,一定要非常明確地堅持這樣一個原則:每支股票的最大損失要限製在其初始投資額的7%到8%之內。由於投資額較大和通過投資種類多樣化降低總體風險,大部分機構投資者在迅速執行止損計劃方麵缺乏靈活性。對機構而言,很難快速買入賣出股票,但快速買賣股票對它們執行該止損準則來說,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相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機構投資者有極大的優勢。

伊·艾弗·哈頓金融債券投資公司的傑瑞德·洛普,晚年在《投資決勝之戰》一書中,主張當損失達到持有成本的10%時就要止損。索羅斯很好奇,就問洛普本人是否始終堅持10%這個標準。洛普回答說:“我所希望的是在達到10%之前就進行止損。”洛普通過投資股票,成為巨富。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埃斯喬布谘詢公司的總裁比爾·埃斯喬布對10%止損方案提出了一個較小的修正。他認為,在股價低於持有成本5%時,個人投資者就應該賣出其持有量的一半,低於10%時,就應該賣出剩下的全部股票。索羅斯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建議。

索羅斯表示,投資者為保全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限額應該定在7%或8%最合適。若投資者嚴格遵循該原則並雷厲風行的話,平均受損總額要更少一些,也許是5%或6%。

索羅斯透露了一個小秘訣:投資者若用圖表使買入時間與正確的買入時機精確吻合在一起,或是使買入點和圖表所示的區域(價格鞏固區)相吻合,股票很少會從買入價下跌8%。這是投資者在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當然,索羅斯的意思並不是說投資者一定要等到每支股票損失達到7%或8%時才可將其賣出。有時,投資者會感覺到整個股市指數處於賣出壓力之下,或是投資者所持的股票走勢不對。在此情況下,也許一隻股票隻下降了1個或2個百分點,投資者就應該盡早進行止損。

投資者若經驗豐富,其投資平均損失額會相應降低。當某隻股票價格上揚時,學會怎樣安全地采取跟隨買入戰術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但這一理財方法要求投資者將資金從走勢變化較小的股票移至較為強勁的股票中。當非常明顯地處於牛市時,投資者要抽身賣出那些跌幅還不到7%或8%的股票,因為沒有什麼比為最能賺錢的那隻股票籌錢更重要的了。

索羅斯提醒:“記住,7%或8%是絕對的止損限額。”投資者必須毫不猶豫地賣出那些股票——不要再等幾天,更不能再等幾個月,去觀望以後會發生什麼或是期盼股價回升。

索羅斯特別強調,投資者一旦賺了大錢,就可以針對正常的股價波動給予比7%或8%限額多一點的空間。不要賣掉那些從股價最高點下跌7%或8%的股票。區分二者非常重要。一種情形是,你的出發點有可能錯了。股票的走勢並非如你所預期的那樣,你開始損失掉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也可能損失更多。另一種情形是,出發點是正確的。股票走勢很好,你賺錢了。你用的是賺來的錢,所以你可以給予股價波動更大一點空間,也不會因為正常的10%到15%的價格波動而提心吊膽。關鍵是要精確地在突破點時買入,這樣操作起來會更得心應手,不會損失一點小利潤而患得患失。

在投資市場中,買賣股票是存在風險的。在彼得·林奇看來,投資不了解的產業或者企業,勝算一般很低。一方麵,有風險才能獲得風險回報,有的投資者感覺這樣才過癮;另外,就算是你原本感覺非常安全的投資也會風險乍起。

彼得·林奇舉了一個例子說,麥當勞公司是一支優質股,但你用過高的價格購買該股票,風險便會接踵而至。在1972年時,麥當勞的股票價格被哄抬到市盈率50倍,因為公司盈利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預期,股價馬上由75美元狂跌到了25美元。

電子數據係統公司是另外一隻非常好的股票,市盈率狂漲到了500倍。500倍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要是該公司的每股收益保持不變的話,投資者需要經過500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資!

先放下如此高的市盈率不說,就說市盈率40倍的DotCom.com公司吧,如果想支撐起如此高的市盈率的話,公司每年一定要獲利25億美元才行。而1999年的美國,收入超過25億美元的企業僅僅有33家上市公司,DotCom.com公司若想做到這點,就一定要變成類似於微軟公司這類大贏家公司俱樂部中的一員,而這又怎能輕而易舉的實現呢?

因此,彼得·林奇建議說,散戶投資者在購買風險股特別是自己不十分了解的網絡股時,為了避免以過高的股價購買一家未來發展前景不明朗的股票,導致血本無歸,可以采用如下3種投資策略。

1.“鐵鎬和鐵鍬”投資策略

此法以淘金潮來作比喻。在當年的淘金熱潮之中,大部分想變成礦主的淘金者都以失敗而告終,而那些銷售給淘金者鐵鎬、鐵鍬、帳篷、礦泉水和牛仔褲的人卻狠賺了一筆。

要是借鑒這種投資策略,將股票投資在給網絡公司提供服務的快件投遞、網絡交換機和有關設備製造業,就會收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2.“可以一分錢不花就能擁有其互聯網業務”的投資策略

雖然網絡股沒有盈利,但是股價卻高得離譜,投資在這種股票上的確讓人膽戰心驚,怎麼辦呢?你可以投資一家有實實在在盈利、股價合理、不是網絡公司卻包含網絡業務的傳統公司。

一旦它的網絡業務發展達到預期水平,網絡業務這一塊便會單獨上市,股價便會成倍的翻番;要是它的網絡業務冒險不成功,股價也不會有太大下跌,可謂攻守兩相宜。

3.“因互聯網發展附帶受益”的投資策略

網絡的發展是全方位的,各個行業因為網絡發展附帶受益的程度大小不同。從中挑選一些附帶受益比較大的行業與上市公司投資,獲利肯定比較豐厚。

比如說,大型超級市場,網絡的普及與加快發展,會大大降低超市的采購成本、減少偷竊行為、有效控製存貨,即使成本降低2%(這在別的行業可能不算什麼),也會相當於超市本來的盈利水平增加一半!

在此,彼得·林奇對風險股的投資策略,其實是一條曲徑通幽的路線。你們不是都在拚命淘金嗎?那我就賣給你們鐵鎬、鐵鍬、帳篷、牛仔褲和礦泉水。結果,淘金並非所有人都會有收獲,但銷售以上物品的人卻是穩賺不賠,而且賣的還都是高價,不發財不行。實踐證明,這種投資策略是可行的,完全可以用以投資風險股。

彼得·林奇指出,麵對高風險股票,既要投資獲利,又要降低風險,為此在確定該公司是一個大贏家以後再投資也來得及。1986年,微軟公司的股票上市,上市3年以後你仍舊可以用每股不足1美元的價格買到該股,此後股價上漲了80倍。要是你堅持“眼見為實”,在微軟公司的Windows95大獲成功之時再去購買其股票,最起碼也能夠得到7倍的回報。事實上,如果想做到這點並不難,因為人人都注意到了每台電腦都在使用它的軟件。之後,就算電腦行業出現價格大戰,微軟公司也沒有受一點影響,因為它生產的並非電腦硬件而是軟件,就如同本文中所說的向淘金者銷售鐵鎬和鐵鍬的人一樣。

在具體操作上,彼得·林奇認為,避免損失的最好方法就是遠離危險公司。他指出,股票市場凶險異常,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就不能抱有絲毫僥幸心理,不要碰如下這幾類公司:熱門行業中的熱門公司、被冠以“X X第二”的公司、盲目多樣化的公司、小道消息四處傳播的公司、議價能力差的公司以及名字太過花哨的公司。

1.遠離熱門行業的熱門公司

彼得·林奇認為,熱門行業極易引起的下跌風險。這些股票,因為受到了無數投資者的關注,股價常常漲得很快,而且會不斷創造新高,如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網絡股票,但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被打回原形。一個行業或股票之所以稱為熱門行業和熱門股票,是由於投資者對它的過度關注,這可能是由於宣傳、投資資金的愛好以及模仿等一係列原因造成的。彼得·林奇表示,一個讓他肯定會遠離的股票就是那些“熱門行業中的熱門股”,這可看作他規避投資風險的一大心得。

2.遠離被冠以“X X第二”的公司

彼得·林奇曾直白地說過:“事實上,如果人們把一種股票稱之為某某第二,這就不僅標誌著效仿者的窮途,也標誌著效仿者的末路。”

當一家企業的名頭前被稱以“X X第二”時,它想傳遞給投資者的意思是與該行業排在“第一”的某個公司類似,股票價格有可能超過排在“第一”的公司。結果往往是不會盡如人意,這反映了投資者的美好願望,但這個願望通常很難實現。

當人們把一個公司稱為“X X第二”時,其實也就失去了龍頭示範作用,在無形中就降低了這個排在“第二”的公司的預期。而且,這樣的稱呼本身就有著邏輯性的錯誤。彼得·林奇說:“根據我的經驗,這些被譽為‘X X第二’公司永遠成不了真正的第二。”

3.遠離小道消息漫天飛的公司

作為一名華爾街著名的職業投資人,經常有人向彼得·林奇推薦一些公司的股票,這類股票通常是以小道消息的方式來向他轉達的。彼得·林奇把這些通過耳語低聲傳遞消息的股票列為他的排除目標。他個人的觀點是如果讓他知道了這個消息,可能其他很多人也知道了這個消息。通常而言,這類流傳的小道消息都是極有鼓動性的,諸如“據說某某公司最近有機構介入,X X股價馬上要大漲了”、“據說某某公司可以壟斷市場的產品已經研製成功,今年的收益會有爆發性的增長”、“某公司已與某巨頭接觸,將會有大動靜”等。這些消息往往會使一些投資者信以為真,而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

因為人人都想掙大錢,都想不勞而獲,所以小道消息在股市中永遠都是有市場的。很多投資者也很喜歡打聽那些小道消息,這樣一來就把自己的資金安全建立在了打聽到的消息上,從而隻能聽任他人或市場的擺布。

通常而言,這些消息的來源都是非正式的,主要有如下幾種途徑:互聯網、周圍的朋友、股評、證券公司、專業顧問以及其他方式等。盡管在投資股票的過程中與別人交流是必要的,聽一些小道消息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按照這些小道消息來投資,那麼你的資金將存在很大的風險性。

4.遠離盲目開展多元化的公司

彼得·林奇認為,愚蠢地擴大業務的舉動隻有兩點好處;一是擁有被兼並公司的股票,二是由於擴大業務而深受其害的公司最終走上尋求緊縮的道路,以便尋求公司複蘇的機會。

彼得·林奇承認,他非常討厭那些盲目多元化的公司,這已經不僅僅是避開這類股票那麼簡單了。他認為一些公司不把盈利回饋給股東(比如回購股票或發放股息),往往把公司的資金花到盲目地多元化擴張上,這樣的後果就是買到了一些高估的資產和一大堆不太懂的業務。彼得·林奇的分析非常有道理,當一個公司規模擴大後,其所接觸的資源也就開始廣泛起來,以前一些沒有接觸的領域也因為別人的推薦而顯得具有吸引力起來。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越是資源多的企業越危險,因為太多的資源使得其多元化經營的意願也更加強烈。但是不恰當地運用資源、過度地、盲目地多元化都會牽製一些資源的有效利用,最後能不能經由多元化而獲得更好地發展,將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答案。

5.遠離名字太過花哨的公司

股市是個相當複雜的地方,盡管有著極強的監管,但依然是魚目混雜,需要投資者仔細甄別以防風險。彼得·林奇曾給投資者一個簡單的直接判斷方法,那就是要小心投資那些名字過於花哨的公司。

也許有人認為直接從一個公司的名字來判斷公司的好壞,難免有些武斷,讓人聽之不服,但彼得·林奇的說法也自有他的道理。一個公司把名字起得很花哨,最起碼從某種程度上也正反映了企業領導對公司名字的重視程度大於了業務的發展程度。在社會上常常看到一些騙子公司起的名字都很大很花哨,這些公司往往是極具誘惑力的虛有其表的公司,一旦投資這些公司,就像上了“賊船”一般,你想下都下不了。

6.遠離議價能力差的公司

彼得·林奇建議投資者盡量避開那些議價能力差的公司。他說:“除了取消合同之外,大客戶在壓價和逼人讓步方麵也有很大優勢,這都會減少供應公司的利潤。所以做這種公司股票生意的很少有發達的。”如果一個客戶損失就會造成公司的巨大損失,那麼向這類公司投資時就要小心翼翼,不能大意。

無論在什麼時候,公司的議價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這直接決定了一個公司的發展命運是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由此投資者可以想到議價能力對於公司發展的重要性。

任何行業的任何公司,無論處於上下遊產業鏈的任何環節,隻要存在生產、銷售或提供服務,就存在議價能力。不同公司的議價能力體現在不同的地方,有的是需要和上遊的原料供應商打交道,有的是要和下遊的消費者談判,有的則兩者都有。

通常而言,議價能力主要體現在與原料供應商的價格談判能力、與消費商的價格談判能力以及與服務接受者或服務提供者的價格談判能力。試想,一家企業若將產品的50%都供給一個客戶或原料、產品供應的50%以上來自於一個客戶,那麼這家企業生存就會有一定的問題。在此種情況下,一旦客戶有了更好的選擇,降低其供應比例或消費比例,就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利益,從而對其股價不利,增加投資風險。

投資大師羅傑斯認為,要想在股市上獲利,就不能冒太大的風險。為此,他根據自己的操作實踐,總結出了一套絕不賠錢法則。

在股票市場上誰都想叱吒風雲,百戰百勝,而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虧損。那麼,如何才可以少虧損甚至不虧損呢?羅傑斯給出的建議是:“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否則什麼也別做。如果你在2年內靠投資賺了50%的利潤,可在第3年卻虧了50%,那麼,你還不如將資金投入國債市場。你應該耐心等待好時機,賺了錢獲利了結,然後等待下一次機會。隻有這樣,你才能戰勝別人。因此,我的忠告就是一定不能賠錢,做自己明白的事,等到發現大好機會時才把錢投出去。”

因此,我們要充分了解股市,了解自己,不打無準備的仗,不做沒把握的事,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羅傑斯表示自己不喜歡冒險,他說:“相反地,我討厭冒險,正因為這樣,我才要做許多功課。”他分析了成功投資者的方法,他們一般是什麼也不做,一直到看到錢放在那裏,才走過去將錢撿起來。因此除非東西便宜、除非看到好轉的跡象,否則不買入。這樣隻相信看到的錢財,就絕對不會賠錢。

1968年,羅傑斯退伍歸來,重新回到華爾街做初級分析師。因為涉“市”不深,他把自己全部的財產押在股市上,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1970年9月份,他賠了個底掉,可以說是一分不剩,但他並未氣餒,慘痛的教訓讓他冷靜下來,以哲學家的眼光開始分析自己的失誤,總結教訓。

此後,羅傑斯終有所悟,知道了這個處“市”之道:“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否則什麼也別做。”當投資者們正頂禮膜拜所謂的專家與大師時,他卻從不會看重華爾街股票分析師們的“奇談怪論”,他說:“我可以保證,市場永遠是錯的,一定要獨立思考,一定要拋開大家都容易犯的缺乏主見和隨波逐流的‘羊群心理’,如果你隨著大眾走,即使不會吃非常大的虧,但也永遠不能賺大錢。”此後,羅傑斯就獨立特行,再也不盲從所謂的市場規則,而是專注於個人的想法。他開始在投資市場發威,至今未曾失過手。

如果不想賠錢,一定要謹記羅傑斯用教訓換來的投資理論:“一旦清楚知道了自己在做什麼時,是不會有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