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縮小自我便得安寧

130.你所抵抗的,會持續存在

你對班上有一個同學的印象不好,具體原因並不重要,至少你看到他的時候,會在心裏說:“這個人看著真不舒服,我不想看到他。”但通常的情況是,有一天你在公交上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是那個你不喜歡的人;你在書店買書,竟然也能偶遇他;老師發試卷的時候,偏偏把你的卷子錯放到了他的位置上。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為什麼是這樣的?現在心理學鼻祖之一、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What you resist

persists——你所抵抗的,會持續存在。

這個觀念可以用榮格本人的經曆來證實。榮格1875年出生於瑞士一個對宗教相當熱衷的家族,他家裏有8個神職人員,父親是一位把信仰當成他生命全部的虔誠牧師。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他應該也會受到熏陶而成為上帝忠實的兒子,但事實上他是個奇怪而憂鬱的小孩,喜歡獨自玩耍,常以一些幻想遊戲自娛自樂。6歲後,他從父親那裏開始學拉丁語,也開始上學。榮格回想自己上學之後的情況,他將自己分成了兩個人格:一號和二號。一號是表現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念書、專心、認真學習;二號人格猶如大人,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遠離人群,靠近自然。

12歲的一個初夏的中午,榮格等待同學時,一個男孩猛然推倒了他,導致他的腦部受到了重擊。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每當榮格必須回到學校或者麵對功課時,便陷入了昏厥的狀態。當時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癲癇,醫生也無計可施。榮格開始自我調整:一開始,在認真十分鍾後,眩暈的感覺襲上心頭,但榮格強迫自己繼續看父親的拉丁文書,幾個星期後,一切又回複了原狀,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榮格後來將這件事情視為一個可恥的秘密。想到它便會覺得很羞愧,但它卻誘發了榮格開始探索人類的意識。

在學校勤奮的學習使榮格越來越認同自己的一號人格,容易讓他感到沮喪的二號人格的世界則慢慢地消逝。他開始接觸西方哲學史,深深為柏拉圖、畢達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最令榮格感興趣的莫過於叔本華的著作,榮格似乎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榮格腦部受到重擊後產生的那種癲癇(姑且稱為癲癇)症狀,在他自我的治療下痊愈了。其實說明這並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意識中的抵抗。如果榮格一直對自己說:“我不要這樣的症狀,我討厭口吐白沫的樣子。”這樣的症狀並不能消失,甚至可能越來越強烈,這一點從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和他本人的經曆都可以證明;而榮格從分析和探究的角度來麵對這種症狀,不排斥也不興奮,反而可以最終消解它。我們還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榮格在自己的雙重人格中,重點不是激發第一種人格,而是消極地對待第二種人格,他後來的人生也有可能被改寫。

當你排斥某事物的時候,你在說:“不!我不想要這件事物,因為它現在給我的感覺總是不好。”這樣做實際上是在發泄一種強烈的情感:“啊!我真的不喜歡這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就在那裏,它向你奔來。也許你遇到別的同學的概率也一樣大,隻是你格外注意到自己與那個不喜歡的同學偶遇這件事情,它給你的印象會最深刻,也就令你覺得自己一直這麼“倒黴”。

為什麼你不應該關注那些不好的事實?因為有人太關注於他們不希望的事,以至於這件事變成了現實。

特蕾莎修女曾說:“我不參加反戰的遊行,但如果你們要舉行和平的遊行,請通知我。”我們看看特蕾莎修女的人生,就能明白她說這句話的用意。

特蕾莎修女於1910年生於南斯拉夫,37歲正式成為修女,1948年遠赴印度加爾各答,1950年正式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竭力為貧困中的最窮苦者服務。

特蕾莎隻是一位滿麵皺紋、瘦弱文靜的修女。但是1997年9月,當她去世時,印度政府為她舉行國葬,全國哀悼兩天。成千上萬的人冒著傾盆大雨走上街頭,為她的離去流下了哀傷的眼淚。

她曾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被人尊稱為“貧民窟的聖人”,世人親切地稱她為“特蕾莎嬤嬤”。這不僅是因為她曾經放棄在修道院的優越生活,走出修道院的高牆,來到世界上以貧民窟多且髒而聞名、被印度總理尼赫魯稱為“噩夢之城”的加爾各答,走進那些不避風雨的貧民窟,置身在貧困者中間。她在那裏開辦學校,到患病者的家中去醫治他們,並給他們帶去溫暖。還因為她曾無數次地握住那些在街頭將要死去的窮人的手,給了他們臨終前最後的一絲溫暖,讓他們微笑著離開了這個殘酷而又冷漠的世界;她親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臉龐,為他們籌集醫療資金;她給柬埔寨的難民送去輪椅;她細心地從難民潰爛的傷口中揀出蛆蟲;她親切地撫摸麻風病人的殘肢……更因為她在加爾各答的街頭遍尋垂死者,她與仁愛傳教修女會的修女們將愛心和慰藉分別帶給400萬被舍棄街頭的人。有過半數的人,在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悉心照料下,日漸康複。

看看特蕾莎修女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為,你就知道她是一個智慧的人。如果你想反對戰爭,那就支持和平;如果你反對饑餓,那就支持“大家都能豐衣足食”;如果你對內心的隱秘感到羞恥,就去研究心理學。總之,去做消滅你所不喜歡的對象的事情,而不是加強你的厭惡感。

131.爭吵,都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為什麼家人之間明明彼此關心,卻還是不能避免爭吵?幾乎爭吵的雙方都有同樣的感覺:對方不了解我的感受,也沒有為我考慮過。父母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是孩子不懂事;而孩子常常覺得父母自作主張,沒有征求自己的意見。

在曆史上還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1654年,瑞典與波蘭發生大規模戰爭,僅僅是因為在一份官方文書中,瑞典國王的名譽頭銜比波蘭國王少了一個;一個小男孩向格魯伊斯公爵扔了一塊石子,於是引起了瓦西大屠殺,23萬多人在屠殺中喪生,之後更是發生了長達30年的法國第一次宗教戰爭……

很多的爭吵、衝突,都是因為當事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林語堂有一句很形象的話:“自己萎弱,惡人健全;自己惡動,忌人活潑;自己飲水,嫉人喝茶;自己呻吟,恨人笑聲,總是心地欠寬大所致。”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反過來就會輕視別人的感覺。如果對方有什麼地方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會心生憤懣,讓自己痛苦但對方卻覺得莫名其妙。

生活中,有人聽到師長的幾句批評就無法接受,回家後發脾氣,關在房間裏痛哭;隻愛交與自己的品位喜好一致的朋友,看到異己總是想辦法詆毀,也容不下比自己優秀或質疑自己的人;遇到一些得失、委屈便耿耿於懷,寢食難安……這無非也是因為把“我”看得太重,心胸裏隻裝得下自己,世界也就變得狹隘了。

前麵提到過的心理學家榮格還有一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太看重自己,他的世界也會狹小;如果一個人的心中能把自己看做一個小小的分子,那更多的空間就可以留給世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曾經因為自己反對種族歧視的主張而被捕入獄27年,當他出獄並贏得總統一職後,還是有歧視黑人的事件發生,並且還有人明目張膽地將矛頭指向曼德拉本人的黑人身份。

2000年,在南非政府總部大樓的一間辦公室裏,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開機辦公,出現的開機畫麵讓人們驚呆了:曼德拉總統的頭像逐漸變成了一隻黑猩猩。整個政府部門和南非的黑人民眾都為之憤怒,社會掀起一股不平靜的反對歧視思潮。

當曼德拉聽聞了自己的“黑猩猩形象”之後,他反而沒有像同事們那樣憤怒,非常平靜地說:“我的尊嚴並不會因此而受到損害。”幾天後,在參加南非地方選舉投票時,當投票站的工作人員例行公事地對照他身份證上的照片與其本人時,曼德拉慈祥地一笑:“你看我像大猩猩嗎?”逗得在場的人開懷大笑。之後,在一所農村學校的竣工典禮上,曼德拉幽默地對孩子們說:“黑猩猩看到你們有這樣的好學校,也會十分高興呢!”話音剛落,數百名孩子都幸福地笑了。

麵對別人的惡意嘲諷,曼德拉隻是坦然一笑,他的尊嚴不僅沒有受到傷害,而且贏得了人們的稱讚和敬重,那些生活在歧視當中的黑人,也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和麵對不公平時的最好回答。試想,如果曼德拉因為針對自己的侮辱而大搞政治運動,整個國家的發展又將如何呢?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不能容忍任何人對自己的小小挑釁,常常將自己受到的傷害放大,自己也因此更加感到痛苦;而心中有大局的人,卻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忽略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不僅讓事情朝著最優的方向發展,也很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情感。能夠開創一番事業的人,一定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而心胸開闊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自己,敞開心扉。

世界上有種種癖好、種種煩惱,都是因為大家把“我”看得太重。前人曾經說過:“如果連我都在意,又怎會在意外物的貴賤?”還說:“不把我的身體當成我,煩惱也就無從侵入了。”這真是一語中的,說到要害了。

我們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縮小自我、擁抱世界呢?

一個正確的人生大方向可以幫我們。沒有目標的旅途,總是會伴有各種各樣陰沉消極的情緒,但一個光明的目標則能去除很多灰色的想法。“我想讓周圍的人成為感到快樂的人”,隻要心中藏著這樣的夢想,為人處世就會明朗很多、溫暖很多。目標猶如心靈的安穩歸宿,遠大的目標讓心靈充滿力量,看到自身的渺小,自然也就更加開闊,不會過於看重眼前的得失。

此外,我們也要開始學習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好心辦壞事的事情經常發生,與人相處,肯定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因為人們在表達的時候常常發生偏差,所言並非所想。如果太看重自己,缺乏氣量,斤斤計較,就很難交到朋友;相反,如果胸懷寬闊,讓不愉快的事隨風而逝,就會有更多的心情去感受快樂。謙遜、忍讓、寬容都是年輕人在交往當中很難做到又必須做到的品質,如果你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品德也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另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開闊自己的視野。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裏,時時刻刻提防傷害,也就很難看到遠處的美景。爬到山頂的人才知道“一覽眾山小”的妙境,為了體會這種感覺,跋山涉水又何妨呢?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閱讀優秀的作品,看到那些優秀的人經曆過的苦難,自己眼前的困境也就會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132.宇宙一切與你和諧的東西,也與我和諧

當我們縮小了自我,又如何來認識宇宙呢?

宇宙是一個秩序井然、運行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個渾然一體、和諧共榮的世界。和諧即倫理,而且是倫理的至高境界。和諧不僅是善的,具有至高無上的倫理學意義,而且是美的,極具美學價值。大自然處處充滿了美,而自然之美美在和諧。

生態係統充滿了無形的秩序,展示著她的和諧之美。從太空中遙望地球,她恰似一顆生機勃勃的宇宙蛋,而“地球之美主要體現在和諧之美和發展之美:和諧之美是靜態美的最高境界,而發展之美則是動態美的極致”。自然界內置著一個十分可愛的程序,一個與她的複雜性匹配的程序。一樣的生命,同樣的存在,理應共享地球和諧之美。草原、鳥兒、溪流、魚兒、花兒等悠遊自在,共同在大地的懷抱裏體驗神奇的生機,享受奇妙的和諧,那是何等的美麗!

和諧是鳥兒那堅硬的翅膀,沒有了它,人類再也無法飛翔;和諧是汽車那提供動力的發動機,沒有了它,人類再也無法奔馳;和諧是帆船那伸展的白帆,沒有了它,人類再也無法衝浪。人是宇宙體係的一部分,人的本性是與萬物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人應該同宇宙的目的相協調而行動,力圖在神聖的目的中實現自己的目的,以求達到最大限度的完善。

在“二戰”期間,德軍包圍了彼得格勒,企圖用轟炸機摧毀其軍事目標和其他防禦設施。一位名叫施萬維奇的昆蟲學家也被困在彼得格勒城中。

由於戰火紛飛,軍營附近的生物都慘遭傷害,作為昆蟲學家的施萬維奇很是痛心。這天,他看到不遠處的樹枝上停著一隻美麗的花蝴蝶。施萬維奇向蝴蝶揮了揮手,希望它遠離這個危險的環境。但是蝴蝶反複試了幾次還是飛不起來。經驗豐富的施萬維奇看出了其中的隱情:它一定是受傷了。

施萬維奇小心翼翼地將蝴蝶帶回軍營。施萬維奇給蝴蝶受傷的翅膀上了藥,兩天後蝴蝶漸漸地康複了。施萬維奇依依不舍地將它放回了大自然。

第二天一早,奇跡出現了,施萬維奇和他的戰友們發現,一夜之間,門前停滿了蝴蝶,花花綠綠的,在陽光下撲閃著美麗的翅膀,分外耀眼。施萬維奇激動極了,研究昆蟲多年,他還沒有見過如此壯觀的場麵。施萬維奇突然靈機一動,如果用這些蝴蝶將軍事基地偽裝起來,那麼德軍的飛機不就發現不了嗎?但是,對於整個軍事基地來說,這些蝴蝶還是不夠呀。

最後,施萬維奇想出了用黃、紅、綠三種顏色塗在軍事基地上的方法,將軍事基地裝扮成了一件大大的迷彩服。因此,德軍在飛機上看到的隻是一片花草蝴蝶的海洋。盡管德軍費盡心機,彼得格勒的軍事基地仍安然無恙,為贏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後,施萬維奇對那次蝴蝶集會的唯一解釋是:那隻蝴蝶為了報恩,號召同伴利用自己天生偽裝的特長來啟發施萬維奇萌生掩護軍事基地的靈感。

當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你一定也驚訝蝴蝶的智慧。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一花一木都是宇宙的組成,它們都蘊涵著這個宇宙的信息。如果你能讀懂它們,你便讀懂了生命和宇宙。

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一別的事物沒有關係。理性動物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是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作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同時,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重要物質基礎,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保護和改善環境,盡其所能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也是促進人與宇宙之間和諧的理性選擇。

與人和諧相處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表現得太過謙卑、隨和,可能被人看不起,表現得太過強勢、霸道又難以贏得他人的認同,讚美容易被誤解為奉承,自尊也會被混淆於虛榮,隻有做得恰到好處,方能稱得上“和諧”。

與人和諧相處,首先要避免挑剔和苛責,對於那些以言辭冒犯我們,或者做了錯事的人,一旦他們表現出和解的意願,就樂意地與他們和解。憑借自身的道德品格使人警醒,不要對他人說教,通過自身的行為為他人做好品質方麵的榜樣,同時又以尊重和柔情使人感到愉悅,讓他人明確自身的義務,又能享受生命的喜悅。

人生最大的和諧,就是你放棄要改變整個世界成為你希望的樣子的想法,而創造一個理想的小世界在你的周圍,同時也允許其他人選擇的世界模式與之並存。

133.要做的是讓自己進步,而不是和別人競爭

假如有一天,和你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的人向你求助,希望得到一份對你戰勝他起關鍵作用的文件,你願意分享嗎?或者當你知道了眼下的這個秘密,也發現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你願意將它公之於眾嗎?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告訴我們:“沒有足夠可用的資源,隻有貧乏限製和不足。”這種想法令人覺得自己和別人總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幸福是一個定數,不是在你手裏就是在他手裏,你必須和別人競爭。而事實真相是有用之不竭的資源,有無窮的創意,有無盡的動力,有無限的愛,有無盡的歡樂……這個正是秘密法則的優美之處,它告訴人們無需感到不安和危險,人們不需要提防他人,而應該專注於自己的進步,這才是我們一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

曾有很長時間,人們因為擔心煤用盡而感到絕望。但是後來我們又找到了新的替代能源——風能、水能,現在還有核能,這些能源比煤炭更加清潔、持久。如果有人告訴你人類將會因為資源耗竭而滅亡,那一定是在聳人聽聞。

另外,分析一下我們感到很緊張的原因,擔心自己喜歡的東西被人搶走,擔心自己需要的東西有一天會用盡。但是想一想,真的是所有的人都在覬覦你喜歡的東西和需要的東西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是所有人都想要一輛寶馬轎車,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心目中的王子或公主,不是所有人都想要你看上的衣服。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而且這個世界是包羅萬象的,我們有太多可以選擇的東西。

基督教和佛教都許諾為人們找一個理想的淨土,在那裏有人們期待的一切快樂,同時避免了人們恐懼和煩惱的種種痛苦。正是為了這個彼岸的幸福,他們樂於在此生行善或者忍受。但斯多亞派哲學不同,它沒有任何關於“彼岸”或“來生”的承諾,隻是在自我德性的修養和提升中得到滿足,對於斯多亞派哲學的學者來說,即使所有別人都不相信他們是過著一種簡樸、謙虛和滿足的生活,他們也絕不對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感到憤怒,也不偏離那引導生命的終結的這條道路,他們循此而達到純粹、寧靜的境界,並沒有任何強迫地完全安心於人的命運。

確實,如果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人,他具備高尚的品質和德行,這不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讚賞和長久的名聲,也不期待這能夠為他帶來某些現實的利益,他隻是對於自己品德高尚這一點而感到滿足,感到不需要其他東西來填充自己的人生,那麼他也一定能贏得人們的尊重。

一個燈塔守護人在一座孤島上生活了將近40年。當他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時,就隨著伯父來到了這座孤島。白天,叔侄兩人出海捕魚;晚上,就燃起篝火,為過往的輪船引航。

20年後,伯父死了,他就一個人守護著孤島上的燈塔。一個狂風暴雨的夜裏,一艘客輪在燈塔的指引下,安全地停泊在孤島避風處的港灣。船長上岸後,萬分感激地對守塔人說:“如果沒有這座燈塔的指引,我這艘客船,還有滿船的乘客,早就葬身海底了。作為感謝,我要帶你離開這個地方,並且每月至少給你2500美元的薪水。”

守塔人笑著搖搖頭。

船長大惑不解:“難道你不想過安逸的生活嗎?”

守塔人平靜地說:“想!但是這裏就是我的崗位。10年前遭遇風暴的船長和你一樣,答應給我3000美元的薪水。可是假如我當時真的答應他離開了這裏,後來的那些船隻,包括你的客船,今天還能獲救嗎?”

船長如夢方醒,激動而又慚愧地擁抱守塔人。

絲毫不注意過去,不擔憂未來,而僅僅使自己的現在符合理想。不管外部纏繞的事物旋渦是如何旋轉,堅持去做正當的事、接受發生的事。不斷完善自己的品格,像一個沉思者一樣反省自己過去的行為,不斷檢討和改過,為這個世界呈現一個更加優秀的你,這就是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

134.談論美好的事物,你就生活在美好之中

讓自己覺得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是的。因為人的腦袋有一種自動的篩選功能,當歲月過去,我們往往隻會記得那些令我們感動和高興的場景,尤其是當有人開始愉快地回憶過去曾經經曆的故事時,大家會想到很多開心的事來補充。

有一本書叫做《回憶我們艱難的過去》,作者回憶了一個物資貧乏、缺少娛樂、沒有任何現代的交通設備的年代,但他充滿了愉快和感恩之心。後來有雪片般的回信飛向他,和他一起回憶那段過去:

“那時,吃五分錢的冰棍可以幸福一個下午,從年長的孩子那裏贏回兩個包子,可以酷一個星期;那時,特希望生病,因為可以吃到好吃的山楂罐頭和蘇打餅幹;那時,特別喜歡坐在爸爸自行車的後座上去釣魚,然後一個勁地往河裏扔石子,最後換來爸爸的一頓責罵;那時,天總是很藍,空氣也很新鮮,廠區外邊的小河裏有撈不完的小魚和小蝦……”

在大家共同的回憶中,那段過去好像隻有快樂,隻有美好的瞬間。

相信,如果作者是一種懺悔、抱怨的口氣去回憶的,可能引發的又是另一種共鳴。

有一個美國記者約翰被派往一個發展中國家進行采訪,臨走的時候,主編告訴他要在異國待三年,並且盡量客觀地報道在那個國家發生的一切。

美國小夥子來到這個正在飛速發展的國家,但幾乎沒有認識什麼新朋友。有一天,美國總部的編輯給他打電話,問他都在忙什麼,他說:“你可以去我的空間看看,那上麵都是我在這邊的收獲。”

編輯從記者的空間裏看到的都是有關這個國家資源緊張、環境破壞、社會潛在的危險、民族矛盾等的感悟。而後給他留言:

“親愛的約翰,你所寫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看了,我完全相信這些都是你冒著危險采集到的信息。為此,我向你表示敬意。但我要說,在這個發展的國家裏,難道沒有一件值得你停下來欣賞的事情嗎?據我所知,這個國家中絕大部分的人們還是生活在希望和幸福當中的。你是否應該關注一下人們正在經曆的好的一麵,這也是我們需要看到的。”

“而且,作為朋友,我要勸告你,多往好的方麵看看,這樣也是在善待你自己。”

“多往好的方麵看看,這樣也是在善待你自己。”編輯的勸告很智慧,記者有責任去報道社會上不公正的一麵,同時也有責任去反映正在改變的事情。何況總是把目光放在不好的事情上,你的生活也不會快樂。

有一種人,和他生活在一起就是一種痛苦:要麼整天默不作聲,要麼就隻會說讓人難受的話,弄得氛圍尷尬。本來朋友們玩得很開心,他的話就能迅速“降溫”;在別人看來很令人感動的比賽結果,在他的眼裏必然是有黑幕和潛規則的。這些人往往不是窮人,就是顯貴:窮人覺得本身應當抱怨,所以他們抱怨;顯貴們覺得自身說的話應當烘托本身的位置,所以他們也抱怨。這樣做究竟害了誰:還是他們自己。

如果你早上醒來,對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昨天睡得糟糕透了,做了一個該死的噩夢,我夢見世界末日了,我們都得死。”肯定不會有人覺得這樣的清晨是令人愉快的。但如果你抑製住說這樣的話的衝動,對身邊的人微笑著說一聲:“早上好,親愛的。你今天看起來真不錯。”對方一定會覺得今天是一個好日子。

如果窗外是一片陽光,你可以讚歎:“啊,多麼美好的早晨啊!”如果那天下雨的話,你就充溢熱忱地說:“啊,多好的雨啊!確實能滋潤大地。”你要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能夠傳到周圍的人的耳朵裏,因為這將是大家一天的心情基調。

不要覺得這樣做會有點蠢,就算一開始有點奇怪,但毫無疑問是很值得的。讓你解脫不良情緒最簡略的方式就是說一些愉快的話。當一家團聚時,要多高興地交談,不要因為任何緣由在家庭聚餐時抱怨不停。更主要的是,不要讓自身的低落情緒沾染別人,弄得他們什麼話都不想說了,家庭中的愁雲慘霧往往會導致日後更加不幸的生活。快樂情緒會帶來更多的快樂,這是我們已經懂得的吸引力法則。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中沒有這麼多值得想象的美好,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看到這個宇宙的和諧與完美,一切都在正常有序地運轉,一切都能不斷地傳承下去,我們與宇宙是和諧的一體,我們的生活中可以完全沒有競爭……這些正是我們值得感激和幸福的理由。

135.從容,讓你的選擇更準確

“我該怎麼選擇?”在填報大學誌願的時候你不斷地在兩所學校之間猶豫,一個是名校,一個是自己向往已久的專業。

“前麵有三條路,走哪條才能最快到達終點?”走到岔路口時你又犯了愁,情急之下,你硬著頭皮衝向一條路。

生活中,我們總會麵對著諸多選擇。這時,我們通常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急忙地做了決定,這往往導致遺憾和後悔。所以,要求我們在麵對選擇時一定要從容鎮定。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複複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古羅馬的一個皇帝。這個皇帝經常派人觀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競技場與猛獸空手搏鬥的死刑犯,看他們在等死的前一夜的表現。據觀察者彙報,在這些罪犯中,有人淒淒惶惶,有人泰然自若,前者自然整夜難眠,後者是呼呼大睡而且麵不改色。皇帝得知後,便吩咐屬下在第二天早上偷偷將呼呼大睡的人釋放,將其訓練成帶兵打仗的猛將。

無獨有偶,據傳中國也有個君王,在接見新上任的臣子時,總是故意叫他們在外麵等待,遲遲不予理睬,再偷偷看這些人的表現,並對那些悠然自得、毫無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

兩國皇帝采取類似的做法,其中確實蘊涵著深刻的含義。

一個人的胸懷、氣度、風範,可以從細微之處表現出來。古羅馬的那位皇帝以及中國古代的那位君王之所以對死囚或新臣委以重任,便是從他們細微的動作、情態中看到了與眾不同的潛質,看到了那份處變不驚、遇事不亂的從容。

有很多人喜歡看戰爭片或是災難片,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會折服於影片中主人公麵對槍林彈雨,麵對颶風、地震、洪水、沉船或外星生物的入侵等極度危險、十萬火急的非常時刻所表現出的那種沉穩、堅毅,那種從容自若。

從容,是傲鬆之於嚴冬“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陳毅《冬夜雜詠》);從容,是義士之於刑枷“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從容,是智者之於聲色利誘“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從容,是一種理性,一種堅忍,一種氣度,一種風範。從容,才能臨危不亂;從容,才能舉止若定;從容,才能化險為夷。三國故事裏,諸葛亮以空城計擊退司馬懿數十萬大軍,他那過人的膽略和超常的鎮定、從容被傳為千古佳話。隻有從容地麵對人生的選擇,不懼怕危難,才能懂得生存的真諦。

社會瞬息萬變而且誘惑四伏,在這樣的一種現實情境下,更需要人們保持一種平淡沉穩、從容自若的心態。遠離浮躁,從容選擇,縮小自我求得安寧,是一個現代人適應社會環境的基本要求。

選擇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從容讓你的選擇更準確。

136.別因為個性而傷害到自己

在NBA的曆史中曾有一位特別的球星羅德曼,他的職業生涯雖然曾經輝煌,卻被自己的個性所毀掉。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先後效力過五支球隊——底特律活塞隊、聖安東尼奧馬刺隊、芝加哥公牛隊、洛杉磯湖人隊和達拉斯小牛隊。除了在湖人隊和小牛隊羅德曼是混飯吃之外,在前三支球隊,羅德曼都是有足夠的能力不辱使命。

1986~1993年,羅德曼在底特律活塞隊度過了7個賽季:在蘭比爾等人的教導下,他雖然打球手段不夠光明,並且讓自己獲得了“壞孩子”的稱號,但他確實在盡最大的能力為球隊作貢獻。“……我對當年的底特律活塞隊還是抱著特別的感情,我們擁有一切。對我而言,那支隊伍相當的特別,因為那是我崛起的地方,也是我學習如何參與比賽的地方。”羅德曼曾這樣感慨地回憶道。所以,底特律活塞隊時期的羅德曼,是球隊團結穩定、積極向上的一個因素。然而,當1993年羅德曼效力馬刺隊的時候,事情便發生了改變:他的特立獨行、唯我獨尊讓馬刺隊吃盡了苦頭。

他把三種人看成自己的敵人:首先是戴維·斯特恩——NBA的總裁。因為斯特恩要維護NBA的形象,不允許羅德曼為所欲為,對羅德曼的很多行為都會給予處罰。這讓羅德曼很不適應,他認為斯特恩幹涉了自己的自由,所以他要和斯特恩對著幹。第二種人是馬刺隊當時的主教練希爾以及球隊總經理波波維奇。因為,他們希望馴服羅德曼,使羅德曼聽從指揮,在球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但當時的羅德曼已經獲得了兩個總冠軍,自視極高,他甚至希望教練聽從他的指揮,這種矛盾便不可調和了。第三種人是戴維·羅賓遜等球員。羅賓遜是馬刺隊的絕對核心和精神領袖,工資比羅德曼高很多。但羅德曼認為羅賓遜高薪低能,在關鍵比賽中總會“脫線”,而自己這種能“左右”比賽勝負的選手卻不受重用,掙的錢與實力不成正比。但事實卻是,羅德曼無論在活塞隊,還是在馬刺隊,即使在公牛隊,他掙的錢都不與他的名聲成正比。

由於這種個性,羅德曼成為球隊中的不穩定分子,或者說是一個破壞者,不到教練麵前聽講戰術……後來,馬刺隊輸掉了那場比賽。當時,攝像機一直對著這個破壞者。在1994~1995賽季季後賽的第二輪比賽中,馬刺隊對陣湖人隊。第三場比賽中,羅德曼在第二節被換下場,當時他很不滿,在場邊脫掉球鞋,躺在記者席旁邊的球場底線前……暫停的時候,羅德曼也不站起來,待球賽播出後,馬刺隊的管理層大為光火,結合羅德曼平時的所作所為,他們認為羅德曼已經影響了球隊的團結,於是決定對羅德曼禁賽。沒有了羅德曼的馬刺隊,隊員團結一致,在後來的比賽中打敗了湖人,報了一箭之仇。

從結果來看,馬刺隊對羅德曼禁賽的決策是正確的。羅德曼用個性的刺使自己和團隊隔離,結果造成自己的球隊輸掉了比賽。歸根到底,這種所謂的個性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自我中心”。

在現實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並不少見。例如,有的人在圖書館裏隨心所欲,自己想聽音樂就大聲播放,不管他人還在學習,而自己想看書時又要求別人別弄出聲響;有的人對別人的東西一點也不愛惜,而對自己的東西十分珍惜,很少借給別人……

這些人想問題和做事情都從“我”出發,希望別人都圍著他轉,“隻許自己放火,不準別人點燈”,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種心態和行為會嚴重阻礙與別人的順暢交往,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也會影響到自身的發展,最終給自己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