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承認糟糕的現實,並不有損自己的品格

>�P��123.外表往往容易被我們曲解

小時候,媽媽總把魚肉給我們吃,自己隻吃魚頭,然後我們就真的以為她喜歡吃魚頭,以後每次吃魚都把魚頭夾給她,媽媽都隻是一笑。後來,才知道媽媽不是真喜歡吃魚頭,她隻是愛我們,於是把鮮嫩的魚肉給我們吃,我們就是這樣曲解了媽媽那善意的謊言。

在《小王子》故事裏麵,狐狸對小王子說,真正重要的東西,肉眼是看不見的,要用心來觀察。的確是這樣,如果我們想要通過自己短時間的觀察來對一個陌生的事物給出中肯的評價,往往會有很多誤解在其中。

當我們麵前擺著一碗香噴噴的米飯,我們首先想到它本來就是供人類食用的一種材料,還是想到農民伯伯的麵朝黃土背朝天?看到一件名貴的貂裘皮衣,你看到的是雍容華貴和唯美,還是奔放在大地上那些可愛的動物悲慘的叫聲?如果你的答案是後者,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通過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在生活中的事情不會像食物或者皮衣這樣簡單容易辨認,它的外表所顯現出來的隻會把事物的本質掩藏得更深。但不管怎麼樣,隻有學會辨別,我們的理智才不會被諸多外表和現象欺騙。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她們並不友好,盡管他們有漂亮的空房卻拒絕讓她們在舒適的客房裏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她們找了一個角落。當她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於是就仔仔細細地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迷惑地問為什麼,老天使搖了搖頭,微笑地答道:“孩子,你要記住,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

第二晚,兩人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對她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也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那頭奶牛死了。

老天使看著夫婦倆哭泣卻什麼也不說,年輕的天使知道奶牛的死肯定和老天使有關,就非常憤怒地質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盡管如此貧窮,卻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老天使再次微笑著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裏麵堆滿了古代人藏於此的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不願意別人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他們永遠都不會擁有更多的財富。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

小天使為什麼抱怨呢?因為她的理智被她看見的諸多現象和外表迷惑了。

有時候,事情的表麵並不是它實際的樣子。我們的眼睛、不成熟的心誌甚至我們道德上的缺失都會阻礙探尋真理的道路。經驗不足的小天使一次又一次誤解了老天使,補牆和奶牛的死她都隻看到了表麵,然後加以推測,而沒有再去深入地思考老天使的用意。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有發生。這個世界真的很複雜,真理往往細弱如絲,人們又對不了解的事以及尚未為人所知的領域做出錯誤的判斷。

一隻蚊子偶然發現人類的哲學書上寫著:一隻蚊子在大洋的另一邊扇動翅膀,可能會引起美國氣候的改變。便想著自己原來威力無窮,從此不應該再懼怕人類,並揚言要打敗人類。壁虎來了,蚊子不但不飛走,反而扇動著翅膀非常自信地向壁虎飛去,壁虎張開嘴,舌頭一伸,蚊子就不見了。

不得不說蚊子是斷章取義,被幾句簡單的話迷惑了,曲解了哲學書的含義,到頭來為自己掘了一個陷阱,陷入死亡的深淵。其實,人生不也一樣嗎?過於自負,就會對自己的價值失去正確的判斷,其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大雁遷徙的時候,一群中間會有一隻雁奴,一直保持警覺來提防危險。有經驗的獵手都知道因為雁奴的存在,接近雁群非常困難,但他們總能射到雁。獵手一般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這時雁奴會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棲息的雁群聞訊後紛紛出逃,但沒發現什麼,便又飛回原地。如法炮製了好幾回後,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泄在雁奴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這時候,獵手們開始接近雁群,雁奴雖瞧在眼裏但也懶得再管……

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外表總是被人們曲解。而這種曲解往往又被人利用,這時候,我們隻好像德國詩人歌德曾說的那樣,麵對像上帝一樣的真理,我們看不見它的本來麵目,我們必須通過它的許多表現而猜測到它的存在。

成長過程中,你總免不了挨父母的一兩句責罵、老師的一兩句批評,往往這時候,你都會曲解他們,與他們敵對,叛逆無比。其實父母老師們都隻是想讓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完善自我。記住,在遇到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時候,要盡自己所能進行全麵而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像看上去那樣的。

124.危機是化了妝的機會

2009年,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全麵來臨。與1873年、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同的是,1873年隻是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1929年則是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而2009年就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危機來臨,股票狂跌、市場疲軟、無數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大學生就業困難,人們的生活陷入了混亂之中。但是,當危機肆虐的時候,難道我們就沒有應對它的法寶了嗎?

讓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考慮“危機”這個詞的含義。

從“危機”一詞的組合中我們可以看出:危險中往往蘊藏著新的機會。那些善於思考的人,往往能變“危機”為“良機”。

在我們看來是一樁壞事,但有的人卻能從中看到機遇。不僅我們常常誤解了好人與壞人的樣子,我們也常常會誤解機會與危險。

19世紀,美國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使得數百萬人湧向那裏淘金。17歲的小女孩雅木爾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一時間加州的淘金者麵臨著水源奇缺的威脅。人們大多數都沒有淘到金,小雅木爾也未淘到金。

可細心的小雅木爾卻發現,遠處的山上有水。她在山腳下挖溝引渠,積水成塘,然後,她將水裝進小桶裏,每天跑幾十裏路賣水,不再去淘金,做沒有成本的買賣,生意極好,可淘金者當中有不少人嘲笑她。許多年過去了,大部分淘金者空手而歸,而雅木爾卻獲得了6700萬美元,成為當時很富有的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危機都蘊藏著新的機會,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人生真理。而能否有效地利用危機,從危機中發現機會,便是成功的一大關鍵。

如果你的人生中沒有任何的危機感,那你將麵臨的可能是一個潛在的人生危機。如果你想在出現危機、麵對挑戰的時候有一個好的狀態,那就需要你一直給自己一些壓力。

每次看到短跑運動員在田徑場上飛奔的時候,人們忍不住會問一個問題:這些運動員在平時也會以這種速度跑步嗎?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愚蠢的問題,但由此卻可以引申出一個更有深意的問題:為什麼這些運動員平時的速度跟比賽時的速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個簡單而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在平時不會保持高度緊張。確實如此,對於比賽中的運動員來說,不停跳動的秒針、身邊閃過的選手,以及前方不遠處的終點線……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其無形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從而使他們的精神也會因此保持高度緊張,速度自然也會加快。

在哈佛大學,曾經有個風傳一時的故事,說是有一位一向為學生愛戴的教務長,有一次問一名學生:“為何沒把指定的作業做好?”學生回答說:“我覺得不大舒服。”

教務長說:“史密斯同學,我想,有一天你也許會發現,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來的。”

這個故事很短,可它卻給壓力或危機管理作了一個最好的注解。

也許你現在的境況很糟糕,但這將隻會是一個暫時的情況。可能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改變自我、突破自我的階段,可能你對現在自己的一些困境有點難以承受,並且不願意向人透露。不過,當你在了解秘密法則的時候,你要懂得:即使情況很糟,你也要學會從好的方麵來看問題。如果是這樣想的話,你就會發現,對別人來說糟糕的危機或壓力,對你來說可能是化了妝的機會。

125.施與他人的恩惠,永遠不要再提

太陽給了我們那麼多、那麼久的溫暖和詩意,可它得到了我們什麼回報?大樹和小草給我們那麼多綠色和芬芳,他們得到了我們怎樣的回報?想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匹馬奔跑過,一隻狗追獵過,一隻蜜蜂釀造蜜以後,都不再回憶和惦記自己做過什麼有益於他人的事情。

太陽的偉大,母親的崇高,大樹小草的無私,正在於他們本來並不求回報。

那為什麼我們人類偏偏要記住這些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恩惠呢?既然我們和所有生物一樣都隻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那麼在我們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也不應要求別人知道或者記住,而是要繼續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個季節繼續結果一樣。既然我們不應該將對一個人的恩惠記在賬上,那麼是說一個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如此行動且不注意它嗎?

是的。而且這也是必要的,不求回報,是付出之後登臨的至高境界。

當你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另一個人由此得益,其實這就已經夠了,這已經就是對你付出的最大的回報了。你為什麼還要像傻瓜一樣尋求除此之外的第三件事——得到做了一件善行的名聲或獲得一種回報呢?

給別人恩惠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得到幫助,擺脫窘境,由幫助別人而得到的一種心靈的自我愉悅與滿足,本身就已經是對自身的回報。河水阻隔了路,架起一座橋,給了行人方便就是回報,何必硬要去聽人們的讚歎,去看在橋頭立下稱頌的碑文。春天播種,夏天耕耘,收獲了秋天的豐碩和冬天的醞釀就是回報,何必硬要強求農人都像詩人一樣在天高雲淡下和雪花飛舞中禮讚放歌。如若非要把對別人的恩惠記在賬上,等著別人的某種回報,那便扭曲了付出的本意,是對這種幫助的褻瀆。

1963年,一個小女孩寫信給一家報紙的總編:她幫媽媽摘回了一籃子草莓,媽媽隻是誇了她一句“好孩子”,卻給調皮貪玩的弟弟一個大蘋果。她不禁懷疑她和她周圍的好孩子都被上帝遺忘了。

總編收到小女孩的來信,看了以後心裏十分難過。可是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一個問題。就在第二天,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了一場婚禮。就在這場婚禮上,總編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牧師主持訂婚儀式,新娘和新郎開始互贈戒指,或許是他們太激動了,兩人都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旁邊的牧師看見了,幽默地插了一句:“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牧師的話讓總編覺得眼前一亮,他想:“右手本來已經非常完美了,沒有必要再用飾物裝點右手了。同樣,那些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大家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總編終於找到了小女孩要的答案: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的最高獎賞;同樣,上帝讓好孩子成為好孩子,也就是對好孩子的最高獎賞。

總編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當天晚上立即給小女孩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安慰小女孩說:“你不要煩惱,不要憂愁,上帝讓你成為一個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

如果你抱著“我幫你一寸,你要還我一尺”的心態,若最後你幫助過的人達不到你的要求,你可能會心理不平衡。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我們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不要尋求什麼名聲或者回報,而是應該要繼續做另一件好事。

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不吹噓自己的高尚,不企求他人的讚美,隻是默默地沿著自己的生活軌道繼續前進,盡其所能地接著做另一件好事,這樣的做法才符合人的本性。

對於一個認真履行自己職責的人來說,無論是凍餒還是飽暖,嗜睡還是振作,被人指責還是被人讚揚,垂死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毫無差別。在他們眼裏,這些隻是一個人從生到死必定要經曆的活動。

世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製的,但我們至少可以控製自己的行為。不管別人怎麼樣,不考慮付出與回報的正負比,我們隻要做好手頭的事情就夠了。如果在做事之前,就先想要得到,這是斤斤計較的做法,是一種貪婪、自私的哲學,隻會對參與者產生傷害。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孫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農場。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讀《聖經》。一天,他的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聖經》,但是我不懂得《聖經》裏麵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點兒,可是我一合上書便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聖經》能有什麼收獲呢?”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後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裏打一籃子水回來。”

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裏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孩子一臉不解地望著爺爺。老人看看他手裏的空籃子,微笑著說:“你應該跑快一點兒。”說完讓孩子再試一次。

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籃子裏的水依然在他回來之前就漏光了。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說完,他去房間裏拿了一個水桶。老人說:“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籃子水。你能行的,你隻是沒有盡全力。”接著,他來到屋外,看著孩子再試一次。

現在,孩子已經知道用籃子盛水是行不通的。盡管他跑得飛快,但是,當他跑到老人麵前的時候,籃子裏的水還是漏光了。孩子喘著氣說:“爺爺,你看,這根本沒用。”

“你真的認為這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幹淨,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籃子上麵了。“孩子,這和你讀《聖經》一樣,你可能什麼也沒記住,但是,在你讀《聖經》的時候,它依然在影響著你,淨化著你的心靈。”

行善的最大作用,也就在於淨化了自己的心靈,除此之外,一切別人榮譽和金錢上的回報都是一種貪婪。

有一個人,當他為另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準備把它作為一種施惠記到他的賬上。還有一個人不準備這樣做,但還是在心裏把這個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記著他做了的事情。第三個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產葡萄的葡萄藤一樣,在它一旦結出它應有的果實以後就不尋求更多的東西。

當我們成為第三個人,我們就找到了靈魂最安適的歸宿。

126.追求口頭上的美德,隻會讓美德遠離我們

但丁說:“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而在我們的成長中,父母老師又教導我們:人應該行善,但並不是為了謀求好“美德”的名聲或者迎合別人,而是發自內心的意願,這種願意也是自己做人的本分。

在我們成長的路上,無論安逸舒暢還是艱難險阻,都要自始至終保持自己的德行。向前合乎神意,退後合乎人道。這樣上帝才能保佑他,他才能受到世人的尊敬,名聲自然顯揚,光榮利祿自然來到。一切都是一種順乎其道的安排。

真與假是無法掩飾的,褒揚及貶斥不能任意扭曲。而總有一些人,卻內藏心機,被世俗糾纏;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忠厚而老實,其實他們心懷詭詐。聽到人家對他的讚美,就十分驚喜而且更加自我矯飾;一旦被人怨責了,就立即喪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聲或地位時,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這個世界上,永遠有雪亮的眼睛,上帝會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一切,損人然後利己,這不過是給自己掘了一個陷阱。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自己招致的。隻要舍棄一切的虛飾和做作,遵循真正的行善之道,不再主觀專斷,多觀察別人的長處,就可以通達,沒有什麼會被蒙蔽;多些真心真意為他人設想,遠離刻意和虛偽,該得到的自然會讓你得到。

黃昏時刻,有一個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天色漸暗,黑幕即將籠罩。隻要一步走錯,就有掉入深坑、陷入泥沼或者落入野獸口中的危險。突然間,眼前出現一個流浪漢,他不禁歡喜,上前探路。這個陌生的流浪漢很友善地答應幫助他。走呀走,他發現這個陌生人和他一樣的迷茫。於是他失望地離開了這個迷途的陌生夥伴。

不久,他碰上了第二個陌生人,這人肯定地說自己擁有能夠逃出森林的精確地圖,他就跟隨這個人走,終於發現這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圖隻不過是他自我欺騙情緒的產物而已。於是他陷入絕望之中,漫無目的地走著,一路的驚慌和失誤,使他由彷徨、失落而變得恐懼。無意間,他把手插入口袋,找到了一張正確的地圖。

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來它始終在這裏,在自己身上尋找就行了。從前他忙著詢問別人,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在自己身上尋找。

你隻需要做自己該做的,自然而輕鬆地把手伸進自己的口袋,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那張地圖,而不是在別人身上。同樣,要得到美德,隻要做一切該做的,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它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遠、那麼高不可攀,它就在離你最近的地方,隻是需要你用心去采擷。

不管是語善、視善還是行善,都是在講做人做事要摒棄私欲、內心明澈,擁有一顆平常心,多為他人著想,善為他人作“嫁衣”,為什麼我們要一門心思地去找那顆“鑽石”、那張“地圖”,其實這些東西都是自然而然的產物,它隱藏在我們身上的某個地方,時候到了,它自然會出現,你要做的就是為更好地開發你的“鑽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勞。捫心自問,無愧於人,無愧於己,無愧於心,雖然時有勞累在身的感覺,但是內心會時時有一種溫暖在生成。隻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鑽石寶藏,你就能夠做好你想做的一切,你才能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遵循本性,不可以雕琢,不僅僅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該得到的也能得到。

127.懂得感恩的人拒絕抱怨

我們曾經在感恩節的晚餐桌前表達過無數的感謝,但是你是否感謝過上帝沒有使你成為一隻火雞?

感恩節前,波士頓一家幼兒園的老師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提了一個問題。

“感恩節快到了,孩子們,你們可不可以告訴我,你們將要感謝什麼呢?”老師讓孩子們思考了一會兒,然後開始點名。

“琳達,你要感謝什麼?”

“我的媽媽天天很早起來給我做早飯,我想,我在感恩節那天一定要感謝她。”

“嗯,不錯。彼得,你呢?”

“我的爸爸今年教會了我打棒球,所以我特別想感謝他。”

“嗯,能打棒球了,很好!瑪麗。”

“無論是上學還是放學,學校的守門人總是微笑地看著我們來來往往。雖然她自己很孤單,沒有多少人關心她,但她卻把關懷的微笑送給我們每一個孩子。我要在感恩節那天給她送一束花。”

“很好!傑克,輪到你了。”老師微笑地看著前排的小男孩。

“我們每年感恩節都要吃火雞,大大的火雞,肥肥的火雞,大家見著都非常愛吃。我們隻是大口大口地吃火雞,卻從不想一想火雞是多麼的可憐。感恩節那天,會有多少隻火雞被殺掉呀……”

“能不能簡短一些?我覺得你跑題了,傑克。”

傑克向四周望了一眼,開心地說:“我要感謝上帝沒有讓我變成一隻火雞。”

不知道這位老師對傑克的答案是否滿意,但是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們是不是也該在心裏由衷地感謝上帝沒有讓自己變成一隻火雞?

快樂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隻要懂得感恩,拋下一切雜念,原來美好的事物觸手可及。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常常在威爾·鮑溫的腦海裏打轉:“如果最後一次梳頭時,我能知道這是我最後一次有機會梳頭,我一定會更加享受那一段時光。”

假如放下心中的抱怨和不滿足,把生命中的每一段經曆當做最後一次去珍惜,感恩生活賜予我們的每一件事物、每一種經曆,我們是不是會活得更加輕鬆,更加快樂呢?

有一顆感恩的心,會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少一些指責與推諉,多一些和諧與溫暖、少一些爭吵與冷漠,多一些真誠與團結、少一些欺瞞與渙散……

一個不知道感恩的人,隻會向別人索取而不知道給予,當他的索取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抱怨。這種自私的人從來體會不到簡單的幸福,體會不到相互給予的快樂,以及由自身為他人製造的快樂中延伸而至的幸福。

如果你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會對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著感激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會使你消除怨氣。早上起來的時候,你看到窗外的陽光,你會感恩;吃一塊麵包,你會感恩;接到朋友的電話,你會感恩;在樹上看到一隻鳥在唱歌,你會感恩;看到貓咪睡在你的床頭,你會感恩;然後你的一天乃至你的一生,就在這感恩的心情中度過,那你還有什麼不幸福的呢?

128.人生的低穀是一麵鏡子

山有峰巔,也有低穀;水有平緩,也有旋渦。人生之路也是一樣,撲朔迷離,充滿坎坷……靜坐燈下,常常暗自思忖,生活就像浩渺的大海,有落潮的無奈,也有漲潮的欣慰;生活也像一碗百味湯,酸甜苦辣溶於其中,個中滋味品後才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悲有喜,有起有落,既有成功後的喜悅,也有失敗後的痛苦。歲月會編織五彩斑斕的夢,給人積極向上的啟迪,也會編織無情的網,使人走不出人生的沼澤地。麵對短暫的人生,我們要學會麵對磨難,不要錯過人生的失意時刻。也許當生命之神把你拋入穀底時,也是你人生騰飛的最佳時機。調整自己的心情,走出人生的低穀,你就會發現迎接你的是一片湛藍的天空!

有人說:“低穀自有低穀的風景。”低穀是一種美妙的人生品味,它教會了我們希望、忍耐和奮鬥。低穀的風景憂鬱而美麗,低穀可以使我們變得對生活更執著、更沉著、更熱烈,低穀更可以使我們成功後回味無窮。

人生的低穀更像是一麵鏡子,它能夠教會我們審視人生、重新認識自己。人往往看不清自己,總是在處於逆境的時候才肯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到底錯在哪裏,隻有通過實踐的驗證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當我們走了一段彎路被跌得頭破血流時,才會在實踐的基礎上深刻反省自己,為自己今後的道路製定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目標。當我們走出低穀時,我們會變得更加成熟、堅強和理性。以前的經曆則是以後的經驗,隻有經曆了實實在在的痛,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才能謹言慎行,正確把握自己。置身於人生的低穀有時會讓我們大徹大悟,讓我們在人生的低穀中學會品味人生。

人生的低穀是鍛煉意誌的搖籃,而意誌的鍛煉則需要艱苦的環境。艱苦的環境能鍛煉人的體魄,人生的低穀則能鍛煉人的意誌和素養。人生處於低穀時我們不得不承受、包容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我們隻有默默地承受這一切,然後告訴自己,一切都將重新開始。

“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對待生活,我們大多數人都還來不及體味和享受,就已經匆匆地走到了目的地。尤其在剛剛開始的時候,總喜歡把自己的目標定得又高又遠。最後,當我們失望地發現,現實遠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於是許多人都會退而求其次。就像一麵鏡子,照出了五彩的生活,也照出了人性的美醜和真假!

當你身陷人生的低穀,首先是要有一顆向上的心,就像朝陽而不是夕陽。

從低穀走到平地遠比從平地攀上高山容易,隻要有堅定的信念,你就可以戰勝一切。或許你以為在你麵前的是很難越過的門檻,其實當事情過去以後,你會發現,這在你人生路上是多麼不顯眼的一件事情,根本不用害怕。所以,你應該重新揚起自信的風帆,鼓起勁兒搖槳,向成功的彼岸進發。

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仔細尋找任何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的工具,不放棄任何成功的希望。車到山前必有路,記住:你可以走進來,就一定可以走出去。

129.連根拔除內心的衝動之苗

偉人不會稍有什麼念頭就立刻為之動心。他們總是自我檢討,這始於自知之明。然而有的人天生疏狂,總是由著性子行事,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其情緒變化。由於受到情緒的影響,他們做起事來總是自相矛盾,被欲望左右。我們應當無論何時都盡可能讓思考與反省壓倒自己的激情。首先控製住自己的情緒,然後懂得製怒之法。

自製力說來容易,做來極難。要想把每個人心中的衝動之苗連根拔除,首先應當有自我認識,知道自己是個輕浮或浮躁的人,意識到自己好衝動。如果連這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必然會受到自己的情緒所影響,做出不經大腦的蠢事。美國著名的巴頓將軍就犯過這樣致命的錯誤。

“二戰”時期,巴頓將軍某日來到前線醫院看望傷員。他走到一位病號床前,病號正在抽泣。

巴頓將軍問:“為什麼抽泣?”病號抽泣說:“我的神經不好。”

巴頓又問:“你說什麼?”病號回答說:“我的神經不好,我聽不得炮聲。”

巴頓將軍大發雷霆:“對你的神經我無能為力,但你是個膽小鬼,你是混蛋!”之後,巴頓依然難以泄恨,又給了這個病號一個耳光,喊道:“我不允許一個王八蛋在我們這些勇敢的戰士麵前抽泣。”他接著大聲對醫務人員說:“你們以後不能接受這種龜兒子,他們一點事也沒有,我不允許這種沒有半點男子漢氣概的王八蛋在醫院內占位置。”

巴頓將軍轉頭又對病號吼道:“你必須到前線去,你可能被打死,但你必須上前線!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隊把你斃了。說實話,我真想親手把你斃了。”

這件事很快被披露,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好多母親要求撤巴頓的職,有一個人權團體還要求對巴頓進行軍法審判。盡管後來馬歇爾將軍從大局出發,巧妙地化解了這件事,但巴頓還是因為打罵士兵而聲名狼藉。這種輕率、浮躁的作風以及政治上的偏見,也為他日後被撤職埋下了禍根。

如果巴頓能和顏悅色地批評那個士兵,而不是暴跳如雷,相信他偉大的一生裏將會少了這個汙點。輕易動怒,是有損名聲和有害身體的行為,明智者很少隨意宣泄自己憤怒的情緒。因為一些小事而與人相爭,是愚蠢且不利的舉動,它不僅危害自己,而且會影響到周圍的人。

沒有一種勝利比戰勝自己和自己的衝動情緒更偉大,因為這是一種意誌的勝利。它是避免麻煩的明智之途,也是獲得他人尊重的途徑。易怒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而忍耐和克製往往助人成事。

1076年,德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格裏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挑戰。

麵對危局被迫妥協的亨利,於1077年1月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

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亨利恢複教籍、保住帝位並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

中國有句俗語“大丈夫能屈能伸”,說的便是忍辱負重。假如亨利放棄信念而“破罐子破摔”,就不可能擁有以後的至尊和榮耀。

聰明人時常為情所動,但知道如何克製自己的過激行動。憤怒會使人喪失理智,令事情變得更糟。克製自己的熱血沸騰,轉移憤怒爆發的方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經常總結經驗教訓,這便是製怒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