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生活本來就不公平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裏,許許多多的人都認為公平合理是生活中應有的現象。我們經常聽人說:“這不公平!”“因為我沒有那樣做,你也沒有權利那樣做。”我們整天要求公平合理,每當發現公平不存在時,心裏便不高興。應當說,要求公平並不是錯誤的心理,但是,如果因為不能獲得公平,就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抱怨這個世界,這個問題就要注意了。
實際上絕對的公平並不存在,你要尋找絕對公平,就如同尋找神話傳說中的寶物一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這個世界不是根據公平的原則而創造的,譬如,鳥吃蟲子,對蟲子來說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蒼蠅,對蒼蠅來說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隻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這個世界並沒有公平。颶風、海嘯、地震等都是不公平的,公平隻是神話中的概念。人們每天都過著不公平的生活,快樂或不快樂是與公平無關的。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抱怨聲:我的出身不好,我家裏沒有錢,我上學的學校不好,我的工作條件不好,沒有一個能賞識我的老師……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盡如人意,天天抱怨。有時候抱怨會產生連鎖反應,越抱怨,倒黴的事情越是接二連三。
我們抱怨的時候,盡管能夠從中獲得別人同情的甜頭,可是抱怨也是一把“雙麵刃”,也會帶來負麵的影響。常年抱怨的人,不僅不會得到別人的同情,還可能被周圍的人排斥,因為他們已經聽夠了那些抱怨的言辭,再也不想在心理上遭受折磨了。再者,抱怨就好像是毒癮,經常跟抱怨的人在一起,自己的情緒也會逐漸地降低,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沒有哪個人願意自己的生活被別人的不好情緒所影響,所以在人群裏,經常抱怨的人常常是最不受歡迎的人。
孔雀向王後朱諾抱怨。她說:“王後陛下,我不是無理取鬧來訴說,您賜給我的歌喉沒有任何人喜歡聽,可您看那黃鶯小精靈唱出的歌聲婉轉,它獨占春光,風頭出盡。”
朱諾聽到孔雀這麼說,嚴厲地對它說:“你趕緊住嘴!忌妒的鳥兒,你看你脖子四周,如一條七彩絲帶。當你行走時,舒展的華麗羽毛,出現在人們麵前,就好像色彩斑斕的珠寶。你是如此美麗,你難道好意思去嫉妒黃鶯的歌聲嗎?和你相比,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鳥能像你這樣受到別人的喜愛。一種動物不可能具備世界上所有動物的優點。我們賜給大家不同的天賦,有的天生長得高大威猛;有的如鷹一樣勇敢,鵲一樣敏捷;烏鴉則可以預告未來之聲。大家彼此相融,各司其職。所以,我奉勸你去除抱怨,不然的話,作為懲罰,你將失去你美麗的羽毛。”
喜歡抱怨的人向別人不斷地重複著自己的不幸,起初可能還會有人同情你,久而久之會讓別人生厭。誰都喜歡和那些整天樂觀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喜歡整天對著發牢騷的人,因為你發牢騷會直接影響別人的心情。喜歡抱怨的人不僅自己在事業上不斷地落後,在人際關係上也會越來越糟,會導致你更加沮喪,會覺得上天真的對你太不公了,了解你的人為什麼這麼少呢?世態炎涼的感覺是你自己無形中造成的。
麵對生活,永遠不要憂慮,不要發牢騷。如果我們一直向上看,生活積極樂觀,學習勤奮努力,就一定會得到幸福。地底下的種子從來不懷疑,總有一天它會破土而出。它從來不問自己,怎麼才能突破壓在頭上的厚厚的土層;它也從不抱怨成長的過程中碰到那些頑固的石頭和沙礫,而是不斷地把自己柔嫩的綠芽一點一點向上頂出,透過石頭和沙礫,堅韌勇敢地生長著,直到露出地麵,長出枝葉,並開花結果。
生活中,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不要做的就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地去尋找突破困難的方法——這件事情為什麼這麼糟?問題出在哪裏?應該怎麼辦?怎麼去突破可能出現的問題……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心情不好怪天氣之類的問題,出了問題從自身上不斷地找原因、分析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真正地不斷向成功邁進。如果這樣做的話,成功也會不斷地光顧你的。
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思考和努力,這樣的生活才會愜意。
畫家列賓和他的朋友在雪後去散步,他的朋友瞥見路邊有一片汙漬,顯然是狗留下來的尿跡,就順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蓋了,沒想到列賓發現時卻生氣了,他說:“幾天來我總是到這兒來欣賞這一片美麗的琥珀色。”在我們生活中,當我們老是埋怨別人給我們帶來不快或抱怨生活不如意時,想想那片狗留下的尿跡,其實,它是“汙漬”,還是“一片美麗的琥珀色”,都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態。
置身不如意環境中的人們,請停止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開始麵對現實,把握機會充實自己吧。不要對自己目前的境況抱怨或不滿,它們可能是貧乏的、不好的,但既然沒有辦法可以弄到更好的,你就隻有珍惜既有的一切,從中去發現出路和希望。不重視現在,就不會有可以期待的未來。
62.接受現實是成熟的開始
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不是完整的,而這些很多的不完整也就促成了人間的煩惱甚至是悲劇。比如說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並不像傳說中所描述的那樣可以得到永生。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並不甘心,總是在想方設法改變這些事實。古代皇帝就曾經到處尋找長生不老的秘方,可到最後,還是逃脫不了宿命。
我們必須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要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做一點事情,首先就應該認識到人生有限、時光飛逝的現實。
米利安在旁人眼裏,就像是一個怪物。因為她出生時患了腦癱,6歲之前全身的運動神經受到了傷害,口水常常不停地向外流,也失去了發聲說話的能力。但米利安沒有讓這些外在的痛苦毀掉她的生活。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啟發她畫畫,她覺得自己能在這方麵有所成就,於是開始作畫。中學畢業後,米利安進入洛杉磯學院和加州州立大學研讀藝術。在付出比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之後,米利安獲得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而她的畫展也轟動了世界。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個中學生問她:“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你難道從來就沒有怨恨過嗎?”
在場的很多人都責怪這個學生提出了這麼讓人尷尬的問題,出乎眾人意料的是,不能說話的米利安嫣然一笑,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下了這麼幾行字:“我好可愛!我的腿很長很美!爸爸媽媽這麼愛我!我會畫畫,我會寫稿!我有一隻可愛的貓!上帝愛我……”最後,她以一句話做結論:“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不幸讓米利安從小懂得,身體上的缺陷是無法改變的,不如擁有一顆快樂的心。這樣的成熟與泰然,幾人能有?在現代社會中,殘酷的現實隨時存在。我們唯一應該做的就是接受已經發生的、不可改變的現實,並從這個現實出發,再作另行考慮。而不是在那裏給自己太多的假設和如果,或者是心有不甘而想著要如何才能回到過去。這樣做既不能如你所願真的回到過去,又會浪費你寶貴的時間,與其這樣,還不如接受這個失敗的現實,然後開始新生活。
1972年,新加坡旅遊局呈交給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一份報告中說:新加坡沒有埃及的金字塔,沒有中國的長城,沒有日本的富士山,也沒有夏威夷十幾米高的海浪,新加坡除了一年四季高射的陽光,什麼名勝古跡都沒有,要發展旅遊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李耀光在報告上批示:擁有陽光就足夠了!後來,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花種草,很快發展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成為眾多遊客的目的地。直到現在,旅遊收入一直是新加坡經濟中的重要部分。
當一個人心中有了陽光的時候,也就足夠了,或者說一個人具備了陽光心態才能做到很坦然地接受現實。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陽光的人更容易成功,而這其中更是包含了兩種智慧,也正是這兩種智慧讓我們顯得成熟。
首先是一種理解放棄的智慧。
放棄在很多時候都有一定的優勢,世界上的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我們需要適時地放棄。人生中要經曆無數次的選擇與放棄,不懂得適時地放棄就不會看到人生更美的風景。
其次就是要懂得不要一味追求完美。
完美在很多時候都是做人做事的最高理想、最高境界,可等你真的向那個目標進發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現實並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樣美好。“完美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不完美”,因為過多地苛求自己不但會影響到自己的發展,使得自己過於勞累,心靈過於疲憊,同時在追求的過程中也會讓周圍的人身體跟著同樣地勞累,心靈同樣地疲憊。完美主義是一種枷鎖,扣在完美的身上作威作福。不要奢望“魚和熊掌兼得”的完美,有時候完美並不等同於美麗,卻恰恰是缺憾的驗證。讓我們不能接受事實,也不能滿足於現狀,以至於減少了很多成功的機會。
你可能沒有顯赫的家庭,沒有名校的學曆,沒有出眾的外貌……但這一切都沒有關係,這是你的現實,是你不管怎樣都無法重新設計的;但是你還有無限的空間和足夠多的機會去改變這一切。如果你連現實都無法看清,又如何腳踏實地地改變這一切?
63.成功的人總關注解決方案
一位名人說:“在停止嚐試的時候,就是你完全失敗的時候。”欠缺勇氣和自信的人,常常與平凡、庸碌相伴為鄰。而大多數成功者敢想敢為,不甘於在問題、困難麵前止步。他們一步步堅定地走著,相信隻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
有兩個青年外出打工,一個去倫敦,一個去多倫多。可是在候車廳等車時他們都又改變了主意。因為鄰座的人議論說,倫敦人精明,外地人問路都收費;多倫多人質樸,見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吃的,還送舊衣服。
去倫敦的人想,還是多倫多好,掙不到錢也餓不死,幸虧車還沒到,不然真掉進了火坑。去多倫多的人想,還是倫敦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麼不能掙錢的?我幸虧還沒上車,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機會。
於是,他們在退票處相遇了,互相換了票。原來要去多倫多的得到了倫敦的票,去倫敦的得到了多倫多的票。去多倫多的人發現,多倫多果然好。他初到多倫多一個月什麼也沒幹,竟然沒有餓著。不僅銀行裏的純淨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裏歡迎品嚐的點心也可以白吃。
去倫敦的人發現,倫敦果然是個可以發財的城市,幹什麼都可以掙錢。帶路可以賺錢,開廁所可以賺錢,弄盆涼水讓人洗臉可以賺錢。隻要想點辦法,再花點力氣都可以賺錢。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感情和認識,第二天,他在建築工地裝了十包含有沙子和葉子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不見泥土而愛花的倫敦人兜售。當天他在城郊間往返數次,就淨賺了幾十元錢。1年後,憑著“花盆土”他竟然在大倫敦擁有了一間小小的門麵。
在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了一個新的發現:一些商店樓麵亮麗而招牌較黑,一打聽才知道清潔公司隻負責洗樓而不洗招牌。他立即抓住這一機會,買了梯子、水桶和抹布,辦起一個小型清潔公司,專門負責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200多個打工仔,業務已由倫敦發展到周邊城市了。
一次,他坐火車去多倫多考察市場。在多倫多車站,一個撿破爛的人把頭伸進軟臥車廂,向他要一隻啤酒瓶。一刹那,兩人都愣住了,因為幾年前,他們曾換過一次車票。
困苦、阻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頭腦中的“滑坡”。
生活中,許多平庸者、失敗者的悲哀,常常在於麵對困境時缺乏足夠的智慧和勇氣,跳不出習慣性的誤導,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一條路上前行,這些人一想到改變,同時就會想到一係列可能出現的困難,甚至很棘手的困難。於是,就在老路上越走離成功越遠了。其實,問題是打破習慣觀念的最好武器,它的無情和冷漠逼迫著你不得不改變、不得不去找方法。
1883年,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著手建造一座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大橋。然而橋梁專家們卻勸他說這個計劃純屬天方夜譚,不如趁早放棄。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也確信這座大橋可以建成,父子倆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構思著建橋方案的同時,也說服了銀行家們投資該項目。
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父親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也嚴重受傷。許多人都以為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為隻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
盡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他決心要把他們父子倆花費了很多心血的大橋建成。一天,他腦中忽然一閃,想出一種用他唯一能動的一個手指和別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13年,華盛頓就這樣用一根手指指揮工程,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蘊涵著一個道理:腳不能達到的地方,眼睛可以達到;眼睛不能達到的地方,心可以達到。
我們不難聽到無數失敗的理由和借口。比如他們會無意中說:“老實說,我原來就不認為它會行得通。”或“我在開始前就感到不安了。”或“事實上,我對這件事情的失敗並不覺得太驚奇。”他們大多都采取“我暫且試試看,但我想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態度,結果最後導致了失敗。“不相信”是消極的力量。當你心裏不以為然或懷疑時,就會想出各種理由來支持你的不相信。懷疑、不相信、潛意識要失敗的傾向,以及不是很想成功,都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傑出的人,他的精神會永遠昂揚向上,因為他堅信:無論如何,方法總比問題多。
64.負麵信息對我們毫無用處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確定自己是正確的,就要勇往直前走下去,而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太在意別人給你傳達的負麵信息。因為負麵信息除了增加你的顧慮、讓你變得動搖和抱怨之外,毫無用處。
1796年的一天,德國哥廷根大學裏一個很有數學天賦的19歲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前兩道題他都很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另一張小紙條上: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17邊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但是並不覺得灰心。因為這樣的難題他也遇到過,最後總是能夠柳暗花明,找到答案。而且他相信,老師布置給他的題一定是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的。結果他思考到天亮,終於完成了。
第二天,老師接過他的作業一看,當即驚呆了。“這是你自己做出來的?”老師很激動地問他。青年回答:“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一個通宵,比我平常的速度要慢很多。”
老師請他當著自己的麵按要求再畫一個正17邊形,這次青年很快就做到了。老師激動地對他說:“你解開了一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決,牛頓也沒有解決,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是一個真正的天才!”
原來,老師誤把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寫給了學生,而這個憨厚的學生,也就初生牛犢不怕虎地解了出來。他就是數學家高斯,後來高斯回憶:“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出來。”
高斯之所以能成功固然因為他具有天才的數學頭腦,但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如果老師一開始就給他一個警告,告訴他這道題有多麼難,可能他的天才頭腦就會因為過於緊張而難以發揮充分的思考能力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有時候負麵消息並不是真實的情況,看看下麵的這些故事,你就能知道為什麼這樣說。
約翰·萊特福特不但是個博士,而且當過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在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這部名著前夕,他鄭重指出:“天與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點誕生。”狄奧尼西斯·拉多納博士生於1793年,曾任倫敦大學天文學教授。他的高見是:“在鐵軌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將不能呼吸,甚至將窒息而死。”1786年,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初演,落幕後,拿波裏國王費迪南德四世坦率地發表了感想:“莫紮特,你這個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國王不懂音樂,我們可以不苛責,但是美國波士頓的音樂評論家菲力普·海爾於1873年表示:“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要是不設法刪減,早晚會被淘汰。”樂評家也不懂音樂,但是音樂家自己就懂音樂嗎?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記裏說:“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這家夥毫無天分,眼看這樣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為天才,真令我忍無可忍。”
有趣的是,樂評家亞曆山大·魯布,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報了仇。他在雜誌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貝多芬一樣聾了,他運氣真好,可以不必聽自己的作品。”1962年,還未成名的披頭士合唱團,向英國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薦,但是被拒絕。公司負責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的音樂,吉他合奏已經太落伍了。”
你聽說過艾倫斯特·馬哈嗎?他曾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教授,生於1838年,卒於1916年。他說:“我不承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如我不承認原子的存在。”愛因斯坦對以上批評並不在意,因為早在他10歲於慕尼黑念小學的時候,任課老師就對他說:“你以後不會有出息。”
就算西方文學的大宗師莎士比亞,也有陰溝翻船的時候。以日記文學聞名的法國作家雷納爾,1896年在日記中說:“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亞;第二,我未必喜歡莎士比亞;第三,莎士比亞總是令我厭煩。”1906年,他又在日記中說:“隻有討厭完美的老人,才會喜歡莎士比亞。”
這位雷納爾先生愛說俏皮話,他在1906年的日記中說:“你問我對尼采有何看法?我認為他的名字裏贅字太多。”連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英國作家王爾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辭技巧批評蕭伯納說:“他沒有敵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思想家盧梭54歲那年,即1766年,被人諷刺為:“盧梭有一點像哲學家,正如猴子有點像人類。”
這些被批評和譏諷的人士後來都被證明,他們和他們的作品是多麼的偉大。如果他們當時被批評和嘲笑所打倒,在意了這些負麵信息,那麼這個世界的損失將是無比慘重的。他們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們堅信自己、堅信自己的成就,並且勇往直前地做下去了。
戴維·克羅克特有一句很簡單的座右銘:“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勇往直前。”每一個人,無論是凡夫俗子還是英雄人物,總有遭人批評的時刻。事實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評就越多。隻有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別人的批評。真正的勇氣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別人怎麼說。
65.如果原則正確,敗了又何妨
愛默生說:“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堅定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然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至克服障礙,達到所企望的目的。”所以,如果你根據正確的原則沒有做成一切事時,不要厭惡,不要沮喪,也不要不滿;而是在你失敗時又再回去從頭做起,隻要你所做的較大部分事情符合於人的本性就足夠了。
1934年,當希特勒統率軍隊時,丘吉爾喊出戰爭的危機,英國的政客們一笑置之。當德軍侵入奧地利時,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希特勒簽署了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換取歐洲和平的“慕尼黑協議”,得意揚揚地向英國人民宣布:戰爭不會發生了!但丘吉爾卻警告說,戰爭快要來臨了!政客們對他怒目斥之。丘吉爾因而競選失敗。他堅持己見,又引起公憤,以至於被報紙指責為“缺乏謹慎和判斷力”。
丘吉爾的遠見卓識竟被因循守舊、苟且偷生的一些人當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這種失敗的境遇足以使一個人垂頭喪氣或是抱怨不已,可是丘吉爾卻像得勝回朝,依然銜著雪茄悠然自得,還跑回家鄉的別墅度假去了。他興致勃勃地畫畫、看書、寫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人們才想起丘吉爾這個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他是唯一能在和平時刻洞察戰爭危機的人,隻是他的預言和警言被世人領悟得太晚了。
在失敗麵前,丘吉爾鎮定自若,視如平常。理性的思考令他不在遵守理性方麵失敗,他行事的大方向是沒有錯的,就算錯過了作戰的最佳時機,至少他在理性那裏得到了安寧。如果我們根據正確的原則做事,那麼結果失敗也隻是小傷小病,就像是一個健康的人得了眼病一樣,隻需要用一點海綿和蛋清敷一下就可以。
“蘋果”品牌的創始人喬布斯在他21歲的愚人節那天,和朋友在家中的倉庫裏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自己的電腦公司。由於喬布斯偏愛蘋果,他就給電腦起了一個名字——蘋果。他們的自製電腦“蘋果1號”在電腦圈子裏的影響很大,但是人們還在觀望,希望有更加輕巧的2號、3號出爐。果然,喬布斯和朋友們癡迷著將電腦做得更加方便,加上剛好有著名的推銷大師的資助和親身推銷,“蘋果”的第一仗打得很漂亮。
1985年,喬布斯獲得了由裏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勳章。也許成功來得太快,榮譽背後的危機得以隱藏起來。喬布斯的經營理念在當時是一個異類,加上電腦行業的大哥大IBM公司也開始推出了個人電腦,蘋果公司開始節節慘敗,喬布斯成了這一失敗的“替罪羔羊”。董事會決議撤銷了他的經營大權,他幾次想奪回權力均未成功,便憤然離開了。
沒有喬布斯,“蘋果”的形勢未見起色。而喬布斯很快便開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創業,他創辦了“Next”電腦公司。
由於“蘋果”堅持自己的封閉性,使用蘋果電腦的人就必須使用與它相配套的程序,這種“捆綁式”的銷售讓很多喜歡蘋果電腦的人望而卻步,因為使用者必須適應電腦,而不是電腦適應人。
12年之後的聖誕節前夕,全球各大計算機報刊的頭版頭條上都出現一則新聞:“蘋果收購Next,喬布斯重回蘋果。”重歸的喬布斯,正因他的公司(現皮克斯)成功製作第一部電腦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而名聲大振。蘋果公司上下都將喬布斯視為大救星,喬布斯的境遇也和當年出走時完全不一樣了。12年的出走,用最後的回歸來做結局,喬布斯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但他的行動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有能力對蘋果公司負責。
真正的巨人並不是他從未倒下過,而是他能在每一次倒下之後又能迅速地、堅定地站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勇氣。
生活中從不失敗的人根本不存在。失敗有時也是檢驗一個人品質的機會,因為有的人就此一飛衝天,有的人從此一蹶不振。這其中的差別就是勇氣。既然是在正確的原則的指引下做成的事情,那麼即使是要麵對失敗和挫折,我們也可以淡定自若,繼續自己的征程。
66.珍惜你所擁有的唯一——此刻
常常會有這樣的時候:我們深陷在對昨天傷心往事的懊悔中,期待明天會有不一樣的豔陽高照,卻唯獨忽視了今天的存在。“將來我要做政府高官,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將來的發明肯定能解決現在爭論不休的問題”,“將來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對年輕人來說,過去還不怎麼值得回味,展望未來,信口開河又不用負責,成了大家平常的一件樂事。但事實上,我們除了現在、此刻,一無所有。你以為明天還會和今天一樣,但頻繁的自然災害等也有時候給我們小小地提一下醒:明天並不一定會到來。
1871年春天,一個蒙特端綜合醫院的醫學院學生偶然拿起一本書,看到了書上的一句話,就是這句話,改變了這個年輕人的一生。它使這個原來隻知道擔心自己的期末考試成績、自己將來的生活何去何從的年輕的醫學院學生,最後成為他那一代最有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舉世聞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被聘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還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他死後,他的一生用厚達1466頁的兩大卷書才記述完。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而下麵就是他在1871年看到的由湯馮士·卡萊裏所寫的那句話:“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來,而是重視手邊清楚的現在。”
42年之後,在一個鬱金香盛開的溫暖的春夜,威廉·奧斯勒爵士在耶魯大學作了一場演講。他告訴那些大學生,在別人眼裏,曾經當過四年大學教授、寫過一本暢銷書的他,擁有的應該是“一個特殊的頭腦”,可是,他的好朋友們都知道,他其實也是個普通人,他所取得的一切隻是因為他注重了今天。
時間並不能像金錢一樣讓我們隨意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我們所能使用的隻有被給予的那一瞬間——此刻。所謂“今日”,正是“昨日”計劃中的“明日”;而這個寶貴的“今日”,不久將消失到遙遠的彼方。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得以生存的隻有此刻——過去早已逝去,而未來尚未來臨。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的期票;隻有今天,才是現金,具有流通的價值。所以,不要老是惦記明天的事,也不要總是懊悔和抱怨昨天發生的不順心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對於遠方將要發生的事,我們無能為力。杞人憂天,對於事情毫無幫助。所以記住:你現在就生活在此處此地,而不是遙遠的地方。
一位哲學家在古羅馬的廢墟裏發現了一尊神像。由於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神像,哲學家好奇地問它:“你是什麼神啊,為什麼有兩張麵孔?”
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雙麵神。我可以一麵回視過去、吸取教訓,一麵仰望將來、充滿希望。”哲學家又問:“那麼現在呢?最有意義的現在,你注視了嗎?”
“現在!”神像一愣,“我隻顧著過去和將來,哪還有時間管現在。”
哲學家說:“過去的已經逝去了,將來的還沒有來到,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如果無視於現在,那麼即使你對過去未來了如指掌,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神像一聽,恍然大悟,便失聲痛哭起來:“你說的沒錯,就是因為抓不住現在,所以古羅馬城才成為曆史,我自己也被人丟在了廢墟裏。”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不要煩惱明天的事,因為你還有今天的事要煩惱。”這是一句隱含大智慧的話,卻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很多男人努力賺錢養家,心想賺夠錢讓家人擁有幸福的未來,後來發現錢永遠賺不夠,家人也沒了。因為家人擁有無數個淒涼孤單的現在,所以決定去追求自己當下的快樂。
何必為明天的事情憂慮呢?把一切淚水留給昨天,把所有煩惱拋向未來,專心地過好今天,活出生命的色彩,當晚上安然入眠時,那就是給今天最好的掌聲和禮讚。
67.有怨氣不如有誌氣
美國人常開玩笑說,是一位布朗小姐的厚此非彼,才刺激“造就”了一位美國總統。
在讀高中畢業班時,查理·羅斯是最受老師寵愛的學生。他的英文老師布朗小姐,年輕漂亮,富有吸引力,是校園裏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同學們都知道查理深得布朗小姐的青睞,他們在背後笑他說,查理將來若不成為一個人物,布朗小姐是不會原諒他的。
在畢業典禮上,當查理走上台去領取畢業證書時,受人愛戴的布朗小姐站起身來,當眾吻了一下查理,向他表達了出人意料的祝賀。
當時,人們本以為會發生哄笑、騷動,結果卻是一片靜默和沮喪。許多畢業生,尤其是男孩子們,對布朗小姐這樣不怕難為情地公開表示自己的偏愛感到憤恨。不錯,查理作為學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致告別辭,也曾擔任過學生年刊的主編,還曾是“老師的寶貝”,但這就足以使他獲得如此之高的榮耀嗎?典禮過後,有幾個男生包圍了布朗小姐,為首的一個質問她為什麼如此明顯地冷落別的學生。
布朗小姐微笑著說,查理是靠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她特別的賞識,如果其他人有出色的表現,她也會吻他們的。
這番話使別的男孩得到了些安慰,卻使查理感到了更大的壓力。他已經引起了別人的忌妒,並成為少數學生攻擊的目標。他決心畢業後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報之一吻。畢業之後的幾年內,他異常勤奮,先進入了報界,後來終於大有作為,被杜魯門總統親自任命為白宮負責出版事務的首席秘書。
當然,查理被挑選擔任這一職務也並非偶然。原來,在畢業典禮後帶領男生包圍布朗小姐,並告訴她自己感到受冷落的那個男孩子正是杜魯門本人。布朗小姐也正是對他說過:“去幹一番事業,你也會得到我的吻的。”
查理就職後的第一項使命,就是接通布朗小姐的電話,向她轉述美國總統的問話:您還記得我未曾獲得的那個吻嗎?我現在所做的能夠得到您的評價嗎?
倘若杜魯門因為布朗小姐的冷遇而一蹶不振,終日抱怨,那麼,美國人將失去一位優秀的總統,而杜魯門本人則會與精彩的人生擦肩而過。
生活中,當我們遭到冷遇時,不必沮喪,不必憤恨,樹立更加偉大的理想,並堅定地維護。唯有權利贏得成功,才是對曾經的屈辱最好的答複和反擊。
不能因為月缺,就抱怨月亮不圓;不能因為日食,就指責太陽也不可靠。任何人都會遇到喜與憂,任何一天都有好與壞,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冷遇對於一個真正堅韌的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是鋒利的鋼刀。每一次錘打都是痛苦的,但曆經的錘打越多,這把鋼刀就越鋒利,最終,你能夠用這把由自己鍛造的鋼刀開辟自己的戰場。
上天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在上麵附加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你期望自己能夠有個不平凡的人生,就不要抱怨“冷遇”與“困難”的到來,因為,那些逆境中的折磨,正是你成就非凡人生的墊腳石,是上天恩賜予你的最好的禮物。
68.每晚反省自己的行為
反省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不僅在失敗的時候要反省,就是在平常也要時時反省。
1.反省讓你保持清醒
如果你讀過《聖經》就會知道,上帝要求人們學會反省。
《新約》裏就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對基督懷有敵意的巴裏賽派人,有一天,將一個犯有奸淫罪的女人帶到基督麵前,故意為難耶穌,看他如何處置這件事。如果依教規處以她死刑,則基督便會因殘酷之名被人攻訐,反之,則違反了摩西的戒律。基督耶穌看了看那個女人,然後對大家說:“你們中間誰是無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打她。”
喧嘩的群眾頓時鴉雀無聲。基督回頭告訴那個女人,說:“我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此則故事告訴我們的是:當要責罰別人的時候,先反省自己可曾犯錯。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有迷才有悟,過去的“迷”,正好是今日“悟”的契機。因此經常反省,檢視自己,可以避免偏離正道。
日本近代有兩位一流的劍客:一位是宮本五臧,另一位是柳生又壽郎。宮本是柳生的師父。
當年,柳生拜師學藝時,問宮本:“師父,根據我的資質,要練多久才能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罷!”
柳生說:“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努力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一臉狐疑,又問:“如果我晚上不睡覺,夜以繼日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你晚上不睡覺練劍,必死無疑,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劍客。”
柳生頗不以為然地說:“師父,這太矛盾了,為什麼我越努力練劍,成為一流劍客的時間反而越長呢?”
宮本答道:“要當一流的劍客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永遠保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現在你兩隻眼睛都看著一流劍客的招牌,哪裏還有眼睛注視自己呢?”
柳生聽了,滿頭大汗,當場開悟,終成一代名劍客。
要當一流的劍客,光是苦練劍術不管用,必須永遠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要當一流的推銷家,光是學習推銷技巧也不管用,也必須永遠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
要認識自己必須依靠自己與別人,自己就是前述的自我剖析,別人就是他人的批評。由於自我剖析往往不夠客觀與深入,因此得依賴他人的批評。
曾有人向哈佛的魯恩教授抱怨說:“我每天都在拚命地工作、工作,我一刻也沒閑過,可如此努力為什麼卻總是不能成功?”
正如成功多是內因起作用一樣,失敗也多是自己的缺點引起的。一個人必須去除抱怨,懂得不斷反省和總結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才不會老在原處打轉或再次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人隻有通過“反省”,時時檢討自己,才可以走出失敗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錯誤,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人為什麼要自省?這裏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個方麵是主觀原因。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個性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而年輕人更缺乏社會曆練,因此常會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另一方麵是客觀原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隻說好話,看到你做錯事、說錯話、得罪人也故意不說,因此,這就更需要你自己通過反省來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
2.每天自省5分鍾
一般地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做“自我觀照”,其實質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麵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主動培養自省意識也是一種能力,要培養自省意識。
首先,得拋棄那種“隻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麵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
“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這不是我幹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幹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其次,培養自省意識,就得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後,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覺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鏡子;這個照鏡子,就是一種自我檢查,隻不過是一種對外表的自我檢查。相比之下,對本身內在的思想作自我檢查,要比對外表的自我檢查重要得多。可是,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這樣的自我檢查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們沒有照鏡子,那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呢?也許,臉上的汙點沒有洗掉;也許,衣服的領子出了毛病……總之,問題都沒有發現,就出了門。可是,我們如果不對內在的思想作自我檢查,那麼,我們就可能是出言不遜也不知道,舉止不雅也不知道,心術不正也不知道……
那是多麼的可怕!我們不妨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夜裏剛躺到床上的時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每當出了問題的時候,先從自己這個角度作一下檢查,看看有什麼不對。而且,還要經常地對自己作深層次、遠距離的自我反省。
最後,培養自省意識,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設計好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樣,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麼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自知之明,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嚴於責己,即便能養成自省的習慣,但並不等於說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對自己的評價來說,如果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就會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把自己估計得過低了就會自卑,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隻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經常是處於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一方麵,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之難,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個觀念、某一種理論,那就更難了。
69.沉默比牢騷更有建設性
對於那些熱愛抱怨的人來說,沉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沉默卻能把他們從抱怨情緒中解救出來。
如果你什麼都不說,大家也許還會讚美你穩重;如果你說個不停,不但不會表現出你期望的睿智,反而會令人感覺到浮躁。倘若你滔滔不絕了很久,表達的內容卻無非是抱怨和牢騷,那就更不夠明智了。
所以,在思想上給自己一個過濾器吧,當你想要抱怨時,請讓自己沉默幾分鍾,讓你的話語先穿越抱怨的過濾器。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謹慎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驅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牢騷。
法國有句諺語,雄辯如銀,沉默是金。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沉默確實勝於雄辯,當然更勝過那些毫無價值的抱怨的話語。在這一點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可謂眾人的表率。
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得手後,盡管美軍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在一些美國議員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議員反對美國向日本宣戰。
當時羅斯福已經將局勢分析得十分明朗,他明白如果不趁日軍立足未穩時發動戰爭,等到日軍發展起來戰爭會變得更加艱巨。同時,他也明白那些持反對態度的人的想法。“一戰”中,美國在最後階段才參戰,戰爭沒有在本土進行,但最後美國卻因“一戰”而大發其財。所以,現在美國一旦參戰,國內經濟必受影響,而且戰爭的勝負很難預料。如果戰事對美國不利,到時如何收場?
羅斯福明白這些人的憂慮,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覺察出這些擔憂是毫無必要的,所以他決定:美國必須參戰。但是議員們觀點的分歧令他苦惱,他有時候心中會生出幾分厭煩的情緒,忍不住想要抱怨。
在一次會議上,當大家為戰還是不戰而爭論不休時,羅斯福突然要站起來,因為他雙腿殘疾,所以平常總以車代步。當他掙紮著要從車上站起來時,兩名白宮的侍從慌忙上前想幫他一把,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羅斯福憤怒地將他們推開。
於是,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羅斯福搖搖晃晃地掙紮著,從椅子上緩緩地站了起來。然後他滿臉痛苦卻倔強地堅持站著,默默地看著周圍的人,一言不發。
所有在電視機前看到這一畫麵的美國民眾都被感動了。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呢?
於是,在全國民眾意願的推動下,國會很快作出決議:對日宣戰。
羅斯福說服了那些原本反對參戰的人,他沒有采取強硬的態度,也沒有苦口婆心地進行規勸。他沒有抱怨,也沒有妥協,而是以一位領導人的姿態,成功地將局勢引導到他所希望的方向。這不正是沉默的力量嗎?
所以,沉默往往比抱怨更有建設性。抱怨是一種習慣,如果你不想把抱怨的話說出口,那麼就請沉默,讓自己暫停一下,調整一下呼吸,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加小心地選擇詞語,也更加仔細地斟酌自己將要表達的觀點是否合適。
說話之前,不如深呼吸,而不要窮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