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變聰明有兩個方法,但我們隻能選擇其中一個
很多人都在追尋讓自己變聰明的方法,因為人們發現一群人做同一件事情,其結果未必與每個人付出的努力、時間成正比,而是與每個人聰明的程度相關。聰明的人花一天做成的事情,很多人需要一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完成,效果還不一定好。每個人都想越來越聰明,至少要比過去的自己聰明一些。
真有一個辦法令人慢慢變得聰明起來嗎?有的。
變聰明有兩個辦法:一是到處去看看、走走,多經曆,就能多收獲,這要求你永遠不要停下來;二是待在一個地方不要動,一直耐心地觀察周圍的世界,慢慢你也就能變得聰明起來。
第一種方式的代言人要算達爾文。
查理·達爾文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博物學家,他震驚世界的名氣來自不朽的巨著《物種起源》。在這本書中,有豐富的自然材料、翔實的論述依據,它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論證生物是由進化演變而來的,並闡明了生物進化的原因和過程,它的誕生,讓人類對生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隻是,你一定不會想到,達爾文曾經是個有神論者。早年達爾文相信世上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而且還相信生物之所以有物種之別,是因為上帝有不同的意圖。
讓達爾文徹底推翻之前的想法,產生進化論思想的原因,就在於他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1831年年底,達爾文乘坐“貝格爾”號進行環球旅行,他在南美洲進行了長期科學考察。
在南美洲黏紅土的沉積層裏,達爾文發現了一種巨大的古代動物化石,這種化石和今天仍然生活在那裏的犰狳很相似,卻比現代犰狳大得多。這暗示著現代犰狳是古代犰狳的子孫後裔,但又有了某些變異。如果它們是上帝分別創造的,怎樣解釋其相似性呢?
隨後,在南美洲東海岸采集動植物標本時,達爾文又注意到相鄰地區的生物種類比較密切地相近似,而分布在距離較遠地區的同類生物,彼此的差異卻很顯著。如果它們都是上帝分別創造的,為什麼要如此分布呢?
最讓達爾文驚奇的是太平洋上加拉帕戈群島上的生物。這個群島位於赤道附近,離南美洲大約1000公裏,島上的生物都帶有南美洲大陸的生物種類的特性。顯然,它們是從大陸遷移過來之後又發生分化形成的。所有這些,以及他在旅行中的其他許多發現,都是用他從小接受的神創論解釋不了的。
5年之後,達爾文回到英國,立刻開始整理並研究這次旅行所搜集到的大量標本和資料,就物種的發生、演化問題進行深邃的思考、論證並與其他學者開展廣泛的討論。這就是他的新學說的來曆。
很明顯,如果不是長期的走動和學習,達爾文一生都可能是一個堅定的神創論者。
第二種變聰明的方法,則有點古怪——什麼叫做原地不動仔細觀察呢?《百年孤獨》中的烏蘇拉可以成為這種聰明法的代言人。
烏蘇拉是一個大家族中的長輩,她一輩子都在照顧家人。晚年她患白內障,看不清東西了,但她並沒有把這個事情告訴任何人,不願說的原因是她不想被當成一個廢物來看待。
烏蘇拉默默地記著各種家具之間的距離,辨認人的聲音。有時氣味給她提供了幫助,有時簡單的推理幫助她能“看”得更加清楚。有一天,家人中一個女孩的結婚戒指找不到了,烏蘇拉竟然準確地說出了它的位置!
“她發覺家裏的每個成員每天都在走同樣的路,幹同樣的事情,甚至在同一時間說同樣的話,而他們自己卻不知情。他們隻有在超出這種刻板的常規活動時,才會丟失東西。因此她聽到菲蘭達在為丟了戒指難受時,就想到她那天所做的一件同往常不一樣的事情,就是晾曬小孩室內的席子,由於她打掃時孩子在場,烏蘇拉心想她準是把戒指擱在他們唯一夠不著的地方,擱在壁架上了。可是,菲蘭達就隻沿著她日常活動的路線去找,不知道日常習慣妨礙了她找到東西。”
日常的習慣會妨礙我們尋找需要的東西。潛心觀察的人,能夠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一點點不同之處,而處理問題所需要的智慧就隱藏在細節中。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同時使用了這兩種方法,他們走馬觀花,走走停停,甚至後退;認為周圍的生活不值得用心,以為最大的智慧在遙遠的地方,敷衍了事,卻又等待著奇跡發生……沒有比這樣的狀態更糟糕的了。變聰明有兩個方法,選擇其中一個並認真堅持做下去,才會讓自己真正聰明起來。
71.盲目地追隨別人不如待在原地觀察
浮躁是這個時代最可怕的一種傳染病,因為它會讓我們變得盲目,失去自己的辨別力。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都為外物所遮蔽、掩飾,浮躁的心情占領了我們的整顆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許多遺憾。在學業上,由於我們還不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所以盲目地選擇了別人為我們選定的、他們認為最有潛力與前景的專業;在事業上,我們故意不去關注內心的聲音,在一哄而起的熱潮中,我們也去選擇那些最為眾人看好的熱門職業……現代人慣於為自己做各種周密而細致的盤算,權衡著可能有的各種收益與損失,但是,我們唯一忽視的,便是去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做事情。
一位長者問他的學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為何?學生列出“清單”一張:健康、才能、美麗、愛情、名譽、財富……誰料老師不以為然地說: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項——心靈的寧靜,沒有它,上述種種都會給你帶來可怕的痛苦!
唯有寧靜的心靈,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聽到自己內心的呼喚。
每天我們見到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浮躁之心油然而生,這也是我們不去傾聽內心聲音的一個緣由。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優雅在逐漸喪失。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對於現代人來說,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和夢想。內心的聲音,便在這些繁忙與喧囂中被湮沒。物質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隻知道跟隨大流。
盲目模仿別人,就是在敷衍自己。如果你能和烏蘇拉一樣,留在原地觀察,也許你就能看到我們每天做的事情是多麼經不起推敲。
有一隻兔子長了三隻耳朵,因而在同伴中備受嘲諷戲弄,大家都說它是怪物,不肯跟它玩。為此,三耳兔很是悲傷,時常暗自哭泣。
有一天,它終於作了決定,把那一隻多出來的耳朵忍痛割掉了。於是,它就和大家一模一樣,也不再遭受排擠,它感到快樂極了。
時隔不久,它因為遊玩而進入另一片森林。天啊!那邊的兔子竟然全部都是三隻耳朵,跟它以前一樣!但由於它已少了一隻耳朵,所以,這裏的兔子們都嫌棄它、不理它,它隻好怏怏地離開了。從此,它領悟到一個真理:隻要和別人不一樣的,就是錯!
到底幾隻耳朵才算是對的呢?可憐的兔子竟然沒有按照自己的健康和需求來衡量,隻在意和別人是否一樣。
讓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測試:
想想你接下去要做什麼事情,然後問這幾個問題:我必須做這件事,還是別人都在這樣做,所以我也要做?我的方式是最恰當的嗎?我是否發揮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後的結果是否讓我滿意?
當你經過這樣一個反問的過程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我們本來可以不做的。
很多人在時尚、潮流中追趕,但是看看曆史的裏程碑,如香奈兒等,她們本來是敢於翻新的人,她們從來不模仿別人,隻是在不斷將自己內心的美表現出來。如果有人以為跟風能創造出藝術和時尚,那是大大的錯誤。
在秘密法則中,有一條是“你的職責在你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都負責不了,又怎能對他人負責呢?
72.占有知識並不等於有了智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
什麼是知識?
知識是那些沒有經過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而獲得的認識和經驗。我們從學校、教會、父母、長輩那裏學到的一切,從書本雜誌、電影電視、朋友閑談等獲得的一切新信息都是知識。
什麼是智慧?
智慧是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心靈感受而獲得的能力。智慧無法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而獲得,智慧是思維的“孩子”、不經思考的人生無法獲得智慧。
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對自己說:“不要分心,不要為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可見,他是一個懂得區分知識和智慧的人,他追求的是智慧而非知識。
時下有一種特別的風氣,就是把書本當做“裝飾品”擺放在客廳和書房中。《四庫全書》全部都是燙金的收藏版,四大名著之類的大部頭更成了文化人的象征。似乎把那些裝幀精良的書放到自己的書架上,就能變成一個有學問的人,或者是看起來很有學問的人一樣。
這當然是在自欺欺人,擁有了一本限量版的好書而不讀,還不如在地攤上和別人交換讀了的二手書。因為隻有讀過,才能對自己的內心有所觸動。
也有一些人,喜歡“掉書袋”。為了顯示自己讀過很多書,言談舉止中總是夾雜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語言,或者是外語單詞,這樣的人其實也是很幼稚的。
其實,大部分人擁有強烈的占有知識的欲望,是因為對無知的恐懼、對人生的不安。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在危急的關頭往往能沉著應對,擁有智慧的人生才是踏實的。但虛有學問的外表,這樣的人終究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活著。你想讓師長刮目相看,想令親友們大吃一驚,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想想,他們是否真的會欣賞那種不懂裝懂的讀書人,又是否值得你擾亂心境去討好?捫心自問,如果你曾經帶著虛榮的目的去讀書,你能看清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嗎?一個重視外表勝過重視內心的人,重視浮華多於重視本質的人,你會尊重嗎?
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牧場中,人們看到有三個大學生在那裏打工。這三個人中,一個來自劍橋,一個來自牛津,還有一個是德國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人們都非常驚異:居然讓大學生來看管家畜!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領導眾人的領袖,而現在卻在這裏“領導”羊群。牧場主人雇用的這些學生,雖然滿腹經綸,能說好幾門外語,可以討論深奧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可是,要說掙錢卻不能和一個沒有上過學的人相比。他整天談論的隻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場,眼界十分狹隘,但他卻能夠賺大錢,而那些大學生卻連謀生都很困難。這是一場“有文化和沒文化、大學和牧場的較量,而後者總是能夠占上風的”。
我們都聽說過“買櫝還珠”的寓言故事,一個過分雕飾的盒子和一顆光彩照人的珠子,哪一個更有價值,不言而喻。
而在人生中,追求虛有其表的學問而忽略自己內心真正的理想又何嚐不是靈魂在舍本逐末,在珍貴的人生旅途中“買櫝還珠”?
停止這愚蠢可笑的行動吧,讓你的一切行為符合生命本質,摒棄外表讓人眼花繚亂的光榮和浮華,追求心靈的提升、目標的明確,才是我們要做的事。
73.勇於突破“我不能”的自我限製
“那隻狼始終跟在他後麵,不斷地咳嗽和哮喘。他的膝蓋已經和他的腳一樣鮮血淋漓,盡管他撕下了身上的襯衫來墊膝蓋,他背後的苔蘚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漬。有一次,他回頭看見病狼正餓得發慌地舔著他的血漬,他不由得清清楚楚地看出了自己可能遭到的結局。除非,除非他幹掉這隻狼。於是,一幕從來沒有演出過的殘酷的求生悲劇開始了:病人一路爬著,病狼一路跛行著,兩個生靈就這樣在荒原裏拖著垂死的軀殼,相互獵取著對方的生命……”靠著頑強的求生欲望,那個被同伴拋棄在荒野中的垂死的人最終用牙齒咬死了狼,喝了狼血,活了下來。
這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著作《熱愛生命》中一段關於人與狼搏鬥的精彩片段,在他的另一本小說《野性的呼喚》中,養尊處優的狗巴克被人偷偷賣到了寒冷的西北礦區,也爆發出了它野性、堅強的另一種潛質,成了最凶殘的雪橇犬的頭領。生命的力量,在巨大的壓力下能爆發出我們永遠也想不到的潛能。
在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突破自身的限製,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對於未知的環境,我們總是習慣於懷疑自己,總覺得自己不行。就是在這樣自我懷疑中,我們消磨了勇於突破的意誌,也阻礙了自己爆發潛能的機會。其實,人們在通常情況下隻發揮出了他個人能力的1\/10,而在受到了嚴重的挫傷和刺激之後,才能將大部分或者全部隱藏的能力爆發出來。
有一位哲人說:“任何的限製,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當自己不再相信自己,將自己的勇氣和信心都鎖進了心門的時候,我們就再也完不成心中積極向上的誓言了。所以,想要人生按照自己的方向行走,想要生命中所有的潛能都爆發出來,就要敢於突破心中的枷鎖、突破自我。
一天,一個喜歡冒險的男孩爬到父親養雞場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現了一個鷹巢。
他從巢裏拿了一隻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一隻母雞來孵。孵出來的小雞群裏有了一隻小鷹,小鷹和小雞一起長大,因此它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麼。
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但是,當它逐漸長大的時候,它內心裏就有一種奇特不安的感覺。它不時想:“我一定不止是一隻雞!”隻是它一直沒有采取什麼行動。直到有一天,一隻老鷹翱翔在養雞場的上空,小鷹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一股奇特的力量,感覺胸膛裏的心正猛烈地跳著。它抬頭看著老鷹的時候,油然而生一種想法:“養雞場不是我待的地方,我要飛上藍天,棲息在山岩之上。”它從來沒有飛過,但是,它的內心有著飛翔的力量和天性。它展開雙翅,飛到一座矮山頂上,極為興奮之下,它再飛到更高的山頂上,最後衝上青天,到了高山的頂峰。它發現了偉大的自己。
也許有人會說:“那不過是個很好的寓言而已。我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或許這正是問題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這是事實,我們隻把自己限製在自我期望的範圍以內,我們壓製了自己的潛能。但是人體確實具有比表現出來的東西更多的才氣、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機能。
500年前,你如果跟別人說,你坐上一個銀灰色東西就可以飛上天;你拿出一個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夠跟遠在千裏之外的朋友說話;打開一個“方櫃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他們也同樣會告訴你“不可能”,可事實上,如今都已變成了現實。
千萬別說“我不行”!任何事情沒做之前誰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況且我們從嚐試的利弊來考慮,嚐試失敗了,最多說明這條路確實行不通;而如果嚐試成功了,豈不是讓我們證明了自己可以做到?
如果別人能夠靜下心來飽讀詩書,你也可以;如果別人能夠和同學相處愉快、和父母相互理解,你也可以;如果別人能夠站在眾多的老師和同學麵前說出自己的世界主張,你也可以。
萬事開頭難,突破“我不能”最大的障礙,就是第一次挑戰自己的極限。不過,一旦你有了這個好的開始,你就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你的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好。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對你的實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並且因此產生有效的行動,直至引導你走向成功。
74.夢想就在實現的道路上了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始終堅信成功就在人生道路的另一端,慢慢朝自己走來。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說過:“我知道它已經在路上了。”“想象力就是一切,它是生命將發生之事的預覽。”看不到夢想成為現實美好的畫麵的人,是無法感受到來自宇宙的力量和恩賜的。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已經得到。隻有堅定這樣一個信念的人才能對夢想發出足夠大的召喚,讓整個宇宙感受到你對它的要求。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全美國的多次演講中都曾經提及過這一點,並把他所說的話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說,卡耐基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是歸功於他熱忱的力量和對夢想的堅定。聽過卡耐基演說的人都常常說他不是一個很好的演說家,他也不會用“演說專家”的辭藻。不過,他所散發出來的力量從一開始就會吸引住所有的聽眾,使聽眾從頭到尾一直全神貫注地聆聽他的演說,感受到他強大的動力。
用心去感受夢想到來的那一瞬間,你就可以真正踏上夢想之旅。科學界一直存在著一個對於平行空間的探討,有些事物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但它很可能與我們同時共存在這個茫茫的宇宙中,這當中的事物甚至有可能是另一個自己,也有可能是你的夢想。根據吸引力的法則,你的思想和感覺隻要能夠發出讓整個宇宙可以感知的頻率,你所提出的要求就會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到你的麵前成為現實。從平行空間的角度來看,其實你夢想要求的東西可能一直就在你身邊不遠處的另一個空間裏存在著,但由於你所處的空間和另一個空間的頻率不一,所以你看不到它的存在。當你全心全意地去感受、去認為它正在或已經到來的時候,你的體內就會發出與另一個空間相同的頻率,因而你就真的能夠看見你的夢想並且接收它。
1933年,他出生在美國芝加哥的黑人貧民窟。“二戰”期間,芝加哥經濟蕭條,黑幫林立,街上每天都有鬥毆和搶劫事件發生。他厭惡這一切,經常會對著天空中往返穿梭的飛機發呆。他想知道,這些飛機飛向何處,外麵會有更美好的世界嗎?
他問父親:“我為什麼不能飛?”父親說:“你沒有翅膀。”他很沮喪,父親又說:“孩子,隻要有夢想,你也能飛。”
一切的改變緣於一架鋼琴。一天,他和小夥伴闖進了一家軍械庫玩。鬼使神差般的他走進一間小屋,黑暗中一架立式鋼琴將他的視線牽引了過去。他走過去,緩緩坐下,手指輕輕觸摸那些琴鍵。那一刻,他熱血沸騰,“我的心從此尋找到了一生的方向,那就是音樂。”那年,他10歲,他的夢想是成為歌手。
“二戰”後,他隨父親搬到西雅圖市,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由於小號吹得非常出色,他逐步贏得了和爵士樂高手同台演出的機會,繼而又實現了另一個突破——全美巡演。那年,他20歲,他的夢想是唱響整個歐美。
當美國滿足不了他的雄心壯誌時,他繼續“遷徙”,來到了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除了演出,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作曲、配樂樣樣都令他興趣盎然。那年,他30歲,他的夢想是成為全能的音樂家。
再次回到美國,他開始進軍好萊塢,並且迅速成長為好萊塢大腕們爭搶的配樂大師,先後八次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提名。40歲那年,他的夢想是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大師。
或許是過多地透支了健康,41歲那年,他得了動脈瘤。醫生建議他做開顱手術,手術成功率很低,但要活下來,必須冒險去做。所幸,他挺過了這一關;不幸的是,由於手術後顱骨鑲嵌了鋼夾,他再也不能登台演奏了。人們都以為,他會一蹶不振,但他沒有,反而滿懷激情地投入到了一項新的工作中。他為一名黑人男孩製作專輯,結果唱片暢銷全球,成為曆史上銷量最大的唱片。那個男孩就是後來的天王巨星邁克爾·傑克遜。他邀請斯皮爾伯格執導電影《紫色》,大膽起用了一位毫不知名的黑人女演員。這個女孩叫奧普拉·溫弗瑞,後來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主持人。50歲那年,他的夢想是幫助別人實現夢想。
此後,他在演藝圈的影響力無人能比。他曾彙聚全球百名當紅歌星,演繹歌曲《We Are the
World》。這首歌,被稱為20世紀最有意義的歌曲,共籌得5億美元善款,全部用於非洲賑災基金。從這首歌開始,他堅持身體力行,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慈善事業上。60歲時,他的夢想是慈善。
2008年,他與季羨林、何振梁、李安等各界人士被聘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藝術顧問,先後多次來到北京,忙碌了好一陣子。奧運會結束後,記者問他,北京奧運會哪一點令你印象最為深刻?他脫口而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也代表了他現在的夢想。此時,他已年過70。
他叫昆西·瓊斯,被譽為西方現代音樂的教父。有人問他,你早已功成名就,為何從不停下腳步?他說,因為我的夢想永遠在路上。
昆西·瓊斯作為一個出生於貧民窟的黑人孩子,從卑微貧寒到地位顯赫,將本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他在極度偶然的情況下找到了自己音樂的夢想,並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當他一次次抵達他的目的地,眼前的路就一直順著他的眼神望向了前方。從成為歌手,到唱響整個歐美,到成為全能的音樂家,到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大師,到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到慈善……他永不停息,永不止步。他說他的夢想永遠在路上。
沒有夢想的人永遠不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有夢想但心智不夠堅定的人即使有著對成功的極度渴求也鮮有成功,隻有能夠看到夢想在康莊大道上一步一步向自己邁進的人才能夠到達成功的頂點。
75.在別人的嘲笑中向目標邁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嘲笑無時無刻不在窺視著你,嘲笑就像一把無形的劍,殺人於無形之中;嘲笑也像一支逼人的槍,讓人於難堪中成名。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在嘲笑中也一樣。
一隻饑餓的鴨子在黑夜中的湖麵裏覓食,它忽然看見水中月光的倒影,它以為這是一條閃著銀光的魚。結果,它的舉動遭到了幾個同伴的嘲笑,這一笑使得鴨子極為難堪。從此,再也不敢潛水覓食了。從此,鴨子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後死在了滿是魚兒的湖水裏。嘲笑對於鴨子來說是一把致命的劍,最終落得了喪命的下場。
反觀我們身邊,其實也不乏有些像這隻鴨子一般的人,恐懼失敗,畏首畏尾,怕被人嘲笑。有些同學因為上課回答問題錯誤,被同學嘲笑了幾聲,從此便再也不敢回答問題了,這是很不應該的。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試想,如果不把自己的答案說出來,又怎知自己對錯呢?
相反,對於有些人來說,他人的質疑和嘲笑正是他們前進的動力。隻有能夠在嘲笑中堅持、奮起的人,才能走到最後看到最美的風景。記得有一位老師曾經說過:對於有些學生,一般的鼓勵是沒有用的,關鍵要用鋒利的刀子去做他們心靈的手術。很多時候,別人的嘲諷恰恰能夠喚醒我們心底的那個巨人,引爆我們體內的無限潛能。
偉大的畫家梵·高,曾做過無數次失敗的行當:失敗的畫店學徒,失敗的求學者,失敗的傳教士……但梵·高卻沒有就此放棄,他堅定地選擇了繪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雖然他還沒有出發,嘲笑和打擊便撲麵而來,而相信自己的勇氣把這一切都戰勝了。隨著時間的消逝,那些不可一世的嘲笑已經灰飛煙滅,真正留下來的是偉大的梵·高和他那熾烈美妙的畫麵萬古長存。在真正的勇者麵前,嘲笑是一支逼人的槍,讓人在難堪中成名。
偉大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演講和書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鬥誌,激勵他們取得輝煌的成功。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認真地探討卡耐基的教學課程,但實際上,卡耐基自己的經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1880年11月24日,戴爾·卡耐基誕生於密蘇裏州瑪麗維爾附近的一個小市鎮。父親經營一個小小的農場。家裏非常窮,吃不飽,穿不暖。由於營養不良,小卡耐基非常瘦小,卻長著一對與頭部不很相稱的大耳朵。
卡耐基上的小學校名很浪漫,叫玫瑰園,卻非常簡陋,隻有一間教室。他在學校可不是一個聽話的家夥。因為調皮搗蛋,搞惡作劇,他幾次差一點被學校開除。他那雙又寬又大的耳朵是同學們嘲弄的對象。有一次,班上一名叫山姆·懷特的大男孩與卡耐基發生了爭吵,卡耐基說了幾句很刻薄的話,懷特被激怒了,便恐嚇道:“總有一天,我要剪斷你那雙討厭的大耳朵。”他嚇壞了,幾個晚上都不敢睡覺,害怕在自己進入夢鄉以後被懷特剪掉了耳朵。
卡耐基16歲時,不得不在自家的農場裏幹更多的活兒。每天早晨,他騎馬進城上學。放學後便急匆匆地騎馬趕回家裏,擠牛奶、修剪樹木、收拾殘湯剩飯喂豬……在學校裏,瘦弱、蒼白的卡耐基永遠穿著一件破舊而不合身的夾克,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有一次上數學課時,卡耐基被老師叫到黑板前解答問題。他剛走上講台,就聽見身後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下課後才明白同學們笑話他的原因。班上一名搗蛋鬼坐在他背後,在他的破夾克的裂縫處插了一朵玫瑰花,還在旁邊貼了一張字條,寫著:“我愛你,瑞德·傑克先生。”在英語中,瑞德·傑克與破夾克是諧音詞。卡耐基非常難受。回家後他對母親說:“同學們老是笑話我穿的破衣服,我不能集中精力聽課。”媽媽說道:“你為什麼不想辦法讓他們因佩服你而尊敬你呢?”
1904年,卡耐基高中畢業後就讀於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這時,家裏已把農場賣掉,遷到學院附近。卡耐基負擔不起市鎮上的生活費用,就住在家裏,每天騎馬到學校去上課。他是全校600名學生中五六個住不起市鎮的學生之一。他雖然得到全額獎學金,但還必須四處打工,以彌補學費的不足。
卡耐基發現,學院辯論會及演說賽非常吸引人,優勝者的名字不但廣為人知,而且還被視為學院的英雄人物。這是一個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機會。但他沒有演說的天賦,參加了12次比賽,屢戰屢敗。30年後,卡耐基談及第一次演說失敗時,還以半開玩笑的口吻說:“是的,雖然我沒有找出舊獵槍和與之相類似的致命東西來,但當時我的確想到過自殺……我那時才認識到自己是很差勁的……”經曆失敗後,卡耐基發奮振作,重新挑戰自我。
1906年,戴爾·卡耐基一篇以《童年的記憶》為題的演說,獲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說家獎。這是他第一次成功嚐試,這份講稿至今還收錄在瓦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的校誌裏。
年輕的卡耐基並沒有因為同學們的嘲笑和奚落而喪失鬥誌,從卡耐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專心致誌地向著一個準確的目標前進,所有的障礙就會不攻自破。要記住秘密的法則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它像一把利刃,幫助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它像一盞明燈,帶領我們走向美好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