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處處有心皆教育

31.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世界上再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師了,它能教給你無窮無盡的知識。可是非常遺憾,社會上大多數孩子未能好好利用它。斯特娜認為,以大自然為主題,可以向孩子講述的有趣故事是無窮無盡的。

同時,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不僅可使他們的身體健壯,而且精神也會旺盛起來。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從小就能親密接觸大自然,很小就能叫得出許多植物和動物的名稱,知道它們的特性和用途。因為長期接觸、觀察大自然中的動物和植物,寫這方麵的作文也形象、生動。可生活在城市高樓中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每天的生活幾乎被學習填滿了,好不容易有個假期,也要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代替,他們接觸自然的時間少,對動物、植物缺乏了解和觀察,如果老師布置這類作文,往往無話可說,即使寫出幾句也很幹癟,缺乏準確性和生動性。

不止是寫作文,親近大自然,本來是人的本性。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川河流、風霜雪雨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城市的孩子因遠離大自然,很少呼吸新鮮空氣,越來越遠離藍天、陽光、花草、動物等大自然因素,現在城市裏的孩子在鋼筋混凝土構築的高樓以及防盜門裏,在家長過分嗬護和溺愛下,在電視、音響、電子遊戲、電腦所製造出來的“狹小空間”中,逐漸喪失了親近大自然的本性。這猶如在動物園中長大的野生動物一樣,失去了自然生態條件,就勢必會失去許多野性和本能,而且性格也變得乖張。

斯特娜夫人是著名的教育學家,她開創的“自然教育法”是少兒早期教育的典範。斯特娜夫人用這套教育方法將自己的女兒維尼夫雷特培養成“3歲開始寫詩,4歲用世界語寫劇本,5歲前用8國語言表達思想,同時在音樂、美術、文史、數學方麵才能超群,身心健康發展,富有愛心”的“神童”。

斯特娜夫人從不用強迫的方式教育孩子,所有教育都是以遊戲或是故事的形式進行的。為此,斯特娜夫人在當時就建議,應當從改造不良少年的經費中拿出一部分錢,把城市的孩子經常帶到郊外去接觸大自然,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不良少年的產生。這個建議對於當今大都市孩子的教育也是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的。

斯特娜夫人盡可能帶著女兒到郊外去,利用實物向她講述各種有趣的故事,涉及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等幾乎所有的科學領域。且看看她在書中的記載:

“我們經常到郊外去,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進行剖析,砸碎一塊岩石進行觀察,窺視小鳥的窩,觀察小蟲的生活狀況,等等。維尼夫雷特喜歡用顯微鏡觀察各種東西,同時,還寫出了有關各種事物的極其有趣的散文。維尼夫雷特非常喜歡植物,采集的標本堆積如山。她還運用世界語,搜集世界各地的植物標本。還有壓花冊,這也是通過懂世界語的小朋友采集的生長在各地偉大人物和詩人墓地上的花以及古代戰場上的花,經過壓製而成的。其中最珍貴的是《奧雕邦花冊》。眾所周知,奧雕邦先生從事研究的地區是美國肯塔基州漢德森的附近樹林。這個壓花冊就是維尼夫雷特親自采集製成的,她在這個樹林中獲得了有關大自然的各種知識。”

“開始時她非常害怕青蟲,自從告訴她青蟲會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後,就不害怕了。我還向她講述螞蟻和蜜蜂的生活規律,她對它們的集體生活很感興趣。她還研究黃蜂和雄蜂的生活,寫出了許多散文。”

“維尼夫雷特現在正在研究甲蟲,據她說甲蟲有15萬多種。而且她自己也要發現新的種類。她博覽過有關甲蟲的許多書。冬天在野外看不到甲蟲時,就到卡內基研究所看著標本進行研究。”

斯特娜夫人認為,讓孩子搞園藝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她讓女兒從小就開始搞園藝、栽培花草和馬鈴薯等。維尼夫雷特非常喜歡做這些事,每天給它們澆水、鋤草,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和有趣。

每年夏天她還帶女兒到山中過幾天野營生活,讓她在那裏研究自然,並且經常帶她到原野去,在草叢中觀察野花和小蟲。草叢中有歌德所說的《草中小世界》,即各種小蟲組成的世界。

維尼夫雷特還養過小鳥。她有兩個金絲雀:一個叫菊花,一個叫尼尼達。菊花是許多日本少女喜歡的美名,尼尼達是西班牙語嬰兒的意思。維尼夫雷特教給金絲雀各種玩意兒,它們能隨著小提琴歌唱,又能站在手掌上跳舞。維尼夫雷特彈鋼琴,小鳥就站在她的肩上,叫它們閉上眼睛,它們就閉上雙眼,讀書時叫它們翻開下一頁,它們就用小嘴翻到下一頁。

此外,她還飼養著小狗和小貓。飼養這些動物時,為了調食、喂水,孩子得高度注意,以培養她專注的精神,這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慈愛之心。有人認為飼養動物是危險的,因為動物是傳染病的媒介,而斯特娜夫人則認為,隻要讓孩子注意,是沒有什麼危險的。

由於飼養了金絲雀和狗,維尼夫雷特對其他的鳥獸也產生了興趣。她經常去動物園,研究各種鳥獸的生活狀況。結果,她首先寫出了《我在動物園裏的朋友》這本書,後來,又寫出了《和我在動物園裏的朋友聊天》一書。

為了使女兒對魚類感興趣,斯特娜夫人還在她的房間裏養有金魚和鯽魚。美國國內的大水族館,差不多都讓她去看過。對於礦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也采用同樣的方法去教。

為使女兒對天文學感興趣,斯特娜夫人讓女兒看神話書。同時帶她去過許多天文台,並用望遠鏡觀看天體。為此,她同許多天文學者交上了朋友。馬溫特·羅天文台的拉肯博士說,由於和維尼夫雷特交談受到了鼓勵,才寫出了《在頭腦混亂之中》一書。

維尼夫雷特能取得後來的成績,是和母親的這種教育分不開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家長應該認真向斯特娜夫人學習,相信這樣教育孩子的效果會事半功倍的。

32.生活處處是課堂

陶行知說過:“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課堂、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不可分割的。

兒童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生活,也不可能脫離生活的經驗。家長應引導孩子把生活與知識關聯起來,建立意義的聯係,使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學到課堂上看來枯燥的知識。同時,幫助孩子在生活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在多數學生家長甚至老師的眼中,課堂知識的學習、鞏固重於生活中的體驗、感悟,逐漸造成了學生“懂”與“會”的分離、“會”與“行”的誤區。這無疑是種錯誤的見解。

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學習應該回歸生活,解決實踐生活中的問題。

家長應該探究從生活中得來的問題,用生活來理解知識,努力使孩子體味到知識與世界萬物之間的密切聯係。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這是舊時代書齋學子的典型寫照。然而,如果今天的學習繼續這樣下去,孩子隻能對學習越來越反感。

我們應該讓孩子的學習材料“生活化”、學習過程“生活化”、學習成果“生活化”。

斯特娜夫人在培養女兒的過程中感到,在所有的學科中,再也沒有比數學更難於使孩子感興趣的了。盡管她曾通過遊戲法很容易地教會了女兒數數,並用做買賣的遊戲很容易地教會了女兒對錢的數法,然而,當教女兒乘法口訣時,卻遇到了麻煩:女兒有生以來第一次厭棄學習。由此可見,就是已到5歲左右的孩子,也是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盡管斯特娜夫人把口訣編成了歌詞供女兒唱,女兒還是不喜歡。

斯特娜夫人很擔心,有一次,她向芝加哥的斯他雷特女子學校的數學教授——洪布魯克女士請教,洪布魯克女士一語道破了問題之所在:“盡管你女兒缺乏對數學的興趣,但絕不是片麵發展,是你的教法不對頭。因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數學,所以她也就無興趣去學它了。你自己喜好語言學、音樂、文學和曆史,所以能有趣地教這些知識,女兒也能學得好。可是數學,由於你自己不喜歡它,因而就不能很有興趣地教,女兒也就厭惡它。”接著,這位傑出的女士十分熱情地教給斯特娜夫人一套教數學的方法。斯特娜夫人用這些方法教女兒數學後,效果果然很好。

這位女士的建議首先是讓孩子對數字產生興趣。例如,把豆子和紐扣等裝入紙盒裏,母女兩人各抓出一把,數數看誰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時,數數它們的種子;或者在幫助女傭人剝豌豆時,一邊剝一邊數不同形狀的豆莢中各有幾粒。

母女倆還經常做擲骰子的遊戲,最初是用兩個骰子玩。玩法是把兩個骰子一起拋出,如果出現6和4,就把6和4加起來得10分。如果出現2和4、3和3,就得6分,這時就有再玩一次的權利。把這些分數分別記在紙上,玩6次或5次之後計算一下,決定勝負。

女兒非常喜歡這類遊戲。當然,在女兒投入到這種遊戲的樂趣之後,她仍按洪布魯克女士的建議,每次玩遊戲不超過一刻鍾。因為所有數學遊戲都很費腦力,一次超過一刻鍾後就會感到疲勞。在這一遊戲玩了兩三周以後,她們又把骰子改為4個,最後達到了6個。接著,她們把豆和紐扣分成兩個一組的兩組或三組、三個一組的三組或四組,把它們排列起來,數數各是多少,並把結果寫在紙上,然後把這些做成乘法口訣表掛在牆上。這樣一來,女兒就懂得了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的道理。更複雜的遊戲可以以此類推地繼續做下去,這樣不但會使孩子玩得十分高興,同時也會把學到的很多數學知識加以應用,更對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

為了使女兒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斯特娜夫人還經常同她做模仿商店買賣情景的遊戲。所賣的物品有用長短計算的,也有用數量計算的,還有用分量計算的。價格是按照實際的價格,錢也是真正的貨幣。斯特娜夫人常常到女兒開辦的“商店”買各種物品,用貨幣支付,女兒也按價格表進行運算,並找給媽媽零錢。當女兒學習努力、工作積極或幫助家裏幹活時,斯特娜夫人就付給她錢。維尼夫雷特還不斷地從雜誌社和報社領取稿費,然後把這些錢用自己的名字存入銀行,並計算利息。不久,女兒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3.為孩子創造聲色世界

很多家長都認為智力是天生的。事實上,很多研究證明,兒童早期的智力培養,決定其日後的智力發展。但現在的很多家長並不能真正地開發兒童的早期智力。我們拿與孩子談話為例,如果父母能認真和幼兒談話,講故事給他聽,就能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很大的幫助。但現在很多家長很少跟孩子說話,孩子語彙不足,表達和理解能力就會受到限製。有些家庭習慣不跟孩子說完整的句子,表達也沒有條理,甚至在鬧哄哄中生活。這樣,使孩子的語言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既而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展。

斯特娜夫人這樣描述她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從訓練五官開始對女兒進行教育,首先使她學會使用耳、目、口、鼻等,因為這些能力隻能在使用中發展起來。所以,必須盡早有目的地對小孩的五官進行訓練。首先應該發掘耳朵的聽力。因為對嬰幼兒來說,最重要的是聽到母親輕柔悅耳的歌聲,斯特娜夫人由於自己不會歌唱,因此就對孩子朗讀詩歌,她朗誦的是《艾麗依斯》,這是威吉爾的詩,結果發現效果很好。在她輕輕地朗讀時,小女兒很快安靜下來,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這個方法斯特娜夫人後來在別的孩子身上試驗過多次,效果都很好。”

還在女兒才6周時,斯特娜夫人就開始為她朗讀英文詩歌。她發現隨著語調的變化,孩子也相應地有所反應。斯特娜夫人熱愛音樂,而且天才地把顏色和音樂聯係在一起,開發維尼夫雷特的感官功能。她給七音分別標以不同顏色,在牆壁上用多麵鏡子製造出美豔的虹光,教授她彈奏樂器。維尼夫雷特長大後十來歲自己可以寫曲,自娛自樂,陶冶情操。為了使孩子辨認節奏,她還教維尼夫雷特和著詩歌的音節舞蹈。舞蹈可以塑性強身,同時也增強了維尼夫雷特對於文學和音樂的通感才能。

斯特娜夫人還向老威特學習,很注意房間雕刻品和裝飾畫的布置,並給維尼夫雷特添置顏色鮮豔的玩具,發展孩子的色彩感覺。對色彩高超的敏感度與一個人的文學潛能有直接聯係。擅長繪畫的母親熱愛色彩,會讓孩子受益良多。

斯特娜夫人為了開發孩子的色彩感,給女兒買來了一個特別的玩具,就是用來檢查色盲的“測驗色係”,它可以玩多種遊戲。她特別希望那些男孩的母親能夠購買這種玩具,因為男孩的觸覺和色感相對女孩較遲鈍,要是不從小就有意識開發的話,他們的色感會處於非常遲鈍的狀態。

女兒還有各種各樣的小球和木片,這些玩具五顏六色,很適宜孩子玩耍,她的布娃娃都穿著色彩鮮豔的服裝。斯特娜夫人就是利用這些玩具盡力開發她女兒的色彩感覺的。

蠟筆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斯特娜夫人經常和女兒做一種“顏色競賽”遊戲。遊戲一般是這樣進行的:她先在一張大紙上用紅色蠟筆畫一條3厘米左右的線,然後讓女兒用蠟筆平行畫出一條同樣的紅色線,接著她用蠟筆在自己的紅色線之後接上一條青色線,再讓女兒模仿自己用青色蠟筆畫出一條線,遊戲就這樣進行下去。要是女兒沒有用和自己線條相同顏色的蠟筆,女兒就輸了,遊戲就中止。

為了發展她的色彩感覺,斯特娜夫人在女兒能夠走路的時候就帶著她出去散步,盡量使她注意周圍事物的顏色,比如海水、樹林、天空的不同色彩。

女兒出生6周,爸爸買來了一些紅色的氣球,他們把氣球綁在她的手腕上麵,這樣,氣球就會隨著手的擺動上下飄舞,孩子別提有多高興了。之後,他們每星期換上另一種顏色的氣球。這樣一種遊戲,能夠使孩子得到諸如紅的、綠的、圓的、輕的這些概念。

斯特娜夫人對女兒進行訓練,沒有任何勉強的成分。因為她知道孩子的天性,父母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她進行各種引導,就是為了不使女兒的某種潛在素質被埋沒。與此同時,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之中,總會有事可幹,不會因為閑得無事犯常見的毛病,比如咬手指頭、哭叫等。

以上感官的開發使維尼夫雷特在學習知識前已蓄勢待發,在正式開始學習語言和其他知識時,便如魚得水。

34.兒時的拚寫訓練將影響孩子一生

現在的老師和家長們都忽視了孩子的拚寫訓練,因為在他們看來拚寫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學校和家長也督促孩子練習拚寫或書法,可他們的目的好像僅僅是要孩子多拿幾個獎或者是多培養孩子的一項技能。這就造成了現在的孩子的書寫速度慢而且純書寫錯誤率高。

拚寫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水平。實際上,孩子書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業成績。通過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的書寫水平會高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孩子的書寫水平總體落後於前者(當然也有例外)。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就注意孩子的拚寫訓練。

斯特娜夫人在用ABC小木板的遊戲方式教會女兒拚音後,又開始教她拚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了打字機是一種教孩子拚寫的最好工具,書中是這樣闡述的:“有一天,我正使用打字機,女兒走進來,讓我教給她打法。當天因沒有空,就答應明天教她。第二天我外出回來時,她給我看一張紙。我一看,在那張紙上她用打字機打上了某一兒歌書中的一頁內容。當然,她還隻是打上了字,既無大號字,也沒有間距。盡管如此,這也不簡單啊!我當即誇獎她打得很好。”

從此,斯特娜夫人就開始教女兒打字。她非常高興,天天打各種詩歌和故事。就這樣,她不知不覺地便學會了拚寫,以後又學會了寫詩和寫故事。這時她還不到3周歲。以後,她天天用打字機打出古今一些名詩和著名文章,並在不知不覺之中背下了這些有名的詩篇和文章。除了用打字機外,斯特娜夫人也同樣沒有放棄鋼筆、紙這種傳統的書寫工具。

當女兒模仿媽媽要用鋼筆時,斯特娜夫人便抓住這一機會,教她寫字。為此,斯特娜夫人努力教會女兒使用鋼筆的方法。

女兒第一次提出要用鋼筆寫字時,斯特娜夫人沒給她鋼筆,而是給的紅鉛筆,並鼓勵她好好寫自己的名字。她將名字寫出後,讓她爸爸看了大吃一驚並得到了表揚。於是,她也非常高興,拚命練習。經過幾天的努力,她終於漂亮地寫出了自己的名字。這時她才1歲零5個月。在維尼夫雷特兩周歲時,有一次她們全家3口住旅館,斯特娜夫人讓她自己在登記簿上簽名,這使旅館老板也吃了一驚。這樣無形中就會形成對孩子的鼓勵,孩子就會更有寫字的興趣。

在她看來,隻要父母耐心教,孩子是會很快學會的。現在的父母也可以嚐試用這樣的辦法來吸引孩子。

35.學生厭惡曆史課理所當然

傳授知識,死板地教,孩子不易記住。就像個別學校教的曆史課,完全是照搬年代表,毫無趣味。學生厭惡它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用講故事的形式教,孩子就喜歡聽,並且容易記住。因為故事可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啟發孩子的想象力並拓展他的知識麵。故事形象易懂、切合實際,也便於小孩子記憶。同時,父母可以邊給孩子講故事,邊讓孩子自己敘述,這樣既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在小女兒還不會說話時,斯特娜夫人就給她講希臘、羅馬、北歐各國的神話。等她會說話以後,母女倆就表演這些神話。斯特娜夫人的故事都是非常有目的性的講述,對女兒講神話是為了使她對天文學產生興趣,讓她看雕刻藝術是為了使她能夠理解雕刻作品的內容。

還有一種方法父母可以采用,就是起初用講故事的方法教,而後把它們編成紙牌,采用遊戲的方式教。這樣孩子們就能從遊戲中讀到一本有趣的書,並寫出要點。比如斯特娜夫人為了使女兒牢記神話故事,她常常把有關內容編寫在紙牌上。在教各國的曆史時,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

女兒很小時就把各種事情寫成韻文來記憶,因為韻文比散文容易記住。她寫的韻文很多,其中有部分曾以《敘事詩》的名義出版過。

在女兒8歲時,她父親就曾用骸骨教她生理學。一次,她趁父親外出旅行之機,就用韻文寫下了已記住的骨、筋肉和內髒的名稱。父親回來後,見此大吃一驚。在學習生理學的同時維尼夫雷特還學習衛生學,從而懂得了有關食物和疾病的種種道理。

還有一點,父母需要非常注意,那就是在向孩子灌輸各種知識時,這些知識一定是孩子將來用得著的。世間有些人,雖然讀書破萬卷,知道許多事情,但是僅僅是“知道”而已,這些知識對自己、對社會卻都沒有用。斯特娜夫人當然不想讓女兒成為這樣的人,因此她努力向女兒灌輸服務精神,決心把她培養成能為社會和人類謀福利的人。

很多家長認為,講故事很容易的事,隻要拿著一本書給孩子講出來就可以了,其實單單這樣是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的。真正的故事講述是有很多學問的。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講故事的專家呢?

首先,因為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對事物的認識不夠,生疏的事物不足以引起他的興趣。因此,講故事要從他熟悉的事物開始,給孩子講一件有關他自己或在家庭裏發生的真實事情,這樣的故事會使他覺得生活是真實的。比如,“我還記得當你……的時候……”這樣真實的故事會使孩子著迷。

其次,可以用孩子喜愛的玩具作為故事的主角,編幾個故事給他聽。並在這些故事中加入一些生活的小道理,這樣比家長直接教育效果要好很多。

最後,可以讓孩子來填充故事的空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時不時停下來,要求孩子把故事情節講完。一個故事他可能已經聽過很多次,也可能完全沒有聽過,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記憶力,而且孩子還能從中獲得許多樂趣。

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講故事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不要用成人語言,或照本宣科地用書麵語言。

(2)講故事時還要注意聲調的變化,要繪聲繪色,但也不宜過分誇張,這是因為:一方麵,繪聲繪色更能表現故事的思想感情,幫助孩子領會。另一方麵,繪聲繪色還可以影響孩子的語言表現力。

(3)故事內容要短,要形象,並且要根據孩子的性格有針對性地講解。

(4)講故事的時間不要過長,一般20分鍾以內最好。

36.給孩子建立“品行表”

盡管我們都知道品行的重要性,卻不懂得品行在生活中孕育的道理。其實,孩子的日常生活行為與態度,一旦形成習慣,就會成為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它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校生活、生活習慣、人際交往、品德、意誌等各方麵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家長忽視日常生活的教養,疏忽生活教育,不重視品行的培養,那麼孩子將不會友善待人,也不會自愛。

人生在世,自己的所作所為必然會得到相應的報答。斯特娜夫人認為,讓孩子懂得這一道理非常重要。她就是按著這一原則教育女兒的。例如,如果孩子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時,她就能在枕頭旁邊發現放著好吃的點心。斯特娜夫人會告訴她,這是由於你昨天做了好事,仙女獎賞給你的。假若她做了壞事,第二天早上起來這些東西就不見了。這時斯特娜夫人就告訴她,因為你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沒有來。

孩子脫下衣服,自己不收拾時,就讓它一直放到第二天,斯特娜夫人也不收拾,並且絕不拿出新衣服給她穿。如果她晚上把發帶折疊好,“仙女”就時常給換成新的。如果不好好收拾,就隻得戴舊發帶。如果她把玩偶丟在床上不收拾好,“仙女”就把它藏起來,使她幾天之內不能用這一玩具做遊戲。

有一天,女兒把一個珍貴的娃娃丟在了草坪上,被小狗給咬壞了。因此,她哭叫著把它拿到媽媽那裏。媽媽抱起她,並說真可憐。但是,媽媽絕不說給她買新的,還教訓她說:“把那麼好的娃娃放到草坪上,這是多麼殘忍啊,假若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獅子吃掉的話,做媽媽的該有多麼心痛呀!”

還有一次,維尼夫雷特要到朋友家去,問媽媽可不可以。媽媽說,可以,並且要她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但是,那天不知為什麼,她12點半沒有準點回來,而是過了10分鍾才回來。媽媽什麼也沒說,隻是指了指手上的表讓她看。孩子知道遲到不對了,道歉說:“是我不對!”吃完飯,她就趕緊換衣服,準備去看她們每到星期二就去看的好看的戲劇、電影等。媽媽讓她再看看表,並說:“今天因時間太緊迫來不及了,戲是看不成了。”於是,她流了眼淚。媽媽隻對她說了句:“這真遺憾!”但並未采取別的手段。媽媽這樣做是為了讓她知道,媽媽說話是算數的,並且都是為她好。

為了使女兒養成良好的品行,媽媽還給她繪製了“品行表”,一周一張,內容有13項:服從、禮節、寬大、親切、勇敢、忍耐、真實、快活、清潔、勤奮、克己、好學、善行。

如果女兒做了與這些項目相符的行為,就在那天的一欄中貼上一顆金星;反之,則貼上一顆黑星。每星期六數一下,如果金星多的話,下周內就可得到和金星數相等的書、發帶、鮮果等;如果是黑星多,就不能得到這些物品了。

這個品行表,在星期六統計之後也不準她將其扔掉,這樣做是為了使女兒下決心,在下周消滅黑星。這樣做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因為如果長期保留黑星,會使孩子感到沮喪。

寬大、親切、勇敢、忍耐、真實、快活、清潔、勤奮……這些美德是學習成績、家庭背景、交際關係所無法替代的,是孩子今後成就一切大事的根本素質。家長不妨仿照斯特娜夫人的方法,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做一個“品行表”。

37.急功近利的教育會毀掉孩子

現在社會有一些父母,他們之所以讓孩子去學鋼琴、學舞蹈或者接觸其他藝術教程,是為了某種功利性的目的。

1.藝術教育不是為了幾張獎狀

家長們往往認為學就要學出個樣子來,至少要有幾張含金量高的證書,以體現孩子的特殊性。還有的家長認為,現在的藝術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足以炫耀的藝術家。家長們的這些想法,與現在的個別學校以在藝術活動中獲得獎狀的多少來評價藝術教育的質量的想法相“配合”,造成了藝術教育某種程度上的偏差。

2.期望孩子完美是每個父母的心願

老威特從來沒有過“炫耀”的想法,他雖然一直鼓勵卡爾從事藝術方麵的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非要把他培養成一個藝術家。卡爾喜歡畫畫、喜歡音樂,老威特都給予他支持和鼓勵,因為這些愛好有助於增強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然,如果是出於卡爾的本意,如果他自己想成為藝術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威特認為,愛好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抒情和非功利性。有人認為,老威特培養孩子繪畫、音樂、文學方麵的興趣是為了在人前炫耀,這是人們對他的極大誤解。老威特從來沒想過要把卡爾培養成某一方麵的天才,也從來沒有把他的才能向別人過分地展露。

老威特說:“我隻是想讓卡爾能夠成為一個接受完美的人,隻是想讓他的一生充滿情趣,在幸福之中度過,僅此而已。”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由衷的期望——完美,相信也是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如果你也已為人父母,那麼趕快行動起來吧,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全麵發展的人才,讓他的一生都充滿快樂和幸福。

3.“無用”的東西也要教

為了讓卡爾得到全方位的發展,老威特不僅教給他很多“有用”的東西,也教給他很多在別人看來無用的東西。

比如老威特教會卡爾認識了池塘水中的倒影、陽光下的陰影,卡爾會很有興趣地注視自己的手的影子,小手一翻一翻的,非常有樂趣。

這些可以幫助卡爾擴大視野,擴展聯想的範圍,形成更多的情感,因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抒發人的思想感情。

老威特對卡爾愛好的培養都經過了精心的安排,首先從住宅開始做起。老威特在住宅的房間中,絕不放置任何沒有情趣和不協調的東西。牆上貼著使人心情舒暢的牆紙,並且上麵掛著經過精心挑選的有邊框的畫。老威特還盡力在室內擺設很有情趣的器具,絕不擺設任何不合身份的東西。

如果有人贈送的禮物和家具的陳設不協調,老威特絕不會擺出來。在衣著上,全家人都極為講究,不僅是老威特自己,他也要求家人衣帽整齊,打扮得幹淨利索。

老威特在住宅的周圍修上了雅致的花壇,栽上各色各樣從春到秋常開不敗的花卉。他從來不會種植那些沒有情趣和不協調的花卉。

另外,老威特還培養卡爾的文學愛好。老威特從小就給他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到他能夠自己閱讀時,老威特便把一些好的文學作品推薦給他。很小的時候,卡爾就成了一個了不起的文學通,他幾乎能背下所有的名詩,像荷馬、維吉爾這些偉大詩人的作品,他都非常喜愛,並且很早就會寫詩。

這正是老威特在教育方麵的獨創,他的摒棄功利目的的教育卻讓自己的孩子日後擁有了很多可望而不可即的“榮耀”,正有幾分無求自得的意味。原因就是非功利的教育更易調動孩子的興趣,順從他的自由本性發揮最大潛力,這一點,也是非常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