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50618444808,7349009968059649086,7349009968391015486,7349009968051260478,7311605383963872308,7349009968063859774,7349009970081319998,7314150187625090074,7358292589516164158,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316124677716315162,7267090239162682427,7345052556646681662,7337179647399955518,7349009968017706046,7349009970152606782,7337179641477598270,7337179643356646462,7294566445017467956,7349009968059665470,7337179647366401086,6959122730671164446,7329735886336166974,7349009968072248382,7340532082692590654,7349009968009333822,7349009972245564478,7349009968013528126]}],"7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7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50618444808,7349009968059649086,7349009968391015486,7349009968051260478,7311605383963872308,7349009968063859774,7349009970081319998,7314150187625090074,7358292589516164158,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316124677716315162,7267090239162682427,7345052556646681662,7337179647399955518,7349009968017706046,7349009970152606782,7337179641477598270,7337179643356646462,7294566445017467956,7349009968059665470,7337179647366401086,6959122730671164446,7329735886336166974,7349009968072248382,7340532082692590654,7349009968009333822,7349009972245564478,7349009968013528126]}],"7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周易》reference_book_ids":[7337514901591559230,7107503072158419981,7329782912742591550,7337514907253886014,7340577597308275774,7298982705646013452,7337514990791822398,7294567284876512294,7337514909523004478,7329815779082259518,7078188293409475614,7316460614514117694,7316123650665483300,73375810591035259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7},"quote_content":"《國語》reference_book_ids":[7298957840759131148,7332311476851444798,7316427313464216626,7316123635243027493,7312742118751996966,7316124678311906319,73020088001631385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報任安書》reference_book_ids":[7316021123861187636,73178517748475525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離騷》reference_book_ids":[7314165326545947685,73397810888997796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世間萬事萬物皆起於低,成之於低,低是高的發端與緣起,高是低的嬗變與演繹。成功者往往是恪守低調作風的典範。低調做人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風範,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

鋒芒外露易引事端

鋒芒太露容易沒飯吃——這是跌過跟頭的老祖宗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忠告!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自己聰明過人、能力超群,看誰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什麼都不放在眼裏,這種人最容易沒飯吃,甚至會為此丟掉性命。

自古雲:“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意思就是,真正的聰明人,身懷絕技而深藏不露,絕不到處炫耀,而是等待時機一鳴驚人,有才華固然好,但是能力再強,也不能整天頂在頭上到處去炫耀。就像財富,有錢當然是好事,但你會每天都穿金戴銀、提著錢箱到街上去顯擺嗎?

春秋時期,經過長期的爭霸戰爭,很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並。然而大的諸侯國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國家大權很快就落入到大夫們手中。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晉國。晉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開始衰落,最後國家大權掌握在四家大夫手中,這四家分別是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在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當時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搶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他的理由是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但是後來被吳國和越國奪去了地位。要想讓晉國再次強大起來,隻有每一家都拿出一些土地來。

其實大家都明白,智伯瑤不過是想通過公的名義來迫使他們交出土地。然而三家此時還沒有結成同心,不會聯合起來抵製。這個時候,韓康子首先答應了智家的要求,而魏桓子看到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程度,他也沒有必要去冒犯智伯瑤,於是也答應了他的要求。

已經得到了兩家土地的智伯瑤很是得意,於是向趙襄子要土地,但沒有想到的是,趙襄子居然一口回絕了,理由是土地是祖上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能隨便送人。

智伯瑤聽到後感到十分生氣,於是聯合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不久,智伯瑤就以自家軍隊為中軍,同時率領韓家的軍隊和魏家的軍隊共同討伐趙家。

趙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敵眾,便帶領趙家兵馬退守晉陽。智家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將晉陽城團團圍住。這個時候,趙襄子命令所有將士隻能守城,絕對不允許交戰。當時隻要三家兵士攻打城池,趙家的將士就射箭,結果箭如飛蝗一樣從城樓上射了下來,三家人馬根本就沒有辦法前進一步。就這樣,依靠弓箭,趙家死守晉陽城長達兩年多。三家兵馬對其無可奈何。

智伯瑤很是焦急,有一天,他親自到城外察看地形,突然看到了晉陽城東北的晉水,於是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意。因為晉水繞著晉陽城往下流,因此隻要把晉水引到西南邊,晉陽城就可以完全被淹沒了,這樣就不用浪費他的一兵一卒了。很快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挖河,一直通到晉陽,同時還下令讓人在上遊築壩,以蓄高水位。

當時正好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很快就蓄滿了。這個時候智伯瑤十分得意,於是命令兵士立即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很快,大水就直撲晉陽而去,把城裏灌了個飽。

晉陽城裏所有的房子都被大水淹沒,老百姓沒有辦法,隻好跑到房頂上去避難。因為灶頭也被大水淹沒,所有的老百姓最後不得不將鍋掛起來做飯。為此,晉陽城的百姓特別痛恨智伯瑤,寧可被淹死,也絕對不會去投降。

智伯瑤對自己的傑作十分得意,於是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洋洋得意地指著晉陽城對他們說:“看吧,看吧,這個晉陽我們唾手可得了。以前我還隻是以為晉水能像城牆一樣阻擋敵人,但是沒有想到它還能滅掉一個國家。”

雖然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麵上表示認同,但是心裏不禁咯噔一跳。因為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韓家的封邑平陽的旁邊都有一條河道。智伯瑤說的話已經點醒了他們,既然他能下這樣的毒手來用晉水淹晉陽,那麼也許有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同樣的厄運。

另外,由於晉陽被大水淹了,城裏情況十分危急。這個時候趙襄子再也坐不住了,他找來門客商量對策。門客張孟談認為,韓家和魏家順從智伯瑤並不是心甘情願的,隻要我們去找他們談談,事情或許還有轉機。

於是當天晚上,張孟談便偷偷地出城,他來到韓康子和魏桓子的營帳,跟他們約定反過來攻打智伯瑤。這個時候,韓、魏兩家正在擔心自己以後的命運,聽到張孟談的說法,自然十分同意。

第二天夜裏過了三更,智伯瑤還在自己的營帳裏睡覺,突然之間他聽到一片喊殺聲。於是他慌忙爬起來,才發現自己的兵營裏已經全部是水。開始,他還以為是堤壩決口,於是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隻一會工夫,水勢越來越大,一下子把兵營全部給淹沒了。智伯瑤很是驚慌,突然之間隻聽到四麵八方都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軍隊駕著小船衝殺過來了。智家的士兵還沒有反應過來,結果被殺死和淹死的人不計其數,而智伯瑤也被逮住殺掉了。

境界談

智伯瑤之所以功虧一簣,原因在於太猖狂,過於貪婪,使人感到了威脅。曆史上凡是太猖狂的人最後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

不必費盡心機追求盛名

一個乞丐在路邊乞討,有一個人對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給這個乞丐一百塊錢,乞丐開始十分感激。後來,他每回見到這個人就知道錢來了。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個月。一個月後,這個人不來了,乞丐對此很生氣。又這樣過了幾個月,乞丐看到了這個人,於是跑過去問他這些天跑到什麼地方去了,怎麼不過來給他錢?這個人說他最近結婚了,經濟上有些拮據,所以沒有給他錢。乞丐一聽,很是生氣,大聲說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錢去養老婆?”人在不知不覺中會養成這種依賴的心態,可能他們還覺得自己理直氣壯、理所當然,而別人卻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負擔。因此,對於富有的人來說,固然可以通過做善事來表達自己的愛心,但是一定不要讓別人過於依賴自己,否則自己會陷入一個怪圈當中,倒不如當初就不給。富裕的人應該避免擁有盛名,一個人太富容易招禍,而不是招福。

有才華的人也要避免擁有盛名。擁有盛名的才子才女們要不斷花費大量的時間到無用的事情上去,而且還容易才華枯竭。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並沒有左擁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為冷冷清清,他才能靜下心來思考。擁有盛名的人周圍往往熱鬧非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安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事情。他們隻有不停地應付別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憊,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的時間了。很多文學家在出名以後就很少有傑出的作品產生,雖然有他們的思維定勢的原因,但他們沒有時間去改變思維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盛名是不應該背負的,擁有盛名的人往往過得並不如意,原因就在於盛名給他們帶來了很多負擔。人的處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還是要下來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態沒有平和的情況下,一旦跌落下來,會摔得很重。如果一個人不幸背上了盛名,就應該學會低調。

名聲是把雙刃劍,你用它裝點自己的時候,同時也是在給自己埋下隱患。正如有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不是那種譽滿天下的人,而是那種榮譽毀譽都滿天下的人。所有人都說你好,你擁有個好名聲,不見得你很偉大,而那種有的人對你崇敬有加,有的人對你恨之入骨,或許你才是個偉大的人。

境界談

人如果有一種泰然處世的心態,就會對盛名避而遠之。

時勢未到,宜韜光養晦

在時勢未到的時候,人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待時而動。那些很貧窮的人家要將地都打掃得幹幹淨淨的,而那些窮人家的女兒也要把頭梳得整整齊齊,這樣的話,雖然並沒有十分奢華的陳設和美麗的裝飾,但是卻能透露出一股自然樸實的風雅。其實對於有才的君子來說,絕對不應該為了一時的窮困憂愁或者際遇不佳而自暴自棄。

人要明白對於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絕對不是奢華的陳設和美麗的裝飾,而是自己的生存根本。一個人要牢牢掌握自己的生存之本,有了它,就不用擔心自己將來沒有發展。

人要學會韜光養晦,待時而動。青梅煮酒論英雄是曆史上最為著名的韜光養晦的故事。

曹操滅掉呂布以後,把劉備也帶回了許都。許都朝廷上,曹操極力為劉備邀功。皇上因為他與自己同姓,便問起祖輩。劉備此時當然是說明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皇帝一聽更是高興,叫人粗略查了一下宗族世譜,便認劉備為皇叔。劉備此時的德望無可複加,在他心中自鳴得意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天子則寄望於劉備而令諸侯。以後舉大事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不久,許田圍獵,曹操過於猖狂,居然擋在皇上麵前接受群臣對陛下的稱頌。關羽動了殺機,劉備急忙製止。劉備隱隱感覺到有事情會發生。

果然沒有過多少日,董承求見。原來是帶衣詔,皇上對曹操忍無可忍,於是想聯絡忠臣義士鏟除曹操。劉備當然加入,畢竟他是皇叔,他始終要站在皇帝這一邊。他想過了,站在皇帝這一邊,如果皇帝取勝,他以後就能夠取代曹操的位置;而站在曹操一邊,他可能性命不保,因為曹操生性多疑,而且他與曹操還是有些舊怨的。但是他更要學會保護自己,現在在別人的屋簷下,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隻能是韜光養晦,他寧可別人說他是懦夫,說他沒有大誌,也不能不顧自己的性命去強出頭,去搶風頭。表麵風光的人背後不知道受了多少罪。他劉備要留著性命為他日東山再起,於是他就在自己的後園種起菜來。

關羽、張飛不理解。他沒有多說話,因為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不管他們怎麼不理解,他們對自己都是忠心耿耿的,這點絕對不用懷疑。不久,曹操便派了一大隊人來請劉備過府。劉備還以為是帶衣詔的事情泄露了,心裏十分惶恐。一見曹操,曹操便冷言對他說:“看你在家做的好事!”劉備心想這下完了。幸虧曹操隨即說:“你在家種菜園不容易吧!”劉備這才放寬了心。曹操就是這種人,生性多疑,喜歡詐人,在平時的言語中這種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幸虧劉備反應有點遲鈍,而曹操也把劉備當為上賓,不想讓他尷尬。

曹操邀劉備過府是請他喝酒的。曹操很久沒有見過劉備了,探子回報說劉備在家種菜園,他不信。世人都說劉備是何等英雄,怎麼會甘於去種菜園呢?正好府中梅子青青,於是決定以青梅煮酒來請劉備過府一聚。劉備得知原來是喝酒,心便寬了許多。

曹操想了想,沒有多少話題可說,總不能老提人家呂布吧,呂布都已經是陳年往事了,不提也罷,而且提到呂布會讓劉備想起徐州,好不容易他自甘墮落在家種菜園,讓他想起徐州來幹什麼?於是就決定和劉備論一下天下英雄,也正好借這個機會看一下劉備是否真的淪落為種園人。

於是曹操問劉備:當今天下誰是英雄?劉備當然明白曹操的用意,自然是不會指自己的。在這個時候隻有那些逞口舌之利的人才會指自己是英雄。於是他說了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等,凡是他叫得上名字,而且有一點氣候的諸侯他都叫了一個遍。但他漏了兩個人,一個是馬騰,因為馬騰是和他一起奉帶衣詔的,他需要保護他的安全,因為他知道他所說出來的英雄都是曹操要鏟除的對象;一個是自己,他是故意漏掉的,曹操論英雄,無非就是問劉備你看誰以後會是我最強的對手,因為以曹操的性格和今天的實力,他已經肯定自己是英雄了,既然他已經認定自己是英雄,而且是天下英雄,他自然不會允許其他英雄的存在。所以劉備絕對不可能說到自己,然而他心中有些不安,他隱隱感覺到曹操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用意在於試探自己的抱負。

果然曹操將他所說的那些人都否定了,他們都不算英雄。天下英雄隻有你劉備和我曹操。劉備以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抱負,嚇壞了,筷子掉到了地上。正好這個時候有一個響雷打過,掩飾了他慌張的神情。曹操看了一眼劉備,很是不解。劉備慌忙解釋說自己怕打雷。曹操沒有多想,隨口很輕蔑地說:“大丈夫會怕打雷嗎?”劉備謝天謝地,果然讓曹操消除了對自己的疑慮。曹操像吞了隻死蒼蠅一樣,對自己認定劉備是英雄感到好笑,這種人連打雷都害怕,怎麼可能是英雄呢?真是好笑。世人對他的評價太高了,太虛了,他連劉表都不如。

劉備心裏明白,自己並不怕打雷,而是不想讓曹操知道自己有野心,因為劉備知道如果自己有野心,曹操會害怕的。曹操認為劉備怕打雷無所謂,隻要能夠保住性命就行。其實是英雄也罷,不是英雄也罷,在任何時候,最關鍵的還是要學會保護自己,要求得自身的安全,如果自己性命都丟了,還談什麼英雄,還平什麼天下。

境界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表現出自己有多聰明,有多能幹,事實上,很多人並不喜歡我們的聰明和能幹。這種時候,我們要善於保護自己,保全自己的實力。否則過於表現,別人會認為自己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相反,隻要還有實力,就一定能夠有出頭的一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過於優秀未必是好事

我們都在追求完美,使自己完美,也使自己的企業完美。那麼,什麼是完美呢?完美是不是意味著沒有缺點呢?不,適時地表露出你的缺點才是真正的完美。《左轉》中記載:有一次齊景公搶造大台,鬧得百姓苦不堪言。晏嬰進言,齊景公同意後,他並不急著回家,而是趕到工地上,催促民工幹活,稍有懈怠,他便用鞭子抽打。這時,齊景公的傳令官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一聽,齊聲歡呼,好像獲得大赦一般。

晏嬰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把“賢民”留給君王,把“惡名”留給自己。孔子也曾對他的行為大為欣賞,說他既糾正了君王的過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義。

清代著名詩人鄭板橋曾經寫過這樣的話,“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顯示得過於聰明,即便是很優秀,也希望他能夠收斂光芒,這樣可以盡量避免遭遇災禍,做到很高的位置。

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為大將,統帥全國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軍出發沒有多遠,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討封賞。部將們疑惑不解。王翦解釋說,現在他率領的是秦國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難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這場仗就很難打贏。向秦王討封賞,秦王就會以為他是個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會拿全國軍隊反戈一擊,這樣才能平定楚國。像王翦這樣的大將遇到秦王嬴政這樣雄才偉略的國君時,都不免要裝作糊塗,可見要取得國君的信任有多難。當時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勝歸來位置遠遠高於自己,必然會向秦王進讒言。這種情況下,如果王翦隻是一味地以軍事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會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過於優秀的人容易遭到別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的。更何況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優點越突出,缺點也往往越突出。因此人們不要過於優秀。

過於優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為大家不願意和過於優秀聰明的人在一起,他們沒有一種欣賞的眼光,而且有一種自卑的心理。過於優秀的人往往會很孤單。試想,如果別人與你相比處處不如你,他自然不願意和你站在一起。這還沒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們的破壞力是驚人的。

境界談

有些道理是再明顯不過的,但是人們總是視而不見。可能人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人們往往對強者的毀滅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而對弱者總是無節製地同情。正是這種心態在作怪,就要求人們必須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

過剛易折,變通中求勝

馬超是為人過剛的典型例子。作為三國中的驍將,他聯合韓遂一起對曹操發動進攻,而且節節勝利。而曹操則利用馬超過剛的弱點,用反間計來離間馬超對韓遂的信任。馬超過剛,他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卻聽信了讒言,逼迫韓遂投降了曹操,使馬超軍隊大敗。後來馬超又被楊阜算計,被屠了宗族。這都和馬超為人過剛有很大關係。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過分地相信自己,過分地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就容易表現得過剛,自然也會傷害周圍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後,讓方孝孺為他起草詔書,方孝孺不願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於是拿起筆寫了四個字:“燕賊造反”。朱棣十分憤怒,對方孝孺說:“難道你不怕我誅殺你九族嗎?”方孝孺回答說:“你誅殺我十族我都不怕!”於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師生算作第十族一並誅殺。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氣,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師生卻死得實在是太冤枉。

相對而言,五代十國的馮道做人就不那麼剛烈,而是韌性很強。他的經曆比較離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但並沒有死在亂軍之中,相反他最後活了73歲,與孔子同壽。馮道在五代十國時期十分有名望,他並沒有像那些亂世諸侯一樣揭竿而起,而是當了一輩子官。他當官不說,而且在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契丹六個政權中當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後被封為瀛王。

馮道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爭議較大的一個人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不同,比如歐陽修說他不知道禮義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中最奸詐的;而蘇軾卻說他是佛,李贄把他歸為聖人。這些有爭議的評價我們暫且不管,關鍵問題是馮道在亂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來,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剛不僅會讓自己受傷,而且也會讓身邊的人受傷。太剛往往表現為太講原則,很多事情認為自己辦不到,即使丟掉自己現在的一切,也辦不到。讓他說別人一句好話,他做不到;讓他攬上一個別人犯的錯誤,他做不到,他認為誰犯的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這種人太剛,不能靈活機動,做人不夠聰明圓滑。

馮道不是一個過分講原則的人,他比較務實,怎樣做對國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樣做。比如他並沒有立石重睿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貴。後世有人以這件事情為由來說明馮道這個人圓滑,是個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貫做法,無論主子是個什麼樣的人,隻要是先皇囑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輔助。如果敵方勢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組織抵抗,實在無法抵抗就要死節,而絕對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勢力不造反,大臣就要盡心輔助幼主,即使幼主是個昏君,隻要自己盡心,也可以被稱為忠臣。到幼主長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權,但在這個時候交權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謀反的罪名。後世會把忠心輔助幼主的過程叫做奸臣當道。與其惹出這麼多麻煩,倒不如像馮道一樣務實,去迎立長君。

境界談

人要學會變通,在變通中實現既定的目標。

太強勢,讓事情不可收拾

無論在什麼時候,對人都不要太強勢,要學會溫柔。然而,很多人得勢的時候很強勢,對人很苛刻,結果事情往往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商鞅原名公孫鞅,又名衛鞅。商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很賢能,準備向魏王推薦。這個時候正趕上公叔座得了重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魏王問他:“如果你有不測,國家將怎麼辦呢?”公叔座回答說:“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交給他,由他去治理。如果大王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殺掉,不能讓他跑到其他國家去。”魏惠王聽了以後無言。不久公叔座病死,惠王並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下令格殺他。

後來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複失地,他就去了秦國。他求見孝公,跟孝公講了富國強兵的治國方略,孝公很是高興,決定重用商鞅。

孝公任用商鞅以後,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這時商鞅對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很難有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況且那些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經常被世俗非議;那些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普通人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而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聖人隻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法;隻要能夠對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舊的禮製。”孝公表示認同,便大膽任用商鞅推行變法。

商鞅推行變法之前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因此沒有人敢動。商鞅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結果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商鞅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後商鞅立即頒布了新法。

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好的人數不勝數。恰好在這個時候,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有人觸犯它。”於是決定依新法處罰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罰的,於是商鞅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秦國百姓知道這件事情後,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以後,秦國逐漸富強了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都非常高興。甚至當初那些說新法不好的百姓又有來說法令好的,商鞅認為這些人都是在擾亂教化,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後,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雖然使得秦國日益富強起來,但是卻招來了很多皇親國戚的怨恨。趙良去見商鞅,商鞅要和他交個朋友,趙良拒絕了。商鞅認為自己可以和五羖大夫比比功勞,然而趙良卻說:“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下人。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去投奔,但由於當時沒有路費,於是他把自己賣給了秦國人,給人家喂牛。過了整整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於是把他提拔起來,讓他淩駕於萬人之上,秦國人對此沒有誰不滿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東討伐鄭國,三次擁立晉國國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內更是施行德化,八國前來納貢;施德政於諸侯,四方民族都來朝見。由於聽到這種情形,便前來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不辭辛勞,能夠忍受酷暑嚴寒,走遍國中,從來不用隨從的車輛,也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載入史冊,藏於府庫,他的德行用來教育後代。五羖大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這才是五羖大夫的德行。而您得以見秦王,靠的是秦王寵臣的推薦介紹,這就說不上什麼名聲。您當了秦國國相以後,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說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您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都是在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憑靠施德的昌盛,憑靠武力的滅亡。您現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都有消亡的危險。”趙良勸商鞅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還給秦國,自己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同時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人,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隻有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但商鞅沒有聽從勸告。

幾個月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說:“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沒有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店主要連帶判罪。”商鞅這個時候才歎息道:“沒有想到製定新法的貽害竟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於是逃往魏國,魏國也怨恨商鞅曾經欺騙魏國公子,拒絕收留他,並把商鞅送回了秦國。商鞅回到秦國以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他和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以謀求生路,這個時候秦國出兵攻打商鞅,在鄭國黽池大敗商鞅。秦惠王把商鞅五馬分屍示眾,並且警告臣民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最後還誅滅了商鞅全家。

商鞅殘忍少恩,而且在功成之後不知道身退,而是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結果落得被誅殺的下場,還被定了叛國的罪名。商鞅的得勢是由於太監推薦,這並沒有積累起很好的出身資本。在他得勢後,又十分殘忍,所有的事情完全不講究一點人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當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國的權貴。商鞅依靠秦孝公推行變法,卻得罪了新的王位繼承人,因此最後落得那樣的下場。

趙良對商鞅的勸告切中要害,但商鞅沒有意識到情形已經糟糕成那種程度,同時還貪圖於自己的安逸生活。人一旦養成了習慣,就很難擺脫,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隻有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才明白奮起抗爭的原因了。

境界談

與人交往,切忌過於強勢和刻薄,真正的強者往往是溫柔的。

在沉默中積蓄成功的力量

常言道:“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有的人隻是羨慕別人在台上一分鍾贏得的鮮花與喝彩,卻意識不到這些鮮花與喝彩成就的背後,是表演者在台下十年沉默之後的爆發。有的人總是追求轟轟烈烈、風風光光的生活,卻不願意為此甘守清貧和寂寞,付出辛勞和汗水。其實,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耐得住沉默、熬得過寂寞,善於在沉默中積蓄力量,在寂寞中等待時機。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意思是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極度的艱辛中,產生了大成就。司馬遷這段話是在自己受宮刑發奮創作《史記》時自我激勵的話。很多人從中讀出了要想有大成就,必須付出倍於常人的艱辛。甚至有人進一步下結論,人要實現理想,往往會活在痛苦之中。

事實上,司馬遷的意思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很多人的意義延伸是不對的。要實現理想,獲得大成功,固然需要有毅力,有決心,有努力,有付出,但是並不意味著人一定要活在痛苦中,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艱難困苦中生活的人固然能夠創造奇跡,但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也同樣能創造奇跡。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成功人士,雖然他們通過非凡的努力達到成功,但是這種努力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甚至比很多人都幸福。這種人懂得平衡事業和生活,不但生活幸福,而且也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

其實,堅持理想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幸福生活。而且越是堅持理想,越是要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電視劇《決戰玄武門》中,江豐一心想成為天下武功第一,這是他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離家到昊天門去學武。和他青梅竹馬的秦惜惜舍不得他,於是不顧他的反對,一直跟隨著。然而江豐醉心練武,冷落了她。她感情失落,這個時候李世民出現了,兩人很快產生了感情。等到江豐武功大有成就想找惜惜時,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後來秦惜惜成了帝位爭奪的犧牲品,而江豐為了秦惜惜答應幫助奪位。到最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個陰謀,自己悲情謝幕。

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故事中的道理卻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有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一展抱負,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犧牲,以為自己必須犧牲什麼。結果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最珍貴的已經失去了。

境界談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們要學會珍惜生活,學會看重過程。不但要看重理想實現的過程,而且要看重理想之外的生活。生活和理想並不矛盾,隻是人們的偏見在作怪。

學會在人前示弱

“示弱”,就是放低位置,降低姿態,在他人麵前謙虛謹慎。懂得示弱,學會示弱,有利於我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好、更遠。

澳洲有一種說法:性烈之馬一般生命較短,因為難以馴服,難免會被吃掉;而那些“示弱”的馬,因為較易馴服,往往能夠賽場奪冠,而被精心飼養,自然得以延命。最近看到一份資料上說,海灘上的藍甲蟹分為兩種:一種是較凶猛的,不知躲避危險,跟誰都開戰;另一種是溫和的,不善抵抗,遇有敵人,便翻過身子,四腳朝天,任你怎麼叨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動,一味裝死。經過千百年演變,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強悍凶猛的藍甲蟹越來越少,成了瀕危動物;而喜歡示弱的藍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許多海灘。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強悍的藍甲蟹一是因為好鬥,相互殘殺中首先滅絕了一半;其次是因為強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敵吃掉一半。而會示弱裝死的藍甲蟹,則因為善於保護自己而越來越昌盛。

曹睿在許昌得了重病,於是把後事托給了曹爽和司馬懿,要他們同心輔助才8歲的太子曹芳。

曹睿去世後,曹芳當了皇帝。曹爽很快就奪了司馬懿的兵權。從此司馬懿裝病不出,他的兩個兒子也退居閑職。

曹爽出身富貴,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出城打獵,過著帝王一般的日子。弟弟曹羲勸他收斂一些,以免遭人忌恨,曹爽卻充耳不聞。但曹爽還是有些擔心司馬懿。

曹爽的部下李勝被任命為荊州刺史。曹爽便讓他以辭別為名前去探望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故意裝出十分病重的樣子,麻痹了曹爽。

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暗中密謀,要伺機殺了曹爽。有一天,曹爽和皇帝一起出城,於是司馬懿招來以前的心腹將士,關了城門,同時向郭太後說曹爽奸邪亂國,應該降罪,並派兵守住浮橋,要殺曹爽。

得知司馬懿兵變後,手下眾將都勸曹爽利用皇帝調用全國兵力共同討伐司馬懿,但曹爽哭了一夜,卻遲遲猶豫不決。後來司馬懿派人傳話說:“此舉隻是要你交出兵權,將軍盡管放心回城商量!”曹爽居然信以為真,放棄了反抗。

不久司馬懿便查出了曹爽造反篡位的罪證,便將曹爽兄弟三人和手下全部殺掉。魏帝於是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父子三人共同執掌國家大權。

凡事逞強好勝的,往往碰得頭破血流;而學會適當示弱的,倒是更容易被接受。所以做人做事,如果適時地示弱,有時可能會成為贏家。讓我們想想膾炙人口的曆史典故:劉備屈皇叔之尊三顧茅廬,使得天下三分有其一;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得以叱吒風雲,成就一代名將。

示弱有時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美德。大海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寬廣的胸襟,有過人的膽量,它站在最低處,從不張揚,所以能納百川。人也是如此,有時降低一點自己的“高度”,反而會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沈從文雖然小說寫得很好,可他的授課技巧卻很一般。他頗有自知之明,上課時開頭就說:“我的課講得不精彩,你們要睡覺,我不反對,但請不要打呼嚕,以免影響別人。”這麼“示弱”地一說,反而贏得滿堂彩。示弱有時還是一種品質,一種藝術。作為中國當下身份最高的體育明星姚明,我們從沒聽說過他的乖戾、狂妄等傳聞,即使外界對他有一些誤會,他也甘心“示弱”,以一貫的從容、自信、優雅來輕鬆化解。

境界談

“示弱”並不說明一個人不是強者。生活中那些甘願示弱的人,雖然處處謙虛謹慎,總是為他人考慮,這並不代表他真的是一個弱者,而恰恰說明他已悟到了做人的真諦。應該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笨拙也是一種智慧

至巧不敵至拙。一個人說十句話,如果有九次都正確,人們往往不會稱讚你,因為隻要你有一句話說得不對,就會受到眾多的指責;一個人如果十個謀略有九次成功,人們往往也不會十分讚賞,因為如果有一次謀略失敗,人們就會紛紛批評起來。因此,君子應該寧可保持沉默,也千萬不要浮躁多言,寧可表現出來十分笨拙,也千萬不要自作聰明。

衛國人吳起是個十分善於用兵的人,他曾經為魯國國君出力。後來魯國遭到齊國的進攻,魯國國君特別想任用吳起為將軍,然而這時,有人偷偷告訴國君說吳起的妻子就是齊國人,如果任命他當將軍,魯國恐怕會很快滅亡。國君聽說後,就不敢用吳起,然而吳起一心想成功立業,於是殺了妻子,用此來表明他絕對不會去親附齊國。魯國國君看到以後,被吳起的誠意所打動,於是任命他當將軍,不久,魯國軍隊就把齊軍打得大敗。

吳起獲得勝利以後,受到了一些人的嫉妒。這些人開始詆毀吳起。他們說吳起為人猜疑殘忍。吳起很年輕的時候,本來家裏很富有,但是他一心想當官,於是耗盡了家財去求官,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家產也消耗殆盡。後來同鄉因為這個事情嘲笑他,他一生氣就殺了三十多人,然後逃跑了。他和母親分別的時候,放出了狠話,如果他做不到卿相,就絕對不會再回到衛國。後來他去拜曾子為師。不久,吳起的母親去世了,他都沒有回去奔喪。曾子因此特別看不起他,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來魯國,通過他所學的兵法來侍奉國君。國君一懷疑他,他就立即殺掉妻子來表明心跡,無非是想謀求一個職位。然而,魯國是個太小的國家,現在卻成了戰勝國,相信過不了多久,其他各國都會過來謀害魯國。而且魯國和衛國本來很友好,如果國君重用吳起,那麼必然和衛國結仇。魯國國君聽到這話,逐漸開始疏遠吳起。

為此,吳起鬱鬱不得誌,於是跑到魏國去。魏王問大臣:“吳起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大臣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且十分愛好女色,但是如果讓他去打仗,恐怕司馬穰苴都不會是他的對手。聽了這話,魏王決定起用吳起為主將。吳起果然不負魏王重托,攻打強大的秦國也能大獲全勝,奪得了五座城池。

吳起當主將的時候,和士兵同甘共苦,跟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睡覺從來不鋪墊褥,行軍打仗也從來不乘車馬。有一次,有個士兵生了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吮。這件事被士兵的母親知道了,立馬放聲痛哭起來。有人很是不了解,說你兒子不過是個小兵,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吮毒瘡,你為什麼這麼悲傷?那位母親說:“當年就是吳將軍替孩子的父親吸吮毒瘡,所以孩子的父親在戰場上隻知道向前衝,從來不知道逃跑,結果死在敵人手中。現在吳將軍又替兒子吸吮毒瘡,我都不知道他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可見吳起是多麼受到士卒愛戴。魏王也因為吳起十分善於用兵打仗,而且特別廉潔,待人很是公平,於是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主要對抗秦國和韓國。

魏王死後,新的大王即位。剛開始的時候,新大王對吳起很是器重。但是有個叫公叔的人當了國相。公叔雖然娶了國君的女兒,但是他對吳起特別畏忌。公叔的侍從分析吳起的為人,認為吳起為人有骨氣又特別喜愛名譽和聲望,因此勸告公叔跟國君說吳起特別賢能,但魏國實在太小,又與強大的秦國接壤,吳起必然沒有長久留下的意思,國君必然會問這該怎麼辦。公叔可以建議大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來試探吳起。如果吳起打算長期留在魏國,一定會十分開心地答應娶公主。如果他並沒有長久的打算,他肯定會推辭。然後公叔再找個機會請吳起到自己家中,故意讓妻子對自己大發雷霆,而且對自己很是鄙視,這樣吳起就會認為公主們都是這樣,肯定會有損他的威望,於是絕對不敢娶公主。公叔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於是依計而行,果然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刁蠻,很是委婉地謝絕了大王。於是大王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吳起擔心因此而遭到禍害,於是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

楚王早就聽說吳起很是賢能,吳起一到楚國便任命他為國相。吳起果斷地進行改革,而且製定了很多嚴格的法律,依法而行,這對那些肆意妄為的王公大臣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打擊。於是他招來很多的怨恨。與此同時,他十分注重軍事力量,不但向南平定了百越,吞並了陳國和蔡國,而且還打退韓、趙、魏三國的聯合進攻,並且討伐了秦國。各國都對楚國的強大十分憂慮,楚國的一些人也對吳起十分嫉恨,但是由於有楚王的保護,吳起也能夠令行禁止,有了很高的聲望。等到楚王一死,一些對吳起有仇的人就發動親信攻打吳起,吳起逃無可逃,隻得逃到楚王停屍的地方,趴在楚王的屍體上。於是,那幫人趁機用箭射殺吳起,但同時也射中了楚王的屍體。後來太子即位,將那些人統統誅殺,因此而被誅滅的人有七十多家。

吳起在楚國的改革令行禁止,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如果吳起能在楚國變法成功之後,在楚王去世之前及時身退,隱姓埋名,遠走他鄉,或許還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用不著被亂箭射死,當然吳起很是聰明,他臨死的時候還設計了一個圈套,最後讓他所有的仇人都賠上了性命。

吳起可謂是聰明絕頂,他知道如何得到國君的信任,他知道如何得到士卒的擁護,他也知道如何才能建立一個軍事大國。他對外用兵,很少有吃敗仗的時候,他也遇到十分善待他的國君,但為什麼他不得善終呢?原因就在於他太聰明了。殊不知至巧不敵至拙,他如果表現得十分地笨拙,肯定會麻痹很多仇敵,肯定也不會遭到如此的攻擊。

境界談

學會表現笨拙,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表現太優秀的人容易受到攻擊。

自我尊重和尊重別人

人要學會自我尊重和尊重別人。要學會用一種初相識的心態去對待別人,這樣才能既尊重別人,又使得自己得到尊重。

人首先要學會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在於從來不輕視自己,這是尊重別人的基礎。人們往往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比如在魚的想象中,鳥一定是會飛的魚。因此人要想尊重別人,首先就要尊重自己。即使不想尊重別人,也要尊重自己。從來都不要看輕自己,不要把自己想象得一無是處,即使其他人都認為自己不行,也要認為是別人錯了,而不是自己真正不行。人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實現理想,因此就必須樹立理想。人是要有理想的,沒有理想的人跟行屍走肉沒有任何區別。

尊重自己還要尊重自己對自己的承諾。樹立了理想,對自己有了一個承諾,那麼新的生活就正式開始了。在這種新的生活中,人們要對生活投入熱情,要讓生活中充滿陽光和希望。約定了今天要做的事情,今天一定要完成,明天要做的事情,明天也一定做到。這樣一天天下去,是很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尊重自己還在於不自我輕賤。不要把自己看得很卑微。即使自己確實一貧如洗,也不要如此看待。什麼叫窮人,那些沒有思想、沒有文化、沒有抱負、沒有人性的人才叫窮人,而那些雖然沒有錢但是有思想、有文化、有抱負而且通人性的人怎麼能叫窮人呢?他隻不過是沒錢,所以頂多是暫時被困了。

尊重自己的同時還要尊重別人。尊重別人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要對別人的勞動給予比較積極的評級,即使別人做得確實不好,但是你完全可以不說,或者說還不錯,不過有些地方可以改進。永遠都要提建設性建議,而不要提破壞性建議。一個人的勞動成果是應該被尊重的。

尊重別人還在於不輕慢別人。人一旦處於一種優勢地位,往往容易輕慢別人,殊不知任何人都是不應該被輕慢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處於他的位置,如果你得不到起碼的尊重,你心中會怎麼想。輕慢別人的人往往是自己的心中存在著種種缺陷,他要通過輕慢別人來求得自己內心的平衡。

尊重別人還在於不恣意地幹涉和打擾別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在他們的空間裏,自己是自由的。他們希望得到最起碼的尊重,希望別人不要來幹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想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我們總是想知道別人的狀態。這種幹涉別人隱私的事情還是盡量不要去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其實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我們經常去詢問別人的隱私,比如打電話問別人現在在哪裏,或者問別人要去哪裏,這些都是別人的隱私,是應該尊重的。

境界談

自我尊重和尊重別人是做人的兩個基本準則,必須堅持。

不要委屈自己去取悅別人

不要因人間冷暖,身處劣勢或被動就無故地取悅別人。一味的取悅於人,究其實,是內心深處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或祈求被人注意或渴望獲取什麼“不可告人”的東西。建立在他人身上的價值,是囚徒和困獸做法,終究會失去立場、原則;會缺少自主、獨立;會喪失自由、尊嚴。“如果你夠水準,自有人尊敬”。看別人眼色行事認定自己不行,注定無法找到樂趣和卓越。一個戴腳鐐銬的人,也許跑不起來,但能跳起來,靠取悅就永遠跑不起來。記住:藤蔓雖好卻永遠依附於大樹。

不要因別人討厭自己,就卑躬屈膝。都不要去介意旁人的冷眼,因為,我們都不是他人的奴隸,別人也無法主宰你的內心。雖做不了人上人,但也不會因卑微而折腰。人生價值在於自我體現,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讓別人有愉悅的感受,固然可取,但不能挖空心思地投其所好。人生雖短,價值無限,告訴自己,告訴大家,我是獨一無二的,要有這樣的信心和勇氣。在我們麵前讓人永遠感到燦爛的陽光、溫暖的笑容、無盡的喜悅、完美的人性和對生命的尊重與向往。我就是我,我是唯一的,無法複製,無法翻拍,無法克隆,無法比擬。記住:世界上永遠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

有一個人用多年的積蓄在馬路旁邊建了一座房子。房子蓋好以後,他還有一些結餘,準備拿來做點小買賣。結果三天後,有一個老漢經過這座房子,然後嘟囔著說了句:“好難看”。這話傳到這個人耳朵裏,他立即拉住那個老漢,問:“哪裏難看?”老漢說房子應該朝東才對,這樣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太陽升起,而且不會受到馬路上車輛的影響。這個人一想確實如此,於是立即讓人將房子推倒,重新蓋了一間朝東的房子。房子蓋好沒三天,又有一個人經過時嘟囔了一句:“沒品位”。這人一聽連忙問:“哪裏沒品位?”那個人說你的房子應該朝西才對,你想落日多美,滿天彩霞,一點欣賞眼光也沒有。這人一想,確實也有道理,於是就把房子改成朝西。沒想到改後他受到的責難更多,後來房子改朝南,最後又改朝北。這樣改來改去,把積蓄都用光了,房子還沒有建好。

做一件事情,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如果試圖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的話,那麼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一個人是否有成就的標準也不是讓所有人滿意,而應該是自己確實盡力了,確實做到了優秀。人不能喪失自我去迎合他人。

境界談

沒有人能讓所有人滿意,況且,人也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裏的。

吃虧帶來好運

吃虧是福。一直以來就有這樣的說法:破財免災,吃虧是福。事實也是如此,在人生的路上,如果我們能夠以博大的胸懷,忍受一些“吃虧”,或許意外的好運就在眼前。退一步海闊天空,吃一點虧或許帶來好運。凡成就大事業者,無一不具備灑脫的情懷,或許正是由於他們的這種英雄般的人生態度,才會讓他們的“好運”連連。

在表麵上看,吃虧確實是一種損失,不過有失必有得,有時候你的“小失”卻為你換來了“大得”。一個年輕人剛大學畢業就進入某一產品的銷售部,負責產品推廣。他擁有一流的口才,但更可貴的是他的工作態度和吃苦精神。那時公司正在著手開發新產品的銷售渠道,而老產品也趕著銷售,每一位員工都很忙,但領導並沒有增加人手的打算,於是負責舊產品銷售的人員總是被派到新產品銷售團隊幫忙。不過整個銷售部隻有那個年輕人欣然接受老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兩次就抗議了,覺得跨越了自己負責的範圍。那些覺得有社會經驗的老將們有意無意地嘲笑他傻,他聽了以後則不以為然:“吃虧就是占便宜嘛!”

老員工們很奇怪,他有什麼便宜可占呢?總是看到他跟個苦力一樣四處奔波,為新產品貼廣告,發傳單,暗自想這真是一個傻人。後來他又常去生產部,參與現場的生產,隻要哪裏缺人手,他都樂意去幫忙。

兩年過後,正是這位被嘲笑的傻人,積累了很多經驗以後,自己成立了一家設備銷售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前景很樂觀。原來他是在以前公司任勞任怨的時候,把銷售公司的基本流程都看懂了,這樣說來,他真的是占了大便宜啊!現在,他仍然抱著這樣的態度做事,對下屬、對客戶、對合作方,他都以吃虧來換取合作者和客戶的信任,換來下屬員工的一致擁護。這樣高尚的品德使他在年輕一輩中,脫穎而出。

坦然地麵對吃虧,並接受它是一把成功的鑰匙。有時候一點點額外的付出,既贏得了他人的感激,也贏來他人的信任,何樂而不為呢?

可見,吃虧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利益損失,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氣度,一種給予。這種麵對利益得失的淡泊,能夠審時度勢的氣魄才是大將的風範。管鮑之交的故事我們早有耳聞:旁人都說管仲在占鮑叔牙的便宜,但是鮑叔牙卻處處為管仲說話,並且推薦管仲做宰相。鮑叔牙不計得失,才交到一位人生摯友,也為國家尋覓到一位將相之才。史書上寫道: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犧牲了個人的家庭利益,為民謀福,終得大眾之心,將其擁護為帝。所以懂得付出,不在乎吃虧的人反而能夠得到更多的補償,而那些處處耍小聰明,錙銖必較,隻想得到不願付出的人,必定是平庸之輩。

境界談

今天吃點虧,或許就能在明天換來一些擁護和幫助。人生在世,要把眼光放長遠。如果總是計較眼前的利益得失,恐怕好運也不會來光顧你。

把自己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

古時候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對國君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貢獻,卻忘記了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自己的生存。為什麼範蠡要功成身退?為的是保證自己的生存,保證自己最根本的東西。他相信隻要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存,就一定能夠得到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後來他去經商,結果成為巨富,名留千古,而且範蠡被世人認為是個絕頂聰明的人。這些榮譽和稱讚是很多人最看重的東西,範蠡也不例外。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種。文種最後是被勾踐給殺掉的,而且在曆史上並不怎麼留名。原因很簡單,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機會,失去了自己再創輝煌的機會。如果仔細考究曆史,文種和範蠡的功勞都是相當大的,但是兩人的境遇以及後世的評價卻截然不同,都是因當初選擇的不同所致。

人要把自己當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自己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最根本的東西絕對不是榮譽或者財富地位,而是生存。做任何決定都不能忘記生存的根本。生存始終是最重要的,活下來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想不到的事情。古時的那些被殺的忠臣,他們過分地看重了他們認為的最重要的東西,即名譽。這種心態就決定了他們悲劇結局。如果他們能夠及時功成身退,或許還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對大海而言,一滴水是微乎其微的,不足以珍惜的;但是對於這滴水而言,它本身就是全部,它本身就是整個世界。君王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臣民就是大海,而每個臣子就是一滴水。他認為即使把這滴水舍去,他的大海也不會受到影響,所以他才會肆無忌憚地去殺那些他稍微有點懷疑的臣子,哪怕是忠臣。如果殺錯了,他也並不覺得可惜;如果殺對了,他自然更是慶幸自己果斷製止了一場動亂。

把自己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因為一個人沒有辦法讓所有的人滿意,同時也沒有必要讓所有的人滿意。人要有一個自我的存在,不要將自己全部托付給別人,別人也承受不起。

一個人要學會把別人當別人,對別人不可以要求太高,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你的高要求別人同樣也承受不起。我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表述:“我是為你好!”這種表述很是無奈的,為別人好,反而遭到別人的厭棄或者抵觸,固然有其原因,但是自己對別人過高的要求,沒有給別人生存的空間,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因。

把自己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不要對兩人的關係過分高要求,這樣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從容大度。有的人希望和所有人都成為朋友,因此在交往的時候,經常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這種做法短期有效,但是長期來看,你實際上給別人表現出來的一個並非真實的自己,恰恰給別人造成了不坦誠的印象。即使別人沒有這種感覺,但“人無百日好”,遲早你會在他麵前表現出真實的自己,這種轉變很容易破壞兩個人的關係,容易讓別人發出感歎:“原來你不是這樣的”,因此要學會展示真實的自我,不要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這樣才是長遠交往之道。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兩個人關係再親密,也一定要給對方一定的生存空間,不要讓別人感到窒息。沒有空間的交往是沒有前途的,什麼事情都要彙報,都要相互告知,總有一天也會厭煩的。在與人交往的言語中,一定要十分注意,要堅持一個基本的原則,把做人和做事分開,永遠都不要在做人上苛求或者指責別人。應該如何做人,是一個大問題。在做人上不要對人過於苛求。要想真正獲得友誼,不是要求朋友改正所有的缺點,而是學會包容朋友的缺點。這個缺點在別人身上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在他看來,或許他覺得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境界談

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要把自己複製成一個別人,更不要拿別人的一些標準來衡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