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reference_book_ids":[7226991687858392119,7051883246564412424,7307217025749748747,6988533058454457352,7294563928481205257,72808075834247117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7,"start_container_index":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3},"quote_content":"《城堡》reference_book_ids":[6987292410854247460,7226991690932816907,7234830139178093600,7267077381360192551,7127581575167872031,72918782771514604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追憶逝水年華》reference_book_ids":[7198094472012368896,7025502900088523790]}],"1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316434976050777128,7107503072145837064,7332299506026810430,7294565326635666470,7314149768207273012,7356070703994506302,7314149766005263412,7316100899972058162]}],"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淮南子》reference_book_ids":[7316100906276097064,6883401921206422542,7332311474762697790,733977713106642847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生活中讓人感到麻煩、令人厭煩的事情有很多,我們是否也有過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經很累,但也要去完成的事情?其實,當我們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我們應當把它看成提升自我的契機,把它當成對自己的一種挑戰。我們隻有經得住煩惱的磨煉,在不斷地挑戰中完善自我,才能更快更好地進步。
精力有限,切忌涉足太多的領域
有些人即使長大成人,還是不太能集中注意力。明明有人在對自己講話,卻無法專心傾聽。這樣心神定不下來的人,一旦遇到危急情況,多半會慌了手腳,遭遇重大挫折甚至毀滅。記住:成就與其精力的集中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生活中之所以有許多人最終無法實現少年時代的夢想,原因就是他們同時涉足了太多的領域,由此難免會分散精力,這就阻礙了他們的進步,使得他們最終一事無成。他們沒有采取一種更明智的做法,集中精力於某一個領域,咬定青山不放鬆,最終成為該領域所向無敵的行家高手;相反,他們選擇了在很多領域成為“三腳貓”似的人物。他們四處出擊,什麼東西都有所涉獵,卻又都是浮光掠影,淺嚐輒止,最終隻懂得一點皮毛。
英國政治活動家、小說家愛德華·利頓說:“有許多人看到我整日裏如此忙碌,事無巨細無不顧及,竟然還能有時間來從事學問研究,他們都免不了奇怪地問我:‘你怎麼會有那麼多時間來完成這樣多的著述呢?你究竟有什麼分身之術,可以做完這麼多工作呢?’或許我的回答會令你大吃一驚,答案就是——‘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從來不同時做幾件事情。’”
“一個能從容自若地安排好工作的人肯定不會讓自己過於勞累。換句話說,如果他在今天疲於奔命的話,那麼隨之而來的必定是疲勞和困乏,這樣的話,他明天就不得不減慢工作節奏,所以結果就是得不償失。我認為,我真正專心致誌地學習是從離開大學校園跨入社會之後開始的。”
“到現在為止,我覺得在生活閱曆和各種知識的積累方麵,跟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相比,自己毫不遜色。我遊曆了許多地方,所見甚廣;在政界和各種各樣的社會事務中,我也收獲頗豐;除此之外,我在各地出版了大約六十卷著作,其中涉及的許多課題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你認為通常一天中我會有多少時間用來研究、閱讀和寫作呢?我可以告訴你,不到3個小時;在國會開會期間,可能連3個小時都沒有。然而,在這3個小時之內,我卻是全神貫注地投入我的工作的,心無旁騖,用心極專。”
柯爾律治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但是他意誌薄弱,缺乏勤勉的習慣,厭惡長期的連續性工作;他隻是一味地沉溺於精神的幻想,這種幻想消耗了他的精力,於是,他的生命過早地耗盡了,就如腳踏在半空中般不切實際地生活著。他空有萬般才華卻一事無成,到最後在生活的許多方麵,麵對的都是悲慘的失敗。活著時,他整日埋頭於自己臆想的荒謬絕倫的人生幻想之中;而當麵對死神時,他仍然沉湎於幻想之中難以自拔。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下決心、定計劃,但直到他撒手西去的那一天,也仍然沒有行動的決心,有的隻是紙麵上的計劃而已。
盡管他時時有新主意、新目標,但他從未持續地完成過一件事。他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就像秋風中的落葉一樣,隨風飄零、任意東西。
“柯爾律治死了”,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寫信給一位朋友說,“據說他身後留下了四萬多篇有關形而上學和神學的論文——但是其中沒有一篇是寫完了的。”
境界談
一個人如果全身心地追求某一目標,鮮有不成功的。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成功者之所以能超越芸芸眾生,就在於他們能夠堅定不移地認準某個目標,並為之全力以赴、矢誌不移,他們的成就與其精力的集中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耐得住煩,才能成就大事業
凡值得著手去做的就值得做完,若不值得完成,為什麼要開始做呢?聰明的獵人不僅僅跟蹤獵物,重要的是他們會最終抓獲獵物。
做事難,做人更難。難就難在:無論多麼簡單的事,也會被人弄得複雜起來。
單純一件事,隻要肯下工夫,要把它做好並不難,但一扯上人為因素,簡單的事也會變複雜。而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念以及利益的不同,這事的複雜度也會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條繩子打上了千百個結——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
比如公司調整人事,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壓的施壓,鑽營的鑽營,這就是打了千百個結的繩子;商人要爭取大生意,幾年前就開始打通人脈、收集情報、訓練人員,每個步驟都是問題,也都需要解決,這也有如打了千百個結的繩子。而要解開這些繩子上的結,要的便是“耐煩”。
事實上,要做好一件事,解決一個問題,最需要的是智慧、經驗,那麼為何在此特別提出“耐煩”二字呢?
這裏有幾個原因。首先,有智慧、有經驗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決問題;但若無“耐煩”的本事,則無法做好磨人磨得發狂的事,也無法解決複雜多變、不知從何下手的問題。所以,不能“耐煩”,徒有智慧和經驗還不能成就大事。
“耐煩”是和客觀環境比耐力,也在和競爭對手比耐力,你能“耐煩”,就不會輸。若因不耐煩而半途放棄,那麼就先輸了,很多在人生競賽中落後的人都是因為不耐煩,而不是因為智慧不如人!
在工作中往往有一些瑣碎而無價值的事,通常是一些不重要的任務或工作,而且報酬低。它消磨你的精力和時間,因此讓你不能處理更為重要且是當務之急的工作。瑣碎無價值的工作可能是將文件歸檔、清理辦公桌抽屜、日常文書工作或者沒有緊迫任務時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那種工作。
如果你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每天麵對這些瑣碎而無價值的事,是不是會感到厭煩?尤其是在社會中的人,很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對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會不屑一顧。人生一世,誰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業,不虛此生。可是這世界上能幹事的人不少,成大業的確實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麵麵,主客觀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養等等,但“耐不得煩”卻是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
“要能耐得住煩”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不為眼前的得失而影響大目標、大事業。“耐煩”就是耐住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能耐一次煩,便能耐兩次煩,這種本事一變成習慣,將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這種“耐煩”的本事,年輕人尤其要學到,不要說你年輕氣盛而“做不到”,那是托詞,這裏能告訴你的隻是:越早學到,越早獲益!
至於如何培養“耐煩”的本事,這並無捷徑,也沒有速成班,這是個人意誌的問題。換句話說,你隻要在碰到“很煩”的事時,便告訴自己——要耐煩!然後仔細地、耐心地、不動氣地分析該如何做這些事,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慢慢的,你便有了“耐煩”的本事。
境界談
不隻是做工作要“耐煩”,做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耐煩”——你如果連吃飯也不耐煩,是會噎著的啊!
寧可與人共醉,不可獨自清醒
有時,最好的知識就是全然不知或裝作全然不知,因為我們必須和他人共同生存,而大多數人都不希望你比他們更優秀。很多時候,你真的應該:寧可與人共醉,不可獨自清醒。
你也許遇到過下麵的情況:
艱苦努力之後,你把精心擬就的工作方案呈報老板。他對你的工作成果大加讚賞,在大家的麵前“拍你的肩膀”,表示重視你的才能,在會議中上上下下也都一致讚許你的真知灼見。再如,你剛好成功地完成了一項任務,使公司大賺了一筆錢,各部門主管對你另眼相看。這時的你必然是春風得意,難禁喜悅之色,大有世界都屬於你的感覺,有點飄飄然了吧?但你興奮忘形之際,也許正是你自埋炸彈之時。
這實在太危險了!
叫別人嫉妒你,是十分失敗的事,它會使你不知不覺之間成為很多人的敵人。
同事之間嫉妒的產生都是因為以下的情況。例如:“他的條件又不見得比我好,可是卻爬到我上麵去了。”“他和我是同班同學,在校成績又不比我好,可是竟然比我發達,比我有錢!”……換句話說,如果你升官了、受到上司的肯定或獎賞、獲得某種榮譽時,那麼你就有可能被同事中的某一位或多位嫉妒。女人的嫉妒會表現在行為上,說些“哼,有什麼了不起”或是“還不是靠拍馬屁爬上去”之類的話,但男人的嫉妒通常放在心裏,有的放在心裏也就算了,有的則開始跟你作對,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
當你一朝得意時,你應該注意幾件事:
(1)同單位之中有無比我資深、條件比我好的人落在我後麵?因為這些人最有可能對你產生嫉妒。
(2)觀察同事們對你的“得意”在情緒上產生的變化,以便得知誰有可能嫉妒。一般來說,心裏有了嫉妒的人,在言行上都會有些異常,不可能掩飾得毫無痕跡,隻要稍微用心,很容易發現這種“異常”。
而在注意這兩件事的同時,你也要做這些事情:
(1)不要凸顯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或是激起本來不嫉妒的人的嫉妒。你若洋洋得意,那麼你的驕傲必然換來苦果!
做出讓步的姿態,對人更有禮、更客氣,千萬不可有驕傲的態度,這樣就可降低別人對你的嫉妒,因為你的低姿態使某些人在自尊方麵獲得了滿足!
(2)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顯露你無傷大雅的短處,例如不善於唱歌等等,好讓嫉妒的人的心中有“畢竟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幸災樂禍的滿足。
與心有嫉妒的人溝通,誠懇地請求他的配合,當然,也要提示、讚揚對方有而你沒有的長處,這樣或多或少可消除他的嫉妒。
境界談
遭人嫉妒絕對不是好事,因此必須以高姿態來化解。而話說回來,嫉妒別人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有了嫉妒之心,又無法加以消除,那麼千萬不要讓它轉變成破壞的力量,因為這種力量會傷人也會傷己,而且嫉妒也會阻礙你的進步。因此,與其嫉妒,不如想辦法追上對方,甚至超越對方。
清楚地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發現自己,既是一種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種德行,一種高貴的人格境界,更是認識自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有人問古希臘犬儒學派創始人安提司泰尼:“你從哲學中獲得了什麼呢?”
他回答說:“發現自己的能力。”
正是這種能力的獲得,使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了往高尚和純粹境界提升的可能。
人缺乏發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對自己的審察、懷疑、反省、懺悔的能力,缺乏深究事物真相和本質的能力。人便會被自己蒙蔽,糊裏糊塗地虛耗和損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給別人、給社會帶來傷害。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是很難有自知之明的。假如既沒有自知之明又狂妄自大,就如一個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禮,一派紳士風度,卻在屁股後麵露出一根毛茸茸的尾巴,讓大家忍不住發笑。事實上,這類笑話是司空見慣的。
發現自己,就是發現另一個自己,發現假麵具後麵一個真實的自己,發現一個分裂的自己的各個部分,發現自己的局部、偏見、愚昧、醜陋、冷漠、恐懼,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特個性。
實際上,一個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個自我之間進行平等、理性的對話,正是一個人的內省過程,正是一個人的悟性從晦暗到敞亮的過程。正如真理愈辯愈明,在各個自我之間的訴說、解釋、勸慰乃至激烈的辯論中,人心深處的仁愛、智慧和正義感就可能浮出海麵。
安提司泰尼是善於發現自己的。看到鐵是被鏽腐蝕掉的,他評論說,嫉妒心強的人被自己的熱情消耗掉了——他是在同自己的嫉妒談話,對自己潛伏著的嫉妒作出嚴正警告。他常去規勸一些行為不軌的人,有人便責難他和惡人混在一起,他反駁道:醫生總是同病人在一起,而自己並不感冒發燒——他是在同自己的德行和自信談話。他認為:那些想不朽的人,必須忠實而公正地生活——他是在同自己的信念談話……
一生與孤獨為伴的哲學之父、後精神分析大師克爾愷郭爾,更是善於發現自己的人。
他在世時,整個世界都不理解他,甚至敵視和厭棄他。他一方麵向整個世界的虛偽和庸俗宣戰,另一方麵回到自己內心,不厭其煩地同自己談話。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寫了一萬多頁日記,也就是說,他幾乎天天在同自己談話。然而,正是這個“真正的自修者”、這個與人類社會格格不入的“例外者”充滿絕望和激情的自我傾訴,許多年後成為震撼人類精神的偉大啟示。
偉大的詩人都善於發現自己。因為隻有善於發現自己,這些詩才更具真實性,更有穿透事物的尖銳性。
請看裏爾克的最輝煌作品:“不和任何人見麵,除了對自己的內心說話之外,絕對不開口——這的確是我立下的誓言。”
所謂“對自己的內心說話”,就是寫詩,換一種說法,寫詩就是詩人同自己談話的一種方式。在同自己談話的過程中,詩人把自己在生命衝突中體驗到的種種圖像精確地呈現出來,從而讓我們看到了生存的陷阱、靈魂的鋸齒、信念的血痕以及萬物的疼痛。
詩人的聲音必然是可靠的、真實的,摒棄了所有虛偽、怯懦、狂妄和矯揉造作。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內心獨白,比如裏爾克的《杜伊諾哀歌》、卡夫卡的《城堡》和《變形記》、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西蒙娜·薇依的《書簡》……
境界談
發現自己,既是一種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種德行,一種高貴的人格境界,更是認識自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有本事的人從來不誇耀
越是喜歡受人誇獎的人,越是沒有本領的人。越是有本領的人,越是不需要別人的誇獎。
中國人常說,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歡自吹自擂的,因為別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舉行的那場世紀拳王大賽一樣,雖然這場比賽被判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劉易斯獲勝,真正的拳王當是劉易斯,霍利菲爾德再怎樣吹噓也是沒用的。
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戰後,南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李將軍還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去受審,簽訂降約。
格蘭特將軍立了大功後,是否就驕奢放肆、目中無人起來了呢?沒有!他是一個胸襟開闊、頭腦清晰的大人物,他絕不會做出這種喪失理智的行為來!
他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敗被擒,但態度仍舊鎮定異常。像我這種矮個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較起來,真有些相形見絀。他仍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軍服,腰間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隻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裝,隻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條代表中將官銜的條紋罷了。”
這一番謙虛的話聽在人家耳裏,遠比數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對自己的成就發生疑問的人,才愛在人家麵前吹牛,以掩飾那些令人懷疑的地方。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噓自我炫耀的,因為你的成績,你的成功,別人會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會記在心上。
也許你以為格蘭特將軍的自謙固然值得讚美,而李將軍以敗將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齊,似乎有些驕傲呢。其實不然,李將軍雖然戰敗,但仍能坦然忍受恥辱,這正是他勇敢堅毅的地方。他這樣做,是表示他把失敗當做一種經驗,而非一種恥辱、如果能再給他一次機會的話,他仍能挺身奮戰、爭取光榮。所以他也是不失一位偉大軍人風度的。他之所以與格蘭特持相反的態度,並非不肯謙虛,實在是由於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
格蘭特將軍不但讚美了李將軍的態度,而且也沒有輕視他的戰績。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和李將軍的失敗,都是偶然的機會造成。他說:“這次勝負是由極湊巧的環境決定的。當時敵方軍隊在弗吉尼亞,幾乎天天遇到陰雨天氣,害得他們不得不陷在泥潭中作戰。相反的,我們軍隊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行軍異常方便,而且有許多地方往往是在我軍離開一兩天後便下起雨來,這不是幸運是什麼呢!”
格蘭特將軍把一場決定最後命運的大勝利歸功於天氣和命運,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終沒有讓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沒。曾經有人說:“越是不喜歡接受別人讚譽的人,越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別人的稱讚,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當作一樁了不得的事情,那你無疑是在欺騙自己,就像那些被魔術欺騙了的觀眾一樣。從此你將走上失敗之路,因為你早已沒有自知之明,盲人騎著瞎馬亂闖,怎麼會有成功的希望呢?
境界談
實際上,隻要我們仔細思考,就知道我們99%的成功,其實有不少是機遇的成分夾雜在裏邊的。我們應該看清這些機遇所在,準備將來如有同樣事情發生,又缺乏這些機遇時,知道怎樣應付。歐洲有一著名格言:“越是喜歡受人誇獎的人,越是沒有本領的人。”反之,我們也可以說:“越是有本領的人,越是不需要別人的誇獎。”
不會再為虛名所累
虛名會使人放棄努力,沉睡在他已經取得的名譽上不思進取,最後將使人一事無成。
虛名不是虛榮,虛榮是一種內心的虛幻榮耀感,會使人脫離現實看世界;而虛名是別人加給他的一種名譽,一般來說,名與實是相符的,一個人的名聲和他實際所做出的貢獻是相等的。
但是,有些人獲得了名譽之後,就不再發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做出自己的貢獻,這種名譽就和實際漸漸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虛名。
中國古代有一個傷仲永的故事,說的就是被虛名所誤的人生教訓。仲永小時候是個神童,過目不忘,能吟詩作賦,被人稱頌,成為一時的名人。可是仲永成名之後沉醉在虛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地學習,漸漸地長大成人之後,就和一般人一樣了,他的那些天賦、才能也都離他而去了,一生無所作為。這就是虛名可以毀掉人生的例子。
還有一些人取得名譽之後,就不顧自己的實際,拚死拚活地要維護自己的名譽。結果,早早地就被名譽累死了,這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
一位作家朋友,極看重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願告人也不去診治,將病情當秘密一樣守護,唯恐給人留下一個弱者的印象,結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經晚了,被人送進醫院不到2個月便與世長辭,年齡不過43歲。可以說,他是被自己的虛名累死的。
名譽畢竟是人的身外之物,雖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譽而影響、損害,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
我們社會上有很多先進人物,他們常常在這種名譽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樂趣,總是想著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這就像給自己戴上了名譽的枷鎖,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境界談
不為虛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為本,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環、桂冠擋住了前麵的道路。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撥開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幹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而妨礙自己的大成功,這樣,才能使我們獲得真正的榮譽。
學點為人處世之道
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青的時候。”不論年輕與年長,不論生活的哪一步,要想使人生和諧完美,都需要講究一點藝術,學點為人處世之道。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寵兒,上帝不會偏愛哪一個人,沒有失敗的人,隻有失敗的處世之道。
第一,要加強自我修養,修養製勝。俗話說:“做事先做人。”修養是人生的第一課,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其事業基礎所在,誰能建成空中樓閣呢?修養能表達出一個人內心高尚的情操,它並不是裝模作樣的外在行動。在相同的機會麵前,成功偏向於修養好的人,往往把失敗推給那些不願意客氣的異人。
第二,要學會以誠待人。得別人信任憑忠誠,攻自己錯誤憑誠實,誠實是與人交往的首要因素。俗話說:“友誼貴在誠,談吐貴在實”,隻有以誠待人,才能贏得別人的真心,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
第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生活中,我們不去抱怨、責備別人,這是首要的要求。同時,麵對別人的抱怨、責怪,我們要容天下難容之事,以從言語中得到新的收獲。他的責罵並不能傷害你的內心。如果你做錯了事,那就要有則改之;如果你沒做虧心事,那便不用心虛,別人的責罵便不必接受,但也不必去和他理論,就像借東西一樣,你不接受,不還在別人那裏嘛!
第四,學會體諒人。多為別人著想,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每個人都渴望多一些尊重和理解,這些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如果我們都站在別人的角度,多為對方考慮,我們會發現自己也能善解人意,並且人際關係會變得頗為滿意。
第五,為人要講信用。人生在世,誠信尤為重要。欺詐之徒,時間長了,人們總能認清他的本來麵目,一旦被人揭穿,人們就會鄙視他、蔑視他、遠離他,不再和他交往合作。信用是為人之本,是人的無形資產。鬆下幸之助說:“諾言所以能成為力量,是因為守信用。”
第六,學點說話的技巧。一樣話,兩樣說,便能帶來截然相反的效果。生活需要真實,說話需要真實,但也需要藝術。一種體麵的說法,自然會引得別人“龍顏大悅”。直白的話,雖說是事實,卻不免讓人尷尬。在不同的場合,應當考慮用恰當的語言,對不同身份的人要更注意不同的對待方式,正所謂“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第七,和氣生財。人一生下來都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滿足就要去爭取、追求。追求過分沒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勢必要發生爭執,一爭就會亂,一亂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決了。
第八,吃虧是福。不要為現在的付出而懊惱,不要因為現在吃點虧就傷心。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今天的付出,正是為明天的收獲播下希望的種子。
境界談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真正成功者都是深諳世事的,他們知道處世是人生的大智慧,創業成事首要的是做人。
順其自然,成事在天
古語有雲,“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
《淮南子》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住在長城邊的老翁養了一群馬,其中有一匹馬忽然不見了。家人們都非常傷心,鄰居們也都趕來安慰他,而他卻無一點悲傷的情緒,反而對家人及鄰居們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驚愕之中都認為是老人因失馬而傷心過度,在說胡話,便一笑了之。
可事隔不久,當大家漸漸淡忘了這件事時,老翁家丟失的那匹馬竟然又自己回來了,而且還帶來了一匹漂亮的馬。家人喜不自禁,鄰居們驚奇之餘亦很羨慕,都紛紛前來道賀。而老翁卻無半點高興之意,反而憂心忡忡地對眾人說:“唉,誰知道這會不會是件壞事呢?”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都以為是老頭樂瘋了。
果然不出老頭所料,事過不久,老翁的兒子便在騎那匹漂亮的馬時摔斷了腿。家人們都挺難過,鄰居也前來看望,唯有老翁顯得不以為然而且還似乎有點得意之色。眾人很是不解,問他何故,老翁卻笑著答道:“這又怎麼知道不是件好事呢?”眾人不知所雲。
事過不久,戰爭爆發,所有的青壯年都被強行征集入伍。戰爭相當殘酷,前去當兵的鄉親,十有八九都在戰爭中送了命,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腿跛而未被征用,他也因此幸免於難,故而能與家人相依為命,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便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出處。老翁高明之處便在於明白“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能夠做到任何事情都能想得開,看得透,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一種處世哲學,而且是一種很好的、很受用的處世哲學。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歎息、不墮落、勝不驕、敗不餒,隻管奮力前行,隻管走屬於自己的路。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這種“成事在天”便是一種順其自然。隻要自己努力了,問心無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順其自然不是隨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應該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是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後踏實地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有人曾經問遊泳教練:“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渦怎麼辦?”教練答道:“不要害怕。隻要沉住氣,順著旋渦的自轉方向奮力遊出便可轉危為安。”順其自然也是如此,它不是“逆流而動”,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正確的方向去奮鬥。
順其自然不是宿命論,而是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順其自然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境界談
人生如同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偶遇風暴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隻有順其自然,學會適應,才能戰勝困難。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順其自然,學會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腳下。
遇事不鑽牛角尖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一些諸如隻知拉門進屋不知推門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有時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會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卻不知變通,還在固執一端,鑽牛角尖,認死理,結果卻鬧出笑話來。
《呂氏春秋》裏記載:楚國有一個人搭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劍掉進了河裏。同船的人都勸他下水去撈,但他卻不慌不忙,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劍落水的船邊刻個記號。有人問:“做什麼用啊?”他回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我作個記號,等會兒船靠岸時,我就從這個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把劍找回來。”船靠岸時,他就這樣去找劍,結果自然沒有找到。
刻舟求劍,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有時候我們的思想就像那把劍,環境的大船已經變了,而我們卻還在那裏原地不動;有時候我們也會刻舟求劍。
俗話說:“變則通,通則久。”隻要我們學會變通,許多事情都能變不可能為可能,都能變壞事為好事。
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他便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好呢!”於是,他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他發大財而回。
第一個人不懂變通,一味鑽牛角尖,總以為牛不喝水,便不能強按頭。第二個人則不然,他會變通一下,給牛點鹽吃,不也就能讓它喝水了嘛!
關於皮鞋的由來,據說還有這樣一個典故:
早期沒有鞋子穿,人們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腳的痛苦。某一個國家,有一個太監把國王的所有房間全鋪上了牛皮,當國王踏在牛皮上時,感覺雙腳非常舒服。
於是,國王下令全國各地的馬路上,都必須鋪上牛皮,好讓國王走到哪裏,都會感覺舒服。有一個大臣建議:不需要如此大費周折,隻要用牛皮把國王的腳包起來,再拴上一條繩子就可以了。於是無論國王走到哪裏,都感到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聰明的,他的變通,使舒服與節約兩全其美。假如,我們在工作學習之餘,能學會變通,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驟,便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境界談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變通,學會在山窮水盡的時候,轉換一下心情,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變通能讓我們少一些鬱悶,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別因為小事誤了大事
有一個人夜裏做了個夢,在夢中,他看到一位頭戴白帽,腳穿白鞋,腰佩黑劍的壯士,向他大聲叱責,並向他的臉上吐口水,嚇得他立即從夢中驚醒過來。次日,他悶悶不樂地對朋友說:“我自小到大從未受過別人的侮辱,但昨夜夢裏卻被人辱罵並吐了口水,我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這個人來,否則我將一死了之。”於是,他每天一早起來,便站在人潮往來熙攘的十字路口,尋找夢中的敵人。幾星期過去了,他仍然找不到這個人。結果,他竟自刎而死。
看到這個故事,你也許會嘲笑主人公的愚蠢。做夢乃是一件極其稀疏平常的小事,做噩夢也是常有的事,怎麼能為此而大動幹戈呢?可生活中就有許多人為小事抓狂,為一點小事而和別人鬧翻臉,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每天在街上都能看到。
中國有句古話說:“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堤,毀於蟻穴。”有的時候,事情雖小,但殺傷力卻很強,小則破壞人的好心情,大則可以讓人前功盡棄,甚至送命。曆史上有多少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卻在陰溝裏翻船的例子啊?今天不也正在上演一幕幕這樣的悲劇嗎?
在科羅拉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據當地人講,它曾有400多年的曆史。在它漫長的生命曆程中,曾被閃電擊中過14次,它都挺過來了,但在最後,它卻在一小隊甲蟲的攻擊下永遠倒下了。那些甲蟲從根部向裏咬,一開始樹還沒有感覺,但卻漸漸傷了元氣。最後,這樣一棵森林中的巨人,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也沒能把它摧毀,卻栽倒在小小的甲蟲手裏。
別為小事抓狂,對待一些委屈和難堪的遭遇,在內心轉變成另一種心情,以健康積極的態度去化解這一切。如果能從中得到更大的益處,不也是另一種收獲嗎?這不是比到處記恨別人,處處結下冤家強嗎?用一則小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非常合適。有一個人經過一棵椰子樹,一隻猴子從上麵丟了一個椰子下來,打中他的頭。這人摸了摸腫起來的頭,然後把椰子撿起來,喝了椰子汁,吃了果肉,最後還用外殼做了個碗。
我們之所以對小事缺乏足夠的承受能力,說明我們沒有把精力放在更為重要的事情上。因此,麵對生活中的煩惱,我們首先要問自己:“這是我生活目標中至關重要的事情嗎?為此花費時間與精力值得嗎?”
境界談
當我們集中精力追求自己的夢想時,生活中的煩惱便會大大減少,便不會再為小事抓狂,因為我們在自己夢想的追求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就不在乎身邊這些丁點的麻煩事了。
忘“我”一片清朗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隻要對別人真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他所得到的朋友,就能比一個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
生活中你有沒有總是以“我”為中心?和別人爭吵的時候,你是不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是不是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當你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是不是總抱怨運氣差,老天對“我”不公平?
生活中關心自己、看重自己,這都沒錯,但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太看重自己,則會讓人剛愎自用,讓人失去人生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友誼、人格等。忘“我”可以讓天空一片清朗。好事不爭不搶,先人後我,這是一種忘“我”;困難麵前,不推不讓,這也是一種忘“我”。忘“我”方顯人格的高貴,才是英雄本色。忘“我”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社會的認可,才能讓心靈的天空一片清朗。
卓別林是世界聞名的喜劇大師。一次他談到成功的經驗時,告訴人們,其實他的表演才能並不比別人高多少;相反,比他更富有才華的演員有的是,但是他有兩樣東西是其他人難以比擬的。第一,他能在舞台上把他的個性顯現出來。他是表演者,了解人類的天性。他的每一個手勢,每一個語氣都是精心考慮過的。第二,他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把別人放在第一位。他說,許多表演者麵對觀眾,總對自己說:“嗯,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瓜,一群笨蛋,我可以把他們逗得團團轉。”但他卻對自己說:“我很感激,因為這些人來看我的表演。他們使我能夠過著一種很舒適的生活,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給他們看。”卓別林說,他每次上台後,都會忘卻自己,全身心投入,都要一再地對自己說:“我愛觀眾,我愛觀眾。”正是因為他能夠處處為觀眾著想,所以才能贏得觀眾的掌聲。任何表演,最精彩的時候,也正是演員忘“我”的時候,人生的大戲也一樣。
忘“我”之人,甘於做幕後英雄,甘於做無名英雄。19世紀中葉美國的實業家菲爾德率領工作人員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了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可就是這樣的人,在舉行接通慶典時,卻堅持不上貴賓台,隻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忘“我”之人,工作上不推不讓,能贏得領導讚同;利益上不爭不搶,能贏得一片寧靜;挫折中,不卑不亢,能贏得最終成功;生活中不以“我”為中心,能贏得美好人生。
境界談
忘“我”不是丟失“我”,不是沒有自我,不是一味的“讓”,也不是無原則的後退。忘“我”是一種高風亮節,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美德。
人生寂寞如水
西方有位哲人在總結自己一生時說過這樣的話:“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沒有過過四個星期真正的安寧。這一生隻是一塊必須時常推上去又不斷滾下來的崖石。”所以,追求寧靜,或者是追求寂寞對許多人來說成了一個夢想。由此看來,寂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
可是,現實生活中,也不乏許多人害怕寂寞,他們時時借熱鬧來躲避寂寞,麻痹自己。紅塵滾滾中,已經很少有人能夠固守一方清靜、獨享一份寂寞了,更多的人腳步匆匆,奔向人聲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熱鬧之後的寂寞更加寂寞。我輩之人,如能在熱鬧中獨飲那杯寂寞的清茶,也不失為人生的另類選擇與生存。但是,寂寞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享受的!
對未來進行抗爭的人,才有麵對寂寞的勇氣;在昔日擁有輝煌的人,才有不甘寂寞的感受;為了收獲而不惜辛勤耕耘流血流汗的人,才有資格和能力享受寂寞。
寂寞是一種難得的感覺,隻有在擁有寂寞時,你才能靜下心來悉心梳理自己煩亂的思緒;隻有在擁有寂寞時,你才能讓自己成熟。不在寂寞中升華,就在寂寞中死去。
許多人把失意、傷感、無為、消極等與寂寞聯係在一起,認為將自己封閉起來,就是寂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倘使這樣去超越生活,不僅限製生命的成長,還會與現實隔閡,這樣的人隻是逃避生活。
寂寞是一種感受,是一種難得的感覺,是心靈的避難所,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去舔舐傷口,重新以明朗的笑容直麵人生。
懂得了寂寞,便能從容地麵對陽光,將自己化作一盞清茗,在輕啜深酌中漸漸明白:不是所有的生長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歡歌都是幸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會真實,有時,平淡是穿越燦爛而抵達美麗的一種高度,一種境界。
當寂寞來臨時,輕輕合上門窗,隔去外麵喧囂的世界,默默獨坐在燈下,平靜地等待身體與心靈的一致,讓自己從悲觀交集中淨化思想。這樣,被一度驅遠的寧靜會重新得到回歸。你靜靜地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讀人世間風起雲湧的內容,思考人生曆程中的痛苦和歡悅。你不再出入上流社會,也就不再對那些達官顯貴們摧眉折腰,人們不再追逐你,不再關注你,你也因此而少了流言的中傷。當你真實乍窺了人生的豐富與美好、生命的宏偉和闊大,讓身心平直地立在生活的急流中不因貪圖而傾斜、不因喜樂而忘形、不因危難而逃避,你就讀懂了寂寞,理解了寂寞。於是,寂寞不再是寂寞,寂寞成了一首詩,成了一道風景,成了一曲美妙的音樂。於是,寂寞成了享受,使我們終於獲得了人生的寧靜。這是寂寞的淨化,它讓人感動,讓人真實又美麗。
寂寞是一種心境,氤氳出一種清幽與秀逸。冉冉上升的思緒逃離了城市的喧囂,營造出一種形勝獨標的自得和孤高,帶領我們去獲得心靈的愉悅,獲得理性的沉思,與潛藏靈魂深層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種攀升的信念,去換取內心的寧靜、博大致遠的菩提梵境。
境界談
寂寞如水,讓它拂拭我們蒙塵的心靈,讓它滌蕩掉我們身上的浮躁、空泛和沮喪,才能叩問自己的靈魂,看清夢裏的花朵以最美的形式在生活中綻放,聽到遠方的鳥語在天籟中落下嚶嚶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