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733775414,7337945164826037310,7330853713793272894,7312290352331754508,7077852275011488799,7337856925251406910,7316123653177871410,7332338973596994622,7302363861645003791,7337856923452066878,7316427751534103579,73126405436143073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5,"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0},"quote_content":"《千家詩》reference_book_ids":[7316378935904701474,7320447540124453925,7077852080127347742,7229533188526181387,7255253493559069751,7316427751110478900,7322272965020617790,7298954038274427913,7077852045457230885,7332330066132618302,7291883549253176320,70778522749989058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0,"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唐詩三百首》reference_book_ids":[7220723699672943649,7291888575300242447,6983297361569123359,7340854275607645246,7308941687730998307,7291888575736450102,7311601630305061914,7155410163657083911,7340847781579344958,7229539968119475233,7316434600660569126,7340147579667106878,7294566443310386213,7314157708985240602,7340147668150144062,6838953725235563527,7316378897342270515,7152080951034530829,6988533058450230308,7298977759076813860,7340833511965740094,7267108884853034042,7316094663956368447,7329735883907681342,7340846955163077694,6959122730671148062,7078184603462143012,7340844709515906110,7255253493642955788,7298977769839397938,7308941687861021735,73089416877939128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2,"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6},"quote_content":"《聲律啟蒙》reference_book_ids":[7133143640762747934,6872955005444295693,7320440452597943346,7322279738821577790,7316431501858442274,7267090238365764665,7294566442962258944,7317891699655576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8},"quote_content":"《百家姓》reference_book_ids":[7332309591255960638,7315417161135033356,7338287009930169406,7338296234190326846,7337189939240520766,7298291904951635006,7316428546384071720,7311623165728263202,7330852625484631102,7311269975581297726,7338366574732004414,7338296255447043134,73127464183581932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三字經》reference_book_ids":[7316123652976544803,7337606792840498238,7316413818240781374,7294566470820826139,7322272930329529406,7337563341348408382,7337563347702795326,7078185405949938695,7311613343377132571,7337563343420394558,7316124677682760744]}],"1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19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朋友》reference_book_ids":[7217762733976980495]}],"2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9,"start_container_index":20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4},"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81847704630,7299671005981576246,7310137145899879439,7267077380982705167,7344955385830181950,6992952061541223454,7316473043784567843,7332312704918490174,7374671359663688729,7236253131019914292,7338245415755582526,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338324426368240702,6857436090370886663,7294563911238421544,7109046350297189383,7316441139328863294,6838936263853083655,7340471392090999870,72548736154541783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隻要我們認清自己的能力,順應形勢的發展,時時把握住自己不走錯路,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很精彩的。盡管生活中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但我們過得踏實,雖然不完美,但它有自己的意義——一種隻有親身體會才能說出的意義。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一個人生活得好不好,關鍵都在自己,庸俗的人都是沒事找事,徒增煩惱。
人的一生隻有百年左右,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對於那些順應時代發展、努力工作、過好生命中每一天的人來說,一百年顯得很短;而對於那些沒有生活目標、沒事找事、過了今天不知明天怎樣的人來說,一百年又顯得很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過得有價值,因此,我們就應該學習前一種人,精心過好每一天,而不要像後一種人那樣碌碌無為、沒事瞎折騰。
《新唐書·陸象先傳》中有一句名言:“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也就是說,一個人生活得好不好,關鍵都在自己,庸俗的人都是沒事找事,徒增煩惱。
《列子·天瑞》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吃不好飯,睡不著覺,滿臉憂愁的神色。他的一個朋友為他擔憂,關切地問:“你有什麼憂愁的事嗎?”這個人歎了口氣說:“唉!我擔心天會突然塌下來,地會突然陷下去,我的身體到哪裏去躲藏呢?”
他的朋友就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團氣積聚起來的,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伸展身體、俯仰、呼吸,每時每刻都在天中活動,你為什麼還擔憂天會塌下來呢?”
這個人又說:“這天如果真的是一團氣積聚起來的,那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來了嗎?”
他的朋友又勸導說:“日月星辰,隻是那一團氣體中有光耀的一部分,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人的。”
這個人又追問:“那麼,地陷了,人又怎麼辦呢?”
他的朋友又說:“地,也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它塞滿了四麵八方所有空虛的地方,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土塊,你跨步、跳躍,每時每刻都在地上活動,為什麼還要擔憂地會陷下去呢?”
這個人聽後,放心下來,從此就過上了開心快樂的日子。
聰明的讀者都知道這個故事叫作“杞人憂天”,比喻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諷刺了那些毫無根據的擔心、自欺欺人的人。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杞人太蠢了,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地陷下去呢?但是,現實中,確實有一部分人會做出這樣的蠢事。
李先生是一個事業單位的科員,因為性格有點內向,為人古板,所以與周圍的人相處得不是很融洽。每天除了上班外,他都很少出門。
有一天,李先生的一個親戚來看望他,發現李先生愁眉不展,於是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李先生說單位要組織員工出去旅遊,他正為這事犯愁呢。
親戚很是納悶,說:“出去旅遊是一件多開心的事啊,你有什麼可愁的?”
李先生說:“雖說旅遊是開心的事,可是,單位要我們乘坐飛機去啊!你不知道,現在飛機經常出事,前幾天巴西飛往法國的一架飛機遭遇空難,全機沒有一個人生還。今天看新聞,又有伊朗一架客機墜毀,168人全部遇難。飛機這麼容易出事,我哪還敢坐啊?說不定這樣的事會落到我頭上。”
親戚說:“如果怕飛機出事,你可以坐火車去啊,現在的火車速度也很快,而且安全。”
李先生說:“火車也不安全,不是經常出現脫軌、相撞的事故嗎?有的地方還有偷竊、搶劫的事情發生。”
親戚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看你以後就別出門了,天天窩在你的小屋裏最安全!”
李先生說:“那不行,我現在想好了,明天我就自己開車去。”
不可否認,事故總是有的,但若因此就害怕、擔心,那我們就沒法生存下去了。一個整天想著“如果……”的人,注定是一個不快樂的人,一個失敗的人。因此,要想自己過得舒服,首先我們就不要在思想上瞎折騰,不要想一些沒用的事,更不要想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
其實,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條靜靜的長河,舒緩安靜是它的主調。不要總是期望有飛流直下的瀑布或美麗奪目的浪花,隻要我們不瞎攪和亂折騰,生命長河就會日夜不息地奔湧向前。
平淡是生命的主體,也是生活的主體。就絕大多數人而言,終生將作為平常之人,擁有平淡無奇的生命;就絕大多數職業來說,永遠都會是隻做平常之事,擁有平淡無奇的記錄。即使是燦爛多彩的社會生活,波瀾壯闊的英雄之勢,驚天動地的曆史事件,畢竟也隻在很少的時候出現,在絕大多數的時候,社會的腳步也隻是悄無聲息地移動,猶如一條平淡無奇的河流。因此,對平淡生活和平凡人生的蔑視甚至否定,隻會使人陷入一種無所作為的“怪圈”,從而使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情趣受到影響。
既然大多數人的人生是平凡樸實的,那麼我們就應該以一種極為珍惜的感情,去平平淡淡地生活,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現平淡無奇的深處也蟄伏著驚人的美麗:熙熙攘攘的自行車流、提籃買菜時聽到的吆喝聲、廚房裏鍋碗瓢盆的交響曲……都是值得回味的美好樂章;天上潔白的流雲、路邊盛開的花朵、孩子們嬉鬧的場麵……都是令我們顧盼不舍的風景。
境界談
每個人都曾有過煩惱或正在經曆煩惱,事實上,這些煩惱都是我們自找的。一個浮躁的人往往樂於自尋煩惱。我們可以尋找甜蜜的愛情,我們可以尋找美好的生活,但我們決不可以沒事找事、自尋煩惱。
不折騰是人生大智慧
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隻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宏偉藍圖和奮鬥目標。
會後,“不折騰”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作為俚語,“折騰”可意譯為胡鬧、搗亂,也就是指翻來覆去、無事生非等,一般含貶義色彩。胡錦濤所說的“不折騰”,是強調國家禁不起折騰,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這句話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人生也是禁不起折騰的。
很多人喜歡沒事找事做或找一些沒做過的無聊之事去做,或與別人無理取鬧。殊不知,這樣沒事找事,最容易引發大事,甚至造成禍害,不但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很早以前,有一個沒發生過災害的國家。那裏五穀豐登,人民安寧,既沒有疾病流行,也沒災害發生,舉國上下無憂無慮,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有一天,國王在宮殿對大臣們說:“我聽說天下有個叫災禍的東西,種類很多,但不知道它到底長什麼樣子。”
眾大臣也說:“我們也聽說,但都沒見過它的樣子。”
於是,國王派遣一位大臣去鄰國購買災禍。
天神遙知此事,便化作一位商人來到市場上,擺出一個外表看似豬形的怪物,用鐵索緊緊綁住等在一旁,靜候那位大臣到來。
果然,那位大臣來到了怪物前,停住腳步仔細看起來。問道:“這是什麼怪物?”
商人說:“這是‘禍母’,能製造災禍。”
大臣一聽,非常高興,心想:我可找到要買的東西啦。他連忙詢問價錢,商人說價值千萬。大臣問:“它以什麼為食?”
商人說:“它以針為食,每日要吃一升針。”
大臣將一切打聽仔細,便歡歡喜喜把“禍母”買回了國。從此以後,全國百姓停止了原來的工作,所有的人每天隻做一件事,那就是到處找針,以喂養“禍母”。全國因喂養“禍母”卻找不夠針而犯愁,沒多久,整個國家變得官府混亂,人民犯罪,五穀不收,病害肆虐,舉國不安,百姓無以為生。這時,人們全明白了:這就是災禍。
國王沒事找事買“災禍”,百姓沒事找事養“禍母”,最終受害的是國、家和自己。
在現在這個功利社會,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是一個庸庸碌碌的人,更不希望自己的一生無所作為。於是,一些人動起來了,教師扔下課本去賣茶蛋了;孩子輟學去學做買賣了;公務員撇下鐵飯碗下海經商了;商人拋開生意去當官了……結果每個人都變得麵目全非,在失敗的泥潭中苦苦掙紮。
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它就像一塊易碎的玻璃,稍不注意就會嘩啦一聲變成碎片。因此,我們的生命是禁不起折騰的。但是,我們畢竟隻是凡人,不可能一生隻做正確的事而不做無意義的事,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人生智慧,盡量少做一些瞎折騰的事。
首先,我們要看清世事,要順勢而為。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正確地把握自己,我想關鍵在於“順勢而為”,也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審時度勢,因時製宜,要具有順勢而動的智慧。達到“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免於未形”的境界。客觀世界是複雜多變的,不經意之中,往往出現沒有預料到的偶然的情況,讓我們一時之間難以權衡利益的得失。功名富貴對人的誘惑確實很大,許多人為之飛蛾撲火,費盡心思,用盡機關,也未必得三分天地。
1915年11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國民代表大會終於通過以“君主立憲”為國體的決議。此後,袁世凱的心腹們又強迫各地代表在統一擬定的推戴書上簽了名。
袁世凱見到推戴書後,心中竊喜,表麵上卻一再假意推讓,一直到第二天,才發表公告,表示“遵從民意,勉為其難了,隻好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此後,袁世凱大封爵位,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確定以“洪憲”為年號,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袁世凱當上皇帝後,遭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譴責,被搞得焦頭爛額。各地的反袁護國戰爭風起雲湧,袁世凱處於眾叛親離的境地,對此他深感絕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製,仍稱大總統。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反對的怒潮中,憂懼而死。屈指算來,他總共隻做了83天的洪憲皇帝。
袁世凱竊取了總統寶座之後,私欲更加膨脹,竟然逆曆史潮流妄想做皇帝,最終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慨,最終憂懼而死。
因此,我們為人處世時要認清形勢,順應潮流,不為他人思想左右,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在人生的風雨中做到安步徐行,從容泰然,對任何變化等閑視之,做到“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這種超然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深明大義,也不奢望與自己共事的同事都是善男信女,順勢而為,不必強求,不必牽強。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總歸去,該走時,就得走,該留時,須留下。
其次,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明察自己的性格、智慧、判斷和情感。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就不能控製自己。鏡子可以用來照臉,但是,唯一可以用來觀察自己的精神的是明智的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長處在哪,短處是什麼,究竟有多大的能力,一切要量力而行,不要強迫自己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情,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
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難免就會自高自大,沒事找事。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傻事,其下場當然是慘敗。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
公元前260年,秦國派王齕圍住上黨。趙孝成王連忙派廉頗率領20多萬大軍去救上黨。王齕攻了幾次城都被廉頗打退了。而且廉頗還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後來,秦國就散布謠言說,秦國最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趙王聽信了謠言,也認為廉頗隻守不攻遲早會投降,於是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趙括領兵20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40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製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秦國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2500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5000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40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隻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主帥趙括手裏全軍覆沒了。
大家都知道“紙上談兵”這個典故,趙括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居然會大言不慚地說把秦軍殺個片甲不留,結果自己卻成了身死誤國的曆史笑話。
因此,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什麼事當做,什麼事不當做。這樣才不會走錯路,陷入進退失據的境地。
最後,我們要找準人生的方向,時時把握自己。
長久以來,我們的思維都進入誤區了,總覺得執著是好的,堅持是好的,百折不撓是最好的,要想達到目的,這是最有力的“捷徑”:隻要執著、堅持、百折不撓,就一定能成功。但實際上哪有這回事呢?如果方向錯了,堅持隻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一次作協會上,一個作家結識了一位文友,她花白的頭發,皺紋縱橫。她告訴這個作家,自己從十幾歲走上文學之路,到現在“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呢”!而且這好幾十年的工夫,攢了滿滿兩大箱子的手稿,大部分紙頁都發了黃,就等著有一天能夠大名遠揚,以往的這些東西就可以全部拿去發表。
這個文友一邊說,一邊拿出厚厚一摞文章讓作家看。作家看後直搖頭:文筆嫩,主題老,用寫報告的手法寫小說,用歌頌太陽的口吻寫散文,居然像這樣寫啊寫,寫了一輩子。
作家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你的精神我很敬佩,可是,你的做法卻是錯的。愛一個人,愛一件事,愛一項事業,愛到全情投入,那敢情好,可是一定要有一絲絲的理智用來衡量值不值得。雖說“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畢竟不是隨便哪個凡人都能出將入相的。不要再折騰下去了,把有限的時間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上吧!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毀在了過分的執著。所謂“百折不撓”,那是有前提的。不用說,方向錯誤一定會南轅北轍;就算方向正確,一路衝著頂峰狂奔而去,能不能攀上頂峰不說,那份不肯左右枉顧的勁,會屏蔽掉沿途多少大好風光?
有時候明知差得很多,仍會受所謂“百折不撓”的蠱惑,拚命往前跑跑跑,心裏想著就算到不了頂,也是挺悲壯的,為了這份悲壯,累死也值得。
真值得嗎?還是在害怕?怕中途放棄會被人笑,怕半路轉身自己會悔,怕來怕去,如騎瘋虎,下不來了。
境界談
做人總要明智些,適當地示弱、認輸、放棄,並沒有什麼不好。即使跌倒了,爬起來,拍拍土,步向另一個方向,既尊重了生命,又善待了生活。
“不折騰”蘊含“三不”真諦
“不折騰”隻有區區三個字,看起來非常簡單,然而,能夠正確地理解它所蘊含的道理卻不是容易的事。
有人認為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不轟轟烈烈地活一回就會白來世上一遭。而“不折騰”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原則,它與膽小怕事、滿足現狀、裹足不前等是同義語,“不折騰”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
事實上,抱有這種信念的人根本沒有理解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折騰”,不折騰不是膽小怕事而是為人低調;不折騰不是滿足現狀而是隱忍後發;不折騰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厚積薄發。
不折騰不是膽小怕事而是為人低調。
你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看過那些被尊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嗎?
秦兵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種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複。而那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未經人工修複的。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這得益於它的低調。首先,兵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結構,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的跪射俑受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與兩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傾倒、破碎。因此,在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歲月風霜後,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由此,我們得到了一個啟示:一個人的一生要麵對很多困難與挫折,隻有放低姿態,低調處世,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才能承受人生中出現的各種苦難。
富蘭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輩家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入時,因為小門的門框過於低矮,他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來迎接的前輩微笑著對富蘭克林說:“很疼是吧?可是,這應該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獲。你要記住: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這人世間,你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從此,富蘭克林把“記得低頭”作為畢生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我們都是凡人,與富蘭克林不能相提並論。但也應時時刻刻學會低頭,懂得低頭,敢於低頭。生命的重荷負載過多,就低一低頭,卸去那份多餘的沉重。麵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也要學會“低頭”。隻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
民間有句諺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隻有那些稗子,才會顯擺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接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是人能立世的根基。
不折騰不是滿足現狀而是隱忍後發。
“臥薪嚐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吳越之戰,勾踐被夫差俘虜。如果勾踐是一般人的話,他的想法應該是找機會逃脫,回國後再組織力量找夫差報仇。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夫差會提高警惕,全麵防備越國。越國根本沒有打贏吳國的把握。
而勾踐不是一般人,他低下頭,不折騰,不惹事,乖乖地做他的俘虜。等夫差放他回國後,他就發奮圖強,不僅打敗了吳國,而且一度稱霸諸侯。
不折騰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厚積薄發。
張愛玲有一句坦率得近乎“無恥”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她說這句話時是因為她始終做著她的富貴夢,端著貴族架子,四體不勤,謀生無著,無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但是,處於現代社會的人們卻對這句話頂禮膜拜,為了“早出名”“快出名”“賺大錢”,不斷地折騰。今天看到網上賺錢穩當,馬上到網上開店;明天看到炒股賺錢快,立刻跑去買股票。這些人在做出行動之前,並沒仔細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適合幹這一行,也沒有考察一下這些行業的行情,隻是盲目地跟風,可想而知,這樣瞎折騰的後果是浪費了時間,損失了金錢,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有人認為,不折騰的處世原則太消極,有裹足不前的嫌疑。其實,不折騰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厚積薄發。厚積:指默默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靜靜地、慢慢地放出。形容隻有通過長期的量變過程積蓄力量打好基礎,建立完善的穩固的實力從而得到質的突破,穩步向前,不露破綻。厚積薄發多指謙虛做人,謹慎做事。
南懷瑾先生被譽為中國當代聖人,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仿佛一顆顆光華閃耀的珍珠,滴水藏慧。如能深入領悟,自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他之所以站到這樣的高度,就是源於“厚積薄發”這四個字。
南先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們以前讀書是這樣讀的,會背來的……不要講理由,老師說讀啊,我們就開始吟唱了……結果幾十年過去了,還裝在腦子裏。”
古代私塾,不追求講解得精深透徹,也不講求教學的花樣,反而要求學生有足夠的誦讀時間,在反複的朗讀中自悟自得。那時選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等韻文或詩詞,每個漢字都是置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童在大量的誦讀中不知不覺地熟知了文字的音、形、義,無須獨立識字。經口誦心唯的訓練,一兩年時間就可以認識大量的漢字,而且背熟之後會終生難忘。
如此可見,舊時私塾那種做法的初衷和終極目標都體現為“積累”:在童蒙時期輸入大量經典完整的文本信息,為言辭行文樹立了可效仿的典範,以期達到將來的厚積薄發之功。
境界談
踏實做人,謹慎做事,平淡的生活就會升華為不平凡的人生。
清閑自然,不為假時尚所累
莊周《莊子·秋水》說:“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這句話講述了一個故事: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對趙國非常向往,他聽說趙國人走路的姿勢也很美,於是就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真是太美了。於是,他就專心地學了起來。然而,學習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於是隻好爬著回家去。
這個故事想必每個人都熟悉,它叫“邯鄲學步”,是諷刺那些追求時尚而弄巧成拙的人。
在現代社會,“時尚”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彙了,當今社會對於時尚追求的人也越來越多,絕大多數人注重外在的時尚,也就是在形體、外表上下工夫。穿著華麗,開汽車、住洋樓,出入高級場所,往往會被人評價為“時尚”之人,一桌酒席也能為“時尚”開出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單子。
是呀,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好了,追趕一下生活潮流也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如果超出了一個度那就變成瞎折騰了。
據《香港商報》報道,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對時尚趨之若鶩,他們追逐時尚的過程,享受時尚生活的風光,這些人也許認為自己是個時尚的人。但說句不好聽的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時尚的內涵,說白了也就是跟風而已。今天流行瘦身,他們馬上去減肥;明天流行整容,他們就去整形醫院;後天流行奇裝異服了,他們又打扮得像個外星人一樣。很可笑,他們還不知道,自己一直追求的不過是假時尚而已!時尚之後的結果是把健康給弄丟了。
先說瘦身。《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了一起離奇死亡事件。32歲的英國伯頓護士埃瑪·費弗爾兩年前的體重約146公斤。由於長期對自己體形不滿,又急於結婚,並穿下8號婚紗,她最終決定花費7000英鎊去比利時接受胃成形術。手術後6個月,費弗爾的體重降到了約95公斤,當時,她已感到身體不適,但醫生給她做的血液檢查未能顯示出病因。結婚前,她終於穿上了夢寐以求的8號婚紗,但身體已極其虛弱,每晚必須有人抱她上樓到臥室中休息。幾天後,費弗爾到伯頓的女王醫院接受檢查。醫護人員對她進行了身體檢查和血液測試,但未采取任何治療,她不幸當日身亡。驗屍官確認,費弗爾的死因是2年前的手術失誤導致多個器官衰竭、蛋白質攝入過少和營養吸收不良。
新加坡27歲的新傳媒藝人愛麗長得清新秀麗,是新加坡娛樂圈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愛麗覺得自己的身材還不夠完美,於是進行藥物瘦身,結果在服藥兩個月後被診斷出肝髒衰竭,生命垂危。後來,多虧她的男友挺身而出自願捐獻一個健康的肝髒才保住了她的性命。
……
一些愛美的人士為了達到瘦身的目的,不惜節食、吃藥、抽脂等,結果因為瘦身而失去健康以至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與其說是瘦身奪去了這些人的健康與生命,還不如說是無知與盲目讓這些人瞎折騰,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再說整容。曾寫過暢銷小說《原配夫人俱樂部》的作家奧利維亞·戈德史密斯來醫院動一個無關緊要的下顎整形手術。打過麻藥後不久,她就陷入了昏迷,再也沒醒過來。
韓國一個由於過大的臉盤被鄰居們稱為“電風扇大嫂”的韓某,之前對於自己的四方臉極其不滿,因此按照整容醫師的指示在自己的臉上注射了醫生給的矽素成分的注射液,甚至還直接注射了豆油和石蠟。可最後四方臉沒消除,反而臉比一般人還增大了3倍之多。
侶皓喆是作家海岩之子,是一個很有前途的青年演員。但是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他承認整容失敗。原來,侶皓喆為了“曬成古天樂那樣的黑皮膚”,在2003年的一次日光浴中被嚴重曬傷毀容。之後更慘遭無良醫生忽悠,整容手術失敗,導致左臉變形,表情僵硬。原本帥氣陽光的他一度陷入絕望,險些自殺。
……
近幾年,因為整容不當而發生的醫療事故頻頻出現,但是一些人隻把這些當成意外,而從沒想過自己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奧利維亞”。人人都想擁有明星般的長相,然而不少明星整容接連失敗,給一些盲目整容的人敲響了警鍾。專家表示,整容並非“變臉”,一些人整容的目的不純,要求過高,整容極易失敗。即使成功,效果往往與預期相差很大。
再說穿著。有一陣子穿著印有英文字母的服裝很流行,但也因此鬧出了不少笑話。李湘身著一件性感露肩服亮相北京電視台《夢想星空》節目,誓言要做回娛樂一姐的她當天表現亮眼,但令人震驚的是,她在節目中所穿衣服上的英文(vamp)竟然意為:蕩婦。
伏明霞在雪碧的廣告簽約儀式上穿了一條寫滿髒話的褲子引來了指責,媒體說這“有損運動員健康形象”。
在播出的一台電視晚會上,孫悅所穿的裙子上竟有英文罵人單詞“BITCH”(意為母狗、婊子)。
……
追求時尚追到這種地步真的讓人無語!連公眾人物都能鬧出這樣的笑話,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作何感想呢?
還有那些認為“名牌就是時尚”的人,自己都知道追求名牌是個無底洞,但是還是禁不住誘惑,把犧牲健康換來的錢全部投了進去。出門時昂首挺胸,迎著別人“豔羨”的目光前進;回家後節衣縮食,就著鹹菜啃昨夜剩下的饅頭。
境界談
追求時尚,本無可厚非,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能夠理解“時尚”這兩個字呢?時尚不是跟風、不是流行、不是人雲亦雲、不是拷貝外國人的生活習俗。真正的時尚是體現一個本真的自我,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追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謂外表之時尚,永遠是最浮華的東西,潛心學習,跟得上時代步伐的內心,才是追求時尚的必要條件,所謂時尚恒久遠,風格永流傳!
不做無事生非、自尋煩惱的人
假如你是一個女人,在政府部門上班,工資很高,有車有房,有疼愛自己的父母,還有一個帥氣的、非常愛自己的老公和活潑可愛的女兒,你會整天不開心嗎?
有人可能以為我腦子壞掉了,怎麼會問這麼白癡的問題,這樣的生活簡直是求之不得,哪還會有不開心的時候呢?
不過,還真有這樣的人,她叫李雲霞,她每天過得就很不開心。早上上班,老公開車送她,但是她不讓老公把車停在單位門口,而是停到單位旁邊的一個小胡同裏,原因是怕同事看到自家的車是富康而同事小張老公開的是奧迪。下班回到家裏,就向老公說,××戴了一條珍珠項鏈,××又換了部新手機,××生日時老公送了999朵玫瑰……可老公隻是哼哈地應付,為此她很生氣。
有一天上班時同事們聊天,都說男人很花心,還列舉了種種表現。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雲霞聽完立刻緊張了,因為最近老公總是說很忙,每天都很晚才回家,“難道他外麵有了人?不可能吧,他一向很老實的。不行,得想個辦法試探他一下。”
於是李雲霞跑到一個話吧,給老公打了一個電話:“喂,××,還記不記得我啊?”她故意改變了嗓音,還嗲得能讓人掉一地雞皮疙瘩。
她老公當然不知道她是誰,李雲霞又說:“哎呀,你這個壞蛋,這麼快就把人家給忘了!”她老公問她到底是誰,她又說:“難道你忘了嗎?幾天前,咱們在雲峰賓館的事?我好想你啊,今天晚上七點,我在那裏等你喲!”真讓人佩服,女人演起戲來咋就那麼逼真呢?
她老公哪知道這是個圈套啊,還以為哪個朋友在跟他開玩笑呢,就決定去看個究竟。
李雲霞斷定,如果老公不去,那他就是清白的,如果老公去了,那就……哼,跟這個花心大蘿卜離婚!
晚上七點的時候,李雲霞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賓館旁邊候著,嘴裏嘟囔著“千萬別來啊,千萬別來啊!”然而可怕的是,那個熟悉的身影出現了……
吵架是免不了的了,離婚也是不可能的事,要命的是從此以後他們心裏都有了疙瘩。
一位哲人說過: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李雲霞就是這樣一個人,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沒事找事,自尋煩惱,這麼一折騰,傷害的是誰呢?
每個人都會有煩惱。不同的人往往會有種種不同的煩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煩惱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的人會在突然間遭受一種無法預料的變故,比如瞬間可能發生於車禍,於是乎,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會接踵而至。這顯示是一種不可預料的煩惱。然而,除此之外,往往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煩惱,我且將之稱為“自尋煩惱”。這一類煩惱本可以避免的,但生活中卻常會平白無故地發生。
總結起來,一些人常常是從這些方麵無事生非、自尋煩惱的:
(1)盯著消極麵。牢牢記住你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虧的事情上,你就會運用這種消極的思想方法來給自己製造煩惱。
(2)愛幻想。最可憐的人,就是那些慣於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的人。
(3)看不起別人。運用這條定律的關鍵是首先嫌棄自己,一旦貶低了自己的價值,接下來就是認為其他人也同樣淺薄,於是,你會對他們不屑一顧,自己變得眾叛親離。
(4)刻薄、挑剔。絕不去讚揚別人,做到不使用任何鼓勵之辭,喋喋不休地批評,挑剔,埋怨,小題大做。這是製造隔閡,自尋煩惱。
(5)總認為自己是受害人。經常這樣想,必定會煩惱異常,而且還會使周圍的人感到討厭,令你的感覺變得更糟。
(6)總有不祥的預感。如果你預料到有什麼事情會出現,它們多半是會兌現的。
(7)滾雪球式地擴大事態。當問題第一次出現時就正視它,它會很容易化為烏有。反之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擴大。
(8)總把別人的過錯攬到自己身上。不該你的事,不要總把過錯和問題都攬在自己身上,因此為這自怨自艾,那麼要不了多久,你就會憂鬱成疾。
有一個悟道的人,為了讓自己徹底擺脫世俗的糾纏,口裏銜著一根樹枝,雙腳懸空,雙手也無所抓,掛在懸崖邊上閉目思索。
這個時候來了個問道的人,請他指點迷津,明示道的真義。悟道的人為難了,如果不回答,就有違出家人隨時點撥開示的本分;可是如果回答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鬆開牙齒,跌落懸崖,命亡深淵。
一位禪師帶領自己的幾個徒弟正巧經過這裏。禪師就順勢問自己的徒弟:那個悟道的人應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徒弟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讓那人既回答了問題又保全性命。
禪師微笑了,說:“這個人為什麼要把自己懸在半空中呢?為什麼把自己置於這樣危險而尷尬的處境呢?他這是在自尋煩惱啊。不用再討論了,答案已經有了。”他又大聲對那懸在半空的悟道者喊:“聽明白了嗎?你下來以後問題就解決了。”
一些人多麼像這位懸在半空中悟道的人,悟道的方法有很多,可他偏偏要把自己置於尷尬的境地,結果給自己平添了煩惱。
境界談
煩惱本來沒有,隻要我們認清自己,寧靜心安。我們不是別人,我們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能力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羨慕別人,嫉妒別人,與別人攀比,都不過是自尋煩惱。即便與人相比,也是比別人有什麼地方是自己可以學習和吸取、借鑒的,從而使自己能夠很好地揚長避短。
量力而行,不逞匹夫之勇
三國時期的曹操,雖擁有陸軍80萬,但並無水軍。在攻至赤壁之時本應及時收兵,可他卻不這麼想。曹操覺得自己猛將如雲,謀士如雨,隻要把戰船用鐵索相連,便可使陸軍在其上如履平地,區區東吳唾手可得。然而,他敗了,敗得很慘很慘,80萬大軍被一把大火燒得所剩無幾。逃至華容道,恰遇關雲長,若非雲長念及昔日恩德,義釋曹操,曹操便將喪命於此。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兩家聯手打得大敗,正是由於他的自大狂妄,不自量力。
逞匹夫之勇必定招致失敗,遠在秦末的時候,項羽已經給我們上過一課了,但是曹操依然我行我素,完全不顧客觀條件的限製,強行對吳用兵,這樣一折騰,損兵折將是小事,影響了擴張統一的方針才是大事。
然而無獨有偶,三國時期的劉備本無將才,但他認為自己兵多將廣,不聽諸葛亮勸告,執意要攻打孫權,為其結義兄弟關羽報仇雪恨。於是便有了“陸遜火燒700裏大營”的典故。從此,蜀軍一蹶不振,也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一位哲人曾說過:“心不平,氣不和絕無理智可言。”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凡事要量力而行,不能瞎折騰。“量力”顧名思義:衡量力量,同時更有浸透著自知的感覺。量力而行也就是發現和了解自己能力,要憑自己的實力,腳踏實地做事。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與力量,那樣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辦事要量力而行,對自己做不到的事,要說明情況,不要勉為其難。亂逞英雄、匹夫之勇都是不可取的行為,這樣做和一個沒有理智的莽夫沒有區別。
盛小龍是建工學院的學生,大一時進了校學生會網絡部,從製作學校部門網頁開始。在有了一定的經驗以後,他不再滿足於這種小打小鬧,而是把目光轉向了社會。大二暑假,經人介紹,小盛做成了第一筆生意,為一家公司製作網頁,完工時拿到了4000元的報酬。4000元啊,可真不是一個小數目,為此他激動了好幾天。此後,整個大三期間,他陸續為近30家小公司做了網站,賺了幾萬塊錢。
嚐到甜頭的盛小龍躊躇滿誌,要讓自己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很快,他聯係到一家知名房產公司,為其製作網站。但是公司的要求很高,而且期限也很短。當公司問他是否能夠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的時候,盛小龍想,自己至少也為30多個公司做過網頁了,經驗也足夠多了,難不成還被你們嚇唬住?於是他不假思索地就簽下了合同。
前期工作進展得很順利,眼看就要完工了,然而有一個技術難題卻怎麼也攻克不下來,最後,他不得不向朋友求助。朋友看到他做的項目後大吃一驚,因為項目的技術要求他們根本就做不到,朋友問他為什麼明知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還要逞強做下去時,盛小龍才說,當時有些飄飄然,以為憑著自己的聰明和經驗是沒問題的,但是做下來才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朋友沮喪地說,以咱們的實力這個項目是根本沒法完成的。無奈之下,盛小龍隻好把實情向房產公司說了,賠償了對方的損失,之前賺到的那些錢又全部虧掉了。
盛小龍敢想敢做的品質是值得稱讚的,但是,得意之時不能忘形,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還得掂量掂量,沒有大頭是戴不了大帽子的。
境界談
在我們做事的時候,自己感到難以做到的事,要勇敢地鼓起勇氣,承認自己的不足,如果硬撐著答應,將來誤了事兒,那才不好收場。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會辦事的人。否則,在能力之外的事情還勉強地答應,那麼將來丟臉的肯定是自己。
簡單就是智慧
司湯達說過,人所以要存在於世,目的不在於富有而在幸福。
如果有人問你1+1等於幾,你能理直氣壯地當即回答出等於2嗎?估計大多數人在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時都要思考半天,因為他們知道數學家陳景潤曾經花了好幾年時間去證明1+1等於幾的問題。其實,1+1還是等於2的,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並非是去證明1+1不等於2。我們因為知道的太多,反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同樣的一個問題,如果去問小學生,他們肯定會立即回答出來,因為他們沒有那麼複雜,他們的頭腦比我們簡單,也正是因為簡單,才使他們不受常規的約束。
簡單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經曆複雜之後更上層樓的徹悟。
簡單是一種美,是一種智者所具有的高品味位境界。
簡單絕不是簡化、原始,而是一種由大徹大悟之後的升華。高僧的生活簡單,因為他們已經參透人生的真諦,看清了世界的實質,他們的思想達到了更高的境界。齊白石畫蝦,僅寥寥幾筆,便把蝦畫得活龍活現、栩栩如生,那是因為他的藝術修為、畫技更高。普通人如果不下苦功夫去練畫,也來學他那幾筆,畫出來的東西,可能連自己都認不出。
記得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某人請一位畫家給他畫一幅馬,畫家答應10年以後給他。10年後那人來取畫。畫家便把領到畫室,展開畫紙,揮動畫筆,很快便畫好了1幅馬。
來人很是不解且不滿地質問畫家:“既然你能很快便畫好,為什麼讓我等了10年呢?”
畫家沒有當即回答他,而是把他帶到另外一間屋,裏麵堆滿了畫家練畫時用過的畫紙,隻見地上堆滿了馬的圖畫。畫家語重心長地對來人說:“我花了10年時間才做到這麼短時間作好1幅馬的畫。”
簡單是一種境界,隻有經過一番苦練才能達到。簡單做人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比複雜的人生更高的境界。名利、地位、金錢、事業有成、出人頭地、飛黃騰達,是一種人生,但未免過於複雜,行動未免受到太多的牽製,做什麼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一樣想不到就會出錯。既然追求名利,工作上就要十二分的小心,不能得罪任何人。上司要小心侍奉,因為他們握著自己的生殺大權;下級也要小心對待,因為孔夫子說過,“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稍有放鬆,某人便有可能成為自己仕途上的小人,妨礙自己高升。這種人活得太累。
簡單做人,不依附權勢,不貪求名利、金錢,無怨無爭,也是一種人生。這種人生為自己而活,不必看別人的臉色行事,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快樂自在。雖然沒有人送禮,沒有人吹捧,但也沒有人惦記,出門不用小心壞人,單位不用提防小人。生活反而更輕鬆。這種人生更精彩。
境界談
簡單做人,灑脫自在。簡單是一種平淡,但不是單調;簡單是一種平凡,但不是平庸;簡單是一種美,是一種原汁原味的美。
平平淡淡才是真
如果您每天騎著單車上下班,回家到菜市場購物一番,之後做幾盤可口的家常菜,和家人孩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慶幸吧,你平淡的生活充滿著無比的幸福!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一個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雖然我們渴望成功,渴望生命能在有生之年劃過優美的軌跡,但我們也需要的是一種平平淡淡的快樂生活,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這種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轟轟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種揭天地之奧秘,救萬民於水火的豪情。隻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但這足矣!
生活,並不是隻有功和利。盡管我知道我們大家必須去奔波賺錢才可以生存,盡管我知道生活中有許多無奈和煩惱。然而,隻要我們擁有一份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從容而後捕,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真實。能做到寵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無也自在,如淡月清風一樣來去不覺,生活,不是要輕鬆得多嗎?
有了這份平淡的處世心態,你就會在簡簡單單快樂地生活。當你忙裏偷閑與愛人、孩子一同去逛公園、去看場電影、去搞一次野炊時,我相信我們都會懂得,生活其實有很多內容。我們大可不必為了一個出國名額而徹夜不眠,大可不必為一次職位的晉升而寢食難安。在平日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中,你忙,你便有所收獲;你崗位平凡,但你樂在其中;你鬥室而居,但衣食自足;你普通,普普通通如一顆草;你平凡,平平凡凡如一朵花,但你同樣可以驕傲,默默綻放的花朵也會芳香怡人!
也許,你沒有輝煌的業績可以炫耀,沒有大把的鈔票可以揮霍,但你擁有淡泊,這便是人生求之難得的幸福了。諸葛亮有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是一種真我,是英雄本色。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上永遠開滿鮮花,永遠芳香四溢;追求名利者,生活的道路上會遍布陷阱,隻能在生命終結的一刹那體會到稍眾即逝的一絲快樂。
人生的大戲不可能永遠處於高潮,平平淡淡才是真,擁有淡泊之心,便能撥雲見日,體會到生活的真正內涵,否則,隻能在生活的邊緣徘徊,隻能是舍本逐末。
境界談
學會淡泊,擁有淡泊吧,朋友,學會和擁有了它,你就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麵前神寧氣靜,你就會拋開一切名韁利鎖的束縛,在人生的大道上邁出自信與豪邁的步伐,讓心靈回歸到本真狀態,從而獲得心靈的充實、豐富、自由、純淨!
對朋友的過錯勿耿耿於懷
周華健的一首《朋友》不知道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與你擦肩而過的人很多,和你相識的人也是不計其數。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就是屈指可數那麼幾個,除了親人之外,還有另外一種人,這種人盡管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像親人一樣關心你、愛護你、幫助你,在乎你,這種人就是朋友。
一個人一生中有一個真正的朋友是一件幸事,但是,找到一個真正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朋友在於經營,需要我們用心去維護。友情不禁折騰,“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需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遠,務加讓三分之功。”以寬厚之心對待朋友——此話是朋友相處的至理名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朋友也不例外。當朋友損害了我們的利益時,應該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他,這樣,我們自己的心靈不但能得到解脫,同時我們的寬容也能拯救朋友墮落的靈魂。
如何對待朋友的過錯?且看李顯明是怎樣做的。
李顯明很傷心,由於好友張小為在自己的公司電腦上做了手腳,使他損失了幾十萬元,心中一直憤憤不平,盡管李顯明委托律師將張小為送進了牢房,但他還覺得不夠。出獄後,張小為覺得對不起李顯明,幾次打電話向李顯明道歉。李顯明一聽是張小為的聲音,不容分說立刻將電話掛斷。
李顯明的妻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她數次勸他應該寬宏大量,何況張小為是電腦專家,對他的生意很有幫助。李顯明經過深思,覺得妻子說的有道理,可是每次拿起電話來他心中就想起那幾十萬元,又想起張小為曾像隻老鼠似的偷盜過那些錢,使他的生意差點垮掉,於是又放下電話,長歎一口氣。
盡管已經過了很長時間,李顯明還是處於這種矛盾中,一會兒覺得應該原諒張小為,畢竟他是個電腦專家,曾經幫助過自己;一會兒又想,難道要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嗎?不,不行。
直到有一天,一位心理醫生告訴他:“你形成了一種心理障礙,這種障礙不僅會妨礙你與張小為的關係,也會妨礙你與他人的交往,你必須積極地清除它。”
李顯明終於鼓起勇氣,給張小為打了一個電話,告訴張小為明天可以到辦公室見他。第二天,他們談得很順利,李顯明決定再次聘請張小為到公司工作,他對張小為說:“我相信你不會再辜負我。”
張小為沒有辜負李顯明的期望,對公司盡心盡責,使公司的生意越來越紅火,而他和李顯明的友誼也越來越牢固,倆人成了知己。
若朋友未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還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換個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菜根譚》中有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的極樂法。”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有禮也要讓三分。
有兩個朋友結伴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一個地方,他們因為一件莫名的小事吵了起來,最後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心裏覺得很不是滋味,但是他卻一句話也沒說,隻是默默地伸出了自己的一個手指,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之後,他們繼續往前走。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來到一個湖邊,好久都沒有見過這麼大、這麼美的湖了,於是,他們就決定下去遊泳。不幸的是,挨巴掌的那位遊到湖中心的時候,由於過度疲勞導致小腿抽筋,差點溺水而亡,幸好被朋友救起來。在謝過救命之恩後,他拿起一把小刀,在石頭上很小心地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看到他又刻字了,十分好奇,就問:“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把字寫在沙子上,而現在卻要把字刻在石頭上呢?”
他笑了笑,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容易忘卻的地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風雨抹掉;相反,如果得到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靈的深處,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友情的珍貴!”
境界談
有時候朋友的傷害往往是無心的,而幫助卻是真心的。很多時候我們對那些芝麻大的傷害斤斤計較,卻對那些莫大的幫助視而不見,心裏留下的也隻有無窮的幽怨與煩悶。其實,隻要我們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銘記那些對你真心的幫助,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我們有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
規劃生命,對生活進行策劃
人生就像下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但人生又不同於下棋,因為生命無論對誰都隻有行使一次的權利,沒有來生,沒有轉世,沒有輪回,任何人都沒有再來一局的機會。宇宙無限,生命有限,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生命做出更大的成績,如何贏得精彩人生呢?這就需要我們規劃人生,對生活進行策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對大多數人來講溫飽已經不成問題,人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關注更多的是人生的基本問題:幸福、關愛、死亡、健康、快樂、衰老等等。對於處理好這些問題,規劃人生顯得更為重要。
有一位教授正在給學生上管理課。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個罐子,然後又從桌子下麵拿出一些鵝卵石往罐子裏放,直到不能再放為止。然後他問他的學生:“你們說這個罐子滿了嗎?”
“滿了!”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答道。
教授沒有去否定他們,而是從桌下麵又拿出一袋碎石子,從罐口倒了下去,直到碎石子把鵝卵石縫塞滿。教授又問學生:“你們說這回罐子是不是滿了?”
“可能沒滿吧?”學生吃一塹長一智,都吞吞吐吐地說。
教授又從桌子底下拿出一袋沙子往罐子裏倒,又裝進去許多。
“現在你們說這個罐子滿了嗎?”教授正色地問道。
“沒有滿。”學生們堅定地回答說。
教授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從桌子底下又拿出一瓶子,往罐子裏倒。結果看似已被鵝卵石、碎石子、沙子填滿了的罐子竟然又裝了許多水進去。
教授做完這一切後問學生:“剛才做的這個實驗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學生們思考半天,百思不得其解。教授微笑著給他們解釋道:“這個實驗說明安排時間的重要性,試想如果我們不是先把鵝卵石倒進去,而是先把沙子或水倒滿,那還有機會往裏麵裝碎石塊嗎?”學生們聽後全都叫絕。
我們的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規劃,可能我們一生忙碌,而不知幸福為何物,而到老年卻慨歎自己一事無成。我們隻有規劃好自己的一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途,不彷徨。隻有規劃好自己的一生,才能永遠信步前行,充實每一天。有的人整日為了名利、地位而奔忙,自以為活得很瀟灑,過得很充實,人生很有目標。可一旦這些“追求”變成了現實,他們又陷入了迷茫當中,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快樂,毫無幸福感。李白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為青絲暮成雪。”毛澤東說:“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生命如此短促,外物僅是人生的陪襯,不是人生的主角,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不惜以畢生精力去追求外物,豈不成了舍本逐末了嗎?
境界談
所以我們在規劃人生時,應分清輕重,分清主次,不能讓物欲遮住了雙眼,而把幸福丟失。隻有由大到小去規劃人生,隻有先主後次,才能讓生活過得充實,才能今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