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6915002082894302221,7225931131646905348,6959124362339306510,7107503072145853471,7077483474008935432,7332306304972639294,7077483474021518372,7077483474008935431,7077483474004741128,7224048805384031266,7315417163592895498,6924983412973374478,7217733336632921144,7316445148911504446,72570884342069361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6,"start_container_index":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1},"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6915002082894302221,7225931131646905348,6959124362339306510,7107503072145853471,7077483474008935432,7332306304972639294,7077483474021518372,7077483474008935431,7077483474004741128,7224048805384031266,7315417163592895498,6924983412973374478,7217733336632921144,7316445148911504446,72570884342069361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6915002082894302221,7225931131646905348,6959124362339306510,7107503072145853471,7077483474008935432,7332306304972639294,7077483474021518372,7077483474008935431,7077483474004741128,7224048805384031266,7315417163592895498,6924983412973374478,7217733336632921144,7316445148911504446,72570884342069361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6,"start_container_index":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1},"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6915002082894302221,7225931131646905348,6959124362339306510,7107503072145853471,7077483474008935432,7332306304972639294,7077483474021518372,7077483474008935431,7077483474004741128,7224048805384031266,7315417163592895498,6924983412973374478,7217733336632921144,7316445148911504446,7257088434206936120]}],"8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8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329735888341060670,7339813200432483390,7294566482128669730,7316124677665983488,6883409163003628557,7267090248675363851,7316123646680894501,7316431494459689999]}],"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8,"start_container_index":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4},"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993822245,7129434713235672101,7316460669283355710,7330845763116731454,7314214549794589750,7316123642268486691,7294567288110320677,7298980486469127183,7337879025777380414,710750307214583709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處變不驚的氣度,一分坦蕩,一分豁達。對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其實就是支持和幫助自己,善待他人即善待自己,這樣你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闊。生活中,麵對他人不經意的過失,用一個淡淡的微笑來麵對;聽到一句輕輕的歉語,用博大的心胸來包容。任何時候都不要苛求於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授人玫瑰,手留餘香。
要想得到他人寬容,首先要做到包容他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因為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才彙聚成波濤萬裏的雄壯;高山雄偉壯觀,是因為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而不論其大小;天空廣闊無比,是因為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而不論其美醜。有人曾經形象地說,一個人能包容下多大的空間,他就能做到多大。能容一個班的人,能當班長;能容一個團的人,能當團長;能容上億的人,便能成為領袖。心寬則能容,能容則眾歸,眾歸則才聚,才聚則業興,隻有你能包容他人,他人才會包容你。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美德;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包容,是生活的辯證法,更是生活的一門藝術。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大多時候,我們不會早早得到圓滿,我們總是會遇到誤解,遇到無理刻薄,遇到種種難料的磕絆,波折總是超乎我們想象地逐一呈現。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人,他們的言行難以符合我們的道德標準,然而我們必須去包容他們,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苦衷,都有他的人生規則。包容之心的偉大就在於,它能夠熄滅怒火,感化邪惡,播散善良,它能夠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包容之心讓我們享受陽光一般的溫暖,雨珠一般的滋潤。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在澠池會上,使趙王免受侮辱,被封為上卿,官職在老將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之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正是有了藺相如的包容大度,才有了廉頗的知錯就改,才使將相和好,使強秦不敢小覷趙國,保全了國家。
縱觀曆史,許多著名人物正是因為他們的包容,才使得他們在讓人倍加尊重的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藺相如如此,齊桓公又何嚐不是這樣呢?管仲射傷齊桓公,齊桓公卻原諒了他,並拜他為相,從而消滅了一個敵人,得到了一個朋友,也成就了自己的霸業。
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藺相如和齊桓公的大度,就是一種包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包容都被聖賢乃至平民百姓尊奉為做人的準則和信念,並被視為育人律己的一條光輝典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正因如此,我們要包容他人,諒解他人的過失,包容他人對你的傷害,理解他人帶給你的競爭,這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自信。
處於繁榮時代的我們,由於自小受到的溺愛太多,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總是不自覺地心胸狹窄,容不得人,不允許一丁點不利於自己的事存在,遇到誤會、摩擦、矛盾,就容易衝動,將矛盾升級甚至惡化。結果不僅弄得自己悶悶不樂,還把與他人的關係僵化,孤立了自己。其實我們隻要多一點包容,嚐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平和地溝通交流,就能化解誤會與矛盾。隻要我們對他人多一點包容,他人也會包容你。
包容,就好像兩個圓環,你容下對方多少,對方也會容下你多少。年幼的時候,總是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好朋友說錯話了、戀人沒有做到自己百分百滿意、父母沒有理解我們的想法……凡此種種,都成了我們發脾氣的緣由,我們就好像脆弱的自行車胎,小小的釘子就能把我們捅破。我們的眼中容不下一丁點兒沙子。年幼的我們,總是如此幼稚,Xt人苛責,對己縱容。當時的我們不知道,當我們包容他人的時候,他人也會包容我們;而當我們責難他人的同時,他人也在挑我們的毛病。
包容是相互的,你包容他人,他人會記在心上,會感激你,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他也會包容你。如果每個人都將一己之利作為首要考慮條件,總是往他人身上安放各種各樣的度量尺,那麼,我們的眼睛就再也看不到美好與可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萬事萬物都有其不完美的一麵,為何不以一顆柔軟的包容心,來體察它的另一麵呢?
包容是一門學問,懂得了包容,就懂得了生活,就懂得了快樂;包容的學問,來自內心的慈悲,來自人性之初的仁善。包容是一門藝術,它不是隨意說說就可以明白和養成的,也不是擁有了之後就會不經意丟失的東西;包容的藝術,源自精神的凝聚,源自善良的結晶,源自至善至美的沉澱。包容是人生的財富,短暫一生,變幻無常,有的人在無盡的怨恨中掙紮、虛度;有的人在快樂幸福中沐浴陽光、享受雨露。包容他人,他人才會包容你,唯有如此,才能發現人世間的善與美,才能擁有平靜而安定的心。
以和為貴
以和為貴的思想伴隨著中華文明流淌了千年百年。以和為貴,一個輕描淡寫的“和”字,卻包含了深沉的豐富的內涵,和氣、謙讓、體諒、互尊……凡此種種,都被包羅進了“和”字。我們的生活,我們周遭的世界,因為有了“和”而越加美麗。“和”代表了和諧、統一,代表了相互支持、相互包容,代表了濃濃的人情味、濃濃的感恩情。“以和為貴”,鏗鏘有力的四個字,深藏了多少東方傳統智慧的靈光,暗含了多少低調內斂而聰穎明智的處事道理。凡“以和為貴”的人,都有一個寬廣的胸懷,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包容的態度。俗話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和”不僅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文化內涵。“和”是一種哲學理想與人際指針,不管中國曆史上演了多少爭鬥,中國人推崇的最好姿態仍是“和”。正如《中庸》中所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國人的民族性就是外圓內方,寬以待人,保留自己的個性,容許他人的不同。自然以和為美,人類以和為善,生活以和為福。世界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美好,家庭需要和睦,為人處事需要和氣。所有的一切都要以和為貴,以“和”為前提。
千百年以來,“和”在人們心中一直是一種美好的意象,它是舉案齊眉的包容,是君臣有禮的敬重,是一方海闊天空的平靜。文人士大夫莫不“以和為貴”,君主帝王莫不以“和”治國。“和”,可以在我們出現誤會、產生分歧、發生矛盾時,充當調停人,化一場既惱人難堪又劍拔弩張的幹戈為玉帛。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純粹的“以和為貴”與純粹的“競爭意識”都是盲目而容易失控的。太激烈太極端的事務總是脆弱易逝,無法長存。當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上孤獨地死去,當希特勒罪惡的屍體被汽油點燃……曆史上那麼多的好戰主義者,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棄和平於不顧,成為“競爭意識”奴隸的人,無論是不可一世的政客,還是精明透頂的商人,都終究在競爭中被淘汰。純粹的“競爭意識”就如一柄剛烈無比的劍,剛極必折,終會斷裂。而同時,當李煜發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歎時,當楚懷王含恨而亡時……那些甘當懦夫,一味退讓的失敗者,又讓我們看到,失去抗爭之心和競爭意識的人,也必將在社會的發展中被淘汰。純粹的“以和為貴”就是在一開始把自己置於卑微之境,讓人把自己當作一團稀泥,任人揉捏,任人魚肉。
在人們以往的理解中,總以為,隻要是競爭,要麼兩敗俱傷,要麼一方戰勝另一方。實際上,有更好的結局:“以和為貴”求雙贏,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共同發展。用包容的心,去包容對手的優勢,不因看到對方的強項而心生妒意,而是用欣賞的眼光,由衷地肯定,並且尋求合作,優勢互補,讓雙方共同前進。隻有包容,才能獲得更大的進步;閉塞內心,狹隘處事,終將在市場的淘沙中落後於時代,最終消逝不見。
IBM與微軟的公司間合作便是個成功例子。當初,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開發了個人電腦的模本,卻沒有合適的軟件可供運行。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軟抓住機會與IBM合作,為其開發操作係統軟件D O S。這個軟件掀起了操作軟件的革命風暴,微軟公司從此強大起來。後來,微軟成為電腦軟件的大哥大,總裁比爾·蓋茨是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為電腦硬件領域的“藍色巨人”。合作使雙方都得到了發展。
“伊利”的總裁牛根生認為同行是一家,“隻要是正當、公平的競爭,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雙贏甚至是多贏,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麵對“蒙牛”的競爭,“伊利”把自己的發展主題確定為“雙贏和倍增”。蒙牛創業初推出的第一個廣告語是“蒙牛向伊利學習,做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在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後,蒙牛又推出大型戶外廣告牌:“我們共同的品牌·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為內蒙古喝彩!千裏草原騰起伊利集團、興發集團、蒙牛乳業……”蒙牛和伊利以和為貴,在競爭中共同發展,不僅撐起了內蒙古乳品行業的脊梁,也為整個中國乳品行業注入活力。
“以和為貴”與“競爭意識”就如同至柔和至剛,隻有兩者兼有,適當運用,一個國家才能昌盛,一個民族才能興盛,一個人才能立足於社會。要融會貫通二者,必須要擁有一顆包容之心。
長期以來,在中國人的意識裏,“和為貴”這個主題思想時強時弱,時隱時現,但從未消泯。“不喜與人爭”仿佛是中國人的標簽之一,“謙讓”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裏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注重“以和為貴”是儒家崇尚的一種德行,對於人際關係乃至團隊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都至關重要。
然而,人與人之間達到完全的溝通和理解的確不太可能,這個時候就要依靠每個人所接受的教化,心懷善意,懂得包容,包容不同的聲音,包容他人的反對,包容他人的攻擊,去融化敵意,包容萬千,學會和諧相處而不盲從,既堅持自己的原則,又包容對方的意見,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和為貴”。
著名文學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我們需要擁有越來越博大的度量,越來越寬闊的胸懷。包容為懷,以和為貴。北風吹襲路人,隻會使人更緊裹住衣裳;而溫暖的陽光,卻使人願意解開厚重的大衣。當我們以誠心與別人交流時,一顆包容而真摯的心,將是最有效的前提條件;包容是一盞心燈,照亮自己,照亮身邊的人。
給他人方便,也是給自己方便
生活中,尤其在中國,麵子往往是衡量一個人為人處世水平的杠杆,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人交往不能不給麵子。給人麵子,或者要求別人給自己麵子,都是合乎禮義規範,合乎人情事理的。麵子的學問中蘊含著立人立誌立事業的方法與技巧。隻有處處給別人麵子,你才能更有麵子。不在乎麵子的人,通常沒有好人緣。而如果隻在乎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麼也總有一天會因為這種自私在“麵子”上吃虧。
現代社會對人的交際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在社會上立足的成人,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在試圖讓人接受他的觀點時,也應該盡可能保全對方的麵子,並以此為切人點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盡力做到最終令別人不僅適當采納了你的建議,同時對你的包容明理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無形中,你在他的心裏也贏得了麵子。
粗暴的人通常是那些自認為掌握著真理就可以拚命找別人的過錯和缺點,用直接而強硬的方式說服別人,甚至給人帶來威脅感的人。即使他說的全部是事實和真理,也難以讓人接受這種溝通方式,因為他在說服人的時候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別人的麵子,對方必定無法聽從他,無法給他麵子。
生活中,人人愛麵子,你給別人麵子,就是予人所好之物,就是給了自己一份人際交往的厚禮。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虛榮心。有時為了自尊和虛榮,人們甚至可以對某些利益進行退讓,吃點暗虧,但就是不願意丟麵子,傷自尊心。一個人若想在社會正常的交際中得到認可與肯定,如魚得水,就不能和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樣在公眾場合率直地批評別人,說人不好,而是要學會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式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既能保住他人顏麵,又可以理服人,無形之中,就為自己掙得了麵子。
小張去朋友家吃飯。進餐時分,大家閑聊起最近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小張因為日前工作的關係,對這條公路的修建工程有點了解。於是他反複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剛好餐桌上有位朋友不同意,認為那條公路本來就不該建。於是大家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話趕著話,爭論越來越激烈。後來那位朋友把問題扯到“很多人自私心重,沒有環保意識”上麵,顯然是在批評小張。
此時,小張意識到再爭論下去無法收場,便開始緩和下來,委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小張的一席話,不僅在關鍵時刻給自己搭了台階,也顧全了朋友的麵子,避免雙方爭論不休,影響感情。試想,如果小張意氣用事,與朋友一直爭下去,結果會如何呢?而他後退一步,給雙方一個台階下,反而為雙方保全了麵子,贏得了一桌人的尊重。
很多時候,朋友之間發生爭論,並不是不了解對方,而是沒有采取最好最合適的溝通方法所造成的。這時候爭論的雙方切不可以怒製怒,最好的方式是主動給自己找台階下,且不傷害朋友的麵子,多加解釋,設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朋友達成適當的共識。
然而,遺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無法像小張那樣,懂得“給人麵子”,因而得罪了他人,也為自己以後的失敗埋下禍根。這些人常犯的毛病就是,自以為對某件事很有見地,自以為很有口才,一遇到機會就高談闊論,把別人的觀點壓製下去,批評得一無是處,他自己則痛快至極,不知自己強要了“麵子”,卻讓周圍的人全都感到不痛快,破壞了自己以後的人際關係,最後失去麵子的往往就是這種人。
給人麵子是一種包容。在批評他人時,要給對方留麵子。這需要包容的心胸,包容的態度。如果心中容不下他人的觀點,容不下一點不同意,又何談給人麵子呢?幫助他人時,要給他人麵子。即便你有足夠的能力幫助他人,即便你多麼樂善好施,也要在施予的同時注意為他人留足麵子。本就是出於好意,那麼就更要表現得真誠、自然,不要讓他人覺得是一種負擔,是一種“人情債”。同時,偶爾也接受下他人的幫助,即便是小小的“回報”,對方也會因為這樣的“禮尚往來”而覺得自己有麵子,從而也會給你更多的麵子。要做到這種周全,同樣需要包容的心,如果不夠包容,怎麼能接受比自己弱的人來幫助自己呢?要用包容的心去放低姿態,用包容的心去讓社交的雙方都感覺到“有麵子”。
給人麵子,在職場中,還體現在贏得榮譽時把功勞留給上司和同事。工作中取得驕人的成績,不要貪心,要以包容為懷,把這些功勞讓給上司和同事,即便他們的確沒有付出多少努力,也要讓他們與你一起分享喜悅,切忌獨自享受鮮花與掌聲。在適當的時候,說上一句:“如果沒有領導的支持和同事們的齊心協力,我就無法取得今天的成績。”諸如此類的話一說出口,領導和同事都會欣賞你,因為你給足了他們麵子,他們看到了你包容為懷的博大胸襟。在今後的工作中,你就能獲得領導與同事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因為包容,所以不吝嗇給人麵子;因為包容,所以甚至允許他人比自己更有麵子。用包容的心放下身段,放低姿態,給人最圓滿的顏麵,贏得他人的喜愛與尊重,同時也為自己的日後交往贏得麵子。麵子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東西,隻要有心,處處留意給人麵子,你會發現,最終獲得更大麵子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寬容他人無心的過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有可能犯錯誤,隻是大小輕重不盡相同。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擁有一種包容的態度對待這種“過”便成了衡量素質的一個標準。包容對待他人的過錯,就是要學會壓製或克服自己內心對當事人的歧視,盡管自己心裏並不痛快,感到懊喪甚至惱火,也要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著想,考慮一下如果換作自己會如何去做,在做錯了事情之後又有何種想法。要做到這點,不僅需要“容”,更需要“忍”。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再說亦無用。我們不妨抱著包容理解的態度,給予當事人最和善的建議和鼓勵,重新給予對方信心。
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林肯一次又一次任命新的將軍統率北軍,而每一個將軍——波普、伯恩基、胡克爾、格蘭特都相繼慘敗,林肯無計可施,異常失望。當時全國有一半的人都在痛罵那些差勁的將軍們,但林肯一聲不吭。他喜歡引用的句子之一是“不要評議別人,別人才不會評議你”。當林肯太太和其他的人對南方人士有所非議的時候,林肯說:“不要批評他們;如果我處在同樣情況之下,也會跟他們一樣。”林肯的包容與理解給了將領們最大的信心,最終為林肯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
丙吉是漢宣帝的丞相,有一次他的車夫酒醉後嘔吐到他的車上,相府的主管罵了車夫一頓並想辭退他。丙吉說:“他如果是因為醉酒失事而遭辭退,還有哪裏會收容他呢?你就容忍一次吧,不過是把我車上的墊褥弄髒罷了。”於是丙吉決定繼續留他作車夫。這個車夫把這一次的寬赦記在心中。車夫家在邊疆,經常目睹邊疆發生緊急軍務的情況。那天出門,恰好看見使者將邊境的緊急文書送來,他隨後一打聽,知道敵人已經侵人雲中郡、代郡等地。他馬上回到相府,將情況告訴了丙吉,並說:“恐怕敵人所侵犯的邊郡中,有些太守和長史已經又老又病,無法勝任用兵打仗的事了,丞相最好是預先統計一下。”丙吉認為他說得很對,就召來負責高級官吏任免事項的官員,查閱邊郡縣官員的檔案,對每個人都仔細地逐條審查。緊接著,漢宣帝召見丞相和禦史大夫,詢問敵人所入侵的郡縣官員的情況,丙吉一一正確答複。禦史大夫倉促間十分窘迫,無言稟告,隻得降職讓賢。而丙吉則以時時憂慮邊疆、忠於職守受到皇帝的稱讚。
丙吉包容了車夫的過失,從而得到了車夫的回報。即使得不到回報,我們也應該有一顆包容的心,包容對待他人的過錯。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不要因為某個人出現某種過失,便忽視他,或一棍子打死,或從此以某種眼光去看待他。因為我們自己也會有過失的時候,當別人的無心之過冒犯你的時候,請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著想一下,“假如這個過失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能夠包容對待別人的過失,以寬仁為懷,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品質。很多成功者就是憑借對他人的包容而走上了成功之路。包容對待他人的過錯,能夠減少人們之間的仇恨、暴力和偏執,同時還能讓我們以善良、尊重和理解的心來對待別人。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是建立在包容的基礎之上的。寬以待人,人們彼此之間才能感情融洽、和睦相處。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缺點與不足之處,倘若不能包容他人的過錯和缺點,人與人之間就無法正常交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包容不會失去什麼,相反,卻會以此得到人心。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大事,在人際交往中,就不要太計較個人的得與失,將心比心,包容對待他人過失。你的包容給了他人一次機會,其實也是為自己的未來多創設了一個可能。因為大多數人懂得感恩,大多數的人會記得別人給過他的包容。
常言道,包容對待他人的過錯,可以融化他人心上的冰霜。當身邊的人做了錯事,隻要不涉及嚴重的原則問題,就多想想他的苦衷、他的緣由,去包容和理解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造成重大錯誤本身已經給自己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無望,雪上加霜的斥責和懲罰在此時已經毫無必要,隻會滋生不滿。善於創造奇跡的人懂得首先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然後再幫助他人把錯誤發生的根源找出來,最後以包容的方式讓事情成為過往。這樣的人往往會贏得最終的人心。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寬廣,他就能贏得多少人。包容有時候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將心比心,關注對方的感受。付出包容,你將收獲無窮。
做人切莫斤斤計較
《尚書·伊訓》中有言:“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說的就是做人、擇友、做事,不一定非要完美無缺,事事算盡。所謂糊塗糊塗,就在於眼糊塗、耳糊塗、嘴糊塗。隻要無礙大局,於公於私無礙,就不妨順勢而為,抓大放小,糊塗之中,體味做人之道。做人,豁達的個性必不可少。無論結交朋友還是求人辦事,若斤斤計較,扭扭捏捏,恐怕都隻能空手而歸,因為處處苛求人者也必處處遭受苛求。
生活中,有的人遇到一點點委屈便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思想狹隘的人,往往將自己的生活箍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裏,知識麵也變得非常狹窄,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受情緒、認識等的影響,經常產生一些衝動的行為,甚至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一個人活在世上,要充分挖掘生命的潛能,把眼光放在大事情上,自己一時的得與失不算什麼,讓自己從狹窄的圈子裏走出去,與人相處多一些熱情,多一點直率,融“小我”於“大我”之中。通過交往的增多,加深彼此的了解,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我,開闊我們的心胸。
在每個集體中,都會遇到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文化、不同觀念的人,而我們每個人就是生存在這樣一個又一個大集體中,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物,這就要求我們更要懂得包容。
如果不懂包容,凡事都非要斤斤計較,那麼你會覺得每天都有人讓你生氣,都有人對你不敬。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都不是生活在陽春白雪之境,現實的生活難免有種種不如意,每天都難免遇到各種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人誣陷、莫名遭到牽連、付出的努力被人搶功,等不一而足。有的人斤斤計較,表麵上不發作,卻暗自把這些事情記在心裏,伺機報複,結果這種仇恨的心理不僅沒損害對方分毫,反而影響了自己的情緒,自食其果。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好,有些人處理得不好。處理得好的人,總是擁有好人緣,在群體中受歡迎;處理得不好,則容易得罪人,經常四麵楚歌。這裏麵的差別就在於,有的人不斤斤計較,包容他人的不是,保持愉快的心情,將快樂回贈於人;而有的人則是事無巨細都放在心上,對一點點的利益都追求到家。立足於世,首先要會做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與他人積極配合,在生活中與人為善,包容他人,對自己的缺點則“斤斤計較”,如此,自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和喜愛,贏得好人緣。不斤斤計較的人,目光長遠,包容大度,因而能為自己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最終有所作為。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當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論理,卻忽然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懂得了做人不斤斤計較,可以贏得快樂和真情。古人說,吃虧是福。的確如此,有時候,吃點小虧未必是壞事。有些人總是處不好人際關係,就是因為過於計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錙銖必較,爭求種種“好處”,久了難免惹起他人反感。而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好處”未必能帶來長久的利益,反而弄得自己身心疲憊,得不償失。相反,如果對那些細小的不大影響自己前程的好處多一些謙讓,這種豁達的態度無疑會贏得人們的好感。適當“讓利”,吃點小虧,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將要取之,必先予之,這才是高明的處世方法。以這種包容的姿態去看待所謂的“吃小虧”,不斤斤計較,就會有一種良好的心境,就會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利益紛爭,做到真正的豁達與包容。
不要讓仇恨的種子在心中發芽
我們都知道包容的力量,都明白對人要懷抱一顆豁達而感恩的心,然而當我們麵對的是與我們有過仇怨的人時,我們還能做到以平常之心相待嗎?那些仇怨真的可以一笑而過、一筆勾銷嗎?曾經對於你是非常糾結的事情,也許若幹年後,卻發現一切都是虛空。當時的恨意,抑或是怨念,可以放下嗎?
一個人的心結如果打不開,最初和最後都是苦了自己、害了自己。心結產生心魔,讓你對人對事多了怨恨。你越怨恨,心魔的魔力就越增長,所以,我們應該放開心結。被人傷害已經是一種痛,那尚且不是你的錯,而被傷害之後你再怨恨,就是在不斷地重複這傷害。此時,就是你自己的錯了。打開心結,就等於把黑色的魔氣釋放,讓自己的氣場更美好。
記住恩德,我們就生活在溫情和幸福之中了;記住仇怨,我們就生活在冷酷和怨恨之中了。所以,用包容的心去感恩生活,感恩身邊的人,在恩德中生活,而不要生活在仇怨中。然而,我們該如何才能親近恩德而遠離仇怨呢?其實,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中,隨著環境的變化一切也隨時發生著變化,我們又何必讓已經過去的無意義的仇怨折磨自己呢?全身心地投入當下,包容過往的種種波折,包容一些帶有敵意的人,包容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不要跟別人過不去,也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忘記仇怨,老天定會還你一個美好的未來。當你遇到所謂的不公平待遇時,請不要心懷憤恨,也不要惦記著以牙還牙。忘記仇氣走過去,就是新一片美麗天地。
有一個動不動就恨別人的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哲人,尋求解脫之法。哲人給他一個簍子背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那人走到了頭,哲人問:“有什麼感覺?”那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哲人說:“這也就是你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覺重。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每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有的人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覺。如果你想過得輕鬆些,你就要學會舍棄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而你的仇恨是你最大的負擔,要想快樂,你必須學會忘記仇恨。”
如果冤冤相報,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永無寧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意種下仇恨的種子,不要讓這樣的種子到處生根開花,更不能讓它結出苦澀的果實。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難免有矛盾衝突,人際間的誤會、摩擦和各種不愉快的事情隨時都會發生。如何化解矛盾,消解仇恨,包容他人無意甚至是有意犯下的錯誤,走好我們自己的人生之路,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
海格利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英雄,他力大無比,嫉惡如仇。有一次,他正在趕路,發現一個口袋似的東西橫在路中間,他便踢了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踢開,反而膨脹起來。海格利斯來了脾氣,就狠狠地踩了那東西一腳,那東西不但沒被踩破,反而脹得更大。海格利斯氣得要命,就找來一根大木棒,朝那東西狠命地打了起來,那玩意兒越被打,就脹得越大,後來竟把整條前進的道路都堵了起來。這時,路邊來了一個智者,笑著對海格利斯說:這個口袋叫仇恨袋,你不動它,它就小如當初;你若是踢它、踩它,它就沒完沒了地與你對抗到底,就會永不休止地膨脹,直到擋住你的道路。麵對這種仇恨袋,你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去理它、動它,繞它而去,它就不會與你過不去。
正如寓言中所說的,一直把仇怨放在心上,它隻會越變越大;而不去理睬,慢慢淡忘,最後仇怨就會消失,你的生活將繼續前進。我們在與人交往中難免有矛盾,有了矛盾就難免有仇怨,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記著這些仇怨,它們就會像海格利斯遇到的仇恨袋一樣,一次次不斷放大,直到擋住你前進的道路,影響你人生目標的實現。如果這樣做,你得到的是永無休止的煩惱和耿耿於懷的仇恨,失去的是生活的快樂和事業的成功,這種結果,無疑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買賣。
不責人之過,不念人舊惡,用包容之心養德、遠害。人非聖賢,有過錯難免,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就不要攻人之惡太嚴,就不要抓住別人的錯誤當把柄,不要泄一時之憤。不記前嫌,不念舊惡,既是美德,也是經驗,總記著過去的恩怨,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俗話說“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為懷,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
每個人在生活道路中,都會遇到許許多多像古希臘神話中的仇恨袋的事情,明智的做法就是避開它。包容的人從來都不會受仇恨的糾纏,因此往往能減少前進的障礙和阻力,能專心致誌地直奔自己的人生目標。
被同事算計了,不要記恨;被戀人拋棄了,不要記恨;被朋友出賣了,也要包容……無論何時、何地、何事,都不要記恨於心,都要用包容去融化仇恨。忘記仇怨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忘記仇怨是一種品格,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忘記仇怨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唯有包容和忍耐才能化解一切。忘記仇恨就是快樂,忘記仇恨就是瀟灑,忘記仇恨還是愛他人、愛自己、愛世界的一種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你千萬不要拿著顯微鏡看待周圍的一切,人人都有不足,事事都有缺憾,但是瑕不掩瑜,隻要我們每天告訴自己,要包容,要忘記仇怨,不刻意追求完美,我們就會從中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從而擁有真實而美好的生活。
越謙虛,越包容
謙虛有很多種方法,做好事,友善,關心別人,平易近人,支持別人,懂得尊重別人,幫助保住別人的麵子,不輕易責怪別人、嘲笑別人,有一顆包容心,這些都是謙虛。
《道德經》曰:“上德若穀。”說的是有道德的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穀一般可以涵蓋、包容一切。《道德經》又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而我們做人也是這樣,你隻有謙虛、容忍、仁愛、不爭,方可顯“德”,而唯有“德”方可取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肯接受批評;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常常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睿智的人,會在別人的批評聲中找到出口;愚蠢的人,則在批評聲中怨天尤人。謙虛謹慎的人,才會贏得尊重,在困境中得到幫助。
中國有句古話,叫“謙受益,滿招損”,“謙”即謙虛、謙和。具有謙虛美德的人,總是讓人喜愛。而“虛”也不是一種簡單的獻殷勤,獻殷勤通常是一種自卑無能的表現,因為無能,隻好通過其他的途徑來獲取青睞。而真正的謙虛,是成熟的表現,是一種髙尚的情操,是一種優雅的修養。謙虛,看似我們小學時候就知道的詞語,是老師耳提麵命教授的話語,其實,它更是贏得好人緣最簡單可行的辦法。謙虛,能讓人把危難的時刻變成逢生的契機;謙虛,能使人在倏忽的機緣中成就畢生的理想;謙虛,能給人以改變局勢的力量。而這樣的謙虛,並不是說有就有的,它需要人生的曆練,需要積累,積累到最後,就形成了包容。包容,就是自信和謙虛的總和。
著名商人胡雪岩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也曾遇到過商業上的危機,但最終以他的謙虛誠信支撐了下去。
一天,一位老農到“胡慶餘堂”買藥,微露不悅之色,恰好被胡雪岩看到了。胡雪岩和顏悅色地問老人,是不是藥店有什麼招呼不周的地方。
老人見胡雪岩談吐穿著不凡,知道是個管事的人,就說:“藥店的鹿茸切片放置時間太久,有些返潮,希望貴店不要提前將鹿茸切片,等有人來買時再切更好。”
一旁的掌櫃見老人是一個農夫,買的鹿茸也不多,便惡語相加,說“胡慶餘堂”賣的都是上等馬鹿茸,要老農夫不要在店堂內胡說八道。胡雪岩打斷了掌櫃的話,說:“老人家,您的建議我們馬上就采納,您以後一定會買到好的鹿茸,這次的鹿茸我們不收錢,希望您下次還能到‘胡慶餘堂’買藥。”說完,他當即下令鹿茸一概不得事先切片。
老農夫被胡雪岩的謙虛大度感動,逢人就誇“胡慶餘堂”貨真價實,每次進城都會給胡雪岩送些土產,兩人成了忘年交。
胡雪岩的謙和不僅沒有令藥店失掉聲譽,反而讓他贏得了老農夫對“胡慶餘堂”的信任,他一生結識了很多這樣的朋友。胡雪岩常對人說:“我一無所有,有的隻是朋友。”朋友們都非常信任胡雪岩,信任“胡慶餘堂”,百年老店就是在信任中傳承到如今。
謙虛與自卑不同,自卑缺乏積澱,因為內心的空洞而慌張,隻好裝謙虛。而真正的謙虛,是虛懷若穀,是有了豐厚的內涵,卻因為包容,而願意讓人一步。謙虛的人,因為有了文化素養的積累,所以為人處事知書達理;謙虛的人,因為有包容之心,所以凡事看得透,想得開,不會鑽牛角尖;謙虛的人,不把眼睛緊緊盯在他人的不足上,而是放眼於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取其精華,完善自身。
有謙虛美德的人,易於被人接受和喜愛。越謙虛,越包容,謙虛是包容的前奏,做到謙虛容易,而想要做到真正的包容,則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容要用心。世上從來就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如果不學會用心去包容,執拗於分清是非對錯,隻能是自尋煩惱。白璧微瑕,卻依舊價值連城。同樣,你自己也不完美,也需要他人的包容,將心比心,一切就不難理解。用心包容一切可包容的事物,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用包容心、上進心來要求自己,來完善自己,摒棄自滿,保持虛懷若穀的態度,既能不讓人討厭,不得罪人,又能讓自己學到更多東西。適度適時的退讓,從來都是智慧之人審時度勢的表現,隻有短視的人才會把它看作吃虧。
在現實生活中,謙虛、包容的人往往能夠顧全大局,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團結協作,嚴以律己。謙虛的人在麵對勝利和成功時,懂得保持冷靜與理智,不誇大自己,心裏清楚自己的分量,同時提醒自己前麵的道路上還有更多挑戰。包容的人,則是在謙虛的氣度雅量之外,又多了一分處世的藝術。謙虛讓一個人成長得更快,包容讓一個人結交更多朋友。如果說謙虛是讓人對你產生信任,讓人對你敞開心扉的辦法,那麼,包容就是一種付出,是一種慈悲的愛,這種愛可以傳達得很遠。懷著謙虛的態度、懷著包容的心,做好事,行善緣,關心身邊的人,尊重他人,給人餘地和退路一這才是一個智者的處世道理。讓我們用謙虛和包容贏得尊重,贏得愛。
讓出功勞,反能收獲更多
身在職場,麵臨著各種各樣來自方方麵麵的壓力,讓我們除卻憑借實力,更多了一份心,一份爭奪利益的心。很多時候,我們隻肯做一些短期見效的工作,做一些領導看得見成績的工作。在功勞麵前,我們當仁不讓;在利益麵前,我們苦心爭奪。我們也的確看到,有些人通過自己的手段,平步青雲。然而,有時候包容一點,不那麼計較一時的利益,讓出功勞,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你在讓出功勞的同時積累了人脈,積累了善緣。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還是明理的,在人情世故麵前,他們將來也會回報你。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每個功勞或者每分利益都是我們必須要得到的。對我們的仕途或者升遷有幫助的,其實隻是某些細節。貪戀太多,表現太多,妄圖占據全部的舞台,往往讓領導和同事感覺到威脅,試想,誰會喜歡在身邊留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呢?最聰明的人通常懂得包容他人,包容比自己強的人展現光彩,包容比自己弱的人贏取難得的機會,因為這份包容的情懷,他懂得韜光養晦,懂得功利麵前不爭不搶,淡定自若。這一次功勞被人拿了,周圍的人都看在眼裏,輿論也是倒向他這邊;下次有什麼好處,人家第一個就會想到他,覺得應該給他補一功。這就是以退為進的智慧。
公司裏原來的總裁助理休了產假,需要從行政、人事部門抽調一個合適的人選擔任新的秘書。這下平時的績效全部成了此次考評的依據。以往的年度審查、月度考核,全部都被搬了出來。最終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小王和小張兩個人身上,大家發現以往的幾次團隊分組合作、共同建立人力培訓模塊時,小王和小張通常都是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並且帶領自己的團隊做出了一定成績。而不同的是,在季度報表和年度報表裏,小王的團隊,隻看得到他自己的名字,團體的功勞隻是一筆帶過,於是小王的年度獎金總是最多。而小張呢,則在多次的彙報和會議上,提到團隊中的其他幾名同事,將大家作出的貢獻和成績一一闡明,並對一些部門新進的年輕人作了推薦,推薦他們去了更適合的崗位。這麼多年,小張付出了很多辛勞,但是工資並沒有提升太多,每次的報告中,他都把功勞讓給其他同事。而最終,老板選擇了小張做自己的助理。理由很簡單,與其找一個心思放在利祿的人在身邊,不如找個實實在在做事的人在身邊。更何況,在總裁身邊,一個低調、包容的人明顯比一個愛冒頭邀功的人更合適。小張看似一直“不合算”,但是最終人氣都倒向他這邊,而他也一下子從部門助理升格為總裁助理,實現了真正的“平步青雲”。
讓出功勞,往往能收獲更多。這種收獲也許不是一兩天所能看出來的,但是時間能過濾一切,糟粕和浮誇最終都被過濾不見,在人們的視野裏消失;沉澱下來的,是真正有分量的東西,沉澱下來的,是人們記在心中的你的包容。
讓出功勞,需要一種胸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這要求我們能容人,可以接受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共事,能夠接受別人比自己更有見地、更有才幹,並且由衷地欣賞,這需要莫大的包容心。因為包容,才能容人;因為包容,才能心態平和;因為包容,才能麵對利益不著迷。
有人說,現在這個社會競爭這麼激烈,讓功勞是傻事,傻子才做。其實不然,懂得讓出功勞的人,往往心明如鏡,他清楚地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在意的、真正需要的,不是所有的功勞都要去追逐,不是所有的好處都要去爭搶,對於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就包容一點,讓給他人。就好像追女孩子,真正有頭腦有魅力的男人,他不是所有的美女才女都去追,更多時候,隻是和她們做朋友,甚至把自己的同性朋友介紹給她們;而隻有在真正適合自己的、真正讓自己欣賞的好女孩出現時,才著力奮進,猛烈進攻。放到職場也是如此,每個人的精力有限,過多著眼於功名利祿,往往無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到關鍵時刻來臨時,將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量奮力一搏。懂得包容的人,往往低調內斂,不爭不搶,凡事謙讓,不顯山露水,待時機成熟,就是他贏取成功或是幸福的時刻。
在現實中,領導與下屬爭功或貶低下屬、抬高自己的現象,同事之間互相算計,背地裏使手段,邀功等情況,都不時地出現。結果利益的追逐、人事的紛爭,大大影響了集體的實際績效。
《三國誌》中記載,一次,曹操發布命令說:“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並說,如果坐享勝利果實,我怎麼能心安!於是大封功臣。在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紛紛逐鹿中原的東漢末年,曹操的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掃平各路豪強,統一北方,功業可謂大矣,在我國曆史上也是輝煌的一頁。曹操在勝利麵前,並未自我陶醉,也未居功自傲、貪天之功為己有,而是公開宣布這些勝利“乃賢士大夫之力也”。這裏,對曹操的此番舉動,且不論是其使用人才的韜略,還是調動其下屬積極性的辦法,但有一點有目共睹:曹操有著寬闊的胸懷。
用寬闊的胸懷包容他人,包容有才能的人,把功勞讓給大家,這樣才能收獲真正的果實。從古至今,大凡哲人、偉人、有智慧的人,都為我們闡釋了這個道理。用包容的心,讓渡功勞,最終你會發現,無意中,你已收獲了滿滿一卡車的奇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