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學會自製,在與人談話的時候,一定要明白談話的目的,談話的範疇,不要偏離了談話的界限。一個有自製能力的人,在談話的時候不會得意忘形,不會胡思亂想,隻會圍繞著目標,層層展開,最後實現目標。
82 說話之前,一定三思
成大事者認為說話之前,一定要三思,有些時候,對於不好回答的問題,要學會模糊作答。
談話中,出現的問題千奇百怪,無所不包,時常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時無法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這似乎是另一種類型的“兩難”困境。麵對別人的步步緊逼,你若總是避而不答,就會助長對方氣焰又會顯得己方畏首畏尾,無招架之力。這時候,不妨巧妙地使用模糊應對的方法進行答對。
模糊應對的關鍵之處在於“模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透自己的真實含義。同時,由於模糊,因而就具有一定的伸縮性,變通性,給己留有周旋的餘地,當遇到在一定條件下很難解決的問題時,變不可能為可能,使不相容的問題,變得相容和一致。
模糊應對在各種場合的妙用,屢見不鮮,有許多經典實例人們提起來還津津樂道。它以伸縮性大、變通性大、語義不甚明確的話來回答那些不能直接回答而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妙在借題發揮,避重就輕,巧妙應付對方刁難,使己方擺脫不利的窘境。
據說,有人問美國天文學家瓊斯:“地球有多大年齡,你能說清楚嗎?”瓊斯回答:“這也不難。請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說高加索的厄爾布魯士山吧,再設想有幾隻小麻雀,它們無憂無慮地跳來跳去,啄著這座山。那麼這幾隻麻雀把山啄完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時間。”瓊斯這種模糊的回答,不僅把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難題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識到地球存在的歲月異常悠久。
模糊應對,往往體現了說話者的機智,情急生智,應變自如,令人回味。
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時,在一次印度總統招待會上,有一位女記者問周總理:“你已是62歲的人,看上去氣色異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是否經常運動,或者有特別好的飲食?”周總理回答說:“謝謝你,我是東方人,我是按東方人生活方式而生活的。”
顯然,周總理必須回答這個記者的刁難提問,但又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自己的飲食起居情況告訴對方。於是總理用含蓄而模糊的語言進行了婉轉的回答,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收到了令人叫絕的效果。
模糊應對是應付刁難的極有效的方法。1982年秋,我國作家蔣子龍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一個中美作家會議。在宴會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蔣子龍解個怪題:把一隻25公斤重的雞裝進一個隻能裝05公斤水的瓶子裏,用什麼方法能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麼方法放進去,我就用什麼辦法拿出來。”
他絕妙的回答令金斯伯格不無感慨地說:“你是第一個猜中這個謎的人。”
還有一種與模糊應對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方法,人們叫它回避回答法。顧名思義,就是避開問題的實質,但又不偏離問題本身展開回答。這樣,對手並未達到目的,但又抓不住任何把柄。
美國前總統裏根訪華期間,曾去上海複旦大學與學生見麵,有一學生問裏根:“您在大學讀書時,是否期望有一天成為美國總統?”
裏根顯然沒有料到學生會提這樣的難題,但這位政治家頗能隨機應變,隻見他神態自若地答道:“我學的是經濟學,我也是個球迷,可是我畢業時,美國的大學生約有1/4要失業,所以我隻想先有個工作,於是當了體育新聞廣播員,後來又在好萊塢當了演員,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當上美國總統,我認為原先所學的專業幫了我的忙,體育鍛煉幫了我的忙,當然,一個演員的素質也幫了我的忙。”
裏根回答了這道難題,但他又巧妙地回避了問題的實質,這似乎是在“環顧左右而言它”,可這種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雙方都陷於尷尬境地,算得上“兩全之策”了。
成大事者認為,說話之前,人一定要三思。有些話不能說,就盡量模糊回答。
83 很會說話,也不要多說話
成大事者認為,一個人會說話絕對不是一件壞事情,但是多說話就容易給自己惹麻煩。很多時候我們隻要將意思表達明確了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再多說話來反複強調。
古代有一戶人家裝修住房,請了很多人幫忙。房屋裝修好以後,主人請大家喝酒,但是主人疏忽了,隻給了一壺酒。酒太少,人太多,大家紛紛說這樣喝沒什麼意思,不如大家比較一下看誰先畫出一條蛇,酒就讓他一個人喝。大家都同意。後來有一個人很快就把蛇畫好了,於是把酒搶了過來,正準備喝,他轉念一想,這樣贏了不夠刺激,反正他們現在誰都沒有畫好,不如給蛇添幾條足吧。於是他很得意地開始給蛇添足。就在他蛇足還沒有畫好的時候,有一個人的蛇已經畫好了,於是他把酒搶了過去,很快就喝完了。其實蛇根本就沒有足,這個人硬是要給蛇添足,反而畫的就不是蛇了。同樣的道理,說話一定要把握分寸,過猶不及。
有些人總喜歡滔滔不絕地說話,如果我們追問這種說話有什麼效果的時候,就不敢恭維了。
從前有個幹部特別愛長篇大論,他也講得很好。有一次,他到農村去開大會,召集了全村人都來參加。為了讓大家都能聽到,於是他找一個農戶借了個小板凳。站在小板凳上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聽得饒有興趣。然而這個人看大家興致還可以,於是繼續講了下去,一刻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於是陸續有人離開,這個幹部害怕是自己沒有講好大家才開始離開,於是又把剛才講過的東西再講了一遍。這個時候離開的人更多了。到最後隻剩下一個老太太還在聽他講。他於是問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這麼願意聽他講話?老太太說她不過是想拿回那條他踩著的小板凳。
這是個笑話,說的是那些本來很會說的人不知道節製。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所接受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長篇大論下去,很多信息都被自動篩掉了,根本不能起到任何效果。相反,人們還會因為長篇大論,而分不清楚什麼是重要的,整個講話的綱要在哪裏?
成大事者認為,我們的談話應該是以聽眾為中心的,按照聽眾的需求來確定談話的內容和方式。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很能講,就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這和方向相反,越是跑得快的馬離目標越遠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我們來看看夏日的蟬,整天聒噪,可能夏天一開始的時候,那叫聲還比較好聽,但是長久下去,叫聲就特別刺耳。我們再看看公雞,它並沒有整天叫個不停,就是早上叫了兩三聲,一叫太陽就出來了。
一個人說話的技巧好,並不能代表這個人說話就一定有水平。我們來想想我們所記得的話語,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句子。這些小句子構成了我們的見識。也就是說,別人再怎麼能說,我們記得的也不過那些。很多話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用處。
人說話說得太多還容易將自己的喜怒形於色。對於智者來說,喜怒不形於色是很重要的。
曹丕被立為太子以後,王宮左右女官齊向曹操夫人卞後致賀說:“將軍被封為太子,天下人全都高興,夫人應該把庫房裏的東西,全拿出來賞賜。”卞夫人說:“大王隻因曹丕年紀最大,所以定為合法繼承人,我隻能慶幸我免除了教導無方的責備,哪有什麼理由高興賞賜呢?”女官回來,向曹操報告,曹操愉快地說:“怒時不形於臉色,喜時不忘記節製,最是難得。”
相反,曹丕聽到自己被立為太子的消息,高興得抱住儀郎辛毗的脖子叫喊說:“辛君,你知道不知道我是多麼的興奮?”辛毗的女兒辛憲英則十分清醒地說道:“太子的責任是代替君王主持祭廟,管理國家。代替君王,不可不憂慮責任重大;管理國家,不可不恐懼治理困難。他應該憂慮恐懼才對,反而大喜若狂,如何能夠長久,魏國國運難道能興隆?”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真如辛憲英所預料的那樣。
辛憲英的預見是正確的。一個人喜怒不形於色的人一定不會說太多的話,即使他很能說。隻有喜怒形於色的人才會喋喋不休。
成大事者認為,一個人很會說話,但也不要多說話。多說話不但容易讓所有的人不願意去表達,而且還會將自己暴露無遺。就像思想袒露在別人麵前,讓別人來指指點點,這樣是很危險的。我們要想做一番事業,就應該不斷地節製自己,節製自己的行為、節製自己的說話。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很會說話,但這並不是真相。其實真正會說話的人都隻是在關鍵的時刻說關鍵的話。
84 人非萬能,善於拒絕別人
成大事者認為,人並不是萬能的,有些時候需要善於拒絕別人,這樣可以為自己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有的人總是特別忙碌,原因就在於他對別人的請求或邀約,幾乎從來不說“不”。
其實很多人都會麵對這種情況,當有人求助於自己或發出邀請時,礙於麵子,總是拉不下臉來拒絕。不能拒絕的原因具體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是擔心影響交情。相對於社會來說,個人是一個獨立體,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活動範圍。如果你不了解拒絕他人請托的重要性,一味接受,那麼會把自己扔進一個無限開放的空間裏,失去了自我,完全裸露,被各種各樣的煩事糾纏不休。
二是接受似乎比拒絕更容易。拒絕會傷人麵子,自己心裏也不好受。有時想想,與其讓心裏遭罪,不如答應人家算了。結果往往是事情越做越多,有時還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三是擔心拒絕後會觸怒對方或遭到報複。由於對方的身份或背景較為可觀,或僅僅是害怕對方性格上的潛在因素,你就可能會接受其請托,因為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現在做了這事,以後就可以避免產生麻煩了”。而結果往往是對方要求你的事會越來越多,令你不堪其苦。
四是想做一位大家喜歡的好人。做人難,做好人更是難上加難。什麼事,不分好壞,也不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及,就一味好心地接受請托,那麼結果,不說給你的個人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麻煩接踵而至,有時候,好心也未必能辦好事,反而會因為你的介入,把原本並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弄得一團糟。
五是不知如何拒絕。這樣的人往往是心地善良,較易說話的人。他們麵對請托者的苦苦哀求或是誠懇坦白,總是不知道該拿什麼話拒絕,結果隻好違心地答應。
應該說,幫助別人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會使你得到良好的聲譽,同時也是一種投資,因為今天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欠了你人情,總是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來幫助你。但是,在很多情況之下你需要對求助的人說“不”,當你的同學要求你協助他考試作弊的時候、當你的朋友請你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當你自己力不從心的時候,你都需要說“不”。
說“不”,不僅僅是一種對事情的理性判斷,更需要很強的能力和藝術性,這需要你的準確判斷和委婉的表達技巧。在很多時候,你需要委婉地拒絕。因為你答應幫人又幫不好,常常會使自己的信譽受損,甚至會使對方產生受騙的感覺。之所以要委婉,是為了使你的拒絕不傷害別人的心靈。
下麵是三種常用的說“不”技巧:
一是巧設鋪墊。對別人的建議或者請求,在需要否定時,你不妨在言語中安排一兩個邏輯前提,不直接說出結論,邏輯上必然產生的否定結論留給對方自己去得出。這種方法在麵對上級領導時,使用效果比較理想。戰國時期,韓宣王欲重用兩個部下,故向大臣摻留征求意見。摻留明知重用這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會冒犯韓王,並且會讓韓王誤以為自己妒忌賢能。於是,摻留這樣表達自己的見解:“魏王曾因重用這兩人丟過國土,楚王也因重用他們而丟過國土,如果我們也重用這兩人,將來他們會不會也把我國出賣給外國呢?”聽了這話,韓王不得不放棄了原有的打算。
二是欲進先退。不妨在準備說“不”字時,主動為對方考慮一下退路或補救措施,使他們不至於一下子跌進失望的深穀。有一次,美國口才與交際學大師卡耐基不得不拒絕一個於情於理都不應拒絕的演講邀請。他這樣對邀請者說:“很遺憾,我實在排不出時間了。對啦,某某先生講得也很好,說不定他更適合你們。”卡耐基向邀請者推薦了一個目前有實力解決此問題的同行,使得邀請者多多少少獲得了心理補償,減輕了因遭拒絕而產生的不滿和失望。當我們對對方的要求“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不妨采用這種方法,它可以充分表達我們的誠意,從而得到對方的理解。
三是假裝糊塗。為了達到拒絕的目的,不妨裝聾作啞一回。有一次,一位貴婦人邀請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裏去喝茶,帕格尼尼同意了。當然,貴婦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果然,臨出門時,貴婦人又笑著補充說:“親愛的藝術家,我請您千萬不要忘了,明天來的時候帶上小提琴。”“這是為什麼呀?”帕格尼尼故作驚訝地說,“太太,您知道我的小提琴是不喝茶的。”帕格尼尼通過曲解對方說話含義,而把自己的拒絕意思表達得明明白白。這種方法適用於愛玩小手段的狡猾者,讓他(她)麵對拒絕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對他人表示反對或拒絕,不僅要有充分的理由,還要注意機智應變的技巧。如男人們會邀請自己喜歡的女人共同赴宴,如果你不喜歡她,就要拒絕對方的邀請,就要在言詞上自然要下一番工夫。但心地善良的你,很可能因此左右為難,不知如何啟齒。倘若對方是平日一起工作的同事,一旦拒絕,那麼以後的工作勢必增加許多困難。
成大事者認為,在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善於說不,並不是所有的請求都必須答應,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接受,我們要善於表達自己的主見,善於和別人在一些事情上形成相反的意見,但是這種相反意見的表達卻是個學問,這個學問,值得我們反複去學習和總結。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拒絕的智慧。
85 善於表達,不要讓人誤會
成大事者認為,清晰的語言,是保證信息傳輸的根本條件。說話表意清晰,才能真實反映出現實麵貌和思想實際,才能為聽眾所接受,達到宣傳、教育、規勸、影響聽眾的目的。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為一代語言大師,其語言通俗曉暢,獨步於現代文壇。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這樣介紹:“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在他),看念得順不順?準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語言的創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來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們在思謀……’‘思謀’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現成也易懂,寧可寫得老實些,也別生造。”這個竅門應當在所有演講者中間推而廣之,付諸實踐。
而以簡潔準確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針貶時弊深刻揭示社會現實,在這方麵,我國現代文學
的旗手魯迅先生堪稱楷模。
魯迅的演講,其友人許壽裳評價說:“深入淺出,要言不煩,恰到好處。”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描述說:“以樸素的、質直的、不加文飾的講話,款款而又低沉的聲音,投向群眾。”“雄辯地駁斥了異端邪說,擯棄了彌漫世間的烏煙瘴氣,給聽眾如飯醇醪,如服清涼散。”在魯迅的一生中,曾多年執教,多次演講,直接諄諄教導青年,魯迅的每一篇演講,都是一篇精彩的戰鬥檄文。
魯迅的演講矛頭直指吃人的封建禮教和黑暗的社會現實,思想深刻,諷刺辛辣,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和喜愛。他雖然身體矮小、臉色冷白,卻目光有神、思維如電,話語中透出不可辯駁的力量,似乎他就是“真的聲音”的化身。1927年2月魯迅應香港青年會的邀請,赴港做了《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兩篇演講。
在《老調子已經唱完》中,魯迅鄭重地指出,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的聲音,隻因中國的老調子還沒有唱完。這是因為“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們,都絕不肯以民眾為主體,而專圖自己的便利,總是三番四次地唱不完,於是,自己的老調子固然唱不完,而國家卻已被唱完了。”封建統治者掌握了文化,就是要鞏固他們自己貪婪的權力,至於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卻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
魯迅又指出,外國帝國主義者的尊重文化,不過是一種利用的手段,好來造成更多馴服的奴才。中國的文化確實是用來侍奉主子的,外國人愈是讚美這種文化,中國將來的苦痛會愈深,所以應該棄這唱了多年的“老調子”。“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換來的。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稱讚中國文化的,都隻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所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總要曆險,隻有這兩條路。”這樣的結論清晰而有力量,有強烈的感染力。
成大事者認為,在談話的時候一定要將意思表達清楚,要善於運用各種修辭來表達完全自己的意思。
86 開口請人幫忙有學問
成大事者認為,開口請人幫忙有學問,其中最大的學問在於要舍得花費。
越國的著名救亡功臣範蠡,在勾踐擊敗吳國之後,深知功高震主的後患,便功成身退,據傳他帶著西施隱姓埋名當了商人。他發了大財,化名為陶朱公。
有一次,他得知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關進了監牢。他決定讓三兒子帶著特多的黃金去楚國救二兒子。但大兒子哭著說:我身為老大,如不讓我去救.我無臉見人。不得已,陶朱公隻得讓大兒子去。並告訴他,隻要把黃金交給楚國的莊生,什麼也不要說,就趕快離開楚國回來。大兒子按父親的話,把全部黃金送給了莊生。莊生說,你趕快離開楚國,回家去等你弟弟回去。但大兒子不放心,在楚國另—貴人處住下來等候消息。
莊生上朝對楚王說,昨天看星相,大王應大赦天下,於楚有福。楚王聽信,決定第二天中午宣布釋放包括陶朱公二兒子在內的犯人。大兒子所住的那個貴人知道了這個消息,趕緊向大兒子表功,說是他向楚王說情,明天你弟弟就會放出來。大兒子一看,在這位貴人處沒花錢就救了二弟,心痛給莊生的錢。便假裝向莊生告別,來到莊生府上。莊生立刻知道了大兒子的用意,便叫大兒子把金子拿回去。大兒子果然這樣做了。
莊生連夜進宮告訴楚王,說外界謠傳,大官商陶朱公的兒子在楚殺了人,賄賂了大王您左右的人,所以大王才準備特赦。天王一聽,怒氣衝天,下令殺了陶朱公的二兒子。然後再宣布大赦天下。大兒子看到所有犯人都赦免了,自己卻等到的是二弟的屍體。
陶朱公明白,大兒子從小在勾賤臥薪嚐膽時受苦,舍不得錢財。所以,派他去舍財救人,救回來的一定是屍體。舍不得錢,鬼不但不推磨,鬼還會吃人。
對於那些開口請自己幫忙,很舍得花費的人,也需要留一個心眼。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擊虞國,虢國就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國,虞國也會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良馬和美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裏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隻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壁,高興得嘴都合不攏。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隻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結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隻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國裏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晉國抓住虞王貪財心理,以良馬美壁向虞國賄賂,致使對方不知不覺受到蒙騙,然後出其不意,一舉而占領了虞國,等虞國發現,為時已晚,回天無術,隻有叫苦連天的份兒。
成大事者認為開頭請人幫忙,一定要花費到使人動心的地步,這樣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為此,你得到的很可能比這個多得多。
87 光陰寶貴,切勿浪費
成大事者認為,一個人必須抓緊時間鍛煉自己說話的能力,時間確實十分寶貴,經不起任何浪費。
有一位叫彼得森的醫生,是位熱心的棒球迷,經常去看球員們練球。不久,他就和球員成為了好朋友,並被邀請參加一次為球隊舉行的宴會。
在侍者送上咖啡與糖果之後,有幾位著名的賓客被請上台“說幾句話”。突然之間,在事先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宴會主持人突然宣布說:“今晚有一位醫學界的朋友在座,我特別請彼得森大夫上來向我們談談棒球隊員的健康問題。”
作為一位已從醫30餘年,有豐富衛生保健知識的人,按說對這類問題是小菜一碟。他坐在椅子裏向坐在兩旁的人侃侃談論這個問題談一整晚。但是,要他當眾,即使麵對很少的人講這個問題,那卻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令他不知所措,他心跳加速,而他每一沉思,心髒就立即停止跳動。他一生中從未做過演講,而他腦海中的記憶,現在全飛到爪窪國去了。
結果呢?宴會上的人全在鼓掌,大家都望著他,他搖搖頭,表示謝絕。但他這樣做反而引來了更熱烈的掌聲,紛紛要求他上台演講。“彼得森大夫!請講!請講!”的呼聲愈來愈大,也更堅決。
他心情非常矛盾,他知道,如果他站起來演講一定會失敗,他將無法講出完整的五六個句子。因此,他站起身來,一句話也沒說,轉身背對著他的朋友,默默地走了出去,深感難堪,更覺得是莫大的恥辱。
他不願再度陷入臉紅及啞口無言的困境了,他開始進行當眾講話訓練。他有極為迫切的需要。他希望擁有演講的能力,他鍥而不舍地練習自己當眾講話的口才。
通過努力練習,進步簡直是一日千裏,剛開始他緊張的情緒消失了,信心愈來愈強。兩個月後,甚至開始接受邀請,前往各地演講。他現在很喜歡演講的感覺及那份成就感,以及所獲得的榮譽,更高興從演講中結交到更多的朋友。紐約市共和黨競選委員會的一名委員,在聽過彼得森大夫的一次演說之後,立即邀請他到全市各地為共和黨發表競選演說。如果這位議員了解到他所賞識的這位演講家,一年前曾抱著羞愧與沮喪的心情逃避其第一次的當眾講話,那麼,這位議員的嘴巴不知會張多大。
有很多人總是將學習講話當成一種很業餘的事情,甚至有些人認為木訥一點更好,為自己不會講話找盡了理由和借口。事實上,一個不抓緊時間學習講話的人必然會錯過很多機會。他們根本就把握不住機會,所以立即開始講話,就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人一旦決定去增加說話,就一定要集中精力抓緊時間去完成,不要拖延。拖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隻會增加說話的難度和自己的煩惱。
古代有一個人總喜歡偷別人家的東西,每天都會偷鄰居家的一隻雞。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的品行不好,一個和他熟識的人勸他說:“做人要堂堂正正,要懂得起碼的是非好壞和禮義廉恥。一個偷東西的人絕對談不上是個好人,別人會看不起的,我也很羞愧和你做朋友。”這人聽到這樣的話,對朋友鄭重表示決心,改正錯誤,但是他想了想,卻不能立即徹底改正過來,於是很“誠懇”地對朋友說:“我遵守我的承諾,但是你要給我時間讓我慢慢地改正。從今天開始,我決定少偷一些,以前每天偷一隻,現在每月偷一隻,這樣到了明年我就不會偷雞了!”朋友聽了以後,哭笑不得,對他說道:“既然你知道自己錯了,就應該立刻改正錯誤,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我們無法把學習說話這種大事,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後天,這樣會讓我們產生很多消極情緒。如果決定要好好學習說話,不但要專門地去學習它,而且也要學會在各種場合不斷地表現自己。人並非一生下來就能說話的,並非一生下來就很會說話的。說話能力是通過後天不斷學習和培養的。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各種說話技巧,最後將這些技巧固化為自己的習慣,在以後的說話中不斷地運用,這樣往往能夠迅速成長起來。
成大事者認為,光陰流逝飛快,一定要學會珍惜,不要浪費。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小時、每分每秒,我們都要善於運用起來,不斷地提高自己。
88 不平等的談話,盡量少開展
成大事者認為,強權之下是沒有公理的。對於不平等的對話,要善於保全,盡量不要展開。很多事情根本就無須解釋,解釋也是徒勞。
商朝末年,商紂王驕橫侈糜,聲色犬馬,酒林肉池,荒淫無道。他懷疑雍州諸侯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對他不忠,就把姬昌囚禁在羑裏。把姬昌的長子伯邑考作為人質,留在京城為紂王當馬夫。
一天,商紂王為了考驗姬昌有無篡逆之心,突然心血來潮,竟將伯邑考活活殺死,烹成肉羹,派人送到羑裏去給他吃。姬昌明知這是愛子的血肉,但強忍著眼淚,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把肉羹吃了下去。紂王知道後,洋洋自得地對身邊的人說:“誰說西伯是聖人?他把用他兒子做的肉羹吃掉了,還毫無覺察呢!”於是,放鬆了對這個“凡夫俗子”的警惕。這時,姬昌又派部下帶著美女、駿馬,珠寶來到京城,敬獻給紂王。紂王見了喜形於色,心花怒放,立刻將姬昌釋放了。
姬昌回到自己的領地,暗中招兵買馬,擴充勢力,開始與紂王對抗。由於商紂王的驕橫淫逸,慘無人道,致使許多諸侯背叛了商紂王,歸附西伯姬昌。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即周武王)繼承了推翻商紂王朝的遺誌,禮賢下士,聘請薑子牙做軍師,率兵討伐紂王,與紂王軍隊在商郊牧野展開激戰。姬發大開殺戒,殺得紂王軍隊潰不成軍,血流漂杵。最後,紂王走投無路,隻得縱火自焚。
姬發滅掉商朝,建立自己的周朝統治,開創了曆史上的盛世之基,完成了姬昌的未竟之業。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為曆史上的賢明之君。
在遇到無法解釋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自我保全,以待東山再起。
晉靈公是—位荒淫暴虐的君主,他從高台上用彈丸打人,觀看人們驚慌地躲避彈丸以取樂。廚師給他燒熊掌燜得不爛,他就把廚師殺掉,放在畚箕裏,讓宮女頭頂著走過朝廷。趙盾屢諫,晉靈公惱羞成怒,在佞臣屠岸賈攛掇下,派人去刺殺他。執行命令的這位大臣是個有正義感的人,不忍殺他,最後撞在一棵槐樹上自殺了。趙盾在家臣的掩護下逃得性命。出城時,碰上打獵歸來的趙穿。趙穿是趙盾的姐夫,與趙盾同族。他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就讓趙盾暫避—時。之後他采用曲意逢迎之策,獲得晉靈公信任,最後乘機殺了晉靈公。
趙穿見晉靈公假意說,趙家人有罪,請罷我的職,再治我的罪。晉靈公以為趙穿真誠,說趙盾事與你無關。趙穿又投其所好,讓晉靈公及時行樂,多選美女,以供淫樂,晉靈公大喜。問他此事由誰去辦,趙穿就說最合適的人選是屠岸賈。靈公就令屠岸賈到民間去選美。
支走了屠岸賈,趙穿又勸說晉靈公到桃園遊玩。又說,為了安全,為晉靈公挑選衛士,靈公很高興。趙穿精選可靠甲士之後,趁普靈公吃酒行樂時刺殺了他,接著又把趙盾迎回來主持國政。
生死權柄在別人手中,就要少刺激對方,盡量不要刺激對方。當用言語激怒對方,對方很有可能用權力要了自己的性命。
東漢末年,曹操征召北海相孔融入朝。一個是千古奸雄,一個是當代名士,關係總不融洽。特別是孔融對曹操專橫跋扈,心懷不平,常旁敲側擊,譏諷曹操。曹操在攻克鄴城後,俘獲袁紹的妻子甄氏,曹丕貪戀甄氏貌美,收為已有。不久,曹操就收到孔融的信,信中說:“(周)武王伐紂,將妲已賜給周公。”曹操聞所未聞,便問孔融此典出於何處。孔融一笑答道:“從當今發生的事看,想來一定是這樣。”曹操立即明白了他的用意,從此積怨。曹操雖然在表麵上顯出一副寬容的模樣,心中卻時時想置他於死地,隻是孔融名重天下,不能輕易殺死他。
隨後,曹操又指使路粹,羅織了孔融幾大罪名:一是孔融曾說天下非劉姓一家專有,自稱是大聖孔子之後,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故招降納叛,圖謀不軌,這是不忠。二是孔融曾與狂人彌衡信口雌黃,說父子關係,不過是性欲發作的結果;父親對子女來說,也不過是暫時的寄身之處,這是不孝;三是和彌衡互相吹捧,彌衡稱孔融“仲尼不死”,孔融稱彌衡顏回複生,這是無禮。雖然孔融才高學博,至此也有口難辯,結果被逮捕下獄,連同妻子和二個八歲的兒子一起被殺。
成大事者認為,不要太相信有平等的對話,對話雙方總有強弱勢地位之分,強勢地位的一方基本上掌握著全部。
89 人不可太滑,話不可太圓
成大事者認為人不可太滑,話不可太圓。人太滑則無信義,話太圓則無意義。
有這麼三個故事值得思考:
韓昭侯有一天故意把—片剪下的指甲握在手中而假裝遺失,嚴厲命令道:“剪下的指甲如果丟失是不吉利的,無論如何也要找到!”於是近侍們在房間裏到處搜尋,然而一無所獲。“絕對不可能丟失。好好給我找!”一名近恃悄悄剪下自己的指甲交了出來。“找到了,在這兒找到了!”韓昭侯就這樣知道了誰是說謊者。
燕國曾有一位官至相國的名叫子之的人物。有一次,他正與部下交談,突然問道:“剛才從門口跑出來的是匹白馬嗎?”顯然,這是謊言。“沒有,沒有什麼馬跑出去呀!”“沒有看見呀。”大家異口同聲加以否認。但是,其中一位走到門外,報告說:“確實有一匹白馬跑了出來。”子之由此知道身邊左右誰是不誠信之人。
韓喜侯進浴池洗澡,發現浴池中小石子,十分生氣。於是召來近侍詢問:“負責浴室的官員一旦免職,下一位繼任的人選確定了嗎?”“是的,確定了。”近侍小心地回答。“趕快召他到這裏來。”繼任者到來後,韓喜侯嚴厲責問他:“為什麼往我的浴盆裏投放石子呢?”繼任者無法隱瞞,隻得招認實說:“負責浴室的官員被免職,我就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才……”
以上三個故事中的下屬都事過於滑頭了,實際上很多時候都不過是上級的一個小考驗而已。
其實語言的奧妙就在於無論正說反說都是有道理的。但是這難免給人說得太圓的感覺,為人所不齒。
西漢成帝劉驁在當太子時,他的叔父即在位元帝的弟弟中山王劉竟去世,劉驁參加吊唁,竟然沒有一點哀慟的表示。元帝對此大為不滿,認為像這樣不仁慈的人,怎麼能去供奉宗廟,作為老百姓的父母。
眼看太子的地位難以保住,這時太子的監護人史丹先生急忙出來為太子辯解,他說:“這可不能怪太子,是我看見陛下過於悲傷有損龍體,所以特別叮囑太子不要再在父皇麵前表露悲傷之態,以節陛下之哀。”元帝聽了此話這才恍然大悟,暗自自責自己差一點錯怪了太子,認為太子並非不仁慈。
是啊!太子如此“深明事理”,怎能不“仁慈”呢?也許太子丹的辯解太天衣無縫了,竟使他沒有悟出真相來。真是莫大的悲哀!
真正正直的人不喜歡那些太圓滑的人。
唐朝武則天時期,廬江人郭霸經過數年投機結營,官至右台禦史。他自稱有“忠鯁”之節,實際上是個好諛善佞之徒。
有一次,禦史大夫魏元忠生病,在家裏臥床休養,許多幕僚和下屬結伴登門探視慰問。當大家向主人告辭離去時,郭霸卻托故留了下來。麵對一臉病容的頂頭上司,郭霸臉上露出憂慮之色,要求看一看元忠便液,來判定他的病情的輕重。元忠不肯,郭霸便再三請求,辭色懇切。元忠無奈,隻好解下一泡尿來。郭霸端著尿認真觀察,仍說看不出個究競,於是提出要喝上一口嚐嚐滋味。魏元忠極力阻擋,郭霸則堅決要求嚐一嚐。元忠見此,不由疑竇頓生,便不再勸阻,郭霸將這些尿液嚐了一口,品味再三方徐徐咽下,忽然興高采烈地向魏元忠拱手道喜;“大夫的便液起初味甘,而現在味苦,可見,不要幾天病就好了!”郭霸滿心指望以此博取上司的歡心,誰知魏元忠為人剛直,看到郭霸的這種醜態,十分憎惡,很快就把這件事給抖露出去。結果天下人無不恥笑郭霸的卑瑣無恥。
人太滑,往往也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上級為樹形象,往往將太滑的小人拿出來開刀。
武則天當政時期,曾下詔禁止天下屠殺生靈、捕撈魚蝦。弄得王公大臣在宴請賓客也隻好吃素席,不敢帶有一點葷腥。
有一天,朝中有個叫張德的人,官為左拾遺,一貫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兒子出生後的第三天,親友、同僚紛紛前去祝賀。張德覺得席上都是素菜,心中實在過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殺了一隻羊,做了一些帶肉的菜,並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讓大家吃。
也許是這些親朋好友與同僚好久沒有吃到葷腥味了,今見席上有肉,便來了興致,把酒臨風,猜拳行令,好不熱鬧。三個時辰過去,大家酒足飯飽,各自回去,張德心中自然也是十分高興。不料,在他的同僚中有個叫杜肅的,官拜補闕,見席上有肉,以為違犯了皇帝的詔旨,頓生惡意,在臨散席時,悄悄將兩個肉包子揣在懷中,散席之後,便去武皇那裏告了黑狀。
第二天早朝,武皇處理完政事之後,突然對左拾遺張德說:“聽說你生了個兒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賀。”張德叩頭拜謝。武皇又說:“你那席上的肉是從哪裏來的?”張德一聽,嚇得渾身哆嗦。他知道,違詔殺生,是要犯死罪的,故連連否認道:“為臣不敢!為臣不敢!”武則天見狀,微微笑道:“你說不敢,看看這是什麼?”說著,便命人將杜肅寫的告狀奏章和兩個肉包子遞給了張德。張德一見,麵如蠟紙,不住地叩頭點地說:“臣下該死!臣下該死!”此時告狀的杜肅,站在一旁洋洋得意,專等獎封。
武則天對這一切,早以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對張德說:“張德聽旨:朕下詔禁止屠殺牲畜,紅白喜事皆不準腥葷。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張德聽後高聲喊道:“謝主隆恩!謝主隆恩!”杜肅卻驚得瞪大了眼睛。隻聽武皇又道:“不過,張德你要接受教訓,今後如再請客,可要選擇好客人,像杜肅這種好告黑狀的人,可不要再請了!”一時間,張德感激得痛哭失聲,諸大臣見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讒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我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那個告狀的杜肅,在眾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無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剛一落音,便趕緊溜掉了。
杜肅向武皇告狀,本是為了顯示自己對主子的忠誠,維護武皇的威嚴,按理應得到封賞;張德違抗聖旨殺生,按理應當處以死罪。這本是鐵板釘釘的事實,正當二人靜聲屏息等待宣判的那一刻,誰知武皇卻幽默了他們一把:告狀者遭到痛斥,違旨殺生者得寬恕免死:一個被弄得灰溜溜的,一個被感動得痛哭流涕。於是一位忠奸分明,不信讒言,用人不疑的君主的高大形象便在眾人心目中牢固地樹立起來了。
成大事者認為,人是有骨頭的,話是有原則的。人太滑,話太圓都不是件好事。
90 衝撞了別人,要表達歉意
成大事者認為,衝撞了別人,就應該表達歉意。表達歉意不但不會有損自身形象,反而會讓自身形象更加光輝。
古時的偉大人物都善於通過表達歉意來讓自己的形象更加光輝。
湯是商代的開國君王,在他當政期間,曾連續七年大旱。於是,他剪下自己的頭發和指甲作為自我處罰,並跑到神社去向上天祈禱。他對上天說:“你為何降災於民眾?難道是我施政有什麼過錯嗎?或是使用民力太多?或是宮殿造得太多了?或者是有女人幹預朝政?或者是我收受了別人的賄賂?或者是聽信了別人的讒言?”
盡管天災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但它能使老百姓認為“皇上聖明”的信任卻更堅定了。有了對帝王的信賴,老百姓就不會因災而製造動亂。
春秋戰國時,秦穆公要派軍隊遠征鄭國。秦、鄭之間還隔著一個強大的晉國。丞相蹇叔提醒穆公,這仗打不得。但秦穆公堅持要出兵。蹇叔的兒子白乙丙是出征的第三號將軍。蹇叔送行時對兒子說:“晉國人必然在崤穀設防,這是一帶狹穀,你們必然死於這裏,到時,我會到那兒去替你們收屍。”秦軍由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統領出發,半途遇到鄭國的牛販子弦高。弦高假稱是鄭國使者趕來犒勞秦軍的,這樣能使孟明視等認為鄭國已有了準備,所以順手牽羊滅了滑國,返師回國。果然在返回的路上,在崤穀中了晉軍的埋伏,孟明視等三位大將被俘。後經晉文公夫人文贏說情,晉文公放了三位將軍,讓他們回到秦國。
秦穆公聽說三位大將已被釋放回來,趕忙穿著素服,遠遠地到郊外迎接敗將。麵對歸來的三人,秦穆公哭著說:“是我違背了丞相蹇叔的勸告,使你們受敗蒙辱,這全是我的罪過,你們沒有罪!”於是,仍讓孟明視等統領軍隊。
秦穆公的罪己之術,不僅獲得了秦國上下軍政人員的祟敬,而且還使孟明視等三人為報答秦穆公的不殺之恩,更加死心踏地為他效力。
三國時,曹操為了討得人民群眾對自己的支持,曾立下一條軍令,軍隊不許踐踏農民的莊稼,士兵行軍凡踩壞麥田者,罪當斬首。所以他的士兵每逢麥田,總是下馬扶著麥子走。一次曹操自己的坐騎受驚,踩壞了一大片麥子,然後,他把主管軍法條例的官叫來問道:“按照規定應該給我定什麼罪呢?”這位官員說:“您是一軍之首,還要統帥全軍,知道錯就行了,不能定罪。”曹操一本正經地說說:“軍令是我製定的,我怎麼能破壞呢?”他略沉思了一下又說:“我犯了法,本應同等治罪,但念我是主帥,還要統兵征戰,又不能處死,怎麼辦呢?”說著,他便拔出劍來,割下了自己的一把頭發,傳令全軍:“我犯了罪,理應斬首,但還要統兵,現在就以割發代首吧!”
“割發代首”和“罪己”之術用意,同出一轍。曹操運用此術,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一是使士兵知道,令行禁止,丞相的命令不能違抗;二是在士兵麵前樹起了以身作則的好形象,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成大事者認為,一個能表達歉意的人,往往意味著他的責任感強。責任感強的人自然能夠得到別人的愛戴。
91 要團結大多數,不要自我孤立
成大事者認為,言談舉止中,要善於團結大多數,不要自我孤立。
隋煬帝謀奪皇位的過程就是個團結大多數的過程。
隋文帝楊堅有五個兒子,都是獨孤皇後所生。太子楊勇生性寬厚,但過於任性,不懂得如何討人喜歡。楊堅素來節儉,見楊勇服用奢侈,心中不快。獨孤氏是天底下第一妒婦,絕對不允許丈夫和後宮其他妃子有什麼來往,甚至對兒子和大臣的事也不放過。楊勇有很多內寵,內中昭訓雲氏尤得歡心,而對嫡妃元氏十分冷淡。獨孤氏為此忿忿不平。元妃不久病故,獨孤氏懷疑是被雲氏毒死的,派人專門調查楊勇有什麼過失,想把他廢掉。楊勇競渾然不覺,倒是遠在揚州的晉王楊廣,對其父母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
楊廣是楊堅次子,相貌俊美,生性聰慧,還在少年,就已有美名。後來南平吳會,北卻匈奴,在兄弟之中,功名卓著。一次出外打獵,途中遇雨,侍從送上油衣,楊廣卻不願穿:“士兵都淋在雨中,我又怎麼能例外呢?”說得頗動感情,令隨從感激不已。當他偵察到太子楊勇失寵這一秘聞後,為了迎合父皇母後之意,意圖取代太子,便極力“矯飾”起來。首先他針對楊勇多內寵引起皇宮內外議論這一點,極力抑製了自己的欲望,顯示自己對女色不感興趣。
他雖然合法地擁有眾多姬妾,但隻和正式配偶蕭妃居處。凡是有人前去拜訪他,無論貴賤,他必定和蕭妃親自迎送,招待周到。所以,一時間連宮中執役的下人也無不稱讚他仁孝。他還為此專門收拾了一間房間,陳設樸素,服役的宮女既老又醜,並把故意弄壞的樂器放在角落裏,不讓人撣去灰塵,表示這類東西他是從來不碰的。文帝和皇後來看他,他就在這間屋子中和他們相見,使隋文帝覺得他不好聲色。他和楊勇同樣拜在好色的登徒子門下,但又兼習豎刁殘忍的殺子之術,凡與姬妾生的孩子,從不留在世上,丟人現眼。獨孤後還以為這個兒子不愛姬妾,對他的寵愛因此與日劇增。同時,楊廣又在暗中籠絡大臣,通過楊堅最信任的仆射楊索,設計誣陷楊勇,把他定罪後打入大牢。這樣,楊廣終於如願以償,遷居東宮。
楊堅病危時,楊廣喜上眉梢,趕緊和楊索勾結,做登基準備,百忙中還不忘對其父親寵愛的陳夫人施行非禮。楊堅知道後,方才醒悟,用手敲著床大罵:“這個畜生哪配繼位,獨孤害了我大事!”派人立即召回楊勇。楊廣先發製人入宮殺了父皇。第二天,楊廣登基,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暴君隋煬帝。
就算是奸佞小人,也懂得大多數的力量,也懂得在言行舉止中團結大多數。
清末太監李蓮英在帝、後鬥爭中,始終站在慈禧一邊,維護後黨的利益。但在表麵上,他假裝同情光緒。光緒被囚禁在瀛台時,慈禧派人送給他的飯菜,幾乎都是餿臭的。李蓮英常常以請安之機,偷偷地在衣袖中藏些糕點帶給光緒,使光緒感恩戴德。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皇室避難於西安的路上,李蓮英見光緒衣著單薄,馬上當著眾人的麵脫下自己的外罩給光緒披上。一路上問寒問暖,照顧得盡心盡力。李蓮英不僅對主子和大臣們很會恭維,對手下的奴才也善於“體恤”。
慈禧六十壽辰時在頤和園中遊園,由於工程緊張,有些建築的裝修還沒竣工,李蓮英為了使慈禧不致發怒,就帶路繞道走,躲過還沒修好的建築。如果發現地麵的方磚還沒鋪好,李蓮英就緊走幾步,站在缺磚的地方,用長袍遮蓋,擋住慈禧的視線。他這些為下人遮掩過失的舉動,確能起到收買人心的作用。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團結大多數,千萬不要把自己孤立起來。
92 不唯唯諾諾,不戰戰兢兢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底氣,有自信,不要唯唯諾諾,也不要戰戰兢兢,越是唯唯諾諾、戰戰兢兢的人越是無法取得談話的最佳效果。
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無不把高超的當眾講話作為實現政治目標的首要手段。他們機敏睿智、伶牙俐齒、巧發奇中、一言九鼎。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或遊說、或勸諫、或答辯、或談判、或演講、或辯論,均以說話水平叱吒政治風雲,左右形勢變幻。
戰國時,秦國吞並了韓、魏兩個大國之後,接著企圖染指小國安陵。安陵君派唐瞧到秦國交涉,同專橫、凶殘、貪婪的秦王進行了一場殊死的唇槍舌劍之戰。唐瞧痛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打擊了秦王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漢末,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一席話將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漢的基業;後又巧言遊說江東,勸說了孫權與劉備聯手共同抗擊強大的曹操。
孫子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敵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他認為,不戰而使敵人屈服,這是最高超的謀略。高超的說話水平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如劉勰所說:“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諸葛亮可謂中國曆史上最擅於用“嘴”打仗的人物。《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關於他以口才製勝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鄉侯罵死王朗”最為典型。諸葛亮率師北伐,在渭河邊與魏國大都督曹真的大軍相遇。曹軍中有一位素以舌辯著稱的司徒王朗,他自請上前線作說客,勸降諸葛亮。在兩軍對峙的陣前,王朗搖唇鼓舌,引經據典,滿以為諸葛亮聽了這一席話,會“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想,諸葛亮不為所動,在言明自己北伐之因,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後,話鋒一轉,直指王朗:“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麵目見二十四帝乎?”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曹軍受挫,不戰而屈。對此,後人有詩讚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春秋時,強大的秦晉兩國聯合進攻弱小的鄭國。在敵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之時,鄭大夫燭之武隻身縋城而下,往見秦穆公。他以卓越的說話水平分析形勢,陳說利害,終使其心動而撤兵,以一舌救一國,當眾說話在戰爭中的作用據此可見一斑。
在談話過程中,不唯唯諾諾,不戰戰兢兢,就有機會憑借高超的說話水平而戰勝敵人。
公元前218年,位於現在北非突尼斯的迦太基奴隸主階級的軍事統帥漢尼拔,為防止羅馬帝國的步步緊逼,先發製人,出兵羅馬。勢力強大的羅馬根本不把漢尼拔放在眼裏,集結數萬大軍準備一舉殲滅之。漢尼拔卻出其不意地遠征,率領6000精兵繞過羅馬軍陣地,翻越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山南的波河平原上。漢尼拔指著眼前堅固的羅馬城堡,慷慨激昂、義無反顧地對他的士兵發表了即興演講——《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是主動者》。在這番演講鼓舞下,迦太基士兵一鼓作氣,一戰破城。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聞訊率大軍趕來援救,又遭士氣大盛的迦太基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弗拉米尼也陣亡,羅馬全國震動,處於覆滅邊緣。從此,15年之內不敢與迦太基作戰。
二戰初期,德軍依靠“閃電戰”,在占據了蘇聯大片領土後,為徹底打敗蘇聯,於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個師的優勢兵力,從西、北、南三麵包圍蘇聯首都莫斯科,揚言10日內攻克。臨危不懼的莫斯科軍民奮勇抵抗,在11月7日這天照例在紅場隆重舉行“十月革命”慶祝活動。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以大無畏的雄偉氣魄,在紅場的列寧陵墓上,檢閱紅軍隊伍,並發表了氣壯山河、振奮人心的演說,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鬥誌,堅定了誓死保衛首都的決心。結果,曆時月餘,希特勒先後撤換了30多名高級指揮官,甚至自任總司令,不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線,而且在損失50多萬人後,後退300公裏,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打破。
成大事者認為,在說話中不唯唯諾諾,不戰戰兢兢並非一天可以成就的。而需要長期的蓄養心中的浩然之氣。我們要想通過說話來取得勝利,就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養,不斷地提高自己發揮的水平。唯唯諾諾、戰戰兢兢,隻能表明我們心中缺少底氣,說明我們個人水平和能力有限。
93 適當唱些反調,話語才有意義
成大事者認為,適當唱些反調,話語才有意義。如果一味地迎合,不但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容易失去機會。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李隆基倉惶西逃,行至馬嵬坡,發生了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被迫自縊。此時,不僅天下大亂,李隆基身邊也發生了一場大變亂。李隆基決意西行蜀地,而他的兒子、太子李亨卻以“父老挽留”為由,與他分道揚鑣,留在了關中。史學家們認為,太子不願再隨父西行,是故意製造出來的假相。因為,長期以來,太子與父皇之間有著尖銳的矛盾,李隆基並不讚賞李亨的個人才能,也不認為他是個理想的皇位繼承者;自己也決沒有讓位的打算。如果太子跟隨父皇去到蜀郡,今後自己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難以預料的。所以,馬嵬坡事變之後,正是跟父皇分道揚鑣的好時機,也正是爭取權力的好時機。此時不走,更待何時?果然,在此分手後的兩個月,李亨取代了他老子,登上了皇位。
其實,一個人無論做了什麼,隻要有人唱反調,都是說得過去的。
魏將樂羊奉文候之命去攻打中山國,而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君就拿他的兒子做人質逼迫樂羊退兵,樂羊沒有聽從他的話,結果,中山君就烹調他的兒子做成肉湯給他送去。樂羊在軍帳下將肉湯一飲而盡,然後,率兵攻打,一鼓作氣就滅了中山國。文候接到捷報時對大臣堵師說:“樂羊為了本王,竟忍痛吃了他兒子的肉,這是多麼忠心啊!”堵師回答說:“連兒子的肉都敢吃,這樣的人將來對誰的性命他還會在乎呢?”
樂羊率軍凱旋歸來,文侯對他大肆犒賞,但對他懷有了戒心。
樂羊吃子肉,魏文候認為這是為主盡忠,大臣堵師卻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認為樂羊“連兒子的肉都敢吃,將來對誰的性命他還會在乎”。樂羊本是想博得君王的好感,卻適得其反,以有功見疑。
有些時候,需要堅持反調,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意思落實。
齊國人孫武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兵學的鼻祖。他因內亂逃到吳國,把自己著的兵法敬獻給吳王闔閭。闔閭說:“您寫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細細讀過了,您能當場演習一下陣法嗎?”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可以用婦女進行試練嗎?”孫武又答道:“可以。”於是吳王同意派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讓孫武演練陣法。
孫武把她們分成兩隊,叫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擔任隊長,每人各拿一把戟。孫武發令問道:“你們知道你們的心、左右手和背的部位嗎?”她們都回答說:“知道。”孫武說:“演習陣法時,我擊鼓發令,讓向前,你們就看著心所對的方向;讓向左,就看著左手所對的方向;讓向右,就看著右手所對的方向;讓向後,就轉向後背的方向。”她們都齊聲說:“是。”規定宣布後,便陳設斧鉞,並反複宣布軍法。
然後便擊鼓發令向右,宮女們卻嬉笑不止。孫武說:“規定不明確,口令不熟悉,這是主將的責任。”於是他又重新申明號令,並擊鼓發令向左。宮女們仍然嘻笑不止。孫武說;“規定不明確,口令不熟悉,這是主將的責任;現在既然已經明確了,你們仍然不服從命令,那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罷,就要斬左右隊長。
吳王站在觀操台上,看見孫武要殺他的兩個愛妃,大為吃驚,急忙派人向孫武傳令:“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我沒有這兩個愛妃,連吃飯也沒有味道,希望不要殺掉她們。”孫武回答說:“臣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主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說完就殺了兩個隊長示眾,並用下一名宮女擔任隊長。重新擊鼓發令,宮女們按鼓聲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下起立,一舉一動完全符合要求,沒有一個人敢發出聲音。
孫武派人報告吳王:“隊伍已經操練整齊。大王可以下台觀看,任憑大王想讓她們幹什麼,哪怕是赴湯蹈火,也能做到。”吳王說:“請將軍停止操練,回到客台休息去吧,我不想下去看了。”孫武說:“大王隻不過是喜歡我書中的詞句,但是並不想照著去做。”
吳王知道孫武善於用兵,任命他為將軍。同伍子胥等人一起幫助自己經國治軍。孫武在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爭中,充分顯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屢立大功,使吳國揚名於各諸侯國中。他還給我們留下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並因此而成為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兵學的鼻祖。
成大事者認為,一個人不會唱反調,總是迎合上級或者附和別人都容易讓人產生輕視,他說的話就顯得毫無意義。
94 人有觀點,所以存在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談話中,人必須有自己的觀點,不要人雲亦雲。同時,更不要拘泥於說話的技巧,而要學會善於變通。人說話有觀點,其本質就是人有主見。
人不要總是從常理出發,如果總是從常理出發,就容易猜測到自己的心思,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也就在別人的意料之中。說話時候,必須有自己的觀點,這個觀點哪怕遭到很多人反對,有些時候也是必須堅持的。
漢光武帝統治時期,大將高峻人強馬壯占據高平,當地人民隻知有高峻,而不知有劉秀。劉秀決心除此禍患,於是派寇恂率軍討伐高平。臨行前寇恂請示光武帝:“是要討伐他,還是招降他?”
劉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滅他的全軍。”
寇恂領了聖旨,率領大軍日夜兼程趕到高平邊界,駐紮下來。高峻得知寇恂領命來鎮壓自己,便派軍師皇甫文出城拜見寇恂,以便探探朝庭的口風,於此同時,他讓城門高度戒備,不允許任何人隨意出入。
皇甫文來到寇恂軍帳後,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
寇恂見其態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氣,問道:“見了本將軍,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劉秀在此,我也不跪,何況你一個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們這群亂臣賊黨,不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觸朝廷,罪大惡極。本應斬首示眾,誅滅九族,念當今皇上仁慈,隻要你們肯投降,朝廷定會從寬處理的!”
皇甫文還沒聽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眾武官皆被皇甫文的這種行為激怒了,都大聲嗬斥道:“這成什麼體統,像你們這種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們又有什麼用?”
皇甫文聽到這裏,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來,用手指著寇恂嘲諷道:“你不敢攻城吧?劉秀小兒沒給你命令,你這小官豈敢亂來?”
寇恂冷冷一笑,對皇甫文說道:“本將軍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驚了一下,故作鎮定地問道:“你說什麼?”
“來人啊!”寇恂一聲大喊:“把這個狗頭軍師給我拖出去斬了!”
眾武官們忙攔阻道:“將軍,兩兵交戰,不斬來使!”
皇甫文連聲道:“是啊,是啊!將軍難道沒聽過嗎?”
寇恂沒有聽取眾人的勸告,命兩個武士把渾身顫抖皇甫文拖了出去,並告訴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訴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斬了,若投降就趕快投降,若不降就等著我的軍隊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