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使忙跑回去告訴高峻,高峻害怕了,當日就大開城門投降了寇恂。
眾將領向寇恂賀喜,順便問他:“當日來時,高峻嚴守城池,一點也不像投降的樣子,為何殺了皇甫文他就這麼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釋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讓皇甫文來營中見我,言辭態度很傲慢,是想試試朝廷到底是招降還是剿滅。如果不殺皇甫文,高峻一定以為朝廷是來招降他們,這樣他們就有恃無恐,殺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們的決心,所以才這麼快就投降了。”由於沒有費一兵一卒,寇恂便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後甚是高興,賜寇恂黃金萬兩,並加官晉爵。
在這個故事中,“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是常理,大家都認為應該這樣做。但是寇恂並沒有遵循,他根據頑敵會因此變得更加頑固不化的判斷出發,毅然地堅持了自己的觀點,最後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古代的聖人在說話做決定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觀點,很少因循守舊。有些事情,即使是看起來特別不合情理,對於他們來說,也絲毫沒有損害他們的聲譽,反而讓他們更加光輝。
西周時候出現了一件怪事:有兩個名望很高的人,一個叫狂裔,一個叫華士,他們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諸侯,耕川而食,鑿井而飲,在當時享有十分高的聲望,人們都稱他們為大賢人。薑太公被封到齊國,到了營丘以後便請兩個人出來做官,然而這兩個人不願意出山,薑太公再三邀請,這兩人就是不出。於是薑太公立即誅殺了這兩個人。周公旦不明白,於是他立刻派遣使者前來責問此事:“這兩位都是天下難得的賢士,你為何要把他們殺掉呢?”薑太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現在如果有一匹馬,是一匹千裏馬,天下最好的。但是,用馬鞭抽它,它不願意前進,用上好的馬料喂它,它又不肯吃——它是一匹無法控製的馬。對於這匹馬,即使是最笨的奴仆也不會將它作為腳力,這兩個人就是這樣的馬匹。他倆宣稱不願臣服於天子,因此我沒有辦法讓他們臣服;他們又不願和諸侯交往,我也沒有辦法驅使他們;他們自己種糧食來吃,自己掘井求水來喝,完全不求於人,因此我也沒有辦法用賞罰來打動他們。他們不要名譽,不要祿位,雖然說是天下難得的賢哲,但對天下沒有什麼用處。因為他們既不能為國效力,也不能為國盡忠,因此留著他們也沒有用處。先王統治臣民,所使用的不外乎爵、祿、刑、罰,現在這兩個人居然對這四種手段都無動於衷。如果聽任他們不服兵役,不繳捐稅而揚名於國內,我對國人就無法交代了。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學習模仿他們,國家就成為一盤散沙。隻有殺掉他們,讓大家都知道,我不需要那種不被好飼料誘惑,也不怕馬鞭子抽打的名義上的千裏馬。我也要讓大家知道,我將嚴懲那些自命清高、不把賞罰放在眼裏的所謂賢士。這就是我殺掉他們的理由。”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孔子的門人三盈三虛,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當了大司寇以後,便立即誅殺了少正卯。子貢對孔子說:“少正卯是魯國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卻殺了他,先生不覺得有些不妥嗎?”孔子說:“沒有什麼不妥當的,人有五惡,隻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誅殺他,而少正卯是五惡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殺。”
華士兄弟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人高調,但是不向政權低頭,喜歡孤芳自賞,自命清高。薑太公和孔子殺了這三個人並不掩蓋他們的光輝,反而使得他們的形象更高,後人稱讚兩人做事有魄力。而華士、狂裔和少正卯三個人逐漸被人遺忘,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們。
成大事者認為,人有觀點,所以存在。人在與人談話的時候,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堅持自己的觀點。讓這些觀點成為自己談話的本質,而不應該是那些談話技巧。
95 有時,真話說出來別人也不會信的
成大事者認為,有些時候,真話說出來別人也不會相信的。
曆史上的管仲是齊桓公最為信任的臣子。管仲在臨終之際,曾向前來探望的齊桓公最後進諫說:“巨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堂巫、公子開方。”齊桓公雖然口頭上稱是,心裏卻不以為然。管仲死後,他把易牙等人疏遠了一段時間,但沒過多久,又重新寵信他們。
魯僖公十七年的十月,齊桓公病入膏肓,眼看就要壽終正寢。原先一直在他麵前獻殷勤的易牙,這時非但不去救護,反而和豎刁等人假傳桓公旨意,封鎖王官,禁止任何人出入宮廷,撇下齊桓公一人孤臥病榻,苟延殘喘了十幾天。最後齊桓公在饑寒交迫中死去。臨終前齊桓公又想起管仲的遺言,不由悔恨萬分,他大聲痛呼:“吾何麵目以見仲父於地下!”音落氣絕。易牙得知桓公的死訊,立刻與豎刁等人擁兵入官發動政變,“因內寵以殺群君”,強行擁立公子無虧,引起了齊國五公子爭立之亂。齊桓公死後七十多天還不得下葬,屍體腐爛,臭氣熏天,蛆蟲亂爬,其狀慘不忍睹。
齊桓公一向有知人善任的美譽,他為什麼不聽管仲的勸告,執迷不悟地重用易牙呢?易牙究竟用什麼花招欺騙了這位一代明主呢?說起來還真難以置信:他是用自己親生兒子的幼小生命來換取齊桓公的寵信的。
易牙原是主管齊王“割烹之事”的小官,他見齊桓公“好味”,便使出渾身解數,練就一手高超的烹調技術,每天都變著花樣為齊桓公烹製各種美味佳肴,漸漸取得了齊桓公的歡心。有一天,齊桓公和易牙聊天,為了炫耀自己的口福之廣,對易牙戲言道:“所有鳥獸蟲魚的肉我沒有沒嚐過的。唯一遺憾的事還沒有嚐過人肉是什麼滋味。”這本來隻是齊桓公信口而言,但正急於出人頭地的易牙聽者有心,暗地打定了主意。到了中午,易牙奉上一盤蒸肉,色如荷藕,嫩勝羔羊,桓公—嚐,驚問道:“這是什麼肉,味道如此鮮美?”易牙回答道:“供奉百味,是臣的職責,主公未嚐過人肉,實在是臣的過失。臣有個兒子三歲了,今天殺了他並烹成一道菜,特地敬獻給主公。”齊桓公聞知此事,深為易牙愛己勝過愛子的忠心所感動,從此便對易牙另眼相看,成為齊桓公一天也離不開的寵臣。
管仲是臨死之人,說了真話,有一種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感覺,為此並沒有為自己招致禍患。相比較而言,伍子胥說了真話就沒有那麼好的結局。
春秋末年,吳、越兩國軍隊展開激戰,結果越國被打得大敗,越王勾踐隻帶了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山。吳兵又層層圍攻,勾踐無奈,隻得聽從大夫範蠡的勸告向吳王夫差投降:“勾踐情願為大王做臣子,而我的妻子也願意為大王做妾。”吳王夫差尚心存一絲仁慈之心,缺乏斬草除根的決心,見越王提出如此謙卑的條件,就不顧大夫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勾賤的請求。於是,勾踐帶著妻子來到吳國。想當初,吳王夫婦二人是何等尊貴,現在卻是穿著打工的短衫布裙之類的衣服,幹著養馬除糞的粗活,而且一幹就是三年,毫無怨恨之意。這一切,都被夫差看見了,吳王認為勾踐表現得不錯,能悔過自新,於是放鬆了對他的管製。
後來夫差得了一場重病,過了三個月還未痊愈。勾踐聽說了這件事後,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利用的機會。於是在夫差召見時,勾踐跪在地上,請夫差讓他“嚐嚐大王的糞便,以判斷病情”。說著,勾踐用手撈起夫差的糞便,津津有味地咀嚼著。過了好一會後,忽然滿臉笑容,大聲說道:“囚臣勾踐再次恭賀大王,大王的病馬上就會好轉。”夫差聽了,將信將疑,問道:“你怎麼能知道呢?”勾踐回答道:“臣過去曾師從名醫,對如何從糞便觀察病情頗有研究。凡糞便的氣味與節氣相順,就無大病。如今大王的糞便其味酸苦,順應了春夏之氣,由此可知大王的病很快就會好轉。”夫差聽後十分感動,情不自禁地稱讚起勾踐:“你真是一個好人!”於是讓勾踐搬到宮中居住,勾踐終於如願以償。範蠡又用重金買通夫差身邊的侯臣,向吳王進獻絕代佳人西施。夫差見了西施,頓時神魂顛倒,於是投桃報李,特赦勾踐。
伍子胥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擔心,於是跑去找夫差,希望他趕緊將勾踐處死,但是吳王不肯。伍子胥十分悲憤。勾踐順利回國。伍子胥沒過多久就被夫差賜死了。
成大事者認為,真話,即使是最信任的人說的真話,有些時候,人們還是不會相信。因為他們太相信自己。這也就是說,我們有些時候,有些真話是無論如何不該說的。
96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成大事者認為,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一個人可能會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要想讓自己擺脫這種境地,在言語交談上就要學會麻痹敵人,然後暗中策劃自己的事情。
孫臏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與龐涓是同窗,二人同師鬼穀子,但在才智方麵超過龐涓。鬼穀子因孫臏單純質樸,對他厚待一層,偷偷地將孫臏先人孫武所著兵書《十三篇》傳授給他。
龐涓當了魏國大將,孫臏到他那裏去做事,他才知道孫臏在老師那裏另有所得,更加嫉恨他。他在魏惠王麵前誣告孫臏裏通外國,並請魏惠王對孫臏以刖刑,兩塊膝蓋骨被剔去,使他無法逃跑。而後龐涓把孫臏關在一個秘密地方,表麵上大獻殷勤,好吃好喝地供養。孫臏不知就裏,還對龐涓感激涕零。龐涓乘機索要《孫子兵法》這本書。孫臏因無抄錄手本,隻依稀記得一些。龐涓就弄來木簡,讓他抄錄。準備在完成之後,斷絕食物,把他餓死。但是,龐涓派來侍候孫臏的童仆偷偷把龐涓的陰謀詭計告訴了孫臏,孫臏才恍然大悟。
孫臏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軍事謀略家,立即想出了—條脫身之計。當天晚上,他就偽裝成得了瘋病的樣子,一會兒號啕大哭,一會兒嘻皮笑臉,做出各種傻相,或唾沫橫流,或顛三倒四,又把抄好的書簡翻出來燒掉。龐涓懷疑他裝瘋賣傻,派人把他扔進糞坑裏,弄得滿身汙穢。孫臏為了自己的遠大誌向,在糞坑裏爬行,毫不在意的樣子。龐涓又讓人獻上酒食,欺騙他說:“吃吧,相國不知道。”孫臏怒目而視,罵不絕口,說:“你們想毒死我嗎?”隨手把食物倒在地上。龐涓讓拿來土塊或汙物,孫臏反而當成好東西抓來吃。龐涓由此相信孫臏確實是精神失常了,疑心稍有解除。
此時,墨翟的弟子禽滑厘把他在魏國見到孫臏的情況全部告訴了齊國相國鄒忌,鄒忌又轉告了齊威王。齊威王命令辯士淳於類到魏國去見魏惠王,暗中找到孫臏,秘密地把孫臏運回齊國。
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曹睿病死了,他的兒子曹芳即位。明帝死前,由於曹芳年隻8歲,不能理政,故下詔大將軍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最初幾年,兩人之間還麵和心不和地維持著,但從正始八年後,兩人的權利之爭日漸表麵化。曹爽的資曆、名望、軍事才能雖不如司馬懿,但他是曹操的侄孫,有宗室之親,故被封為大將軍,在權利爭奪中始終占著主動。曹爽見司馬懿權勢日重,而且又手握兵權,很妒忌,伺機奪其兵權、控製朝政。果然不久,曹芳按照曹爽的意思任司馬懿為太傅,明升暗降,命令他把將軍權交給曹爽、曹真兄弟。
司馬懿知道這是曹爽從中搗鬼的緣故,內心雖然有一千個不願意,但是聖命難違,便從此稱病不去上朝。曹爽知道司馬懿詭計多端,心中懷疑是否有詐,便派荊州刺史李勝到司馬懿府中探聽虛實。司馬懿知道李勝來的用意,故意裝作大病在身,神誌不清,語言錯亂之狀。不一會,他又以手指口,侍婢會意端上一碗粥來,又假裝喝不進口,邊喝邊流,十分狼狽。李勝見狀,心中暗喜。回來報告曹爽,曹爽聽後也十分高興,於是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戒備。
此時,司馬懿正決定要除掉曹爽。他白日裝病,夜間設謀準備,伺機而動。公元249年1月,魏帝曹芳祭掃高平陵,大將曹爽和他的兄弟們同行。司馬懿得到這一消息,認為時機已到,決定發動政變。他首先以皇太後的名義下令關閉各個城門,爾後率軍占據武庫,又派軍占領曹爽營地,解除其武裝,接著,派人上書魏帝指責曹爽等人背棄先帝之命,敗亂法紀,排斥舊臣,安插親信且驕橫日甚,懷有謀逆之心。為此,司馬懿才得不采取兵諫辦法,為國除害。但這封信落在曹爽手中,並末報告魏帝。司馬懿又派人告訴曹爽,指出如其主動放棄軍權,歸降認罪,可保身家性命。曹爽兄弟見之慌張窘迫,不知所措。在走投無路之下,曹爽兄弟隻好決定出降,上書魏帝,主動要求免除自己的官職,爾後侍帝回宮。此後不久,司馬懿又以曹爽圖謀叛亂,下令將曹爽兄弟及其心腹全部逮捕處死,誅滅三族。司馬懿除掉曹爽之後,獨掌了朝政,為以後司馬氏篡權奠定了基礎。
有許多人陰謀敗露,功敗垂成,留下了千古的罵名。司馬懿成功了,探討一下他成功的原因,也許可以窺出決定政變成敗的諸多因素。
等待時機。當司馬懿被曹爽排擠之初,他完全可以和曹爽進行一次較量,但是他沒有那樣做,等了長達九年的時間。在這九年中,曹爽倒行逆施、腐朽無能的本質得到充分暴露,天下人失望,人心怨憤,司馬懿卻聲譽日隆,被看成國家的柱石,輿論傾向於他這一邊。
成大事者認為,我們在進行大事的時候,需要有城府,需要有進行大事的一切準備。輕而易舉地就將自己秘密泄露的人,很難成就大事。隻有我們通過言語,不斷地麻痹敵人,然後暗中進行著自己的計劃,才有可能做大事業。
97 話不宜多,點到為止
成大事者認為,有些話不要說破,要做到點到為止。很多話一說破,就變成說理和說教,毫無意義可言。不說破是說話的藝術,我們要學會運用幽默和機智來增強自己說話的藝術。
不論是平時為人處事還是涉足各種社會鬥爭,不論是麵對生活的尷尬和困窘還是麵對各種鬥爭的磨礪和挑戰,幽默都能使你贏得世人的欽服和景慕。它能表現你的坦蕩胸懷,也能表現你的敏銳和機智,還可以把生活的難堪和鬥爭的困窘化解成人生的灑脫與大度。這就是幽默的語言所產生的巨大作用。
幽默是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也是人的一種鮮明的個性特征。它不僅需要一種快速的反應能力,還需要一種對事物敏感、想象豐富的幽默氣質。反應的敏捷和幽默的氣質,來自廣聞博見的知識聯想和對生活的深刻體驗與觀察。
綿裏藏針是外柔內剛的幽默之法,讓人有刺痛之感,卻又找不到痕跡。
英國首相丘吉爾是一位能言善辯、風趣幽默的政治家。
一位女議員對丘吉爾說:“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話,我會在咖啡裏放毒藥。”
丘吉爾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會喝掉它。”
另有一次,在丘吉爾脫離保守黨,加入自由黨時,一位媚態十足的年輕婦人對他說:“丘吉爾先生,你有兩點我不喜歡。”
“哪兩點?”
“你執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須。”
丘吉爾彬彬有禮地回答道,“請不要在意,您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中任何一點。”
在這裏,丘吉爾便巧妙地運用幽默的語言藝術來擺脫尷尬的場麵。盡管其外在形式是溫和的,但這種溫和之中蘊含著批判,使用了“綿裏藏針”的技巧,讓對方雖不免惱怒,卻又不便發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國總統林肯的容貌很難看,常被人們嘲笑。一次,有人當麵說他是兩麵派,他答道:“我要是有兩副麵孔,就不會以這醜陋的麵孔對著你了。”
巧借話題,略加發揮,幽默往往隨之而來。還有一次,林肯正擦靴子,一位外國外交官看見了,驚訝地問:“總統先生,您常擦自己的靴子嗎?”林肯答道:“是的,請問您是擦誰的靴子呢?”林肯是一位民主意識比較強的人,在他看來,自己雖為總統,擦擦皮鞋未嚐不可。因此對外交官的詰問,既不解釋,也不辯駁,而是借題發揮,巧堵言路,令人叫絕。南唐時期,稅收繁重,民不聊生。時逢京都大旱,烈祖對群臣說:“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京城不下?”一大臣回答說:“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聽了大笑,決定減輕稅收。
一次,當肯尼迪乘坐飛機時,有一位記者問他:“如果這架飛機失事了,會發生什麼事呢?”肯尼迪聽後,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你的名字會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出現,但字體極小。”恰到好處的幽默,不僅活躍了氣氛,而且使領導者在笑聲中解決了問題,避免了很多不應有的麻煩,是一種有益且有效的方法。肯尼迪正是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
成大事者認為,幽默是有效地保證很多場合不被說破的方法,要善於運用幽默的力量來保證不會有任何尷尬。
98 實話也有巧方法
成大事者認為,我們固然要說實話,但是實話也有巧方法說出。
社會生活紛繁複雜,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事情或場合,這就要求我們要掌握委婉含蓄的說話技巧。含蓄就是在交談或論辯中,不把本意直接說出來,而是采取曲折隱晦的方式表達本意,帶有啞謎特色的一種當眾講話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位記者問蕭伯納:“當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麼人?”蕭伯納答道:“要說我所崇敬的第一個人,首先應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記者接著問:“那麼第二個人呢?”蕭伯納回答:“我所崇敬的第二個人是愛因斯坦先生。因為他發現了相對論,把科學推向一個新的境界,為我們的將來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他對人類的貢獻是無可估量的。”記者又問:“世界上是不是還有閣下崇拜的第三個人呢?”蕭伯納微笑道:“至於第三個人嘛,為了謙虛起見,請恕我不直接說出他的名字。”
細加揣摩便會明白蕭伯納的本意,記者們心領神會,對蕭伯納含蓄幽默的說話技巧欽佩不已,同時也得到了滿意的答複。
在日常交際中,人們總會遇到一些不便說、不忍說,或者是由於語言環境的限製而不能直說的話,因此不得不“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使本來也許十分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
在以下情形你可以試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後果。當你要表達難以啟齒的事物、行為或要求時,含蓄的方法可幫你解圍。
《貴陽晚報》曾介紹過一位賣夜壺的老大爺與一個顧客的對話:
冬天,一個顧客見有久違的夜壺上市,質量很好,造型別致,便去挑選。但他選來選去,總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語道:“好是好,就是大了點。”
老大爺聞言,笑道:“冬天——夜長啊!”
顧客一聽,會心地笑了,於是買了一把。對話中,這位老大爺用“冬天——夜長”一句話,含蓄地表達了“夜長尿多”的意思,幽默風趣。
對有些棘手的問題不便明言,但大家都能明白時,為照顧對方麵子,維護自己的尊嚴,當眾講話時可含而不露,讓聽眾去自己體會。
當你發現領導或長輩確實犯了錯誤,又不便直接指出時,借助含蓄語言可以起到勸導作用。
齊景公濫用酷刑,百姓怨聲載道。晏嬰一直想借機勸諫。一天,齊景公對晏嬰說:“先生的房子離集市太近,狹小潮濕,喧鬧而多塵土,我想給你換一處好房。”晏嬰推辭說:“離集市近,也有好處,買什麼東西出門就到,再說,怎麼敢煩勞眾鄉裏幫我蓋房搬家呢?”景公笑了笑,道:“你離集市近,了解市價行情嗎?”晏嬰點點頭。景公說:“那你說現在市場上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賤?”當時齊景公對百姓采用的酷刑是砍掉雙腿,因此市場上賣假腿的很多。於是晏嬰趁機說:“踴貴履賤。”意思是說市場上假腿需求量增大而不斷漲價,鞋卻十分便宜。齊景公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從此免了砍腿的酷刑。
成大事者認為,有些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巧方法讓實話更加生動,更加活潑,更加讓人能夠接受。說實話是一回事,怎麼說是另一回事。說實話不代表一定要板著臉擺事實講道理。
99 不要認死理,不要較死勁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他人談話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認死理,較死勁。我們要想在話語中取得優勢,就要善於發揮。
在與人交談中,沒有必要對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認死理,較死勁,要善於化解這種尷尬。
裏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第一次出訪加拿大,時值加拿大正舉行反美示威遊行。一次,裏根總統的演說為反美示威遊行的人群打斷。隻見裏根總統麵帶笑容對陪同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這種事情在美國時有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是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雙眉緊鎖的特魯多眉開眼笑了。裏根高超的說話水平,不僅解脫了主人的窘迫,還體現了一位大國總統的胸襟與氣度。
語言是很有韌性的,很多時候為了改變語言環境,完全可以通過語言的歧義來改變,這樣的話,就讓語言變得生動起來,不會讓場景變得過於嚴肅和爭鋒相對。
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校方曾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無理削減一半經費,遭到了與會人員的反對。校長林文慶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陰陽怪氣地說:“關於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的經費是有錢人付出來的,隻有有錢人,才有發言權!”他剛說完,魯迅立即從口袋裏摸出兩個銀幣,“叭”的一聲“拍”到桌子上,鏗鏘有力地說:“我有錢,我有發言權!”林文慶措手不及,狼狽不堪。魯迅講的“有錢”和林文慶說的“有錢”是兩個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語意相差甚遠,魯迅正是巧妙利用交際環境造成的歧義,給林文慶當頭棒喝,壓下了他的氣焰,打亂了他的陣腳,實現了當眾講話的特定目的。
不認死理,不較死勁,還要學會“正話反說”的說話技巧。
蕭何以謀反罪誅殺韓信後,又召集群臣,設下油鍋,要韓信的謀士蒯通當眾供認和韓信謀反的罪行。在這種特殊環境的製約下,蒯通無法直陳其詞,便用正意反說的方式先數了韓信的“十罪”,接著又列舉了韓信的“三愚”:韓信收燕、趙,破三秦,有精兵四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漢王駕出成皋,韓信在修武,統大將二百餘員,雄兵八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韓信九裏山前大會戰,兵權百萬,皆歸掌握,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韓信負著十罪,又有此三愚,豈不自取其禍!蒯通明為數說韓信的罪狀和愚蠢,實為韓信鳴冤叫屈,結果滿朝文武為之動容,贏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蕭何難以下手烹殺。
在很多說話場合,都不要過於嚴肅,不要總是圍著事實饒不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早年畢業於某高等院校中文係、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誌一並舉行了一個歡送會。與會同誌和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和為人進行了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讚揚,但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老同誌的美譽則尤多。當輪到兩位受歡迎的退休老同誌致答謝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讚譽作了深情的感謝。一時間,會場裏充滿了一種令人動情的溫馨氣氛。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裏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並未就此打住,卻由人們對另一位“先進”的讚揚中引發了感觸,並作了頗為欠妥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很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話猶未盡,坐在他對麵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了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沒有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難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師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絲感傷的表情,一時間會場中出現了一種尷尬氣氛。一位領導見勢不對,馬上接過話茬,想把氣氛緩和一下。照理說,這時,他應避開“先進”這個敏感的話題,轉而談論其他。然而,他反反複複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在意,說沒有評過先進,並不等於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更要看事實。如此等等,一席話,等於是把本應避而不談的話題重複和引申,使本已尷尬的局麵顯得更為尷尬。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談話不等於擺事實,講道理。與人談話在於運用藝術規避尷尬局麵,讓談話輕鬆愉快,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的。認死理,較死勁的人最終都無法達成談話的目的,反而會讓局麵更加糟糕。
100 有些謊言是必須的
成大事者認為,為了保全自己,說些謊言是必須的。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鬥爭中,他立功最多,頗為朱元璋所器重,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皇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曾有意立他為太子,但因他之上還有兩位兄長,為免除兄弟相爭,朱元璋隻好以孫子朱允炆為帝位繼承人。對此,燕王朱棣一直耿耿於懷。
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時,各地藩王,都是父輩,割據要地,虎視眈眈。戶部侍郎卓敬上書密奏:“燕王智慮過人,又鎮守北平這樣的形勝之地,兵強馬壯,不可不防。不如將他遷往南昌,萬一有變,也容易控製。”朱允炆本就對他這位力智超人的皇叔很疑懼,見此密奏後,深以為是,便著手做了一係列的相應的部署,對朱棣嚴加防範和監督。
朱棣,也確實對這個軟弱無能的朱允炆不大看得起。沒當上皇帝,朱棣心中有怨,早有取而代之之意。於是,朱棣在王府內私製兵器,招兵買馬,暗中操練作起事準備。不久,燕王朱棣的陰謀被人告發,遭到朱允炆嚴加訓責。燕王朱棣頗感恐慌,馬上起兵反抗朝廷吧,時機還未成熟,自然更不能束手待斃。他心生一計,決定以裝瘋來迷惑朝廷。
於是,他經常狂呼亂叫、奔走於燕京的長街鬧市,或闖入酒樓飯鋪之中,奪人酒食;或顛三倒四,胡言亂語;或昏睡於泥土汙穢之上,終日不醒。
“燕王瘋了!”這個消息傳遍朝野。體格一向健壯的他突然會變成這模樣,令許多人感到疑惑。北平布政使張昺和都指揮使謝貴決定親去王府探個究競。
當時已是夏曆六月,正值盛夏,酷熱難忍,隻見朱棣圍坐在火爐邊,渾身發抖,連呼:“太冷了,太冷了!”見有人來,甚至都站不起來,不得不拄著拐杖起身迎接。此情此景,使得張、謝二人不由不消除了懷疑。
雖然紙最終包不住火,但燕王的裝瘋為他發動的“靖難之役”贏得了時間。等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便以“靖難”為名,公然與朝廷對抗。經過四年血肉相爭,朱棣攻陷京城,登位稱帝,史稱明成祖。朱允炆下落不明,有的說在宮中自焚而死,有的說逃亡在外,出家為僧。
後晉時期,馮道奉命出使契丹,意外受到禮遇,契丹王還有意留用他。馮道內心不願留在契丹,但又不敢拒絕。於是,他一麵上奏契丹王,說:“遼與後晉有父子關係,事子若事父,這樣看來,我現在實際上等於出仕兩朝。”博得契丹王的好感;另一方麵,馮道命令部下購置薪炭,以備寒冬之用,表示他不敢逆旨而就此回國。使契丹王覺得他是難得的“忠義”之士,且有隱衷難言,因而心生憐憫,便允許馮道回國複命。
這時,馮道卻故作姿態,滯留不走,經契丹王多次催促,才慢慢地收拾行李。出發後,他沿路停留,以示依依之情,一行人費時一個多月才越過國界。對此,隨行人員都迷惑不解地問他:“我們歸心似箭,都恨不得插翅飛回,為什麼你老是盤桓不走呢?。”他說:“這是我的以退為進之計。我何嚐不希望早點回國呢?不論我們如何趕路,契丹隻要快馬加鞭,一日之內就可追上我們,因此我佯裝對遼地有不舍之情,避免對方猜透我的心。”回國後,他又以不念異國之封而毅然歸來的行動得到後晉皇帝的賞識和信任。
劉邦在江蘇沛縣泅水當亭長的時候,奉命押送一批勞工去驪山(埋葬秦始皇的地方)。途中,許多勞工不辭而別,逃之夭夭。劉邦怕到驪山交不了差,受責,索性決定把沒逃走的也放了。他對勞工們說:“他們都走了,你們也都逃命去吧,我也從此不幹了。”當時,有十多名勞工見他寬宏大度,很有才幹,必成大業,便跟隨他一塊逃走。有一天晚上,劉邦喝了幾杯酒,乘著酒性繼續趕路。夜色茫茫,徑荒多棘。忽然,走在前麵的人驚叫一聲退了回來,向劉邦報告說:“前麵有一條大蛇擋住了去路。”劉邦醉眼蒙矓,朗聲大笑說:“英雄豪氣,所向披靡,何畏區區之蛇!”說著劉邦猛地前行幾步,刷地一劍,把蛇斬為兩段。即刻,中間閃出一條道來。劉邦率眾繼續前行。又行了數裏,劉邦酒勁上來,醉臥道旁而睡。後來,有人行至斬蛇之處,見一老婦痛哭流涕。行人問道:“你為什麼哭?”老婦說:“我的兒子被人殺死了。”行人又問:“是誰殺死的?”
老婦人說:“我兒本是白帝的兒子,化為蛇擋住赤帝之子的路,被赤帝的兒子殺死了(此處白帝被殺暗指秦朝當滅,赤帝斬蛇暗示漢朝當立)。”行人以為老婦人之言不實,欲打她,但老婦人轉身不見了。行人來到劉邦麵前,報告了他的所見所聞。劉邦聽後大喜,隨者對劉邦更加敬重。此後,劉邦參加了陳勝、吳廣的起義,後又經過楚漢之爭,最終除去項羽,稱霸中原,建立了一統漢基。
成大事者認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有些時候,說些謊言是必須的。
101 不說比說需要更大勇氣
成大事者認為,在一些特定環境下,不說比說需要更大勇氣。
秦始皇死後,趙高夥同李斯等篡改遺詔,把胡亥捧上皇帝寶座。由於胡亥荒淫無度,勞民傷財,賦稅徭役特別繁重,老百姓怨聲載道,不堪忍受。所以,胡亥上台不滿一年,陳勝、吳廣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然而,秦二世仍然以自欺欺人的態度來對待現實的政治鬥爭。
趙高為了繼續篡權,成天在家打主意。如今見有機可乘就去覲見秦二世,說:“陛下公開上朝處理政事,難免有疏漏之處,這樣,就將在臣屬麵前暴露自己的缺點,有損陛下的威嚴。不如深居宮中,凡事先同我們商量,這樣,大臣們就不敢出難題,天下都將稱頌皇上聖明。”從此以後,秦二世很少上朝,每天在宮中取樂,一切政事概由趙高處理。
此時,農民起義的聲勢日益壯大,剿不勝剿。許多大臣也感到單靠高壓終非良策。於是,丞相李斯等人建議聖上減輕徭役、賦稅,暫停阿房宮工程。秦二世認為這是大逆不道,把他們交付司法官審問治罪,打入大牢。這時,趙高認為,清除他篡權道路上最後一個障礙的機會來到了。於是,對秦二世說:“沙丘之謀,丞相李斯是參與者。現陛下當了皇帝,李斯的官無法再升,因此,他想‘裂地而王’,聽說陳勝等人是他的同鄉,李斯的大兒子李由當三川郡守,同陳勝等有文書來往。”秦二世聽了,使派趙高去審問李斯,清查李斯父子“謀反”一案。在嚴刑逼供下,李斯隻得招認。秦二世對此大為高興,說:“要是沒有趙高。我差點被李斯騙了。”於是,將李斯施以五刑,夷滅三族,並擢升趙高為丞相,總攬宮中大權。
趙高當了丞相,怕有人不服,怕有人在秦二世麵前講真話,為了試驗一下朝廷文武百官對他和皇帝到底怕哪個,於是決定來一個“官意測驗”。
一次,秦二世上朝,接受了百官朝拜後,趙高派人牽上一頭鹿。趙高對秦二世說:“臣下謹將這匹馬獻給陛下!”秦二世笑了:“丞相弄錯了吧,這是一頭鹿,怎麼把鹿說成馬啦!”趙高指著鹿說:“陛下,這是一匹馬!”秦二世不解,便問朝廷百官:“這是鹿還是馬?”眾人中有的沉默不語,極個別人說是鹿,而大多數人說這是馬。秦二世聽到這些回答後,對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以為自己精神迷亂了。他命人占卜,搬到上林苑去齋戎,這樣,國政就完全落在了趙高手中。趙高借故把那些說了真話,直言為鹿的人加以嚴懲,而對於那些順著他說假話的人,大加賞識。於是趙高發動第二次宮廷政變,逼秦二世自殺。
趙高所欣賞的也是那些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官員,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沙丘政變,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把秦二世胡亥扶上了皇帝位。當他和秦二世的矛盾十分尖銳的時候,他又一次製造政變,殺了秦二世,另立公子嬰為秦王。子嬰畢竟不是秦二世,設計殺死了趙高。趙高遭到應有的惡報。
人在時勢不利的時候,學會沉默往往能保全自己,甚至能交上好運。
李忱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他幼時顯得十分呆癡,極為沉默寡言,仿佛啞巴一樣,宮中人都將他看成傻子。唐文宗、唐武宗都是他侄子輩的人,可一點也不尊敬他,經常拿他開心,以誘使他開口說話來取樂。
當唐武宗病危之際,宦官們以為像李忱這樣呆傻的人物,易於他們控製,便立他為皇太叔,接著將他推上了帝位,這就是唐宣宗。可當他一登基,召見百官,裁決政務,侃侃而談,評判得失,全然合理,令所有的人都吃—驚。
他在位十四年,收複失地,禮待大臣睦如兄弟,約束親屬,明察慎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儉約律己,人們稱之為“小太宗”,是唐朝後期一個難得的中興之君。
偽裝欺騙並不能一概而論都是壞事,在戰場上,士兵的偽裝欺騙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有效手段,問題在於針對誰。像李忱這樣的皇族成員,身處嫌疑之地,明顯的揚才露己,不可避免地會遭到皇帝的猜忌,結果是十分危險的。李忱的裝傻,實在是一種出於不得已的自我保護。
成大事者認為,有些時候,不說比說需要更大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