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JP4〗成大事者說話善於換位思考

如前所說,是非不過是偏見。如果能夠換位思考一下,是非就不再是是非,而變得順理成章。我們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要以目標和別人為導向來組織自己的語言。

64 好言難得,惡語不施

成大事者認為,無論自己處於何種地位,都要學會善於說好話,畢竟好言難得,說好話容易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同時,也不要因為別人有什麼樣的缺陷就有惡語,那些惡語顯然會傷害別人,最終會傷害到自己。

中唐時期,大將軍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功勳卓著,在朝中上下威望甚高。近臣魚朝恩對他心懷嫉妒,將他視為頭號政敵,一有機會就在皇帝麵前說他的壞話。郭子儀得知此事,一笑置之,從不加以反擊。

有一次,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盜,官府搜捕盜賊,但沒有抓獲。人們猜測這可能是魚朝恩指使人幹的,目的是破壞郭家的風水。

朝廷害怕郭子儀因此反叛,在他進京的路上派了很多人防守。郭子儀拜見代宗時,痛哭道:“我長久帶兵,卻不能禁止殘暴的行為,因而許多士兵掘墓盜財。今天挖了我家墳墓,是我自作自受,不關別人的事。”

皇上因此才放下心來,解除了對他的防範。

有一次,郭子儀奉命入朝,魚朝恩邀請他一同去章敬寺遊玩。宰相為了挑撥他跟魚朝恩的關係,派人告訴郭子儀說:“魚朝恩將對你圖謀不軌。”並勸他不要接受邀請。

郭子儀不信,執意赴會。

他手下的將領們聽說後,拿刀掛劍要隨同保護。

郭子儀說:“我是國家的大臣,魚朝恩沒有天子的命令,怎敢暗害我?如果他受皇命而來,那是誰也保護不了的,你們這些人去了又有何用呢?”

於是,郭子儀隻帶了幾名家僮前往章敬寺。

魚朝恩見郭子儀僅帶幾名隨從,感到驚訝。郭子儀將聽到的消息都告訴了魚朝恩,並說:“帶那麼多人來,害怕麻煩你張羅。”

魚朝恩撫胸拱手,痛哭流涕地說:“如果您不是長者,能不懷疑我嗎?”

自此,魚朝恩打消了敵意,對郭子儀心悅誠服,經常在皇上麵前替他說好話。

當時郭子儀手握重兵,奪取皇位也不是沒有可能,要對付一個魚朝恩,易如反掌。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以自己的虛懷若穀,將一個政敵從此變成了盟友。郭子儀一生“多福多壽”,位極人臣,享盡榮華,活到近九十歲,他的子孫後代也繁榮昌盛,這在曆史上的重臣中是極少見的,真可謂“厚德載物”。

郭子儀對這個魚朝恩沒有施加惡言,而且用行動表示了對他的尊重,因此也收獲了尊重。在談話的時候,對於別人以往的過錯,我們要學會淡而化之。這樣做既尊重了別人,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古時有一位名叫朱博的官員,聽人介紹說,長陵有一個名叫尚方禁的富豪,頗有才華,完全可以當守尉。

朱博便派人去暗中調查尚方禁這個人。

調查的人回來說:“此人是長陵的大姓,年輕的時候行為不檢點,曾經與別人的妻子私通而被發現,現在他的臉上有一處刀疤,就是那時候被人砍傷的。”

朱博點頭不語。過了幾天,他又以了解工作情況為名把尚方禁召來,仔細看他的臉,發現果然有一處很深的疤痕。

朱博喝退眾人,獨自留下尚方禁,問他臉上的傷疤是如何弄出來的。

尚方禁如實做了回答,然後紅著臉,跪在地上請朱博饒恕。

朱博大笑著扶起他說:“男子漢大丈夫有一點點過失算什麼?我準備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恥,你看如何?”

尚方禁感動得流淚不止。朱博趁勢說道:

“如果我為你洗刷了羞恥,使你成為一個光明正大的人,你可願為朝廷效力?”

尚方禁連連應諾,表示一定為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博又告訴尚方禁道:

“這次談話你知我知。你以後的任務就是把遇到的奸邪之事記錄下來。”

從這以後,朱博撤銷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並張貼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且一天之內召見尚方禁三次,以表示親近。

尚方禁早出晚歸,四處奔走,風雨無阻,揭發了境內多數盜首及其親信和其他犯法之人。

短短一年之內,由尚方禁提供重要線索而偵破的案卷達兩尺厚。

朱博借此時機提拔尚方禁為遵縣縣令。

尚方禁感恩戴德地赴任去了。

從道理上來說,尚方禁與別人的妻子通奸,屬個人小節,可用可不用。但朱博沒有因為他的才能而直接任命他,而是給他一個展示才能、立功受獎的機會。結果,既得到了一個人才,又辦好了事情,其他人也不得不服。可謂一舉數得,處理得恰到好處。

成大事者認為,好言難得,惡語不施,最關鍵的還是要給別人一個說話的機會,在行動中給別人一個展示的機會。不要因為一次失誤就否定了別人,甚至在言語上挖苦別人。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盡量肯定別人,給予別人應有的尊重,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65 常用讚美,善用比較

成大事者認為,讚美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善於運用比較,這樣才能顯示出讚美的程度和價值。

戰國時代著名的策士張儀客居楚國時,有一段時間張儀總覺得楚王對他的態度有所疏遠。感到楚王內心漸漸冷漠,對他的看法也不予認同,甚至在侍從中也能聽到對他的不滿之聲。張儀心生一計,求見楚王,說:“在貴國我沒有什麼用處,我請求北上去覲見魏王。”

“好,你願意去就去吧!”楚王隨口而出。

“附帶再說—句,大王需要魏國的什麼東西嗎?如果需要,我將從那裏弄來敬奉大王。”

“寶石、黃金以及象牙等,都是我們楚國所產,寡人對魏國無所求。”楚王冷冷地說道。

“那麼,大王是不好色了?”

“你指的是什麼?”楚王急忙問道。

“趙魏等中原之地的女子非常漂亮,常常使人誤以為是天仙。”張儀竭力強調這一點。當時,楚國作為南方的落後國家,對文化先進的魏國等國所在的中原地區懷有一種自卑感。這樣,果然楚王不再居傲怠慢。

“我們楚國,地處偏僻之地,早就聽說中原女子美貌異常,雖然有所聞,然而還沒有親眼見過。請你費心……”楚王於是送許多珠玉作為替他“費心”的資金。南王後與寵姬鄭袖聽說此事後,心中十分驚恐。兩人都派人向張儀贈送大量黃金。嘴上雖說是作為行旅之路費,實際上作為阻止美女入楚之報酬。南後和鄭袖,當時在楚國權勢顯赫,張儀巧妙地就從她們手裏取得了大量黃金,然而,這隻是一個開端。

他在最後辭行時,請求楚王賜他酒宴。他說:“當今亂世,往來艱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與大王相見,望大王賜酒!”於是楚王擺酒設宴為張儀送行。酒至半醉時,張儀再起身下拜,請求道:“這裏再沒有其他人,願大王召所喜愛的人侍酒……”楚王答應下來,就召南後、鄭袖上來斟酒……張儀驚歎一聲,在楚王麵前倒身下拜:“張儀對大王犯有死罪。”

“什麼?”楚王驚奇地問。

張儀於是又一番甜言蜜語,他這樣說道:“我走遍天下,還沒有見到如此美貌之人。我說到趙魏去買美人,是欺騙大王的。”對擁有如此絕美麗人的楚王說什麼再從其他國家帶來美人,這是欺王,罪當至死。

聽到對自己後妃的誇讚,楚王一點兒也不生氣:“不必介意,我本來就認為天下再沒有像她們兩個人這麼美貌的。”至於南後和鄭袖,正因為已經聽厭了平俗的奉承,所以聽到張儀的話都高興不已。張儀就這樣以巧妙的比較得到了楚國宮廷的寵信。

不僅在讚美別人的時候可以運用比較,在表現自己的時候也要善於運用比較。表現自己實際上也是一種自我讚美,而最好的表現莫過於無聲的行動。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兒子,均能詞賦,在文學史上,合稱“三曹”。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之後,在諸子中選立自己的繼承人。長子曹丕認為二弟曹植是自己強有力的競爭者,兩人都想方設法爭寵於曹操。

次子曹植,能文能武,胸有大誌,才思敏捷,比曹丕有過之而無不及。曹操築銅雀台,率諸子登台,令他們各自作賦。曹植年僅十九歲,援筆立成,文詞通達耐讀,曹操很是驚異。每當曹操問及軍國大事,他都能應聲而答,因而倍受寵愛。當時曹操身邊有名的謀士楊修、丁儀、賈適、王淩等人,都傾向立曹植為太子,並為曹植應付曹操的考察出謀劃策,使曹操認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

長子曹丕也與一幫親信官吏積極謀劃。他雖然文才不如曹植,但在政治鬥爭經驗上卻更勝一籌,他籠絡的都是些明於政略而且在朝中掌握實權的官僚人士。出於打擊曹植的目的,曹植經常派人探聽弟弟的活動,並收買曹植府中的下人,讓他們到曹操那裏告密,使曹操知道楊修等人為曹植出謀劃策,引起曹操的疑心。

麵對曹植爭立的威脅,曹丕問深有謀略的太中大夫賈詡,如何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賈詡說,要寬厚仁德,奉行仁人誌士簡約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長子的規矩。曹丕聽了他的話,時時注意修養,深自砥礪,使曹操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好。

有一次,曹操要率大軍出征,曹丕與曹植都前去送行。臨別時,曹植作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大文,極力稱頌父王功德,並當眾朗誦得聲情並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萬分高興,曹植也因此受到眾人的誇獎。曹丕悵然若失。這時,他的謀士吳質悄悄建議他做出流涕傷懷的樣子。等到曹操出發時,曹丕什麼話也不說,隻是淚流滿麵,趴在地上,悲傷不已,表示為父王將要出生入死而擔憂。一邊哭著一邊跪拜,祝願父王與將士平安。曹操及左右將士都大為歎息。

這樣一來,形勢大轉。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曹操和左右大臣都認為曹植雖能說會道,但華而不實,論心地誠實仁厚卻不如曹丕。一番考察和鑒別之後,最後曹操終於把曹丕定為太子。

成大事者認為,人之所以要用比較來讚美,讚美才顯出價值。但是讚美並不一定非用語言不可,有些時候運用沉默也未嚐不是一種讚美,就像曹丕送父親一樣。

66 談話時,微笑代表真誠

成大事者認為,談話時,人必須注意自己的麵部表情,常微笑的人往往是真誠的。

羅曼·羅蘭說:“麵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比嘴裏講的更複雜到千百倍的程度。”麵部表情又是表示內心情感的最敏感的身體語言,美國學者戴維斯在他的專著《怎樣識別形體語言》一書中指出:“信息總效果=7%文字+38%聲音+55%麵部表情。”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特別是領導者使用身體語言,最純熟的莫過於這一種了吧。而在麵部表情,他們最偏愛的就是笑了。當一張笑臉擺在下屬和同級的麵前,他們幾乎很快會把它判定為友好的表示,除非背景極其複雜,而決不會去仔細揣摩,反複研究,這輕而易舉的一笑,立即就使兩者之間的關係接近了許多,體現了人與人之間融洽的關係。

大多數領導者平時總喜歡麵帶微笑,這種麵部表情告訴人們:“來吧,我是朋友。”尼采認為,由於發笑是使人們能夠容忍生活磨難的唯一途徑,所以人們才笑,但我想任何一個領導者都不會這樣認為,我們的生活需要笑容,我們的工作也需要笑容,前者為了自己的健康,後者滿足別人的希望,當你在會議上、彙報中或與下屬談心時,用自己惟妙惟肖的笑容向對方暗示或者傳遞一個細小的意向,當對方立刻心領神會之際,一定會從內心中發出滿意的笑容。

但是,僅僅注意到笑的作用是不夠的,還應當做到兩點:一是要真笑,不是假笑;二是把握好笑的時機和方式。

就第一點而言,笑有真有假,真笑幾乎是不受控製的,而假笑則是一種偽裝出來的表情。有研究表明:真笑的第一個表情特征是嘴唇迅速咧開,第二個特征是,在笑的高潮以後,緊接著短暫而迅速地閃一下眼睛。那些“來得快、去得快”的笑,並不容易引起對方的滿足,因而也是不成功的運用。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從心裏往外壓抑不住的高興就不要笑,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愁眉苦臉地工作,就好像全世界的重量都壓在你的肩膀上似的。應該準確地說,如果你不是由衷地感到滿足,就不要喜形於色。領導者也應該在笑之前想想這一點,否則將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這絕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第二個問題更為重要。笑的時機要恰當,要注意選擇笑的時機、場合、話題。該笑的時候笑,不該笑的時候就不能笑。在歡慶的場合,在輕鬆的氣氛中,在誠懇坦率的交談中,應該笑;在談起不見好轉的病情,同去世同誌的家屬談話,說起工作中的重大失誤和損失時就不能麵帶笑容。有些人平時隨便慣了,以至遇到參加單位同誌追悼會的場合,在給烈士掃墓的時候,在瞻仰領袖遺容的時候,還在嘻嘻哈哈,說說笑笑,這就顯得很不恰當了。其次,要掌握笑的分寸。在日常生活談話中,笑容主要是根據交談者的關係、談話的內容以及談話者的性格、習慣等自然體現出來的。

笑的方式很多,可取的有微笑、輕笑、大笑等。微笑是一種不露齒的笑容;輕笑表現為上齒露出,嘴已微微張開;大笑則表現為嘴已張成弧形,上下牙齒都可看見。

領導者在工作談話中,一般要以微笑作為基調,微笑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可控性的笑容,它使人覺得和藹、可親、文明,是儀表的一個構成要素。微笑時麵部肌肉容易控製,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笑容。笑的時候應該自然大方,得體適度。那種齜牙咧嘴的笑、嘻嘻逢迎的笑、擠眉弄眼的笑、忸忸怩怩的笑,都會給人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不良的印象。因此,笑容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水平。領導者需要不斷提高文化情操的修養,使笑容反映出美好的心靈。隻有發自內心的笑才能感染對方,產生呼應。嘲笑、冷笑、幸災樂禍的笑都是應該盡量避免的。

微笑是通過不出聲的笑來傳遞信息的。微笑作為一種表情,不僅是形象的外在表現,也是人的內在精神的反映。因而領導者要善於使用微笑,就要注意微笑的主要功能:微笑能強化有聲語言溝通的功能,增強交際效果;微笑還能與其他體態語相結合,代替有聲語言的溝通,如在接見眾多的賓客時,隻要邊微笑邊招手,也具有“歡迎您光臨”的功效,同樣會使客人感到熱情、有禮;在交談中,遇到不易接受的事情,邊微笑邊搖頭,委婉謝絕,不會使人感到難堪。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時,微笑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不應該有任何的做作。事實上,你的微笑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強裝出來的,人們一般都能感覺得到。我們隻有通過一種發自內心的微笑,才能讓人更加信任我們。那種強裝出來的笑容,不但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而且還會讓別人很難把該說的話說出來。因為你表現出了一種喜怒不形於色的特征。

67 恭維的話,適可而止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固然要盡量說好話,但是好話並不等於奉承恭維的話。有些時候,人是要說些奉承恭維的話,但是這種話應該適可而止,否則容易引起別人強烈的反感。

曆史反複證明,善於奉承和恭維的人一定是小人。奉承無疑是一種麵對麵的索取,奉承者十有八九有求於被奉承者,至少也是一種“有償投資”。過多的甜言蜜語猶如高利貸,聽得愈多,信得愈切,持續得愈久,愈要求付出昂貴的代價。

奉承者為達到其個人目的,可謂用心良苦,挖空心思,用盡心計。奉承不再是平麵式的、一次性的,而是一個過程、一個係列,旁敲側擊,迂回演進,層層向前,由淺入深,漸露凶相,直至達到目的方休。

明朝奸相嚴嵩和夏言是江西同鄉。嚴嵩比夏言早十二年中進士,但由於一直在家養病,難獲升遷。當夏言身居高官時,嚴嵩還是個芝麻小官。

嚴嵩為了向上爬,極力討好夏言。一次,他設宴請夏言來家做客,卻被夏言拒絕。因為夏言心性高傲,不屑於和一個地位相差太多的人交往。嚴嵩又親自拿著請柬到夏府相邀,夏言拒不相見。嚴嵩不以為意,回家照樣設席,留下夏言的座位,並恭恭敬敬地跑到夏言座前宣讀請柬。

此事傳出後,夏言終於被嚴嵩楚楚可人的憐態打動了,決定幫助這位虔誠恭順的同鄉。

在夏言的舉薦下,嚴嵩很快當上禮部侍郎。自此兩人過從甚密。嚴嵩對夏言說盡好話,曲意逢迎,夏言對他越來越信任。夏言當上宰相後,又推薦嚴嵩接替自己的禮部尚書之位。

嚴嵩執掌大權後,仍對夏言恭敬如初,以下屬和學生自居。而夏言則老是不客氣地以恩人和老師自命,對嚴嵩呈送的文稿,經常改得一塌糊塗,有時甚至擲回重寫。嚴嵩不以為忤,反而一再對“老師”的指點表示感激。但嚴嵩並不是一個甘心久屈人下的角色,他知道,夏言遲早會成為自己仕途的阻礙,因此表麵對夏言恭敬,心裏早盤算好了對付他的主意。

嚴嵩並不直接向夏言開戰,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否則,即使他將夏言扳倒,在別人眼裏也成了一個忘恩負義之徒。他的做法是,夏言對皇上疏慢不恭,他卻對皇上俯首貼耳;夏言對下屬傲慢無禮,他卻表現得禮賢下士。總之,處處反襯夏言的不足。結果,嚴嵩越來越受皇上信任和下屬愛戴,而夏言則在朝中越來越孤立。最終,夏言因事被處死,嚴嵩成為權傾一時的宰相。

阿諛逢迎的人就是這樣,在他需要你的時候,好話說盡一籮筐,反正那不過耗費幾個唾沫星子,所費不多;當你對他有所妨礙的時候,他就會毫不客氣地下狠手,再也不是以前的麵孔。如果你因為別人的奉承就認為他是一個好人,疏於防患,正好落入他的算計之中。

如何不被阿諛逢迎者迷惑?兼聽則明可也。據記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問諫議大夫魏征:“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答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這就告誡人們,凡事不可偏聽偏信,更不可為阿諛奉承的風氣所麻痹。否則,就會失明而暗。

其實“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個道理人們都懂,可惜,往往易懂的事又往往很難做到。因為“兼聽”,往往會聽到一些刺耳、難聽的聲音,甚至是苦澀之言;“偏信”,選擇的恰恰是順耳、好聽、甜蜜、奉承的話。許多人討厭直言而獨好奉承,其原因在此。

俄羅斯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如果到處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麼無恥、欺詐和愚昧將更有滋長的餘地了,沒有人再揭發,沒有人再說苛酷的真話!”

阿諛奉承是欺詐的溫床,當你聽到不切實際的肉麻奉承的時候,就要小心對方的糖衣炮彈,自己應該警覺了。

與人交談中,要想增強說話的說服力,以情動人是可以的。但是這種以情動人不應該是一種阿諛奉承。因為當你阿諛奉承別人的時候,別人會對你有些反感。真正要做大事的人肯定不會有太多的阿諛奉承,如果真正的大事是通過阿諛奉承而獲得的,那麼本身這種大事並沒有太多的意義。況且一個將心思用在阿諛奉承上的人絕對沒有能力去做大事,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思考上。他們既然想通過阿諛奉承來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證明他們一開始就看輕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並不重要的地位上。這樣的人,顯然不會有太長遠的眼光。

成大事者認為在我們與人交談的時候,出於尊重自己,也出於尊重別人的必要,我們一定要少一些阿諛奉承,多一些以誠相待。不要讓阿諛奉承自貶身價,在別人眼中成為了一個玩物。

68 不缺少優點,隻缺少發現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談話的時候,要善於說好話,而不要總是說些讓別人感覺難受的話。要說別人的好話,就要發現別人的優點。有些人認為別人根本就沒有優點,那怎麼能說好話呢?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大量的優點,隻不過我們不願意去發現罷了。人都不缺少優點,隻是缺少被發現。

在一次大型的演講會場,一位知名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這樣演講道:

“如果現在有一位長得國色天香的美女來到我們的麵前,任何一個人拿著一隻500倍的放大鏡來觀看這位美女的臉龐,一定都非常失望,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將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一張難看的臉;但現在我們每個人如果拿一隻望遠鏡來看遠處的一座高山,我們看到的將是青山綠水,綠蔭蔥蔥,仿佛人間仙境,令人流連忘返。

“在人際關係中,有人總是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令對方原形畢露,顯得一無是處,也使得自己無法信任他人,交不到朋友。相反,有的人則是拿著望遠鏡,始終都能欣賞到別人美好的一麵,就是這個不拘小節的特性,使賓主盡歡,無往不勝。

“但這不等於說,放大鏡就沒有用了,放大鏡的焦點應對準自己,而非別人。如果能虛心請求他人,對自己提出最嚴厲的批評,這樣放大鏡和望遠鏡都能同時發揮最大的效用。”

我們常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確,一個人隻有懂得如何欣賞和讚美別人,才不會被別人冷落,才能夠有足夠多的朋友和盡可能少的敵人。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木匠出身的人,技能極差,連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卻聲稱能造屋,柳宗元對此將信將疑。後來,在一個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這位老兄,隻見他發號施令,指揮若定,眾多工匠在他的指揮下奮力做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驚歎。對這個人應當怎麼看?如果把他看成一個“棒槌”棄之不用,無疑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組織者。這一先一後,看似無所謂,其實很重要。

《水滸傳》中的時遷,其短處非常明顯——偷雞摸狗成性,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長處——飛簷走壁。時遷上梁山後,被梁山的環境所感化,他的長處就派上了用場。在一係列重大軍事行動中,軍師吳用對他委以重任,使其長處得到應有的發揮,時遷因而成為梁山好漢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是養不活魚的,同樣,對人過於苛求就不會有朋友。如果你能夠始終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人們就會因為受到你的尊重而倍感振奮。否則,一味挑剔別人的毛病,必然引起別人的反感,人際交往也必然陷入困頓。

曼德拉為了實現種族和解受盡了磨難,但卻從沒有恨過一個人。他說,他之所以能夠曆經挫折而初衷不改,並最終取得成功,他之所以從來都不記恨別人,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件事,正是這件事影響了他的一生。

一天,曼德拉的老師拿出一張中間有個黑點的白紙問同學們看見了什麼,全班同學盯住白紙,齊聲喊到:一個黑點!

老師沮喪地說,這麼大的白紙沒有看見,隻盯著一個黑點,將來你的一生將是非常不幸的。

整個教室寂靜無聲。

沉默中,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老師又問同學們看見了什麼,這下同學們開竅了,一個白點。老師欣慰地笑了,太好了,無限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們。

你看到的是白紙呢,還是黑點呢?如果是黑點,那就向曼德拉學習學習吧!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我們不要盯著別人的缺點始終不放。這種心態無非是想體驗自己的優越感,體驗自己的高人一等。事實上,別人的缺點或許本身就不是缺點,而隻不過是我們心中有這樣那樣的認為,給他人為加上了這個缺點。

如果一個人很謹慎,那麼在一些人看來,這是難得的優點,讓他做事,自己完全可以放心。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來,這個人可能過於優柔寡斷,以後肯定做不了大事。因為別人的特點究竟是優點還是缺點,關鍵是看我們自己的喜好。如果我們喜歡謹慎,那麼這個人自然是具有這個優點,如果我們不喜歡謹慎,那麼這個人毫無疑問是優柔寡斷,是具有這個缺點。

為此,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別人身上的特點、優點和缺點,不要總是拿別人身上的特點,再加上自己的喜好來說別人是具有優點還是缺點。這隻不過是我們的偏見罷了。

成大事者認為說別人好話並不難,隻要你找到了別人的優點。對於別人優點的讚揚一定要落到實處,要讓別人真正感受到你的坦誠和真心。

69 針對具體事情,不要泛泛而談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要學會針對具體的事情,不要泛泛而談。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將談話的主題集中,以便解決問題,否則就是閑聊。要針對具體事情,莫過於針對對方最關心的事情。曆史上蘇秦推行的合縱策略的過程就是針對對方最關心的事情來展開的。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日漸強大,變法後的第十九個年頭,就迫使強大的魏國一蹶不振,割地遷都,這一形勢引起戰國時代各國的震恐。

一切舊有的傳統意識形態、政治知識、軍事戰略、經濟政策,都無法對付來自西方關外秦國的雷霆萬鈞的壓力,隻有出現嶄新的外交策略方可應付眼前驟變的形勢,於是以蘇秦為首的合縱抗強派應運而生。

蘇秦是周王國的人,自幼貧苦,在商鞅被秦王誅殺不久,曾到秦國推銷過統一中國的策略,結果碰了一鼻子灰,隻好靠討飯回到故鄉。嫌貧愛富的妻子,萬般冷落這位落魄的丈夫,勢利眼的嫂嫂,連一口稀粥也不給蘇秦。刺激雖然讓蘇秦慚愧,但卻使他更下決心,潛心研究當時的國際形勢。疲倦的時候,用錐子刺自已的雙股,繼續苦讀。終於,他改變了策略,主張合縱抗強,並在公元前314年出訪六國,遊說抗秦謀略。蘇秦第一站到了燕國,先去見燕文公,勸他聯合趙國,以防千裏之外的強秦,獲得突破性的成功。燕文公封他為相,給以大量資金,讓他到各國遊說,推動合縱抗秦運動。

蘇秦到了趙國,對國君說:“秦國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韓、魏兩國牽製著它。韓、魏兩國要是被秦國傷害,那麼趙國的災難就要臨頭了。東方六國麵積五倍於秦,兵力則是秦的十倍,如果六國聯合一致,同心協力,秦國必然會滅亡。因此,請大王邀請韓、魏、齊、燕、楚等國的國君簽署盟約。這樣秦國就不敢對六國中任何一國進攻了。”趙王聽後,十分高興,於是聯絡六國,結成同盟,並一致任命蘇秦為他們的相。蘇秦成為南北合縱的組織者,一項偉大的圍牆戰略部署獲得成功。

六國相互約定:秦若首先攻打楚國,齊、魏兩國各出援兵救援,韓國斷秦軍糧道,趙國過漳河向西進攻秦;秦國若攻打韓、魏,楚出兵絕秦軍後路,齊國幫助楚國,燕國作後援,趙國仍過漳河支援韓、魏;秦若攻趙,韓國出宜陽,楚兵出武關,魏國出河外,齊過渭河,燕直接出兵助趙;秦若攻齊,楚斷絕秦軍後路,韓國守成阜,魏出兵阻截秦軍,燕可救齊,趙國將漳河封死;秦若攻燕,趙守常山、楚兵出武關,齊從渤海支援,韓、魏直接出兵救援。戰略計劃親密無間,足可製強秦於死地。

蘇秦的合縱抗強戰略,是站在當時東方各國的立場上,以弱製強,求得生存的唯一選擇。合縱盟約曾三度成功,又三度瓦解,最終末成氣候。這並不是謀略本身有何不當,恰恰是六國沒有很好地堅持運用這一謀略,也與秦國采用連橫策略離間、分化、瓦解有很大關係。

各個弱小勢力的國家在共同麵臨強大秦國的情況下,避免被軍事或經濟大國吞食的最好謀略就是合縱抗強。在合縱的旗幟下,各小國、弱國不能隻顧眼皮底下的現實利益,不能像魏、楚那樣抵抗不住誘惑,應該加強團結,統一意誌。人心齊,泰山移。

針對具體事情,而不是泛泛而談,有助於檢驗談話者的功力。對於畫家來說,畫鬼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原因是誰也沒有見過鬼,因此怎麼畫都可以。但是畫狗就比較難,因為大家都見過狗,畫的像不像大家是有鑒別能力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總是泛泛而談,隻能表明這個人不過是在“畫鬼”,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隻要這個人口才還過得去,而且也願意談。但是針對到具體問題上時,這個人就容易露餡,將自己的淺薄無知表露無遺。

紙上談兵的趙括對於兵法了如指掌,而且和別人談論起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但是一打戰起來,將趙國四十萬精兵全部葬送了,自己也搭上了性命。原因在於這個人不懂得針對實際的問題。他不明白理論不過是一種思考思路。他的頭頭是道,不過是通過自己的口才和記憶來掩飾自己實戰經驗的不足,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

成大事者認為,一個人有沒有水平,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判斷和解決就可以看得出來。對於那些什麼都知道或者貌似精專的人,我們倒是要多加提防。

70 不要教別人如何做人

成大事者認為,沒有任何人有教別人做人的權利,但是可以通過語言來引導別人的行動。

古代的聖君往往通過自己的以身作則來教化百姓。

周文王姬昌做白日夢,在夢中看到有人在城上對著自己大喊:“我是城東北角的那具屍骨,請你務必用帝王的規格安葬我。”姬昌一口答應下來。他醒後,就派官吏去調查,果然發現城東北有一具屍骨。姬昌馬上吩咐官吏用帝王的規格來安葬,官吏提出異議:“這隻是一具無名屍骨,用帝王的規格太過分了,是否改用大夫的規格?”姬昌不同意:“我已在夢中答應他了,怎麼可以食言呢?”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人們聽到後,無不激動萬分:“我們的大王對夢見的枯骨都如此守信,何況活著的人呢?”

周文王厚葬枯骨,正是希望從別人口裏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並且以夢來附會這就更為自己增加了神秘色彩。

在判斷一個人上,通過語言是一種方式,更重要的一種方式是通過看別人的行動,這是無聲的語言,也是最有效的。

魯國大臣孟孫在狩獵時獲得一頭小鹿,令秦巴西先運回府邸。途中,傷心的母鹿嗚咽哀鳴著跟隨其子。善良的秦巴西於心不忍,於是放了小鹿使母子團圓。孟孫回,要小鹿。巴西隻好據實相告:“我見那頭小鹿十分可憐,就把它還給母鹿了。”孟孫大怒,於是放逐了秦巴西。過了三個月,孟孫又召回秦巴西,讓其專門守護少主人。駕禦馬車的人深感不解,孟孫卻說出了他的看法,秦巴西性誠心善,對—頭小鹿猶如此憐惜,將來也一定加倍地守護好我的孩子。

在勸導別人的時候,要善於從自身談起,不要直奔主題。當你直奔主題的時候,容易受到別人的反駁。

鄒忌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足智多謀,精通音樂,曾擊鼓彈琴遊說齊威王,受到重用,被任為相國。他很有抱負,常常思考著如何使齊國強盛起來。而齊國強盛的關鍵是使齊王虛心納諫,勵精圖治。他常常苦於沒有更好的辦法向齊王進言。

為了能使齊威王虛心納諫,鄒忌可謂用心良苦。他將身邊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日常瑣事進行加工提煉,聯想應用,把它們都變成耐人尋味的智謀,或者進行說唱,或者編成寓言故事,用這些事件去開導、啟迪齊威王。

有一天,鄒忌給齊威於講了一件自己親身經曆的事。他說:“前些日子,我在家裏照鏡子,發覺我身材修長,容貌俊美,衣冠楚楚,心中甚是洋洋得意。高興之餘,我問妻子:‘你看我與城北的徐公哪一個美呀?’妻子想也沒有想就說:‘當然是官人比徐公美了,徐公怎麼能同你相比呢?’我聽了妻子的話,將信將疑,於是又去問妾,誰知妾把我說得更美,我想果真我是遠近聞名的美男子嗎?每當客人來訪的時候,我都要仔細詢問,客人也說我最美。於是我有點飄飄然起來。但好景不長,一次徐公本人來訪,我從頭打量到腳,連汗毛孔也看遍了。徐公走後,我照鏡子,越看越覺得我比不上徐公美。明明是我不及徐公美,為什麼所有的人都說我比徐公美呢?”說到這裏齊威王若有所動,鄒忌繼續說,“這件事叫我很長時間未能靜下心來,現在我找到答案了。原來妻子說我美,那是她對我有偏愛之心。妾說我美,則純粹是討好我,因為她懼怕我。那些來訪的客人,全是來求我幫助他們的,自然恭維我美啦。”

談完自己的經曆,鄒忌開始暢談體會。他對齊威王說:“現在齊國領土廣闊,城池就有上百座,宮中美女成群,大王盡情享樂,朝中大臣,沒有不懼怕大王的,全國沒有一人能不求於大王。由此不難想象,大王你受的蒙蔽太深了,官吏和百姓或是怕你或是諂於你,怎麼能聽到真實情況呢?”

鄒忌藝術地現身說法,由己及人,終於激起齊威王的共鳴。他聽罷鄒忌的話,頓時醒悟過來,表示采納鄒忌的規勸。

沒幾天,齊威王向全國發布命令:凡是當麵揭發齊王過失的,獲上等獎,凡是上書批評齊王過錯的,獲中等獎;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責國王,隻要被國王聽見的也給重獎。布告一經張貼.街頭巷尾,活躍異常。大臣們也沒有顧慮。紛紛進諫,齊威王聽了以後,也知錯

就改。一年以後,朝野都感到無意見可說了,齊國也很快強大起來。

成大事者認為,在做人方麵,不可能形成整齊劃一的標準,為此不要教導別人怎麼做人。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別人的做人選擇。

71 巧妙站在別人的角度說話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時,要巧妙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說話,將別人的利益突出出來,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其次的地位。

我們說話做事情,都必然要為自身利益打算。但是,我們為了實現某個目的,必然跟他人的利益發生關係。或者有益於人,或者有損於人。如果有益於人,就能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幫助;如果有損於人,必然遇到抵抗。所以,我們在為自身利益考慮時,也要考慮到對方的利益,盡量尋求一個滿足雙方利益的契合點,這是辦事的妙方,將無往而不利。

戰國時,水工鄭國受韓國派遣,到秦國探聽情報,不料在秦國被捕,準備處死。行刑前,鄭國要求見秦王嬴政,得到批準。

鄭國身戴重鐐,被帶到秦廷。秦王嬴政喝斥:“奸細鄭國,你承認有罪嗎?”

鄭國說:“是的,我的確是韓國派來的奸細!我建議您興修水利,確實是為了消耗秦國的民力,延緩韓國被吞並的時間。然而,興修水利,難道不是對秦國萬世有利嗎?”

秦王嬴政想了想,覺得此言確實有理。

鄭國又說:“現在,關中水利工程即將竣工,何不讓我將它完成,以造福萬民呢?”

秦王嬴政沉吟半響,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在鄭國主持下,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鄭國渠建成了。

秦王嬴政非常殘暴,想在他的刀口下脫險是不容易的。但他有吞並天下的野心,要實現野心,必須富國強兵。鄭國就是抓住了他的這一心理,說明自己的工作對實現他的野心有利,終於打動了他的心,保住了性命。

處理人際關係,就像釣魚一樣,你想得到對方的認同,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喜歡什麼?你有什麼可以滿足他們並將他們吸引到自己身邊來?你想釣不同的魚,就有必要投放不同的餌。卡耐基曾說:“每年夏天,我都去釣魚。以我自己來說,我喜歡吃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於若幹特殊的理由,魚更愛吃小蟲。所以當我去釣魚的時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魚兒所需要的。我不以楊梅或奶油作為釣餌,而是在魚鉤掛上一條小蟲或是一蚱蜢,放下水裏,向魚兒說,你喜歡吃嗎?”

在辦事時,不要有太強的敵友觀念,更不要害怕別人受益。我們需要做的是,既為別人著想,又為自己打算,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

邛州有個叫阡能的人,與同夥羅渾擎、勾胡僧、羅夫子、韓求等強盜,挾持鄉民,落草為寇,無惡不作。尚書高仁厚奉命為招討使,帶兵五百名前往征討。

出發前一天,有個賣餅的小販形跡可疑,被巡邏的士兵捉住,通過審問,原來此人是阡能派來的密探。

高仁厚叫兵士將密探帶到他麵前,溫和地問他,為什麼要當強盜的耳目?

密探回答說:“我是村民,阡能把我的父母妻子都關起來,說:‘你探得真實,就免你一家不死,不然全都殺掉!’我是不願意做這種事的,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高仁厚說:“既然這樣,我何忍心殺你?現在我放掉你,讓你回去救你的父母妻子。然而我成全了你一家,你也要為我辦點事,回去告訴寨中盜賊們,就說:朝廷同情你們都是良民,被壞人挾製,所以派高尚書來救你們。如今我來了,你們應放下武器。我會使人在你們背上寫‘歸順’二字,放你們回家,讓你們各自營生。該殺的隻是阡能、羅渾擎、勾胡僧、羅夫子和韓求五個人,此事跟你們無關。”

說完,吩咐把這個密探放了。

第二天,高仁厚領兵來到雙流。

把守這裏的羅渾擎在雙流西麵設立了五個軍營。高仁厚派人脫掉軍服,混入敵營中,用昨日對密探說的話告訴眾人。眾人聽了大喜,紛紛扔了兵器投降高仁厚。羅渾擎見事不妙,倉皇出逃,卻被士兵捉住,送到高仁厚跟前。

高仁厚把五座營寨和鎧甲兵器都燒了,隻留下旗幟。對投降的人說:“原想立即放了你們,隻因前麵的營寨中不明白我的心意,請你們為我到前麵,把背上的字給他們看,告訴他們快快歸降。等到了延貢,就可以讓你們回去了。”

於是取來羅渾擎的旗幟,倒扣著,每五十個人拿一麵旗,使人揚著旗幟大叫道:“羅渾擎已被捉住,送往官府了!大軍就要到了,你們快些出來投降,立刻就是良民了,官府不會為難咱們的,保證不會有事的。”

到了穿口,勾胡僧在這裏設有十一座營寨。營寨中的人聽到雙流降兵的話,都爭著出降。勾胡僧大驚,拔劍阻止,士兵們群起而攻之並活捉了他,獻到高仁厚跟前,穿口的叛軍都歸降了。

高仁厚就用這種方法,一舉獲五大賊首,招降了所有匪兵。他之所以不費吹灰之力即大功告成,主要是考慮到了那些被脅迫為匪的鄉民求生和保護家人的需要。假如他為了擺自己的威風,用武力解決問題,最後即使能夠成功,也必然蒙受重大損失。那何必不采用這種對雙方有利的做法呢?

卡耐基說,世界上唯一能夠影響對方的方法,就是時刻關心對方的需要,並且還要想方設法滿足對方的這種需要。這的確是經驗之談,是智慧的總結。有些人總是想著自己,不顧別人的死活,不管對方的感受,不考慮對方的需求,心目中隻有“我”,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上行得開。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我”字當頭呢?這是孩子的想法,不近情理的作為,是長不大的表現。你隻要認真地觀察一下孩子,就會發現孩子那種“我”字當頭的本性。當然,一個人如果全不注意自己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實際的。可是,如果你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利己主義者,那麼,你就會對他人漠不關心。很顯然,你對他人漠不關心,難道還希望他人對你關懷備至嗎?

成大事者認為,要想獲得長久的成功,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照顧別人的需要。

72 說服別人有技巧

成大事者認為,要想說服別人必須講究技巧。在所有說服別人的技巧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以情動人。

春秋時期,孫叔敖因才識卓越,受聘為楚國令尹。他雖然居高位、握重權、享厚祿,卻不恃此而驕,常常把自己的家財拿出來救濟窮人,所以做了很多年的令尹,一直深得民心。

楚莊王對孫叔敖更是倚重信賴,凡軍國大計,無不向他請教。楚國也因為有這樣一位賢能的令尹而日益富強。

後來,孫叔敖年高體衰,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叮嚀告誡兒子孫安說:“楚王為嘉獎我多年的功勞,曾多次要我選一處地方作為封邑,我都堅決謝絕了。我死後,如果他封你官爵,你千萬不能接受。我了解你,沒有多大才能,難以擔當治國安邦的大任。楚王若封給你一處好地做封邑,你要堅決推辭。如果推辭不掉,你就請求把‘寢丘’封給你。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不吉利,是不會有人來爭奪的,可以長保子孫後代平安。如果你過得實在特別貧窮,你就去找優孟,他一定會幫助你的。”

孫叔敖死後,楚莊王親臨送葬,撫棺痛哭,從行者莫不垂淚。

葬禮安頓後,楚莊王立即要封孫安做大官。孫安遵父命,力辭不受,回到鄉下種田為生,日子過得比較艱苦。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孫安於是去找優孟,優孟不過是楚王的優伶,並沒有太傑出的才能。但是受到孫叔敖的囑托,決定要幫孫安一把。

於是他開始在家中練習,學著孫叔敖的一言一行,到最後模仿得惟妙惟肖。於是穿著孫叔敖平時的服飾來見楚王。楚王一見還以為是孫叔敖複生。優孟此時用孫叔敖的語氣唱道:“廉吏高且潔,子孫衣單而食缺。君不見,楚之令尹孫叔敖,生前私產無分毫,子孫丐食棲蓬蒿……”

楚莊王聽後,十分感觸,連忙派人召孫安進宮,要封他萬戶之邑。

孫安說:“大王如果惦念先父尺寸之勞,要賞賜我衣食,願得封寢丘。這是先父的遺命,非此地不敢接受。”

楚莊王於是將寢丘封給了他。

寢丘這個地方,位置偏僻,他的名字是“死者停處”的意思,對迷信兆頭的人來說是不吉利的,王公權貴都不屑一顧。所以楚國幾代政治動亂,好的封邑頻頻易主,隻有寢丘無人理會。

優孟說服楚王的技巧就在於以情動人。古代,有很多人向國君毛遂自薦,為國家效力,與其說國君是被他們的道理所說服,倒不如說國君是被他們報效國家的誠意所打動。

晉獻公時,東郭有個叫祖朝的平民,上書給晉獻公說:“我是東郭草民祖朝,想跟您商量一下國家大計。”

晉獻公派使者出來告訴他說:“吃肉的人已經商量好了,吃菜根的人就不要操心吧!”

祖朝說:“大王難道沒有聽說過古代大將司馬的事嗎?他早上朝見君王,因為動身晚了,急忙趕路,駕車人大聲吆喝讓馬快跑,坐在旁邊的一位侍衛也大聲吆喝讓馬快跑。駕車人用手肘碰碰侍衛,不高興地說,‘你為什麼多管閑事?你為什麼替我吆喝?’侍衛說,‘我該吆喝就吆喝,這也是我的事。你當禦手,責任是好好拉住你的韁繩。你現在不好好拉住你的韁繩,萬一馬突然受驚,亂闖起來,會誤傷路上的行人。假如遇到敵人,下車拔劍,浴血殺敵,這是我的事,你難道能扔掉韁繩下來幫助我嗎?車的安全也關係到我的安危,我同樣很擔心,怎麼能不吆喝呢?’現在大王說,‘吃肉的人已經商量好了,吃菜根的人就不要操心吧'',假設吃肉的人在決定大計時一旦失策,像我們這些吃菜根的人,難道能免於肝膽塗地、拋屍荒野嗎?國家安全也關係到我的安危,我也同樣很擔心,我怎能不參與商量國家大計呢?”

晉獻公聽了以後,被祖朝的誠意感動,於是立即召見了祖朝,跟他談了三天,受益匪淺,於是聘請他做自己的老師。

成大事者認為,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談的過程中,你要學會針對別人感情的弱點,與別人產生共鳴,隻有這樣你的交談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也隻有這樣你才能夠將你由於說理而產生的剛性磨平。其實一件事情,能做的人是很多的。智商水平很高的人卻往往做不了,原因在於他們過於相信自己的智力,而忽略了對方不是測試智力的機器,而是個有感情傾向的人。

73 一兩句話,足以動人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真正打動別人的話往往就是一兩句,其他的話不過是為這一兩句話做鋪墊的。因此談話的人必須懂得這一兩句話該如何表達。

曆史上有雄才偉略的人都懂得簡要表達,比如劉備,僅僅用了一句話就把呂布給殺了。有一個作者在寫劉備的故事時,有這樣一篇描述:

呂布來投奔,這個消息傳來的時候,劉備有點吃驚。人家呂布是何等人物,當年殺了丁原、董卓,在虎牢關前劉備三兄弟聯手才將呂布給打敗。當世人都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一個人在當世就能獲得如此高的誇獎,想來這個“天下第一勇士”也是不簡單。

呂布趁曹操進軍徐州的時候,奪取了曹操的根據地。但呂布終究是鬥不過曹操的。因為呂布是個莽夫,雖然有陳宮出謀劃策,卻往往恃自己勇猛無比,剛愎自用。殊不知用刀殺人,一次隻能殺一個;用計謀殺人,一次可以滅掉一個國家。呂布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會失敗。更何況他選擇的對手是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自己本身又無比英明的曹操,他能不失敗嗎?

失敗了,呂布就要逃,但逃到哪裏去呢?去洛陽、長安?他是從那裏出來的,他逃回去隻能是死路一條;去袁紹、袁術那裏?他們都有殺呂布的心,怎麼會接納他呢?難道天下之大,就沒有呂布容身之地?突然間,呂布想到了一個人,一個被譽為當世英雄的人:劉備。於是收拾了兵馬,前往徐州投奔劉備。

劉備被譽為當世英雄,自然沒有不接納的道理。他很天真地想:如果能夠用道德來感化呂布,將呂布收為己用,則我劉備將天下無敵,無敵於天下。於是他不顧糜竺的勸說,出城三十裏迎接呂布軍隊。呂布不久就在小沛安定下來。

最初呂布很感激劉備,與劉備約為兄弟,意思是永不相侵,共圖大事。但是過了不久,呂布的野心就膨脹了起來,果然趁劉備出兵討伐袁術的時候,襲取了徐州。

劉備無奈,隻好來小沛屯兵。眼看自己的大好根據地就這樣丟失了。最終還是不為呂布所容,被迫投奔曹操去了。劉備前往許都的途中,懊悔不迭,當初不該接納呂布的。即使接納,也應該盡量削奪他的兵權,離間他的將領,將他徹底孤立起來。

劉備問關羽:“我對呂布那樣好,甚至曹操讓我殺呂布,我都找借口搪塞了,為什麼他不感激,反而恩將仇報?”關羽說:“哥哥就是對人太好,殊不知呂布這種人是養不熟的?”“為什麼養不熟?”劉備問道。“他以前侍奉過丁原為父,後來殺了丁原,丁原並沒有虧待他,隻不過這個人為了一匹赤兔馬就殺了義父,可見他重財,貪圖利益。後來為了貂禪又殺了義父董卓,可見他重色。如果一個人又重財又重色,那他又怎麼可能有眼光看得長遠,又怎麼可能對別人講義氣講道德呢?”劉備點頭說:“二弟說得有道理,可我覺得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什麼原因?”關羽問道。“可能是因為呂布已經是吃過人的老虎了吧,所以再怎麼吃人他都沒有一點負罪感,如此沒有負罪感的人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張飛一聽,便說:“二位哥哥,我曾經道聽途說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有一個人收養了一隻剛出生的小老虎,每天給那隻小老虎吃素食,那隻小老虎居然很習慣這種吃法,從來不吃肉,一直長得很大。然而有一天,主人殺了一隻雞,老虎便在旁邊舔了一點雞血。過了幾天這隻老虎就把主人所有的家禽家畜都吃光了,後來連主人也吃掉了。大概呂布就是這種老虎吧!”劉備笑著說:“講得很對,也很中肯,三弟原來有滿腹的故事,以後可要多講給哥哥們聽啊。”關羽說:“講得是挺好,但是有一點講錯了。呂布這種人能算老虎嗎?他就是豺狼,白眼豺狼。”三人一陣大笑,都覺得解恨。

來到許都,曹操接納了他們。

過了不久,心懷統一天下大誌的曹操容不得呂布占據徐州發展壯大自己,於是便出兵攻打呂布。剛愎自用的呂布哪裏是曹操的對手,最後被叛將捆綁著送給了曹操當作投降之禮。

在白門樓上,劉備又見到了呂布,隻不過他形容枯槁了許多,大概是被圍困太久,加上意誌消沉所致。在曹操出去的時候,呂布向劉備求援,說:“您今天是坐上客,我是階下囚,還希望您能替我說幾句好話。”劉備說:“我盡力吧!”不久曹操回來,呂布向曹操求饒,說:“大人您所憂患的不過就是我,現在我投降。以後大人您為大將,我願意為副,供大人驅使,則天下何愁不平,大人的基業何愁不定?”曹操有點心動了,現在跪在他麵前的是“天下第一勇士”呂布,是一個曾經殺了董卓,於國他有功。今天,他跪在自己麵前求饒,如果他真心歸順的話,以他的勇猛,袁紹的大將都不會是他的對手,平定天下確實容易了許多。但是他會真心投降嗎?曹操突然回頭看了一眼劉備:“你覺得怎麼樣?”呂布用哀求的眼神看著劉備,劉備也看著他。劉備覺得呂布的眼神充滿了哀求,“這就是天下第一勇士嗎?如果不是他,也許今天我在徐州已經有很大的發展了;如果不是他,我今天也不會成為曹操的客人,我是主人。他必須死,畢竟一山不容二虎,等殺了他以後,曹操也許會讓我繼續留在徐州,我就可以東山再起。”於是劉備狠了狠心,從牙縫裏蹦出了幾個字:“您難道忘了丁原、董卓的故事嗎?”曹操一聽就明白了,於是命人把呂布牽出去斬首。呂布臨刑前對劉備罵不絕口:“最無信的就是你這個大耳賊。”

成大事者認為,真正高明的人,不會說太多的話,因為太多的話別人也記不住;真正高明的人,應該像劉備一樣,隻說那麼一句話:“您難道忘了丁原、董卓的故事嗎?”

74 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

成大事者認為,對不同的人,應該說不同的話。說話必須有的放矢,這個“的”不僅指的是談話的目的,而且包括談話的對象。

春秋時的鄧析說:“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於博;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說。”鄧析的話,歸結到一點,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對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要話因人異,區別對待。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古煙和孝說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發送者傳播最有效的信息內容,如果不考慮接受者方麵的態度及其條件,也不能指望獲得最大效果。”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樣的問題,卻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據《論語》載:一次,子路問孔子:“學了禮樂,就可以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就行動起來呢?應當先聽聽父兄的意見才好。”接著冉有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說:“好啊,學了禮樂,就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嘛!”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公西華對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冉有這個人平常前怕狼後怕虎的,要鼓勵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過人,有點魯莽,應當讓他冷靜點。”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話因人異,不愧為傑出的教育家、口才家。說話“無的放矢”,不看對象,效果肯定好不了。可見說話者應該針對不同對象和對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語表達。

話因人異、區別對待,首先要區別聽話人的文化知識水平。例如,一個人口普查員問一位鄉村老太太:“有配偶嗎?”老人笑了半天,然後反問:“什麼配偶?”普查員隻得換一種說法:“是老伴唄。”老太太笑了,說:“你說老伴不就得了,俺們哪懂你們文化人說的什麼配偶呢!”

那麼在我們當眾講話時,由於通常麵對的是廣大聽眾,人員構成複雜,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我們更要考慮這一點,顧及聽眾中大多數人的最低文化水平,盡量用簡樸的語言說明一個複雜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學家為了排除群眾中比較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做了如下說明:“核電站在建立的過程中,已采取了一係列嚴密的防範措施,因此對周圍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核電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劑量隻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煙就有50到100毫雷姆;煤電站除排放有毒氣體和煙灰外,也有放射汙染。據對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在內的11種能源的危險性做的係統比較,核能是除天然氣以外最安全的一種能源……”

在這個說明中,核科學家將晦澀的核專業知識與大眾耳熟能詳的日常知識相比較,根據聽眾的知識水平調整發言技巧,使缺乏基本科學知識的人,也會對核電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話因人異,區別對待,其次是要區別聽話人的思想狀況和情感需要。

韓非子在《說難》中指出:“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心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韓非子在這裏明確指出,諫說的難處,關鍵在於要使自己的話語切中對方的心理。對方求名,你若用利去打動他,他認為你節操不高而看不起你,自然不聽你的;對方逐利,你若用名去打動他,他就認為你不務實際,也不會接受你的意見。有些人陰一套陽一套,表麵上裝的與內心想的不一致,你按他表麵上裝的去勸他,他表麵敷衍你,實際不用你的;你按他內心想的去勸他,他就暗地裏采納你的意見,但表麵上卻疏遠你。韓非子談的,關鍵是要求人們講話時要探求聽眾基本的心理狀態和內心渴求,以便切中要害,區別對待。

成大事者認為,人要針對不同的對象來組織不同的語言,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語言,或許自己看來是真誠,實質上卻是不懂得看形勢而動,是不懂得變通,這樣做肯定有說錯的地方。

75 別人的意思,要聽完全

成大事者認為,不論自己多忙,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把別人的意思聽完全。

曆史上有些奸臣就利用皇帝不願意聽完全這個弱點來獨攬大權。

明代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是一個長年不見大臣的人,那麼,他在宮中幹些什麼呢?除了聲色犬馬之外,他還有—個特殊的嗜好,就是愛幹木工活,他曾經親自用大木桶、銅缸之類的容器,鑿孔,裝上機關,做成噴泉等各種水戲,他看了樂不可支。而更多的時候.他是鋸鋸刨刨,割成各種精巧的樓白亭閣,還親自動手上漆彩繪,他常年樂此不疲.每當入迷的時候,簡直到了物我皆忘的境地。

狡猾的權奸巨宦魏忠賢便利用一點,每當天啟帝專心在製作時,他便在一旁不住口地喝彩,誇獎,說什麼“老天爺賜給萬歲爺如此的聰明,凡人哪裏能夠做得到啊!”天啟帝更得意,也更專心了。就在這種時刻,魏忠賢便以朝中之書向他啟奏,他哪裏還會對這些事有興趣,便不耐煩地揮揮手說:“我已經知道了,你快去辦吧,別再來麻煩我!”

魏忠賢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大權抓到手中,把皇帝變成了傀儡。

將別人的意思聽完全,還在於要聽聽別人的解釋。但是有些人過於自信,從來不會聽從別人的解釋。

武則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又回到唐高宗身邊,被封為昭儀,在後宮中,位列第三。這位權勢欲極強的女人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她一心要登上皇後的寶座。可是,要想扳倒現任的皇後王氏也非易事。王氏與高宗李治為結發夫妻,李治剛一即位,便冊立她為皇後,並昭告天下她出身名門,舅父柳爽便是當朝宰相,在大臣中廣有黨援,而武則天與李治的關係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加之出身低賤,人臣中根本不會有人為她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