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大事者說話講究氛圍02

陳平利用所支配的大量黃金,在楚軍中積極地進行離間活動,散布流言說鍾離昧等諸王為項王帶兵,功勞很多,可是仍不能分封土地為王,所以常想和漢軍結為一體,來消滅項家,分割其地而稱王。項羽果然中計,猜疑鍾離昧等人,並派人到漢軍中以探虛實。他的這一舉動又為陳平進一步離間楚之君臣提供了千載良機。陳平抓住這一機會,指使侍從抬上上等的餐具,裝滿豐盛的食品。等到見了楚王的使者,卻假裝很驚奇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範增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命令拿去上等的餐具、食品,另以粗劣的餐具、食品給楚王的使者進用。楚王使者受到如此羞辱,滿腔憤怒,回到楚營後,立即把整個情形向項王彙報,有勇無謀的項王果然被這一小技所蒙蔽,更加猜疑範增。範增本想加緊攻下滎陽城,此時已得不到項羽的信任,他的建議始終不被采納。範增心想:我一顆忠心事楚王,隻為助楚王一統宇內。現在正是消滅對手的絕好時機,楚王聽信讒言,不用自己,不如離去。於是他生氣地對項王說:“天下的事大致上已經定了,君王好自為之吧!望準許我回去。”範增解甲歸田,一路且憂且恨,將至彭城,背部毒瘡發作而死。

陳平於是在夜間從滎陽城東門放出二千個女人,楚軍以為漢軍出戰而攻擊之,陳平卻和漢王從西城連夜離開。

陳平在楚漢戰爭中,屢以奇計輔佐劉邦,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豐功偉績。他在劉邦被項羽圍困於滎陽,眼望前程茫茫,心灰意冷又束手無策的緊要關頭,頓生一計,離間範增,使劉邦轉危為安,項羽卻因此而失去一個唯一的老謀深算的謀臣。

陳平實施這一離間計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把握準了項羽生性好疑、吝嗇爵邑的不足,對症下藥,散布流言,終使團結一心的楚國君臣離心離德,尤其是使唯一替項羽出謀劃策的謀臣範增解甲歸田。實行離間必然分析離間的可行性,如果缺乏接受離間的主客觀因素,再妙的計策不但行不通,反而會帶來更大的不利。假如項羽用人不疑,對功臣大加賞賜,那麼陳平的離間絕不會成功。

這是一個最關鍵的時刻,項羽中了陳平的離間計,與自己的軍師決裂,乃至失掉滅劉邦的時機,注定了烏江自刎的悲劇結果。

離間謀略,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都很重視,並且經常使用。但是,為何能使離間計成功,那要看你是否知敵。項羽圍困滎陽反勝為敗,兩次中離間計。開始陳平就建議,指派人員四處宣傳,說:“項王的部下鍾離昧、龍且、周殷想投降漢王。”話風一吹到項羽耳邊,項羽便起了疑心,幾位得力下將,隻能棄楚歸漢。這說明,無法信賴他人的狹小肚量,是值得非議的。像項羽這樣剛愎自用,不能容人的還為數不少,其結果很容易中別人的離間計,最終使那些可遇不可求的賢德人才無法施展他們的雄圖。

成大事者認為,不恣意打斷別人的話,代表著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表示自己願意將別人的話聽完全。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不喜歡一個人,就認為他說的話毫無價值,就通過恣意打斷他的話來侮辱他。其實,這種做法,最終遭受損失的往往是自己。

56 讓別人感覺到自己占主導地位

成大事者認為,在談話中,讓別人感覺到占據主導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種感覺對他們來說很好,他們自然也願意將談話進行下去。安祿山在通過楊貴妃的關係得寵於唐玄宗的過程中,就一直讓楊貴妃和唐玄宗處於主導地位,甚至不惜認楊貴妃為養母,以取悅於她。

安祿山是一個出身於營州的胡人。幽州長史張守首先發現他武勇善戰,讓他做軍中的戰將,而且屢立戰功。但是在開元二十四年四月與奚、契丹的作戰中吃了敗仗,張守問他戰敗之罪,決定將他處斬。行刑時,安祿山大叫:“殺我安祿山,還有誰能破契丹?”

張守忽有所悟,命令停止行刑,決定派人把安祿山送到長安,請玄宗處置。玄宗因為不忍為一次戰敗之責而失去一員鎮邊的戰將,於是就赦免了安祿山。

安祿山口齒伶俐,又善於阿諛逢迎。他千方百計謀求發跡顯達,妄想稱霸朝堂。平日,從將相到宦官,不論尊卑,他都要進行籠絡,遇有機會便設宴相請,或行賄送禮,以取悅

於人。同時又不間斷地搖唇鼓舌、自我吹噓。因此,唐玄宗聽到的都是對安祿山的讚美之聲。有人說他是一員勇將,有人說他是忠臣,於是,唐玄宗在溫泉宮初幸楊玉環的第二年,擢升安祿山為營州都督。

他利用自己的胡人身份,故意在玄宗麵前裝出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以裝瘋賣傻來騙取玄宗的寵信。有一次,玄宗引他與太子李亨相見。安祿山對太子故意直立不拜。左右催他行禮,他卻故作糊塗地反問:“臣為藩人,不識朝儀,不知太子是什麼樣的官?”玄宗信以為真,便告訴他太子是儲君,“朕百歲之後,傳位於太子”。安祿山這才做出恍然大悟的樣子謝罪說:“恕臣愚鈍,隻知陛下,不知太子。臣罪該萬死。”一邊說,一邊對太子行禮。玄宗見此,感歎不已,特別對他的淳樸坦誠讚許不已。

安祿山當上了都督以後,更加賣力地取信於玄宗,同時,由於他在邊疆又立下了戰功,於天寶元年,被封為平盧節度使。天寶四年,即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的那一年,他又大破奚和契丹,更加得到了玄宗的寵幸,命他兼任禦史大夫,後又兼河東節度使。

安祿山是個大腹便便的巨漢,但每次入朝見玄宗時,他都是歡快地跳起胡人之舞,以取悅於玄宗。有一次,玄宗指著他的大肚子問:“愛卿的大肚腹內,到底裝滿何物?”安祿山答道:“並沒有什麼稀奇之物,這裏滿裝的都是對陛下的赤膽忠心,故而如此龐大。”玄宗愛其應答機敏,又大加讚賞。

細心的安祿山很早就發現了楊玉環對玄宗的作用,所以他想方設法取得楊玉環的信任,以便借她的裙帶關係實現他的狼子野心。一天夜裏,安祿山又進宮覲見玄宗,他看到玄宗和楊玉環並排坐在一起,首先向楊玉環行禮拜見。玄宗一見,麵露慍色,責其無禮。安祿山坦然答道:“如陛下所知,臣乃胡人。胡人之禮,總是以女為先。所以臣依胡俗,先朝拜國母。國母乃是大唐的母親,臣得拜見如此花容月貌的國母,實在是榮幸之至。”楊貴妃聽後心花怒放,玄宗也隨之放聲大笑。於是,安祿山又趨熱打鐵,說:“臣請為國母跳胡人之舞,為國母遣懷。”然後,他就做出滑稽的姿態,開始為楊玉環跳舞。

在楊玉環的要求下,玄宗十分信任安祿山,把長安禦苑的永寧園賜給他做為私邸。又讓他與楊家一族的楊國忠、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結成兄弟之誼。安祿山一見玄宗對自己如此信任,又心生一計,突然提出了—個古怪的要求:“陛下既已深知臣對陛下的忠誠決不亞於任何臣子,因此,臣冒昧奏請,容臣將美麗的國母娘娘,奉為臣的母親。”聽安祿山這樣說,唐玄宗並不責怪,反而覺得安祿山是個值得寵信的人,因為盡管安祿山是個魁偉的大漢,卻能說出這樣情同兒戲的話來。於是玄宗笑嗬嗬地問安祿山:“莫非這也是胡人的習俗嗎?若奉貴妃為母,朕又是你的什麼人?”“此事何須臣再奏明,臣本是陛下的赤子。”就這樣,安祿山成了楊貴妃的養子。

安祿山憑借著與楊玉環的裙帶關係,贏得了玄宗的寵幸,也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終於在天寶十四年發動了叛亂,攻城掠地,直逼長安。玄宗不得已,帶著楊玉環及其他人逃往西蜀避難。途中,由於護駕的士兵憤於楊國忠及楊玉環的誤國,殺死了楊國忠,並逼迫玄宗在馬嵬坡這個地方把楊玉環用白綾絞死。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成大事者認為,在談話中,讓人自我感覺居於主導地位,實際上是讓談話中的人顯得重要起來。隻有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才願意將談話進行下去。

57 不要自我炫耀

成大事者認為,人不論多麼有才華,運氣多麼好,都不應該炫耀,尤其是在談話中,當你炫耀的時候,你就失去了聽眾。而且很多時候,你會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

不要留戀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輝煌。要知道,當你望著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時候,你正好背離了照亮你的太陽。

炫耀自己是一個危險的陷阱,足以讓人忌恨。炫耀自己的人,把大量精力放在顯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試圖讓他人信服自己的個人價值方麵。這樣做並不能獲得他人的真心稱道,卻無疑是自掘陷阱。《三國演義》中才子楊修的遭遇,就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楊修這個人極有才華,常人不能看出來的東西,他往往一看便知其含義。但是他就是因為犯了炫耀自己這一處世大忌,從而招來了曹操的忌恨,也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一次,曹操命人給他的幕僚們送來一件禮物,上麵寫著“一合酥”。眾人看了,均不解其意。當然,我們也不排除那些已經掌握了這一處世權謀的人,他們雖然知道,但是卻說不知道。楊修卻恃才放曠,當著大夥說:“丞相讓我們一人吃一口。”說罷,便打開盒子吃了一塊,眾人卻不敢,他們連忙問楊修為何,楊修說:“這上麵不明明白白地寫著‘一人一口酥’嗎?”眾人恍然大悟,均誇楊修才智過人。可是,曹操本想玩一把深沉,卻被楊修那麼快就說破了,焉有不恨之理。

還有一次,曹操命人給自己的花園修了一道門,等到修好以後,曹操領眾人去看,一時之間大夥議論紛紛,唯有曹操不言不語,他取過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離開了。

眾人見了,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可是這個楊修又自鳴得意地說:“這還不明白,門中加活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這個門修得太闊了,左右還不快馬上把它改修小一點。”後來,曹操聽說門又改建了,一見正合自己的心意,十分高興。接著聽說全是楊修想出來了,曹操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心中對楊修卻是更加忌恨。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從而使曹操對楊修越來越忌恨,而這最後一次正好給了曹操一個借口。

曹操領兵與諸葛亮對陣,一時之間急攻不下,而且糧草又快用光了。更糟糕的是,探馬來報說馬超、韓遂領西涼兵進攻曹軍後方。曹操一時對是進是退猶豫不決,進吧,急切之間又難以取勝;退吧,又會遭人恥笑。當曹操正坐在營中為此事發愁就著一隻雞肋喝著悶酒時,夏侯淵進來請問當晚的號令,曹操順口說道:“雞肋!”

夏侯淵領命而去,在營外碰見了主簿楊修。當他聽說當晚的口令是“雞肋”時,便對夏侯淵說:“將軍,我保證不出三日丞相一定會撤兵,你我還是趕快回營收拾行囊吧!”

夏侯淵問他何故,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正如我們當前的形勢,前進不會有什麼結果,退兵又覺得不太甘心,丞相正在為退兵與否猶豫不決,現在馬超、韓遂起兵搗我後方,丞相何等英明之人,他肯定會認識到後方的重要性。因此,我保證三日之內丞相必然下令退兵。”

夏侯淵聽他說的很有道理,便回營吩咐左右收拾行囊,準備退兵。

曹操由於心情煩悶,無心睡覺,便帶了大斧巡視大營,他見到夏侯淵營內一片狼藉,眾人都在收拾行囊,很是奇怪,他叫來夏侯淵問他在做什麼?

夏侯淵據實回答。曹操一聽,勃然大怒,喝道:“大膽匹夫,妄揣我意,惑我軍心,實在可惡!馬上叫來左右將楊修推出轅門斬首示眾。

可憐的楊修還沒有來得及申辯一句,便已作為刀下之鬼。而他也許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滿腹學問,怎麼丞相一怒之下便要取他性命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太愛炫耀自己,這使一直自視為天下英雄第一的曹操十分難以接受。

或許我們所自鳴得意的事,正好是別人的痛處,這時他們普遍會有一種心理——懷恨!這是一種進入到內心深處的對我們的不滿反擊!我們說得口沫橫飛,不知不覺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顆炸彈,多劃不來啊!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此情況剛好相反,我們越少刻意尋求讚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卻會獲得越多的讚同和欣賞。

成大事者認為,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謙虛。如果你讀的書很多,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因為人家聽到會考你的。談話中進行炫耀,隻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淺薄。如果淺薄的人都可以當朋友的話,那麼這世界上沒有人不可以當朋友了。

58 不要讓人抓住小辮子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不要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很多現在已經很有地位很成功的人,過去可能有並不光彩的經曆。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後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份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裏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麵,這位老兄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麼,不記得啦!”

這位老兄還在那嘮叨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那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這就是戳人痛處的下場。

在為人處世中,場麵話誰都能說,但並不是誰都會說,一不小心,也許你就踏進了言語的“雷區”,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痛處,犯了對方的忌,對聽話者造成一定的傷害。其實,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為人處世的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誇獎對方的長處,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和缺點,大做文章。切記:揭人之短,傷人自尊!

“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為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的破裂。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群人在看電視劇,劇中有婆媳爭吵的鏡頭。張大嫂便隨口議論道:“我看,現在的兒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願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後自己老了怎麼辦?”話未說完,旁邊的小齊馬上站了起來,怒聲說:“你說話幹淨點,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討厭別人指桑罵槐!”原來小齊平素與婆婆關係失和,最近剛從家裏搬出另住。張大嫂由於不了解情況,無意中揭了對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齊。所以隻有了解交際對象的長處和短處,為人處世才不會傷人傷己。

且看下麵這個例子。

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長得很胖,吃了不少的減肥藥也不見效果,心裏很苦惱,也最怕別人說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張對她說:“你吃了什麼呀,像氣兒吹似的,才幾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兒。”

胖姑娘立馬惱羞成怒:“我胖礙著你什麼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小張不由鬧了個大紅臉。在這裏,小張明知對方的短處,卻還要把話題往上趕,這自然就犯了對方的忌諱,不找麻煩才怪呢!

所以,還是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想與他人友好相處,就要盡量體諒他人,維護他人的自尊,避開言語“雷區”,千萬不要戳人痛處!

與人談話,千萬不要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對於別人已經發生的笑話或者故事,也不要老是提起。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即使是最喜歡開玩笑的人,也很忌諱別人拿他的過去說事。如果我們總是因為一件事情而遭到別人嘲笑的話,我們心中自然很不好受。事實上,別人也未必安了壞心,隻不過是隨口提起。

我們要學會打心底尊重別人,就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辮子不放。真正的智者往往很寬容,對別人過去發生的不快,從來都不會提起。試問,誰又願意和一個經常揭自己傷疤的人交往?

成大事者認為,每一個人生活中都有很多無奈,過去的日子或許並不光彩,現在成功了,有地位了,自然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尊重。對於過去的日子也很忌諱。因此,我們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辮子不放,老是取笑人家。即使你的取笑是無心的,但是對於別人來說卻聽得十分刺耳。而那些依靠小辮子去威脅和敲詐別人的人,不僅道德上讓人不齒,而且他們自身也處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你讓別人感覺到了威脅,別人一定會威脅你,因為沒有誰弱小得失去了報複能力。

59 不要自我吹噓

成大事者認為,自我吹噓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虛榮心是要不得的,自我吹噓當然也要不得。自我吹噓和自我炫耀還不一樣,自我炫耀是那種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而自我吹噓則是直接往自己臉上貼金。它比自我炫耀更要不得,更容易激起別人的反感。

自我吹噓是虛弱的表現。隻有弱者才需要通過自我吹噓,才能活得下去。一個人應該學會堅強,這種堅強不但是身體上的,而且是心靈上的。不需要通過自我吹噓來表明自己如何如何。其實自己如何如何也不用說,跟別人又沒有任何關係。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最好少跟那些總是自我吹噓的人交往。這種人不但不能增長自己的見識,相反會讓自己變得虛榮起來。畢竟爭強好勝的心很多時候是很強的。其實無論這個家庭,或者家族中的哪個人成就特別突出,都和自己沒有關係。人如果需要榮譽,需要地位,那麼就要依靠自己來爭取。我們認可的英雄是那種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成功的英雄,而不是那種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英雄。古時候有一個尚書家庭,尚書死後家道沒落,到他孫子的時候已經很窮了,加上他的孫子十分懶惰,到最後隻能以乞討為生。有一天尚書以前的一個門生知道了這種情況,於是叫尚書的孫子到他家扛一袋米回去。尚書的孫子很高興,扛著米就往家裏走,但是因為從小嬌生慣養壞了,根本就扛不動。他四周看了看,發現有一個乞丐,於是他讓乞丐來幫他扛,結果這個乞丐比他還不如,扛了兩步就走不動了。他於是大罵乞丐:“我是尚書的孫子,我扛不動情有可原,你一個乞丐怎麼連這樣的活都幹不了。”乞丐瞪了他一眼說:“尚書又怎麼樣,我可是宰相的孫子。”其實一個家族以前有什麼人,有什麼功業根本和後人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人們好像有這個習慣去認一個很有成就的祖先。

有一隻麻雀很高調,它飛到一個王宮附近,始終不停下來,它要向它的朋友展示一下自己。它的朋友問它說,為什麼不停到王宮屋簷上休息一會,麻雀很驕傲地說:“我怕我一停下去,這個宮殿就塌陷下去。”有一隻老鷹聽了很生氣,於是飛了過來,想抓住這隻愛說大話的麻雀。麻雀很驚慌,趕緊飛回到自己的家裏。朋友又問它為什麼如此驚慌,它強作鎮定地回答:“我怕我和老鷹打起來,一下子地動山搖,你們連安身的地方都沒有。”它的朋友狂笑不止,誰也沒有把它的話當真,隻是覺得它像個小醜。其實自我吹噓的人,很多時候在別人心目中就是這種角色。

生活中人們早已經對那些喜歡自吹自擂的人失去了信心,因為在他們看來,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是沉默的。那些吹噓的人往往不學無術,除了一張嘴厲害一點,什麼都沒有。

有一個老父親帶著自己的兒子去打獵,一路上總是誇耀自己的箭術如何如何高明。突然這個時候天上飛過來一隻老鷹,兒子讓父親趕緊拉弓。父親於是拉滿了弓朝老鷹射了過去,結果沒有射中,老鷹飛走了。父親很欣喜地對孩子說:“今天算是看見了奇跡,沒有想到一隻被射中的老鷹還會飛。”

其實,一個人不斷地吹噓自己,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缺少信心。因為信心不足,所以他要通過吹噓來讓自己變得有信心起來。有些時候,人們為了贏得對方的尊重,往往會把自己擺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比如,在求職的時候,為了讓對方能夠重視自己,就告訴對方自己曾經在什麼地方做過多大的項目。事實上,這個項目可能就是他參與過,或者僅僅是聽說過。他在那個項目中所起的作用可能很小,甚至微不足道。正是因為他沒有信心,才需要通過吹噓來證明自己很重要。如果有信心的話,他完全可以通過實力來證明自己。

當你讀書多的時候,一定不要向別人吹噓,因為你說出來別人會考你的。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自我吹噓無非是給別人一個驗證自己的機會。很多人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驗證自己是否說的是真的。所以人吹噓多了就容易露餡。人家隻要在一點上判斷你撒了謊,自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再相信你。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謙虛,要知道真正的高人都是深藏不露的,真正的強者都是很謙虛的。

成大事者認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一定不要通過自我吹噓的方式來獲得,這種方式獲得的尊重和信任必然不長久,人們也容易對這種人失去信心。

60 不要泄露秘密

成大事者認為,在談話中,不要泄露秘密,不僅是自己的秘密,包括別人的秘密也不要泄露。一個能嚴守秘密的人,無論如何都是受人尊重的,同時也是能成就大事的。

隋朝時期,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接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

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覲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一麵向隋煬帝表示忠心臣服之意,一麵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此舉頗見效果,隋煬帝放鬆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除掉了,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隋煬帝就是因為泄露了自己的秘密,才讓李淵有所警覺。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在事情沒有做成之前,一定要學會保守秘密。在交談中,不要將所有的秘密毫無保留地講給別人聽。秘密隻有自己不說出口才沒有人知道,隻要自己說出口了,就很難保證不被傳開。因為當事人都不能保守秘密,又怎能保證和這個秘密毫無關係的人會保守呢?其實很多時候將秘密講給朋友聽,是給朋友添加了負擔,他要時時提防著這個秘密被抖摟出來,如果這個秘密確實事關重大,他自然會更加留意,而越是留意,心中的負擔就會越重,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很多人都很想把秘密忘掉,但是越是想忘掉,反而記得越清楚。等到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將秘密抖摟了出來,兩個人的朋友關係恐怕也就保不住了。但是那個人會覺得很舒服,不必再把秘密當成負擔了。因此,要想真正地擁有一個朋友,最好不要將秘密告訴他。如果想對一個朋友生怨恨,那麼最好是將自己所有的秘密告訴他,然後湊到他的耳邊說:“這是我的秘密,我隻告訴你一個人,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其實自己能告訴這個朋友,也自然能告訴另一個朋友。等到兩個朋友碰頭一交流的時候,才發現你說的“我隻告訴你一個人”是一句多麼虛偽的話。

古時候很多人為了保守秘密,甚至連自己的救命恩人都要直接或者間接地殺了滅口。所以對於那些沒有想告訴自己秘密,又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說出去的人來說,我們最好還是不要知道他們的秘密為好。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長了驢耳朵,隻有一個太醫知道這件事情。於是國王告訴太醫說如果他說了出去,就要誅滅他們全家。太醫很害怕,於是一直守口如瓶。可是他是個守不住秘密的人,這個秘密在他心中折騰得難受,最後抑鬱而終,死後葬在一片竹林裏。後來有人常聽到這個竹林裏會傳出這樣一句話來:“國王長了驢耳朵,真好笑。”這個故事也說明了讓別人保守秘密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如果要想永遠保守秘密,就不要將秘密告訴任何人,即使是自己最親信的人。

古代也有些隱士為了保守別人的秘密,而當麵自殺。伍子胥逃命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漁夫。由於楚國國王昏庸,聽信讒言,將伍子胥一家殺害,同時還緝拿沒有自投羅網的伍子胥。伍子胥迫不得已,隻好逃往吳國,此時後有追兵,他在江上遇到一個漁父,向他求救。漁父將他渡了過去,伍子胥藏身蘆葦蕩中,漁父看見他麵有饑色,就說去給他拿點吃的來,伍子胥起了疑心,當漁父拿來飯菜,他就躲進了蘆葦深處。直到漁父一再叫他,他才肯從蘆葦叢中出來,吃完漁夫送來的飯,他立即解下百金之劍贈送給漁父,漁父當然不接受。於是他又問漁父的姓名,他想等到哪天他得了天下,定然厚報漁父,然而漁父沒有告訴他。後來伍子胥上岸就反複叮囑漁父要保守他的秘密,不要告訴別人他的行蹤,可能是漁父覺得自己受了侮辱,於是答應了他,等伍子胥走上岸幾步,漁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如果你真有什麼不願意公開的秘密,如果你真的是在謀劃大事,就不要將你的秘密隨便說出,為了自己好,也為了你所要告訴的人好。因為你一旦說出了,又得用盡心思多提防一個人。

成大事者認為,在交談中人們往往容易喜歡用秘密去顯示自己和對方交情很深。其實很多時候,秘密對於別人來說隻不過是負擔。你要是真的和別人交情很深,最好就不要告訴別人秘密。

61 不要自我感覺良好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良好就容易自以為是,就容易覺得自己什麼都正確,而別人說的什麼都是錯誤的,即使沒有錯誤,也是有瑕疵的。

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一個電影明星的演技或許是無可挑剔的,如果讓他來證明劇本的好壞,恐怕隻會糟蹋了那個劇本;一個正直誠實的教師在教學方麵成績卓著,如果要他證明某種藥品的好壞,恐怕也沒有人能夠相信他的判斷。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全才,一定會有犯錯誤或考慮不周的地方,為了避免造成種種不必要的損失或失誤,我們就要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反麵意見,這樣才會得到有益的忠告。

人與人相處,就一定會存在意見相悖的時候,可有些人極不情願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氣不打一處來。因此,能否接受反麵意見,即可見其心胸是否敞亮寬廣。

衛侯在談治國方針時,提了一條錯誤的意見,而群臣卻無一人敢加以指責,隻是眾口一詞,隨聲附和。

但子思說:“我觀衛國的情形,君不像君,臣不像臣。”

衛侯問:“何以見得?”

子思說:“國君如果習慣自以為是,群臣就不敢提建議。事情做對了就自命不凡,事情做錯了也要大家讚頌,這無異於堵塞言路,鼓勵邪惡。如此君昏臣庸,卻又高居於百姓之上,民眾是不會真心擁護的,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國家必將滅亡。我斷定,您的國家將每況愈下。”

衛侯驚問:“為什麼?”

子思說:“君王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自以為是,而群臣卻沒有一個敢於指出您的錯誤。君臣皆自以為賢能,而下屬亦同聲稱頌上司賢明,因為歌功頌德可以帶來好運,直言糾錯則會遭致災禍,如此,利民利國的善政怎能產生?”

衛侯聽了以後,幡然醒悟,開始主動尋求臣下的不同意見,衛國由此逐漸強大起來!

中國有句古話:“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受此教誨,人們說話習慣於你好我好大家好,很少有人願意當麵提反對意見,卻喜歡在背後說三道四講怪話。所以,敢當麵講真話的人是很難得的,當有這樣一位難得的人出現在你麵前時,千萬要珍惜。因為這樣的人才是值得交的朋友。

皮魯克斯說,每個人一天起碼有五分鍾不夠聰明,智慧似乎也有無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反對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想辦法從中學習。與其等待對手來攻擊我們或我們所做的工作,倒不如自己主動接受不同。某些時候,對手對我們的看法比我們自己的觀點可能更接近事實。

當你因聽了別人的反對意見而怒火中燒時,不妨先勸慰自己:“等一下……我本來就不完美。連愛因斯坦都承認自己99%都是錯誤的,也許我起碼也有80%的時候是不正確的。這個意見可能來得正是時候,如果真是這樣,我應該感謝它,並想法子從中獲得益處。”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不要認為自己正確無比,而別人一無是處。當你拋棄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的時候,你才聽得進去別人說的話,你才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東西,你才能夠真正地去尊重別人,你也才能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來成就大事。

62 不喜歡的人不要當場傷害

成大事者認為,在談話的時候,遇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付方式,但是要牢牢記住一點,即使是自己不喜歡的人也完全沒有必要當場傷害。畢竟在性格上,人和人是有差別的。知道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你就能容忍人與人間性格的差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即使是同類,一般人也都願意同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相處,這是無可非議的。一個人要和所有的人都成為親密朋友,那是不實際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學會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就能和更多的人相處得好,工作起來就能相互協調。

應該看到,既然別人與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麵,自然有許多方麵與自己不一樣。當我們看到了別人與自己不同之處後,不要覺得這也不順眼,那也看不慣,不要討厭和嫌棄別人。

要承認差別。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千差萬別,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認識到這一點,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就不會強求別人處處和自己一樣,就可能容忍相互間性格上的差別。

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性格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學會在不同之中,發現共同之處。那麼如何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呢?方法如下:

與死板的人相處,要了解他關心的事。死板的人往往我行我素,對人冷若冰霜。盡管你客客氣氣地與他寒暄、打招呼,他也總是愛理不理,不會做出你所期待的反應。其實,盡管死板的人一般來說興趣和愛好比較少,也不太愛和別人溝通,但他們還是有自己追求和關心的事。所以,你在與這類人打交道時,不僅不能冷淡,反而應該花些功夫仔細觀察,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從他們的言行中尋找出他們真正關心的事來。一旦你觸及他們所熱心的話題,對方很可能馬上會一掃往常那種死板的表情,而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

與傲慢無禮的人相處,要保持距離。有些人往往自視清高、目中無人,表現出一副“惟我獨尊”的樣子。與這種舉止無禮、態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實在是一件令人難受的事情。因此,盡可能地減少與其交往的時間。在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態度,或某些要求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他能夠表現自己傲慢無禮的機會。這樣,對方往往也會由於缺乏這樣的機會而不得不認真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

與沉默寡言的人相處,要保持尊重。和“悶葫蘆”在一起,人們總會感到沉悶和壓力。特別是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外向、活躍的人,更是覺得難受。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為了活躍氣氛,便故意找些話題來說,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對於沉默寡言的人來說,他們之所以這樣,可能是出於其有某種心事而不願多言。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尊重對方,不要去破壞對方的心境,讓其保持一種內心選擇的生存方式。相反,你如果故意地沒話找話,拚命地想方設法與對方交談,隻能引起對方的反感。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胸懷應該寬一些,氣量應該大一些,應該提倡寬容。當然,我們說待人要寬容,不是不講原則,應該尊重別人的興趣和愛好。對別人生活中的一些細微末節,要能容得下。這樣,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才容易相處。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還要注意講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區別對待。這不是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世故圓滑,也不是那種逢場作戲的玩世不恭。我們說的待人有別,不能要求別人改變交往方式,隻有自己靈活地與人交往。

也許有人會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己的脾氣改不了。的確,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的性格也是不斷發展,也會有所變化。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本來很脆弱,但是,後來經曆了一些重大變故或意外打擊後,生活把他磨煉得堅強起來。如果我們努力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我們是能夠培養和錘煉出良好性格的。

成大事者認為,世上的事情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每個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有缺點,我們對人不能求全責備。在談話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寬容。如果你不喜歡一個人,也要學會寬容,不要當場傷害別人。事實上,我們的喜歡和不喜歡很多時候都是個人的一種偏見,並非真理。如果我們堅持偏見,並且將這種偏見表現出來,毫無疑問,我們就是比較愚蠢的人。

63 不要試圖阻止別人說什麼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阻止別人說什麼。防人之口,甚於防川。不但要讓別人說,而且要鼓勵別人說出更多的想法。

有了這種意識,人才能變得灑脫起來,而不因為別人說了什麼就亂發脾氣。更不能因此而變得疑神疑鬼。

古代有個皇帝特別在乎別人怎麼看,他給那些隨便議論的人定了很多罪名,有一個罪名很荒謬:腹誹。也就是說他如果覺得你在心裏說他壞話,他就可以定你的罪。這種罪名定得實在是荒謬。一個人在心裏想什麼,別人怎麼可能知道。有些人或許說從眼神看得出來,那也是從自己的主觀判斷,不同的人同一個眼神有不同的意思,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同一個眼神的意義也大相徑庭的。可見這個皇帝是多麼虛弱,他生怕別人說他,但是又是多麼無知,居然想到這樣的罪名。

其實在乎別人怎麼看的人是十分虛弱的人,真正強大的人根本就不在乎。愛因斯坦在沒有出名的時候,經常穿得很簡陋地在街上走。一個好心的朋友看見了,提醒他說:“你怎麼能穿成這個樣子在大街上走呢?也不怕別人笑話?”愛因斯坦笑了笑說:“現在大家都不認識我,我怕什麼?”後來愛因斯坦出名了,但是他的這個習慣還是沒有改變,他的朋友再次提醒他說:“你現在已經出名了,不能穿成這個樣子走在大街上。”愛因斯坦聽了以後,又笑著回答:“現在大家都認識我,我怕什麼?”其實愛因斯坦完全不是因為別人認識或者不認識他,隻不過他不在乎而已。人隻能因為自己的知識匱乏而羞愧,怎麼可能因為自己穿得寒酸而無地自容呢?

其實縱觀曆史上的偉大人物,他們成為了偉人以後絲毫也逃不開別人的議論。三國過去了,還有漁夫在船上議論他們的故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真正偉大的人往往是讚譽天下,同時也毀譽天下,他們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隻不過有更多的人站在對立的兩麵。

伍子胥後來帶領吳兵滅了楚國,然後拉出楚王的屍體鞭屍泄憤,足足打了三百下,楚王吭都沒有吭一聲。或許你會認為人已經死了,當然不會吭聲。道理其實就在這裏,人已經死了,天下人如何評價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時間在變,人也在變,人們議論的都不過是昨天的自己,而昨天的自己已經死去,你又何必在意別人怎麼說呢?

我們再試著反過來想一想,如果聽到有人非議自己,我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衝上去和別人理論,這裏存在三種可能性:

一來是你得到的消息未必是可靠的,所以你冤枉了好人,或者你受到了別人的愚弄。不論是冤枉了好人,還是受到別人的愚弄,都顯得自己智力有限,見識淺薄,而且沒有城府。這可能真的成為了別人議論的把柄。

二來是他確實議論了你,但是說的全部是好話。這個時候你如果衝上去和他理論,必然會破壞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以後他才懶得跟別人說你的好話。即使以後說起你的好話,到最後難免會加上一句:就是有點不相信人,有些時候性子太急了,耳根比較軟。

三來是他確實說了你的壞話。你這個時候去跟他理論,結果鬧得沸沸揚揚,打得不可開交,試問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有兩個人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你會想到他們當中有一個是完全有理,有一個是完全不講理的嗎?你絕對會認為這兩個人都有錯,於是各打三十大板地做了一個判斷。這個時候你想想你在和別人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周圍的人會怎麼看你?其實道理是再淺顯不過的。

他說了我的壞話,我不會搭理他。原因在於:

一來他不是我的朋友,他說話傷害不了我,我根本就不在乎這個人。

二來他沒有修養,我總不能陪著他一起沒有修養吧?

三來他就是想讓我搭理他,我偏偏不搭理,從心底我就看不起這種人。

當然僅僅以上三點還是不夠的。人們還要學會如何和這個說了自己壞話的人相處。不是不交往,而是要理所當然地去交往。他之所以說我壞話,是因為他不了解,我就是要讓他了解我,明白當時他是多麼的無知。即使他始終不能明白自己的無知,至少我不會因此而結下一個冤家。

成大事者認為人應該有這種氣度,這種氣度同樣是可以培養的,多看些曆史,或許這種氣度會體現得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