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大事者說話講究氛圍

e����與人交談,氛圍很重要。良好的氛圍容易讓人放鬆,交談自然能夠更加坦誠。如果氛圍緊張,人人不得輕鬆,交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43 與人聊天,自我輕鬆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要盡量輕鬆一些,不要過於嚴肅,過於嚴肅容易讓人過於緊張。當然一些有特殊目的的談話除外。要想交談輕鬆,就應該注意語言的選擇。總體來說,通俗化的語言比書麵化的語言要輕鬆許多,容易讓人接受。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多使用諺語往往使談話更加通俗易懂。諺語經曆了千百年長期傳誦,千錘百煉,凝結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諺語具有寓意深長、語言精煉、朗朗上口、便於記憶的特點。諺語和俗語一樣,也可以為語言增色。

1985年5月,美國總統裏根到蘇聯訪問,兩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在歡迎儀式上,蘇聯領導戈爾巴喬夫說:“總統先生,你很喜歡諺語,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再補充一條,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戈爾巴喬夫之意,當然是宣稱他們在削減戰略武器上有行動了。

裏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裏根的諺語形象地說明了裏根政府不急於和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兩國領導人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減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繼續對話。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言而無信,於是在說話中用諺語提醒:“言必信,行必果。”裏根也送給戈爾巴喬夫一句諺語:“三聖齊努力,森林就茂密。”

兩國領導人都是說話高手,巧妙地運用諺語進行磋商,收到了其他語言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在與人聊天的時候,要想達到輕鬆的地步,除了使用通俗的語言外,還要學會放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平等地對待別人。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過程中,避免過於嚴肅,場麵過於僵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關鍵看個人如何選擇。不要總是提及一些過於嚴肅的話題,也不要總是用些過於書麵的話語,當然更不要總是念念不忘自己的位置。要學會在平等的地位,通俗的語言中達到自我放鬆,讓周圍的人也隨之放鬆起來。

44 話中不時添加幽默

成大事者認為,沒有誰會對一成不變、呆板、枯燥的發言保持濃厚的興趣,在當眾講話過程中,要注意遣詞靈活、生動形象,不斷給聽眾以新穎刺激,通過運用幽默來達到說話的目的。

有一次,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弟子為其舉行餞行酒宴,社會各界名流均應邀出席。大千先生為人一向孤傲。大家入席坐定,不免有點拘謹,宴會開始後隻見大千先生舉杯來到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麵前:“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眾賓客聽罷一驚,梅先生也不解其意:“此話怎講?”隻見大千先生笑答:“您唱戲,動口,您是君子;我畫畫,動手,我是小人嘛!”於是滿堂賓客大笑不止,梅先生也樂不可支,舉杯一飲而盡,宴會氣氛十分熱烈。大千先生一掃平日之孤傲,以幽默的話語風格達到了當眾講話的目的——巧調氛圍,顯出大師技高一籌的說話水平。

要想達到說話幽默的目的,就要學會用多變的視角。所謂視角,是指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其感官認知的結果便不相同。話語的表達視角,在言語交際中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無非“情”“意”二字,一篇言辭,一番話語,表情達意,其表達的視角也應當隨意而轉,隨情而變。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善於利用多角度表情達意,甚至應付責難。在一次酒會上答記者問時,他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記者通過新聞媒介把此話捅了出去。華盛頓議員們大為憤怒。紛紛要求馬克·吐溫道歉並予以澄清,否則就將以法律手段控告他。過了幾天,《紐約時報》上果然刊登了馬克·吐溫致聯邦議員們的道歉啟事:“我考慮再三,覺得此話不恰當,而且也不符合事實,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議員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馬克·吐溫巧用肯定與否定的不同視點,將同一思維形式以不同句式表達,貌似不同,實則仍舊表達自己的輕蔑和鄙視。

說話幽默本身不是目的,不過幽默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魅力。在說話的時候,運用一些多變的句型也能夠彰顯一個人說話的魅力。

人類語言豐富多彩,要生動運用豐富多變的口語句型,直接表達講話目的。這一特點,人們在日常言語、社交談話、會議報告、節目主持,以及一些論辯、促銷、導遊等多種口才表現形式中可見一斑。具體說來,句型多變主要表現在不僅有常見的主謂句,還有很多非主謂句,如名句、動句、形句,主謂倒裝,定狀異位等。

當年日本侵略者將天津“南開”炸得一塌糊塗,不少人哀歎:“南開成了難開!”當時的南京大學校長張伯苓聽了,說:“難開?那要加一個標點:‘難,開!’”這裏張校長巧用標點,將“難開”這一偏正短語變為轉折關係的複句,便將那知難而進,遇挫愈堅的意與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了。事後有人為此專門撰文《一個標點顯人格》,可見句型多變的藝術魅力。

成大事者認為,如何說話是有大學問的,在話語中不時加入幽默的成分,巧妙地回避別人的鋒芒,是大學問中的最高境界。我們要想通過說話來取得優勢,或者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善於在說話中尋找自己能夠運用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善於發揮自己的才智和口才。說話幽默不代表說話可以漫無節製,不代表自己可以隨意開玩笑,說話幽默也需要根據特定的場合來,不要在任何場合都表現自己幽默的一麵。

45 適當自嘲活躍氣氛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時,要想達到很好的交談效果,就必須活躍氣氛。活躍氣氛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實現,其中自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到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美國共同抗擊德國法西斯,並給予物質援助。丘吉爾受到熱情接待,被安排住進白宮。一天早晨,丘吉爾正躺在浴盆裏抽著他最愛抽的特大號雪茄。突然,美國總統羅斯福推門進來,丘吉爾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麵,這兩個世界大國的領導人在此刻會麵,確實非常尷尬。丘吉爾扔掉煙頭,利用這種特殊的情境以幽默的口吻說:“總統先生,我這個英國首相在您麵前可真沒有一點隱瞞。”說完,兩人哈哈大笑。丘吉爾正是用言此意彼的手法,既解除了當時的窘態,又借此向羅斯福袒露聯合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誠意,增進了會談時雙方的相互了解與信任,促進了這次談判的成功。

當遇到尷尬局麵的時候,一個人的自嘲往往能夠化解這種尷尬。自嘲並不是自我貶低,相反,善於運用自嘲的人往往會被別人認為大度。比如,在某餐廳一起用餐,大家叫了服務員,但是服務員始終不搭理,場麵有些尷尬,甚至有人有些怨氣。如果怨氣發泄出來,必然會破壞用餐的氣氛。這個時候,有人如果站起來說:“哎,都怪我,如果我長得再帥那麼一點點,也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大家很可能就在哄然一笑之中化解了緊張。

在遇到尷尬局麵的時候,有人喜歡拿別人開玩笑來化解尷尬。事實上,這是最要不得的。拿別人開玩笑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反感。如果別人大度一點,當時不會發作。但是很可能不迎合你,這樣場麵就更加尷尬了。如果別人小氣一點,當場發作,認為你沒事找事,場麵會一發不可收拾。

為此,成大事者認為,不要隨意去開別人的玩笑,要開玩笑就拿自己開玩笑。正是這種考慮,人才要學會自嘲。

自嘲和自戀剛好相反,很多人都喜歡自戀,自戀隻會讓自己形象貶損,而不會讓自己光輝起來,畢竟自己誇自己的話,不論誇的內容是否正麵,都說明自己不是那麼自信。這樣自然容易被別人看不起。在有些場合,我們容易把自嘲和自戀分不清楚。有的人想通過自戀來活躍一下氣氛,比如“哎,人長得帥,真是沒辦法”。這種屬於有點自嘲精神的自戀,容易得到別人的一笑。但是這有前提,那就是別人充分了解你。如果別人不了解你,一定會認為你在自戀,在誇耀自己。事實上,你隻不過想通過這種方式引來大家一陣哄笑。

人有自嘲精神,是一種大度的表現。善於把自己的缺點說出來,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至誠之心,而且還表現了一個人的大度為懷。生活中很多人對待缺點是遮蔽不及的,希望沒有人知道他的缺點。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己的缺點拿出來說事的。

人們往往有一雙看著別人的眼睛,但是很少用眼睛來證實自己。滿眼看的都是別人的缺點和不是。對於自己的缺點和不是卻一個都沒有發現。感覺自己就是個完人。讓一個人承認自己有什麼缺點,那比登天還難,因為那樣很丟麵子。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很少見人願意揪出自己的缺點。

其實,人們是可以巧妙地承認自己有缺點,這就是通過自嘲。通過自我嘲笑,把自己的缺點表現出來,不僅可以降低個人的道德風險,而且還可以增進別人對自己的親和。事實上,很少有人願意跟完人在一起交往的,原因在於跟完人一起交往,自己就顯得很不完美,人是會受挫的。為此,我們表現出自己的缺點,同時不以一種十分正式的方式,不但不會失去朋友,反而會得到更多的朋友。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自嘲是活躍氣氛最好的方式之一。當你願意把自己當成一個靶子讓人說的時候,所有的人自然會覺得你坦誠,而坦誠是增強談話效果最有效的因素。當然,自嘲不等於自我貶損,人在自嘲的時候不要對自己的人格進行非議和侮辱,這樣也會降低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自嘲不等於自我檢討和自我承認錯誤,自嘲隻不過是為了活躍氣氛,而並非為了深深自省。當大家在一起活動的時候,你的自我檢討和自我承認錯誤,很有可能破壞活動的氛圍。

在運用自嘲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不要用那種容易被人認為是指桑罵槐的故事。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分誇大自己肢體上的缺陷或者特征。比如說自己是個小矮子之類的,因為和你同行的人,或許有比你更矮的。人在自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度,這種度在於不傷害到自己,不傷害到別人,不讓別人覺得難堪,也不讓別人覺得自己在自省,在這種度的前提下,再來活躍氣氛。其實可以借用很多電影劇本的台詞來自嘲,這種自嘲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46 遇到窘境要大度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遇到窘境的時候一定要大度。千萬不要因為窘境而爭執不下,到最後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林肯總統告誡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說:“任何決心想有所作為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在跟別人正誤參半的問題上,你要多讓一點步。如果你確實是對的,就少讓一點。總之,不能失去自製。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卡耐基曾說:“避免與人爭執的辦法就是不爭執。”

有些時候,人與人之間會發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爭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夫妻間、朋友間、上下級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都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這當然是令人不愉快的,甚至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衝突。然而如果能妥當地處理,也會化幹戈為玉帛,避免可能的損失。

明朝年間,在江蘇常州,有一位姓尤的老翁開了個當鋪,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錯,某年年關將近,有一天尤翁忽然聽見鋪堂上人聲嘈雜,走出來一看,原來是站櫃台的夥計同一個鄰居吵了起來。夥計連忙上前對尤翁說:“這人前些時典當了些東西,今天空手來取典當之物,不給就破口大罵,一點道理都不講。”

那人見了尤翁,仍然罵罵咧咧,不講情麵。尤翁卻笑臉相迎,好言好語地對他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街坊鄰居,區區小事,還用得著爭吵嗎?”於是叫夥計找出他典當的東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是過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著長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不如暫放這裏,棉襖、長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兩件衣服,一聲不響地走了。當天夜裏,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裏。為此,死者的親屬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別人花了不少冤枉錢。

原來這個鄰人欠了人家很多債,無法償還,走投無路,事先已經服毒,知道尤家殷實,想用死來敲詐一筆錢財,結果隻得了兩件衣服。他隻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讓,結果就死在那裏了。

後來有人問尤翁說:“你怎麼能有先見之明,向這種人低頭呢?”

尤翁回答說:“凡是蠻橫無理來挑釁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來的。如果在小事上爭強鬥勝,那麼災禍就可能接踵而至。”人們聽了這一席話,無不佩服尤翁的聰明。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能會遇到一些蠻不講理的人,比如在公交車上,人家不小心碰了一下,他或她就罵罵咧咧,不依不僥;平時一句話不妥,一件小事不順心,他或她就吵吵鬧鬧,小題大做。我們應該想到,這種人並非天性如此,也許是生活中遭遇了不順心的事,忍不住想發泄,就像故事中那個無禮挑釁的人一樣。那麼,我們何不學學尤翁,退讓一步?這樣不僅有益於人,也省了自己多少麻煩。

當爭吵可以避免時,就沒有必要爭執不休。假如遇到無可退之事,必須爭論清楚,也需盡量緩衝,使雙方冷靜下來,再來探討解決的辦法。如果矛盾鬧得太大,彼此都無回旋餘地,那就不好了。

其實隻要不把爭辯看作誰勝利誰失敗的問題,而是一個誰多讓一點步誰少讓一點步的問題,隻有這樣,才會營造出雙贏的結果,而不是兩敗俱傷。

麵臨窘境顯示大度,需要學會把人往好的地方想。也許他說的話是無心的,即使是有心的,但是絕對不是針對自己的。這種想法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解決自我寬慰的問題,而我們所提的想法是讓自己更加寬容和豁達起來。

並沒有人一定會讓自己難堪,在公交車上也沒有人故意跟你擠上一輛車和你吵架,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由於誤會而產生,這種誤會本身是可以解釋清楚的。但是由於雙方互不相讓,反而讓這種誤會不斷擴大,即使到最後誤會能夠解釋清楚,他們也不願意去聽解釋,而願意繼續無意義地爭吵下去,甚至大打出手。在麵臨這種情況的時候,必須有一個人沒有爭吵的心,隻要這個人讓了步,這架肯定打不起來,也不會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麵對窘境,人要有長遠眼光。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很多時候,我們麵臨的窘境就是一座危牆。如果我們不顧一切地去攀爬,甚至是為了賭這口氣,到最後受傷的隻可能是自己。

成大事者麵對窘境從來是一笑了之,確實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計較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況且這些事情是大家都不想發生的。

47 嚴肅臉孔,讓人緊張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不要有過於嚴肅的臉孔,這樣容易讓人莫名緊張起來。尤其是別人做錯了事的時候,要學會麵部表情柔和,這是一種寬容。

某年,秦國大旱,秦穆公親自出行視察旱情。剛走到歧山,他的馬車壞了,左邊駕轅的馬趁機脫韁逃跑了。不得已,秦穆公隻好親自帶人去找馬。筋疲力盡之際,終於在岐山北麵將馬找到了,可找是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馬正被一群農夫架在火上烤著吃。秦穆公的侍從十分生氣,紛紛建議將食馬肉的人抓起來重重處罰,農夫們很緊張,然而穆公攔住了侍從。

他跑到農夫中間,語氣很柔和地詢問了事情的經過,沒有絲毫的責備。農夫見穆公如此坦誠,便不再緊張,告訴了穆公原因。原來由於旱情嚴重,致使農田顆粒無收,這些農夫已經有好幾天沒有吃上飯了。

秦穆公看著這些麵有菜色的人,一種憐憫之心頓起,很關切地歎息道:“吃了駿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會傷害你們的身體。”於是又讓侍從送了一些酒給他們。

一年以後,秦國與晉國在韓原交戰。開戰後不久,由於晉軍攻勢凶猛,秦軍勢孤難支,情況陷入險境,就連秦穆公的兵車都被晉軍團團圍住了。晉國大夫梁由靡已經抓住了秦穆公車子左邊的馬,在晉惠公車上的有路石舉著長矛刺中了穆公的鎧甲,穆公的七層鎧甲已經擊穿了六層。秦穆公仰天長歎道:“我命休矣!”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晉軍後麵突然殺出來一群兵馬,頓時令晉軍的陣腳大亂。秦穆公放眼望去,隻見幾百個手持各色農具的農夫,正奮不顧身地擊殺晉軍。一會兒的工夫,他們已將秦穆公救離險境。

秦穆公脫險後,秦軍的士氣大振,結果反敗為勝,全殲晉軍,而且俘虜了晉惠公。

戰鬥結束後,秦穆公要重賞那些在戰鬥中立下功勞的農夫們。誰知農夫們一起跪拜道:“我們隻是為了報答國君去年不殺並賜酒之恩,並不是為了封賞而來。”

原來這些人就是一年前在岐山分食馬肉的農夫。

舉目四望,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有胸懷,有魄力,豁達而不拘小節,做事從大處著眼。他們從不斤斤計較,目光短淺,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他們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所以他們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

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個人隻有寬宏大量,不要過於嚴肅,人們才會樂於同你交往,朋友才會越來越多,社交的成功伴隨著事業的成功,難道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嗎?更何況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又何必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浪費時間呢?

宋朝郭進任山西巡檢時,有個軍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見了那個告狀的人,審訊了一番,結果發現他在誣告郭進,就把他押送回山西,並交給郭進處置。有不少人勸郭進殺了那個人,郭進沒有這樣做。當時,正值他國入侵,郭進很柔和地對誣告他的人說:“你居然敢到皇帝麵前去誣告我,也說明你確實有點膽量。現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滅敵人,我將向朝廷保舉你。如果你打敗了,就自己去投河,別弄髒了我的劍。”那個誣告他的人深受感動,果然在戰鬥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後來打了勝仗,郭進不記前仇,向朝廷舉薦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彼此忍耐,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隻有這樣,才會左右逢源,諸事遂願,有許多的朋友圍在你身邊,可是較真的人就是不能理解也無法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通常斤斤計較,認死理,過分挑剔,容不得人一絲一毫的錯誤。長此以往,周圍的人都躲得遠遠的,沒有辦法,隻有關起門來“稱孤道寡”一條路可走。成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異己之徒。

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無論如何都要表現出自己的坦誠和度量,而柔和的表情,毫無疑問是最好的表達。不難發現,如果我們以一種微笑對待別人的時候,別人會還給我們更柔和的微笑。當我們用嚴肅對待別人的時候,別人會比我們更嚴肅。道理就在這裏,別人是我們的一麵鏡子,我們柔和,別人自然對我們柔和;我們嚴肅,別人自然對我們嚴肅。

成大事者認為放棄嚴肅麵孔,就要學會將很多事情看淡,就像郭進對待被誣告一樣,如果郭進把誣告看得很嚴重,他自然不會放過那個誣告他的人。正是因為他看淡了這件事情,所以他能夠善待誣告他的這個人。

48 平等輕鬆,融洽關係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平等輕鬆,這樣才能融洽關係。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能保持平等輕鬆,就在於我們做不到謙遜。

孔子說:“高的能夠低一點,滿的能夠空一點,富有的能夠儉樸一點,尊貴的能夠卑賤一點,聰明的能夠愚笨一點,勇敢的能夠怯懦一點,善辯的能夠沉默一點,淵博的能夠膚淺一點,精明的能夠糊塗一點。”

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人不妨低調一點。為什麼呢?因為滿招損,謙受益。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川之王,是因它們甘於低下。所以聖人想站在上麵統治人民,必須言語謙遜;想站在前麵領導人民,必須享樂在後。聖人站在上麵,卻沒有給百姓造成壓力;處在前麵,卻沒有給百姓帶來妨害。所以天下人樂意擁護他而不厭恨他。因為他不跟別人爭榮耀,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比他享受更多榮耀。”

天下事就是如此,你越是推崇自己,別人反而越是厭棄你;你越是保持低調,別人越是抬舉你。一個人怎麼能與大家的趨勢相抗衡呢?受到大家厭棄,就難有翻身之日;受到大家抬舉,必然名利雙收。所以,明智的人,總是在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麵前保持低調。

英格麗·褒曼在獲得了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後,又因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在她領獎時,她一再稱讚與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倫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獲獎的應該是這位落選者,並由衷地說:“原諒我,弗倫汀娜,我事先並沒有打算獲獎。”

褒曼作為獲獎者,沒有喋喋不休地敘述自己的成就與輝煌,而是對自己的對手推祟備至,極力維護了對手落選的麵子。無論誰是這位對手,都會十分感激褒曼,會認定她是可以傾心的朋友。一個人能在獲得榮譽的時刻,如此善待競爭對手,如此推崇一個不如自己的人,實在是一種文明典雅的風度。

古人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沒有一個人願意永處甘於貧賤。大凡一個人技不如人,或財勢不如人,或名聲不如人,心裏必然憋著一股勁。如果你謙遜地對待他,欣賞他的長處,他這股勁就有可能變成你的助力;反之,你若輕視他,作踐他,他這股勁就可能變成怨氣,變成一種傷害你的武器。

與人交談的時候,保持輕鬆是相當重要的。把談話弄得很緊張的人,往往不會談出什麼效果。我們如果能夠舉重若輕,麵對很嚴重的事情也能鎮定自如,不但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而且也會增強別人的信心。

保持平等輕鬆,就要保持自己的年輕心態。不要憑借自己的老資曆,就隨意指責別人,就始終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隻有別人認同自己的時候,別人才是對的,但別人所認識的不過是在拾自己的牙慧。這種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習慣倚老賣老,於是將本來應該很輕鬆的話題弄得很複雜。

保持平等輕鬆是融洽關係的根本,如果我們想要和別人有比較融洽的關係,就不能過於緊張,過於疏遠。不要隨意和別人開玩笑,但是通過自嘲的方式來開開玩笑,很多時候是交談的潤滑劑。

與人交談的時候,用詞是很考究的,這主要視你和對方的交情來定。如果交情較深,用詞可以隨意一點,如果交情比較淺,用詞應該嚴謹一點。在盡量保持平等輕鬆的同時,千萬不要給對方造成輕佻的印象。很多人就是沒有把握住平等輕鬆的度,所以給人的印象十分輕佻,不屑於和這種人交談。

成大事者認為,平等輕鬆的談話狀態是最好的,隻有在平等輕鬆的狀態下,人才會坦誠,否則人們都要細細計算自己的每一句話是否該說,是否不該說,這種談話注定會很壓抑。每一人的本性都是傾向於平等輕鬆,都是傾向於開心快樂,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置身於嚴肅的氛圍之中。但是事實上,很多人都有意或者無意將談話的氛圍變得很壓抑,或許是因為他們心中緊張。其實談話就是談話,沒有什麼緊張不緊張的。

49 切中話題,提高效率

成大事者認為說話一定要切中話題,提高效率。不能切中話題,總是繞彎子的人,永遠達不到說話的效果。說話無法切中話題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優柔寡斷的表現,這種優柔寡斷會讓很多機會喪失。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有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不知迷死了多少女人。

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條列下來,才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隻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麵臨抉擇而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曆過的那一個。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央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爾後兩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隻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不猶豫”和“不後悔”,看起來是矛盾的:決策太快,就可能做出後悔之事,為了將來不後悔,就需要小心謹慎。這種心態,使很多人變得優柔寡斷。

優柔寡斷,會讓你喪失很多機會,有時可能給一個機構甚至一個國家帶來災難。而與優柔寡斷相反的就是果斷。果敢決斷是領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之一,決斷力是領導和統馭的根基,是領導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正確的決斷能使社會各類資源達到最佳組合,從而產生絕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什麼有些人當斷不斷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事情比較棘手,他們想拖一拖,等方便時再著手處理。殊不知,當辦而難辦之事,並不會因時間推移而降低難度,反而會因錯過辦事時機而變得更難辦。其二是,利弊得失不是很明朗,他們想看得更清楚一些再著手處理。殊不知,世事如同博弈,你看不清時,對方也同樣看不清。等到你看清了,對方也同樣看清了,事情的難度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連賭一把的機會都失去了。所以,聰明人對當辦之事,總是當機立斷,決不會猶豫不決。

與人交談的時候,千萬不要優柔寡斷,很多話說出來比不說要好。有些人有請求,但是生怕別人拒絕,於是話始終都沒有說出口。這種人是自卑的表現。在他們看來,要想不被人拒絕,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拒絕別人。事實上,其實說出來,別人不一定會拒絕你。即使被拒絕了,也隻是暫時的,長遠來看還是有希望的。

成大事者認為,有些時候,話說到一定份上就應該開誠布公,應該坦誠相待,而不應該有所隱晦。很多時候,人隻有一次說話的機會,別人也隻給自己聽的機會。錯過了這一次,以後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尤其是在感情方麵,很多人有這樣那樣的感情遺憾,其實最大的感情遺憾莫過於你和對方都相互喜歡,但是誰也沒有表達。

50 表揚自己的話要別人說

成大事者認為,人不要自我表揚,自我表揚意味著驕傲。表揚自己的話要讓別人說。

曆史上的鴻門宴,劉邦得以安全脫身,和樊噲對他的當麵表揚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沒有樊噲有點莽撞的表揚,項羽也不會完全喪失戒心。

公元前206年12月,駐新豐鴻門的項羽軍和駐灞上的劉邦軍相互對峙,戰爭呈一觸即發之勢。此時,被項羽表麵強大嚇得心驚肉跳的左司馬曹無傷為了求得個人安危,背叛劉邦,派人偷偷地向項羽告密:“劉邦想在關中稱王,叫子嬰做丞相,所有的珍寶都被他占有了。”曹無傷的密報使項羽怒發衝冠,立即傳令三軍,厲兵襪馬,準備向劉邦軍發起攻擊。這時,項羽屬下最有政治眼光和軍事韜略的範增也對項羽說:“沛公住在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現在入關了,不取一點財物,不寵幸女色,其誌向遠大。身上發出五彩的龍虎之氣,這是天子之象,不要錯失良機,趕快去打擊。”

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交往十分密切,得知這一情況後,便連夜輕騎徑直奔往沛公大營,私下見張良,要他趕快逃走。張良說:“沛公現在有了危難,偷偷逃走是不義之舉。”於是急忙去通報劉邦。劉邦自知不能被項羽放過,十分害怕。就去召見項伯,並尊項伯為兄長,還約為兒女親家。然後委婉陳辭說自己入關,秋毫無犯,將官吏百姓登記造冊,查封府庫錢糧,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大將守住關口,謹防強盜出入以備不測。朝思暮想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造反?並希望項伯回去向項羽說明原委,我劉邦不敢忘恩背德。項伯缺乏政治頭腦,三句好話就叫他大發慈悲,所以他連夜趕回項羽軍中後,立即詳詳細細地轉告了沛公的話,並要求項羽善待沛公,項羽答應了。項伯回軍營後,劉邦、張良對親赴鴻門進行了精心策劃,決心深入龍潭虎穴,去經曆一場鬥智鬥勇的盛會。

第二天清晨,陰雲密布,劉邦隻帶隨從騎士百餘人來見項羽。到了鴻門,向項羽謝罪說:“我與將軍致力攻打秦國,將軍戰河北,我戰河南,然而我自己也沒想到我能先入關破秦,又在這裏見到將軍。是小人在我和將軍之間製造矛盾。”這些聽起來入情入理的話,使項羽句句入耳。他一下子就露出了自己的老底,脫口答道:“這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對我講的,要不然,我怎麼會這樣呢?”第一個回合就以項羽因無應變之才理屈詞窮而收場。

項羽自感理虧,不得不以酒肉款待,以挽回麵子。在飲酒過程中,謀臣範增屢次使眼色示意刺殺沛公,又三次舉所佩帶的玉塊,作殺狀以示意項羽當機立斷,殺不宜遲。項羽默然,沒有反應。範增見情形不對,召勇士項莊說:“君王為人心腸太軟,不忍親自下手。你進帳去向沛公敬酒,敬酒完了,就請求在座前舞劍。乘舞劍之機,殺掉沛公。”項莊入帳後,按照範增的吩咐去做。在舞劍之中,項伯看出欲殺沛公的蛛絲馬跡,於是拔劍對舞,並時時以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張良見勢如燃眉,急忙去召驍將樊噲,指出“項慶舞劍,意在沛公”,命他速去護駕。樊噲持盾遮身,撂倒衛兵,直入帳中。他注視項羽,怒發上指,目皆盡裂,一夫拚命、萬夫難當。項羽對這個虎虎生威的猛將,不禁駭然,慌忙以鬥酒相慰,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問他是否還能再飲,他乘機借題發揮,數落道:“我死尚且不躲避,喝酒難道還要推讓嗎?當年秦王有虎狼之心,肆意刑殺吏民,致使天下都背叛他。懷王與諸將立約:‘先破秦入鹹陽者為王。’如今沛公先入鹹陽,毫毛不敢有所取,封閉宮室,還軍灞上、等待大王。所以遣將守關,隻是戒備不測。勞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反聽信流言,欲誅有功之人,這是步亡秦的後塵。我大不以為然。”樊噲以一個武將的身份,在席間義正嚴辭,指責項羽,其語意與劉邦所雲“不謀而合”,使項羽信以為真,更加消釋了戒心。項羽再次無言以對,隻是連聲請樊噲就座。第二個回合,以項羽優柔寡斷,喪失殺沛公良機而結束。

劉邦漸漸消除項羽的戒心之後,伺機逃脫。他以最常見的借口——入廁隨即走出帳外,並暗中召喚樊噲,張良一同出帳。在生死存亡關頭,樊噲護駕,劉邦不辭而別,逃出龍潭虎穴。

沛公走後,張良估計沛公已先到軍中,便進帳向項羽告罪。張良說:“沛公不勝酒力,酒醉不能支持,所以不能進帳向大王告辭。謹使張良奉白壁一雙,拜獻給大王;玉鬥一雙,敬獻給將軍。”項羽接了禮物,木然無所反應,範增看到誅殺劉邦的計謀未能得逞,十分懊惱,便將玉鬥丟在地上,猛地用劍擊碎。

在楚漢矛盾漸趨熾熱,漢軍即將麵臨楚四十萬大軍圍攻的關鍵時刻,劉邦沉著、冷靜,與謀臣張良積極籌劃應對之策。他們分析了項羽殘暴與嗜殺成性給他們帶來威脅的一麵,又

分析了項羽優柔寡斷和具婦人之仁可為他們利用的一麵,於是決定深入龍潭虎穴,親赴

鴻門,與項羽鬥智鬥勇,以取得項羽的諒解,消釋項羽的戒心,進而麻痹項羽,以爭取時間,發展勢力,圖謀天下。鴻門之會,文臣武將與劉邦配合默契,一直占據上風。項羽無隙可乘,最終錯失良機,甕中之鱉逃之夭夭。難怪項羽的謀臣範增又怨又恨地歎息道:“唉,這些年青無識之輩,不足以同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必為沛公,我們必將成為他的階下囚。”劉邦親赴鴻門,並安全脫身,顯示了非同尋常的膽識與謀略。

成大事者認為,表揚自己的話,一定要讓別人說,要善於引導別人的話。此外,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要想獲得別人的表揚,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表揚別人。

51 說話要給別人留個缺口

成大事者認為,說話要給別人留下缺口,讓別人感覺到自己並非可有可無,並非始終隻是個聽眾。要想說話達到好的效果,就要讓對方有說話的餘地,關心對方、欣賞對方,讓對方感覺到他的重要性。

“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這種人。”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說,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為很重要。如果對方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他一定會對你產生好感——沒有人會討厭一個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人自視甚高,覺得自己很重要,卻忘了別人也需要這種感覺。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人的輕視,於是受到大家的疏遠。隻有使別人產生重要的感覺,你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如何使對方產生重要的感覺呢?禮貌上的尊重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時還可以采用一些讓人產生好感的方法:

關心對方關心的事。他關心自己的利益,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家人。你隻要對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等表現出足夠的關心,他就會把你當成自己人。

欣賞對方欣賞的事。他欣賞自己的成就,欣賞自己的能力,欣賞自己的風度。你隻要對他的成就、他的能力、他的風度等表現你真誠的欣賞,他一定會欣賞你,把你當成難得的知音。

請教對方擅長的事。自己不懂的問題、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對方求教,既可增長見識,又能得到對方的好感,何樂而不為?

“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這是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的一句名言。

你輕視一個人,你就不會把他放在心上,對他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你重視一個人,你就會關心他的感受,關心他所處的狀況。當他感受到你的輕視或重視後,也會報以同樣的態度。當你想改善和鞏固跟某個人的關係時,把他放在心上,無疑是一條捷徑。

說話給別人留下個缺口,就在於自己不要把意思說得太滿。尤其是在會議討論的時候,如果你什麼都說明白了、什麼意思都說清楚了,別人也就無法再發表意見。即使別人發表意見,你也很可能會很不客氣地指出這些都是剛才自己說過的。

事實上,真正高明的領導者,每次與人談話的時候,很少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是善於引導別人的談話。對於工作中製定目標,也是如此,高明的領導者很少為員工製定目標,而是引導員工為自己製定目標。在與員工交談的時候,他們善於運用問話,而不是運用結論或者是批評或命令。

因此,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要盡量引導對方多說話,對方說的話越多,自己接觸的東西也就越多,自己對事情的理解也就越深刻。當別人跟你說了很多話的時候,自然就當你是他的朋友,進而也願意傾聽你的說法。事實上,你要想多交一些朋友,就要善於去做認真的聽眾,善於聽完整別人的意思。

然而,現在社會,很多人都在等著說,而不願意去認真傾聽。當我們等著說的時候,我們就是把說話當成了說話,要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的高明,要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的優越。事實上,這種高明和優越隻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而已。在別人心目中,不過是些陳詞濫調或者是毫無意義的自圓其說,原因在於,你不願意傾聽他的話,他自然有理由拒絕你的話。

在我們與人交談的過程中,要想達到好的談話效果並不難,隻要懂得去傾聽,懂得在說話的時候給別人留下缺口就行了。

在談話中,我們要善於征求別人的意見、了解別人的想法,這樣會讓我們更加詳盡地了解情況。事實上,當你聽完了很多人的意見,了解了很多想法後,你完全可以對所有意見和想法做一個總結和歸納,而這種總結和歸納正是我們今天所缺少的。很多人的很多談話,到最後不過是無謂地浪費時間而已。

在談話中,給別人留下缺口,還要求我們善於提問題,善於講出自己的困惑和疑慮,尋求別人的幫助。當我們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實際上是告訴別人:沒有你,我什麼也做不了。這種體會對別人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他會感覺到,對於你來說,他很重要。與其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好為人師,不如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起來。

52 簡單說話,別讓意思太複雜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要想達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學會簡單說話。把意思說得太複雜,說話肯定沒有效果。這一點在演講的時候尤其突出,誰願意去聽那些饒舌的演講呢?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詩雲:“削繁去冗留清瘦。”當今語言大師們則認為:言不在多,達意則靈。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是當眾說話水平的最高境界。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一種“水平”,而善於概括,辭約旨豐,一語中的,同樣是一種“水平”,而且更為難得。耶穌講的偉大的“登山寶訓”,在5分鍾內可以誦畢。林肯的葛底斯堡講話,是美國曆史上被譽為最優美的一篇不朽的演說詞,隻有10句話,271個字,僅用2分鍾,卻成為林肯一生不朽的紀念!而那位議員艾弗瑞特滔滔不絕地講了兩個小時,但他講了些什麼,人們早已忘記了。

美國曆屆總統的就職演說大都在3000字左右,少的隻有幾百字,好多成為經典之作,被後人廣為傳誦。要做到簡潔明快,就要做到長話短說。

所謂長話短說,即以簡馭繁。老舍說:“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思包含的多。”話少而意思也少就算不得簡潔。

現在也有許多領導人善於長話短說。例如:

1981年世界杯女排賽最後一場中日之戰,由於中國隊已實際取得冠軍,姑娘們興奮不已,在先贏兩局的情況下,第三四局打得毫無章法,輸得稀裏糊塗,袁偉民一再暫停,麵授機宜,卻不見成效。怎樣才能使女排姑娘們鎮定下來,獲得全勝的真正冠軍,不失中華民族之誌呢?在第五局開始前的短暫時間裏,主教練袁偉民說了幾句話:“要知道,我們是中國人,你們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祖國人民在電視機前看著你們,要你們拚,要你們搏,要你們全勝。這場球不拿下來,你們要後悔一輩子!”姑娘們在這語重心長的話語下,勝了第五局,贏得了全場比賽。在簡短的幾句話、幾十個字中,流淌出含義廣闊、內容豐富的帶血之言:中國人的風貌,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尊嚴,祖國人民的期待,以及這場球的關鍵意義,姑娘們自身利害得失等,袁偉民的這幾句話言簡意賅,成效立竿見影,可見長話短說的神奇力量。

講話簡潔還必須做到中肯實在,當眾講話不在乎長短,關鍵要中肯實在,字字珠璣,說到聽眾的心坎裏去。聽眾最喜歡的是有啥說啥,直來直去。對於那些空話套話,他們不但不願聽,甚至覺得是一種精神折磨,是浪費時間。

有人問馬克·吐溫,演講詞是長篇大論好,還是短小精悍好,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

了一個故事:有個禮拜天,我到禮拜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裏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傳教士苦難的生活。當他說了5分鍾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元;當他接著講了10分鍾後,我就決定把捐助的數目減至25元;當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小時後,我又在心裏減到5元;最後,當他講了一個小時,拿起缽子向聽眾哀求捐助並從我麵前走過的時候,我卻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2元錢。

這個幽默故事告訴我們,說話還是短一點、實在一點好,長篇大論、泛泛而談容易引起聽眾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講短語是一種水平,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巧,比講長話要難,更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

成大事者認為,越是說來話長的時候,越是要長話短說。說來話長隻不過是個借口。很多意思往往隻需要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透徹了。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如果我們做不到長話短說,就說明我們自己對意思還沒有完全領會。一個對意思領會的人,往往會用最簡潔的話來說完全意思。

53 言語中要透露真誠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說話,言語中必須透露真誠,尤其是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如果沒有真誠,這種批評很可能被認為是一種針對。

別人也許真的錯了,但他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他雖然明知錯了,也希望得到足夠的尊重。所以,別去指責他們,因為那是愚人的做法。嚐試著去理解他們,隻有真正智慧、寬容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在說話的時候,以一種鼓勵的方式去開展,這就是最真誠的表現。

一個人犯錯誤,往往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是在犯錯誤,而是因為他想犯錯誤。宣傳教育對於想犯錯誤的人基本無效。防止犯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讓人不敢犯錯,另一種是讓人不想犯錯。前者是強製手段,見效快而難服人心;後者是溝通藝術,見效較慢而作用力持久。要想讓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真正負責,依賴於他的自尊和良知的覺醒。那麼,首先要設法幫他保住麵子,以免他自暴自棄。

有一種人,脾氣粗野狂暴,能把不管什麼事都搞得像滔天大罪那樣不可饒恕。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出於一時的狂怒,而是源於他們自己的稟性。他們譴責每一個人,要麼為這個人做過的某件事,要麼為他將做的某件事。這暴露出一種比殘忍還要可惡的性情,這種性情才真是糟糕透頂。他們是如此誇張地非難別人以致於他們能把別人原本是芝麻大小的一個問題渲染得像西瓜那樣大,並借此將其全盤否定。他們是不通人情的工頭,能把天堂糟踐成牢房。盛怒之下,他們把一切都推到極端。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別人丟了麵子,而他得到了怨恨。

有智慧的人絕不如此處理問題,他把別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後才設法將事情導向好的方麵。

一天中午,一位老板到工廠例行檢查時,看到一些員工在掛著“禁止吸煙”的標牌下麵吸煙。沒有比明知故犯更可惡的事情了,這是多數人的看法。這位老板卻沒有多數人這麼敏感。他走到這些工人們身邊,遞給每個人一支煙,說:“小夥子們,如果你們能在外麵抽煙的話,我就真要感謝你們了。”

小夥子自然知道自己違反了廠裏的規定。但老板不僅沒有指責他們,反而送給每人一件禮物。他們的自尊得到了保護,他們被人當人看,當然要表現得像個人。所以,公然在廠內吸煙的人再也沒有了。

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時,往往能找到上百個理由為自己辯護,其中一個最常用的理由是:“換了是你,不見得比我做得更好。”當一個心裏有了這種想法,你說得再多,他也不會心悅誠服。這時候,最有效的說服是言傳身教,把你要求他做好的事做給他看。

日本大企業家、三洋公司創始人井植薰,喜歡遵守規則又敬業的員工。而他本人也絕對遵守公司的各項規章製度並且勤奮敬業,決不因為自己是老板而打半分折扣。比如,他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達公司,準確率比鬧鍾還高,而且幾十年如一日,若非出差,絕無誤差。他本人如此律己,所以他公司幾乎沒有一個不勤奮敬業而遵守規章的員工。

比爾·蓋茨欣賞聰明而幹勁十足的員工,但他沒有每天安逸地躺在床上,逼員工加班加點幹活。在創業的最初十幾年,他跟普通員工一樣,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累了就往地板上一躺,睡上一覺,睡醒了爬起來接著幹。

一個人能做到他提倡的事,比他嘮嘮叨叨說一萬遍更有說服力。

說話中的真誠在於真心誠意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著想,不僅為對方保全麵子,而且為對方提供建設性意見。千萬不要在人格上侮辱對方,這樣做隻會把談話進行得很糟糕,而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機會用言語去傷害別人,但是到最後發現,傷害的人居然是自己。為此,當我們用一種真誠的話語去對待別人的時候,我們收獲的也將是真誠。

我們談話中,並不需要有太多高明的技巧,也不需要有太多裝飾,你言語中有真誠,讓別人感受到了,這就是最高明的技巧,最好的裝飾。成大事者始終認為,人不應該表現出精明,當你表現出精明的時候,人們就會認為你不真誠了。而缺少了真誠的談話,顯然是毫無效果的。

54 有些話要先說明

成大事者認為,在與人交往中,有些話先說明比較好,否則到最後可能惹出麻煩來。

像呂不韋幫助子楚就是這種類型。呂不韋事先聲明了幫助子楚的條件,而子楚也願意和他共同分享秦國,這樣呂不韋才能安心地為他打理前程。

呂不韋性情豪放,知書達理,談吐不凡。雖說是個生意人,但看上去既像個彬彬儒者,又像個達官貴人。他常常想從商界步入政界,因此,也就特別留意這種機遇。當他在趙國的邯鄲做生意時,見到秦國派到趙國為人質的公子異人,認為是“奇貨可居”,於是問他的父親:“種地贏利幾倍?”他父親回答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買賣珠玉贏利幾倍?”他父親回答說:“百倍。”“擁立一個國君,贏利幾倍?”“那就不可數了。”呂不韋直言不諱地說:“現今努力種地,艱苦耕作,還是吃不飽穿不暖,如果幫助國君繼位,恩澤可以留給後代,我願意做這件事。”

呂不韋平時注意了解秦國政局及內幕動態,他打聽到秦昭襄王由於原太子早死,選中次子安國君為王儲,而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子嗣。呂不韋料定秦昭襄王年老,在位將會不長,安國君定能繼位為王。但華陽夫人無子,擔心下屆王位被他人奪去,定會考慮尋找子嗣以自保。呂不韋的政治謀略活動由此入手。他在從事這一政治投機活動前,必須取得異人的信任,以免白費心機,於是他對異人說:“現在你托身於一個禍福難料的國家,一旦撕毀盟約,你就成為一堆糞土了。如果你聽我的謀劃,想法要求回國,就可以得到秦國的君位。”處境艱難的異人,聽到呂不韋這番打算,喜出望外,當場保證,如果這一計劃實現,就與他共同分享秦國。

呂不韋辭別了異人,來到秦國進行活動。他對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說:“現在君王的年紀很大了,一旦逝世,太子執政,你就危如累卵,如同鮮花一樣短命。我有個權宜之計,能使你永久富貴,不會有危亡的擔憂。”呂不韋的話開始吸引住了陽泉君。見此,呂不韋繼續說道:“秦王年紀很大了,華陽夫人又沒有兒子,子傒有承繼君位的資格,士倉又輔助他。秦王一旦逝世,太子繼位,士倉執政,華陽夫人的門前一定會冷落得長起蓬蒿來了。公子異人是個有才德的人,目前他被遺棄在趙國,沒有母親在國內幫助他。他整天翹首西盼,巴不得立刻回國。華陽夫人如果肯請求秦王立他為太子,那麼,不能繼承君位的異人也能繼承君位了,沒有兒子的華陽夫人也能有了兒子。”陽泉君聽了呂不韋的這番話,認為這是保障他及華陽夫人高官厚祿的絕妙計策,於是勸說華陽夫人認了異人這個非親生的兒子,並把他迎回秦國。

雖然華陽夫人同意並請求趙國把異人送回秦國,但趙國卻不同意,呂不韋隻好日夜兼程地趕到趙國做工作,他勸趙王說:“異人是秦國寵愛的公子,他的生母雖不在宮內,華陽夫人卻想要回他來做自己的兒子,假使秦國要攻滅趙國,就不會顧憐一個質子而推遲計劃,這樣趙國分明是抓著一個不起作用的人質。如果讓異人回國立為太子,趙國好好地歡送他回國,他是不會忘恩負義的,他一定會想著你們的恩德而同趙國和好。現在,秦王已經老了,一旦逝世,雖然您手裏有異入這個人質,但還是不足以和秦國結交。”趙王覺得呂不韋的話言之有理,就把異人放回秦國。

秦昭襄王去世後,安國君繼位,但他繼位後的第三天也去世了。這樣,異人便繼位為秦襄王,尊華陽夫人為太後,同時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候,賜予他河南洛陽十萬戶的食邑。

“奇貨可居”是呂不韋盜竊秦國的通天大陰謀。呂不韋曾在邯鄲娶了一位既漂亮又善舞的趙姬懷有身孕,異人同呂不韋飲酒時,見到此女,十分喜歡,請求呂不韋忍疼割愛。呂不韋雖然很生氣,但想釣到“奇貨”,於是就把趙姬獻給了他,但隱瞞她有身孕的事,趙姬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政。呂不韋為了教育其子呂政以後能以“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占備,外連橫以鬥諸侯”,更讓他知道“不受珍器重寶及肥美之地,而能以振興策去鞭笞天下,統一中國”。於是仿效孟嚐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之所為,禮聘各地知名之士三千餘人作為門客,使他們各施其所長,以收集古今學說,編輯成一部所謂“一字千金”的綜合性巨著,即《呂氏春秋》。這本書成為太子呂政的必讀之書,呂政當了秦王,就是具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

其實很多事情,先說明比含混著要好,先說明就能避免混亂。

雍正即位後,開始為立儲的問題而大傷腦筋。他認真回顧了大清以來各朝立儲的情景。看到自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為立儲之事多動幹戈,令人驚心動魄,他更知道,自己就是在與眾兄弟的明爭暗鬥中奪取帝位的。為了使他奪位的秘密不被揭露,他以殺人滅口為目的,誅除了隆科多和年羹堯,以消除後患,對凡了解他即位秘密的諸兄弟,統統殺掉。對造成的這一切,他認為都是由於公開立儲所造成的。為了避免今後不再出現諸子爭位互相殘殺的局麵,於1723年8月的一天,雍正帝命人傳旨,召集總理事務大臣、滿漢文武百官,齊集於乾清官正大光明殿,說是有要事相商。

群臣來到大殿後,雍正說道:“我自登基以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唯有一事使我老是放心不下,這就是立儲之事。每到立儲之時,不僅兄弟相爭,而且還致使朝廷朋黨林立,禍端不止。今日立儲,就是要避以往教訓再發生,不知諸位大臣有何妙計?”眾大臣都默不作聲。雍正帝接著說:“我思慮再三,認為立儲之事,直接關係到社稷安危,舉足輕重。於是我想了個辦法,覺得比較完善。這就是:將我所要立的太子的名字,連同詔書一起寫好,密封起來,再將它藏在匣內,放在這塊正大光明殿的匾額後麵,到需要的時候,取出來宣讀。不知諸位以為此法如何?”諸位大臣正思無計可施,聽雍正帝這麼一說,便立即免冠叩首大聲說道:“皇上此法甚妙,臣下決無異議,唯當謹遵聖命。”雍正帝見文武百官齊聲讚同,很是歡喜,當即將秘密寫好的儲君名字,封於匣內。令侍衛爬上梯字將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麵。

雍正死後,皇後當即召諸王、內大臣至雍正帝靈柩前,命總管太監去正大光明匾後取來

錦匣,由寵臣張廷玉當眾打開宣讀:“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朕百年之後,繼朕即皇帝位。”隨後,眾大臣拜請皇四子弘曆受命。

由弘曆開始,嘉慶、道光、鹹豐諸帝,均是沿用此法密儲嗣位的。秘密立儲,成為雍正首創。這方法,在當時的確收到了立國本以固人心的傳統政治效果,避免了以往明立東宮,父子兄弟暗中爭位奪權的弊病,有利於政局穩定。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先說明就是“醜話說在前頭”,在前麵說清楚了,就為整個談話定音定調,別人也很難跳出這個框框。

55 不要恣意打斷別人的說話

成大事者認為,與人交談的時候不要恣意打斷別人的說話。漢高祖劉邦有個叫陳平的手下。由於陳平行為不檢點,劉邦對陳平一向有些輕視。但是有一次,劉邦卻認真地聽陳平說了很多話,沒有出於厭惡而打斷他,而正是這段話幫助劉邦轉敗為勝。

公元前204年春,楚漢戰爭達到了最為激烈的階段。楚軍加緊對漢的進攻,漢一時處於劣勢。尤其是項羽采取斷絕外援和糧草通道的策略,把漢軍死死地圍困在滎陽城,劉邦處境岌岌可危。漢王劉邦被困一年之久,又兵少將弱,遠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無法突圍。

正當他心急如焚,想割讓滎陽以西之地求和不成又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情緒低沉地對陳平說:“天下紛亂,何時才能平定呢?”陳平見劉邦身處危難之地仍思安定天下,誌向堅定不移,就毫不隱晦地說:“項王為人,恭敬有禮而仁愛,一些守節之士、好禮之徒多追隨他左右,然而他對於爵位和封邑卻看得太重,有點舍不得,天下有才之士也因此不願歸附他。現在大王傲慢而無禮節,品行清廉之士不願屈節歸附,不過大王能慷慨厚賜功臣,使得一些貪利無恥,品行不正,沒有節氣的人也多歸順漢王。果如能各自除去其缺點,兼襲兩者的優點,就可以指揮平定天下了。”陳平直言陳述了劉項二王各自的優劣,並指出隻有集二者優長於一身才能一統天下,這給絕望中唉聲歎氣、精神萎靡的劉邦以一線希望,仿佛於一片黑暗的蒼穹下看到了指示前進的一盞耀眼明燈。陳平沒有止言於上述分析,反而更尖刻地刺激劉邦說:“大王您愛侮辱人,故不能得到廉潔有節操的人士。”此話剛出,劉邦已麵紅耳赤。為了“定天下,成一統”,劉邦對這樣尖銳刺耳的話仍能接受。所以陳平得以繼續地往下獻計說:“我想現在有幾個可以亂楚的人,那就是項王的正直臣子範增、鍾離昧、且龍、周殷等。項王為人善猜忌而且相信讒言,大王假如能拿出數萬黃金,進行離間之計,來離間他們君臣,使他們彼此起疑心,這樣一定造成他們內部自相殘殺。然後漢軍借機起兵進攻,如此必定能夠破楚。”

陳平的話跌宕起伏,既有入木三分的分析,又有忠言逆耳的指責,劉邦縱然受到刺激,但覺得他的話切實可行,給他能破楚的新策略,所以欣然接受了陳平所言,慷慨拿出四萬金,交與陳平,隨便他去運用處理,不過問黃金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