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這些謠言的產生,都是有幕後的策劃者和創作者的,那麼,誰最有可能是那個幕後的人物呢?不言而喻。
在利用機會打擊對手的同時,司馬懿當然也沒有忘記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在朝廷的關鍵部位安插自己的人,他在夏侯玄被任命為西北軍區司令的時機,使兒子司馬師代夏侯玄為中護軍,以蔣濟——自己的老哥們——為太尉。除此之外,傾向於司馬懿的人還有王昶(魏明帝青龍4年,由司馬懿向皇帝推薦,從此稱為合作夥伴,其後代都很厲害:兒子王渾滅吳等等)、鄧艾(被司馬懿從一個普通地方官吏提拔)、高柔、鍾會、孫禮、王基、王觀(司馬懿的從事中郎,後為少府。《三國誌王觀傳》記載:大將軍曹爽使材官張達斫家屋材,及諸私用之物,觀聞知,皆錄奪以沒官。少府統三尚方禦府內藏玩弄之寶,爽等奢放,多有幹求,憚觀守法,乃徙為太仆。)盧毓、郭淮、傅嘏等人。對於這些人,司馬懿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拉攏:一是對於和自己同輩或者資曆相當的,以謙和之禮爭取感情上的親近。如,高柔、盧毓;二是對於資曆稍遜的,或者是中間派人士,製造機會極力拉攏。如,孫禮、傅嘏;三是對於有能力的後輩,大力提拔,使之成為自己的心腹。如,鄧艾、鍾會等。四是,對於原屬於自己陣營的成員,極力推薦到各個得力的位置。如,王昶、王基、王觀等人。
也就是說,司馬懿暗中一刻也並沒有閑著。
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他不是首輔,但是,他是太傅,自己還依然持節,都督中外諸軍。
他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力,盡可能多的時間控製軍隊,熟悉軍隊。
而這時,吳國給了他機會。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吳國想趁著魏國新君即位之初進攻魏國。
象以往一樣,吳國的進攻還是那種搶劫式的。
吳主孫權似乎喜歡這種戰法,這與當時吳國的綜合國力有相當大的關係,當時的吳國人口較少。
對於冷兵器時代的國家來說,人口少就意味著兵員少。因此,兵員問題一直是吳大帝孫權十分關心的問題。他聽說夷州(今台灣)有民,曾經在太和4年,不顧陸遜、全綜等人的反對命令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涉海搶掠人口,第二年,二人擄掠了幾千野人回來,可是萬餘訓練有素的士兵卻也因為感染傳染病而死了幾千,勞而無功;孫權多年以來還命令地方官搜捕南方境內的五溪蠻以及丹陽(今南京)附近、會稽等地深山密林的土人,(諸葛恪就曾經請求擔任丹陽太守,並且做出保證用三年時間搜捕到4萬甲士);也就是在正始元年的前一年四月,吳還趁著司馬懿平定遼東,大軍撤回以後,派遣督軍使者羊衟(音:道)擊遼東守將,俘人民而去。
因此,這次吳國發兵對魏國的攻擊,其實還是老一套,搶點人口、糧食、財物而已,並沒有象蜀國諸葛亮的雄心壯誌。
對此,吳國零陵太守殷劄就向孫權建議:如果每次都不是傾全國之力去進攻,還是象以往那樣,輕率出擊,用處不大,並且,剛一出動,就撤退,反複這樣,不僅人民勞頓,而且也會喪失國威軍威。(若不悉軍動眾,循前輕舉,則不足大用,易於屢退,民疲威消,時往力竭,非上策也。)
然而,孫權不聽。
他部署:
全琮略淮南,決芍陂(quèbēi,又名安豐塘,龍泉陂,今安徽壽縣南三十公裏處。是由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
諸葛恪攻六安;
以上兩路,主要還是在合肥北部及附近地區戰鬥。
朱然進圍樊城,諸葛瑾攻柤中。(襄陽記曰:柤音如租稅之租。柤中在上黃界,去襄陽一百五十裏。魏時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萬餘家屯此,分布在中廬宜城西山鄢、沔二穀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陸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謂之柤中。今湖北宜城附近。)
以上兩路,在西線,一方麵進攻曹魏在西線的戰略支點樊城,一方麵打擊曹魏荊州地區的糧倉——柤中。
當時駐守東南的曹魏將領就是:征東將軍王淩和揚州刺史孫禮。
孫禮,我們前頭說過了,現在就不多說了。
那麼,王淩是何許人呢?
說到呂布殺董卓,讀三國的朋友可以說是無人不曉,對於那位足智多謀、義貫長虹的司徒王允,也是無人不知。
王淩就是王允的親侄子。
當王允殺掉董卓以後,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趁虛攻下長安,滿門被殺。當時,王淩和哥哥王晨翻城牆逃歸鄉裏。
後來王淩被曹操招為手下。
魏文帝曹丕的時候,曹休石亭一戰,幸虧王淩殊死血戰,才保全了曹休性命。戰後,被任命為楊、豫州刺史,成為一方大員。
正始初年,王淩又被任命為帝國東南軍區總司令。
他是一個忠勇過人的魏國重臣。
這次,王淩率領軍區的全部部隊,和刺史孫禮一道,與全琮戰於芍陂,爭奪芍陂的控製權,孫禮的馬身多處受傷,雙方激戰數日,最終全琮被擊敗,率領部隊逃走。諸葛恪也隨後退回。東線戰事結束。
而此時的西線戰鬥還在進行。
朱然(呂蒙死後即代替呂蒙為東吳西北軍區司令,前此與潘璋一起親擒關羽),是東吳碩果僅存的老將,圍樊城甚急。
魏荊州刺史胡質以輕兵救樊,勒兵臨圍,雙方交戰,互有勝負。
就在此時,司馬懿要求帶領大軍,前去救援樊城。
司馬懿的建議的確給曹爽出了一個難題:
如果曹爽前去,那麼,京師將無人坐鎮,司馬懿就是當然的第一把交椅,剛剛擠出的司馬懿的手又會重新伸回朝廷。
如果讓司馬懿去呢?司馬懿一定會利用統軍的機會,進一步加強自己在軍隊裏的影響力,如果再打退吳軍的進攻——因為吳軍東線已經退卻,西線朱然勢不能獨存,這一點已經十分明了——將給司馬懿的聲望進一步加分。
於是,朝臣開始議論司馬懿是否帶兵出征的事情。
大家都說,您還是不要去了。樊城城池堅固,正好敵人頓兵堅城之下,很快就會退卻。
但是,司馬懿決心已定。
他避開了從軍事上談是否有出兵的必要,而是從作為臣子應有的責任感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去封別人的口,他義正詞嚴地說:
現在大敵臨境,南方柤中的軍民隔在漢水南岸,流離失所,(大臣如果)還安居廟堂之上,(都這樣沒有責任心)這才是最讓我擔憂的啊!
說得曹爽無話可說,隻好同意。
等司馬懿大兵一到,朱然就退了,然後,司馬懿開始追擊,據說大有斬獲。有的書上說是俘獲或斬殺近萬人。
司馬懿的聲望再次提高,增封食邑達到萬戶,子弟11人都被封侯。
聲望日隆
嚐到了甜頭,第二年,司馬懿的目光又轉向了淮南地區。司馬懿想在東南地區屯田,就派了自己一手提拔的鄧艾(本來默默無聞,偶然的機會向司馬懿彙報工作,被司馬懿選做太尉府掾屬,接著提拔為尚書郎)前往考察。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經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鄧艾的建議得到了司馬懿的充分肯定,並立即著手實施。開鑿廣漕渠,將黃河水係與淮河水係連接起來。(具體廣漕渠的位置,史書說法有異,《水經注》的記載:“沙水又南與廣漕渠合,上承龐官陂,雲鄧艾所開也。”《讀史方輿紀要》陳州·賈侯渠條:“又州南有廣漕渠,《水經注》以為鄧艾所開。”清時陳州即魏時陳縣,地在今淮陽縣。但是從《晉書宣帝》記載:開廣漕渠的目的是“引河入汴”,這裏的汴應當為汴河,東漢時叫汴渠。似應在上遊,而不在陳縣。)北以淮水為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裏範圍的土地上,五裏設置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麵屯田,一麵戍衛。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和淮陽、百尺二個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兵屯相望,雞犬相聞,並從洛陽可以乘船抵達淮河,進入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