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放棄了抬價,追出去找董池魚,董池魚神色黯然,他一時急躁:“你不是很聰明嗎?不是早就知道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嗎?為什麼還是會感到失望?你那張蠢臉真是無可救藥。”
董池魚停下腳步,看著他:“你是不是也覺得花穗的死其實無關痛癢。”
曹君神色談不上冰冷,隻能說平靜:“人都會死的,不是死於這,就是死於那,今日是花穗,來日是你,我誰都逃不掉。但死沒有那麼可怕,生命如同我寫的詩,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花穗這一生有過璀璨的時候,就足夠了。”
“不夠!”
董池魚問:“你懂什麼是生命嗎?”
曹君說:“在我了解之前,我的生命已經消磨了一半。”
董池魚:“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花穗連一次都沒好好度過。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特殊的經曆,無論是平淡,還是偉烈,都有其不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同樣都在追逐著自己的希望與夢想。憑什麼,他們憑什麼有權利抹殺這樣一個生命,是誰給他們的權利?”
曹君聽著她說話,一下想到了曹家的那些人。
曹家被夷三族,僅僅是因為一個命令。殺曹家的皇帝很快也死了,世道都在跟著震動,死的人太多了,花穗那一條命也就不新鮮了。
他們這些人都已經麻木了,唯有董池魚是鮮活的,她為每一條該抗爭的命運而鳴不平,永遠會感到痛。
這或許是故淵喜歡她的緣故,在一個處處冰冷的地方,需要一點熱血來暖一暖自己。
曹君沉默半晌,說:“生和死是無法挽回的,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董池魚神色堅定:“與其相信命運,我更相信生命,相信在坎坷的生命裏,我們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覺。你覺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覺得,往後餘生太長了,夠我改變點什麼。”
曹君:“別做蠢事。”
董池魚給他一張紙,“這是我在貓貓鈴鐺帶底下發現的,花穗快死了,寄出去的最後一封信。”
曹君展開一看,是一首詩: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他默然而立,回憶有關花穗種種,心底一片悵然,但還是說:“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死亡對花穗來說可能是一種解脫。”
董池魚討厭這樣自欺欺人的說法:“我們去找商觀致。”
曹君問:“然後呢?”
董池魚比劃了一下:“你不覺得這個世道要改一改嗎?秦始皇時,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現在呢,大家活得窩窩囊囊,國家像個笑話,人民笑不出來,這個世道該改了,我的力量或許很微弱,但你呢,你是名滿天下曹君,難道隻靠虛名度日?”
曹君皺著眉頭:“淨說一些瘋話。”
董池魚轉身就走:“嫌我瘋,你別跟著我。”
曹君還是不由自主地跟上了。
董池魚去找商觀致,要求他改掉目前實行的法律。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主人不可隨意,打殺奴仆,就算是奴仆有偷盜等行為,也不可以動用私刑,有國家法律可以處罰,豈能由私人外加私刑?”
商觀致這幾日一直在安排城池部署,聽說董池魚來找自己,以為是有什麼醫生上的事,接見了她,沒想到一見麵就是這樣的話。
他說:“法律是由國家定的,我不能私自篡改。”
董池魚:“那你重新建立一個國家呢?”
這種話就是在謀反,她說的輕飄飄,仿佛是在談論晚上吃什麼。跟著一起進來的曹君聽到這種話,都忍不住神色微變。
商觀致無奈地皺眉,“董池魚,你想讓我死嗎?”
董池魚著急道:“我是在給大家找活路,要這麼下去,那才是所有人都要死。你這個星辰守得了一天,守不了十年,這個國家在腐爛,社會底層根基不穩,遲早會倒下。”
曹君潑冷水:“你說的大家都知道,隻不過大家都在等著國家倒下。況且,這個國家無論如何還是會存在的,但人可能說沒就沒了。”
他並不愛惜自己性命,也並不愛惜別人的性,是個狂生,用狂傲的態度去鄙夷那些惜命的人。在玩味之餘,他話裏話外透露出的幾分悲涼又讓人寒冷刺骨。
故淵說過,大家並非真的不在意性命,隻是朝不保夕的日子過久了。
董池魚難過:“商觀致,你說過的,你的血是熱的。”
商觀致從不否認這一點,他的眉宇間是永不氣餒的堅強:“是,所以我在這兒,將要抵禦胡人進攻。但你說的改朝換代行不通,外部有壓力,內部不能動。”
董池魚歎了口氣:“你說的對,這我太衝動了,改朝換代暫時行不通,法律不能改,那你能幫一個人求個公道嗎?”
商觀致為了安撫她,滿口答應:“你說,我應該都能辦到。”
董池魚把花穗的事情一說。
曹君介紹一下高家,並說了些弱處,商觀致表示會查他們家年稅等等,兩人一合計,很快擬定出了計劃,不能在這方麵搞他,就在其他方麵搞他,把無數個罪名套上,查出問題,主謀處死,全家流放。
對於他這樣的大人物而言,高家隻是個小人物,覆滅是很輕鬆的。
董池魚誠摯的道謝:“多謝你。”
商觀致:“留下參觀一下軍營?”
董池魚搖頭:“心力俱疲,我想回家,以後有事再聊。”
商觀致叫親衛兵送二人出軍營。
兩人走了一會,曹君突然說:“不對呀,董池魚你不對勁。”
董池魚:“嗯?”
曹君驚訝的看著她:“你剛才擺出了一副,要把整個國家都顛覆的架勢,卻輕易的被說服,這不像你。”
董池魚:“如果我們覺得一個房間比較暗,提議在房間裏開一扇窗,往往很多人不會同意,因為不開窗也照樣能過。但是如果你說,我們把屋頂拆掉更明亮,很多人就會說,那還是開一扇窗好了。人性情喜歡穩定、折中。不同意開窗是喜歡穩定,不同意拆屋頂則是喜歡折中。這叫做拆屋效應,是談判中經常用的一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