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梁飛回師

“什麼?”李鈺聞言,大感驚訝,袁公壽的智謀已然這麼厲害了,那他的師叔耿仁智自然應該不會差到哪裏去了。念及此,他不由得對耿仁智來了興趣。

袁公壽見李鈺終於認真起來,定了定神,喃喃道:“不瞞主公,我是鬼穀門的第三十二代弟子,我的一身所學,大多都是鬼穀門第三十一代傳人也就是我的師父親授。師父一輩,共有三人,這耿仁智便是其中之一。主公應該知道,安祿山手下有一侍二文三武四魔將。但耿仁智的智謀,卻在二文之上。當日安祿山看中他的本事,欲要將他從史思明幕下挖走,被史思明賬下文官第一的高位挽留。主公對此人,可得加倍小心才是。”

李鈺見自傲如袁公壽,對耿仁智都這般推崇,心頭再無半分輕視,神色凝重地道:“原來如此。不知此人和先生相比如何?”

袁公壽聞言微微一笑,搖頭道:“我和他並沒見過麵,也沒有機會正麵較量,不知道具體如何。不過,我倒是知道有一個人定然能夠勝過他。”

李鈺聽他說得淡然,心裏已猜到袁公壽應該勝過耿仁智的,對於須昌之危也略感鎮定。此刻見袁公壽說還有人能夠勝過耿仁智,不由好奇道:“不知先生所說那人是誰?”

袁公壽喃喃道:“我的師伯,耿仁智的師兄。”

李鈺順口問道:“不知令師和令師伯現在何處?可願意出山?”

對於人才,龍影軍現在是多多益善。袁公壽加入龍影軍後,也沒少給他推薦許多人才,他甚至將招賢納士的重任交給了袁公壽。

通過短短幾日的相處,李鈺也知道,袁公壽不是那種嫉賢妒能的人物,所以此際也絲毫不掩蓋自己求賢若渴的心理。

袁公壽顯然對於李鈺如此重視人才的表現很滿意,聞言苦笑搖頭道:“家師已仙逝三年。我師伯嘛,不似我這種身在山林心在俗世的半隱,他是真正隱居山林,對這天下世事漠不關心,若非有特殊的機緣,他應該是不會出山的。普天之下的賢才多如牛毛,勝過我等的也數不勝數,主公現在聲名日盛,想必天下賢才不久便會蜂擁而至,主公大可不必心憂。”

李鈺知道袁公壽是在替他的師伯婉轉拒絕自己的邀請,也不往心裏去,對袁公壽笑道:“天下能夠勝過先生的,又有幾人?有先生如此助我,何愁大事不成?”

袁公壽淡淡一笑,卻不說什麼。他聽得出來,李鈺的讚美都是發自肺腑,一種良禽遇上好木的感覺湧上心頭,愈發堅定了他跟隨李鈺幹一番大業的決心。

定了定神,袁公壽再回到先前的話題,道:“現在須昌形勢危殆,我已密令梁飛即刻回師鄆城,留他鎮守鄆城,主公可放心領兵前去化解須昌危機。”

李鈺對袁公壽的安排較為滿意,問道:“耿仁智既然是先生的師叔,此趟先生當與我同行。有先生在,萬事無憂。”

袁公壽嗬嗬一笑,道:“多謝主公如此厚愛,公壽的確想要去和我這未曾謀麵的師叔過過招,看他到底學到了我鬼穀門的真傳沒有。”

李鈺見袁公壽答應,放下心來。他也不再多做絮言,著袁公壽挑選兵馬,準備等梁飛返回鄆城後,便領兵奔赴須昌。

雖然須昌現在有兵馬四萬多,但對於見過這麼多大陣仗的李鈺而言,已然不再那麼恐懼,甚至,在他內心裏,隱隱似有滾燙的鮮血沸騰。

直到黃昏時分,梁飛和雷暴果然領一百騎兵從梁山返還鄆城。他們一入城門,便急不可耐地奔進官邸,將梁山上的一切事情向李鈺作了詳細的彙報。

在他們的敘述中,李鈺才知道梁山也差一點便被史朝義的兵馬給攻破了,若不是龍影水師趕去的及時,估計現在梁山已經易主了。

原來,當時的形勢果然如李鈺的預料,史朝義與史思明派來助他的手下大將曹滿山共同計議,決定兵分兩路,明著由並未公開露過麵的曹滿山假冒史朝義,率領六萬大軍攻打鄆城,將龍影軍的大部分兵力牽製在鄆城。

而另一方麵,史朝義和手下兩員大將蔡文景、駱悅二人用了手暗度陳倉的計謀,精選五千兵馬在梁山下守住各處出口,製造一副阻止梁山派兵救援鄆城的假象。

當徐慕白領一千騎兵從梁山上衝下時,這五千兵馬隻做了輕微的抵抗,便四散奔逃,讓徐慕白的一千騎兵衝出重圍,一路向鄆城奔去。

不過,史朝義等將領的真實目的卻是,故意放走梁山上的兵馬,削弱梁山上的防守力量。等徐慕白自以為五千兵馬根本不堪一擊的時候,史朝義才和蔡文景、駱悅對梁山發起猛烈攻擊。

並且,他在圍困梁山之前,已暗地裏派出斥候,在梁山四周找到三四條不易察覺的小徑。他在這些小徑安排了六百多伏兵,企圖用五千兵馬正麵攻打吸引山上龍影軍的注意力,然後讓這些伏兵能夠輕易上山。

隻要這些伏兵能夠從荒僻的小徑登上山頂,拿下梁山自不在話下。

不過,史朝義哪裏料到,這些看似荒僻的小徑,早已被龍影軍發現,並派出人手留意。當那些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伏兵將要爬上山頂時,隱藏在小徑關口的哨兵突然出現。

梁山本就易守難攻,這些不易行走的小徑更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惡。

隻是三四個哨兵,拿著簡單至極的武器,就讓那些伏兵無法成功登山。

不過,因為山上的龍影軍兵力的確不怎麼充足,徐慕白又精選了一千騎兵衝下山去,導致山上的兵力隻能憑險據守,但卻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可以上山的缺口。

對於這些荒僻的小徑,隻派了十二三歲的孩子團分散把手。

雖然小路關卡限額,但鎮守的畢竟隻是些半大孩子,哪裏能夠與這些史朝義精挑細選的精銳相提並論。

經過一番激烈的你爭我奪,那些伏兵終於還是打開一條小路的關卡,用弓箭射殺了四名十一二歲的孩子團,成功登上山頂。

一個缺口打開,六百伏兵便再不受壓製,不多時便登上了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