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元戎連弩

一邊呼喚助手,一邊解釋道:“這種弩機是主公給我提議,威力非常大,隻是製作起來還有些麻煩。”

一名助手掀開另一個箱子,箱子裏麵盡是黑色的弩矢,弩杆筆直,尾羽蔟新,羽毛順滑,三棱箭鏃被打磨的發亮,邊鋒平行,肉眼完全看不出不差,這種弩箭絕對合格。

在眾人注視下,助手足足在弩上裝了十根弩矢,然後將弩機扛在肩上,助手和馬鈞一起扛著,“走吧各位,到校場看看此弩之威。”

黃埔城校場占地麵積很大,設備也很齊全,在黃埔軍校的建設上麵白寒可沒少往裏花錢。

校場上,早就有助手在草人身上套上了鐵甲,那是司州軍的製式明光鎧,也采用紅黑二色的格調,看上比以前的漢朝鎧甲威武多了,防禦力更是上了一個層次。

正是因為有著比匈奴人先進得多的武器裝備,白寒才敢與匈奴開戰,這種在唐朝時期才被大規模裝備的鎧甲被他提前到了漢末,成為了司州軍的隻是鎧甲。

鎧甲的鐵器覆蓋率多達80%,明光鎧側重上半身的防禦,防禦力極強。

強大的防禦力帶來的則是巨大的金錢損耗,這也是白寒為什麼苦心積慮限製軍隊人數的原因之一,。

馬鈞眯著眼打量著遠處的明光鎧的護胸鏡,舉起了弩機。

輕輕的叩動機簧。

十根弩矢貫穿百步外的護胸鏡,精鐵所製的護心鏡被射出十個整齊的小孔,眾人不禁驚呼。

一弩十發,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馬鈞得意道,“怎麼樣,這東西厲害吧。”

“德衡,這弩怎麼這麼厲害啊。”典韋憨聲道。

眾人也都跟典韋一樣的心情,馬鈞開始解釋道:“這種弩叫元戎連弩,是主公給我靈感,可一弩十發,百步之內箭頭穿甲而過!”

“這東西這麼厲害,不可能沒有缺陷吧。”郭嘉問到了點子上。

“當然有。”馬鈞實事求是的說道:元戎連弩的製造非常複雜,產量很低,而且弩箭也要專門定做,到現在才儲備帝國弩五千架,弩矢八十萬支。”

馬鈞說完了,白寒繼續說道,“還不止如此,元戎連弩單兵無法順暢的使用,所以通常要三個人一起用才可以的,但依然是大殺器。”

“主公有此神弩定能大破匈奴!”趙雲激動道。

白寒微微一笑,“我西北軍三十萬將士,裝備有最精銳的明光鎧甲,配有最鋒利的環首刀,更有元戎連弩之威,你們還認為這場仗是必敗的麼?”

趙雲舉起了手,“此戰…”

“必勝!”眾人齊呼。

眾人的積極性都被白寒調動起來了,白寒擺了擺手眾人這才停下高呼聲,“黃忠聽令!”

“末將在!”四十餘歲的黃忠亢然說道。

“這五千元戎連弩我交給你,另外準你另建一軍,取名射聲營,軍製一萬人!”

文言,黃鍾大喜,“末將遵命!”

黃忠可是爽了,算上射聲營他手下就有兩萬大軍了,就憑射聲營的強大,這兩萬人足擋得住二十萬大軍!

趙雲、甘寧心裏還是很羨慕的,他們的表情全被白寒看在眼中,“眾將聽令。”

“在!”

“甘寧,待此戰結束後,準你在黃河上獨設一軍,名為錦帆營,標配一萬人,配有更先進的元戎弩!”

更先進?!

聽到這三個字,眾人都抬起來頭,元戎連弩的強大可是他們看在眼中的,難道還有更大威力的?!

白寒朗然一笑,“正如你們所想,我和德衡正在對元戎連弩進行改造,改造完之後元戎連弩的會提高到一次五十發,射程也會提升到一百五十步,當然啦,也更大!”

“謝主公!”

甘寧的激動之色溢於言表,他都等不及看到一弩五十發齊射是什麼樣的了,更讓他激動的是,他可以練水軍,相比陸上他更喜歡水裏。

白寒理解甘寧,這個時代水戰的發展很慢,水上作戰船上的固定裝備可以說是沒有,都是通過軍士在船上用弓箭射擊,裝備有一弩五十發弩箭的戰船,絕對是海上霸主。

白寒許了一大堆的空頭支票,全都是等到此戰結束之後才能實現的,但這足夠了。

在飛鷹台收集到的情報中,白寒對匈奴的實力已經有了很大的評估,匈奴人這些年在大漢疆域內掠奪早已囤積了一大批金銀財寶,牛羊等物更是多不勝數。

如果能滅了匈奴,那從匈奴所繳獲到的戰利品絕對可以支撐西北軍未來二十年的用度!

【以下是對元戎連弩的介紹:

弩,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弩弓、弩機、弩手(弓手)、弩箭、弩炮(發射石塊的弩機)。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製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

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麵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麵有掛弦的鉤,稱為“牙”;牙的後麵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牙的下麵連接有扳機,稱為“懸刀”。

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下懸刀,牙就縮下,牙鉤住的弓弦就彈出,箭矢疾射而出。

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

“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裝在弩“郭”(匣狀)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掛鉤),“牙”後連有“望山”(用於瞄準的準星)

西漢開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當於現代槍械上的表尺,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

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通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製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

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麵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

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麵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麵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匣的下麵裝有“懸刀”(扳機)。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

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弩臂和弩機),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射手使用時,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比弓的命中率顯著提高;還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如足踏)張弦,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從為數眾多的出土銅製弩機可以看出其結構:弩機銅郭內的機件有望山(瞄準器)、懸刀(扳機)、鉤心和兩個將各部件組合成為整體的鍵。

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其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

史書記載,諸葛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但據《三國誌,魏書》卷29《杜虁傳;裴鬆之注》中記載:“馬鈞,巧思絕世。傅玄序之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由此得知,馬鈞見之,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他可以增加連弩功效五倍。“諸葛連弩”都已經失傳千年,那麼加強版的“馬鈞連弩”又會是怎樣的呢?

諸葛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一般弩箭平均有40厘米長,直徑15毫米,重量大致在80g~150克之間,而元戎弩矢八寸長約今20厘米,如果直徑是8毫米,重量就在80克上下,如果直接10毫米,分量120克前後。

無論是明代連弩的垂直型箭匣還是楚國雙發連弩的”n”型箭匣,都是通過弓弦以支撐弩箭,但設想,如果上麵的九根鐵矢重量為720克的話(假定元戎弩矢80克\/根)

那麼當發射最下麵的那個鐵矢的時候,如此720克的壓力和鐵矢自身的靜摩擦力無疑會大大阻礙弩槽內鐵矢的加速過程,從而影響鐵矢的射程和威力。這樣,隻有箭匣最上麵的幾根鐵矢的射程和威力最大。

因此,可以斷定,真正的諸葛元戎的箭匣肯定不會是垂直型或“n”型結構,我的猜想是“L”型結構,垂直型下落箭道中,設定一個”L”型拐角,讓七根鐵矢的重量由箭匣承擔,其餘三根則放置在弩弓弦之上,這樣就讓弩槽內待發的弩箭隻需承受兩根鐵矢飛重量,減輕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