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長安。
司馬談也跟著跪下了。
劉徹還未發問,緊接著……
【接下來,是巫蠱之禍。】
殿內眾人齊齊埋下了頭,能不能不講?
講陛下殺兒子的事……指不定大殿之內多少人要跟著陪葬啊……
始皇不會以未來之事定罪他人,可陛下不一樣……心裏想也犯罪啊。
要麼殺人,要麼交錢贖罪。
可讓我交錢,可比殺了我還難受啊。
————
大明,應天府。
“看吧,還是咱一家人好。”朱元璋將燒餅掰開遞給馬皇後。
【陛下,太子造反了。】
【一句話,拉開了整個巫蠱之禍。】
【事情的起因實在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
【子不類父。】
【華夏家庭的慣例:父子不交心。】
【《資治通鑒》卷22記載:皇後、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上覺之,謂大將軍青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
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
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
聞皇後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
大將軍頓首謝。】
【看吧,劉徹還是懂事的,朕變更祖宗之法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後世兒孫最好不要學朕,應該休養生息了。
太子是最好的繼承人,你們且放寬心。】
【這時候,衛青還活著,劉徹也還年輕。】
【但很多事情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不如我們盤一盤在古代,當一個太子要經受那些精神壓力?】
【皇帝委托你主持國政,你想自己做主,皇帝很生氣,做決定怎麼不和我商量?
第二次,你乖了,去找皇帝陛下商量,結果皇帝對你很失望,這樣的小事也來問?
你關心國政,皇帝覺得你在結黨奪權。
你不關心國政,皇帝絕的自己所托非人,你無人君之望。
你效仿自己的父親爭強好勝,皇帝覺得你應該做一個守成之君,不應該跟自己一樣折騰。
你不爭強好勝,皇帝覺得你子不類父,怎麼能這麼窩囊?
你恪守中庸之道,皇帝覺得你TM賢的真是時候,怎麼能和稀泥呢!
皇帝生病你床前痛哭流涕,父愛如山時皇帝覺得你孝順。抽出七匹狼時,哎呀呀,你當時哭是看我身體好了自己不能提前上位是吧?】
————
【所以當太子,難。
成功繼承皇位,更難。】
【劉徹,重用酷吏,不擇手段。
劉據,講文明,樹新風,新青年。】
【衛青在的時候,劉徹信任劉據,衛青挺著他,旁人不敢動手。】
【衛青死了,酷吏一想,不行啊,劉據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砍了我們的頭,以泄民憤啊。】
【幹他。】
【征和二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奸,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
【至此,衛氏外戚再也沒有力量能夠保全劉據了。】
【後來漢武帝老了、生病了,也開始疑神疑鬼了。】
【在那個崇信鬼神的年代,江充進言:您的病是因為有巫術蠱作祟造成的。
於是漢武帝派江充為使者,負責查出巫蠱案。】
【人總會把手中的權利發揮到極致,從長安到邊疆,因此事被入獄被殺多達數萬人。】
【但這還不夠,江充隻有一個目標。】
【太子劉據。】
【江充指使胡人巫師檀何言稱:“宮中有蠱氣,不將這蠱氣除去,皇上的病就一直不會好。”】
【隨後“成功的”在太子處找到了木頭人,還有寫在絲帛上的文字。】
【劉據問少傅石德應當怎麼辦?】
【石德:您想學扶蘇?】
大秦,鹹陽。
扶蘇:……有完沒完了。
劉季笑嗬嗬的將酒給皇兄倒上。
“莫怕,皇兄,這次有我陪你。”
“咱們一路從草原打回鹹陽登基。”
始皇看著扶蘇……唉,是不是以後王朝的太子都會以扶蘇為鑒?
————
【劉據剛開始準備找劉徹問個明白。】
【還別說,這點就比扶蘇強。】
【但江充隔絕內外,試圖用規矩壓死劉據。】
【劉據表示:我的規矩才是規矩!
你以為我是扶蘇嗎?】
【秋七月壬午(初九),劉據派門客冒充皇帝使者,逮捕了江充等人。按道侯韓說懷疑使者是假的,不肯接受詔書,被劉據門客殺死。劉據親自監殺江充。】
【隨即發起宮變。】
【劉據派侍從門客無且攜帶符節乘夜進入未央宮長秋門,通過長禦女官倚華將一切報告衛皇後,然後調發皇家馬的馬車運載射手,打開武器庫拿出武器,又調發長樂宮的衛卒。】
【此時甘泉宮收到消息的劉徹仍然還有一絲理智,派遣人前去召劉據前來,說明情況。】
【結果使臣怕了,長安都沒進。
回來便誣陷:太子造反了,還要殺了我,我好不容易才逃回來。】
【請問:他是真的害怕嗎?還是一群人勾結好了,就要弄死劉據呢?】
【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隨後,劉徹是武則天守寡——失去理智。】
【父子開戰。】
【可惜劉徹不是李淵。
劉據也非李世民。】
【長安城內雙方廝殺,血流成河,傷亡者數以萬計,整整五日。】
【劉據兵敗逃出長安城。
劉據向東逃到湖縣,隱藏在泉鳩裏。主人家境貧寒,經常織賣草鞋來奉養劉據。
劉徹暴怒之下醒悟了,雖然沒有公開赦免劉據,但打算派人將他找來。】
【結果……酷吏們,他們隻想劉據死。】
【巫蠱之禍到最後沒有贏家。】
【殺子的劉徹沒贏。
自殺的劉據沒贏。
酷吏們也沒贏。】
【官員被殺了個遍。
幫太子的造反最先死,因為劉徹認為你們在謀逆。
兩不相幫的緊隨其後,因為劉徹認為你們不忠誠。
殺太子的死,因為劉徹醒悟過來了,知道你們在誣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