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遼東(下)

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橫立,麵目猙獰。

這年頭沒有電台,各個戰艦之間,主要靠旗語聯係。

而這就體現出文化對於海軍的重要性了,之前樞密院將五百多名來自原教導師,經受過基礎文化教育的將士分配進入海軍,隻是被鄭成功等人當做朝廷收攏兵權的舉動,並未對這些“娃娃兵”有什麼格外重視。

但在將這些年輕將士分配進各戰艦以後,鄭成功才發現,這些識字、懂算數的士卒對於海軍來說,有多麼重要。

比如旗語這種崗位,如果按照之前那些海寇出身的大老粗,恐怕不僅要一兩年才能學會,還頻頻出錯。

但這些年輕將士一來,就製定了一套係統的旗語,用於和各艦信息交通。

除此之外,船上複雜的風帆、繩索、以及舵位等等技術型崗位,這些有文化的將士都遠遠比老海寇們學得更快,更認真。

艦艏旗語兵將紅色三角旗舉起,揮動數次。

“各炮就位!”

“準備齊射!”

傳令兵讀懂旗語後,迅速大聲傳播。

“通通通......”

向著那些沿海的哨位、堡壘放炮。

其實這並不會收獲多大效果,但更重要的是宣示明軍的存在。

沒有什麼比這震天響徹,連綿十數裏的炮火更有宣傳作用了。

僅僅是一天以後,沈陽方麵,就被快馬而來的使者通告了明軍抵達遼東沿海的消息。

盛京城內,何洛會被人連夜叫醒,聽到明軍已經殺到了遼東的消息,當場嚇傻了。

當初軍山湖大戰,一萬多八旗大軍,隻有他帶著十餘殘兵逃了出來,從此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

退到江北以後,雖說多爾袞考慮到安撫人心的問題,並未處罰何洛會。

但他說什麼也不願意再跑到前線領兵了。

於是乎便被退居二線,從前線踢回了盛京看守陵寢。

但這正合何洛會所意,他實在是被軍山湖的血雨腥風,給喪盡了膽氣。

這就像當初薩爾滸以後,一開始可能的確是雙方的實力差距,但越往後,就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壓迫了。

“在哪?多少人?離盛京還有多遠?”

何洛會連甲胄都不批,穿著馬褂就往衙門快馬跑去,讓正在盛京的梅勒章京阿哈尼堪和碩詹前來與會。

一看到二人,就劈頭蓋臉的問起來。

阿哈尼堪和碩詹都是女真富察氏之後,沒錯,就是那個乾隆皇後的富察氏,屬於女真貴族中的名門。

見何洛會這般驚慌失措,堂堂正黃旗內大臣,固山額真,滿清諸多將領中排名前三十的存在,居然如此表現。

阿哈尼堪有些皺眉,心中頓生不屑。

“大人不必驚慌,隻是明軍戰船而已,臨著蓋州沿海放炮,估計是想恐嚇我等,料想不敢肆意登陸的。”

還是碩詹連忙安慰道

何洛會搖頭

“你們不明白的......明軍敢直接這般放炮,就是有意讓我等知曉所部存在,就是不怕我們啊......”

阿哈尼堪直接請命道

“大人,不妨直接先派出人馬,前往驅趕,盛京庫房內,還有當初鑄造的紅夷大炮十門,何必害怕區區幾十艘破船?隻需一通炮火下去,便可讓其灰飛煙滅。”

阿哈尼堪雖然當初也跟隨阿濟格入關過,但並未和光複軍交戰,所以對明軍此時的戰鬥力還缺乏認識。

何洛會聞言不禁苦笑

“灰飛煙滅?人家不把你灰飛煙滅就算不錯了,你就沒想過為什麼那庫房裏的十門炮,上麵沒調入關內嗎?”

“因為不頂用了!”

何洛會長歎一聲,而後轉頭向碩詹吩咐

“立馬拍出人手,向京師報信,一人三馬,兩日之內必須傳達,快!”

而後才對阿哈尼堪道

“吩咐沿海各個寨堡,注意警惕,切記不可輕易出戰,嚴密監控明軍艦隊動向。”

-------------------------------------

明軍原本想要借此調動清軍,將清軍引出來,但沒想到,遼東清軍統帥竟是何洛會,早已是驚弓之鳥,根本就不敢動彈。

海軍也別無他法,鄭成功幾人商量後

不管了,直接登陸吧。

七月中,在幾十艘炮艦掩護下,無數平底小船,將陳舉和劉國軒的步軍師運往金州登陸。

岸上零星清兵也不敢阻攔,早就被這番景象嚇得四處奔逃。

此時正是夏季,東北地區倒也不冷,上岸甲士迅速撲往複州城。

經過兩年多的整訓和補充,此時的鐵人軍早已今非昔比,不僅僅隻是當初拿繳獲的清軍甲胄武裝起來的了。

兵工公司專門鍛造的全身甲,為了減少重量,並未采用宋代步人甲那種純鐵的架勢,而是使用皮甲和鋼甲內外配置。

但全甲重量還是達到近四十斤,所以一般臨戰之前,才會佩戴。

除此外,火銃弓弩也一應俱全,哪怕是手持長刀的刀斧手,也會配備一支雙發短銃。

故而直到此時,整個師相較於其他部隊的編製要小得多,隻有七千人,但都是軍中精銳。

海軍艦隊則停駐在長興島旁的複州灣。

遼東地區人口本來就不多,滿清又實行了嚴格的隔離政策,不讓關內移民進入遼東,再加上清軍入關以後,大量的八旗軍士和家屬也遷入了關內,關外人口愈發稀少。

這也是後世沙俄之所以能夠對大興安嶺地區步步蠶食的原因,就是滿清有意識的限製了東北人口和經濟發展。

當然,其實在曆史上,順治後期,采取了招募移民屯墾的政策,充實了遼東戶口。

康熙、雍正都是和沙俄有過認識和交鋒的,知道移民充實東北的重要性,先後加強了移民政策。

這樣的政策一直持續到乾隆年間。

乾隆嚴厲的割斷了關內外聯係,“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於東北風俗攸關......並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

其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所謂“柳條邊”。

陳舉、劉國軒帶著數千甲士,基本沒有遭遇抵抗,就抵達了複州城下,路上都沒有幾個村寨,其中鄉民也是緊閉門戶,不敢出來。

遼東人口稀疏,主要是零星的農莊,這些農莊大部分屬於八旗貴族軍士,但主人基本都在關內,隻是每年按照產出,給主家上供而已。

遼東被後金、滿清統治數十年,群眾基礎和關內大不相同,如何與當地民眾相處,也是個大問題。

因為這裏並非全部都是建州女真,滿洲本來就是個混合民族,女真、朝鮮、扶餘、漢人等等糅合在一起。

其中還有大量的包衣,是當初後金時期,多次破關而入,劫掠所得的中原人口及其後代。

按照事前南京方麵給的指示,對於被奴役的包衣,應當予以釋放,並將屬於八旗貴族的農莊土地,像關內一樣,以民屯政策予以安置,成為正式民戶。

對於其餘族群的百姓,應當予以區分,對於有罪行的建州女真,當予以肅清,但對其餘普通的女真族人,包括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應當予以區分,願意投降的,可以寬大處理。

明軍士卒和當地民眾語言不通,但在被解放的包衣漢人幫忙下,也不難交流。

鑒別立場,決定是被“清理”,還是投降的標準隻有一個——頭上的辮子。

無論滿漢,都要剪辮。

複州城,說起來是個“州”,其實連個縣城都不如,隻有不到兩丈高的夯土牆。

明軍隻用了幾門火炮,拿炮彈砸上一個時辰,就破城而入。

城中也沒有幾乎百姓,滿打滿算不到千人。

明軍張貼告示,宣示自己的存在後,繼續向四周擴張,勢力範圍迅速向整個遼東半島延伸。

直到此時,窩在沈陽周圍的清軍才算有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