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長風獵獵,滿洲鑲紅旗的騎士們舉著高高的長矛,其上與甲胄一般同樣鑲紅色的三角旗嘩嘩作響。
與很多人固有的認知不同,這個年代的滿清八旗並不是許多人想象中那般如當初蒙古鐵騎般的傳統遊牧軍隊。
滿洲或者說女真並非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所以他們並非像蒙古軍隊那般,全部都是騎兵,相反滿洲八旗中有著為數不少的精銳步卒,而且重甲步兵也是這個時代中滿洲八旗的一大利器。
而另外一點則是,入關時的滿洲八旗並非如同後世清朝皇帝所說那般,“以騎射立國”,恰恰相反,由於與明朝中後期最為龐大的軍事集團,邊軍對峙了數十年,通過在戰爭中學習,八旗軍對於火器,無論是火銃還是火炮的運用,反而要比同時代的明軍要嫻熟得多。
一直到康熙年間,整個八旗軍的火器裝備率都是極高的,差不多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而且由於清朝初期還處於一個新興王朝的上升期,所以至少在武器製造方麵不會像明軍那樣由於貪汙克扣,導致十支火銃九支炸膛,士兵用火銃簡直就是在賭命的情形。
就比如此時這些正肅然而立的披甲鐵騎,他們手中用於衝刺的長矛上,都綁著一個小型金屬或是木製的發射筒,這些衝刺的披甲騎兵向來喜歡在對手陣前點燃簡易發射筒後,再挺矛衝鋒,以取得類似於當初明朝邊軍騎兵也很喜歡用的三眼銃的效果。
尼堪位於隊伍中央,居中指揮,他按照滿洲勁旅常用的戰術,將騎兵們大致分為三撥。
第一撥便是身前這些身披鎖子甲、棉甲雙重甲胄,手持一丈有餘的長矛的精銳騎士,他們被稱為噶布什賢超哈營,也就是前鋒的意思。
第二撥是分布於左右兩側,布置稍顯散亂的騎兵,他們大多都是手持強弓,鞍跨重箭、彎刀和長柄骨朵(戰錘),隻是身上甲胄相較於前鋒營稍顯輕一些,基本均著單層甲而已。他們則被稱為阿禮哈超哈營,也就是所謂的驍騎營。
第三撥便是護衛在尼堪周圍,作為中軍護衛,最為精銳的一批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親兵,也就是後來雍正時期被作為禁衛軍使用的巴牙喇營,也就是護軍營。
在滿清的軍事製度中,巴牙喇兵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按《滿文老檔》,努爾哈赤時期,天命八年出兵之時,每牛錄抽一百甲,其中10人為白擺牙喇,40人為紅擺牙喇,也被稱為白甲兵和紅甲兵。
八旗的旗人從十五歲就開始考核,合格者為步甲,優秀者為馬甲。然後再依據戰場斬殺斬殺多者擢升,達到一定戰功可穿紅甲,再在紅甲中選取騎射雙絕者為巴牙喇(即白甲兵)。
白甲兵數量非常稀少,可說千裏挑一。巴牙喇就是從每個牛錄中選出弓馬武功最好的十人組成。每個牛錄有上千人,每位滿洲兵本身都很厲害,而選出的巴牙喇,是從這些厲害的滿洲兵中。如正、鑲兩黃旗隻有二百餘白甲兵。
而一旗所轄牛錄,少者十餘牛錄,多者四十餘牛錄,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轄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過六七百人。
除了擔任哨探、前鋒等任務之外,這些部隊更多地跟隨在各王公大臣身邊,也起到巡視保護的作用。從《滿文老檔》的記錄來看,跟隨在大汗,即努爾哈赤或皇太極身邊的稱為“白侍衛巴牙喇”,而跟隨各旗旗主貝勒等貴族的則稱為“白隨侍巴牙喇”。
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八旗鼎盛時期,真正的護軍營全部人數從來都沒有超過五千人(後來墮落後的八旗子弟不算),是八旗軍中最為強悍的戰力。
而他們在戰陣之時,除了護衛將領外,更多的作用是作為戰役的總預備隊,在戰局最需要、最關鍵的時候,猶如一把尖刀,取得一鼓定音的效果。而作為滿清鑲紅旗的主要指揮官,他手裏也不過隻有不足四百的護軍營士卒,而其中白甲兵更是隻有一百人。
而在這些約三千騎兵之後,則是兩千多同樣重甲、強弓、戰錘、圓盾、火銃武裝起來的重步兵,作為擴大戰果和最後清掃戰場的力量,被稱為步軍營。
在後麵,就是一般的漢軍綠營了
尼堪一方麵被多爾袞任命為督軍,但其實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滿清鑲紅旗的“固山額真”,所謂“固山額真”也被叫做小旗主,是八旗一旗當中除旗主外最高長官,而且由於八旗旗主基本都是滿清的實權權貴(如正黃旗、鑲黃旗旗主是多爾袞,正白旗旗主是多鐸),很多時候不能親自領軍,所以許多時候行軍打仗時,固山額真都是以部隊最高長官存在的。
比如此時尼堪手下統領的鑲紅旗大軍,除了約有一千五百人留在北方作為戍衛部隊,其餘五千士卒均由尼堪統轄。
尼堪眺望著遠處建立在半山腰上的城寨,對身旁的傳令護軍稍稍示意,一番旗語和命令傳達之下,數千綠營漢卒被八旗步軍營滿臉凶悍的驅逐之下,從後麵驅趕到隊伍前方,準備作為炮灰,先行攻城。
自南下入廣西以來,第一個要征服的就是他現在腳下的平樂府,尼堪原本並沒有把這個任務當回事,在他看來,最多七日之內,他便能踏平平樂府城,而後率軍直撲肇慶,正如同當初在北方和江南所做的那樣。
可是現在他錯了,在打下平樂府北麵最後一個縣城恭城後,他就發現了一個嚴酷的事實。
這地方是真的難啃!
並不是說駐守在這裏的明軍有多麼厲害,而是說廣西,尤其是平樂這種地方和中原、河北、江南那種隻要打下縣城、府城便能征服整個地區的情況完全不同。
其他不說,光在平樂府城周圍,至少就有不下八九個較大的山寨、屯堡:團山堡、榕津寨、兩峰寨、廣運堡、白霞寨......
這些地方夷漢雜居,民風彪悍,而且地勢險要、窮山惡水,生活在這些地方的瑤族和漢族百姓對明軍尚且頗為敵視,更別說打到哪裏,燒殺搶掠到哪裏的清軍了。
他們依仗地利,硬是把尼堪幾千八旗精銳死死拖了半個多月。
這些天,雖然尼堪也拿下了六座山寨屯堡,隻要再拿下眼前的榕津寨和離平樂最近的團山堡,就能直接拿下平樂,可自己也付出了約兩千人的傷亡,其中鑲紅旗士卒占了五分之一。
到了後來,尼堪便也學聰明了,絕不讓八旗軍攻城,而隻是一味的驅趕綠營乃至於逼迫俘虜的老百姓當炮灰。
就在這種極度殘酷的攻城戰中,光眼前這個榕津寨,就讓尼堪兩萬大軍頓足三日。
想到這裏,尼堪實在是有些惱怒了
“攻下此寨,金銀婦女,本王一分不要!大家任取!但男丁,無論老少,一概不留!”
隨著一陣陣獸性嗜血的歡呼回蕩在群山的上空,那一群群本來也同樣是漢人的士卒,拿著並不精良甚至簡陋的武器,如同螞蟻一般向本事自己同胞的山寨湧去。
三日鏖戰,這座本就不大的城寨早已千瘡百孔,盡管寨中軍民前赴後繼,誓死力戰,但到底是螳臂擋車。
不到一個時辰後,大軍便衝進了搖搖欲墜的城寨,片刻之後,火光升騰,哀嚎連連......
天空降下細雨,混雜著刺鼻的血汙,慢慢鑽進紅色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