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理解不折騰:不折騰蘊含人生大智慧

《千字文》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733775414,7337945164826037310,7330853713793272894,7312290352331754508,7077852275011488799,7337856925251406910,7316123653177871410,7332338973596994622,7302363861645003791,7337856923452066878,7316427751534103579,73126405436143073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5,"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0},"quote_content":"《千家詩》reference_book_ids":[7316378935904701474,7320447540124453925,7077852080127347742,7229533188526181387,7255253493559069751,7316427751110478900,7322272965020617790,7298954038274427913,7077852045457230885,7332330066132618302,7291883549253176320,70778522749989058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0,"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唐詩三百首》reference_book_ids":[7220723699672943649,7291888575300242447,6983297361569123359,7340854275607645246,7308941687730998307,7291888575736450102,7311601630305061914,7155410163657083911,7340847781579344958,7229539968119475233,7316434600660569126,7340147579667106878,7294566443310386213,7314157708985240602,7340147668150144062,6838953725235563527,7316378897342270515,7152080951034530829,6988533058450230308,7298977759076813860,7340833511965740094,7267108884853034042,7316094663956368447,7329735883907681342,7340846955163077694,6959122730671148062,7078184603462143012,7340844709515906110,7255253493642955788,7298977769839397938,7308941687861021735,73089416877939128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2,"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6},"quote_content":"《聲律啟蒙》reference_book_ids":[7133143640762747934,6872955005444295693,7320440452597943346,7322279738821577790,7316431501858442274,7267090238365764665,7294566442962258944,7317891699655576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8},"quote_content":"《百家姓》reference_book_ids":[7332309591255960638,7315417161135033356,7338287009930169406,7338296234190326846,7337189939240520766,7298291904951635006,7316428546384071720,7311623165728263202,7330852625484631102,7311269975581297726,7338366574732004414,7338296255447043134,73127464183581932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三字經》reference_book_ids":[7316123652976544803,7337606792840498238,7316413818240781374,7294566470820826139,7322272930329529406,7337563341348408382,7337563347702795326,7078185405949938695,7311613343377132571,7337563343420394558,731612467768276074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隻要我們認清自己的能力,順應形勢的發展,時時把握住自己不走錯路,那麼,我們的人生也是很精彩的。盡管生活中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隻要我們過得踏實,雖然不完美,但它有自己的意義,一種隻有親身體會才能說出的意義。

一個人生活得好不好,關鍵在於自己,庸俗的人總是沒事找事,徒增煩惱。

人的一生隻有百年左右,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對於那些順應時代發展、努力工作、過好生命中每一天的人來說,一百年顯得很短;而對於那些沒有生活目標、沒事找事、過了今天不知明天怎樣的人來說,一百年又顯得很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過得有價值,因此,我們就應該學習前一種人,精心過好每一天,而不要像後一種人那樣碌碌無為、沒事瞎折騰。

《新唐書·陸象先傳》中有一句名言:“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也就是說,一個人生活得好不好,關鍵在於自己,庸俗的人總是沒事找事,徒增煩惱。

《列子·天瑞》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吃不好飯,睡不著覺,滿臉憂愁的神色。他的一個朋友為他擔憂,關切地問:“你有什麼憂愁的事嗎?”這個人歎了口氣說:“唉!我擔心天會突然塌下來,地會突然陷下去,我的身體到哪裏去躲藏呢?”

他的朋友就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團氣積聚起來的,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伸展身體、俯仰、呼吸,每時每刻都在天中活動,你為什麼還擔憂天會塌下來呢?”

這個人又說:“這天如果真的是一團氣積聚起來的,那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來了嗎?”

他的朋友又勸導說:“日月星辰,隻是那一團氣體中有光耀的一部分,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人的。”

這個人又追問:“那麼,地陷了,人又怎麼辦呢?”

他的朋友又說:“地,也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它塞滿了四麵八方所有空虛的地方,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土塊,你跨步、跳躍,每時每 刻都在地上活動,為什麼還要擔憂地會陷下去呢?”

這個人聽後,放心下來,從此就過上了開心快樂的日子。

聰明的讀者都知道這個故事叫做“杞人憂天”, 比喻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諷刺了那些毫無根據地擔心、自欺欺人的人。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杞人太蠢了,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地陷下去呢?但是,現實中,確實有一部分人會做出這樣的蠢事。

李先生是一個事業單位的科員,因為性格有點內向,為人古板,所以與周圍的人相處得不是很融洽。每天除了上班外,他都很少出門。

有一天,李先生的一個親戚來看望他,發現李先生愁眉不展,於是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李先生說單位要組織員工出去旅遊,他正為這事犯愁呢。

親戚很是納悶,說:“出去旅遊是一件多開心的事啊,你有什麼可愁的?”

李先生說:“雖說旅遊是開心的事,可是,單位要我們乘坐飛機去啊!你不知道,現在飛機經常出事,前幾天巴西飛往法國的一架飛機遭遇空難,全機沒有一個人生還。今天看新聞,又有伊朗一架客機墜毀,168人全部遇難。飛機這麼容易出事,我哪還敢坐啊?說不定這樣的事會落到我頭上。”

親戚說:“如果怕飛機出事,你可以坐火車去啊,現在的火車速度也很快,而且安全。”

李先生說:“火車也不安全,不是經常出現脫軌、相撞的事故嗎?有的地方還有偷竊、搶劫的事情發生。”

親戚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看你以後就別出門了,天天窩在你的小屋裏最安全!”

李先生說:“那不行,我現在想好了,明天我就自己開車去。”

不可否認,事故總是有的,但若因此就害怕、擔心,那我們就沒法生存下去。一個整天想著“如果……”的人,注定是一個不快樂的人,是一個失敗的人。因此,要想自己過得舒服,首先我們就不要在思想上瞎折騰,不要想一些沒用的事,更不要想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

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條靜靜的長河,舒緩安靜是它的主調。不要總是期望有飛流直下的瀑布或美麗奪目的浪花,隻要我們不瞎攪和亂折騰,生命長河就會日夜不息地奔湧向前。

平淡是生命的主體,也是生活的主體。就絕大多數人而言,終生將作為平常之人,擁有平淡無奇的生命;就絕大多數職業來說,永遠都會是隻做平常之事,擁有平淡無奇的記錄。即使是燦爛多彩的社會生活,波瀾壯闊的英雄之勢,驚天動地的曆史事件,也隻在很少的時候出現,在絕大多數的時候,社會的腳步也隻是悄無聲息地移動,猶如一條平淡無奇的河流。因此,人們對於平淡生活和平凡人生的蔑視甚至否定,隻會使人陷入一種無所作為的“怪圈”,從而使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情趣受到影響。

既然大多數人的人生是平凡樸實的,那麼我們就應該以一種極為珍惜的態度,去平平淡淡地生活。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現平淡無奇的深處也蟄伏著驚人的美麗:熙熙攘攘的自行車流、提籃買菜時聽到的吆喝聲、廚房裏鍋碗瓢盆的交響曲……都是值得回味的美好樂章;天上潔白的流雲、路邊盛開的花朵、孩子們嬉鬧的場麵……都是令我們顧盼不舍的風景。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正確地把握自己,關鍵在於“順勢而為”,也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審時度勢,因時製宜,要具有順勢而動的智慧。達到“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免於未形”的境界。客觀世界是複雜多變的,不經意之中,往往出現沒有預料到的偶然的情況,讓我們在一時之間,難以權衡利益的得失。功名富貴對人的誘惑確實很大,許多人為之飛蛾撲火,費盡心思,用盡機關,但也未必能得三分天地。

1915年11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國民代表大會終於通過以“君主立憲”為國體的決議。此後,袁世凱的心腹們又強迫各地代表在統一擬定的推戴書上簽了名。

袁世凱見到推戴書後,心中竊喜,表麵上卻一再假意推讓,一直到第二天,才發表公告,表示“遵從民意,勉為其難”,隻好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此後,袁世凱大封爵位,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確定以“洪憲”為年號,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袁世凱當上皇帝後,遭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譴責,被搞得焦頭爛額;各地的反袁護國戰爭風起雲湧,袁世凱處於眾叛親離的境地,對此他深感絕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製,仍稱大總統。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反對的怒潮中,憂懼而死。屈指算來,他總共隻做了83天的洪憲皇帝。

袁世凱竊取了總統寶座之後,私欲更加膨脹,竟然逆曆史潮流妄想做皇帝,最終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慨,導致最終憂懼而死。

因此,我們為人處世時要認清形勢,順應潮流,不要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在人生的風雨中做到安步徐行,從容泰然,對任何變化等閑視之,做到“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種超然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深明大義,也不奢望與自己共事的同事都是善男信女,順勢而為,不必強求,不必牽強。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總會去;該走時,就得走;該留時,須留下。

不折騰,關鍵的是指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明察自己的性格、智慧、判斷和情感。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就不能控製自己。鏡子可以用來照臉,但是,唯一可以用來觀察自己的精神的是明智的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長處在哪裏,短處是什麼,究竟有多大的能力。一切要量力而行,不要強迫自己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情,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

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難免就會自高自大,沒事找事。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傻事,其下場當然是慘敗。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放在眼裏。

公元前260年,秦國派王齕圍住上黨。趙孝成王連忙派廉頗率領20多萬大軍去救上黨。王齕攻了幾次城都被廉頗打退,而且廉頗還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後來,秦國就散布謠言說,秦國最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趙王聽信了謠言,也認為廉頗隻守不攻遲早會投降,於是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而他隻是能做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趙括領兵20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40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製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如果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可。”

那邊秦國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2萬5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5 000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40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隻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40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40萬趙軍,就在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

大家都知道“紙上談兵”這個典故,趙括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居然會大言不慚地說把秦軍殺個片甲不留,結果自己卻成了身死誤國的曆史笑話。

因此,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什麼事當做,什麼事不當做。這樣才不會走錯路,陷入進退兩地的境地。

另外,不折騰還要求我們找準人生的方向,時時把握自己。

長久以來,我們的思維都進入了誤區,總覺得執著是好的,堅持是好的,百折不撓是最好的。要想達到目的,這是最有力的“捷徑”:隻要執著、堅持、百折不撓,就一定能成功。但實際上哪有這回事呢?如果方向錯了,堅持隻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一次作協會上,一個作家結識了一位文友,她花白的頭發,皺紋縱橫。她告訴這個作家,自己從十幾歲走上文學之路,到現在“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呢”!而且這好幾十年的工夫,攢了滿滿兩大箱子的手稿,大部分紙頁都發了黃,就等著有一天能夠聲名遠揚,以往的這些東西就可以全部拿去發表。

這個文友一邊說,一邊拿出厚厚一摞文章讓作家看。作家看後直搖頭:文筆嫩,主題老,用寫報告的手法寫小說,用歌頌太陽的口吻寫散文,居然像這樣寫了一輩子。

作家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你的精神我很敬佩,可是,你的做法卻是錯的。”愛一個人,愛一件事,愛一項事業,愛到全情投入,那是很好的事,可是一定要有一絲絲的理智用來衡量值不值得。雖說“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畢竟不是隨便哪個凡人都能出將入相的。不要再折騰下去了,把有限的時間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上吧!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毀在了過分的執著上麵。所謂“百折不撓”,那是有前提的。不用說方向錯誤一定會南轅北轍,就算方向正確,一路向著頂峰狂奔而去,能不能攀上頂峰不說,那份不肯左右枉顧的勁,也會屏蔽掉沿途許多大好風光。

有時候明知差得很多,仍會受所謂“百折不撓”的蠱惑,拚命往前跑,心裏想著就算到不了頂,也是挺悲壯的,為了這份悲壯,累死也值得。

真值得嗎?還是在害怕?怕中途放棄會被人笑;怕半路轉身自己會悔。怕來怕去,如騎瘋虎,下不來了。做人總要明智些,適當地示弱、認輸、放棄,並沒有什麼不好。即使跌倒了,也要立刻爬起來,拍拍土,步向另一個方向。這樣既尊重了生命,又善待了生活。

很多人在年輕時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這一生不能虛度,一定要做出像樣的成績。認為自己無論做哪一行,都必須出類拔萃,與眾不同:如果當兵,就應該是將軍;如果當科學家,就應該和愛因斯坦齊名;如果當作家,就應該獲諾貝爾文學獎……總之,自己應該是天才,應該受到萬人景仰。

的確,有一部分人成為了令人景仰的人,然而,這樣的人隻是少數,寥若晨星,而大部分人不過是個小人物。當我們發現了這一點後,也許我們會一時很難接受這個現實,我們的心會很痛,痛的過程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機會的確很多,但與人的數量相比仍然少得可憐,芸芸眾生中最後勝出的肯定隻是一小部分,90%的人,注定要做平凡的小人物。

接受了這個有點“殘酷”的現實後,我們會發現當一個小人物也不錯。隻要我們認清自己的能力,順應形勢的發展,時時把握住自己,讓自己盡量不走錯路,那麼,我們的人生也是很精彩的。盡管生活中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但我們過得踏實,雖然不完美,但它有自己的意義,一種隻有親身體會才能說出的來意義。

“不折騰”隻有區區三個字,看起來非常簡單,然而,能夠正確地理解它所蘊含的道理卻不是容易的事。

有人認為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不轟轟烈烈地活一回就會白來世上一遭。而“不折騰”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原則,它與膽小怕事、滿足現狀、裹足不前等是同義語,“不折騰”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

事實上,抱有這種信念的人根本沒有理解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折騰”, 不折騰不是膽小怕事而是為人低調;不折騰不是滿足現狀而是隱忍後發;不折騰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厚積薄發。

你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看過那被尊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嗎?

秦兵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種陶俑1 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複。而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未經人工修複的陶俑。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這得益於它的低調。首先,兵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的跪射俑受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與兩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傾倒、破碎。因此,在經曆了兩千年的歲月風霜後,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由此,我們得到了一個啟示:一個人的一生要麵對很多困難與挫折,隻有放低姿態,低調處世,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才能承受人生中出現的各種苦難。

富蘭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輩家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入時,因為小門的門框過於低矮,他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來迎接的前輩微笑著對富蘭克林說:“很疼是吧?可是,這應該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獲。你要記住: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這人世間,你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從此,富蘭克林把“記得低頭”作為畢生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我們都是凡人,與富蘭克林不能相提並論。但也應時時刻刻學會低頭,懂得低頭,敢於低頭。生命的重荷負載過多,就低一低頭,卸去那份多餘的沉重。麵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也要學會“低頭”。隻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

民間有句諺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隻有那些稗子,才會顯擺招搖,始終把頭高高抬起。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接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是人能立世的根基。

“臥薪嚐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領大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不聽大夫文種和範蠡“宜守不戰”的勸告,帶兵迎戰,結果大敗,他隻帶了5 000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沒有辦法,勾踐隻得求和。

吳國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範蠡去吳國。

夫差將勾踐押回吳國都城後,將他們夫婦軟禁於一間石室之中,讓他們幹最髒最累的活,勾踐整天蓬頭垢麵地幹活,沒有絲毫怨言,似乎忘記了屈辱,已甘心為奴。夫差還經常派人去察訪。察訪的人向他報告說,勾踐夫婦生活非常艱辛,但幹活卻很勤快,從不偷懶,並沒有看到不軌的舉動。

夫差出門時,還讓勾踐為他牽馬,來到大街時,侍從還高聲大喊:“快來看呀,現在站在你們麵前的是越王勾踐,他現在已經淪落為大王的馬夫了。”於是街人紛紛上前對勾踐又是推搡又是打罵。盡管勾踐受盡了羞辱,但並沒有異常的行為,似乎已麻木不仁。

更出格的是,一次,夫差受了風寒,在宮中養病。勾踐知道後,帶著焦急的神情前來探望。當他進門時,夫差正在大便。勾踐走到跟前,觀察了一下糞便的顏色,再探出頭去聞糞便,最後竟蘸了糞便放在嘴裏嚐一下,然後對夫差說:“大王的糞便是黑色的,聞了以後有奇臭,嚐了以後卻帶了一絲苦味,說明肚中的毒物已經經過糞便排出,毒物既出,大王的病已無大礙。恭喜大王!”

由此,夫差認為勾踐已經胸無大誌,對他的管束也逐漸鬆懈,後來就放勾踐夫婦回國了。

回國以後,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趁吳王夫差出兵與中原大國爭霸之時,攻打吳國,並一舉滅了吳國。

吳越之戰,勾踐被夫差俘虜。如果勾踐是一般人,他的想法應該是找機會逃脫,回國後再組織力量找夫差報仇。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夫差會提高警惕,全麵防備越國,那樣,越國根本沒有打贏吳國的把握。

而勾踐不是一般人,他低下頭,不折騰,不惹事,乖乖地做他的俘虜。等夫差放他回國後,他就發憤圖強,不僅打敗了吳國,而且一度稱霸諸侯。

張愛玲有一句坦率得近乎“無恥”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她說這句話時是因為她始終做著她的富貴夢,端著貴族架子,四體不勤,謀生無著,無奈發出這樣的感慨。

但是,處於現代社會的人們卻對這句話頂禮膜拜,為了“早出名”、“快出名”、“賺大錢”,不斷地折騰。今天看到網上賺錢穩當,馬上到網上開店;明天看到炒股賺錢快,立刻跑去買股票。這些人在做出行動之前,並沒仔細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適合幹這一行,也沒有考察一下這些行業的行情,隻是盲目地跟風,可想而知,這樣瞎折騰的後果是即浪費了時間,也損失了金錢,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有人認為,不折騰的處世原則太消極,有裹足不前的嫌疑。其實,不折騰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厚積薄發。厚積:指默默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靜靜地、慢慢地放出。形容隻有通過長期的量變過程積蓄力量打好基礎,建立完善的穩固的實力從而得到質的突破,穩步向前,不露破綻。厚積薄發多指謙虛做人,謹慎做事。

南懷謹先生被譽為中國當代聖人,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仿佛一顆顆光華閃耀的珍珠,滴水藏慧。如能深入領悟,自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他之所以站到這樣的高度,就是源於“厚積薄發”這四個字。

南先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們以前讀書是這樣讀的,會背來的……不要講理由,老師說讀啊,我們就開始吟唱……結果幾十年過去了,還裝在腦子裏。”

古代私塾,不追求講解得精深透徹,也不講求教學的花樣,反而要求學生有足夠的誦讀時間,在反複的朗讀中自悟自得。那時選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等韻文或詩詞,每個漢字都是置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童在大量的誦讀中不知不覺地熟知了文字的音、形、義,無須獨立識字。經口誦心維的訓練,一兩年時間就可以認識大量的漢字,而且背熟之後會終生難忘。

如此可見,舊時私塾那種做法的初衷和終極目標都體現為“積累”:在童蒙時期輸入大量的經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為言辭行文確立了可效仿的典範,以期達到將來的厚積薄發之功。

也許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讓人難以一門心思地專心做事。但是,成功從不屬於那些浮躁、不去認真學習思考以及做事的人。所以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就要抓好每一天的時間,少空想、少蠻幹,多去學習、去思考。

李大釗曾說過:“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唯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這句話可以用八個字概括:“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這也是“不折騰”的精髓,所以,當別人彎腰撿錢的時候,自己不妨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