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好與不好主要還是取決於你看事情的角度和態度。當你能夠學會調節心態,用正麵思維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自然也就會懂得時時“口吐善言”,讓交流變得更加和諧愉快。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活在別人豔羨的目光中,似乎隻有沐浴在這樣的目光之中,他們才能感到滿足。更有甚至,為了獲得這種虛假而病態的滿足感,他們寧願背地裏過得困苦不堪,也要在麵子上“打腫臉充胖子”,活成別人眼中“幸福美滿”的模樣。
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其實是非常可悲的,這樣的人不僅一直在欺騙別人,更重要的是也一直在欺騙自己,讓自己沉浸於一種盲目而虛假的情緒中不可自拔,用虛無的滿足感來麻痹自己,締造一個又一個的生活騙局。
喜歡自欺欺人的人通常都是最軟弱也最自卑的人,這種人連誠實麵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自然更不可能有改變命運、掌控人生的勇氣。這樣的人是可悲的、可憐的,同時也是可恨的,因為正是他們的軟弱,造就了他們自己悲劇而又可笑的命運。
在20世紀,日本曾爆發過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很多企業都在這場危機中倒閉了,這其中就包括一位麵店老板。
麵店破產倒閉之後,這位麵店老板返回了家鄉,住進了自己從前的破房子,並日日為自己的失敗感到痛苦不已。他無法麵對人們同情憐憫的目光,更不願意被昔日的對手嘲笑譏諷,因此,他一直都對外宣稱,自己是厭倦了城市緊張的生活,所以才回鄉下“放假休息”,卻隻字不提關於破產的事情。
為了不引人懷疑,他不僅沒有節約開支,反而比以前過得更加奢侈浪費,穿高品質的手工西服,吃飯也隻去最有名最昂貴的大飯店。他指望用這種鋪張浪費的生活方式來隱藏自己的失敗,哪怕花光所剩無幾的積蓄也在所不惜。
世上無不透風的牆,雖然這位麵店老板一直隱瞞,但依舊有不少人輾轉聽聞了他早已破產的消息。畢竟別人不都是傻子,不管怎麼隱瞞,他的真實狀況到底如何,不少人其實都是心中有數的。也有人曾好心勸他,別這麼要麵子,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最重要的。但這些委婉的奉勸卻隻讓他更加變本加厲、欲蓋彌彰……
可以想象,當這位麵店老板為了維護自欺欺人的假象而花光最後一份積蓄的時候,他會陷入怎樣悲慘而貧困的生活?而到了那個時候,他不惜一切也要隱瞞的失敗,也終將會揭開所有麵紗,赤裸裸地呈現在眾人麵前。
不可否認,這位老板曾經的確是一位成功的人,但他卻始終沒能真正成為一名強者。失敗降臨之際,他選擇了逃避而非麵對,甚至不惜犧牲真實的生活,用虛假的謊言去維持一個看似美好的成功假象。這樣的他無疑是軟弱的,這樣的軟弱也注定了他從此再也與成功無緣。
失敗並不可恥,也不可怕,失敗隻不過是成功路上的一段坎坷,哪怕被它絆倒,隻要再次站起來,就依然有大步向前的機會。但如果在摔倒之後,因為擔心被人嘲諷譏笑,不惜自欺欺人地掩蓋摔倒的事實,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那麼便永遠隻能抱著虛假的滿足,趴在失敗的土地上了。
所以請記住,無論何時,都要能夠直麵真實的人生,哪怕它潦倒不堪,隻要你肯努力,都一定存有改變的希望與機會。把心態放好了、放正了,才能讓這條人生路越走越好、越走越順。
在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中,憤怒無疑是最為激烈的一種情緒表達。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因為無法控製自己憤怒的情緒,而在衝動之下做出難以挽回的事情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遭遇不如意的事情時,每個人都會產生憤怒情緒,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不能好好控製這種情緒,動輒就不分場合地大叫大嚷,甚至拍桌子、砸板凳、對人拳腳相向等,那就實在過分了。過於激烈的情緒表達不僅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容易讓周圍的人無辜遭到“池魚之殃”。可以說,在社會交往中,憤怒無疑是最具摧毀性的“凶器”。
俗話說“氣大傷身”,這其實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美國生理學家愛爾瑪就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將一些玻璃管插入零攝氏度的冰水混合容器中,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呼出的氣體,並將這些氣體分別溶於溶液中。結果顯示,當人處於平和的情緒狀態時,所呼出的氣體溶於水後,溶液呈現澄清狀態;當人的情緒處於悲痛中時,水中出現白色沉澱;當人處於憤怒的情緒狀態中時,則會出現紫色沉澱。之後,愛爾瑪將這些溶液分別注射在試驗用的小白鼠身上,結果發現,“憤怒氣體”的溶液在幾分鍾之內就會致使小白鼠死亡。
根據這個實驗,愛爾瑪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人的憤怒情緒狀態每持續10分鍾,就會消耗掉不亞於參加一次300米賽跑的能量。可見,憤怒情緒所引起的人體生理反應是非常激烈的,而在這種狀態下產生的分泌物顯然比其他情緒狀態下產生的分泌物要更具毒性。所以,“氣大傷身”不僅僅隻是一句規勸,容易生氣、憤怒的人,往往都很難擁有健康。
生活永遠不可能萬事如意,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很多你在當下難以接受的事情,在很久之後回過頭來看,其實也不過隻是人生的一個小插曲罷了,根本不值得你為之而動怒。能夠解決的事情,無須為之而生氣;不能解決的事情,哪怕把自己氣炸也無法做出任何改變。
一位先生非常鍾愛蘭花,利用平日的閑暇時間,花費大量心思在後院培育了不少蘭花。一次,因為工作原因,這位先生需要出差一段時間,便把自己鍾愛的蘭花交給了妻子和兒子照看。妻子和兒子都知道他對蘭花的熱愛,在這一段時間裏,一直細心地遵從著先生的囑托。可沒想到的是,一天下午,正好妻子和兒子都不在家的時候,突然下了一場冰雹,把後院栽種蘭花的花盆都砸碎了。
先生出差回來之後,妻子非常內疚,把事情告知了先生,但令人意外的是,先生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開導妻子和兒子說:“我種蘭花,是因為我喜歡它們,侍弄它們讓我感到開心,可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如果因為蘭花的得失而憤怒,那豈不是違背了我栽種蘭花的初衷?”
這位先生無疑是位高情商的智者,他喜歡蘭花,自然會因為蘭花被冰雹砸傷而難過,但他也很清楚,已經發生的事情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既然已經失去了蘭花,如果再把自己平和的心境和愉悅的心情丟失,那才真正是得不償失。
可見,一個人情緒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受思維影響控製的,那些無法控製憤怒情緒的人,往往正是因為在思維上容易鑽牛角尖,不懂得開導自己,所以才會在遭遇不如意之事時讓不良情緒泛濫成災。
所以,在陷入憤怒情緒之中不可自拔時,記得先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憤怒有什麼意義?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嗎?這件事情真的值得我這樣生氣嗎?” 懂得克製是走向成熟的一種標誌,也是提高情商的必由之路。
俗話說“衝動是魔鬼”,很多時候,那些令我們懊悔萬分,甚至失去挽回機會的決定,往往都是在衝動的情緒主導下做出來的。衝動不僅會讓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還會讓人在遇到事情時失去思考的理智和正確的判斷力,被表象所迷惑,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名叫約翰的年輕人一直很想要一輛車,纏著父親說了許久,最終在他的軟磨硬泡下,父親終於鬆了口,對他說道:“這樣吧,兒子,我們做個約定。如果你能好好讀書,考上大學,那麼到時候我就給你買一輛車。”
約翰今年已經上高中了,而且他在學校的成績並不差,想考上一個大學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因此他開心地答應了父親提出的條件,定下了這個愉快的約定。從那之後,約翰果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中,力求能考上一所比較好的大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努力勤奮的“耕耘”之下,約翰成功底拿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並興衝衝地拿著通知書去找父親兌現承諾:“爸爸,快看,我完成了我們的約定,考上大學了!”
看到兒子手上的通知書,父親也非常高興:“太好了,祝賀你啊兒子!”
“那……爸爸,你還記得當初我們的約定嗎?那個時候你可是答應過,等我考上大學,就會給我買一輛汽車的!”約翰充滿期待地說著,眼睛灼灼地盯著父親。
父親爽朗地笑了起來:“那當然,早就已經準備好了,你可以去書房看一下。”
聽到父親的話,約翰臉上閃過一絲疑惑:書房?書房裏怎麼可能放得下汽車呢?難道不是應該去後院或者門前的馬路邊嗎?難道父親在逗自己玩?
雖然心中有很多疑問,但約翰還是走向了書房。打開書房的門之後,果然沒看到一輛汽車。約翰皺起了眉頭,又把書房掃視了一遍,突然他注意到書桌上多了幾本翻開的汽車雜誌,約翰頓時怒上心頭,難道這就是父親所謂的“車”?想到這裏,約翰感到難受又委屈,認為父親愚弄了自己,於是一氣之下竟離家出走了。
這一走,約翰就陰錯陽差地流落到了海外,漂泊了整整10年。在這10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惦念著自己的父母親,一開始是因為賭氣而不肯回家,再後來,想要回家卻又因為種種身不由己的緣由而無法回去。一直到10年後,約翰才終於踏上了故土。
當約翰回到家的時候,他才知道,原來父親在一年之前已經去世了,母親也早已白發蒼蒼。傷心的約翰抱著母親放聲大哭,母親也久久抱著失而複得的兒子默默落淚。重逢過後,母親詢問約翰當初離家出走的緣由,約翰紅著眼睛哽咽著回答道:“當初爸爸欺騙了我,他說會送我一輛車,可是結果我卻隻看到幾本汽車雜誌。當時我被憤怒衝昏了頭腦,衝動之下就離家出走了。可沒想到,之後會陰錯陽差地出海……”
聽到這裏,母親臉上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半晌才難過地說道:“不,兒子,你父親從來沒有欺騙過你,當時他的確為你買了一輛車,車鑰匙就放在你書桌的抽屜裏……”
一次衝動,付出了10年的光陰。
想當初,如果約翰能夠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沒有因為一時的衝動而貿然離家出走,那麼他便不會碰到後來的種種“陰錯陽差”,也不會經曆有家不能回的“身不由己”。可見,衝動是一切悲劇的根源。
所以,無論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應該學會靜心靜思,別讓一時的衝動,毀了你一世的光陰。靜下心來,多想想,多看看,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一切,相信如此,你才會發現生活的幸福與美好。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成為受人矚目的主角,牢牢掌控住聊天的話語權。但眾所周知,無論在哪裏,主角都隻有一個,而存在主角,必然就需要有配角存在。在溝通和聊天中也是如此,有滔滔不絕、舌燦蓮花的一方,就得有默默傾聽、讚同附和的一方,這樣交流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為了打造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別人的喜愛與認可,很多人都在努力學習怎樣去說話,怎樣把話說得好聽,容易讓人接受,但不少人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傾聽。在一場談話中,真正占據主角位置、把控話語權的人,未必就是最終的勝利者。我們與人溝通交流,最終目的是為了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意見或想法,而不是在談話中一時的風光和矚目。在某些時候,學會傾聽也是高情商的一種體現,懂得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讓對方成為談話的主角,往往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林珊受邀參加一個新產品開發的研討會議,在會議上,一個年輕人的發言引起了林珊的注意。會議結束之後,林珊特意找到了年輕人,對他在會上提出的觀點大加讚賞,並對某些細節提出了疑問。
林珊對年輕人說:“你剛才所講的那個項目我非常感興趣,但有個問題我沒太聽明白……”
沒等林珊說完,年輕人已經激動地說道:“您想問的是不是那個零部件的問題,為什麼要用塑料而非金屬?”
林珊點點頭:“是啊,我認為金屬材質比塑料更結實耐用,而且以前見過類似的零部件也是用的金屬……”
大概是因為太激動也太興奮,沒等林珊說完,年輕人又急匆匆地打斷道:“您說的很對,以前的老機器都使用了金屬材質的零部件,但這一次,我所使用的塑料和傳統的塑料不一樣,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材質……”
年輕人滔滔不絕地說著,臉上洋溢著興奮又驕傲的表情。林珊想了想,把自己原本想說的話都咽了下去,轉而感興趣地詢問年輕人:“那你能給我介紹介紹你所說的這種特殊材質的塑料嗎?”
“當然可以!”年輕人連忙點頭,隨後又主動邀請林珊去他的工廠參觀,並親自通過實驗向林珊展示了這種特殊材質的優點,很快雙方就敲定了合作。
在找年輕人談話之初,林珊本來是打算發表一些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的,但當她注意到年輕人興奮的表情和迫不及待想要分享自己成就的心情之後,林珊立即聰明地轉變策略,成為了這場談話的配角——傾聽者,如此一來,反而讓談話變得更加愉快並且順利了,也為之後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場交談是否成功,關鍵不在於你說了多少話,而在於這場談話帶給對方的感受是怎樣的。如果你總是在談話中壓製著對方,牢牢把控住主角的位置,那麼不管你多會說話,說的話多麼動聽,多麼有道理,恐怕都會讓對方產生一定程度的敵對情緒,這樣反而會讓談話本末倒置,失去了溝通的意義。
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想要締造一場成功的談話,就必須多準備幾個“劇本”,時刻觀察談話對象的情緒和反應,了解對方究竟是想成為談話中滔滔不絕的主角,還是側耳傾聽的配角。當你能夠配合對方的節奏,讓對方在談話中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的時候,那麼即便從頭到尾你也不曾發過一言,這場談話也絕對是成功的。
有人問過蘇格拉底這樣一個問題:“人們都說您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您覺得天和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呢?”
蘇格拉底回答說:“三尺。”
這人聽了覺得有些可笑,便說道:“我們大多數人大概都是五尺左右高,如果天和地之間隻有三尺,那天不是早就被我們戳破個窟窿了嗎?”
蘇格拉底笑言:“所以說,凡是超過三尺高的人,想要立足於天地之間,就得學會低頭啊!”
低頭,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難。眾所周知,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學府,培養精英的殿堂。每一位哈佛的畢業生在踏入社會之前,都會被教導“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道理,即便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曆背景,他們也從不會在別人麵前炫耀,不管從事哪一行業,都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打好基礎。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哈佛出來的人,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社會精英。
學會低頭是通往成功道路上一門重要的必修課,不管處於怎樣的位置,不管擁有多少耀眼的成就,要想不斷進步、突破自我,就得學會低頭。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放下身段,那麼隻會讓自己前行的道路變得越來越窄,讓自己在故步自封中獨木難支。正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別讓自視甚高毀了你前進的道路。
本傑明·富蘭克林堪稱美國18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同時他也是著名的哲學家、文學界、政治家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偉大領袖。富蘭克林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數不勝數,著名的《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起草都有著他的一份功勞,可以說,他絕對是一個值得全美國人民崇敬和愛戴的偉人。
在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他應邀前去拜訪一位老師,不想剛一進門,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腫了一個大包。看著這個比一般標準要低不少的門框,富蘭克林鬱悶地揉著腦袋,心裏不停地咒罵著那個設計門框的人。
迎出來的老師看到富蘭克林的樣子便笑了起來,衝他說道:“如何?是不是很痛?但你要知道,這正是你今天來拜訪我得到的最大收獲了!”
老師的話讓富蘭克林有些摸不著頭腦,他探詢地看著老師,等待他答疑解惑。
老師笑著繼續說道:“一個人,想要平安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不斷讓自己進步,就得時時刻刻都記得‘低頭’。這正是我最想告訴你的,永遠別忘了。”
這一次在頭上撞出的包讓富蘭克林終身難忘,他牢牢地記住了老師的教導,並將其列為了自己一生的行事準則之一。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是成熟飽滿的穗子,因為自身的重量與充實,頭便越是低垂;相反,那些總是高高昂著頭的穗子,實際上內裏都是一片空虛。人也是如此,越是有內涵有本事的人,往往越是謙遜有禮;而那些喜歡炫耀,把頭抬得老高的人,往往都沒有多少真本事。
但凡是挑過重物的人都知道,想要長久負重前行,就得學會彎腰,如果總是站得筆直,那麼身上所能承受的重量是非常有限的。人應有風骨,但更得會變通,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敢於低頭才是真勇者。要知道,忍辱才能負重,學會在恰當的時候彎腰和低頭,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贏得機會,在未來實現高人一籌的抱負。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閑話,不管你做什麼、怎麼做,始終都會有人不滿意,這與你本身做得夠不夠好關係其實不大,甚至可以說,大多數的閑話不過隻是源自於人性中的某些劣根性罷了。
英國社會心理學家就曾指出,說閑話是人類獨有的一種特性,這是無法阻止和控製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正常社會現象。因此,對於閑話,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不是想方設法去阻止,或委屈自己去迎合,而是應該學會選擇性“失聰”。隻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你會發現,人言其實並不可畏。
劉女士在和出國工作的男友分手後發現自己懷孕了,因為不忍心傷害一條小生命,於是在生下女兒楠楠之後便成為了一名單親媽媽。
在小城市裏,未婚先孕這樣的事情足以引起一些話題,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劉女士和楠楠沒少招來周圍人的非議。在別人眼中,楠楠是沒有爸爸的可憐蟲,很多人憐憫她,也有不少人欺負她。尤其在上學之後,但凡是認識她的人,投向她的目光始終都帶有些許不自然的色彩,有時還會在一旁竊竊私語地議論幾句。
楠楠從小就是個敏感又內向的孩子,很多煩惱都習慣放在心裏,不習慣和別人傾訴。由於常常遭到周圍人的非議,楠楠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有時甚至隻要看到別人交頭接耳,就總覺得他們是在議論自己。久而久之,楠楠的性格也更加內向自卑了。
劉女士很快發現了女兒的不對勁,事實上,在當年未婚先孕的時候,劉女士也一直承受著來自周圍人的異樣眼光和竊竊私語,因此很能體會女兒的感受。劉女士向來是個性子和軟的人,也不喜歡與人爭執,以前哪怕聽到別人在背後議論她的事情,她也隻當什麼都不知道。但現在,女兒卻逐漸成為了閑話的中心,為了女兒的健康成長,劉女士決定不能再假裝什麼都不知道。況且在劉女士看來,自己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女兒就更加無辜了,雖然她和女兒的家庭和別人有些不一樣,但這並不是什麼錯誤或恥辱。
第二天,劉女士特意在公司請了假,把自己認真地打扮一新後去接女兒放學,她要陪女兒一起昂首挺胸地走一遍回家的路。
那天,劉女士一直麵帶微笑,拉著女兒的手慢慢地在街上走,但凡遇到有人向她們投來異樣的眼光,或是竊竊私語,劉女士都會微笑著,坦蕩地直視那些人打量的目光,直到看得對方覺得尷尬而轉身離開。
在快到小區的時候,幾個平時常常碰見但並不相熟的人向劉女士和楠楠投來了憐憫的目光,議論中還夾雜著對劉女士和楠楠的各種同情和感慨。劉女士大方地拉著楠楠走了過去,保持著得體的微笑,淡然地說道:“大家好,雖然沒怎麼交談過,不過你們應該認識我和女兒楠楠的吧?平時多謝各位照顧楠楠了,雖然家裏隻有我和楠楠,但我們生活得很好,謝謝你們的關心。”
劉女士坦蕩的態度漸漸感染了女兒,原本一直低著頭的楠楠也在不知不覺中抬起了頭,臉上綻放出陽光般的微笑。接下來的幾天,劉女士都親自接楠楠放學,和她一起把這條路走了一次又一次。漸漸地,楠楠也變得開朗了不少,再遇到那些對她投來異樣目光或竊竊私語的人,還會給他們一個微笑,或者大方地打個招呼。
人言之所以可畏,不是因為人言本身具有多大的力量,而是因為我們太過於在意他人的目光,畫地為牢地給自己找不痛快。其實,麵對那些流言蜚語,一笑置之也就行了,喜歡嚼舌根、說閑話的人,自己大概都不記得自己究竟說過些什麼,我們又何必拚命記著給自己添堵呢?
人這一生中,總會不可避免地經曆很多痛苦,而最可悲的是,很多時候,在麵對災難的降臨時,人的力量總是如此渺小,哪怕拚盡全力,也無法挽回一些人、一些事。痛苦的經曆固然可悲,但更可悲的是,經曆過痛苦之後,我們的心卻始終無法走出來,沉湎於痛苦之中無法自拔。
安先生和安太太有一兒一女,一家四口原本過得美滿幸福。可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厄運會突然降臨這個家庭。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安先生和安太太原本計劃帶著兩個孩子去遊樂場,但安先生臨時接到電話,必須趕去公司加班,於是隻能取消這一全家出行的計劃。
安先生患有頭痛病,一直在服用一款液體的止疼藥。接到公司電話的時候,安先生正在服藥,因為事情緊急,便忘了把放在茶幾上的藥瓶蓋起來收好,一直到臨出門的時候,安先生才注意到打開的藥瓶。這個時候,安先生已經穿好了皮鞋,便隻站在門口大聲招呼安太太,讓她記得把藥收起來,之後就匆匆忙忙去了公司。
巧合的是,當時安太太正好也接到了一個朋友打來的電話,向她哭訴最近遇著的糟心事,於是安太太便一邊和朋友講電話一邊整理房間,一忙就把丈夫囑咐的藥瓶的事情忘記了。
就在這個時候,安先生和安太太的兒子被放在桌子上的藥瓶吸引,大概以為瓶子裏裝著的紅彤彤的液體是什麼果汁,抓起來就往嘴巴裏倒,把大半瓶特效藥直接一飲而盡了。等到安太太打完電話,收拾好房間回客廳的時候,才發現兒子因服藥過量早已經口吐白沫翻到在了茶幾邊的地板上,沙發上的女兒則呼呼大睡,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雖然安太太立刻就把兒子送到了醫院,但最終還是回天乏力。這個悲劇為原本幸福的家庭籠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成為了橫在安先生和安太太心間的一根刺。雖然夫妻雙方都沒有說什麼,但在心裏卻總是埋怨對方的。安太太憤恨安先生不把自己的藥瓶蓋好,而安先生呢,則怨恨安太太在家沒有把孩子照顧好,才會導致兒子服藥身亡。
雖然這段經曆已經過去很久,但不管是安先生還是安太太卻都始終放不下這件事,最終,在冷漠和埋怨中,安先生和安太太選擇了離婚,美好的家庭就此破碎。而父母的感情破裂,也給他們女兒的成長帶來了很大影響……
對於父母來說,失去兒子確實是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但既然悲劇已經發生,那麼無論我們如何懊悔,如何緬懷,如何責備,都已成定局,無可挽回了。悲劇讓安先生與安太太在粗心大意中失去了摯愛的兒子,同時也把這對夫妻囚困在了這段痛苦的經曆中。也正是因為他們一直糾結於這件痛苦的事情,才將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一步步推向了破碎的邊緣。更重要的是,在為失去的兒子痛苦不已時,他們還忽略了尚且年幼的女兒……
人這一生,活得都不容易,要記住,不想被痛苦的記憶所纏繞,就不要總是糾結於那些已經過去的苦難,否則痛苦是永遠不會完結的。相比起身體上的傷痕來說,心靈的創傷往往更難治愈,如果不能擺正心態,去接受並麵對這些傷痕,勇敢地從痛苦中走出來,那麼總有一天,這些隱秘的傷口會發炎、流膿,甚至影響我們今後漫長的人生。
普遍情況下,男人之間鬧矛盾要比女人之間鬧矛盾容易解決。因為大部分男人鬧矛盾,可能直接就上手開打;而大部分的女人鬧矛盾,則主要是體現在語言攻擊上。上手開打的,打完了相視一笑,還能一笑泯恩仇;語言攻擊的,話說過了,卻可能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可見,對人傷害最大的暴力不是拳腳,而是話語。
身體上的傷,養好了便可能不會再痛,可心靈上的傷,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可能一輩子埋藏在靈魂深處。而人最容易出口傷人的時候,通常都是陷入不良情緒影響的時候,比如感覺到憤怒、受傷、悲傷、煩躁等等的情緒時。也正是這種時候,最能體現出情商高低的差異。
一位朋友在普吉島某度假村擔任英語翻譯公關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下午,朋友在酒店大廳看到一位日本工作人員正滿臉歉意地安慰著一個年紀不過四五歲的西方小男孩,小男孩似乎受到了什麼驚嚇,早已經哭得筋疲力盡了。
朋友走上去詢問後得知,原來今天這位日本工作人員負責安排孩子上網球課,由於孩子人數較多,又都比較活潑,所以在網球課結束之後,這位工作人員帶領孩子們返回酒店時竟算漏了一個孩子,也就是這個哭得筋疲力盡的小男孩,於是把他落在了網球場。
雖然後來在發現疏漏之後,這位工作人員立刻返回網球場帶回了小男孩,但那段時間還是對他造成了驚嚇,導致他哭得稀裏嘩啦,直到現在情緒也沒能穩定下來。
就在這個時候,小男孩的媽媽趕過來了。
朋友說,當時他本以為這位媽媽可能會痛罵工作人員一頓,或者憤怒地帶著孩子離開,投訴他們舉辦的“兒童俱樂部”活動。
可令人意外的是,這位媽媽並沒有這樣做。她蹲到小男孩麵前,溫柔而平靜地告訴他:“嘿,已經沒事了,寶貝。你看,這位日本姐姐因為找不到你十分地著急,她並不是故意把你落下的,所以現在去親親她的臉頰,安慰她一下好嗎?”
聽了媽媽的話,小男孩漸漸停止了哭泣,抽抽噎噎地走到了那位一直蹲著安慰他的日本工作人員跟前,踮起腳在她臉頰上親了一口,輕聲說道:“已經沒事了,不要害怕。”
那一幕一直令朋友無法忘懷,那位媽媽的包容與溫柔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情商高的人就是如此,連責備都能變成一種溫柔。
人際關係的好壞程度與個人的情商高低是成正比的,情商高的人在人際交往中要比情商低的人更受歡迎,並且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保持一段良好而長久的關係。因為情商高的人在情緒的控製力方麵要比情商低的人強得多,即便陷入不良情緒,往往也能夠更理智地做出應對,不容易在衝動之下“說錯話”。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爭執都是從很微不足道的分歧開始的。比如兩個人吵架,最開始的導火索可能僅僅隻是爭論究竟甜豆花更好吃還是鹹豆花更好吃這樣的問題,推動爭吵持續發酵的,往往都是雙方在爭執中的口不擇言,簡單來說就是“話趕話”,鬧到最後雙方都下不來台,抹不開麵子了。
所以說,在人際交往中,提升情商是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情商的修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控製情緒,從而避免許多無意義的爭吵,為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保駕護航。
有的人說話特別喜歡抬杠,不管別人說什麼,他都要反對,哪怕他接下來的話實際上並未真的與對方的意見背道而馳。這樣的人其實隻是習慣了說“不對”,他們渴望通過這種否定別人的方式來凸顯自己,殊不知,這樣的結果隻是讓自己越來越不受人歡迎而已。
沒有任何人喜歡被否定,不管對方的理由多麼充分,見解多麼獨到,被否定的當事人心中的第一反應必然都不會太好。
我曾采訪過一個學識特別淵博的教授,他是個非常和善可愛的老頭,人緣非常好,但凡認識他的人,幾乎就沒有不喜歡他的。在和他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有一個特別美好的小習慣,那就是不管與他交談的那個人說了多麼令人匪夷所思的話,他的第一反應必然是誠懇地說一句:“對。”然後指出他認為這些話中值得肯定的部分,之後才會逐漸鋪陳開,講述他自己的意見。
不得不說,這位教授的情商確實很高,也極其懂得如何說話。以他的地位而言,即便他直接提出反對和批判,大約別人也不敢說什麼。但他非但沒有如此,反而會先給予對方肯定,試想一下,這樣一個學識淵博、地位崇高的教授,居然肯定了你的意見,雖然哪怕隻是一小部分,但也足以令人受寵若驚了啊!
“對”,隻是一個字,卻在第一時間給對方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把對方拉入了你的“陣營”,從心理上首先攻克了對方。接下來,即便你再開始陳述完全不同的意見,想必有了先入為主的好印象之後,對方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抵觸心理,反而可能會認真考慮,甚至接受你的意見。
可見,在與人交談時,如果你的期望不是與對方針鋒相對,而是希望能說服對方接受你的想法和意見,那麼在張嘴之前,就要懂得先把“不對”改成“對”,給予對方一定的肯定,博得對方的好感與認同,之後再陳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喜歡在交談中無差別展現語言攻擊性的人通常情商都不高,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方麵必然也不會太順利,因為他們很容易會在與人交談時代入自己的主觀情緒,並不受控地說出一些讓人不甚愉悅的話。
有人曾問過一位成功人士:“如果你很討厭一個人,為什麼還要用友好的態度去麵對他?不會覺得這樣做太世故、太虛偽嗎?”
當時,這位成功人士是這樣回答的:“我討厭一個人,那是我的私人情緒。在‘討厭’這種情感的作用下,他在我眼中可能做什麼都是錯的。但實際上,他自身並沒有真正地做錯什麼。所以,我又怎麼能因為自己的私人情緒就去遷怒一個無辜的人呢?”
這個回答大概是我所聽過的最能體現高情商的一句話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惡,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和左右,但情商高的人卻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波動,用理智而非情感去與人交流,讓交談的語言進退得當,不是一味退縮,也不咄咄逼人,而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對你產生好感。
和高情商的人交談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哪怕他們與你意見相左,也會在開口說“不對”之前先肯定你的“對”,讓你如沐春風並心甘情願地接受他的不同意見。所以,想要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受人歡迎的談話對象,就趕緊收起那些無謂的好勝心吧,聊天不是辯論,從來不需要分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