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情商的裏子:情商修煉,從認識自我開始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 戈爾曼說:“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著名的“二八定律”也表示,人的成功,有20%取決於智商,另外80%則是取決於情商。智商是與生俱來的,但情商不同,它主要取決於人後天的培養。而要提升情商,就得先從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開始。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是完美的,然而事實上,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存在完美。就像斷臂的維納斯,即便美麗如斯,卻也始終擺脫不了殘缺。這並不奇怪,每個人都有缺點,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正視自己的缺點,誠實地麵對自我。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總統,毫無疑問,他是個令人敬佩的偉人。

小時候的羅斯福並不漂亮,他的牙齒長得參差不齊,還暴露在外,常常被人嘲笑,因此整個人都顯得有些畏畏縮縮。

而且,羅斯福還有氣喘的毛病,每次被老師叫起來念課文的時候,都會因為緊張而使呼吸變得非常短促,牙齒也常常顫動個不停,念出的句子也是含糊不清的,那副樣子真是滑稽得很。

不得不說,那個時候,恐怕沒有任何人能從羅斯福身上發現一丁點兒的個人魅力,畢竟他實在太不起眼了。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人,卻從未放棄過自己。即便有著各種缺陷,但羅斯福並未因此而自怨自艾,而是更努力地奮鬥,改變自己,磨礪自己。

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把短促的氣喘聲變成了悅耳動聽的語言,把自卑的畏縮變成了充滿自信的行動力;他踴躍地參與各項運動,哪怕身體弱小也從不退讓;他為人謙和,總在別人有需要時伸出援手,將自己內心的自憐與自卑一點點地化作坦然與快樂。

不得不說,正是自身所存在的種種缺陷,造就了羅斯福一生的奮鬥精神,讓他在不斷的磨礪中擁有了鋼鐵般的意誌力,並最終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可能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但很多時候,缺陷之處恰恰正是激發一個人生機與活力的地方。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勇敢地正視自己的缺陷,通過不懈的努力去改正它。

一個人想要進步,就得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隻有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自我的突破點,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優秀。有缺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存在缺陷,卻不敢麵對,讓自己活在虛假的自我欺騙中。

勇敢地正視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是一種智慧。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不願意承認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往往是因為不願承受這些缺陷帶來的壓力,也不肯麵對可能出現的失敗和缺憾。但其實,隻要鼓起勇氣,與缺陷麵對麵,你會發現,缺陷帶來的壓力完全可以轉化為動力,重新點燃起我們對生活的熱情與鬥誌!

缺陷就像彈簧一樣,你用力地去擠壓它,那麼它帶來的反衝力也就越大。相反,如果你坦然地接受並正視它,那麼必然能找出彌補這種缺陷的方法,從而活出自我,超越自我,發揮自己的才能與潛力。

缺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缺陷,而不斷地欺騙自己、欺騙別人。要學會用一顆坦然的心、自信的心,去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缺陷是壓力,但也可以成為督促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即便是那些通過努力也無法彌補的缺陷,隻要能夠坦然地麵對和接受,也可以揚長避短,讓自己的優勢得到充分的展現。

古希臘有這樣一則神諭: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不過隻是四個字,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們總是習慣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看著別人的成就或落魄,以此來尋找自己內心的平衡,但卻忽略了,在這個世界上,比認識別人更重要的,是我們得先認識自己。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人與人所擁有的天賦與才能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擅長繪畫,卻對音樂一竅不通;有的人擅長舞蹈,卻對算術無可奈何。如果總是看著別人,卻對自己一無所知,那麼你將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到自己的長處,也永遠無法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

上高中的時候,傑克的老師找到了他的母親,並直言不諱地對她說:“您的兒子理解力非常差,甚至還比不過很多年紀比他還要小的孩子,我們認為他或許並不適合在這裏上學。”

聽了老師的話之後,傑克的母親非常難過,但也無可奈何,畢竟兒子的學習成績真的非常差,哪怕掙紮著念完高中,恐怕也考不上大學。於是,傑克的母親隻得把他領回了家,想著幫他謀一份工作,讓他日後可以養活自己。

一天,母親帶著傑克去上街,路過一家正在裝修的商店,商店門口放著一件手工雕刻的藝術品。看到那件藝術品,傑克似乎非常感興趣,走上去好奇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當時母親也並沒有在意,隻以為兒子又喜歡上了什麼小玩意兒。

可沒想到的是,從見識了那件手工雕刻的藝術品之後,傑克似乎迷上了這個東西,不管見到什麼材料,木頭也好石頭也罷,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磨它們,把它們塑造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傑克的沉迷讓母親感到非常著急,兒子本來就不是什麼聰明的孩子,已經讀不成書了,如今再這麼玩物喪誌,恐怕連工作都不能用心做了。思索許久之後,母親決定,讓傑克遠走他鄉,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事業,同時也體驗一下生活的殘酷。

令人意外的是,多年以後,通過不懈的努力,傑克成為了著名的雕刻大師。直到那個時候,母親才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其實非常優秀,隻是那時他們都還沒有真正認識他、了解他罷了。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真正一無是處的廢物,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不過隻是一個合適的位置和正確的自我認知罷了。

這個社會的確存在一些普遍的標準,人們習慣於用這種普遍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與成就,但普遍卻不意味著絕對或正確。比如讀書,很多人會用學習成績的好壞去衡量一個孩子的價值,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學習成績好的人,未來都能取得大成就,同樣地,也並不是所有不會讀書的人,將來就一事無成。

多少有能力的人,之所以被平凡的現實困住,就是因為他們也總是習慣於用普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看待自己,而不是真正地去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潛力,從而為自己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每個人都是一顆鑽石,但你必須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打磨方式,唯有如此,才能釋放出耀眼的光彩。別人再耀眼,再成功,那也是別人的事情,與其總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想著要超越別人,打壓別人,倒不如多看看自己。

請記住,認識自己,這比認識別人更加重要,隻有認識了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從而走出迷茫,尋找到人生真正的方向。

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最累的人,就是那些總想左右逢源,試圖讓所有人滿意的人。誠然,受到認可與尊重是每個人正常的一種心理需求,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然會遭遇批評甚至辱罵,有時甚至你可能根本沒做錯任何事,也會遭到不公正的對待。

人處於社會之中,就注定會被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或利益關係所牽絆,很多時候,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不管你做什麼,怎麼做,都必然會遭到某些人的非議。如果總是過分地在乎這些非議,總試圖去迎合別人的期待,那麼即便你丟失了自我,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生活,不過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隻有你自己才真正明白你想要什麼,期待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隻有你自己,才有資格規劃自己的人生,決定自己的未來。要知道,別人的期待很難成為你的幸福。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彌爾頓好時學校的田徑場上,邁克爾·約翰遜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好時青少年國際田徑錦標賽”的總決賽。見到邁克爾,孩子們都非常激動,親切地和他打招呼,找他要簽名。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邁克爾給了參加比賽的孩子們這樣一句忠告:“永遠要相信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

這句話事實上也是邁克爾人生的座右銘。眾所周知,邁克爾在田徑場上的跑步姿勢非常特別——挺胸、撅臀、梗著脖子。因為這個奇特又滑稽的跑步姿勢,邁克爾獲得了一個綽號——“鴨子”。後來《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出現之後,他才擁有了又一個新綽號——“阿甘”。

許多人都曾譏諷過邁克爾跑步的姿勢,他從未因此而發過怒,當然,也從來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姿勢。當麵對別人的質疑或指責時,他坦然地表示:“我跑步的姿勢和我的身材有關,是自然形成的。雖然很多人批評過,認為這樣不合理,但我認為很好,因此我一直都這麼堅持。”

正是這樣怪異的跑步姿勢,卻讓邁克爾3次參加了奧運會,並一共奪取了5枚金牌和9枚世界田徑錦標賽的金牌。最具傳奇色彩的是,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國際田聯和國際奧委會為了邁克爾竟破天荒地專門修改了田徑賽程,將400米與200米半決賽之間的休息時間從50分鍾調整到了4個小時。最終,在這一體貼的調整後,邁克爾一舉拿下了400米和200米兩個項目的金牌。

邁克爾怪異又滑稽的跑步姿勢始終被人津津樂道,在田徑場上,他跑步的樣子總是顯得那樣特立獨行,然而,不管多少人對這種奇特的姿勢進行指責,卻都無法否認他在田徑項目上的成功。

在別人眼中,邁克爾的跑步姿勢或許既不雅觀,也不科學,然而,隻有他自己才知道,這樣的姿勢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能夠讓自己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如果他因為別人的眼光或意見而盲目地對自己的跑步姿勢進行糾正,那麼恐怕就無法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潛力,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了。

我們生存於這個世界上也是如此,如果總是迎合別人的期待,在意別人的眼光,那麼終究隻會自尋煩惱,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和不滿之中。人生大部分的焦慮、困惑、煩惱和麻煩,實際上都來自於對他人意見和想法的擔憂。但其實仔細想一想,別人怎麼想真的那麼重要嗎?別人對你不滿意,對你指手畫腳,又能對你造成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嗎?生活是自己的,唯有自己,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人生在世,總是難以避免會遭遇失敗。在失敗麵前,有的人會選擇苛責埋怨,把自己的失敗歸咎在時運或他人身上;有的人則會積極反省,哪怕不全是自己的責任,也不會咄咄逼人,而是在承擔責任的同時反省自己的不足。

前一種人隻會怨天尤人,永遠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後一種人,失敗之於他而言,不是挫折而是財富,因為在每一次失敗中,他都能夠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幫助自己向成功邁進一大步。

在檢閱隊伍的時候,一名軍官突然注意到,有一名士兵頭上戴的帽子尺寸太大,都快要擋住他的眼睛了。於是軍官就走到了這名士兵跟前,大聲問他:“為什麼你的帽子會這麼大?”

士兵立即高聲回答:“報告長官,不是我的帽子大,是我的頭太小了!”

聽了士兵的話,軍官又問道:“這有什麼區別?頭太小不就說明帽子太大了嗎?”

士兵用堅定的聲音果斷地回答道:“報告長官,作為一名軍人,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從其他地方給自己找借口!”

聽完士兵的回答,軍官滿意地點了點頭,大步離開了。

幾十年後,這名士兵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統帥之一,他就是艾森豪威爾將軍。

是帽子太大還是頭太小?這兩者看似沒有什麼區別,但所反映出來的態度卻大為不同。抱怨帽子太大的人,會將一切問題都推給“帽子”,把所有失敗都歸結在“帽子”頭上,這樣的人無論何時都不會反省自己存在的問題。

而認為是自己頭太小的艾森豪威爾卻不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作為一名軍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畢竟不管遭遇什麼事情,我們真正能夠掌控的,也隻是我們自己而已。所以,想要成功,與其總去抱怨外界的原因,苛責他人的過失,倒不如好好從自己身上反省,盡可能讓自己做事更加周全,從而彌補外界不穩定因素帶來的失敗隱患,為下一次成功的機遇做好準備。

生活中總會發生很多我們無法預料的意外,比如說好去遊樂場,卻突然碰上大雨傾盆;差不多已經到手的工作機會,卻聽說被人“走後門”搶走;一直堅持不懈追求的理想,卻在付出百般努力之後依舊成功無望……在這些事情中,有的因素是我們能夠掌控的,而有的因素則是我們掌控之外的。對於掌控之外的那些因素,不管我們多麼不甘,多麼憤恨,多麼痛心,都無力去左右它們。我們真正能夠做的,隻是牢牢地掌控住我們所能掌控的東西,比如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自己的學識、拓展自己的社會關係等等,以便增加我們的籌碼。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失敗者之所以與成功無緣,並不是因為他們自身能力不足,或是命運多舛,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不懂自省。在麵對失敗的時候,每個人都可能陷入負麵情緒,並將這些負麵情緒遷怒在環境或他人身上,從而喋喋不休地抱怨。如果不能及時地從這種不良情緒中脫困,積極反省,吸取教訓,那麼即便有下一次機會,恐怕也隻能重蹈覆轍。

我們無法讓世界改變,讓他人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當一個人學會改變自己的時候,才能更好地與社會接軌,也才能更好地在大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與方法,從而戰勝各種未知的困難,在嚴峻的競爭中打拚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簡·愛》中,簡對羅徹斯特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貧窮,低微,不美麗,但當我們的靈魂穿過墳墓,來到上帝麵前,我們是平等的。”貧窮弱小的簡,富有強大的羅徹斯特,不管是社會地位還是外在條件,兩個人都天差地別,但即便如此,在羅徹斯特先生的麵前,簡卻依然能夠直起腰板,理直氣壯地告訴他——“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也正是這樣的簡,才能贏得羅徹斯特先生的尊重和愛情。

在生活中,像簡這樣平凡的普通人比比皆是,他們就如同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一般,隨處可見,而那些如同羅徹斯特先生一般的成功人士,則像那高潔的康乃馨、豔麗的玫瑰花,被擺在精致的櫥窗背後。雖然野菊花不如康乃馨、玫瑰花那般值錢,也不如它們那樣引人矚目,但野菊花同樣有著屬於自己的美麗,同樣有著令人愉悅的獨特香氣。

所以,哪怕你隻是平凡無奇的野菊花,也應記得為自己喝彩。哪怕你貧窮、弱小、低微,隻要你不曾輕賤自己,那麼你的心、你的靈魂與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並沒有什麼不同。在社會上,人的身份或許有高低之分,但靈魂卻無貴賤之別,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天生就比別人差,即便隻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無奇的一滴“水”,也能折射出絢麗的彩虹。

野田聖子曾擔任過日本的郵政大臣這一職務,她無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初入社會的時候,她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卻是清潔廁所。

那時候,野田聖子還是個正值青春妙齡的少女,和所有胸懷激情的年輕人一樣,她也渴望能找到一份體麵並且薪酬高的工作。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她得到的第一份工作並不體麵——清潔廁所。她曾想過放棄這個工作機會,但在猶豫許久之後,她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並暗暗告訴自己:“哪怕一輩子都隻能做清潔廁所的工作,我也要成為清潔廁所最出色的人!”

有了這個信念和目標之後,野田聖子給自己的工作製定了嚴格的要求:一定要讓馬桶光潔如新,讓馬桶裏的水達到可以喝的程度。製定了這個標準之後,為了激勵自己,並證實自己的工作成果,她多次親自喝過馬桶裏的水。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野田聖子把這份眾人眼中“低賤”而又“肮髒”的工作做到了極致。也正是因為這種追求完美的精神,野田聖子最終一步步登上了人生巔峰,成為了日本的郵政大臣。

人這一生會經曆許多事情,而這些事情中,有很大一部分或許都是不盡如人意的。在遭遇坎坷與挫折的時候,如果我們因此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忘記了為自己喝彩,那麼很可能會就此沉淪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摧毀中不可自拔。但如果我們能夠堅定信念,堅持做好一切能夠做到的事情,那麼相信有一天,成功一定會光臨我們。

就像野田聖子,對於年輕而充滿激情的她而言,一份清潔廁所的工作顯然並不符合她的期待,但她並未因此放棄自己,也未因此就看輕自己,而是在接受現實的同時整理好心情,為自己加油鼓勁,哪怕是最簡單的工作,也要將它做到最好,總到完美。

所以請記住,隻要你不曾放棄生活,那麼命運就永遠不會放棄你;隻要你還記得為自己喝彩,那麼終究有一天會收獲掌聲。

有的人說話總是習慣“夾槍帶棒”,一句好話都愣是能說出“罵人”的感覺。有這種習慣的人通常心性都較為敏感,對人的防備意識也比較強,就像刺蝟一樣,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習慣性地豎起鋒利的“刺”來保護自己。

雖然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過重的防備意識就如同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一座高牆一樣,擋住惡意的同時,也變相地拒絕了他人的善意,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很顯然,這對於我們的社會生存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我們應該懂得用頭腦去分辨善意與惡意,不能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也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一律把人“拒之門外”。很多時候,別人給予你的建議和幫助,很可能隻是純粹的善意,而懂得接受並享受別人的善意,也是提高情商的一門必修課。

比如當你表示想要去某家店買一件佩戴的首飾時,朋友突然告訴你,你想去的那家店東西不太好,推薦你去另外一家他常去的店。如果你心性過於敏感,那麼可能會有兩種反應:

第一種:心裏覺得朋友在向你炫耀他的消費水平,所以對朋友的態度變得冷淡下來;

第二種:覺得不喜歡朋友推薦的店,於是直接果斷地拒絕對方的提議。

不管是哪一種反應,實際上都表露出了一種本能的抵觸和拒絕。事實上,不管朋友究竟是抱著怎樣的想法或目的說出的這一建議,至少初衷都是為了讓你有更多的選擇,這種時候,為什麼不愉快地表示感謝呢?或許你未必會真的在那家店消費,但你所傳達出的態度對於你與這位朋友的交往卻是非常重要的。

曾遇到過這麼一件事:

一個朋友是個“富二代”,家庭條件很好,畢業之後就直接進了家族企業,過上了有車有房的瀟灑生活。因為從來不差錢,所以出門在外的時候,他對朋友都特別大方,常常請客吃飯,並且經常主動負擔起吃飯完畢後開車送人回家的任務。

按理說,這個朋友做人那真是沒得說,可偏偏有個同學卻非常看不慣他,經常在背後說他的不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那個同學之所以討厭他,恰恰正是因為他的慷慨和熱情。按照那個同學的說法就是,不管是他請客吃飯,還是開車送人回家,都是想要在眾人麵前炫耀,彰顯自己條件好,有錢有車,從而在他們這些“窮人”身上找尋優越感……

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那種喜歡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優秀,從而找到滿足感和優越感的人,但同樣,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存在那種隻是想單純地向周圍的人表達善意的人。就像這位“富二代”朋友,因為自身條件好,所以他會有意識地去多承擔一些花費。對於他來說,這可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在一些較為敏感的人看來,可能這種善意就變味了。

很多時候,對別人的善意不領情,甚至習慣以惡意去進行揣測的人,通常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他們看來,別人對他們的好,必然都摻雜著目的和企圖,因為在他們心中,並不認為自己是個足夠優秀值得別人真誠以待的人。這其實也從側麵反映了他們內心的脆弱和自卑。

其實,懂得接受並享受別人的善意也是一種美德,一種豁達。接受別人善意的饋贈與幫助,然後在適時的時候給予回報,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一點點建立起來的。所以,當別人向你伸出善意的手時,請勇敢地去握住他,別讓冷硬的拒絕和過分的戒備毀掉一段真誠的友誼。

情商修煉,核心就在於控製力的提升。

1960年,著名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曾經做過一個軟糖實驗。他在某幼兒園召集了一群四歲的小朋友,並在每個人麵前都放了一粒軟糖,交代他們說,老師會離開一會兒,在此期間不許偷吃糖。等老師回來之後,聽話沒有偷吃糖的小朋友將再獲得一顆糖,而偷吃了糖的小朋友自然就沒有獎勵了。

老師離開之後,研究人員偷偷觀察了小朋友們的舉動,發現一部分小朋友開始蠢蠢欲動,把手伸向軟糖,然後又縮回來,又伸過去……來回幾次之後,有的小朋友忍住了,有的小朋友則還是把糖吃了。

一段時間後,老師回到教室,果然如之前交代的,給沒有吃糖的小朋友們又分別獎勵了一顆糖。

後來,米歇爾繼續對這群參加實驗的小朋友進行跟蹤觀察。他發現,在上初中之後,那些當初控製住自己沒有偷吃糖的小朋友,大多數成績和表現都要比那些當時偷吃了糖的小朋友好得多,他們更有毅力,也更有合作精神。這種差異性一直到進入社會後也依然存在。

在這個軟糖實驗中,瓦特·米歇爾所考驗的,正是小朋友們的自我控製能力,而事實也證明,自我控製力強的人,顯然比那些自我控製力弱的人要更接近成功。而控製力也正是高情商的核心力量,一個人情商的高低,與他的自我控製能力強弱是有直接關係的。所以我們才說,要修煉情商,關鍵還在於自我控製力的提升。

很多人認為,所謂情商高,指的就是一個人世故圓滑,做事麵麵俱到,顧及別人的感受。但實際上,這種認知是非常不準確的。情商的主體不在於“關注別人”,而是在於“控製自己”。情商是一個人情緒、情感、意誌、耐受挫折的能力或品質等等方麵的綜合體現,可以說,在人際關係中,情商所反應的,其實就是一種與人交往時的合作態度。

一個人情商的高低,關鍵還要看他的自我控製力。比如決定從此要奮發向上,可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時候覺得還沒睡夠,非常難受,這種時候,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計劃貫徹實施,關鍵就看你的自我控製能力。如果連一個起床都做不到,就更別說其他的事情了,所以我們才說,情商的高低,往往決定了成功的可能性。

一個情商高的人,必定是一個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並且為自己的情感負責的人。在遭遇挫折與痛苦的時候,他同樣會悲傷、會難過,但更重要的是,他會懂得控製自己的行為,並以一種更為安全理智的方法來慢慢修複自己,讓自己的生活繼續正常向前,盡可能地減少情緒或情感帶來的衝擊。而這一切,則都是自我控製力的一種體現。

所以我們才說,想要提高情商,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提升我們的自我控製能力,爭取把那些猛烈的、不可控製的情緒變得可控。

情商高的人和情商低的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內心激烈衝突的情緒時,情商高的人往往會通過一些途徑,來幫助自己發泄激烈的情緒,讓這些情緒變得合理化,比如進行一段時間激烈的體育運動,或者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等等。而情商低的人則習慣於把希望寄托於別人身上,渴望通過別人來滿足自己,就像不懂事的孩童,一旦不高興便期望身邊的人來哄著自己,逗自己開心。

所以說,情商的高低不僅僅決定了你成就的高低,同時也與你的幸福感息息相關。情商高的人總能將自己的幸福體驗抓在手裏,而情商低的人卻總把自己的幸福寄托於他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