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版圖的改變

先來總結中國經濟上半場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跑馬圈地。

什麼是跑馬圈地?

所有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會經曆一個資本的原始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像“跑馬圈地”。一旦社會的生產力得到解放,抓住機會的人就會加足馬力往前衝,誰的馬力大誰搶的地盤就多。

17世紀左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產階級革命新貴把很多土地變成了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著名的圈地運動。法國、德國、荷蘭等也都出現過圈地運動。

中國經濟原始積累的過程有兩大紅利:第一,人頭紅利,針對的是製造業和房地產;第二,流量紅利,針對的是互聯網行業。

先看人頭紅利。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按人頭數錢,就看誰搶的人多了。

但還有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就是:中國人口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盡管我們已全麵實施了二孩政策,但從2017年開始,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回落,隻有5.32‰。

與此同時,北京、上海這兩座超級大都市已經在控製人口增長,數據顯示北京和上海兩地常住人口40年以來首次同時出現負增長。

很多事物的拐點,往往從人口的拐點開始。

2018年之前的房地產,依靠的是大量人口進城的紅利,而現在隨著人口增長的放緩,這種模式也走到了盡頭。

2018年之前的製造業,依靠的也是大量廉價勞動力的紅利,而現在隨著勞動力的減少,用工成本就水漲船高,勞動密集型企業徹底沒了出路。

既然外部流入人口越來越少,那就隻剩一個出路:盤活存量。

房企開始進入“盤活存量”和“生活服務”的時代,從“拿地建房”向“構建生活社區”升級。

未來城市的特點,用一個詞可以概括:人以群分。城市一定會出現一個個不同主題的群居社區,並需要有配套的服務,然後更好地服務好這一群人,這才是房企應該思考的問題。

同理,製造型企業也必須看清未來產品的方向,定製化和個性化產品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按需生產”的時代正一點點接近,必須找到自己服務的精準人群,建立鏈接。

實體企業的上半場,我們做了A業務,會進一步開拓B業務,那是因為社會基本結構還沒完善,所以有這樣的機會。

實體企業的下半場,你立足於A業務,必須不斷深挖這個業務,你要構建一道高高的城牆,讓別人望而生畏。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我們經營的是商品,人圍繞商品在轉;中國經濟的下半場,我們必須學會經營人,人才是真正的財富。

再來看看流量紅利。

2019年之前的互聯網是上半場。

互聯網的上半場又可以分為兩大部分,PC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

在PC互聯網時代,中國誕生了諸如新浪、騰訊、阿裏巴巴、百度、京東、搜狐、網易等互聯網公司。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靠從QQ到微信的自我革命站得更穩;淘寶也掀開了手機淘寶的篇章;新浪依靠微博得以發展。與此同時,還誕生了今日頭條、滴滴、美團、拚多多等小巨頭。

無論是PC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都是“流量為王”的時代,是流量在主導一切。流量就像水源,隻要有流量就能孕育生命,水到之處綠樹成蔭,然後枝繁葉茂。

但是,一方麵高速增長的人口勢態已經不在了;另一方麵,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凡是能搬到線上的人基本已經都搬上去了。

我們已經明顯地感覺到,現在的互聯網行業,無論是成熟平台還是創業者,從外部獲得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

互聯網的上半場,我們搶占的是用戶規模,我們通過廣告活動及獎勵來不斷提升下載量。

互聯網的下半場,我們搶占的是用戶時間,每個用戶的停留和使用時間及頻率,才是最關鍵的。

跑馬圈地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搶人數”和“搶地盤”時代的結束。

既然地盤和人數都已經被劃分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你必須經營好你的一畝三分地了。

既然機械式地從外部獲取流量越來越難,那就必須從盤活自身存量入手。反正線上的地盤就那麼大,互聯網企業的一大出路就是去線下搶地盤。

都說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什麼是產業互聯網呢?簡而言之,就是能夠深刻改變實體行業的互聯網。

互聯網的優勢是可以改變生產關係,改變生產關係就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實體的供應效率、運作效率和協作效率。

在下半場,互聯網開始進入“深挖用戶”和“服務實體”的階段。未來,那些能夠徹底掌控實體供應鏈的互聯網企業,那些能夠真正提升實體運作效率的互聯網企業,那些能夠促進實體之間協作效率的企業,一定能勝出。

互聯網的上半場,大家隻顧去搶別人的地盤,天天忙著革別人的命,現在地盤搶得差不多了;互聯網的下半場,輪到革自己的命了。

數年之前,傳統企業就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的概念,現在,互聯網企業必須提出“精細化運營”的思路了。

到2018年底,中國的幾大互聯網巨頭,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幾乎全部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與此同時,最近很多互聯網企業年底裁員的消息也不斷傳出。這其實都很正常,它說明一個事實: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當人口和流量紅利結束之後,打鐵還需自身硬,現在都到了優化自身結構的階段。

這也說明互聯網的上半場,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他們可以坐享其成。互聯網的下半場開啟之前,一定要先優化自身組織。

曆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組織,每到一定階段都會形成一小撮既得利益者,拿掉既得利益者才是自我革命的根本。

互聯網的下半場,也可以讓我們做一個這樣的總結: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主要解放的是C端(消費者或用戶),一切都為讓人民大眾的生活更加便利,平台和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發展更多的客戶而努力,不斷地跑馬圈地。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主要解放的是B端(企業或組織),我們的工作重心需要轉移到提升企業或組織的運作效率上。因為,當人均GDP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人的管理成本也會越來越高,企業的管理成本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生死存亡。

在下半場,那些靠人海戰術、堆人戰術的企業一定會被淘汰。同時,將有大量企業開始為提升效率而買單,很多業務開始從to C 向 to B轉變。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解決的是“生產效率”的問題,我們不斷地擴大生產,壓縮成本,改良工藝等,因此我們生產出了許多物質和產品。現在的問題是,很多產品並沒有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裏去。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需要解決的就是“分配效率”的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各種辦法提升分配效率,比如很多租賃型、共享型經濟就是在盤活沉睡的社會資源,很多互聯網企業的定位就在此。

世界經濟的核心問題已不是“生產效率”的問題,而是“分配效率”的問題。經濟重心需要從提升“生產效率”升級到提升“分配效率”。

一方麵,關注“分配效率”會逐漸使生產走向“按需生產”,不同的人有不同層次的需求。人們對需求的提升會倒逼生產水平的提升,從而出現更多的高端製造企業。

另一方麵,未來會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誕生,它們專注於發掘沉睡的社會資源,進行自動匹配,轉化成各種收益。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是外向型經濟,依賴的是外國資本,世界級的大市場。2001年加入WTO是中國經濟史上濃重的一筆,簡而言之,是靠世界經濟這個大輪子帶動中國。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是需求型經濟,必須依賴中國人的消費水準,必須提高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品位,必須在產品的先進性方麵引領世界,簡而言之,就是中國開始帶動世界的發展。

這一點可以從“廣交會”到“進博會”的轉型看出來。“廣交會”始於1957年,迄今為止已持續辦了大半個世紀,首屆“進博會”也在2018年召開。“廣交會”主要是為了讓中國的產品出口,而“進博會”主要是讓國外的產品進來。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從“賣全球”到“買全球”,就像一場乾坤大挪移,象征著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大逆轉,同時也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好的產品要進來。

那麼,作為國內的製造業企業,是不是做好了與其產品質量競爭的準備?同時,作為國內的互聯網企業,能不能把這些產品更快、更好地送到消費者手裏?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隻要把美國的互聯網模式照搬過來,基本就可以成功了,百度、騰訊、阿裏巴巴等都是這樣成功的。中國經濟的下半場,隻要把中國的互聯網模式複製到海外,就可以大概率成功了。有很多人已經開始踐行,同時,現在也有很多國家開始照搬中國的互聯網模式,如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遵循的是“鋼筋泥土”的模式。我們搭建好了社會的基礎設施,就好比給社會建好了框架。中國經濟的下半場,將升級成“精耕細作”的模式,我們需要往框架裏填充各種內容,文化、旅遊等項目將成為核心,中國正在走向“軟實力”模式。

可以說,中國經濟的上半場是努力融入世界,中國經濟的下半場是努力帶動世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層次的發展理念。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裏,我們為了融入世界,完全遵從了遊戲規則,那就是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美國的設計、日韓的原器件、中國的裝配、資源國的原材料和能源,然後銷往全球;當然,各國掙到的都是美元。

美國以信用背書,讓這些國家掙到錢後再去買美國國債。於是,這些發行的國債又讓輸送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了美國。結果大家辛苦賺到的美元,又刺激了美國的資本市場,然後再以資本的形式向海外輸出,從而操控世界其他國家的各種產業。這樣循環往複地生利,美國就隻管坐享其成,穩坐全球食物鏈的製高點。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美國這種循環往複的遊戲越來越玩不下去了,中國人的奮發向上,也使中國不可能永遠隻是其中一個生產環節。所以,我們提出“一路一帶”、搞“自貿區”、搞“進博會”,其實就是在帶動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給世界貢獻了各種各樣的產品:衣服、鞋子、玩具等,被定位為“世界工廠”。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給世界的貢獻將不再隻是產品,而是能深刻影響人類的文化、模式及係統。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其實也是世界經濟的下半場,我們必須明白身上的重擔,同時也要對自身充滿信心。

中國經濟正在駛入新的快車道,現在,我們又一次站在了曆史的岔路口張望。這次,我們的責任更大,因為我們每邁開一步,世界都會緊隨其後。

這不僅要求中國承擔更重大的曆史責任,也要求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放大自己的格局和視野,千萬不要隻停留在傳統的秩序裏沮喪、萎靡。手裏拿著錘子的人看什麼都是釘子,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悲觀的。

這就像我們登山,雖然空氣越來越稀薄,爬得越高越孤獨,但是,我們看到的風景和享受的境界,已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