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29919607866,7259681029907024932,6988533058454457381,7348643420082031678,7316456980388793406,7259681030645222461,7294567277649726498,7259681029915413539,7259681030364204044,6867361923558542343,734128902536325023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種思想曆久不衰並不是好事,因為思想本身最終總是要變得陳腐的。人是社會的,總是不斷把社會推向進步和光明。
著名詩人愛默生說了一句哲理性的名言:“一個人的樣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個樣子,他不可能是別種樣子!”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長相,決定了他的一切。隻要我們知道他在想什麼,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們的做事方式,完全決定於我們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傷感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為了改變我們的做事方式,增加我們做事的資本,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去創造,去變革。
一位大藝術家曾對他的模仿者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實在是智者之語。
學習,免不了要模仿,模仿或許是必不可少的學藝階段,但若止於模仿就會毀了模仿者的才華。我們見到過這樣的畫家:他們學習某家某派的筆墨可以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也喜歡以某某後人自詡。但是,他們也因此永遠生活在這某家某派的陰影之中,不能成一家之貌,立一家之言。他們的最高成就不過是“似”,而“似”是沒有創造的。
成績卓著的人,擅長在模仿中汲取精華,絕不生硬地模仿,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模仿隻是用來拓展自己的思路、增強自己的鑒別力。
許多精英之所以能夠一枝獨秀,在於他們模仿之後有所創新。他們會從優秀者的身上發現最核心的優勢,加以學習,於是身邊的人越優秀他們自身也越優秀。不過,他們絕不會隻是生硬地模仿優秀人士的外部行為。
亨利·福特出身寒微,所學無幾,又毫無靠山,但是在短短10年間,他就克服了這些缺陷,在25年之內,成為全美乃至世界頂級富豪,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可是,你是否深究過他成功的奧秘?根據福特的個人發展來看,自從他與愛迪生結為至交後,個人發展開始突飛猛進,而他最卓越的時代,始自於結識弗史東、柏勞斯和伯班克之後,這些人都是智能超群之輩。而福特將他們的聰明才智、知識經驗和精神力量集合起來,為自己的腦力整合,但他並不是一味地模仿,否則為什麼隻有他一人成為汽車大王?
巧妙、有效地模仿是經過大腦整合的,不諳此道、一味模仿的人會窘態百出。
斯迪克快畢業時叔叔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孩子家境貧窮。一天,他走進一家銀行,希望找一份工作,但被拒絕了。他抽泣著,嚼著從好心的姑媽那裏偷來的一分錢買來的甘草糖,一聲不吭地沿著銀行的大理石台階跳下來,彎腰從地上撿起一樣東西。銀行家以為他要用石頭擲他,於是躲到了門後,卻看到那個孩子將撿起的東西裝進口袋。
“過來,孩子!”銀行家叫道,“你撿的是什麼?”“一個別針唄!”孩子回答。“你是個乖孩子嗎?上過學嗎?”銀行家又問。“是的。”孩子回答。於是銀行家用金筆寫了個“St.Peter”,問小孩是什麼意思。“鹹彼得。”小孩並沒上過學,所以他把“Saint”的縮寫“St.”誤認為是“Salt(鹹的意思)”了。
銀行家並沒有責備這個小孩,相反讓他做了自己的合夥人,分給他一半的利潤並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他擁有了銀行家的一切。
斯迪克認為這個故事對他很有啟發。於是,6個星期裏他每天都去一家銀行的門口找別針兒,他盼著銀行家把他叫進去,問:“你是個乖孩子嗎?”然後問“St.John”是什麼意思,他就會回答是“鹹約翰”,接著銀行家請他做合夥人並把女兒嫁給自己。
終於有一天,一位銀行家問斯迪克:“小孩兒,你撿什麼呀?”
“別針兒呀。”斯迪克謙虛有禮地說。
“讓我瞧瞧。”銀行家接過了別針。
斯迪克非常興奮,他摘下帽子準備跟著銀行家走進銀行,變成他的合夥人,再娶他女兒為妻。
但是,事情並沒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銀行家說:“這些別針是銀行的,快點離開,要是再讓我看見你在這兒瞎轉悠,我就放狗咬你!”
斯迪克走開了,那別針也被吝嗇的老頭沒收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別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能行。聰明的人會探究別人做得好的深層原因,而不隻是模仿著去“撿別針”。
每個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因此每個人應在年輕時,設法找到自己的優點,並且把它充分地發揮出來。
猶太法典說:“如果你不做自己,那麼要叫誰來做你呢?”我們不可能成為別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自己了。我們更不可能成為別人的複製品,還可以當得跟所複製的對象一樣好。因為別人正是在發揮他自己的優點,才能夠有那樣的成績,而我們怎麼會剛好也具備了像他一樣的優點呢?正如魚無法模仿鳥去學飛一樣,魚隻能利用自己的長處,往遊泳方麵去發揮。
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激情,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盡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會事與願違,同時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缺乏誠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難發現,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標尺和參照物。大多數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能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鬧劇。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做自己終生奮鬥的方向,那麼,他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身的快樂和幸福。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受到被迫退學的命運。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受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羅丹的父親曾感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3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如果以上列舉的這些成功人士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們應慶幸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應該把自己的稟賦發揮出來。經驗、環境和遺傳造就了你的麵目,不管是好是壞,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園地;不管是好是壞,你都得彈起生命中的琴弦。就像道格拉斯·瑪拉赫在一首詩中表達的那樣: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上的高鬆,那就當棵山穀裏的小樹吧——但要當棵溪邊最好的小樹。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當叢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隻麝香鹿,那就當尾小鱸魚——但要當湖裏最活潑的小鱸魚。
我們不能全是船長,必須有人也當水手。
這裏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
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
培養健全的心態將帶給你平安、自由。切記:不要模仿別人,要發現自我,秉持本色,回歸本性。
創新得自於積極的、充分的思考。最成功的人士強調: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終絕不會富有。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整天埋首於他人所設計的程序,永遠隻是拾別人牙慧,又哪裏有可能成功呢?所以要盡可能選擇新視角,力爭看到事物的新側麵。
許多年前,好奇的記者們聽說大街上有人賣一塊銅,要價28萬美元,常人看來這塊銅隻值9美元。於是這個人被請進電視台。此人是位藝術家,他講述了喊價的道理:一塊銅如果什麼都不是價值9美元,製成門柄,價值就增為21美元,製成工藝品,價值就變成300美元,假如製成紀念碑,那就該值28萬美元了。華爾街的一位金融家被他的創新說法打動了,請他用那塊銅製成一尊成功人士的胸像,價值為30萬美元。同一塊銅價值可以是區區9美元,也能激增至30萬美元,其間的差額就是人的創造力。
有位名叫富安宏雄的日本人得了肺病,卻無錢醫治,隻好躺在床上休養。心煩意亂之際聽到水壺“哢嗒哢嗒”的聲音,一氣之下,他用錐子向水壺紮去。很巧,錐子正紮在水壺蓋上,哢嗒聲立刻消失了。富安宏雄眼睛一亮,是否能搞一項發明呢?最終他成功設計了報警水壺並申請了專利。日本製壺公司采用了他的發明,贈送獎金290萬日元。一個人從身無分文變成百萬富翁,其中的訣竅也是人的創造力。
一位得道仙人有一根“點石成金”的食指,不論你想要什麼,他隻要用食指輕輕一點,就能變出來。一天,仙人遇到了一個乞丐,頓生憐憫之心,便用神奇的食指為乞丐“點”出了食物、衣物等許多東西。最後,仙人親切地問:“你還想要什麼,盡管說,我會讓你滿足的。”那個乞丐想了想,怯生生地說:“我想要您那根‘點石成金’的食指。”
人們在講述這個故事時,總是指責那位乞丐貪得無厭,其實,反過來想,那位乞丐確是聰明至極,試想,仙人“點”出再多的東西也有用光的時候,如果自己有了“點化”的本領,豈不一勞永逸?創新能力就像那根“點石成金”的食指,如果身邊有人擁有,偶爾為你“點化”,當然是幸事,不過,要是自己也有一根這樣的“食指”,豈不更妙!
大多數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沿著以往熟悉的方向和路徑進行思考,而不會另辟新路,這叫思維定式,它是創新思維的頭腦枷鎖。
拿破侖是法國偉大的軍事家,他經常采用以攻為主的戰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軍一直沿襲拿破侖的用兵之道,主張“遇敵即須攻擊”。由於當時已是機關槍稱雄之時,防守者占明顯優勢,故開戰後法國碰了釘子。但在凡爾登要塞,法軍以守取勝,使40萬德軍損失慘重。誰知,這一勝利卻使法軍作戰思想逆轉,“防禦萬能論”又占了上風。為了與德國對抗,便精心構築“馬其諾”防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軍統帥仍未能正視現代攻擊戰術的進步,而寄全部希望於“馬其諾”,夢想再打一個“凡爾登”保衛戰,結果導致了失敗的悲劇。
我國著名軍事家孫子說:“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戰爭的取勝之道是難以重複的,而需要將作戰的方法應用於不斷變化中。法國的悲劇,正是陷於思維定式的結果。
科普學家阿西莫夫從小就很聰明,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分左右,屬於“天賦極高”之列。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熟悉的汽車修理工。“嘿,博士!我給你出一道題,看你能不能答出來。”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他的問題:“一位聾啞人想買幾根釘子,就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食指立在櫃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於是售貨員明白了他想買釘子。聾啞人走後又來了一位盲人,他想買一把剪刀,請問,他會怎麼做呢?”
阿西莫夫立即回答:“他肯定會這樣——”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汽車修理工聽了阿西莫夫的回答開心地笑起來:“哈哈,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隻要開口說‘我要剪刀’就行了,幹嗎做手勢呀?”修理工接著說:“其實在問你之前我就知道你肯定答不對,因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
思維定式簡單地說就是把對待事物的觀點、分析、判斷,都納入了程序化、格式化的套路,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判斷僵化、機械,從而失去了它的靈活性。
對於思維定式,也不能全盤地予以否定。比如,你腦子中存有家庭的思維定式,它包括你的家庭位置、周圍環境及家庭內部環境和人員組成等等,它對你來講就是有用的,你每天回家就不用再想一想我的家在哪兒?我的妻子兒女是誰等一些問題了,甚至連你喝醉了酒的情況下也能找到家門。這是指對待簡單的方麵而言的,它有一定的快捷作用。而對於一些複雜的問題,就不能再沿襲此類的套路。
思維枷鎖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它的最大特點是形式化結構和強大的慣性。當我們麵臨新情況新問題而需要開拓創新的時候,它就是一隻“攔路虎”。正如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所說:“妨礙人們學習的最大障礙,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坎貝爾做過修鎖匠,他有一手絕活,能在短時間內打開無論多麼複雜的鎖,從未失手。他曾誇口說在1個小時之內,可以從任何鎖中掙脫出來,條件是讓他帶著特製的工具進去。
有一個小鎮的居民,決定打擊一下坎貝爾的氣焰,有意讓他難堪一回。他們特別打製了一個堅固的鐵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複雜的大鎖,請坎貝爾來看看能否從這裏出去。
坎貝爾想都沒想就接受了這個挑戰。走進鐵牢後,坎貝爾取出自己特製的工具,開始工作。半小時過去了,坎貝爾用耳朵緊貼著鎖,專注地工作著;45分鍾,1個小時過去了,坎貝爾沒有像他先前所說的那樣能從鎖中掙脫出來,相反,他的頭上開始冒汗,因為他從來沒有如此狼狽過。2個小時過去了,坎貝爾依舊沒有打開這把鎖。他筋疲力盡地將身體靠在門上坐下來,結果牢門卻順勢而開。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小鎮居民根本沒有將這個牢門上鎖,那把看似很厲害的鎖也隻是一個擺設而已。
小鎮居民成功地捉弄了自負的坎貝爾。
坎貝爾為什麼被小鎮居民捉弄?就在於他隻想到那把看上去非常複雜的鎖。他固定的思維告訴他,隻要是鎖,就一定是鎖上的。其實,門沒有上鎖,隻是坎貝爾的心裏上了鎖。
要想有創新思維,就要打破思維枷鎖。既然要打破,就要知道它們的樣子。
頭腦中的思維枷鎖有許多種,其中與創新思維有關且影響較廣的主要有下麵幾種。
1.從眾枷鎖
例如,當你把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告訴一個朋友時,他說:“你錯了!”再告訴第二個朋友,還是說:“你錯了!”於是,你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看來我確實是錯了!”
2.權威枷鎖
專家說:“吃魚有助於長壽。”我們就多吃魚。專家說:“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我們相信了。我們對權威的話全盤接受,並不去考慮得出結論的理由。久而久之,權威枷鎖形成了。
3.經驗型枷鎖
一位心理學家同時問了1 00名高中生和1 00名幼兒園小朋友同一道題:某位舉重運動員有了弟弟,但是這位弟弟卻沒有哥哥,這是怎麼回事?測試結果令人吃驚,高中學生考慮時間和錯誤率都高於幼兒園小朋友。“經驗”讓高中生認為舉重運動員是男性,而小朋友們沒有這種“經驗”,因此不受它的束縛。
4.書本型枷鎖
前麵阿西莫夫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5.自我中心枷鎖
人們總是習慣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觀點、立場和眼光去思考別人乃至整個世界,從而為自己套上了自我中心的枷鎖。
6.求穩枷鎖
人們在內心深處不敢冒險,希望一切都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於是“創新”之類的事就被拋諸九霄雲外。
7.唯一答案型枷鎖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不止有一個答案,但我們很多人找到一個時,就終止尋找,創新自然無從說起。
有一個醉漢晚上被一堵牆擋住了去路,他摸著牆走了一夜也沒走出去。天亮時醉漢醒了,發現昨天摸著走了一夜的原來是一個圓形的郵筒。思維枷鎖就像這個郵筒,假如你扶著它不放手,就永遠走不到想去的地方。
創意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機會從旁幫一把,才能發揮作用。
我們身邊的大機會可以使人一步登天,然而,它卻隱藏得很深、很遠,更不易被發現,這要求有心人目光敏銳,能遠能近,從蛛絲馬跡中洞悉大機會的降臨。在大多數人都認為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善於策劃的人會另辟蹊徑,走出一條別人從未想到過的坦途。
奧運會能為舉辦國帶來巨額收益,現在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以前的各屆運動會都是虧本買賣,主辦國均為此付出了昂貴的經濟代價。
1984年國際奧委會決定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第23屆奧運會,美國政府和洛杉磯政府得悉這一消息後表示不予經濟援助,但又不願放棄這一機會。正在兩難之際,美國第一旅遊公司副董事長,40歲的尤伯·羅斯挺身而出,答應“自籌資金,不要政府一分錢”,非但如此還誇下海口:“我個人承辦,這次奧運會,要淨賺2億美元。”當時別人都認為他是在吹牛,隻有他胸有成竹,因為一個出色的創意已經了然於胸。當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洛杉磯奧運會落下幃幕後,尤伯·羅斯實現了被認為“不可能”的諾言,不但圓滿舉辦了奧運會,還超額完成了任務,淨賺了2.5億美元。尤伯·羅斯做了些什麼呢?
首先,尤伯·羅斯扭轉了過分強調奧運會政治功能和體育功能,而忽略經濟功能的固有思想,這是他取勝的關鍵。
其次,尤伯·羅斯抓住人性中“物以稀為貴”的觀念,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限製讚助單位數量,且同行業隻選一家。這個決定意味著能成為讚助單位的企業,其產品也能在同行業中獨占鼇頭,如此一來,各大企業爭相報名,有些行業的競爭更趨白熱化。
尤伯·羅斯采取的第三個策略是廣開財源,延長火炬傳遞路程,讓那些想過傳遞火炬癮又樂意出資的人也能持炬走一段。此外,他還把本次奧運會會徽、會標、吉祥物等作為專利,出售給那些想以此做廣告資料的人。
除了開源,尤伯·羅斯還很注意節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招聘義務服務者,精簡機構。
由於尤伯·羅斯策劃有方,經營有術,組織得力,創造了世界奧運史上的一個奇跡,也為後續者開拓了一條陽光大道。
尤伯·羅斯采取的手段即使在當時也是很平常的,可見人人都具有化腐朽為神奇、變平凡為超凡的能力,然而現實中這種人卻微乎其微,為何?尤伯·羅斯驚人的膽識和魄力,善於捕捉機會的本領,熟悉駕馭全過程的才能是很好的回答。
在西方流行這樣一個原則:經營人員在一年內,允許而且必須犯一次以上的“合理的錯誤”。之所以允許,是因為“合理”,說明了此人能力是合格的;之所以必須,是因為沒有“錯誤”,則意味著此人缺乏創造市場的積極性,缺乏適應險峻的市場環境的能力。
成功有的時候隻降臨在那些有創造能力的人身上。
希臘海運巨頭奧納西斯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掌握了一個成功訣竅——到其他人認為一無所獲的地方去賺錢。當他稍稍站穩腳跟,欲振翅高飛時,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襲來了。
在充滿了恐慌的災難中,奧納西斯以其過人的勇氣和眼光,把財力投之於在危機中被普遍認為不景氣的行當——海上運輸,並且買下了別的公司急於脫手的6艘船隻。要知道,當時全世界的貿易陷於癱瘓,而海上貿易瀕於死亡。這種孤注一擲的投資令人驚異,而他卻深信值得這麼幹。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運輸業複蘇並發達,一項明智而果斷的投資見效了,奧納西斯驟然變成一個擁有“製海權”的希臘海運巨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別人又對海運業憂心忡忡、舉棋不定時,奧納西斯又以其明智和魄力投資於油輪,這使他的資產增值速度達到驚人的程度。53年前,他是一個日薪23美分的窮小子,53年後,超乎常人的膽略讓他成為擁有數十億美元的世界巨富。
每個人都具有成功的機會,膽略並不隻是加諸在先天條件優厚者身上才大放光芒。
在選美競賽中,外在美往往具有決定性作用。令人矚目的往往是靚麗嬌美的麵容、婀娜多姿的體態,可是有人就確信內在美同樣能奪得美的桂冠,而這一點在美國小姐唐娜身上得到了印證。
唐娜出生在阿肯色斯的一個小鎮上,與其他外表出眾的女孩子相比,她絕不像是選美皇後,但她自信具有一些遠比外在美麗更重要的特質:清新的氣質、穩健的風度,她決定把自己的內在美展現出來。
她去健身、學習儀態、豐富知識,然後報名參加選美比賽,第一場她沒進入決賽,但是她並未灰心,直到第16場比賽時,她終於當選了阿肯色斯小姐,接著幸運之神繼續向她揮手,她成為了美國小姐。
這個故事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即使是選美這種先天條件要求極高的競賽都可以通過智慧、膽量和後天的努力取得成功,在其他參賽者勢均力敵的競賽中還有什麼不可以逾越的障礙呢?
雖然每個人都具有成功的資格,但是,結局如何,卻完全在於個人如何努力了。
當別人都歡呼成功時,跟著鼓掌叫好,沒太大意義;當別人歎息失敗時,你卻從中發現生機,這就是創新。
今天的人早已習慣了電腦鍵盤上字母的排列方式,雖然也覺得既難記憶又不順手,但還是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當你深究其形成過程後,就會發現它的排序並不是最合理的。那為什麼會如此呢?
原來,在19世紀70年代,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打字機的字鍵在擊打後彈回速度較慢,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很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肖爾斯公司作為當時最大的打字機生產廠家,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師們傷透了腦筋,因為材料的局限,他們實在沒有辦法再增加字鍵的彈回速度了。
當大家都在為增加字鍵彈回速度絞盡腦汁時,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出了一條趨害避利的新思路: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字鍵的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法降低打字員的擊鍵速度呢?這無疑是當時條件下的一條好思路。
降低打字員擊鍵速度的諸多方法中最簡單的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常用的字母擺在較笨拙的手指下,使用頻率低的字母反倒由最靈活的手指來負責。結果,我們常見的字母組合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下來。
隨著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彈回速度已遠大於打字員的擊鍵速度,也曾經有許多人設計出更合適的字母排列方案,但都無法令鍵盤字母順序改變了。這又是思維定式在作祟了。
有一種說法叫“趨害避利,將錯就錯”。“趨害避利”,就是用肯定的視角來看待那些顯而易見的失敗和錯誤麵,“將錯就錯”,成就一件成功的事。曆史上許多發明就是犯了錯誤後“將錯就錯”的產物。
一位發明家要研製出高強度的膠水,生產出來後黏性卻很低,他不以為敗,利用“低黏性”生產出了不幹膠。另一位員工發現這種不幹膠既可以黏住紙張又不損壞紙張,於是用它發明了“即時貼”。
看來,隻要我們用心,就能從任何一件“壞事”中找到正麵的因素,關鍵在於頭腦中的創新思維。假如你一時無法發現“害”的有利一麵,不妨先停一停,要知道,最佳的創意總是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