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367280404929203225,7311275528663600178,7340539045157555262,7229640720594766906,7229549815930031104,7257453146853608507,7345722433933937726,7230760655383432226,6838936284967209991,7294566464411929638,7329735883911875646,7291883550054288410,7220732984595319869,7340532056658562110,7315371278485949449,7340854275628616766,7316100908373249064,7078184356296002568,7316405929690270731,7330960936032816190,7314152214212119564,6890728370670144526,7329749604654648382,7233628637570796605,7316402344155941940,7314152210248502310,7311275526562253864,7316431506421845046,7329749881424202814,7330952048503950398,7324905191474465854,7316473099237461027,7379802902056930328,7227019292074576928]}],"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316441139328863294,7254873615454178367,7310137145899879439,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316473043784567843,7344955385830181950,7294563911238421544,7338245415755582526,7316124681847704630,7267077380982705167,7299671005981576246,7340471392090999870,7332312704918490174,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338324426368240702,737467135966368872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做人要以厚道為本,厚道不是愚鈍、蠢笨,不是死心眼、一根筋。厚道是不欺詐、不耍滑頭,厚道是心存善良、心胸寬廣,心向美好,值得信賴。
做事要心存精明,精明不是耍滑頭、玩小聰明,更不是使小伎倆坑害別人,精明是明察秋毫、靈活變通,這樣才能順應時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智慧的人應將厚道與精明結合起來,既不做碌碌無為的平庸者,也不做狡猾奸詐的小人,而做一名持守中庸之道的君子,做一個有良好德行、辦事有方法的成功者。因此,“剛直做人,精明做事”應是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永遠經典的台詞,它將促使你向著自己夢想的地方前進。
地基愈厚,愈能負重;河床愈厚,愈能納深;人性愈厚,愈能受重。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嶽,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義情誼。因此,做人要厚道,要真誠。做人沒有一點真誠,就成了一個老滑頭,無論做什麼事都讓人感到虛假。
小李單位有個同事,模樣忠厚老實,長得特別有“欺騙性”,不管誰看到他,都覺得這個小夥子很實在,一臉善相。所以,他剛進政府做文職工作的時候,跟同事相處得很好,聊得也投機。
大家一高興,幾個同事湊了點錢,就給他舉行了一次歡迎宴。在酒宴上,年輕人豪爽地連幹數杯,在感謝眾人美意的同時,許下承諾:“第一個月的薪水發下來之後,我一定請諸位去省城最好的飯店大吃一頓。”眾人也都豎起大拇指,說他前途一定光明。
兩個月很快過去,薪水都發了兩次,同事們數次對他進行暗示,這位年輕人充而不聞,當初答應的還請一事,早就拋到腦後了。在他看來,原來的承諾不過是隨口應酬的客套話而已,不足掛齒。但是在別人眼中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初來乍到就一點不真誠,竟敢玩虛的、說話不算數!同事們黑了臉,認定這小子是個大滑頭,就開始整他,就總是把最為最煩心的工作給他做。
做人不真誠,總是華而不實,朋友就會疏遠你。時間久了你會被帖戴上“騙子”的標簽,後果嚴重。事實就是這樣,真誠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項品質。但是,如果一個人固執呆板,處世不懂得變通,同樣會到處撞牆。如果不懂靈活變通,也會像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人,無論做任何事都會處處碰壁。開車需要拐彎,為人處世同樣需要轉動方向盤。
有位推銷員跟某老板約好了,坐了五個小時的車去向他推銷公司的產品。到了目的地,老板的秘書把他攔住了,說老板有事出去了,今天沒辦法見麵。這名推銷員眼珠一轉,抬起一腳就把門踹開了,老板果然就坐在裏麵,見他踹門,站起來吼道:“你怎麼這樣?”推銷員也生氣瞪著眼,說:“我坐了五個小時來給你談生意,幫你掙錢,你卻這麼拒絕我,難道平時你就用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客戶嗎?”老板哈哈大笑,立刻變得友好起來,說:“不錯,跟我對脾氣。”兩個人坐下促膝長談,很快就談妥了合同。
全世界沒有一本銷售教材會讓人伸腳把客戶的門踹開,他不但這麼做了,還成功地搞定了一宗大生意。因為他知道,銷售的雖然是商品,但歸根結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在來之前,仔細查看了這名老板的資料,發現他是一個江湖氣很足的人,講義氣,不按規矩出牌。所以,當秘書拒絕他入內時,他馬上就明白,這可能是老板有意試探他。於是他調整策略,破門而入,果然大對老板胃口。
如果一個人不懂變通,那就是一個呆子。我們都知道刻舟求劍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學富五車的人不懂變通的活例子。船已經走了,那個所刻下的印記自然也變化了,靠這樣的一味的定勢思想又怎麼能夠找到自己的寶劍?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不懂變通就會變得迂腐不堪,如同沒有生命的雕像和傀儡,為人處世的時候就會不得要領,做出讓人哭笑不得的傻事來!
雖然處世需要變通,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丟掉自己的原則,否則就成了隨風而動的牆頭草。或許剛開始給人一種聰明伶俐的好印象,但決不會長久。太滑頭了讓人討厭,太死板了也沒人喜歡。針對不同的人與事,善用變通之法。比如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富有幽默感、擅長調動氣氛的人,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嚴肅得像一個領導,字字講究、枯燥無味,大家都會對你敬而遠之。
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嶽,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義情誼。厚道就是要心地單純,化複雜人生為簡單處世;厚道就是要心胸寬廣,化恩怨幹戈為真情玉帛。厚道就是要心存善良,寧可人負我,絕不我負人;厚道就是要心向美好,為人少栽刺,處世多栽花。厚道乃做人之本,精明乃成事之道。
因為能夠蝶變,所以蝴蝶被譽為最有禪意的昆蟲。同樣,個人的成長也要經曆由毛毛蟲到蝴蝶的蛻變過程。一粒種子,隻要你給它適合的土壤,它就能生長;一個人,如果具備了蛻變的夢想,它就有了蝴蝶蛻變的能量。
可以說,“變”是成功人士的重要法則之一。在漢語裏麵,有很多反映思想僵化的詞語,比如“死板”、“呆板”、“頑固”等。很多人之所以處處碰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會變通。
變通是有層次的:有的人在小事上很機靈,可以說是“八麵玲瓏”,而在大事上卻很糊塗;有的人對於眼前的利益斤斤計較,而看不到長遠;有的人隻會“一是一,二是二”,不會舉一反三……
周揚是一個善於變通、能夠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高手,正是這種遇到困難找方法的精神造就了他事業上的成功。
幾年前,周揚還是一家建築材料公司的業務員。當時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討賬。公司產品不錯,銷路也不錯,但產品銷出去後,總是無法及時回款。
有一位客戶,買了公司10萬元產品,但總是以各種理由遲遲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討賬,都沒能拿到貨款。當時他剛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張的員工一起,被派去討賬。他們軟磨硬泡,想盡了辦法,最後,客戶終於同意給錢,叫他們過兩天來拿。
兩天後他們趕去,對方給了一張10萬元的現金支票。
他們高高興興地拿著支票到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賬上隻有99000元,很明顯,對方又耍了個花招,他們給的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節假了,如果不及時拿到錢,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可能就一籌莫展了,但是周揚突然靈機一動,拿出1000元,讓同去的小張存到客戶公司的賬戶裏去。這一來,賬戶裏就有了10萬元。他立即將支票兌了現。
當他帶著這10萬元回到公司時,董事長對他大加讚賞。之後,他在公司不斷發展,5年之後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後來又當上了總經理。同周揚—樣,許多成功者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善於變通。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遇到困難就要改變,隻有改變,才能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羅茲說過:“生活的最大成就是不斷地改造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由此可知,變通就是我們遇到困難和變化時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這種方法和手段有這樣兩大特點:一是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改變自己;二是深刻理解了變化原因之後,努力去引導變化、駕馭變化。
日本在豐臣秀吉當政時期,有—次,—場暴雨使得河壩潰決。當時情況非常危險,豐臣秀吉立刻趕到現場指揮,鼓舞部下的士氣。然而潰決河堤必須用土包才能堵塞得住,而土包的製作需要花很長時間,雨勢卻愈來愈凶猛,水位也跟著逐漸上漲。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束手無策的時候,武將石田三成跑過來,他打開米倉,命令將士們將米袋搬出來,去堵塞堤防的決口。由於這項隨機應變的措施,避免了一場大災難的發生。不久,雨勢漸緩,水位也下降了。
這時,石田三成發布聲明:如果附近的居民能夠製造出可以堵住河堤缺口的土包,就用米做獎賞。周圍的人紛紛響應,製造了許多堅固的土包,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堤防就修好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看到這種情形,豐臣秀吉讚歎不已。
石田三成的隨機應變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麵對變化層出、意外不斷的事情,冷靜處理、善於變通,將使問題迎刃而解。
人在慣性的軌道上,如果試圖改變航向,需要在物質上、心理上、精神上積蓄很多的能量和時間點上的機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忍受黎明前的那一段變化無常、動蕩艱苦、無望無助的痛苦的,所以,大多數人的選擇就是滿足於現在的生活而不去做任何的改變。再加上由於起點的不同,導致不同的人與命運較量所要達到的標準和期望值勢必也不同。
變通能夠讓我們的思維靈活起來,從而可以觸類旁通,不局限於某一方向,不受消極思維定式的桎梏,從多方麵選擇和考慮問題,越過思維定式的障礙。同時,變通力又是創造力中求異思維的較高層次,它使我們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使人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凡響的新思想、新觀點。
有許多滿懷雄心壯誌的人很有毅力,但是由於不會積極地適應多變的環境因而無法成功。根據現在的情況為實現目標而改變策略吧!如果你的確感到行不通的話,就請嚐試另一種方式。
古有名言“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世,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也要圓活,但內心要守正,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在給兒子寫的座右銘中就有這樣的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黃老先生的話,實際上是對“外圓內方”的一個很好的解釋。在他看來,“圓”就是要“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敬重、誠實、平易近人,和氣共事;“方”就是要“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取象於錢”,則是以古代銅錢為形象比喻,啟發人們要把“外圓”與“內方”有機統一。真可謂喻簡意賅,發人深省。
對照黃老先生講的這個要求,大多數人都有一些差距。有的內方外也方,待人做事,不講方法,冷若冰霜,把同事關係搞得處處緊張;有的外圓內也圓,八麵玲瓏,四處討好,毫無原則;還有的內不方,外不圓,胸中既無真理,也無原則,到處惹事生非。這些人,對人對己都無好處,對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更是有害無益。
“外圓內方”其實也是人生的處世哲學。“方”是原則,是目標,也是本質;“圓”是策略,是途徑,也是手段。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行動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
1.有方無圓,四處碰壁
“圓” 不是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圓”要張弛有度,把握分寸;“圓”倡導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與人為善。
船體之所以不是方形而總是圓弧流線狀,為的就是減少阻力,更快地駛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行舟,航行中處處有風險,時時有阻力。遇到巨大阻力之時,是拚個你死我活,還是積極靈活地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後的勝利?這完全在於我們的處理方法。
威名赫赫的三國名將關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說關羽武功蓋世,沒有人質疑。“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等,都是他的英雄寫照。但他最終卻敗在一個被其視為“孺子”的吳國將領之手。究其原因,是他不懂形圓的人生哲學。他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為人卻盛氣淩人,不識大體。除了劉備、張飛等極個別的鐵哥們兒之外,其他人他都不放在眼裏。他一開始就排斥諸葛亮,是劉備把他說服了,繼而又排斥黃忠,後來又和部下糜方、傅士仁不和。
他最大的錯誤是和自己國家的盟友東吳鬧翻,破壞了蜀國“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基本國策。在與東吳的多次外交鬥爭中,他單憑一身虎膽,從不把東吳的人包括孫權放在眼裏。不但公開提出荊州應為蜀國所有,還對孫權等人進行人格汙辱,稱其子為“犬子”,使吳蜀關係不斷激化,最後,落得一個敗走麥城,丟了身家性命的下場。
顯然,一味剛直,不懂形圓,缺乏駕馭感情的意誌,棱角分明、事事計較、處處摩擦者,哪怕壯誌淩雲,聰明絕頂,往往隻會碰得頭破血流,一敗塗地。
2.有圓無方,好比牆頭草
“方”是人格獨立、靈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真正達到“方”的有理,“方”的有誌,離開“義”字不行,要胸懷大義。這個“大義”就是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祖國和人民滿腔熱血的真愛,對真理百折不撓地追求。做到堅持真理,愛憎分明。在原則問題上,不左右逢迎,隨波逐流;麵對錯誤行為、不良傾向,旗幟鮮明,敢於挺身而出,做一個正直的人。
一個人若隻有“方”而沒有“圓”,必然會經常碰壁,一事無成。相反,如果隻有“圓”而沒有“方”,多機巧,則是沒有原則、沒有主見的牆頭草。
3.方圓有致,智慧之道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在許都住下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在自家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一天,曹操約劉備到他家喝酒,談起誰為當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是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我。”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筷子掉落在地上。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問劉備為什麼把筷子弄掉了,劉備邊低頭撿筷子邊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隻恨無處躲藏。”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誌,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沒把他放在心上。劉備以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避免了一場劫難。
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采用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嫉妒,最後如願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至於三國後期的司馬懿,更是個外圓內方的高手。他佯裝成快要死的人,瞞過了大將軍曹爽,達到了保護自己、等待時機的目的,最後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統一了天下。
內方外圓,是精辟的為人處世原則。它並不是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者的處世哲學。這其中,“內方”,表明了對自己理想、原則和信念的堅持,而“外圓”,則表述了與周圍環境融洽協調,以減少阻力和矛盾。
把“外圓內方”作為人生修養的一個標尺,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還要搞好“方”與“圓”的有機結合。隻圓不方,是一個八麵玲瓏、滾來滾去的“0”,那就是圓滑了;隻方不圓,是一個四處棱角、靜止不動的“口”,麵對的就是一盤死棋。要處理好兩者的關係,關鍵是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要有李繼碩教授“彎下腰當一座橋,挺起身做一架梯”的精神,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熱心助人,厚德容人。
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岩是銀號學徒出身,沒有什麼學曆,財產卻可以買下半個浙江省。他說過:“欲無辦大事之難題,必先傾全力做到圓世道、圓身心。”他經商有一個“六字方針”,即:圓、情、義、智、勇、仁。其中,圓字第一,圓事、圓道、圓身、圓心。他認為,善做事的人,做事一定會留下一個圓滿的結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後會留下一個缺口。可見,為人處事要做到“和諧圓滿”境界更不易。
“方”,乃為人之本;“圓”,乃處世之道。方在圓中,圓融於方,兩者相互交融。總之,合理運用“方圓”之道,就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超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
有個幽默故事,說一隻黑貓好不容易捉到一隻老鼠,把玩了一陣,卻把它給放了。黃狗見了,不解地問:“辛辛苦苦抓到的美味,你為何放了它?”黑貓回答說:“你當然不會明白,我是同上司一起被派到這裏抓老鼠的。現在,上司連一根老鼠毛都沒撈到,我怎麼能搶它的風頭呢?所以,我把它放掉,讓上司來抓它!”
這隻黑貓就是一隻聰明的黑貓。它知道身為下屬,有時為上司做出一份恰當的“犧牲”,是一種值得的投資。它先把老鼠追得筋疲力盡,再把它放掉,讓上司輕而易舉地抓到它。上司得到了功勞,心裏肯定也明白到底怎麼回事。黑貓雖然沒有捉到老鼠,卻得到比一隻老鼠更大的實惠,那就是上司的信任和提拔。
《菜根譚》中說:“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意思就是,應該有和別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應當有和別人共同享受功勞念頭,共享功勞就會引起彼此的猜疑;應該有和別人共同渡過難關的胸襟,不可有和別人共同享受安樂的貪心,共享安樂就會造成互相仇恨。
每個人都難免在工作上有失誤,這很正常。但就有這麼一類人,出了事就把責任往同事或下屬身上推,先把自己撇幹淨,生怕上司責怪到自己,嘴裏說著“全賴你全賴你!”好像全是對方的錯,自己成了不吃五穀雜糧的大聖人。這麼做的結果,隻會讓自己失去信任,前途岌岌可危。
老板正與客人談話,市場部的負責人小李敲門進來,告訴老板,一位重要客戶發來了一份電報。老板談興正濃,隻是點了點頭,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結果兩天以後,老板把小李叫到辦公室,怒氣衝衝地質問他,為什麼不將客戶打來電報的事情向他彙報,以至於差點耽誤了一筆大生意。
如果你是小李,你會怎麼說?下麵是三種答案:
A、這不是我的錯,我接到電報就告訴你了,當時你正與一位客戶談話,你還說知道了呢!
B、我沒有責任,請不要怪我!
C、對不起,我沒有及時地讓您知道,請原諒!
很顯然,A和B講述的都是事實,小李絲毫沒有責任。但是真正聰明的人,一般都會選擇答案C,馬上將錯誤歸結到自己頭上。因為這正是老板期望看到的,他並非不知道錯在自己,而是因為自己的身份是不允許出錯的,所以,必須找一個替罪羊。此時你非常配合地站出來,讓他發泄一番怒火,給他一個台階。雖然他嘴上責怪你,內心其實會感謝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幹部在做彙報的時候,將功勞和業績都歸於上級的英明領導,把自己置於一個執行者的角色。他們抓住的恰恰就是上司對於虛榮的心理需求,把功勞推給上司,並不意味著你就沒有功勞了,大家對事實心知肚明。一個合格的上司,他也不會真的搶你的功勞。相反,他會對你的做人處事的風格非常讚賞。如此看來,“推功攬過”實在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這個世界上,凡是成功的牛人,大都懂得與別人分享美名。在他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懂得與人一起分享利益,所以朋友幫助了他。當他成功以後,又懂得推功攬過,認為都是大家的功勞,失誤自己承擔。隻有這樣的人,才能讓親人、朋友聚集在他身邊,隻有這樣的人才會成功!
某地產集團運營經理,與下屬群策群力,曆經半年,完成了一個項目。上級過來檢查工作,他誇誇其談,將功勞全扣在自己頭上,好像全靠他才完成了如此壯舉。上級大喜之餘,當然將他好一頓表揚,許諾給他各種獎勵。但下屬們卻不樂意了,對這種陰險的自私鬼非常失望,從此跟他離心離德,不管做什麼都不再配合他,還有許多人給上級寫檢舉信,揭發他的錯誤,暗地發誓,不打倒他決不罷休。
為了貪圖一個美名而葬送未來的前程,又是何苦呢?看看瞬間就站在他敵對麵的龐大的同事陣營,你就能明白——不懂得推功攬過這一潛規則,何其危險?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上司也會出現疏忽和漏洞,決策的失誤、指揮的不當,經常會有發生。作為下屬,你絕不要放大他的窟窿,甚至想牆倒眾人推,取而代之。而是最好主動出麵,幫助上司適當遮掩差錯,往自己身上攬些責任!上司都喜歡可以為自己“補台”的下屬,如果你在關鍵時刻對他落井下石,或對他的“落難”不聞不問,冷漠置之,那你就要小心了,因為他很快就會“報複”你。
當你跟朋友或愛人發生爭吵時,也可以這樣去解決問題。即使你沒有錯,如果也能主動地說一句“不好意思,可能是我搞錯了”,而不是一味地糾纏於“一定是你錯了”,是不是更有利於盡快地化解糾紛呢?有時候,兩個人吵來吵去,爭的不過是個麵子,是一個彼此都能擺脫尷尬的台階而已。
當同事有些工作做得不到位,領導正要訓斥他,你過去幫他解圍:“對不起,剛才我請他幫我做了一份圖表,所以耽誤了他的時間,導致他的工作沒有及時完成。”你看,這個理由既能助他擺脫尷尬,又不會把你陷進去。領導不會再深究什麼,同事也會對你充滿感激,這可是一筆無形的投資!
但“分享”與“擔責”,還不同於普通的哥們義氣,而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與他人共同分享美名,共同承擔過錯。無論是公司的管理者,還是生活中的我們,都需要體悟和運用這方麵的智慧。當然,在推功攬過的過程中,還要注意:
1.攬過要適度
小過小錯可以由你來承擔,挨幾句批評,甚至罰一些獎金的損失,都無關緊要。但絕非什麼過錯都可以攬,比如你上司貪汙腐敗,你若還站出來代人受過,豈不是自尋死路?所以,攬過的時候,要眼明心亮。
2.推功要巧妙
別輕視你上司的智商,不要赤裸裸地把功勞強加到上司身上,造成張冠李戴的尷尬場麵。那樣隻會弄巧成拙,招致上司的怨恨。而且,當你把功勞讓給上司的同時,萬不可到處宣揚。否則,會讓人誤以為你別有目的。
做人做事必須圓通,隻有圓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比如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則和價值標準,這是“方”,“無方則不立”。
但是,隻有方,沒有圓,為人世事隻是死守著一些規矩和原則,毫無變通之處,過於直率,不講情麵,過於拘泥於禮儀法度,不懂得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把握,則會流於僵硬和刻板。
比如鄭人買履的故事。這個人在去市場買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腳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場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碼。賣鞋的告訴他為什麼不用腳試一試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不信自己的腳。還有刻舟求劍的故事等,就是指這種做人拘泥於已有的條條框框,刻板,僵化,不知變通。做人,要學會圓通,但不能圓滑。
圓通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持經達權。它意味著一個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處理得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複雜的局麵能控製得住。
圓滑這兩個字,人們一般是不太喜歡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圓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麵的不誠實、不負責任,油滑、狡詐、滑頭滑腦。圓滑的人外圓內也圓,為變通而變通,失去原則。有圓無方失之於圓滑。離經而叛道,表麵上看是對人一團和氣,實際上已喪失了原則立場。
圓滑是一種“泛性”。它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如何做人的各個方麵、各個層次之中:既可以表現在他的“政治行為”之中,也可以表現在人的“工作行為”之中,還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細小事務之中;有成熟意義上的圓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義上的圓滑,如為了占小便宜之類的圓滑。
圓滑的人在回答問題時,不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是含含糊糊,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比如:“請問要喝咖啡,還是紅茶?”圓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紅茶”,而是這樣回答:“隨便”或“哪樣都可以”。林語堂先生把這種表現稱之為“老猾俏皮”。
他打了一個比方:假設一個九月的清晨,秋風倒有一些勁峭的樣兒,有一位年輕小夥子,興衝衝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兒,一把拖著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興,拒絕了他的請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詫怪的怒容,至於那老年人則僅僅愉悅地微笑一下。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過,誰也不能說二者之間誰是對的。
在對某些問題的判斷和看法上,圓滑的人常以“很難說”或“不一定”之類的話來搪塞。每一句話都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說了等於沒說。在遇到什麼重大的事或難辦的事時,圓滑的人更是一般不會輕易表態。往往隻在有了“定論”之後才發表他的“智者的高見”,事後諸葛亮的“妙語”比誰說得都好聽。
圓滑的人一般都是“隨風倒”的人。像牆頭上的草,善辨風向,見風就轉舵。這類人,沒有是非標準,“風向”對他們來說是唯一判別的標準,誰上台了就說誰的好,誰下台了又開始說誰的不好。還是毛澤東形容得好,圓滑的人是: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上葦草,頭重腳輕根底淺。
圓滑的人,情感世界複雜多變。待人接物顯得非常“熱情”,充滿了“溢美”之辭,然而隻要你細細地觀察,這類“熱情”中不乏虛偽的成分。這類人,當麵淨說好話,可一轉臉就變成罵娘的話了。這類人,懷揣一種肮髒的心理,設置一些圈套讓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裏鑽。甚至“坑”了人家還要讓他人說一句感激的話。
滿腦子“圓滑”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相當圓滑,連帶看什麼人都覺得醜陋、卑鄙。圓滑者可鄙,提倡做一個圓通而不圓滑之人。
常常聽見人們感歎“社會不公,小人當道”,是否想過可能是由於自己的過於“剛毅”而導致的人際緊張,由於自己的缺乏變通而導致的處事僵硬?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有必要改變一下,不要太老實,做一個“圓滑的人”呢?
社會上有一種人,是地地道道的好人,確切地說,是老實人。與老實人打交道,好處實在是太多:老實人古道熱腸,最容易兩肋插刀;老實人不隨意算計人,最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如果你和老實人交朋友,你一旦有難,他會挺身而出,當你身邊所有人都離你而去時,最後一個留下的肯定是老實人。老實人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很少給朋友添麻煩,如果你一旦發跡,他就會遠遠離開你並暗自為你高興……
不言而喻,老實人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神仙,他們身上也有諸多這樣那樣的缺點,如性格耿直,有話直說,不懂得迂回,眼睛裏不揉沙子,因此常常費力不討好,更容易得罪人;老實人還愛鑽牛角尖,凡事認死理,無論大事小事,非要分出個子醜卯酉來,所以給人的印象難以合群;老實人喜歡退讓,不善於主動去爭取機會,隻是被動地等候機遇從天而降……這些都有礙於老實人打開成功的人生局麵。
所以,如果你是老實人,那麼就應該讓自己改正局而扭轉人生。老實人應該明白,一個人能否成大業,重要的不在於現在擁有了什麼,而在於將來能做什麼。即所具有的潛能、綜合素質的發展能力。
一位神仙老是抱怨財神,說:“財神真是一個嫌貧愛富的神仙,光給富人送財從不給窮人送,使天下的貧富差距趣來越大。”財神很無奈的說:“這不怪我,這都是他們自己的命。有的人生來就是窮命,我給他他也不要。”那位神仙不信,說:“你把元寶送給窮人,我不信他不要。”兩位神仙正說著,橋對麵來了兩個窮人。財神說:“我把兩個元寶放在小橋中間,你看他們拾不拾。”於是財神在小橋中間放了兩個元寶。
那兩個人剛走到橋頭,一個窮人說:“甭看這橋窄,我閉著眼就能走過去。”另一個窮人說:“你能我也能。於是兩個人打賭,都閉著眼過橋,誰也不準睜。誰睜眼誰輸。”兩個都是老實人,誰也沒有睜眼。走到橋中間時,一個元寶絆住了走在前麵那個人的腳,他踢了一下說誰把石頭放在了橋中間?財神把另一個元寶移到後麵那個人腳前,他說:“哎呀,我也踩到了一塊石頭。”這樣,那位神仙才信了財神的話。
這就是做人太老實的結果。其實做人圓滑一點未必就是壞事。時代在發展,這個社會已經容不下老實人了。
做人如果太老實,在群體中就會處於一種不受重視的地位,沒有什麼實際影響力,也很難出類拔萃成為領導者。老實人的這種生存狀況與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開的。首先,老實人不善於表現自己,自己的優點與能力常常不為人所知,給人的印象很平常,所以很難引起他人的重視。其次,老實人不善於為自己的長遠發展謀劃和爭取利益,實力跟不上。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也很難產生影響力,有多高實力就有多大的發言權這是人類一切外交行為中最基本的一條定律。再次,老實人不懂得運用,也沒有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手腕,在處理各種事情上總不成功。所以,做人不能太老實啊!
要怪的話,也隻能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時間僅僅過了三四十年,老實人經曆了大起大落的滄桑。在八九十年代,老實人還是“紅人”,交朋友時,人們喜歡交老實的,姑娘找男朋友專挑老實的,公司招騁人才注重人的老實忠厚,老實人簡直成了“金子招牌”。
可如今,老實人就不一樣了,和當時“待遇”差之千裏,而且是越來越不受歡迎,老實成了呆板,軟弱,不自信。沒有魄力。迂腐,不會變通,不求進取等同義語,壓的老實人抬不起頭來,喘不過氣來。
的確,一個人如果太老實,就會使自己陷入困苦的禁地,他們不會主動去與別人交往,導致朋友圈子小,圈子小了等於沒有門路,辦起事來就難了,老實人煩惱多,他們害怕自己有缺點,總怕別人笑話。過於重麵子,天生有自卑的情節,他們過於看重自己的麵子。用一句話可以形容——死要麵子活受罪,做什麼都怕出錯,丟自己的麵子,過於看重自己的缺點,進而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愛發牢騷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沒有機會他們的一生就在抱怨中度過了。
老實人總是消極地等待,很難成功,老實人經常吃虧,他們不懂如何保護自己,他們不去爭名,更不會去搶利。生存手段貶乏讓老實人難於在瞬息萬變的競爭中立足。可以說老實人不壞。因為他們很少耍陰謀詭計去害人,但他們又談不上優秀,成功,卓越又遠離他們。老實人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有太多的缺陷,但都具備特有的優點。老實人並不是一無是處,但老實人如果起走出困境,克服缺點,最大限度發揮優點,就要明白:做人不能太老實。
做人做事不要太老實、太實在了,許多時候善意的謊言是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負麵的影響,真話有時明顯就有負麵影響。善意的謊言不是地地道道的欺騙,而是以使別人快樂為目的。任何善意的謊言都有潤滑作用,使用借口的人用它來保護自己或避免傷害別人。
一根鐵棍無法撬開堅實的人鎖,一把小巧的鑰匙插進鎖孔輕輕一轉,就打開了。這是因為鑰匙最了解大鎖的。
很多人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社會就這樣,做人不可太老實,需要圓滑一點,有時候是需要帶麵具的。圓滑做人,是對別人極大的尊重;圓滑做人,是對自己利益最好的保護。
做人應該有原則,但是注意要剛直但不能僵硬,要老練卻不能過於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