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316434976050777128,7107503072145837064,7332299506026810430,7294565326635666470,7314149768207273012,7356070703994506302,7314149766005263412,731610089997205816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與人相處,不僅利不能貪,功不能貪,名也不能貪;不僅功要讓,利要讓,名也要讓。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慢,就多一分侮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災禍。一個人,對於事業上的失敗,要能歸罪於己,在有成就時,要能讓功於人。
很多的時候,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好的人際關係,都希望與別人相處融洽,溝通意見,互幫互助。人際關係好的人,人們稱他人緣好。人緣好是安全感的來源,是為人處世的基礎。一個微笑,一束鮮花,一句問候,一聲讚歎,一次幫助,都能為你贏來好人緣。
老子說:“事業成功了而不能居功。”不僅成功讓功,對待名譽也要讓名,對待利益要讓利,對待善要讓善,對待得要讓得。凡是壞處就歸於自己,好處都歸於他人。他人得到名,我得他這個人;他人得到利,我得他這個心。二者之間,輕重怎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寸了。
現在有一些人做人不大度,為人不厚道,總覺得所有人都欠他的,所有人都該對他付出。於是生活中很多時候為了避免麻煩就不得不對這些人開綠燈,讓他占一些便宜。但是到最後,這樣的人隻能占一些小便宜,利用別人的大度、不好意思或不屑一顧從而占一些小便宜,但這樣的人絕對難成大事。
一天早晨,父親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兒子選擇了有蛋的那一碗,結果發現父親碗裏藏了兩個荷包蛋。
“記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得不到便宜!”父親指著碗裏的兩個荷包蛋告誡兒子。
第二次,那是個星期天上午,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兒子這次學乖巧了,笑著端起了無蛋的那碗。
結果兒子吃到底,也不見一個蛋。而父親的碗裏,上臥一個,下藏一個,兒子看得分明。
“記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父親指著蛋教訓兒子說。
第三次,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還是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父親問兒子:“吃哪碗?”
“孔融讓梨,兒子讓蛋———爸爸你是大人,您先吃!”兒子手一揮做“紳士”狀。“那就不客氣啦!”父親端過上邊臥蛋的那碗,兒子發現自己碗裏也藏著一個荷包蛋。
“不想著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一定不會讓你吃虧!”父親意味深長地對兒子說。
生活就是這樣,貪小便宜往往會丟掉大便宜,怕吃小虧往往會吃大虧,而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
當我們還在對別人念叨著“占小便宜吃大虧”的時候,當我們還在嘲笑別人占小便宜的時候,我們從未想過,自己也是如此。當誘人的金錢、權力向你撲麵而來時,如果你隻看到短期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更長遠的目標時,你就掉進了生活給你挖的陷阱。
在《荷包蛋》這個故事裏,如果把荷包蛋當成眼前的利益,那麼你如果隻看到眼前的蛋,而沒有想得更長遠,那麼你可能占不到便宜。而如果不隻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生活不會虧待你。
一個青年非常羨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於是跑到富翁那裏詢問他成功的訣竅。富翁弄清楚了青年的來意後,什麼也沒說,而是轉身從廚房拿來了一個大西瓜。
隻見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塊,之後把西瓜放在青年的麵前:“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會如何選擇呢?”“當然選擇最大的那塊!”青年毫不猶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用吧!”於是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了青年,自己卻吃起了最小的那塊。
當青年還在津津有味地享用最大的那一塊的時候,富翁已經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塊。接著,富翁很得意拿起了剩下的一塊,還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然後又大口吃了起來。
其實,那塊最小的和最後那一塊加起來要比最大的那一塊分量大得多,青年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開始吃的那塊西瓜雖然沒有自己吃的那塊大,可是最後卻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塊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贏得的利益自然要比自己的多。
吃完西瓜,富翁講述了自己的成功經曆,最後對青年語重心長地說:“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放棄,隻有放棄眼前的小利益,才能獲得長遠的大利益,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老先想著會從中占到什麼便宜,因為當你在權衡再三的時候,機會可能已經悄然丟失了。貪小便宜就是吃大虧,多幹事實則就是占便宜,至少是多得到了一次鍛煉的機會,不僅不會丟掉可能改變命運的機遇,更不會患得患失。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詩中說過:“廉不貪,直不倚。”如果自己堅守目標,放寬眼界,就不會為眼前利益所動,不占小便宜,而用自己的實力去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就像在涉及個人利益的小事情上就沒有必要分得太清楚,不妨裝一下糊塗,做一點犧牲,幹一點分外事,這一點在職場是很重要的。
無數事實表明,一個人隻有深謀遠慮,從整體上分析和進行判斷,顧全大局,舍小取大,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策。如果目光短淺,為小利所蒙蔽,就容易招致災禍。有時,為了顧全大局,保護更大的利益,需要學會暫舍棄相對較小的利益。人生總是有得有失,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生。
成功是最公平的,它不管你吃虧沒吃虧,它隻知道你付出,它不以金錢作為記量單位,你心智的成熟、人生閱曆的增長,在它那裏有完善科學的指數,它給你最公正的打分。但機會卻是調皮的,它願意光顧那些吃虧的人,他們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接近機會。
許多的時候,別人眼裏的吃虧,其實有時候更是一種付出,一種投資,甚至可能是占便宜。因為世上沒有白流的汗水,每一次努力邁出一小步,日日積累,就會在以後漫長的日子裏讓你跨出實現大距離的跨越。不要覺得多幹一點就是吃了一點虧,這點虧會為你贏得聲譽,名利,金錢,甚至是人生。
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隻出土的玉杯,這兩隻玉杯表裏毫無瑕疵,是稀世珍寶。韓琦非常珍愛,送給獻寶人許多銀子。每次大宴賓客時,總要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那兩隻玉杯放在上麵使用。結果有一次在勸酒時,被一個官吏不小心撞倒在地上摔個粉碎。
在座的官員驚呆了,碰壞玉杯的官吏也嚇傻了,趴在地上請求治罪。可韓琦卻毫不動容,笑著對賓客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一定的時數,該有時它獻出來了,該壞時誰也保不住。”說完又轉過臉對趴在地上的官吏說:“你偶然失手,並非故意的,有什麼罪呢?”
這番話說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經打碎,無論怎樣也不能複原,責罵、痛打一頓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個仇人,眾位賓客也會十分尷尬,好端端的一場聚會便不歡而散,也會大大有損自己的形象。而韓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眾人的讚歎,而肇事者對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給他做牛做馬也心甘情願了。
有人問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一些怎樣成功賺錢的秘訣嗎?”李澤楷說,“賺錢的方法他父親什麼也沒有教,隻教了他一些為人的道理。和別人合作,假如對方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誠的意思是,他吃虧可以爭取更多人願意與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現在多了一百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人會變成五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是願意自己少分一點錢。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麼也不要了,寧意吃虧。這是種風度,是種氣量,也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有人樂於與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的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經驗。
吃虧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還是做生意場上的夥伴也罷,手下的人跟著你有好日子過、有奔頭,他才會一心一意與你合作,給你幹。因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會好。生意場的夥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賺錢,才會朝三暮四。
有人與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臉不認人,不想吃一點虧,這種人是否聰明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點虧都不想吃的人,隻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讓步、吃虧是一種必要的投資,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為什麼呢?在生活中,人們對處處搶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沒有什麼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虧,因為他已經處處搶先,從來不為別人考慮,眼睛總是盯著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占有它。他周圍的人對他很反感,合作幾個來回就再也不想與他合作下去了。合作夥伴一個個離他而去,他難以找到願意與他重新合作的人,他不是吃了大虧嗎?
任何時候,主動吃虧,山不轉路轉,也許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必想占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下,又焉有不敗之理?
李聰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一家出版社,在編輯部工作,他人活潑機靈,又十分熱心,同事們都知道,有事找李聰,絕對沒二話,李聰的口頭禪是“吃虧就是占便宜”。出版社的工作很忙,老板又不願增加人手,所以編輯部的人有時還要兼顧一些發行部、業務部的工作。其他的人多幹一些活就提出抗議,怨聲載道的。隻有李聰像旋轉不停的陀螺,卻總是樂嗬嗬的,指揮他做什麼事,他就二話不說去做。
甚至是那些搬書、裝書的力氣活兒,李聰也從來不抱怨,有同事悄悄對李聰說:“圖什麼呀?又不給加工資,你一編輯,他這是拿你當苦力啊!”李聰卻隻是一笑:“吃虧就是占便宜嘛!”同事搖搖頭。
後來,李聰成為老板支使最多的人,他像每個部門的臨時助手一樣,一時人手不夠,連員工都知道可以去叫李聰幫忙。取稿、跑印刷廠、郵寄、直銷……所有的業務流程,李聰全程都參與過。
漸漸地,李聰熟悉了出版社的整個運作狀況,幾年之後,他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那些“吃虧”時鍛煉出來的經驗,幫了他的大忙,他一上手運作,便很容易地進入了狀態。
年輕的時候,閱曆淺、經驗少,尚不是計較報酬高低的時候,要知道,這時候你人生的一切都是雛形,你不斷學習、開拓,才能讓你自己更快地成長。你做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累積一些人生的經驗。有機會多幹一點活,也許會是對自己最好的鍛煉。
可見,吃虧是福。
都說“吃小虧占大便宜”,可有的時候,一些人因為生性老實軟弱和不善於表達等原因。虧雖然是吃了,但對方卻不知情或根本就不知道,落得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就不合適了。所以,盡管吃虧是難免的,有時甚至要主動去吃虧,但並不是所有的虧都值得吃,而且你的付出至少應該讓對方意識到,這才會有積極意義。
俗話說:“人善人欺,馬善人騎。”我們不主張一個人鋒芒畢露、睚眥必報,但在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故意欺負、欺騙的時候,我們決不能吃啞巴虧,更不能息事寧人,任其逍遙,而是應當通過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王傑從外地出差回來,從天河機場打車回到光穀的住所,車費180元,而在王傑的印象中以往的路程都是100元左右。他心生疑惑,但還是不動聲色拿了發票下車。回到房間,就撥打了發票上的士公司的投訴電話。
盡管他記不清當晚的路線,繞路與否僅憑發票和司機的證詞似乎不好判斷,但是,王傑還是下定決心不忍氣吞聲甘吃啞巴虧,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也要試試。電話很快撥通了,的士公司的一個工作人員記下了王傑的申訴和相關信息,表示七個工作日內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複。
幾天後王傑就接到那家出租車公司打來的電話。一個中年男子用普通話跟他說,已經找司機核實了情況,司機確實繞路多收了他50塊錢,他們會把多收的錢退還給王傑,同時將對司機處以10倍的罰款。工作人員記下了王傑的地址,末了又向他表示了道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雖然明知道權益被不法侵害,但隻要無大礙,則能忍則忍,不願為此勞神費力。這固然是一種不失理性的選擇,可是我們的息事寧人卻在無意中縱容了惡行,便宜了那些惡人。這是不可取的。
現實的人際交往,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人們常說的“吃虧是福”本身就是一個利益的交換等式。有些啞巴虧是堅決不能吃的,那樣隻能使自己白白受損。隻有善於吃虧,用眼前利益的暫時損失去換取長遠的利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虧是福”。
張明是一家電器公司的銷售代表,一次接到某客戶的單子,這個客戶的職務是某大型公司的財務總監。張明公司的電腦報價已經很合理,但客戶仍然嫌高,張明便在沒有對客戶明說的情況下,犧牲自己的提成,以滿足客戶降低價格的要求。他認為客戶看到價格降下來,一定會明白是他個人讓利,會感謝自己。
張明的想法是,目前吃點虧拉住這個客戶,搞好關係以後,請客戶在其工作的大型公司幫自己拉幾個大的訂單,賺得更多。張明的想法沒錯,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他主動放棄自己的提成,客戶並不會領情,相反隻會認為是自己會砍價,這個低價是自己爭來的。而張明如果請他在公司義務拉訂單。他根本不會幫忙,因為幫張明拉的訂單再多,他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這是比較典型的“不善於吃虧”的例子。
“吃虧是福”本身是一個利益交換等式,吃虧者並不希望利益白白受損,而是希望用“吃虧”換來。所以,用眼前利益的暫時損失去換取長遠的利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虧是福”。否則,就是吃傻虧。正因為如此,還有一句話叫“吃虧在明處才是福”,明明白白的吃虧,讓關鍵人物知道你是主動的吃虧,認同你的吃虧,感謝你的吃虧,你才能換取他人“知恩圖報”。
人行走於世,在“吃虧”與“福”之間,不能總盯著眼前的、利益去計算。換句話說,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為下一步做鋪墊.著眼於未來,主動選擇吃眼前虧,才會比較容易把握主動。
人生的位置可能有高低之分,但尊嚴卻沒貴賤之別。所以在自己處於不利位置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別人的不平等對待,很可能吃大虧。因此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要有敏銳的眼光去洞察對方的強霸心理,再用睿智的頭腦和手段爭回自己正當的權益。
卡耐基曾經說過:成功=70%的人脈+30%的知識。三十歲左右是男人事業起步的關鍵時期,如果你想成功,需要80%的人際關係+15%的知識+5%運氣。一個人的事業,一半靠的是能力,一半靠的是關係。
人際關係對於我們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失敗也是非常突出的,美國70%的人辭職是因為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如此的重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人際關係需要經營和投資——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人際關係的投資和經營要符合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
人際關係中的投資有兩個:情感投資與物質投資。兩個方麵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般情況下,物質投資先行,在建立了人際關係之後,就需要長期的情感投資對人際關係進行維護和強化。
1.物質投資講究適時
普遍常見的物質開支主要集中在逢年過節的禮品中。這的確是個很好的時機,但並不意味著物質開支隻需要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平時也有很好的時機,這就要看自己會不會尋找並抓住這樣的時機了。一般來說,在平常的日子裏選擇一個好的時機投入一點,會比過節投資收益更大。
2.物質投資講究適量
在人際交往中的物質投入不能太少,太少沒有效果,反而會給人以吝嗇的印象;物質投入也不能過多,多了會讓人懷疑你是否別有用心,而且會給人帶來壓力。人際交往中物質投資的量主要取決於兩人關係的深厚程度,這就需要自己靈活把握了。
3.物質投資講究因人製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把握他人的喜好送出的東西才能送到人的心坎上,讓別人由衷的高興,對這個朋友的感激之情更深刻。如果在送禮的時候不知道對方的喜好而專挑貴的亂送一氣,既損失金錢又沒有太大回報,可謂得不償失。
當然,光有物質的投入,沒有感情的投入也是不行的。在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後,要想讓這種關係持續保持並發展下去,需要長期持續感情的投入。
時下我們不難看出,有些企業的領導者,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忽視了“感情投資”,而是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資的同時,在挖空心思地製定企業的各種規章製度,製度嚴厲到輕者罰款重者下崗的程度,想以此來約束員工的行為。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感情投資”是企業得以生存的基礎,是企業走向昌盛的動力源,是企業擺脫困境的希望所在,也是每一位遠見卓識的領導工作的切入點。但願每一個人在進行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同時,切勿忽視了“感情投資”。
日本的經營之神,世界級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先生用事實作了這樣的詮釋:1929年是日本經濟最不景氣的時候。當時鬆下公司銷售不暢,產品大量積壓,企業極度困難。偏偏這時鬆下先生有病,眼看公司就支持不下去了。兩位在崗的副手到醫院,提出別的企業都在減員,我們是否也減員工,以渡難關。
鬆下聽後當即表示:“生產額立刻減半,但員工一個也不許解雇,工人工作時間減為半天,但薪金照全額給付。”鬆下這一決定在員工中產生極大凝聚力,調動了員工積極性,員工們自覺利用剩餘的半天時間和星期天,全部上街推銷產品。
結果,鬆下公司渡過了30年代初最困難的時期,最終走向昌盛之道。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感情投資”就是企業的領導者設身處地為廣大員工著想,時刻關心員工疾苦,把員工冷暖掛在心中,並采取一些切實可行,得民心、順民意的舉措,從而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鬆下先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發揚了廣大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從而使企業擺脫窘境。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認為,凡是人都希望別人能尊敬和重視自己,關心體貼自己,理解信任自己。這種需要是屬於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是比生理需要和物質需要更高級的需要。物質隻能給人以飽暖,精神才能給人以力量。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如果當領導的對自己的同事和下屬能夠平等相待,以誠相見,感情相通,心心相印,從思想上理解他們,從生活上關心和愛護他們,在工作上信任支持他們,使他們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這些下屬就會煥發出高昂的熱情,奉獻出無私的力量,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好。
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要以心換心,以情動情這個道理,許多古代政治家都懂得。劉邦的“信而愛人”,唐太宗的“以誠信天下”,都是頗為感動下屬的領導行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特別是領導者的同情、尊重、理解和信任。如果領導者能夠注意這一點,並身體力行,那麼單位或公司裏就會出現親切、和諧、融洽的氣氛,內耗就會減少,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會大大增強。
中國民諺裏關於以心換心,以情動情的話比比皆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等。
在現實的生活工作中,無論是作為領導者還是普通職工的你,都應該注意進行人際關係的投資,要注重人際交往的物質投資,尤其要重視感情投資,因為知曉人情是自己雄厚的資本。隻有這樣,你才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係的紐帶。人和人相處總是會有情分的,這情分就是“人情”。我們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向來是很講人情禮貌的,人情的威力和魅力恐怕很多人都已經領略到了。
李先生很上進,畢業參加工作後,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經過努力,他考入了一家大學攻讀在職工商管理碩士。興奮不已的李先生在拿到上課通知時,一下子變得垂頭喪氣了,因為學校方麵安排的課程居然是需要占用半個工作目的。
而李先生所在的台資公司從來都沒有讓員工每周半天外出讀書的先例。公司同事聽到李先生讀書這回事後都力勸他放棄這個想法,因為公司原先有位職員由於同樣的情況,竟然被公司無理由地炒掉了。公司在炒人的通知上還聲稱:“因為我們是公司,不是學校”。
李先生忽然想起去年曾在一個朋友的婚禮上與公司的副總偶然相遇,很高興地聊了一會兒,記得副總當時說了一句“以後什麼事需要幫忙,盡管找我”,並給他留了私人電話。
李先生決定試一試自己的運氣。晚上他鼓起勇氣給副總打了個電話,委婉地說了自己的處境,請他幫忙拿主意。最終的結果令李先生十分開心,公司破例批準了他的要求。這就是人情的力量,誰能說它的威力不夠大呢?
雖然人情的威力很大,人情可以幫我們做很多原來以為不可能的事,但是人情並不是取之不盡的水,任你來自由地取用。相反,人情就像銀行的存款,是不能透支的。人情的利用也應講究原則和分寸,否則隻會適得其反。
張先生畢業於某名牌大學中文係,幾年來在文壇上也算小有成績。後來接編某份雜誌,由於那雜誌的財源並不豐裕,不僅人手少,稿費也不高,但他又不願意因為稿費不高而降低雜誌的水準,於是他開始運用人情向一些作家約稿。這些作家由於和他都有過交情,礙於麵子也都點頭應允了。
但是一次兩次還好,後來次數多了,他們就開始找各種借口推辭,他也不知道是何緣由,暗自納悶。經過他的再三催問,其中一位終於坦白地跟他說:“我是以朋友的情誼給你寫稿。你們的稿費太低了,錯不在你,但你這樣子做是在透支人情。”如此,他才光然大悟。
有些人喜歡用“人情”來辦事,但“人情”是有限的。就像你在銀行的存款,你存的越多,領出來的錢就越多;存的越少,領出來的錢就越少。
你若和別人隻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幫的忙就很有限,因為他沒有義務和責任幫你大忙,你更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幫你的忙,這是因為你的人情存款隻有那麼一點點。如果你要求的多,那就是透支了。
透支人情的結果如何?一般會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會使你們之間的感情開始轉淡,繼而讓他對你避之惟恐不及,進一步發展就是情分就此了斷。二是你在他眼中變成不知人情世故的人,這對你是相當不利的。
有了人情好辦事,如今巴經成為大多數人心中的“潛規則”。所以每個人都在致力於入脈關係網的編織。有了這張富有人情崍的關係網。就要懂得正確的利用它,嚴格堅持合理使用、有取有存、決不透支的願則,讓你的人情存款愈來愈多。那麼如何動用才不至於“透支”呢?
有幾個原則可以作為參考:
1.盡量把人情用在刀刃上
先弄清你與對方的交情究竟有多少,人情究竟有多重,然後再掂量事情的份量,看看是否適宜找對方幫忙,千萬不要沒個輕重緩急。
2.動用人情做好估算
動用人情的次數要盡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存款用光,那樣,也會“情到用時方恨”。
3.人情儲蓄不能即存即支
如果你急於找後賬,急於在這筆人情賬中得到回報,你就犯了人情世故的大忌,你就會在找這筆後賬中既丟掉了人情、丟掉了麵子,也丟掉了做人的原則和進退的分寸。
4.不要刻意追求回報
人本來是容易忘恩的動物,所以就是對方曾欠你一些人情,你也不可抱著討人情的心態去要求對方幫忙,因為這不僅可引起對方的不快和反感,還可能讓這份情到此結束。
此外,對一些斤廳計較的入要特別注意,你們縱然交情再深.也不可輕易找他幫忙,否則這人情績就會像在地下錢莊借錢那樣,讓你吃不消。
5.懂得適度回饋
如果你不管不顧,動輒就求人幫你的忙,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會慢慢變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當然也有主動幫你忙的人。但切勿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你若無適度的回饋,這也是一種“透支”。
6.注重長期投資
俗語說:“路遙知馬力,目久覓入心”,大多的人情投資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結出果實,畢竟入與入之聞的理解與信賴需要一個過程。要知道雖然感情投資不是立竿見影,馬上就能見到效果,但如果相互信賴的人情關係建立起來,對事業發展當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當你茫然四顧、不知向何處走的時候,一定要理智。當生活讓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眼前利益而保全長遠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正所謂“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貪圖一時一事的小利。假使隻為貪圖那麼一點蠅頭小利而不注意其中所帶來的大害,是再愚蠢不過的了。
從前有個南昌人,住在京城裏,做著國子監的助教。一天,他偶而路過延壽街,看見一個年輕人正在點錢買《呂氏春秋》。剛好有一枚錢掉在地上,這個人就走過去用腳踩住錢。等年輕人走後,他就彎下腰把錢撿起來。旁邊坐著個老頭子,看了半天,忽然站起來問這人的名字,冷笑兩聲就走了。其實這個老頭就是江蘇巡撫。
後來這個人以上舍生的名義,進了謄錄館,求見選官,得到了江蘇常熟縣尉的職位。可是他求見了十多次,巡撫都不見他。原因是他的名字已經掛進了被檢舉彈劾的公文裏了。這人大惑不解,便問是為什麼事情而被彈劾的。人家回答說:“是因貪汙。”這人想,自己還沒到任,哪裏會貪汙呢。肯定是搞錯了,就想進去當麵解釋一下。
巡捕將此事稟報了湯潛庵後,再次出來傳達道:“你難道不記得當年在書鋪裏的事了嗎?你當秀才的時候,尚且愛那一文錢如命。現在你運氣好,當上了地方官,那你還不把手伸進人家的口袋裏去偷,成了戴著烏紗的小偷?請你馬上解下大印走吧,別一路上哭個不停。”這人才知道,當年問他姓名的老頭,竟是這位湯老爺。他於是慚愧地辭官而去。
這個古老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察,但是卻傳達了一個道理,人不能夠貪圖小利。因為貪婪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麵現象迷惑,甚至難以自拔,事過境遷,後悔晚矣!
一次,一個獵人捕獲了一隻能說70種語言的鳥。“放了我,”這隻鳥說,“我將給你三條忠告。”“先告訴我,”獵人回答道,“我發誓我會放了你。”
“第一條忠告是,”鳥說道,“做事後不要懊悔。”“第二條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自己認為是不可能的就別相信。”“第三條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時,別費力去爬。”然後鳥對獵人說:“該放我走了吧。”獵人依言將鳥放了。
這隻鳥飛起後落在一棵大樹上,又向獵人大聲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並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大珍珠。正是這顆珍珠使我這樣聰明。”這個獵人很想再捕獲這隻放飛的鳥。他跑到樹跟前並開始爬樹。但是當他爬到一半的時候,他掉了下來並摔斷了雙腿。
鳥嘲笑他並向他喊道:“笨蛋!我剛才告訴你的忠告你全忘記了。我告訴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別後悔,而你卻後悔放了我。我告訴你如果有人對你講你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就別相信,而你卻相信像我這樣一隻小鳥的嘴中會有一顆很大的珍珠。我告訴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別強迫自己去爬,而你卻追趕我並試圖爬上這棵大樹,結果掉下去摔斷了雙腿。這個箴言說的就是你。”說完,鳥飛走了。
很多時候,舍不得局部的或眼前的一些小利益,很可能就會使自己損失整體利益。有一些事情,表麵上看來是獲得、是勝利,但是從整體、長遠看來卻是損失,聰明的人不會被此迷惑。
但是,有的時候,斤斤計較是必須的,特別是在家庭理財方麵。投資更須算好風險收益賬,在投資思路、選擇產品與服務等方麵“斤斤計較”,才能穩健獲利。
今林先生是上海一家國有企業的部門領導,每月薪水將近6000元。一般國企的薪酬特點就是這樣,直接發到手裏的數字不像外企那麼“光鮮”,但七七八八的福利不少,加起來,倒也實惠。
林先生每月有300多元飯貼,除過年外的節日,單位都會多少不等地發一筆過節費,比如“五一”前工會給每位職工發200元,有時單位拿了個先進獎,又普天同慶發個300元。算上加班費和其他補貼,每個月算下來,手頭都會有一筆幾百元到千元不等的“邊角錢”。拿理財的眼光審視,它是一筆不入大多數人法眼的雞肋資金。說少不少,但是,上飯館搓幾頓,買兩件新衣,這千把塊錢也就所剩無幾了。何況它不是整筆發下來,零零碎碎兩百三百的,拿在手裏沒感覺,很少有人會想到把它當作“財”來理。可是,在林先生看來,邊角資金好好打理一番,也是可以發揮不小的作用的。
林先生用這些“邊角錢”主要購買的是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風險較小,收益比較穩定,門檻也不高,適合用來打理手邊數目不多的“小錢”。他在銀行開設了一個活期賬戶,每個月把手邊結餘的邊角錢存進活期賬戶裏用來購買貨幣基金和純債基金,比較穩妥。最長可投資三年以內。一般1000元就可以購買,年收益率一般在2%~4%,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要高。
邊角錢理財並不指望它賺多少,主要目的是集腋成裘,把原本“隱匿”在錢包縫隙裏的小錢集納起來派大用場。這樣做,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反而克製了一些不必要的消費。每月的邊角錢看似少,但是,幾年這麼堅持打理下來,也積累了一筆錢,足夠一家三口去三亞旅遊一趟。
由此可見,積少成多,在“斤斤計較”中謀求“日日生金”不失為保守理財者的一條生財捷徑。
不要總是以為理財是手中有了幾萬元才要開始關心的問題,善於理小財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理財的高手。其實,隻要你夠聰明,身邊點點滴滴的小錢累積起來也能派上大用場。
一句話,做人不能貪圖小利,但是理財卻要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