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生活》reference_book_ids":[689149148263770010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的一生,做人做事,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家人,都來不得半點虛妄。太陽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個人的一生能看到多少次日出日落的景致?滿足,你會得到快樂和幸福,而不滿,你才有不斷進步的動力。
要懷一顆珍惜之心,絕不虛度片刻光陰。春花秋月,酷暑嚴冬,要每日都黽勉苦辛,該知足時當知足,該奮進時奮進,方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有益於他人,也無愧於自己。
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標準,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樂。人應該體會到自己本來就是無所欠缺的,這就是最大的財富了。見好就收,知足常樂,這才是最好的生活姿態。
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到,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出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你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有一個人,偶然在地上撿到一張千元大鈔,他得到這筆意外之財以後,總是低著頭走路,希望還能有這樣的運氣。
久而久之,低頭走路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習慣。若幹年後,據他自己統計,總共拾到紐扣近四萬顆,針四萬多根,錢則僅有幾百塊,可是他卻成了一個嚴重駝背的人,而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沒有好好地去欣賞落日的綺麗、幼童的歡顏、大地的鳥語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摧毀有形的東西,而且能攪亂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則,都可能在貪心麵前垮掉。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曆代功臣功成身退,保全性命的做法。
公元前5世紀,在今天的蘇杭一帶,有吳、越兩國。兩國雖然相鄰,但是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後來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在幾經交涉後,吳國才答應讓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一直記著所受的恥辱,臥薪嚐膽,立誓雪恥,20年後,終於滅掉吳國。而幫助越王成功的就是範蠡,範蠡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還是一個低調做人的智者。
勾踐這個人,臣下雖然可以與他分擔勞苦,但是不能與他共享成果。範蠡被任命為大將軍後,自忖長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機的根源。於是他便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並不知道範蠡的真實意圖,於是拚命挽留他。但範蠡去意已定,搬到齊國居住,自此與勾踐一刀兩斷,不再往來。
與之相反的是同為勾踐手大官員的文種。範蠡辭官時,曾屢次勸文種與他一起歸隱,奈何文種貪戀官位,執迷不悟。他移居齊國後,寫給文種的信中說:“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大意是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什麼還不快離開呢?
文種在收到這封信後恍然大悟,於是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被勾踐賜死的命運。而範蠡卻早早料到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他的見好就收救了他一命啊。
移居齊國後,範蠡不問政事,與兒子共同經商,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當宰相,但被他婉言謝絕了。他深知“在野而擁有千萬財富,在朝而榮任一國宰相,這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榮耀太長久了反而會成為禍害的根源”。於是,他將財產分給眾人,又悄悄離開了齊國,到了陶地。
範蠡之所以離開越國,拒絕齊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經營事業,這些都源於他與眾不同的前瞻心態。隱退是全身遠禍的一個法子,它更徹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以,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方法。
當然,“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靈驗。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是其糟粕之處。事實上,這裏提出的“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名利已有,見好就收。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較而來。同樣,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樣,沒有填滿的時候,任由其膨脹,則會由此生出許多煩惱。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們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那麼一切不平之心也許就會安寧。我們不妨抱一種“比下有餘”的人生態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青年人常為自己的貧窮而牢騷滿腹。“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為什麼還發牢騷?”一位智者問他說。“它到底在哪裏?”青年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隻要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麼,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對此,我用一袋黃金作補償。”智者又說。“不,我也不能失去雙手。”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麼豐富的財富啊!”智者微笑著說道。
一個人對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理所當然的事,並不需要主觀上的任何功力,因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一大特征。所以,不知足是自然的、順情的,仿佛騎手信馬由韁不費力。而知足,倒是自覺的、頑強的、堅毅的和勉為其難的。
當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輛輛擦身而過的漂亮轎車時,當你身居鬥室望著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樓的閃閃燈火時,因羨慕、嫉妒油然而生的不知足,無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擺脫這些情緒的糾纏,今晚依然知足地臥床酣睡,明晨照樣知足地擠車上班,卻是很不容易的事。
前人告誡我們說,統率精銳部隊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吃敗仗的可能;智慧過人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必有一失”的時候;博聞強記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淺薄和無知之處。善於抓時機,見機而作,固然是英雄本色;但見好就收,適可而止,也未嚐不是聰明之舉。
每個人都可能有環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時候,說得嚴重一點幾乎可以說,在我們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負起經曆各種困難折磨的命運。孔子德不在別人之下,卻半世顛沛流離,無奈之餘,他也隻得承認,“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為什麼像孔子這樣的聖人要到50歲方才懂得命運的力量呢?唐代人盧重玄在《列子敘論》中解釋說,孔子“曆國應聘而思執鞭之士,是不忘力也”。
孔子在50歲之前一直很相信人力的作用,所以“罕言命”,凡事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誌;但是,當他遇到向這種無賴和碰到類似於匡地那種險境,他於是就拿“天命”來做自我安慰。見好就收,適可而止,這不失為一種有意義人生的妙法。
生活恰似一杯茶,加的茶少,聞不到茶的芳香;加的茶多,茶香會濃烈得變苦:於是茶放得要適可而止。生活也是中性的,艱難困苦是酸,真愛幸福是堿,酸堿過度,生活便沒了滋味:於是,但凡人間事情,要適可而止。
推開窗戶,望著墨藍色的天穹上嵌鑲著那輪明月,它似乎很孤獨,為何發出如此清幽的目光?是憂愁?也許是失意讓她隻能孤芳自賞。
是適度讓她如此聖潔,耐得住寂寞。稀少的亮星就是她的朋友,守衛在她的身邊靜靜地,默默地陪她一起點綴著天穹,照徹這可怕的黑暗。如果過了度,像光芒四射的太陽,明月就不能傲立於枝頭之上,嵌於高山之巔,鑲於天穹之中發出清幽之光!
正如同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適度地打扮自己,一個成熟的男子知道恰當地表現自己。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看到半開時。明人許相卿說:“‘富貴怕見花開’,此語殊有意味。言已開則謝,適可喜正可懼。”做人要有一種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時莫忘回頭,著手處當留餘步。
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說他傻,因為如果有人同時給他5毛和1元的硬幣,他總是選擇5毛,而要1元。有個人不相信,就拿出兩個硬幣,一個1元,一個5毛,叫那個小孩任選其中一個,結果那個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幣。那個人覺得非常奇怪,便問那個孩子:“難道你不會分辨硬幣的幣值嗎?”
孩子小聲說:“如果我選擇了1元錢,下次你就不會跟我玩這種遊戲了!”這就是那個小孩的聰明之處。
的確,如果他選擇了1元錢,就沒有人願意繼續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隻有1元錢!但他拿5毛錢,把自己裝成傻子,於是傻子當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終他得到的,將是1元錢的若幹倍!
此所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傳》,謂做人當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時人以為智見。反其道而行,結果必適得其反。
欲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人一旦為名利驅使,往往身不由己,隻知進,不知退。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便收,無疑是臨淵縱馬。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時候往往是最短暫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就像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
鹽城企業家吳文洪在體力嚴重不支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攀登珠峰,也許他在登頂的一刹那是快樂的,但是這種快樂換來的卻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劇,這種遺憾已是無法彌補。
但另有一位無氧登山運動員,在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中,到了6400米的高度時,他漸感體力不支,便停了下來,在與隊友打了個招呼後便悠然下山了。後來有人為他惋惜:再堅持一下,就可以越過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了。但是這位無氧登山運動員卻回答得很幹脆:他不遺憾,因為,6400米就是他登山的最高點。的確是沒有什麼遺憾的,因為一個人已經達到了自己的至高點,而不是參照他人的至高點。人生有很多的風景,但並不是每一處你都能夠擷取,適可而止是一種大智慧。
適可而止說的就是一個度,過了這個度就與原本的意願相違背了。曾經有一位經理對他的下屬說過這樣一句話:對企業優質服務是應該的,但是這個度一定要掌握好,某種程度上,過度的服務就是搔擾。這便如一戶人家來了客人,主人自是熱情萬分,按說熱情自是應該的,但,如果寒暄過頭反而會讓客人不知所措。再說走進商場,倘若商家不熱情,顧客一定感覺不好,但商家如一個勁地跟在後麵介紹這推薦那,就會讓顧客覺得沒有一點自己自由挑選的空間了,一個字:煩。所謂與人相處也需一個度才是。物極必反一方麵道出了事物的兩麵性,另一方麵也道出了適可而止的真諦所在。
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日複一日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詞人秦少遊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止是對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終日廝守的男女情侶之醒世忠告。
快樂有時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去創造。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總是渴望著取得,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舍棄,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所以說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的。當我們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多了一點中和的思想。
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詩意,適當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1.精神勝利法
這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心裏防衛機製。在你的事業、愛情、婚姻不盡人意的時候,在你因經濟上得不到合理對待而傷感的時候,在你無端遭到人身攻擊或不公正的評價而氣惱的時候,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鬱鬱寡歡的時候,你不訪用啊Q的精神調適一下你失衡的心理,營造一個祥和、豁達、坦然的心理氣氛。
2.難得糊塗法
這是心理環境免遭受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塗”一下,無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這層保護膜,會使你遇事不慌,遇煩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各種生活的緊張事件。
3.隨遇而安法
這是心理防衛機製的合理反應。培養自已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遇事總能滿足,煩惱就少,心理壓力就小。古人雲:“吃虧是福”。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都會不期而至,用隨遇而安的心境去對待生活,你將擁有一片寧靜清新的心靈天地。
4.幽默人生觀法
這是調和心理環境的“空調器”。當你受到挫折或處於尷尬緊張的情況時,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維持心態平衡。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能使沉重的心境變得豁達、開朗。
5.宣泄積鬱法
心裏學家認為,宣泄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傷憂鬱時,不訪與異性朋友傾訴;也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等向主持人和聽眾傾訴;也可以進行一項你所喜歡的運動;或在空曠的原野上大聲喊叫,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宣泄積鬱。
當然,每個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有自己的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可能就會適得其反。不顧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而一味地勇往直前,是對生命的虐待和褻瀆。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和生命相比,無論怎樣的高度都是次要的,正確地估價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適度而止,才能描繪出人生最美的圖。那麼在這忙碌的世間,讓我們適度止步,偷得浮生一段流光,頤養我們珍視的陽光與生命。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不願舍棄的。有既得的,有想要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有名利的,有情分的。“難舍”、“割舍”、“舍不得”等詞彙,體現了人們麵對舍棄時的痛苦和無奈。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堅持、如何永不言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學會如何放棄,從放棄中看到更值得的獲得。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
歌德說:“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於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須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得到永久的掌聲,必須放棄眼前的虛榮。放棄了薔薇,還有玫瑰;放棄了小溪,還有大海。放棄了一棵樹,還有整個森林;放棄了馳騁原野的不羈,還有策馬徐行的自得。善於放棄是一種現實需要,善於放棄是一種處事藝術。
一個老人在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
這舉動更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老人的胸懷讓人佩服,這種放棄值得深思,如果你看不到放棄的魅力,學不會放棄,恐怕隻有抱著一隻鞋哭泣傷心了。老人這簡單的放棄,一下子就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人是你的同事、你的競爭對手,你會不經意就敞開自己的胸懷,會不遺餘力地把自己經驗和特長與老人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打個比方,兩個具有相同背景的年輕人,一個熱情主動,積極進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精益求精,對身邊的同事也知道禮讓三分,處處為公司利益著想,卻從不抱怨,既不嫌薪水低,也不與同事們展開你死我活地爭鬥;而另一個恰恰相反,總喜歡投機取巧,抱怨薪水低,與同事們隔三差五地鬧意見,為了爭奪更高職位不惜采取陰暗手段,處處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比一比,這兩個人誰會從競爭對手的身上學會最有益的東西,而競爭對手又更願意把自己的有價值的東西教給誰呢?誰又能在公司裏獲勝,誰有更多發展和晉升的機會?
有一位事業頗為成功的女士,問她成功的秘訣,她的回答令人大感意外——放棄。她用她的親身經曆對此作了最具體生動的詮釋,為了贏得同事和領導的信任,為了更好地向同事和領導學習業務和管理知識經驗,為了獲得事業成功,她放棄了很多很多:優裕的辦公室工作、舒適的工作環境、數不清的假日,甚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天道吝嗇,造物主不會讓一個人把所有的好事都占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獲得都是以放棄為代價的。人生苦短,要想學習更多,獲得越多,自然就必須放棄越多。不懂得放棄的人往往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很難真正學到競爭對手的精華。
從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放棄是一種胸懷,適當讓利往往會迎來更大利潤。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叫“放棄”,隻有“棄”才會“得”,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得到。
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從事生物化學研究和教學,在教學和研究中,他發現自己有創作科幻小說的天才,於是他對自己作出了冷靜客觀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我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毅然告別了大學課堂和實驗室,回到家裏,專門從事寫作。
阿西莫夫這一聰明的舍棄,成就了他一生創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輝煌業績,也為他贏得了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幻小說農技榮譽稱號。舍棄有時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時之痛苦,就有可能招來終生的痛苦。阿西莫夫當時選擇舍棄自己朝夕相處的實驗室和講台,內心無疑是痛苦的。
但正是因為他挺住了一時的痛苦,而成就了後來的大業。不做出舍棄,那才是阿西莫夫終生的痛苦和悔恨,甚至是世界的一個遺憾,阿西莫夫聰明的舍棄,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讀者和世界的幸運。
如果本來沒有某種優勢,但是卻一再地堅持,不舍棄,總想將弱勢變成優勢,這是可悲的。舍棄自己的短項,等於加長了自己的長項,從而讓自己更接近了成功的目標。
“人生如同秋天樹上枯黃的落葉。人生苦短,活到著更是不易。在爭取擁有的同時,也要懂得學會放棄,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計較。放棄斤斤計較,放棄是是非非,放棄為自己辯解,你其實就放棄了小市民的俗氣和平庸
不懂得放棄,也就看不到學習競爭對手新的機遇,無法學到競爭對手新的優勢和特長,就等於把機遇拱手送給競爭對手。每一個競爭對手都有自己放棄真愛的東西,同時仔細地分析競爭對手放棄的目標,對自己的選擇會有非常有益的啟發。
“善於放棄”是一種境界,是曆盡跌宕起伏這後對庸俗的一種不屑,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成竹在胸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隻有在了如指掌之後才會懂得放棄並善於放棄,隻有在懂得並善於放棄之後才會獲得大成功。
放棄失落帶來的痛楚,放棄屈辱留下的仇怨,放棄無休無止的爭吵,放棄沒完沒了的辯解;放棄對情感的奢望,放棄對金錢的渴求,放棄對權勢的覬覦,放棄對虛榮的糾纏。隻有當機立斷地放棄那些次要的、枝節的、不切實際的東西,你的世界才能風和日麗、晴空萬裏,你才會豁然開朗地領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人生真諦。
善於放棄,既是遍曆歸來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又是對過去誘發深思的路,也是對未來滿懷憧憬的路。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懂得放棄其實也是一種美麗的收獲。
佛經《大莊嚴論經》中也有一則關於貪得無厭的老婆婆的故事。
昔時,釋迦牟尼住在舍衛國園精舍時,一位老婆婆背著裝滿了酒的瓶子過來,她沿路津津有味地吃著答麻林度的甜果實,不久感覺舌幹口燥,就到附近人家的井邊,請求女主人給她一杯水喝。由於她吃的答麻林度的甜味尚餘留在嘴裏,所以覺得那水如蜜一般甜,她很感激,便問:“啊,好甜!太太,能不能用我的酒交換你的水?”女主人聽了這位好奇的老婆婆的話,就答應說:“好啊!”於是拿水和她交換。
老婆婆帶著水瓶回家,馬上又喝那甘甜的水,結果水平淡無味,她以為是自己的舌頭有問題,又再飲了幾次,仍未感覺有何味道,因此她喚來親族知己試飲,沒有一個人認為那水有特別之處。他們紛紛勸她:“老婆婆,你喝了如此不幹淨的水,有傷身體喲,你到底是從哪兒弄來的這些水呢?”至此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自己吃了答麻林度的甜果實再喝水,方誤以為水是甜的,她非常懊惱竟將酒白白送給了人家。
在這世界上,類似這樣因嗜欲太深而蒙受重大損失的,大有人在。莊子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食、色,都是嗜欲,此外的一切金錢物質享用,也都是“嗜欲”。“天機”是智慧,是靈性,以莊子的看法,一個人如果欲望多,他就失去了智慧與靈性。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時跑丟了,於是富翁張貼了一則啟事:有狗丟失,歸還者,付酬金1萬元。並附有小狗的一張畫像。送狗者絡繹不絕,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說,一定是真正撿狗的人嫌給的錢少,那可是一隻純正的愛爾蘭名犬。於是富翁把酬金改為兩萬元。
一位乞丐在公園的躺椅上打盹時撿到了那隻狗。乞丐沒有及時地看到第一則啟事,當他知道送回這隻小狗可以拿到兩萬元時,乞丐真是興奮極了,他這輩子也沒交過這種好運。
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著狗準備去領那兩萬酬金。當他經過一家大百貨公司時,又看到了一則啟事,並且賞金已變成3萬元。乞丐駐足琢磨了一會兒:賞金增長的速度倒挺快,這狗到底能值多少錢呢?於是他改變了主意,又折回他的破窯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兒。第四天,賞金果然又漲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乞丐沒有離開過告示牌,當酬金漲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決定將狗歸還。可是當乞丐返回他的窯洞時,那隻狗已經死了。因為這隻狗在富翁家吃的是鮮牛奶和燒肉,對這位乞丐從垃圾筒裏撿來的發黴食物根本“享受”不了。
隻有拿到自己手裏的才是自己的,太貪心了會讓你失去一切。並且,在生活中,有克製的適當的貪念,能使我們保持愉悅,快樂,甚至是感恩的心情。
俄國詩人屠格涅夫有一次外出,遇見一個乞丐伸著枯槁的手向他討錢。屠格涅夫把手伸進口袋,忽然發現忘了帶錢包,他隻得懷著愧疚的心情,拉著乞丐的手握了握說:“真對不起。”那個乞丐卻緊緊握著屠格涅夫的手說:“兄弟,夠了,有這麼點就夠了。”
我們到處流浪,到處尋找,到處乞討,僅為了幾個叮當作響的銅板嗎?我們至今仍然像乞丐一樣乞求著人類的那份誠意。
我們從來不要求大人物能體察小人物的內心,隻企求他們不要妨礙小人物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我們從來也不敢奢望人類有一天會變得天使般美好,我們隻祈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足夠了。
不論走到東還是走到西,隻要靜觀我們的生活,就可以發現,人並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敢奢望的。有時,他要得很少,很可憐,有那麼一點就夠了。雨天的一把雨傘,情緒低落時的幾句安慰,生日的一張賀卡,平日的一個問候電話……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常常會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
那麼,如何克製自己的貪念呢?
“就像大海有波浪,太陽有光芒一樣,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緒。大海雖有波浪,卻不會被擾亂。波浪是大海的本質。波浪生起,又會往何處去?回到大海中。而浪又從何而來?從大海中來。
同樣,思想和情緒是自性的光芒和呈現。它們起自於心,但又消失到哪裏去了?回到心。不管心中生起什麼念頭,不要把它當成問題。如果你不是太衝動,而有耐心一點,它就會回歸到它的本質之中。
所以,要以寬闊、開放和慈悲的態度對待你的思想和情緒,因為事實上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家人,是你心的家人。敦珠仁波切常說:在貪念麵前,“要像個有智慧的老人,看著小孩子玩耍。”
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清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撰的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裏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舍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這裏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說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它的確是渴望而難及的境界。
什麼樣的人才會有這樣高尚的品格?應該是無所求的人。人果真達到了無欲無求了,其人格便會自動提高。人格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誌,不辱其身。”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也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信仰,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心態。能做到這樣的心境,很難。這樣的心境,需要時間的磨礪,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錘煉,更需要坦蕩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態。這種淡泊的心態是無求中的平凡孕育著無尚的偉大,攘括著古往今來的憂思。人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這樣的淡泊便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更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
蜀相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求就是一種淡泊。麵對複雜的人生,需要的是一無所求的淡泊。人生,看淡世事無常,靜觀花開花落,需要經曆人生坎坷崎嶇中的顛沛流離,需要經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經曆風雲莫測中的繁華盛衰,經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會有“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的心境。經曆了人生的磨難,才會讓自己在“人到無求品自高”境界中,讓心靈慢慢得以升華。
陶淵明的無求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範仲淹的無求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楊慎的無求是“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林則徐的無求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齊白石的無求是“人譽之,一笑;人毀之,一笑。”一份份無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譜寫的是一曲曲可貴的人生之歌。在這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中,懂得了淡泊以明至,學會了寧靜而致遠,體會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體味了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人到無求品自高,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必為其所累,雖然都是好東西,切不必盡收囊中。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名和利什麼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人很難改變固有的觀念,歲月的沉積,生活閱曆的累積,使人越來越難回頭看看自己固守的觀念是不是對的?一個人做到無求的時侯,就是放棄了心中的雜念,清空了心靈裏麵的世俗生活積存下來的枯枝敗葉。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的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才能收獲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才能有了讓生命一次又一次遠行的條件。當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撣去心靈封塵的時候,也許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超然物外,像白玉蘭那樣,卓爾不群,纖塵不染,帶著某種孤傲與矜持,超然於世俗之上。看過《品讀人生》這本書,這本書選編了魯迅、梁實秋、朱自清、巴金、徐誌摩等數十位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們有關人生問題的散文隨筆、雜文小品。大師們從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兩個方麵對生命和人性進行了詳盡的評論,讓我受益匪淺。從中體會到了一份恬靜的心境,一縷清幽的書香,一樽甘甜的烈火酒,這些都是無求者的品行。
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是一個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隨緣,心無增減。”世上萬事萬物都歸於一個“淡”字,清淡明誌,雅淡抒節,平淡處世。隨緣而安,得之不喜,失亦無憂。知道了先人們的無求,心中銘記“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名言,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靜心,慢慢體味“人到無求品自高”裏“無求”的境界,坐看雲起,笑看滄桑,自己的人生一定會色彩紛呈!
人隻能活一次!這是常被人們遺忘的常識。既然隻能活一次,就應該講究點“活法”。又何必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呢?
既然人隻能活一次,就應該活得舒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工作節奏太快,精神壓力太大,爭強好勝的心太強,生活太無規律,時間不長,精神和體力就會崩潰。要活得舒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就要學會知足,學會隨遇而安。知足、隨遇而安就是幸福。我們和有錢、有勢、有權的人一樣,都是人。因為都是人,就沒有必要仰人鼻息,笑臉求人!生活畢竟不是演戲,無須用太多的脂粉去塗抹自己,無須戴上“麵具”去“逢場作戲”!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掙多掙少都心地坦然,活得樸素自然,活得坦坦蕩蕩。這就是舒心,這就是快樂,這就是瀟灑!
人隻能活一次!千萬別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