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坦蕩君子的活法or陰險小人的活法

《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7337548830532979774,7317891697977855039,7337548830524591166,7077813329493756936,700025701154790093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02363849557019700,7071200634816449543,7077833029015571464,7314149005968018470,7329737059181005886,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20440426807168027,7077813329514728479,7345768839986023486,7316123640058088482,7349025283959180350,6867020911866809352,7339810822505385022,7337548832776916030,7337595471810006078,7340535583871077438,7311637008198143030,7077822913100991501,7107503072137448478,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9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7337548830532979774,7317891697977855039,7337548830524591166,7077813329493756936,700025701154790093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02363849557019700,7071200634816449543,7077833029015571464,7314149005968018470,7329737059181005886,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20440426807168027,7077813329514728479,7345768839986023486,7316123640058088482,7349025283959180350,6867020911866809352,7339810822505385022,7337548832776916030,7337595471810006078,7340535583871077438,7311637008198143030,7077822913100991501,7107503072137448478,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1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0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7337548830532979774,7317891697977855039,7337548830524591166,7077813329493756936,700025701154790093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02363849557019700,7071200634816449543,7077833029015571464,7314149005968018470,7329737059181005886,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20440426807168027,7077813329514728479,7345768839986023486,7316123640058088482,7349025283959180350,6867020911866809352,7339810822505385022,7337548832776916030,7337595471810006078,7340535583871077438,7311637008198143030,7077822913100991501,7107503072137448478,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9,"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quote_content":"《金剛經》reference_book_ids":[7315417091501198346]}],"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8,"start_container_index":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2},"quote_content":"《高山流水》reference_book_ids":[69339451589583370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君子與小人,如同世界的南極與北極,互為對立而存在。君子依托小人方顯其君子。譬如荷花若不是出自於汙泥,如何有高潔不染的品性,令人尊敬。

君子是小人眼中的釘,因為汙泥看見荷花,總是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的卑微和汙垢。因此君子從不害小人,而小人常傷害君子。君子在君子的環境裏,有可能成為小人;而君子在小人的環境裏,方顯君子本色。小人在小人的環境裏,小人可成為君子。小人在君子的環境裏,永遠是小人。或許我們大部分人都還達不到君子的高度,但是絕對不能墮落為小人。

從古自今,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幾乎每個朝代每個人生活圈裏都有小人。小人做人處事通常不太厚道,常以不良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一般人與小人相處,稍不謹慎,就容易吃大虧。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易牙的人善烹飪技術,豎刁就想盡各種辦法,與他結交成了朋友,易牙者乃是貪利忘義之徒。有一天,豎刁把易牙推薦給齊桓公,桓公聽說易牙善烹飪,就說:“山珍海味我都吃膩了,隻是沒吃過人肉,不知人肉的味什麼樣?”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牢記在心,一心想著怎樣能作頓人肉宴獻媚桓公,以博得桓公的歡心。然而畢竟市場上沒有“人牲”可以買賣,於是易牙就將親生骨肉作為犧牲品,“大義凜然”地將兒子殺了為桓公烹製人宴。

當桓公品嚐這道從未有過的珍饈佳肴,詢問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易牙麵色痛惜,信誓旦旦地告訴桓公是用自己兒子為桓公烹製而成。當桓公得知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雖然內心很是不舒服,卻被易牙烹子為其羹的偉大行為所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親骨肉,是天下第一忠臣,從此桓公寵信易牙。對於推薦易牙的豎刁更加寵信了。

豎刁又想辦法為桓公找美女,有個叫開方的大夫向豎刁推薦衛懿公的女兒。衛懿公的女兒果然貌美,豎刁把她送給桓公,桓公非常高興,豎刁從此成了最為桓公寵信的內侍。然而正是“烹子為羹”的易牙與豎刁、開方所組成臭名昭著的“小人三人行”,最終將齊桓公推向了最後的斷頭台。

人們都說,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從古至今,辨別君子與小人的方法始終都不怎麼特別有效。因為小人絕對不會為自己貼上一張“小人”的標簽,在大眾麵前公開宣布自己是小人。小人絕對不說自己的短處,自己揭自己的傷疤。原因就在於,君子與小人隻是相對而言的,並不像人們穿衣戴帽那樣一目了然。

學會分辨小人,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小人的言行有以下特色:

1.喜歡造謠生事

通常是另有陰謀目的,並不單純以此為樂;有時為了升遷,襯托自己優秀,也不惜醜化對手。他們唯恐天下不亂,慣用“聽說”造句,歪曲事實,無中生有。

2.喜歡挑撥離間

分化同事感情,製造紛爭和事端,鷸蚌相爭,結果漁翁得利。他們口才好,善於撇清責任;事後扮演和事佬,雙麵間諜,閩語所謂“雙麵刀鬼”。

3.喜歡奉承

“讚美鼓勵”和“奉承拍馬”不同,前者是發自真心的讚美之詞,而後者舌燦蓮花有心機,熱情又嘴巴甜,讓人暈陶陶而迷失方向。他們更刻意親近上司,常伺機打小報告,備受上司寵愛,遭到大家鄙視。

4.喜歡陽奉陰違

工作方麵,言行不一,善於表麵功夫,也善於俟機邀功搶功。待人方麵,他們是表裏不一兩麵人,有時麵前誇你套出你的秘密,背後就損你出賣你。

5.喜歡見風轉舵

誰得勢就依附誰,誰失勢就舍棄誰,所謂西瓜偎大邊。他們利用別人權勢以提升自己地位,沒有利用價值的人,他們不會想親近,頂多虛以委蛇。

6.踏著別人鮮血前進,踩著別人肩頭攀高

從來都是你種樹,他乘涼;利用你替他們開路,成功時,不會報答你;甚至翻臉無情抹煞你;他們占人便宜視為當然,怎會感激?

7.喜歡落井下石

隻要有人或跌倒或失敗,他們會追上來再補一腳;例如,四處渲染那人“罪有應得”雲雲。他們也是事後諸葛,常說一些幸災樂禍的風涼話。

8.喜歡找替死鬼

明明是自己言行有過錯,卻死不承認,昧著良心硬拗瞎掰,也要找一個冤大頭來背黑鍋。他們口才犀利又敢發誓,很能誤導大家以訛傳訛日久則眾口鑠金,積非成是。有時“真相”就此石沉大海,永遠被扭屈蒙蔽了。

事實上,小人的特色不隻這些,凡是藐視法律,鄙棄道理,刻薄寡情,不遵循倫常道德,唯利是圖,損人利己,容易鬼迷心竅的人,通常都帶有小人的性格。他們無一不是喜歡窺探他人隱私的專家。他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幾乎都會采取挑撥的策略,小人的最大願望無非是:全天下的人都相互指責、互相懷疑,惟獨他能掌控全局、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所以,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是小人最常用的戰術。再有,出賣、背叛也是小人的慣技之一,當你與小人促膝長談時候,你的肺腑之言,在小人眼裏就是把柄,而你的隱私就是小人出賣你的資本。所以,在小人麵前,最好三緘其口,否則,就要承受有一天你的肺腑之言及隱私被加工後曝光於天下的慘烈後果!

而還有一種人,他與你的交往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彼此的身份尊卑、地位高下、財富多寡,能力強弱,全不在交往理由的考慮之列,彼此之間的關係決不允許墮落為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交往過程中決不計較彼此的得失,追求一種人格上的平等與尊重,心靈溝通順暢的快意,遇到事情共同擔當,碰到挫折,一起克服,彼此間會時刻牽掛對方,往往還會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出現。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對象。

交友處世務必慎重,得時刻擦亮自己的眼睛,仔細地分辨哪是小人哪是君子,一定要疏離小人親近君子,不然,你隨時可能被小人利用,甚至遭小人傷害。

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誌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禦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

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一打開酒壇,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麵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

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後,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係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水如山中清泉,自然純淨,有山之靈氣;那水如涓涓細流,清澈透明,有溪之綿長;那水如井中佳品,甘甜醇爽,有井之魂靈。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意思是說,君子之間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樣清澈、純潔,不含雜質,小人之間得交往甜的像甜酒一樣。君子之交雖然平淡,但心地親近,小人之交雖然過於親密、甜蜜,但是容易因為利益而斷交 。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們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樣。這裏的“淡若水”不是說君子之間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樣,而是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們的交往純屬友誼,卻長久而親切。小人之間的交往,包含著濃重的功利之心,他們把友誼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礎上, 表麵看起來“甘若醴”,如果對方滿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時,很容易斷絕,他們之間存在的隻是利益。所以與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好朋友貴在交心,深厚的友誼無需靠豐盛的宴席作為鋪墊。為共同的事業、共同的目標一起奮鬥的夥伴,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追求,因此也對彼此有著深深的理解。這種友情,是工作順利時的快樂分享,是患難與共時的相依相偎,更是遭遇困難時的鼎力相助。

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上的協調一致,即使時時相伴左右也是麵和心不和。有的人認為同事之間沒有真正的友誼,其實同事之間共同為事業奮鬥,即使個性、愛好不大一致,但隻要有大體相同的理想,為共同的目標工作,也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如果覺得性格誌趣合得來就每天形影不離,合不來就慢慢相互疏遠,這樣的做法隻能在同事之間形成小團體,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氣氛。

德國大音樂家貝多芬和舒伯特之間的友誼被傳為千古佳話。兩人共同生活在維也納35年之久,雖然隻見過一次麵,但卻成為知己。在貝多芬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事業如日中天時,舒伯特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音樂創作者。貝多芬生性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個性且兩人社會地位相差懸殊,所以從不敢貿然造訪。

直到後來,因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請,舒伯特才帶著一冊自己的作品前去登門拜訪,不巧的是恰逢貝多芬外出,舒伯特隻好留下作品,悵然而回。

然而,當貝多芬患病後,有一天,友人想調解他的寂寞,隨手拿起桌上的一冊書放在他的枕邊,讓他翻閱消遣,這冊書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貝多芬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細心吟味了一會兒,大聲叫道:“這裏有神聖的閃光!這是誰做的?”友人告訴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貝多芬大加讚賞,大歎素昧平生。

當貝多芬彌留之際,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說:“我的靈魂是屬於舒伯特的!”貝多芬死後,舒伯特終日鬱悶。一日他與三四個友人入酒店飲酒,一友人舉杯提議:“為席上先逝者幹杯!”舒伯特應聲站起,一飲而盡。仿佛是應驗了可悲的讖語,18個月後,舒伯特也告別了人世。臨終的時候,他向親友表示遺願:“請將我葬在貝多芬的旁邊!”後人對他們之間的友誼給予了最美好的讚譽,並為他們鑄起了並立的銅像,至今仍屹立於維也納廣場。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社交活動,這些形形色色的活動必定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如果為了節省時間而完全遠離社交活動,是一種因噎廢食的愚蠢做法。但如果把自己的時間全部花在和朋友遊玩、談心上,那也根本沒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

清晨,一位作家正在埋頭疾書,思緒如從蠶繭中抽絲一樣,有條不紊。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路,開門一看,是他的一位好友,他隻好把這位朋友讓進房間。盡管看到作家正在進行創作,但這位朋友卻依然十分健談,自顧自地講著自己的故事。作家沉默不語,但也不好打斷他,隻好靜靜地聽著。

不一會兒,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這位朋友非常熱情,拉著作家一起出去吃飯,一頓飯又花了兩個多小時,作家滿腹牢騷但又礙著朋友的麵子不好發作。等到吃完飯,朋友終於心滿意足非常高興地離開了。作家回到家裏,重新坐回書桌旁,卻再也找不到創作的靈感了。想想看,這樣的友誼多可怕!魯迅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

在交友時如果認為彼此很親密而過於隨便往往容易失禮於對方而不自覺;反之,距離過大又會產生疏遠的感覺。那麼,對待自己朋友的秘訣是什麼呢?很簡單,關鍵是要遵循“尊重”二字。尊重對方的時間,不浪費別人的時間,不沒事找事地瞎聊,也就是要像一句俗語說的那樣——無事不登三寶殿,不因自己的小事而給對方造成困擾。每天在一起胡吃海喝的朋友,可能也隻能在一起吃吃喝喝,而交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隻要心靈相通,一瞬間就抵得過永恒。

與君子交朋友,其樂無邊; 與小人交朋友,其患無窮; 與摯友交朋友,其益無限; 與知己交朋友,其情無比。要時刻記住,一萬個口惠而實不至的泛交,抵不過一個同生死共患難的知心。因此親近君子,遠離小人,珍惜摯友,重視知己。

人們常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意思是說飛揚跳脫的個性不屬於君子,君子應該像玉石一樣溫柔,渾圓。因為玉的質地致密堅韌而不生脆,光澤柔和溫潤而不奪目,色彩高貴內斂而不豔麗,玉的光芒是凜於內而非形於外的。

世人眼中的君子應該如同玉石,品質堅韌厚重,性格謙虛內斂,性情柔和平易,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卑不亢,溫良恭儉讓。要有雍容自若的神采,豁達瀟灑的風度,不露鋒芒,不事張揚,無大悲大喜,無偏執激狂,生命的狀態在這裏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圓潤。

富蘭克林被稱為美國之父,年輕時他曾去拜訪一位前輩。那裏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身高低矮的門。

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時刻刻記住‘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最大的收獲,並把它列為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中。這對他後來功績卓絕、成為一代偉人不無幫助。

成功者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就是心高氣盛,恃才傲物,以為自己是鴻鵠,別人都是燕雀;眼睛總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圍的一切放在眼裏。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門框撞了頭,才發現門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

偉人需要時時低頭,溫潤如玉,我們普通人亦是如此。要想進入一扇門,就必須讓自己的頭比門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必須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的準備。

王剛畢業於北京某名牌大學,現就職於一家策劃公司,王剛的個人能力很強,是公司的得力幹將,他主持策劃的幾套企業方案為公司帶來了很大的社會效益,一些中小企業常常請他幫忙做些形象策劃,並付給他豐厚的報酬。

按常理來說,王剛的資曆和能力早該升到部門主管了,可到如今他還是個一般職員,在他眼裏,公司裏的人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張三李四成了他評說的對象,王五趙六也不是他的對手,就連公司的老總他也不放在眼裏,整天一副洋洋得意、高高在上的樣子,但由於他的工作能力強,公司領導也想提拔他,可一到考核時,同事們都說與他不好共事,並不表示不願到他所負責的部門做事。就這樣,王剛成了“孤家寡人”,而老總們一談到他,也總是無可奈何地搖頭說:“他就是恃才傲物,個性太強了。”

所以,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肯定時,千萬要記住一點——不要恃才傲物,否則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障礙。

而唯有謙卑之心,才是溫潤的最好前提。謙卑處世人常在: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像君子一般溫柔呢?

1.姿態上要謙卑

“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低調做人,往往是贏取對手的資助、最後不斷走向強盛、伸展勢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服的一條有用的妙計。

即使是取得成績,也要記得與人共享。即使是口頭上的感謝也是一種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擴大這種“分享”的對象,反正“禮多人不怪”!當然,別人倒並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不可,但你主動與人分享,這讓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覺,如果你的成績事實上是眾人協力完成,那你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你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與人分享,如請大家吃幾顆糖,或請大家吃一頓飯。

2.在心態上要低調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調做事是一種責任,一種氣魄,一種精益求精的風格,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細小的事、單調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體現自己的最好風格,並在做事中提高素質與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當你取得成績時,你要感謝他人、與人分享、為人謙卑,這正好讓他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如果你習慣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別人,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獨吞苦果!請記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過,方顯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調做人,有時比橫眉冷對的高高在上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對他人的小過以大度相待,實際上也是一種低調做人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人沒齒難忘,終生感激。

做人要圓融通達,不要鋒芒畢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種謙遜的態度,自覺地在名利場中做看客,開拓廣闊心境。

3.在行為上要謙遜

過分的張揚自己,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爛。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不合時宜地過分張揚、賣弄,那麼不管多麼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擊。

時常有人稍有名氣就到處洋洋得意地自誇,喜歡被別人奉承,這些人遲早會吃虧的。所以在處於被動境地時一定要學會藏鋒斂跡、裝憨賣乖,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對方射擊的靶子。不可一世的年羹堯,因為在做人上的無知而落得個可悲的下場,所以,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在積極求取巔峰期的時候,不妨思及顏之推倡導的人生態度,試圖明了知足常樂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義,稍稍使生活步調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過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謙遜能夠克服驕矜之態,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

人生一世難免喜怒哀樂愁,每逢大事降臨,人不可能像電腦一樣按照事先設定的程序,溫良恭儉讓的娓娓道來按部就班。人們或愁苦不眠、或氣急敗壞、或暴跳如雷、或疾言狡辯、或四處遊說、或淚流如注、或喜極而泣、或欣喜若狂等等情緒化的宣泄都是正常的。

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是講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的為人處世當中,君子胸懷坦蕩、心底寬廣,而小人卻經常憂心忡忡,背後中傷。

君子要做到“坦蕩蕩”,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像春風吹拂,清爽舒適;像秋月揮灑,皎潔光華。內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艱困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這是“君子坦蕩蕩”。

至於小人呢?“小人長戚戚”,小人心裏是永遠有事情的,慢慢就變成心胸狹隘了,不是覺得某人對自己不起,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這種“長戚戚”的一種心理病,容易憂愁、煩悶、痛苦。

《三國》周郎曾經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何等的風流倜儻。再加上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可謂一代天之驕子。可以說,他是男子中的極品。但就是因為計謀略遜諸葛孔明一籌,因嫉妒而心生惡意,幾次三番陷害孔明未曾得手,隻落得心力交瘁肝膽俱焚染重疾在身,最後口吐鮮血,連呼“既生瑜,何生亮”而氣絕人寰。

如果他能氣量大一些,不與諸葛為敵,聯手對抗曹營,也許能平定天下,一統中原。也許他們還會成為繼鍾子期與俞伯牙之後的又一對受盡後人讚譽的知音,又一曲《高山流水》天籟之音將會風靡天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此一位將才就是因為自己狹隘的心胸早早的隕落,真是可悲可歎!

在我們的日常的生活中,常見有一些人每天高高興興,在工作之餘找到可以說得來的同事,朋友歡聲笑語,妙語連篇,恨不得把天棚頂起來才解勁。有一些人將道聽途說,報刊轉載的新聞趣事添油加醋繪聲繪色的講給大家聽,在大家的讚揚聲中,滿足了自己的演講欲,無形中愉悅了大家的心緒。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坦蕩蕩”。

有一些人張口就是不滿意、閉口就是不順心、好象滿天下的人都欠著他的錢,欠著他的情,簡直是沒法活了。有些人對領導不滿意,對單位不滿意,對工資不滿意,對崗位不滿意,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凡是眼前的事沒有一件隨心的。還有一些人惟恐天下不亂,到處傳播小道消息,張家長李家短,這個人生活作風有問題,那個人憑裙帶關係攀爬高枝,某某領導因腐敗已被審查雙規,成了名符其實的萬人煩。這些人就是“常戚戚”。 讀過契訶夫小說《一個小官吏之死》的人,一定會記得庶務官切爾維亞科夫的委瑣形象。

在戲院看戲時,他(切爾維亞科夫)無意中打了個噴嚏,本來並沒有噴出多遠,但當看到坐在前麵的將軍正在一個勁兒地擦自己的禿頂和脖子,嘴裏還嘟囔著什麼,他心中不免嘀咕:壞了,我那該死的噴嚏噴到他的頭上了,這可該怎麼辦?

他始而惴惴不安,繼而想到,應該向這位高官認認真真地解釋一番,誠心誠意地道歉。於是,他把身子向前探去,湊近將軍的耳根,一而再、再而三地說:“看在上帝麵上,原諒我,我不是故意的。”弄得人家莫明所以,很不耐煩,這使他更加憂心忡忡。

第二天,又來到將軍的接待室,繼續道歉,依舊是那番話,沒完沒了。將軍說“這簡直是胡鬧”。他覺得,自己之所以弄到這種地步,是因為話沒有說透,於是第三天又前去賠禮道歉。將軍惱怒至極,突然臉色發青,周身發抖,大吼一聲:“滾出去!”這一聲吼,嚇得他魂飛魄散,以至時間不長,便一命嗚呼。

切爾維亞科夫為什麼會為這麼一件小事而丟掉性命,關鍵在於一個“戚”,也就是“怕”字上。他怕無意中的噴嚏給上司留下不良印象,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於是患得患失,最終憂鬱成病。

可見“小人長戚戚”的本質,是個性使然,是其內在自我形象的低下作怪,當修身、修性、正念也。“蕩蕩”與“戚戚”,就其本質來說,是人內在自我形象、觀念、定位之不同,從而外化出胸襟、風度、氣質、精神等不同,透徹地展示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小不忍則亂大謀”,則是在大是大非麵前,要顧全大局從大處著眼,謀劃計謀。做人要學習君子的“坦蕩蕩”,要有寬廣的胸懷。不在小事上糾纏,不在小處著手。方能夠贏得尊重,獲得成功。

從古至今的觀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講禮貌、講義氣、行仁道、有修養有正氣的人被我們稱為君子。而反之,則是被稱為小人。君子也就是沒有人格汙點,而對於行為和道德有相當高的標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觀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風範,某某有失君子之風,某某是一個小人。

世間上的人,大致可以劃為好人一半,壞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一半。好人受人歡迎,君子則受人尊重,壞人、小人大多為眾人唾棄。為何古人這樣器重君子呢?因為君子著重自我的修持,行住坐臥不會隨便,讓人感到崇高,值得敬愛。如何成為一個君子?這裏提出“君子四不”:

1.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2.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

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欲望有所節製,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4.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身為君子,平日待人以誠,求學以專,謹言慎行,其所行都是正道,不會循私貪求,沒有妄想邪念,如《論語》所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求吃飽、住好,為人處事上,卻都能真心以待。一個君子還須能做到以下四真:

1.真心無妄念

俗話常說:“真誠能感動天”、“心誠則靈”,指的是隻要心念純真、誠懇,沒有妄想雜念,事情就能成功。這與佛門所言“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一樣的道理。過去管寧有“割蓆絕交”之舉,他因不受外境影響,所以能有所成就。曾國藩也曾說,每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專注於此,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因此,當一個君子,首先須常保真心,去除妄念。

2.真口無雜語

還在很小的時候,大家都在做過一件事情,那就是拉勾約定。大家把小拇指互相勾起來,並且嘴裏麵還同時說道“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誰變誰是小狗”。這其實就是大家在無意間培養自己的誠信,要求自己和他人言行一致,君子更應如此。

君子還應惜字如金,不隨便出口,不閑言雜話,凡有所說,都是實在的語言,故出口皆能為人所信。如佛經皆為佛說,皆為解決弟子之疑惑,所以《金剛經》稱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佛陀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一向是實話實說,連玩耍的時候,也不做戲論,可謂難得的君子。

3.真耳無邪聞

佛陀常告誡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意思是要弟子用心去聽,不可道聽塗說,更不能聽是非。有一次,我和中國佛教會趙樸老會晤,趙夫人說他:“怎麼平常耳朵都聽不見,大師的每一句話卻聽得見了?”趙樸老說:“我的耳朵隻聽該聽的,不該聽的就聽不到了。”君子修養真耳朵,懂得靜聽、諦聽、慧聽,沒有邪聞,不正當的就聽不到。

4.真目無錯識。

人生有兩隻眼睛,是要我們看得真,看得切,不能錯看。真正的君子善惡分明,如包青天的鐵麵無私,凡有所斷,必有其依據,故能料事如神。一般人常常以為親眼目睹的,不會有錯,卻常有疏漏。君子判斷事情,都有憑據,不亂下定論,所以沒有錯亂。這要靠平常的經驗,及觀察力的培養;眼明心細,才能夠看出真相實相。

許多人說,現代社會不需要君子,君子的論調早已過時。其實不然,君子論調多強調人的行為應當是發自於內心的自覺的行為。這種理論對於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但因此卻忽視了“養”。“教”是教人以知識與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為規範;“養”則是培養人的內在精神,使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規範對人而言總是外在的,人們遵守行為規範不是出於內在的自覺,而是出於外在的強迫。因此,現代社會更加呼喚君子精神,呼籲新型君子的誕生。

子在《論語》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原則,意思就是自己所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別人頭上。這條原則被認為是道德的底線和黃金律,也就是做人的起碼標準。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求人們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遠古時代,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大水浸泡之苦,一不小心就和魚蝦作伴去了。這時候大禹挺身而出,率領27萬治水群眾,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他也因此被尊稱為“大禹”。

但是偏偏就有人對大禹不服氣,這個人叫白圭。他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的時候就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堤岸築好,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聽後對他說,“你這不是損人利己嗎?治水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消除災害,救拔人民。如果救一個地方的人民而損害另一群人,結果等於零。這就好比說你家著火了,你不去撲火,反而趕緊把著火的東西一股腦兒扔到隔壁家去,這能算救火嗎?”

其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我們現在常說的“換位思考”的概念相仿,都是一種為人著想的理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於各種原因,與人意見不合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不加注意,就可能引發衝突。每當這時,我們說話前就需要先想一下:如果別人這麼說自己,自己感覺會怎樣?這樣想一下,有些說來傷人的話自然就不會脫口而出了。

在非洲某個國家,那裏的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一位白皮膚的官員在沙灘上日光浴,由於過度疲勞,就睡著了。當他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他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沒想到這是一家白人開的餐館,但是既然來了,肚子也餓了,就吃了再走吧。

餐館的人很多,他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坐了約l5分鍾,卻沒有侍者前來招待他。他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侍候比他來的還遲的白人顧客,對他則不屬一顧。他頓時怒氣滿腔,想走向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他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麵大鏡子。他看著鏡中的自己,頓時明白了一切,並且懊惱不已。原來,由於沙灘邊的日光過於強烈,他的皮膚已經被曬的像個黑人了。

此時,他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許多的時候,尊重別人,並不是讓我們放棄原則。但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一味的考慮別人的感覺,放棄自己做事的原則,那也是大錯而特錯的,那麼我們這裏所說的原則,必須是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符合社會整體的道德規範,並在法律的許可範圍內的。不能隻為了考慮別人的感受,而自己做違背法律,違背公共利益的事情。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有其相對性。那麼我們再反過來講,己所欲的就能施於人嗎?如這件黑衣服我覺得很好看,那就一定得買下嗎?其實,這種掛念也是錯誤的,世間萬事,包羅萬像,紛雜世界,各有其各性,人也如此,你的喜歡推崇的,並不是別人也喜歡的,如果自己想當然的懷著一顆所謂的好心,將自己認為的最為快樂的事情強行推於別人,那也同樣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得不可收拾,這就是所謂的,趣不同而道不同。

曆史終究是跨越的幾千年,人們的好多觀念,也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有了新的寓意,古老的文化也時時刻刻受到新思想和新觀念的衝擊,社會向前發展了,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也要辯證的看了,不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也不要強施於人。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辦公室又是一個職場人彙集點,有好人,必有壞人,當然還有一種介於好人與壞人之間的人那就是——小人。身處職場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樹欲靜而風不止,基本上,每個人都不得不麵對小人。

辦公室小人有個共同的特點,本事不大,麵子不小,通常口蜜腹劍,笑裏藏刀,有工作能賴就賴,能欺負就欺負,所以心胸坦蕩的君子易受其傷。

小美是剛進公司的新人,為了得到公司的認可,她幾乎成了工作狂,並常常能想出很多新穎實惠的點子來。小美的第一次策劃得到經理的“有創意、很新穎”的表場。經理的嘉獎讓她更加自信大膽地工作。

同事麗麗一直和她保持良好的關係,在她忙得天昏地暗時,麗麗會適時地遞上一杯咖啡;加班時她又會送來一盒盒飯;當小美的兩隻手恨不得當八隻手用的時候,麗麗總是自動拿起材料幫她打印好。

一次,小美很滿意地完成了一個策劃交給經理。誰知第二天總理找到小美說:“我一直很看重你的才華和敬業精神,如果沒有新點子也沒什麼,但你不該抄襲其他同事的創意。”經理看她一臉驚訝,遞給我一份策劃書。天哪,竟然和小美的那份驚人地相似,而策劃人竟是麗麗。

麵對經理的不滿和好朋友的“心血”,小美啞口無言,因為事先沒有防範,所以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她的清白,隻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自己咽。

這就是辦公室小人,總是在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從背後“捅刀子”。不過小人也是人,也有他的弱點,對付小人,需要出奇製勝,否則將弄得自己兩麵不是人。有大將之才的,是不會在乎小人的,小人如同螢蟲,永遠不可能與日月同輝。要想打敗狐狸,不要當小兔,而要做獵人。

1.先就是要擺正心態

此心態可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要看清楚這種人其實並不是你工作中最重要的敵人。如果把工作當成一場戰役,我們的敵人是上司和具有競爭力的同事,這類人通常已經沒啥前途了因此與這類人作對純粹是自貶身價。此外,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要知道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要是有人鼓勵你與這種小人對著幹,那鼓勵你的人才是最陰險的敵人。許多人都有被人當槍使的慘痛經曆,就是中了更陰險的毒招。

2.盡量不要得罪小人

有的小人為了充分地顯示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因此往往喜歡找參照物,自以為通過貶損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就充分的表現出來了。

要注意和他們保持距離:保持平淡的表麵關係,千萬不要親密如友,否則會讓你措手不及,吃不完兜著走。

3.說話謹慎,客套寒暄即可

有的小人對於別人強過自己,心理很不平衡,於是通過造謠汙蔑貶損別人,說明別人並不強於自己,從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如果你批評或談別人隱私,絕對變成他們興風作浪的把柄,或是做為日後報複你的籌碼;如果他們批評或談別人隱私,你要立刻中止,一句都不要聽,因為無論如何,他們絕對會嫁禍給你……尤其是他們會撥電話跟你寒暄聊天,常常順便幫你錄音。

4.不要和小人有利益瓜葛

有的小人是出於一種虛榮的心理和不服氣的心理,善於交際搞小圈圈,看起來很熱鬧很多好處。但是你千萬不要靠他們獲得利益,因為,他們必定要求加倍回報,你肯定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5.吃些小虧也無妨

有的小人汙言穢語地貶損別人攻擊別人完全是心理變態,這種小人對個人甚至社會的危害非常大。並且小人多半狹隘陰狠,跟你沒完沒了,跟他們計較起來很累。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妨把這些事情當作修行功課,使你成長,贏得更多尊敬。

6.不宜以恨對嫉

小人固然卑鄙,造謠詆毀也著實可憎。洞明人性醜陋者,絕不與之計較論理,他會超然其上,笑而置之。若與他對質公堂,惡語相向,隻會自損形象,自貶身份,古語有雲,高者自高,清者自清;貴人不賤,賤人不貴;從心態上、氣度上勝他一籌。這樣說來,不是對此種行為漠然置之,讓它流短飛長,需要解釋時氣靜神閑,需要澄清時不慍不火,因為這世界還是愚者攘攘,智者渺渺;需要反擊時詞正言嚴,需要論理時鏗鏘有力。

7.絕地反攻“小錦囊”

倘若小人不能好自為之,一再相逼,不妨試試下麵的手段,對症下藥以保證一次根治,令其不敢再犯。

(1)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當麵揭穿小人的麵目和行徑,讓其顏麵無存不敢再害人。

(3)向上司申訴並抓住小人的現行。

(4)私下和小人麵談,並正色嚴厲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