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說話九“懂得”

《極限挑戰》reference_book_ids":[6644269755232422920]}],"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羋月傳》reference_book_ids":[7327729145071275070]}],"1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60,"start_container_index":1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56},"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311637008198143030,7107503072137448478,7077822913100991501,7071200634816449543,7302363849557019700,7077813329493756936,7337548830524591166,7349025283959180350,7317891697977855039,6867020911866809352,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11282701141543955,7320440426807168027,7316123640058088482,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7077833029015571464,7337595471810006078,7000257011547900936,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7329737059181005886,7314149005968018470,7339810822505385022,7337548830532979774,7077813329514728479,7345768839986023486,7337548832776916030,7340535583871077438]}],"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1,"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7},"quote_content":"《人物》reference_book_ids":[6883409148424227848,7314166725312777268,7339813198335315006]}],"1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2,"start_container_index":1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6},"quote_content":"《動物世界》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19258864676,7283444243484380214,7257455404219632694]}],"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戰國策》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9849992,7298292132832365630,7294567273119878181,7107503072141642765,7316460588782079038,7315417163324460032,731162602309366889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四章說話九“懂得”

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是天下所有人的社會,世界是人類共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為社會進步做出自己應有貢獻的責任與義務。我們日常說話,既有交流信息和感情的作用,也應具備傳達社會正能量的功效。

懂得呈現:講的道理最好蘊含在故事中

喬布斯:我大學沒畢業,說實話,這是我首次離大學畢業典禮如此之近。今天我想給大家講三個我自己的故事,不講別的,也不講大道理,就講三個故事。

俗話說,“三人抬不過一個‘理’字”,俗話又說,“以理服人心服,以力服人身服”。可見,道理之於人類社會有多麼重要。遵從道理,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體現。

人與人說話,無論哪種性質——商業談判也好,公開演講也罷,哪怕是日常交流,甚至吵架打嘴仗,說到底都是在互相講道理。道理講得好,便容易使對方接受;道理講得不好,很有可能會為彼此間交流帶來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在平常與人交流時,如何呈現自己的話語、道理和思想,直接表現了說話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能否真正實現我們說話的目的。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說:“任何一個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種形象。”在此基礎上,我們或許也可以說:任何一個可信的道理,都需要一個好的故事使之更加形象。沒錯,通過講故事來闡述你想表達的東西,以一種非常軟且形象的方式將生硬的話語呈現出來,既能使別人產生興趣和代入感,進而更加容易接收和接受,同時也體現著你的說話水平。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所作的演講,就很好地說明了以講故事的方式闡述道理對於說話的重要性:

很榮幸和大家一起參加這所世界上最好大學之一的畢業典禮。我大學沒畢業,說實話,這是我首次離大學畢業典禮如此之近。今天我想給大家講三個我自己的故事,不講別的,也不講大道理,就講三個故事。

喬布斯說自己不講大道理,隻講三個故事,但從他後續的演講當中能夠看出,他所講的每一個故事,都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他通過故事形式來述說,在莘莘學子當中產生了巨大反響,比直接講出幹巴巴的經驗和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點與點間的因果關係。我在裏德學院隻讀了六個月便退學了,此後在學校旁聽;大約一年半後離開。那麼,我為什麼退學呢?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我生母是一名年輕的未婚在校研究生,她決定將我送給別人收養。她希望收養我的人有大學學曆,所以安排好了一切。我一出生就會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沒想到在我落地時,那對夫婦卻決定收養一名女孩。就這樣,當時還在登記冊上排隊等著收養孩子的我的養父母在半夜三更接到一個電話:“我們這兒有一個沒人要的男嬰,你們要嗎?”“當然要。”他們說。可我生母後來發現我養母沒大學學曆,我養父甚至連中學都沒畢業,所以她拒絕在收養文件上簽字。不過,沒幾個月她就心軟了,因為我養父母許諾日後一定送我上大學。十七年後,我真的進了大學。當時我很天真,選了一所學費幾乎和斯坦福大學一樣昂貴的學校,當工人的養父母拿所有積蓄為我支付了學費。讀了六個月後,我卻看不出上學有什麼意義。我既不知道自己這一生想幹什麼,也不知道大學是否能夠幫我弄明白自己想幹什麼,而我卻要花光父母一輩子節省下來的錢。所以我決定退學,並且堅信日後會證明我這樣做是對的。當年做出這個決定時心裏一直打鼓,但現在回想起來,這還真是我有生以來做出的最好的決定之一。從退學那一刻起,我就可以不再選那些我毫無興趣的必修課,開始旁聽一些看上去有意思的課。那些日子一點兒都不浪漫。我沒有宿舍,隻能睡在朋友房間的地板上。我去退還可樂瓶,用五分錢的押金來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都要走七英裏,到城那頭的禮拜堂去,吃每周才能享用一次的美餐。我喜歡這樣。我憑著好奇心和直覺所幹的這些事,有許多在後來都證明是無價之寶。我給大家舉個例子:當時,裏德學院的書法課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校園裏所有的公告欄和每個抽屜標簽上的字都寫得非常漂亮。當時我已經退學,不用正常上課,所以我決定選一門書法課,學學怎麼寫好字。我學習寫帶短截線和不帶短截線的印刷字體,根據不同字母組合調整其間距,以及怎樣把版式調整得好上加好。這門課太棒了,既有曆史價值,又有藝術造詣,科學就做不到這一點,而我覺得它妙不可言。當時我並不指望書法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有什麼實用價值,但十年後,我們在設計第一台Macintosh計算機時,它一下子浮現在我眼前。於是我們把這些東西全都設計進了計算機。這是第一台有如此漂亮的文字版式的計算機。如果不是我當初在大學偶然選了這門課,Macintosh計算機絕不會有那麼多種印刷字體或間距安排合理的字號。要不是Windows照搬了Macintosh,個人電腦可能不會有這些字體和字號。要不是退了學,我絕不會碰巧選了這門書法課,個人電腦也可能不會有現在這些漂亮的版式了。當然,我在大學裏不可能從這一點上看到它與將來的關係。十年之後再回頭看,兩者之間的關係就非常清楚。你們同樣不可能從現在這個點上看到將來,隻有回頭看時,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所以,要相信這些點遲早會連接到一起。你們必須信賴某些東西——直覺、歸宿、生命、因由等。這樣做從來沒有讓我的希望落空過,而且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我的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好惡與得失……

我的第三個故事與死亡有關……

喬布斯的這篇演講,後來成為眾多企業家和演講家學習的經典範本。他在演講中,通過精準選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進行生動幽默的講述,最後闡釋了非常有利於青年學子未來成長之路的道理,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在校大學生們聽慣了教師們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和習慣性說教,對硬道理的接受已經或多或少有所疲乏,而喬布斯的生動演說卻像一縷清新的空氣,必然會沁入心田,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是故事性表達的好處,也是高超說話藝術的展現。如果喬布斯直接麵對學生幹巴巴地“教導”他們,不但起不到多大成效,還有可能引發反感。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也有大量通過故事來間接向他人講道理的典故,比如出自《戰國策》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代表性案例。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鄒忌的謀士,他為了讓主子齊威王廣開言路,便瞅準時機向他講了個故事:“有一天早晨,我穿戴好衣服後自我感覺不錯,便分別向我的妻子、小妾和來訪的客人發問,我與城北有名的一位美男子相比,到底誰更帥氣。結果他們都說我比那位美男子帥多了,可後來我仔細對鏡自照後發現,其實我與人家相比,在長相上差遠了,而說我更帥的人,要麼是偏愛我,要麼是懼怕我,要麼就是有求於我,所以對我說的話都是有意為之,一點兒不客觀,可見我是受了蒙蔽的。如今大王您看整個齊國上下,沒有人不偏愛、懼怕或者有求於您啊,那麼您聽到的話可能有很多違心的地方,因此不如采取一些措施,鼓勵人們向您說真話,這樣對齊國未來的發展肯定更加有利。”

這個典故的結局是,齊威王聽從了鄒忌的勸誡,結果齊國得到了大治,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了。實際上,天下沒有一個人喜歡別人的直言勸誡,畢竟那是有礙顏麵的事情,所以要想向別人講道理並希望人家接受你的道理,就需要運用一些合情合理的“手法”。講故事的好處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和氣氛的作用,也給對方留出了更多的考慮時間,還不至於使對方因感覺尊嚴受到挑戰而情緒波動過大。唯有如此,才能在相對和諧和融洽的氣氛中,將你要說的話語和道理送入對方的耳朵、心和大腦中。

與人交流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對說話方式的掌握,也就是如何向他人表達你想要表達的意思,而講故事正是相對比較容易學會並有效應用的技巧。我們在日常交流中經常會遇到別人對於我們所講的道理不屑一顧,或者即便他非常明白卻出現了不必要的情緒波動,此時我們就需要反思自己在說話過程中是否采取了更容易使別人接受的方式。那麼,下一次,我們不妨先從一則故事開始。

懂得換位:必須學會站在別人角度說話

黃渤:請求大家別再因為節目裏的言行來評判一個人,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節目效果!和人品無關……

俗話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為人處世,隻有處處替別人考慮,才能換得別人的真心;說話時,隻有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發聲,才能夠保證自己說出的話讓聽者心暖。說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時時能夠做到替別人著想並沒那麼簡單。懂得換位,學會站在別人角度說話,體現的是說話者內心的真善美,折射的是說話者性格的寬厚、仁慈與和善。

常言說得好,語言是一把利器,一旦使用不當,便會瞬間對別人造成傷害,而自己也會跟著失去很多東西;隻有運用得當,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懂得換位說話便是恰當使用語言的重要條件之一。向來以口才出眾而深受粉絲喜歡的著名演員黃渤,正是這樣一個總能在說話時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的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渤是個話特別多的人,無論與什麼樣的人聊天,他都能夠找到恰當的話題,而且一說起來既到位又能滔滔不絕。究其原因,除了黃渤自己性格比較活潑外向,了解的東西比較寬泛,在很多方麵都有可聊的內容以外,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卻非常難能可貴的原因,那便是他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既不讓社交冷場,又盡量減輕別人的社交壓力,達成自己的社交目的。

很多媒體在采訪過黃渤後,主持人都會有類似這樣的感歎:“采訪過那麼多人,黃渤是很少讓主持人操心的受訪明星。”《看天下》雜誌曾在2014年刊文中評價說:“……在一個鬧鬧嚷嚷的場合,他的眼睛能輕易把每一個人都照顧到。”“多年來,黃渤就是媒體記者最喜歡采訪的明星之一,不但親切近人,而且經常會在采訪時替記者想著怎麼出內容,不斷操著本不該操的心。”

的確,在黃渤接受采訪的絕大多數節目中,不管受訪的隻是他一個人,還是另有其他人,黃渤總能夠十分主動地與對方談論各方麵話題,而且往往聊得很愉快,讓主持人特別省心。如此情形,很多人都隻是認為,原因僅在於黃渤的能說會道,即便主持人不發問,他也能夠不停地說下去。也許,這是人們對黃渤的真實看法,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影視圈》雜誌在2013年刊發的一篇黃渤采訪稿中說,他們為了求證黃渤是否真的特別能說,就跟黃渤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打聽實情,沒想到對方的回答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他並不是話多,他隻是怕冷場。”而黃渤自己也說過,他每次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想著盡量在可說的範圍內積極主動地多說點兒,主要目的就是能讓記者回去後做稿子時有東西可寫。

僅從表麵來看,黃渤的說法多少帶點兒小題大做的成分。一方麵,記者采訪後如何寫稿子、有沒有素材可寫、能否寫得好,都與身為受訪者的黃渤絲毫沒有關係;另一方麵,即便有關係,那也用不著受訪者去考慮,因為這根本就是別人的分內之事,沒有足夠的素材來寫稿子,隻能說明記者本人的功力欠佳。但是,黃渤能夠換位思考,從記者的角度考慮事情,進而於接受采訪時多向對方提供用來寫文章的素材。事情雖然小之又小,從中卻能夠看出,黃渤的說話心懷著頗大的善意與理解,是以實際行動為別人著想。《人物》雜誌記者曾經提起與黃渤有關的一件小事:2015年,他們采訪黃渤長達十多個小時,其間有好幾次都因為黃渤事務繁忙而被打斷。其中一次中斷後再接話時,采訪者和受訪者都不記得聊到哪兒了,記者多少感覺有點兒尷尬。可是,黃渤主動開口化解了尷尬,他對記者說:“剛才聊到哪兒了?唉,我也有點兒想不起來了。別急啊,我們再慢慢聊,我先說點兒其他方麵的,你看看有沒有用。”兩句再簡單不過的話,足見黃渤的為他人著想的樸實與真心。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黃渤和好朋友也是實力派演員的劉樺一起做客新浪網主辦的《快樂奧運》節目,談論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有關的話題。在交流過程中,主持人提到:“……剛才說了這麼多比賽了,不過有一個比賽,雖然輸了也不丟人——男籃,是吧?”黃渤立馬接道:“我覺得它已經挺好的了,已經挺好的了。最後那場我也看了,可能不是那麼接近咱們自己的想象……這個東西啊,就是說,我們出了很多奇跡了,但是你不可能希望每場比賽都是奇跡,但我覺得這次實力已經挺好的了,那種精神首先就讓我們覺著挺好。”

北京奧運會時,中國男籃的表現的確令人欽佩,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拚搏精神和紮實的訓練功底,最終擠進八強,位列第八。在比賽當中,一些細節不太盡如人意,有一些球迷還在網絡上對男籃運動員做了各種指摘,而黃渤通過公眾媒體,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別是肯定了男籃在比賽過程中表現出的精神,非常值得人們稱讚。體育運動作為最受人關注的公眾事件之一,總能在廣泛的範圍內引發各種激烈的討論,我們經常能通過媒體看到球迷之間因為對賽事持有不同看法而引發爭鬥的現象,他們常因賽場上的實際情況和結果與自己心意不合而口無遮攔地對運動員或其他觀眾惡語相向。說到底,那些以熱愛某項運動或某個運動員為名而不能健康對待體育運動的人,實際上隻空有迅猛的熱情而缺少和善之心與理解之智,屬於常說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他們的行事與說話根本沒有替別人著想。

2015年7月,青年女演員周冬雨與黃渤、王迅等人一起參加上海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節目錄製時,因為直呼前輩明星王迅的大名,在網上遭到了網友們的大力炮轟。更有甚者,當王迅想與周冬雨合影時,她似乎表現出了拒絕的意思,還略帶嫌棄的意味,這更讓觀眾們心中不悅,紛紛怒斥周冬雨不懂禮貌,不懂得尊重前輩,沒有修養。作為當事人,周冬雨事後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表現極不妥當,趕緊在網上向王迅和觀眾們道歉。事後,黃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到對這一事件的看法,他說:“這事兒不能這麼想。當初,張藝興剛來節目時很禮貌,有人就說他裝;現在,周冬雨來了很隨意,又被說沒禮貌。娛樂節目嘛,別太當真,開心就行。”在觀眾眼裏被周冬雨拂了麵子的王迅也在微博中提到了這件事,但他並不是批評周冬雨,而是對她給予了理解和支持:“請求大家別再因為節目裏的言行來評判一個人,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節目效果!和人品無關……”

黃渤和王迅所說的那兩句話,正是站在周冬雨的角度考慮後的肺腑之言。作為一名正在成長的青年演員,無論是人生道路還是演藝生涯,周冬雨未來都還要走很長的路,她已經因為自己的處事不當而承擔了來自廣大網民施與她的後果,如果作為當事人的王迅和朋友黃渤繼續火上澆油的話,對於她的未來可能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而且,與前輩黃渤和王迅相比,她隻是演藝界的一個晚輩,以“大人不見小人過”的方式處理此事,也是最符合情理的做法。

黃渤在娛樂圈內是出名地人緣好,結交了不少肝膽相照的好朋友。那些與黃渤合作過的導演或演員,拍完戲後就對黃渤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也就與他坦誠相待。比如,著名導演管虎和寧浩,著名演員梁靜、王迅、孫紅雷、閆妮、姚晨、舒淇等,都是和黃渤很要好的娛樂圈名人。黃渤對友情看得很重,據說他拍朋友導演的戲時,很少會按照自己的身價收費,在很大程度上都隻考慮自己對戲本身的興趣和為了幫朋友的忙。在一次采訪中,有位娛樂記者就提到了這一方麵:“聽說你出演朋友的戲時,很多時候都隻是象征性地收取一點兒報酬,這對你來說是不是不太公平?”聽記者如此問,黃渤立馬笑了笑,誠懇地說道:“其實我個人還比較容易滿足,夠吃夠喝就行了。拍戲就是痛痛快快地玩,有好的東西,能夠弄出來,就好了。”

如此回答,會讓很多人都覺得黃渤展現的是自己一貫高超的情商,實則不然。一般提到情商,無論如何都會與“操作”有著一定的聯係,而黃渤之所以這樣說,則是他真心實意的表達,因為他不僅在嘴上如此說,而且在一次次遇到類似事情時也是如此行事的。

因此,我們要懂得換位,在日常社交中真誠地做到站在別人角度說話,首先就要培養能夠替別人著想的心胸。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逐漸地讓語言這把利器成為我們塑造自我、成就自我,同時惠及他人的暖心工具,而我們的內心也會因此越來越溫潤、敞亮。

懂得幽默:笑聲是人類都能聽懂的語言

郭德綱:你要好好地聽!上廁所必須打招呼!我們後台人比你多得多,關上門打起來你跑不了!

古往今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把幽默看作人身上最重要的優秀品質之一,因為它能帶給人發自肺腑的快樂,能激發人源於內心的笑聲,而笑聲是人類都能聽懂的語言。

幽默是一個人的應變能力、交際水平、口才與智慧等多方麵綜合素養的重要體現。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錢仁康教授就曾說:“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靈性中間。凡有幽默的素養者,都是聰敏穎悟的。他們會用幽默手腕解決一切困難問題,而把每一種事態安排得從容不迫,恰到好處。”

曆史上有很多以幽默著稱的大師級人物,無論他們從事過什麼行業,做過哪些工作,以什麼能力聞名於世,都毫無例外地被當作靈活運用語言的巨擘。遠的不說,就我國現當代好多位文學家,比如錢鍾書、老舍、林語堂等,都是非常知名的幽默大師。現在很多人喜歡看他們的作品,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喜歡其中的幽默風格。

因此,掌握一定的幽默技巧,培養一定的幽默細胞,會在人際交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要想成為一個具有幽默細胞的人,絕對不容易。現在有很多娛樂性節目與事件充斥於社會,冠以“幽默”之名,對社會交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側麵損傷了“幽默”本身的質量。要知道,好的幽默並非特意製造出來的,而是與一個人的先天性格、人生經曆、生活環境、學習能力等多種因素有關。

真正高質量的幽默,有多種呈現形式,比如相聲大師、優秀的小品演員和喜劇演員的表演,他們大多通過藝術演繹來向大眾展示幽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像演員一樣去演繹,生活是需要人們以最自然質樸的方式去體驗的,應如緩緩流淌的溪流一般。所以,如果一個人具備自然流露的幽默品質,那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會流露出來,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愛的優秀藝人,他不僅以傳輸幽默為職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極具幽默品質的人。郭德綱曾經參加過很多次訪談節目,在與主持人或嘉賓的對話中都能看出他基於智慧的幽默。

他做客《魯豫有約》時,與著名主持人陳魯豫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陳魯豫:你們演出最少的時候台下有幾個人?

郭德綱:隻有一個。

陳魯豫:是怎麼樣的情況?

郭德綱:2002年的一天,天寒地凍,快開演了,沒觀眾,全體演員站到門口打板子往裏喊人。喊了半天還真喊進來一位,我估計是外地人,可能天太冷,這哥們兒想進來暖和暖和。到點開演,台下就這一位。邢文昭先上場說一單口。台上台下四目相對。說到一半,那位觀眾手機響了,他特不好意思,對邢先生說:“對不起,我接一電話。”邢先生停在那兒站著,眼巴巴地等著他。他轉臉跟電話裏說:“對不起,我聽相聲呢。”接著我上場,上去我就跟他說:“你要好好地聽!上廁所必須打招呼!我們後台人比你多得多,關上門打起來你跑不了!”

未成名時,郭德綱和他一手創辦的德雲社過得並不如意,甚至可以說那是一段比較辛酸的經曆,但是通過他的話語講述出來後,像一個無比精彩的相聲段子,引得全場觀眾開懷大笑。以抖包袱的形式講故事,是郭德綱作為一位優秀相聲演員的特長,無論多平常的事情,他都能繪聲繪色,說得活靈活現。再比如他與鳳凰網記者的這段對話:

鳳凰網:您是不是像媒體描述的那樣難打交道?

郭德綱:一個人哪,還有一種藝術形式,你指望他被全世界人喜歡,這是不可能的。比如說我給你講,有一個朋友叫張三,這個人是一個道德模範,他這麼好、那麼好,你會從心裏覺得反感,你不相信。如果我跟你說,這個人三歲把他父親就殺了,五歲把他母親扔河裏了,你就會特別感興趣。你再跟別人說的時候,你會講,他是在三歲那一年的生日那天把他父親給殺了的,你會不斷去完善對這個事件的陳述,因為這樣你會覺得很刺激。這是人性的本能,所以說很正常。罵郭德綱的,沒有一個認識我的,但是當他見到我的時候,馬上就會把紅領巾拿出來戴上。罵我最狠的人就是見麵找我簽字照相的人。所以說,我習慣了。

鳳凰網:有人對你深惡痛絕,也有人是你的鐵杆粉絲,您對這兩種人持何種態度?

郭德綱:這對我來說是一樣的,因為當我麵對你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你是誇我還是罵我,你可能在外邊剛罵完我進來,但見著我之後馬上就笑了:“哎呀,郭先生,真可愛,簽個字嘛!”所以說,不是麵對麵地罵我的人在我心裏就都是好人,沒有人敢麵對麵地罵我,我這麼多年來的一個願望就是要臉對臉地指責我:“你看你做了很多對不起大夥兒的事兒,一,二,三,四……”你能說出來,我得感化成什麼樣啊,很遺憾,沒有。

鳳凰網:為什麼您會對身邊的工作人員那麼照顧?

郭德綱:首先,我這個人沒脾氣,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我跟誰瞪眼、著急、發火,這些我都沒有過。誰都不容易,包括助理,包括在我們這兒幹活的孩子們。比如人家這孩子打河北農村跑到這兒來,一個月掙八百塊錢,苦熬夜的,本來就不容易,你再天天跟他大聲喊。你跟他喊的目的,無非是張揚你的個性,表現你要如何如何,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膽戰心驚上。我是念書人,雖然說你們外界把我傳得跟土匪似的,但實際上我是個文人,我不齒於這樣做。

鳳凰網:時至今日,相聲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

郭德綱:原來意味著什麼,現在還意味著什麼,沒有任何的變化。有人說,“哎呀,你去拍戲了,你去做主持了……”。我跟你講一下,我這不是因為說相聲火了才去幹其他那些事,而是那些輔助著我的相聲走到了今天,十幾年前不掙錢不也得吃飯嗎?上有老,下有小,交房錢,你不得想著掙錢嗎?劫銀行你沒有這個膽兒,幹別的沒手藝,去做個編劇,寫個電視劇,演個戲,做個主持人,離這行還近一點兒。

鳳凰網:如今相聲能養活自己,為什麼還要繼續去演戲做主持?

郭德綱:我為什麼不去演戲呢?在那個行業裏,首先我有大批的朋友。我們可以這麼說,你困難的時候人家幫助你了,你現在順利了為什麼不幫助人家去?對不對?話又說回來了,這幾者之間是相通的,沒有任何變化。你家裏開包子鋪,開得很火了,明天你吃一次烤鴨,難道你就大逆不道了嗎?不對。很多人說,你必須天天在小劇場裏邊,那我就問一句:你天天來嗎?你今天去蹦迪了,後天去喝酒了,朋友在家打麻將,然後你還得要求你一進門我就得在?人要講理。

鳳凰網:很多聽您相聲的觀眾會質疑您“不務正業”,您怎麼看?

郭德綱:今天在舞台上你給我打了80分,你就會希望明天我是90分,但是你要知道,我明天還能80分就是奇跡。藝術的規律是很科學的,而且我們有自己的路,我們需要知道怎麼去安排。如果我照這樣做,最後導致德雲社倒台了,沒有人來看了,那是我的問題;但是依然紅火,一點兒都沒有耽誤,天下八千萬人,每個人都出一個主意,我需要每個人的主意都聽嗎?日子還得我自己來過呀,我受罪的時候怎麼沒有人站出來說“甭管了,給你十個億去花吧”。我瀕臨餓死的時候,你沒管我,我是靠我的意誌和我的能力,以及我的決策,走到今天的。那麼,這麼多年堅持下來,我的決策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我還用聽你的?你混得還不如我呢,我幹嗎聽你的?

鳳凰網:您的教育觀念似乎和中國傳統家長的理念不太一樣?

郭德綱:現在不是80年代。那個時代一個胡同出一個大學生,全胡同人都美得跟什麼似的:“我們這兒有一個大學生啊!”不是那個事兒了。去年德雲社招生,報名的有一千多人,來了七百多人,全是大學生,留英、留法、留德回來的碩士有十幾位。我說,你們太晚了,學相聲來不及。他們說“我們可以從做衛生開始”。我眼淚都快下來了,一個留英回來的碩士生,得費多大勁兒才要求到德雲社來做衛生……

鳳凰網:您的兒子郭麒麟在您麵前提起過自己麵臨的壓力嗎?

郭德綱:沒有。我很聰明,我兒子從小到大的這幾次逆反期的時候都是我先感覺到了,然後我就會把他叫到跟前來:“你馬上就要說什麼什麼了,然後你打算怎麼怎麼樣,然後我會怎麼怎麼樣,之後你會很慘,你就會怎麼怎麼樣,記住了嗎?”所以,我兒子的逆反期隻有兩天。後來他跟所有人都說:“不要跟我爸爸去鬥智鬥勇,他太聰明了,他會看透你。”到現在為止,我跟你腦子裏之前的印象一點兒都不一樣了,是吧?

從郭德綱的話中我們可以體悟到,真正的幽默,不用想方設法、不用誇張的舉動、不用不著邊際的語言、不用各種矯揉口氣去取悅觀眾,就能夠在觀眾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說到底,幽默是以內心的真誠和真實做鋪墊的,隻要你能將自己質樸的一麵,以最放鬆的姿態,自如地展示出來,你自然就會發揮出最高的水平,而此時的你就是最好的你。

我國現代文學家、著名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我很懷疑世人是否曾體驗過幽默的重要性,或幽默對於改變我們整個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學術上、在生活上的地位。它的機能與其說是物質上的,還不如說是化學上的。它改變了我們的思想和經驗的根本組織。我們須默認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英國著名詩人司格特也說:“幽默是多麼豔麗的服飾,又是何等忠誠的衛士!它永遠勝過詩人和作家的智慧;它本身就是才華,它能杜絕愚昧。”

可見,幽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東西方文化語境中都紮實地存在著。幽默帶給人的笑聲和笑聲所代表的快樂是最高級別的社交成果。我們在與人交往時,若能通過多方麵多角度學習,培養自己的幽默細胞,並且恰逢其時、恰如其分地運用到社交場合,將快樂帶給他人,使他人在與我們交往時保持心情愉悅,我們便會取得出乎意料的社交成果。

懂得鼓勵:用好本質中最深遠的驅策力

雷軍:我曾經在武漢大學的操場上沿著400米的跑道走了一天又一天,走了好幾個通宵,我想怎麼才能塑造與眾不同的人生。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觀點:獲得別人的誇獎和鼓勵,是人類共同的心理需求。我們生來就對鼓勵的話語有著超強的趨近心理,任何一個人在取得成就時,都喜歡聽誇讚的話;在接近目標的道路上,都喜歡聽鼓勵的話。

同時,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也證明,鼓勵的話語對人的成長具有很大的意義與作用。一個普通的人可能會因為一次小小的鼓勵而在某一方麵樹立起堅定的信心,並且將這份信心持續性保持下來,始終激勵自己成長,最終成為這一領域的行家裏手。哪怕一個在某方麵比較自卑的人,也很有可能會在受到他人的一次真心鼓勵後,跳脫心理困境,變得自信陽光、積極向上。

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曾說:“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自身具有重要性,希望被他人讚美。”來自他人的讚美,是驗證自身重要性的有效途徑,本質上正是一種鼓勵,對人的成長來說極具意義,即所謂的“最深遠的驅策力”。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日常社交場合,尤其是與那些正處於成長重要時期的青少年交流時,多說鼓勵的話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能夠獲得聽眾好感的重要口語表達技巧之一。

2014年,小米品牌創始人雷軍在北京大學做了一次重要演講。在演講中,雷軍結合自身經曆和自己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諸多經驗,向即將走出校門的莘莘學子有理有據地傳授了若幹經商之道和做人之理,其中不乏鼓舞與激勵之詞:

在我做天使投資,從金山退休的那個階段,我有天晚上從夢中醒來,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40歲了,在別人眼裏功成名就,已經退休了,還幹著人人都很羨慕的投資,還有沒有勇氣去追尋我小時候的夢想?我覺得歲數越大,談夢想越難,我覺得大家現在都是最有夢想的時候,你們到了40歲時,還有夢想嗎?麵對殘酷的現實,還有幾個人能笑對今天、笑對明天呢?我當時問我自己,我還有沒有勇氣去試一把?這麼試下去風險很高,有可能身敗名裂,有可能傾家蕩產,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別人眼裏已經是個成功者,我需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做這麼艱難的一件事情嗎?其實我真的猶豫了半年時間,最後我覺得這個夢想激勵我自己一定要去賭一把,我說,隻有這樣做,我的人生才是圓滿的,至少當我老了的時候,我還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曾經有過夢想,我曾經去試過,哪怕輸了。所以我最後下定決心辦了小米。剛開始我認為百分之百會輸,我想的全部是我怎麼死,我真的很慶幸,我們竟然隻用了三年,就得到了一個令我自己都無法相信的結果。我曾經在武漢大學的操場上沿著400米的跑道走了一天又一天,走了好幾個通宵,我想怎麼才能塑造與眾不同的人生。我想在我們中國這個土壤上,我們能不能像喬布斯一樣,辦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我覺得,隻有這樣,你才無愧於你的人生,才會使你自己覺得人生是有價值、有意義、有追求的。

雷軍從“夢想”這個看似高遠卻極易引起共鳴的概念起頭,看似句句都在說自己,但又句句都在以反問的語氣創建與聽眾在心理距離上的親近度。他並沒有將演講內容太多地集中到自己的青年時期,盡管他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做出了一些別人眼中值得稱頌的成就,而是以自己40歲以後的再創業內容為實例,將起初的彷徨與憂鬱甚至焦慮和自我質疑等完全講述出來,就是要告訴年輕人:我在不惑之年都能夠擁抱夢想並去努力實現,何況你們現在正處於大有可為的絕好年華。當這樣的鼓勵傳達到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耳中時,可想而知,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引發怎樣的心理衝動,起到多大的鼓動作用。

……有夢想是件簡單的事情,關鍵是有了夢想以後,你能不能把這個東西付諸實踐,你怎麼去實踐,你怎麼給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可行的目標。當然,有了這樣的目標還是不夠的,因為要成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你長時間地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就像我自己,到了我40歲退休以後,我還有沒有勇氣去試一把。所以非常感謝一刻演講給了我這個機會。今天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大家分享,我在40歲的時候,沒有忘記我18歲的夢想,我去試了。雖然我知道今天的小米說成功為時過早,談擊敗蘋果為時過早,但是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我比大家大概大兩輪的年紀,我也經常跟很多年輕人交流夢想,我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叫“人因夢想而偉大”。在21日下午開會討論的時候,還有人說這是美國哪個總統講的,我說是我抄來的。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隻要有了夢想,就會變得與眾不同。周星馳也講過一句名言:“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差別。”所以你關鍵要有夢想,有夢想,是你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以後,你一定要為自己的夢想去準備各種堅實的基礎。那麼談到夢想的實現,我最近還有一句話挺出名的,也是我抄來的,叫“台風來的時候,豬都會飛”,聽說過嗎?你要成功,要找台風口,當台風吹過來的時候,豬都可以飛。你想,是豬都可以飛,當然了,這個話我其實想表達兩層的意思,尤其是給在座的同學們。我覺得,第一個,沒有堅實的基本功,沒有勤奮是成功不了的。我覺得,第二點,有了勤奮,有了堅實的基礎,也不一定能成功,還需要什麼呢?還需要台風口,還需要把握這個大的發展機遇,把這個機遇把握好,抓住這個機會,你才有機會成功。

緊接著,雷軍將話題從夢想引到實踐上,強調勇於嚐試和付諸行動的重要作用。我們都知道,夢想是人人都容易擁有的東西,但要正兒八經拿出執行力去做,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多數人都是西方諺語所說的“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想起來激情澎湃,說起來天花亂墜,但做起來總會畏畏縮縮,最終的結果就是毫無結果可言,特別是對於比較浮躁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人生起步階段致命的弱點。因此,雷軍用夢想喚起年輕聽眾的共同心思以後,轉而強調實踐的力量,從另一個更切實際的角度鼓勵廣大學子,立馬使他的演講內容變得更加接地氣。

此外,雷軍不僅聚焦在對自己的理論與實踐的講解上,還引用了一些名人或者網絡中流傳較廣的語錄,像寫議論文時應用論據一般,一方麵強化了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麵也在無形中加深了聽眾對他所講述內容的理解,從而產生了更大的激勵作用。

……我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我對各位同學們的建議就是,我覺得第一條要有夢想;第二條要設定step by step的努力目標,要製訂階段性的目標,不要著急;第三點就是要重視機遇的重要性,我覺得很聰明的一些同學都覺得聰明加勤奮天下無敵,其實僅有聰明和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怎麼把握時代的機遇,怎麼在大方向上正確,這也非常關鍵。

我們在與別人交流時,所說的大多數話語都需要一個及時到位的總結,特別是在發表了較長時間的演講之後,一個很好的總結往往能起到加深印象、畫龍點睛和升華主題的作用。以上這段話,很明顯就是一段總結性話語,它不僅為前麵長篇演講進行了概括,也邏輯鮮明地提出了幾條直接具有指導意義的幹貨。

以上引用的這些話其實隻是從雷軍的整篇演講中摘抄出來的一部分,但是從引用話語的通篇來看,每個要點之間步步推進,層次感和邏輯性都非常強,仿佛一氣嗬成,這也是雷軍演講功力的展現,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實際上,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因為得到別人一句鼓勵的話而成才的經典實例。相傳美國紐約州第53任州長羅傑·羅爾斯年輕的時候特別淘氣,生活在紐約州哈林區貧民窟的他向來被別人看作最沒出息的孩子。有一天,他所在學校的校長到各班級視察,當他看到羅爾斯時,為這位聰明伶俐卻“惡名遠揚”的小孩深感惋惜,於是和藹可親地說:“我覺得以你的性格和平時的表現,將來肯定會成為一位州長,隻要你以後好好學習。”校長的這句話本來隻是為了撫慰羅爾斯,使他變得安分一點兒,沒想到,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羅爾斯從此以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改掉了很多壞毛病,成了班上最聽話、最認真的學生之一。若幹年後,當羅爾斯真的成長為美國紐約州首位黑人州長時,曾多次在公共場合向人提起過小時候受到校長鼓勵的事,並且認為那件事對他後來行走人生道路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

毫不誇張地說,鼓勵其實就像一顆蘊含生機的種子,當你恰逢其時地把它種在合適的土壤上,用不了多久,它便會生根發芽,哪怕在生長過程中遇到多少風吹雨打,它終究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我們一定要懂得鼓勵的巨大作用,並且在與他人交流時結合實際多多應用,必然會對別人的成長非常有利,同時也能夠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親近度,使自己變得更加受人歡迎,這是一舉兩得的說話藝術。

懂得引導:話語兼具使社會更文明之責

牛根生:國外的跨國公司已經有百年曆史、幾十年曆史的,我們怎麼樣才能超過他們?首先我們製度要創新,創新最關鍵的是什麼呢?

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是天下所有人的社會,世界是人類共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為社會進步做出自己應有貢獻的責任與義務。我們的日常說話,既有交流信息和感情的作用,也應具備傳達社會正能量的功效。

不過,礙於知識學養、教育見識、悟性、地位等方麵的影響,並非所有人的話語都能夠擔負起這份責任,可我們至少要知道這一點,並且在日常交流中努力學著讓自己的話語在發揮溝通作用的同時,兼具使社會更加文明的責任。

也就是說,當我們與人溝通時,要盡量讓自己的話語在人群當中發揮正向的引導作用,對最基本的社會文明原則和規範始終起到推廣和傳播的效果。隻有有了這種基於“匹夫之責”的思量,我們所說的話語對於社會精神文明而言才會顯得比較重要。

2005年末,《中國企業家》雜誌編輯在線采訪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時,有過以下內容的對話。從中我們能夠看到,作為一位知名企業家,牛根生始終心存一份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而且能夠通過話語表現出來,對更多的人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主持人:今天包括最近一年大家都提到您的捐股事件,那捐股之後控製力由什麼來決定呢?

牛根生:現在社會商業高速發展,帶來了對企業、對一個團體和機構的控製,目前最重要的控製權表現在控股。股權的掌握是對其他權利掌握最重要的環節。蒙牛這次捐股,作為企業的掌門人,我把自己將近10%的股權捐出去,實際上不是捐給了一個人,而是捐給一個基金,成立“老牛發展基金”就是權利的捐贈。本來董事長股權是用於控製的,我們實際上是把今後表決企業決策重大問題的權利用製度的形式傳承下去。今後無論誰做了蒙牛的掌門人,誰做了法人代表,都會有。作為職業經理人,除了參與幹活兒的權利以外,又增加了表決權。比如說明天你被聘為總裁了,那權利是你的;當另外一個當選了,權利傳承給他,這是製度的傳承,這叫掌控權。第二,因為董事長的股份不可能變現,隻有增值和減持的可能,一般不做減持的還有紅利的分配權。過去我對財聚人散有很深的體會,紅利讓新的掌門人散出去,除了工資,除了獎勵,除了期權,除了按勞和按資分配,所有的分配之外,每年又多了一個CEO有部分繼續散財的權利。有這樣一個權利、這樣一個業務、這樣一個散財場所,每年有法定的散財,這樣就符合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因為無論多麼好的員工,如果我們三個月不發工資了,可能大家都得離開這家公司。……國外的跨國公司已經有百年曆史、幾十年曆史的,我們怎麼樣才能超過他們?首先我們製度要創新,製度創新最關鍵的是分配製度能不能有所突破。我們這次的捐股,我自己想的主要是實現兩個目的,第一在新的掌門人或者CEO來之前,一定讓他既要做事又要參與決策,不能隻幹活兒,不參與;第二,有一種目前其他CEO或其他公司還不能具備的散財能力。我發現習慣散財對企業管理有好處,而且能吸引好的人才過來,怎麼製度化?我想捐出去的第二個權利,除了本身的資本權之外,還有一個紅利的分配權。

主持人:我想,所有網民聽到這句話後,也會希望他們的老板能像您這樣。

牛根生: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誌吧。

主持人:能表述一下做出這樣一個偉大決策的那一時刻嗎?

牛根生:公司準備上市之後,我跟家人商量,因為財產不屬於我個人的,兒子已經23歲了,女兒已經22歲了,蒙牛股權是來自於賣了伊利的股票,這個股票是我跟我的愛人共同擁有的,當時賣了108萬,家裏拿了12萬,我們家裏拿出去的現金是17.83萬,四個人平均,是4.58萬,這相當於在市場上買了4.58萬的股票。那麼有三種可能,一種是贏了,一種是輸了,一種是不贏不輸。第一,現在至少有股份分紅,至少我走了以後,你們可以拿到北京等地的股份。

主持人:當時沒有任何反對聲音嗎?

牛根生:我們家裏決策的過程好像很民主,但是決策完了以後都看我,兩個孩子說爸爸這麼多年來決策的事情好像都正確。妻子說我們過去結婚的時候是非常窮的,沒有穿過新衣服,現在可以天天都能穿新衣服了,天天都能過年了,包括過去家裏自行車都買不起,現在家裏至少有自行車,所以他們信任我的程度當時是最高的。

主持人與牛根生的對話,隻談了一個關於捐股的問題。牛根生的捐股舉動,無論事情本身還是他對捐股初衷的表述,都是能夠直接對那些與他處於類似地位或擁有類似資源的人起到一定的刺激和引導作用。通過他的表述可以看到,他對社會、企業和家庭均懷有一份深厚的責任,也真心實意地想將這份責任感傳播開來,傳承下去。同時,他的做法能夠使企業發展變得更加科學和良性,既從以身作則的表率層麵,也從鐵板釘釘的製度層麵,對公司未來的成長與發展、重要負責人的權利與義務等都做了合乎邏輯的安排。連主持人都說:“我想,所有網民聽到這句話後,也會希望他們的老板能像您這樣。”主持人說這句話也可能是基於配合聊天的考慮,但也從側麵肯定了牛根生話語所具備的正向引導力量。

2015年,一部《羋月傳》紅遍了大江南北,特別是主人公羋月麵對全軍將士所做的那段霸氣演講,一時間成了人們爭相傳頌的經典範例。原因很簡單,作者虛構的羋月這番演講雖然不算太長,但內容恩威並重,飽含能令人激情澎湃的感染力,在將士們心裏能起到非常巨大的鼓動引導作用。我們結合先秦時期的時代特色來看,這段話語雖然處處體現著封建皇權統治者的霸道與專製思想,但也的確代表了推動社會前行的那股力量所該具有的聲音:

你們當初當兵,必定不是為了造反,你們沙場浴血,臥冰嚐雪,千裏奔波,赴湯蹈火,為的不僅僅是效忠君王、保家衛國,更是讓自己活得更好,讓自己在沙場上掙來的功勞,能夠蔭及家人,為了讓自己能夠建功立業,人前顯貴,是也不是?今日站在這裏,都是大秦的佼佼者,你們是大秦的榮光,是大秦的倚仗,是也不是?我大秦曾經被人稱為虎狼之師,令列國聞風喪膽,可就在前不久,五國陳兵函穀關外,可我們卻束手無策,任人勒索宰割,這是為什麼?我們的虎狼之師呢?我們的王軍將士呢?都去哪兒啦?大秦的將士,曾經是大秦的榮光,可如今卻是大秦的恥辱!當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你們不曾迎敵為國而戰,卻在王位相爭中自相殘殺,這就是你們的作為!曾經商君之法約定,隻有軍功才可授爵,無軍功者不得授爵,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可有些人就是不願意尊商法,要恢複舊製,所以派人來殺我,你們也不情願,也不想實行新法,是嗎?為何你們站在了靠祖上餘蔭吃飯的舊族那邊,自願成為他們的鷹犬,助紂為虐,使得他們隨心所欲、胡作非為,使得商君之法不得推行,使得兄弟相殘、私鬥成風?你們的忠誠,不獻給能夠為你們提供公平、軍功、榮耀的君王,卻給了那些對你們作威作福、隻能賞給你們殘渣剩飯的舊族,是嗎?將士們,我承諾你們,從今以後,你們所付出的一切血汗都能夠得到回報,任何人觸犯秦法都將受到懲處,秦國的一切將是屬於你們和你們兒女的,今日我們在秦國推行這樣的律例,他日天下就都有可能去推行這樣的律例,你們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報,你們可以成為公士、為上造、為不更、為左庶長、為右庶長、為少上造、為大上造、為關內侯、甚至為徹候,食邑萬戶,你們敢不敢去爭取,能不能做到?

縱觀整篇演講,是以若幹反問語氣支撐起了這段話語的最基本框架,可卻難以掩蓋每一句反問背後所蘊含的拉攏與引導的霸氣深意。當千萬將士聽到主子此番帶有激勵與施恩意味的演說後,心裏必定會被激發出難以抑製的帶有忠誠性質的衝動,他們實際上已經被主子的話語激發和“引誘”到了一個誓死相報的境地。我們拋開這番話所體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說,僅從它所發揮出來的引導力考慮,這絕對是一篇絕佳的演說詞。

通過說話來發揮引導作用,這是說話意義的高質量表現。在特定的時代、環境與語境中,無論你如何表達你想說的話,都不能放棄話語本身所具備的力量和可能施與聽眾的心理引導意義。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與主流價值觀,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的和平年代,就要時時處處不忘言論之於時代的正能量作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語常常比黃金更重要。”英國作家吉卜林也說:“言語是人類使用的最有效的藥方。”我國先秦時期哲學家荀子說:“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無論中西,先賢們對語言無比重要的作用早有論述,因此我們在日常交際中千萬不要忽視話語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說:“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他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讚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讚美,這叫社交。”就是這個道理。要以身作則,使自己說出口的話具備引導聽者朝著好的方向前行的功用,因為它關乎人之所以為人的責任。

懂得矯正:及時指出他人對自己的“誤讀”

蔡康永:說我蹲下來主持《康熙來了》,說實話,我一點兒都沒有蹲下來的感覺,反而在主持《真情指數》時,常常有蹲下來的感覺。

人們在社交活動中,都希望別人能夠比較精準地了解自己,以便於溝通與交流。不過,人是大腦發達、心思複雜的動物,一個人要想正確看待和認識他人,其實並不容易。於是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會遇到被他人“誤讀”的情況。

“誤讀”並不是誤解,二者表示的雖然都是人在主觀上對他人的理解與認識出現了偏差,不過誤解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人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間裏所做的事情上,而“誤讀”更多的則是針對人本身而給出的錯誤認識、判斷與解析。

“誤讀”比誤解在感情色彩上要偏中性。當人與人之間產生誤解時,誤解別人的一方是在認識他人行為的過程中,由於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而出現了絕對性的錯誤,對被誤解的一方造成了不利和消極的影響。“誤讀”也是在認識別人的過程中,自己的認知和對方的實際情況出現了錯位,但這種錯位既可能是拉低了對方社會形象也有可能是拔高了對方社會形象的不到位解讀。

所以,當我們遇到被人誤解的情況時,最積極的處理方式是不跟誤解我們的人一般見識,這樣既體現了心胸寬宏大量,也避免因為處理此類無意義的事情而消耗自己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是當遇到“誤讀”時,就需要認真對待並謹慎處理,最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就及時澄清。懂得矯正別人對自己的“誤讀”,既是正確看待自己,對自己負責的表現,也能在別人眼中樹立最準確的個人形象。若非如此,當別人對你的“誤讀”持續時間過長,有可能會帶來其他不必要的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與精力去處理的麻煩。

著名台灣主持人蔡康永就是一位懂得矯正別人對自己“誤讀”的人。從他曾經與台灣知名人士陳文茜的一場對談中,就能很明確地看出這一點。

陳文茜:我覺得康永有一種能力,第一個是體諒別人,第二是自我很小,第三就是雖然你學英國文學、學電影,可是在必要時,你可以懂得也願意蹲下來去做《康熙來了》。有一次你告訴我,其實小S才是主角,每次她去生產,收視率就會掉,而你也能怡然自得地麵對。康永有一種本事,可以在不同的跑道裏轉換角色,懂得大環境不同了,就蹲下來,也不會抱怨,很明白地接受這個時代是小S的時代,她才是主角。我在新浪微博上問網友想問蔡康永什麼問題,其中有一個提問:以你的背景,為什麼願意在《康熙來了》裏做綠葉,襯托小S?

蔡康永:文茜跟我雖然很熟,可是我們對某些事情的見解還是很不一樣。說我蹲下來主持《康熙來了》,說實話,我一點兒都沒有蹲下來的感覺,反而在主持《真情指數》時,常常有蹲下來的感覺。《真情指數》是個一對一的訪談節目,訪問各個領域的重要人士,當中有一些是我認為重要但別人覺得不重要的人,比方像飯島愛這樣的人物。當時有一位台灣的社會賢達,聽說上個禮拜播的是飯島愛,他就拒絕錄下一集,要求與飯島愛中間要隔兩個人,才願意參加錄像。為什麼主持《真情指數》時,我反而會有蹲下來的感覺?因為有些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社會賢達,會要求主持人必須對他們表示一定程度的敬意。超過一個以上的來賓在受訪前與工作人員溝通時,要求要稱受訪者為“大師”。可是看過《真情指數》的人會發現,不管博士、院長、部長,任何官位、任何領域的領袖,我一律稱先生或者小姐。我當時對此很堅持,因為我覺得,如果你被拱在大師的位置上,受訪時你會無法恢複“人”的位置,無法用人的立場來回答我的問題。一稱你為大師,你就不好意思說自己也會放屁跟拉屎。當時雖然有蹲下來的感覺,但我靠著硬撐,撐住了這個我要求的態度。可是,往往在我充分準備來賓的資料後,會發現對方很多事情是有破綻的,之後你就會覺得,他跟你想的不一樣。為什麼我說主持《康熙來了》,一點兒都沒有蹲下來的感覺?我想到一個例子,《論語》裏,孔子去跟農夫跟園丁聊天,說:“如果講到種田的技術,吾不如老農,講到種花的技術,吾不如老圃。種田的人跟種花的人在專業知識上,我是比不過他們的。”所以,即使孔子去跟老園丁和老農夫講話,都會發現有一些見識不凡的部分。孔子還講,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你不要因為這個人講了一句話就推崇他的人格,也不要因為這個人是渾蛋就不信他講的話。很多人是渾蛋,可是講的話偶爾是對的,很多人是聖人,可是講的話有時是錯的。我是一個很喜歡跟非學院的人講話的人。

陳文茜:我為什麼會說蹲下來,是因為我對你的來賓名單印象太深刻。《康熙來了》訪問過許純美、柯賜海,但是你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是蹲下來,那是學到什麼?

蔡康永:我不覺得你一定要跟別人學到什麼,你光是見識到什麼就夠好玩了。

陳文茜:非常好的態度,這個不錯。

陳文茜評價蔡康永多年如一日主持《康熙來了》這類娛樂節目是“蹲下來”去做的姿態。可能當時在陳文茜看來,以蔡康永的學識、修養和掌握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應該去做看上去更“高級”或者更符合自己所學的事業,類似“殺雞焉用牛刀”的意思。陳文茜的話語是在說附庸在蔡康永身上的事情而非他本人,但其實也間接表達了她對蔡康永的事業心、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層麵的某種認識,而這番解讀顯然與蔡康永的自我認知是不對等的。

很多人遇到類似情形,可能會礙於麵子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去糾正別人對自己的“誤讀”,而蔡康永卻立馬進行了矯正,並陳述了自己是如何看待娛樂節目主持事業的,而且引用實例和古代儒家經典中的典故來加以說明,一方麵矯正了陳文茜所說的話,指出主持《康熙來了》在自己看來並不是“蹲下來”去做的事,另一方麵也明明白白指明了真正使自己感覺到“蹲下來”去做的事到底是什麼,在第一時間便將可能會廣泛傳播開來的某種針對自己的“誤讀”徹底澄清。

有人可能會引用但丁的名言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沒錯,如果別人隻是針對你所做的某件事有所不解或者不太清楚原委而有一時的誤解,我們自然可以大度一點兒,不用理會,可如果別人是對你本人在為人處世甚至人格人性方麵有了“誤讀”,那麼最好盡快糾正,它可能會對你長遠的未來都產生影響。一旦你沒有及時澄清,以後便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去澄清,以至於可能會以完全背離真實的形象留存於曆史,特別是那些因為在某些方麵或領域表現優秀而有資格被記入曆史的成功人士。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並不少見,比如孔子有一位名叫宰我的弟子,就因為被人誤讀而長久地影響了形象。

宰我又名宰予,能言善辯,曾被孔子看作“言語”科中的翹楚,屬於“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弟子中排名靠前而且比較有才能的人。可同時我們也知道,宰我與孔子的一句名言直接有關:“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個典故說的是孔子有一次看見宰我大白天睡覺,感覺這個弟子太不上進,於是說他像不可雕琢的一塊朽木,像不堪塗抹的一麵髒牆。緊接著,孔子還說到,對於宰我這樣的人,根本連責備的必要都沒有(“於予與何誅”)。作為老師,對弟子說出如此嚴重的話,可見孔子當時有多失望。不僅如此,宰我在很多方麵都與老師孔子有不合的表現,為此孔子還專門用“宰我不仁”來評價他。一個一生都在倡導和主張“仁”的人,以“不仁”來解讀門中弟子,可見對當事人會造成多麼不好的影響。不過,宰我的真實情況並不一定如孔子在此時所說,他能夠在弟子三千、聖賢七十二的孔子門下脫穎而出,位列“十哲”,就說明他並非一塊朽木,相反他是有大學問、大修養的人。實際上後來孔子也對宰我給予了某些方麵的肯定,比如宰我在“言語”科上名列前茅就是孔子親口說的。但是,孔子對宰我的不利“解讀”卻有點兒定性的力道,而宰我本人麵對老師的“誤讀”,並沒有做任何矯正,至少在留下來的史料中沒有記載。後來的一千多年裏,雖然也有東漢哲學家王充這樣的大腕專門為宰我正名,為此還特意“批評”孔子有不對的地方,但誰也不能否認的是,宰我長久以來在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環境中,大多時候都是一個非正統的負麵典型。

當然了,無論是孔子還是宰我,都是留存於曆史中的大人物,所以是好還是不好都能夠讓後人知道,而我們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或許可能與現代曆史要記載的內容不會有任何瓜葛,所以你可能會以為我用宰我的例子來論證“懂得矯正來自別人對你的誤讀”是不具備普遍意義的。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一個人不管能不能做出夠資格被寫入曆史的成就,他的人格是永遠不變的,他對人格的維護以及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各方麵形象的正確定位有著永遠不變的責任與義務。所以,當你在遇到別人“誤讀”你的情況發生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矯正過來。這種時候,是你進一步樹立人格、維護尊嚴的時機,也間接為別人提供了正確認識和“解讀”一個人的大好機會,於雙方都是有益的。

懂得自嘲:一種會自我調節的生活哲學

崔永元:大家都知道我睡不著覺,我到淩晨五六點鍾才能睡,睡到下午才能醒,你非得八點鍾開會,我藥勁還沒過呢,起不來,我那個時候開車會出車禍。

顧名思義,自嘲指的是自己“嘲笑”自己,拿自己開涮,開自己的玩笑。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嘲是人通過語言對自己的精神與人格進行解構的一種行為,屬於有損尊嚴的動作。但同時我們知道,全天下無論是誰,沒有一個人喜歡自己的尊嚴受損,沒有一個人喜歡自己的精神與人格被無辜解構。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大張旗鼓地將自嘲當作一種值得宣揚和學習的口語能力與社交本領呢?

表麵上看,自嘲是自己主動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行為,屬於自我損傷的範疇,可我們隻要細想就會明白,其實在很多情況下,自嘲更多的是一種對精神和情緒進行自我調節的行為,而且它對人的社會交往而言也是有益的,是一種頗具智慧性的生活哲學。

提起自嘲,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魯迅那首著名的詩作: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我們非常清楚魯迅生活的時代,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時,他曾受到北洋軍閥通緝和文人攻訐陷害,後來移居上海又生活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作為左翼文人備受磨難,處境相當險惡。麵臨如此社會現實,魯迅寫下了這首自嘲詩,描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狀和自己遭受的危險、艱難與無奈,同時也表露了一個有良知和責任心的文人的心跡:不管世道如何險惡,自己總能做到潔身自好。對於客觀現實,魯迅是無力也無法改變的,因此隻能通過帶有詼諧語氣的詩作來自我解嘲。而作為讀者,我們能夠從中讀出他在險惡環境中仍然具備的崇尚光明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他痛恨現實卻熱愛生活,於是自嘲變成了調節情緒和心態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生活智慧的體現。

隻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在社交中善於自嘲的人。我們不能說社交過程中的自嘲為他們帶來了多大幫助,但完全可以說,自嘲作為一種生活哲學,的確在很多情況下都為他們社交更加順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或者說清除了一些口頭交流方麵的障礙。

央視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經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麵對很多要麼有可能使自己尷尬、要麼有可能使回答內容所涉及的人尷尬、要麼有可能使提問者尷尬的問題時,多次運用自嘲的方式來與記者交流,使我們能從中品讀出作為一種說話形式的“自嘲”在社交活動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南方周末:如今的崔永元在網上吵架,似乎是個老憤青,偏執,也罵粗口,顛覆了原來電視上幽默風趣的形象。

平心而論,記者提到的這個問題確實較難應對。如果一口反駁過去,既與實際情況不符——崔永元近些年的確在一些方麵的表現與以前在鏡頭中有所不同——又會因為應對太直接而產生生硬感,這並不屬於優先考慮的對答方式;如果按照記者的說法直接應承下來,必定會對自己的形象造成或多或少的二次損傷,而且在態度上也較難處理。崔永元麵對這個話題,采用了自嘲方式,很自然地給出了最合理的回答:

其實我覺得這個狀態才是令人高興的,活得非常自由。現在想發火就發火,想罵人就罵人,想拍桌子就拍桌子,沒有什麼公眾形象這一說,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崔永元。如果以前你看到崔永元特老實,他隻是遵守中央電視台的規矩。現在崔永元遵守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隻要不違法就沒有問題。我倒勸告那些喜歡我的人,或者追星族,你們應該擦亮眼睛。如果現在這個崔永元,你們喜歡的話,你就喜歡下去吧,他這輩子肯定就是這個樣了。如果這樣的崔永元你不喜歡,你喜歡以前他在電視台那個形象,那就算了吧,他不會回到那個形象了。

他並沒有因為記者太直接而產生不悅情緒,也沒有對記者提出的情況給予反對,而是依著記者的說法,順水推舟地對自己近年來的表現進行了自嘲式的評價,讓人從他的回答中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種真誠和真實的成分。同時他以半開玩笑的口吻向粉絲表明了態度,顯示出了他的堅定與自信。可見,自嘲雖然有自損的味道,但它更是自信的表現。一個能以最健康心態接納自己的自信之人,才有可能心無芥蒂地自嘲。

緊接著,當記者問到他之前在央視看著很風光,委屈又從何而來時,崔永元說:

我覺得沒有什麼委屈,非得說有什麼委屈,實際上是兩個崔永元在打架,一個是體製中要服從命令的崔永元,他要做得盡善盡美;一個是本性的崔永元,瘋狂原始人。他們兩個得合成一個形象,就是電視裏的形象;要不合成另一個形象的話,就是現在的我。現在傳媒大學這裏沒人管我,我估計隻要有一個人管我,我就又會覺得不舒服了。在中央台那個環境裏,我認為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給我創造了最好的環境和條件,我不得不說對我有點兒特殊。其實是我給自己製造委屈,因為我有個烏托邦式的新聞理想,我非要摸到它。不光自己要摸到它,還苛求所有同行都去摸到它。我希望我們是全世界最好的電視台,勝過CNN和BBC,我們拍《動物世界》都要比他們拍得好——你說這事我管得著嗎?但我天天就在想這些事,所以我永遠不愉快。真的沒有人欺負我。

崔永元表麵上在陳述自己身上一些不同於常人的特點,帶有自嘲性質,而實際上卻是在相對深刻地對外傳達他自己的見解與觀念,其中有無奈和不由自己的因素,但他內心非常清楚自己的誌趣和誌向所在。說到底,他之前所處的客觀環境與他的主觀思考和觀念是存在矛盾的,他的所作所為隻是在盡量擺脫這種矛盾,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追求。但是,記者接下來問到他在央視有“另類”表現的原因時,他卻回答說:

因為我有病。大家都知道我睡不著覺,我到淩晨五六點鍾才能睡,睡到下午才能醒,你非得八點鍾開會,我藥勁還沒過呢,起不來,我那個時候開車會出車禍。我自己做過這樣的測試:吃完安眠藥以後,忽然又來靈感了,我就寫文章,寫完心滿意足地睡覺了,到了第二天早上,我都不知道寫的是什麼。前言不搭後語。也想不起來昨天是因為什麼衝動了。

崔永元曾有抑鬱症是事實,但是當他將這一事實作為回答問題和解釋現象的依據時,無論如何都帶有自嘲的味道,能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對他的職業追求和人生信念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我們說自嘲是一種自我調節的生活哲學,它與人生智慧有關,但並非像一些人所說的自嘲是幽默的一種表現。實際上,自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遭遇到窘迫或者尷尬的情形時,選擇的一種最理想的下台階方式,它在本質上是為自己已經暴露在外的缺點努力創建轉圜餘地的辦法。它是一種能力,但絕不是源於幽默或者能歸於幽默。

每當人們在社交中使用到自嘲時,不管表現得多麼出色,展示出了多少幽默感,前提都蘊含著一定程度的無奈。我們結合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作《喜老自嘲》,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自嘲的本質。

麵黑頭雪白,自嫌還自憐。毛龜蓍下老,蝙蝠鼠中仙。

名籍同逋客,衣裝類古賢。裘輕被白氎,靴暖蹋烏氈。

周易休開卦,陶琴不上弦。任從人棄擲,自與我周旋。

鐵馬因疲退,鉛刀以鈍全。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

從歲月帶給身形麵貌的風霜洗禮到社會現實下生存環境的窘迫狀態,再到因此對自己造成的消極影響,以及對“心比天高”和“命比紙薄”二者之間矛盾的感慨……白居易詩作中的句句自嘲看上去文采奕奕,或許還會被他人解釋出多麼深刻而偉大的思想,但它直接反映的是詩人迫於現實的無奈。對於白居易而言,最起碼在他寫下這首詩的前後很長一段時間裏,生活極其不順心。無論此時此刻,還是從整個人生來看,白居易的這種因無奈而來的“煩惱”,就是他最大的弱點。

但是,白居易的《喜老自嘲》一詩,恰恰又讓我們看到了他身上的優點,他被後人總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就是因為他敢於把自己遭遇到的以及所感觸到的一切值得記錄的社會現實,毫不吝嗇地以詩歌形式和自嘲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他始終有主動描述社會現實和自我心境的強烈意識。這些,正好構成了他能夠留存史冊的最大因素,也成為了相對而言他的最大優點。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白居易拋開對自己各種窘境的自嘲而隻是描述社會現狀,肯定不會在後世讀者當中引起多大共鳴;如果白居易在表述自己生活境況的時候不是以自嘲的方式,而是純粹的情緒表達或者以春秋筆法直陳真實生活,我們可能看到的也隻是一個“牢騷男”的抱怨與不滿。白居易的詩作以及他個人的偉大,妙就妙在他的自嘲上,正因為這份源於無奈的自嘲,使我們更多更細致地知曉他豐富的人生和深刻的心路曆程與生活哲學。

我們應該明白,在適當的時候運用自嘲,不僅能解決一時的社交難題,也能傳達出人在一定時期甚至整個人生曆程中為人處世的哲學理念。自嘲是你的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節劑,能夠使你較為順暢地應對社交場麵,也能夠在精神層麵起到自我修複的作用,還能因為它本身具備委婉和“自損”的性質而使你在別人眼裏留下真誠、謙虛、親和的好印象。

懂得誇讚:使對方毫無疑義地感知歡愉

陳魯豫:演講很好,我很喜歡你,題材很討巧,討巧的題材很容易流於膚淺,但你沒有,你內心一定很有勇氣。

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得到別人真心實意的誇讚,肯定是因為他身上存在出眾的地方。一個人如果懂得不失時機地誇讚他人,使對方能夠毫無疑義地感受到談話帶來的歡愉,這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說話技巧,而且是一種優良的品質。

印度有句大家熟知的古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誇讚別人正如贈人玫瑰,於雙方而言都有一定的益處。

被誇讚的一方,會因為別人一句讚揚的話,不但心情愉悅,而且可能會受到鼓勵,在人生道路上更具勁頭地前行。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句名言:“隻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正是表達了這個道理。

誇讚別人的人,一方麵將感知到的對方的優點暢快地說出來,使自己的情感體驗得以抒發,另一方麵也會因帶給對方愉悅而於內心生發出一定的成就感,自己也可以跟著享受積極正麵的心理體驗。而且,真實有效地誇讚別人,也是間接提升自我分析能力和自我判斷能力的一種方式,因為讚揚一個人必定是基於一定的分析與判斷,除非你習慣了信口開河。因此,誇讚在理性層麵具有實際的科學性,正如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稱讚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日常交往中,要積極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培養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及時將自己對別人的欣賞態度用語言表達出來,就像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的那樣:“要改變人而又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麼就請稱讚他們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讚每一個進步。”

著名節目主持人陳魯豫是一位很善於從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和長處的人,她曾經在受邀擔當北京衛視大型原創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我是演說家》的導師時,對一位參賽者說:“他真的是一位很淡定、有大將之風的選手。因為走到這兒,我內心比較篤定的就是,我們終於可以不用比‘我的職業是什麼’‘我過往的經曆’‘我怎樣更能夠打動你’,而僅僅是比講演本身,所以我想,到最後的話,還是應該是講演者的觀點、思想、情懷,包括那種美的形式能夠走到最後。他剛才講的,我覺得非常好。”當對方聽到她的這番話後,我們從他的表情變化上就能看得出來,他受到了積極的影響。

一直以來,陳魯豫親切、自然、大方的主持風格早已深入人心,她在很多時候都能夠從被采訪者身上發現亮點,並及時給予誇獎和讚美,而在《我是演說家》真人秀節目中,觀眾似乎對她有了一個既區別於主持人又不同於主持人的新的了解。魯豫說過:“表達是有意義的,表達是有力量的,要表達你的愛、你的喜歡,去溫暖和感動我們愛的人、喜歡的人。”她正是通過有力量的表達,以真心讚美別人的方式,將自己的美好情感播撒到了他人身上和心中,使對方感受到了那份較為真摯的鼓勵和表揚,並為此心情愉悅。

中國當代作家畢淑敏說:“誇獎人的時候,不可靜如秋水,要七情上臉。不要以為喜形於色是不老練的舉動。別人的進步,值得我們為之歡欣鼓舞,並且讓對方毫無疑義地感知我們的讚美和歡愉。”陳魯豫在讚揚別人的時候,並非不露聲色,而是的確做到了“七情上臉”。通過她的表情和舉動,觀眾能明顯感覺到她因發覺了別人的閃光點而歡欣的內心。這種時候,她能為別人帶去好心情,並不僅僅因為讚揚的話語本身,也因為對方能夠從她的各種表現中真切感受到一份同樣的快樂。

在另一檔演講真人秀節目——安徽衛視的《超級演說家》中,陳魯豫也多次針對參賽選手各自的長處提出過讚揚。有一位名叫肖驍的小夥子,人長得帥氣,平時喜歡像女孩一樣精心打扮自己,他在題為“中國好閨蜜”的演講中,毫不隱諱地爆料自己是女生們的超級男閨蜜。如此風格,自然受到了很多觀眾異樣的眼神,但是陳魯豫作為唯一的一名女導師,在聽完肖驍的演講後,卻很到位地誇讚道:“演講很好,我很喜歡你,題材很討巧,討巧的題材很容易流於膚淺,但你沒有,你內心一定很有勇氣,我欣賞你,你有才華!”陳魯豫對演講內容的定位是很精確的,她直爽地指出這樣的題材比較討巧,但是又及時地將演講者不落俗套不膚淺的可取之處點了出來,還從中分析出並提到了肖驍的勇氣與才華。最重要的是,魯豫隨後結合肖驍演講的內容,透露自己也有男閨蜜,一下子從心理上拉近了與演講者的距離,使他不至於因為自己的風格而顯得過於尷尬。可以說,陳魯豫既通過讚揚鼓勵了選手,也在心理上嗬護了選手。

英國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劇作家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無論擁有什麼奇才異能,倘若不把那種才能傳達給別人,他就等於一無所有;也隻有在他的才能施展出去後所博得的讚美聲中,才可以認識他本身的價值。”作為一名普通選手,肖驍雖然很有才華和勇氣,可畢竟站在強大的導師和主持人麵前,心裏或多或少會有些底氣不足。他通過演講的確將才能傳達了出來,但若是不被陳魯豫這位“慧眼識才”的伯樂及時而到位地點明,那其實就等於一無所有。當陳魯豫精確地說出肖驍的長處後,也就意味著他的才能博得了他人的讚美,體現出了本身的價值。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和誇讚,並因此體會到自我價值實現而生發出的快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這個世界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光。”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人並不缺乏優點和長處,而是缺乏將這些優點和長處引燃的誇讚。

誇讚的力量是巨大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說明:19世紀,有一位青年因為窮困潦倒而四處流浪。他到達巴黎後,遇到了父親曾經的一位朋友。這位青年非常希望能夠通過這位長輩的幫忙,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過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沒想到,當人家問他具備多少數學知識時,本就沒接受過多少教育的他隻能慚愧地搖頭;當對方繼續問他在地理、曆史、法律等其他方麵的知識程度時,他依然隻能沉默。最後,這位長輩失望地讓他寫下自己的名字和地址,等一有機會就幫他介紹工作。這位青年隻好失望地將自己的信息寫在紙上遞給對方,他心中已經不再抱有多大幻想了。沒想到當對方接過他的信息後,眼前一亮,誇讚道:“年輕人,你的字寫得很漂亮啊,這不就是你的優點嗎?”這位青年絕對沒想到,字寫得好看點兒居然是個長處。對方繼續說道:“字能寫得如此漂亮,文章肯定也寫得好啊,你怎麼不試著寫寫文章呢?”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過讚美之詞的青年頓時很開心,再加上他本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還能幹什麼,索性就按照長輩的指點,開始嚐試寫作。數年過後,他便將自己鍛煉成了法國家喻戶曉的作家。這位青年,就是享譽世界一個多世紀的偉大作家大仲馬。

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大仲馬之所以成長為優秀的作家,完全是因為他父親那位朋友的誇讚,但我們從故事中能夠找出一條誇讚使人進步的邏輯鏈條,受到很大的啟發。

在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無法避開的低穀。我們可以靜心深想一下,當你因為某種原因而跌入低穀時,最需要的是不是來自他人對你身上優點的有力挖掘,以及與之相伴的真心實意的誇讚?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能夠治愈我們身上消極病症的良藥,事實上就暗藏在我們自己身上,那便是我們的優點,而每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沒有優點,我們隻需要一個簡單的“藥引子”——來自他人的誇讚。隻要有了這個藥引子為你“引藥歸經”,就一定會藥到病除。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他人的“醫生”:當我們發現別人身上哪怕一個細微的亮點時,千萬不要吝嗇張口,而要及時地給予誇讚,或許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懂得分享:以經驗與感悟完成情感交會

宗慶後:去年我們銷售增長100多個億,利潤增長沒多少,稅也交了54個億。

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位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位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平實中蘊含著深刻的名言,表達的便是分享的力量和作用。

當你將自己快樂的事拿出來與他人分享時,對方會感受到你發自肺腑的暢快與開心,進而或受到感染或替你高興而變得快樂起來,而你又會因為對方能與你同樂而變得更加快樂——快樂是可以傳染和放大的。“亞聖”孟子提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台灣著名武俠小說家古龍曾在作品中也提到過:“快樂是件奇怪的東西,絕不因為你分給了別人而減少。有時你分給別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這些都是主張人要將自己的快樂拿出來與其他人分享,如此要比自己“偷著樂”強得多。

當你向別人傾訴憂愁時,也是一個分享情感的過程。人在很多時候並不怕憂愁本身,怕的是當自己有憂愁時卻沒有傾吐的對象。如果我們情緒狀態不佳時,能夠向值得信任的人訴說,心情肯定會變得明朗。這既是一個調節的過程,也是一種發泄的方式,正所謂“不吐不快”。有人可能會說,把自己的憂愁告訴別人,隻會為對方添堵,並不是分享。其實,人與人交流,不論內容屬性為快樂抑或憂愁,都是與經驗和感悟有關的表達,都是在傳遞心緒和塑造信任,本質上是對情感的分享。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離不開群體社會的塑造,也離不開與其他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所以懂得分享是我們在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隻要細想就會明白,眾人眼中的那些成功人士,都具備一個喜歡與他人分享經驗或感悟的共同優點。人們常說,很多東西都是通過語言“碰撞”得來的,這的確非常有道理。

2012年“兩會”結束後,我國著名飲料食品企業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在接受騰訊財經頻道采訪時,談到了關於房價、出身、創業、管理、個人生活等多方麵的問題。宗慶後在與記者的互動中,向千萬網友分享了自己有關這些方麵的經驗與感悟,傾吐了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人們也通過這位成功人士的分享,了解到了這位名揚四海的企業家對一些人人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的認識和看法,進而提升了對宗慶後的親近度;同時,這番以分享為形式的神交,看上去隻是宗慶後與主持人在對話,可通過媒體傳播後,其實也使得宗慶後與無數陌生人完成了一次情感上的交會,而這正是分享的益處所在。我們摘要分析:

騰訊財經:……您提到目前的房地產行業幾乎已經停滯發展,而且也影響到了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一些有剛性需求的人還是買不了房子。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您認為目前房地產調控已經有些過緊,需要微調?

宗慶後:我認為房地產不是簡單地解決房價問題,而是一個很長時期的大問題。一方麵,年輕人就業以後成家立業要解決住房;第二,房地產現在也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最大的內需。……我認為應該采取階梯式供房的辦法。剛剛大學畢業就業也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也好,可以提供廉租房,而且廉租房應該是在平均收入的10%這個標準下才租得起。第二,工作幾年有一定實力後,也可以提供經濟適用房,這個價格要控製在兩夫妻20%的工資,用十五年時間還本還息能夠買這套房,而且應該是一次性解決90到100平方米。今後事業有成了,收入高了,可以去買商品房,那可以不去管他,他願意買多大的房子,願意什麼價格買房,都不用管……

騰訊財經:您的建議裏麵好像也提到說現在的一些限購應該有所放鬆。

宗慶後:我說的是現在存量房產怎麼解決,這樣壓著的話到時候銀行壞賬也多了,房地產也一直起不來,真正剛性需求的人還是買不起房。按照現在的房價,降一半還是買不起……現在很多房都閑置在那裏,再拚命去造廉租房,到最後可能房子還是多出來,造成浪費……

在這段對話中,宗慶後分享了他對如今人們最重視最關注的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態度與看法,其中有很多符合老百姓想法的內容。正因為聽了宗慶後的分享,很多普通人才會知道,原來以宗慶後為代表的成功企業家或者“富豪”們與大家一樣,也非常關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而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財務完全自由的他們對住房問題沒有太多太深的思考。不同圈子的人之間要想有點兒稍微深入的認識或了解,主要靠的就是彼此間的分享與交流,宗慶後針對房地產的想法或者建議,從一定層麵上代表了大眾的呼聲,也或者說對大眾對房地產的零散感受有一定的梳理作用,分享出來後至少部分地與一部分老百姓達成共鳴。

騰訊財經:網絡上有資料說您祖父是張作霖手下的一個財政部長,您對祖父還有印象嗎?您的童年正好經曆新中國的變革時期,家庭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回憶起來,您的童年快樂嗎?

宗慶後:我對我祖父是沒有印象的,是聽我父親說說而已。我是1945年出生的,剛抗戰勝利,應該說我們是屬於毛澤東時代教育培養起來的一批人,也是共產黨培養教育起來的。我們小時候生活比較艱苦,家裏兄弟姐妹也多,靠我母親教書來負擔家庭生活,但那時候感覺也很幸福快樂,因為大家都差不多,都很窮苦。

騰訊財經:那個年代您父母他們是怎麼教育您的?他們希望您能出人頭地還是安安穩穩就可以,父母對您有什麼影響?

宗慶後:實際上我父母對我們的教育也不多,因為小孩子多;第二,他們也沒有什麼工夫來教育我們,主要還是學校的教育。

騰訊財經:您曾經有十五年在農場生活,一直到31歲,如果沒有知青返城運動的話,您是不是就認命當一輩子農民了?

宗慶後:沒有這個機會的話,我肯定就認命了。

騰訊財經:您經曆過家族興盛到很困難的狀態,又到農場幹過活兒,回城之後也是比較漂泊的狀態,然後又到娃哈哈二十五年創業,到今天您和您的家人經常被稱為首富,您回顧一下會不會覺得非常感慨、非常跌宕?

宗慶後:沒有,因為我的生活也跟普通老百姓一樣,也沒有什麼,無非那個時候吃了上頓沒下頓,現在這個問題不用考慮了。

騰訊財經:您在42歲時才創業,您在承包校辦工廠時就下定決心要做大,還是當之前工作的一個延續,沒想到過以後做這麼大?

宗慶後:實際上對我來講是一個機會。機會是一張空紙,什麼都沒有,因為過去是不允許你個人搞什麼的;第二,如果沒有給你一個平台,也沒辦法去創業,所以當成是一個機會。另外我在這之前已經在校辦工廠工作了,當時校辦工廠是受人歧視的,因為什麼都沒有嘛,當時也想像模像樣地辦個廠,也是有個奮鬥目標。

騰訊財經:有很多報道都說您特別勤奮,每年有200多天在各市場做巡回。您現在每天工作多久,2011年您在外麵跑的時間有多少?

宗慶後:我現在還是早上7點不到就到公司了,晚上最起碼11點半才回家。應該說從小就習慣了,在農場裏也很辛苦,那時候晚上加班是體力勞動,現在是腦力勞動,而且比那時候稍微輕鬆一點兒。第二,也有壓力,也有事業心,所以有時候肯定沒有感覺到辛苦和累,慢慢就把工作當成愉快的事情來做。

騰訊財經:您去年(2011年)在各個市場跑了多長時間?

宗慶後:去年跑得比較多。這兩年原材料漲價,對我們利潤壓力也很大,去年我們銷售增長100多個億,利潤增長沒多少,稅也交了54個億。

……

騰訊財經:很多報道都說您特別簡樸,對自己的生活都特別不在意,您現在還是這樣嗎,比如說您經常要出席一些社交或者高端的場合,您會去買一套比較貴的西裝嗎?

宗慶後:我到現在也不太在意,我的員工也勸我注意形象,但是我也無所謂,我穿得再普通,人家也不會說我是窮光蛋。

普通人會因為一些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對成功人士產生羨慕、敬仰、崇拜,進而會對他們的方方麵麵,尤其是個人成長和生活方麵抱有一定的好奇。宗慶後在以上這段對話中,向大眾簡介了自己的家庭、家庭教育、創業、事業曆程、工作狀態及感受與看法等,使人們對他平時在公眾場合較少提及的個人化味道較濃的東西多了一份了解,也折射出了一些為人處世生活工作等方麵的經驗和道理,有不容忽略的勵誌作用和參考價值。當聽眾接觸到這些內容後,自然而然會對說話人多一份親近感。

騰訊財經:娃哈哈推出了很多產品……很多報道都說這些新品的推出都靠您的直覺,而且您的企業在創立之初就形成了一個高度集中不設副總的管理製度,有人評論說您是實行家長式的管理,您是否認同這個說法?

宗慶後:我覺得也可以說是家長式管理,但是我這個家長是比較開明的家長,也是比較明智的家長。我覺得,作為一個企業來講,沒有一個核心的領導,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思想,企業是搞不好的。但要做這個家長,不光要他們努力工作,還要關心他們,讓企業發展成就大家共享,所以我的員工隊伍也比較穩定,員工對企業比較忠誠,都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幹,所以我認為你說家長也可以。

騰訊財經:網上有流傳幾個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娃哈哈集團要買一個鏟車都需要您簽字同意,有的說買一個清潔工具一個掃把都需要您同意?

宗慶後:剛剛創業時肯定是。那時候沒錢,我們很勤儉地工作,也是艱苦奮鬥。現在買一個鏟車肯定是要我批的,因為是固定資產,其他都授權了,我批的是需不需要添置,具體的東西都是他們在做。

騰訊財經:您會不會擔心娃哈哈過於依賴您個人?

宗慶後:現階段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他們依賴性比較強一點兒,這幾年已經在改了,而且都授權了,所以這兩年我們的效率會低一點兒。以前說幹就幹,現在要讓他們先幹,幹了之後再逐步修正,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創新上,可能還是有點兒欠缺。

騰訊財經:……假如有一天您交班了,您是否希望娃哈哈繼續按照您現在的管理方式進行,比如說不設副總,還是說您尊重下一屆企業掌管人的一些習慣和意願?

宗慶後:每個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想法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你也在不斷開拓進取來適應整個社會發展。當時我不設副總,是因為(娃哈哈當時兼並過來的)是國有企業,(有原來的)書記、廠長,(如果設立副總)決策起來很難,很難跟人家提出這個要求。現在我如果要設一大堆副總,也沒有問題,實際上我這一大堆部長也是副總的作用,所以後麵該怎麼辦還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定,我不可能把後麵很多年的事情現在定下來。……如果你得不到員工的信任,你的決策就不會得到很好的執行,因為員工信任你要通過一段時間,感覺你做的都是正確的。他跟著你幹了以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企業也發展了,他信服你,這個企業就會管得比較好一點兒。

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一家隻有三個人的微小校辦工廠,能成長為如今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並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可以想象娃哈哈品牌走過了一大段多不平凡的道路,而作為掌舵人的宗慶後,其勵精圖治也可見一斑。所以,眾多正奔波在奮鬥途中的人其實最想了解的就是宗慶後這位實力派著名企業家有關公司決策、管理、規劃、方向、傳承上的考慮,而宗慶後的分享恰好能夠滿足對這方麵有興趣或需要該方麵意見和指導的人。宗慶後有關公司經營和管理上的看法,大多都來自他二三十年裏的經驗與感悟,有著深厚的基礎作為支撐,是能夠令人信服的東西,因此可以說,他對公司治理方麵的分享,也從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賺粉”作用。

騰訊財經:您剛才提到您女兒現在在娃哈哈工作,她負責哪一塊的業務?

宗慶後:她現在負責三分之一的工廠管理。

騰訊財經:您覺得她這幾年都有哪些進步和成長?

宗慶後:應該說這幾年進步還是很快的。她在美國讀的書,對中國的文化有點兒生疏,所以這兩年也慢慢重新認識。

騰訊財經:您之前也說過不排除讓她接班,她經過這幾年的工作之後,您覺不覺得她讓您更放心了,接班的可能性更大了?

宗慶後:我覺得管理層接班也可以,自己子女也可以。股權接班可能是自己的子女,但是管理層接班就不一定。她有可能不願意接你第一代的班,她的想法可能不一樣,因為我們是傳統企業上來的,她有可能搞金融,所以這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騰訊財經:假如她願意管理上接班的話,現在的表現是不是給自己加分了?

宗慶後:應該說她現在逐步成長起來,慢慢提高了。

騰訊財經:因為她是80後,80後非常個性化,講究獨立,也受過美國的教育,在公司日常經營當中,您剛才說公司有三分之一的業務她負責,在經營管理上會不會有一些衝突?

宗慶後:80後管80後,不是一樣的?同樣的思想,我們老的管著老的,理念上都差不多。她應該也是把老的這部分東西在傳承,也在開發自己新的思維。

騰訊財經:有沒有一些具體的例子,你和她之間有沒有一些矛盾?

宗慶後:沒有太大的矛盾,因為她可能比我管得更嚴一點兒,我可能人情味稍微重一點兒,因為中國的企業是以人為本的,美國的企業是硬碰硬的,但是在我們中國還是以人為本好一些。

騰訊財經:目前她負責的業務是完全獨立還是要和你商量做執行?

宗慶後:她自己獨立。

騰訊財經:您也在公開場合談過她婚姻大事的問題,作為父親,您會著急嗎?

宗慶後:著急也沒有用,對我來講人品好就可以的,他們有他們的想法,我想,你找對象,你父母也做不了你的主。

有關子女的成長、教育和人生規劃的問題,無論對於哪個父母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所以在社交場合,針對子女的話題層出不窮,永遠是人們聊不完也聊不夠的內容,而那些為人父母的成功人士的教育觀也是廣大父母最想了解的內容。宗慶後對女兒事業發展上的想法,以及在處理父女關係上的做法,都通過他的分享或多或少有所體現,對於其他人來說不一定有多少參考價值,但就純粹的交流層麵而言,它是天下父母們交換子女教育心得的一種表現,絕對有分享出來的必要。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感覺到,實際上絕大多數話題在絕大多數人群當中都具有可聊性。也就是說,我們在社交活動中,要想與他人尋找話題聊天,或者實現與他人在情感上的交流,其實一點兒都不困難,隻要我們認識到分享的重要性,明白分享的價值所在,並且懂得實時分享,將我們或快樂或憂愁或平淡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與他人通過口頭話語進行交換,就必定能在實現自我表達和為他人提供參照的同時,獲得來自外界的益處,從而以經驗和感悟與他人完成情感上的交會,取得社交成功,贏得他人好感。這就正符合了俄國文學巨匠托爾斯泰的教導:“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