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用小事結交情,有交情做大事

法國曾經流行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聯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人當上總理,自然就很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這種手法看起來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現實。一名政治家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當他被委任組閣的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慮。因為一個政府的內閣起碼有七八位部長,如何去挑選這麼多的人選呢?這的確是一件難事。因為被選的人中除了有一定的才能、經驗之外,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和別人有交情才容易得到別人的賞識,不然的話,任你有通天的本領,別人也不知道。由此可見,人和事之間的關係是:通過做事認識更多的人,認識更多的人之後做成更大的事。

平時多溝通,急時有人幫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也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這就需要大家一定要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

有位剛去美國的人給他的國內朋友來信說:“我們在這兒也沒有什麼社交生活,我們難得去看看朋友,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初到異境,認識的朋友不多,但後來我聽說,其他的人也一樣……“我們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去郊外,這是一種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說,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一起去。

“我們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為一到假期,誰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但我們常常和朋友通電話,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應酬朋友的方法,我們無事也打電話,哪怕是寒暄幾句,或者講些無關緊要的事。

“但有事情時,我們會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說上星期我兒子肚子痛,我急忙起來打電話給友人江醫生想辦法,他馬上駕車從70公裏外趕到,初步診斷,認定他患了盲腸炎,就用他的車子送孩子進醫院做了手術……”

有事之時找朋友,人皆有之,無事之時找朋友,你可曾有過?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遇到了困難,你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本想馬上去找他,但後來轉念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看他的,結果都沒有去,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甚至因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絕?

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就會有些後悔“閑時不燒香”了。

友情投資,宜走長線

做人做事,不可急功近利。友誼之花,須經年累月培養。

善於放長線釣大魚的人,看到大魚上鉤之後,總是不急著收線揚竿,把魚甩到岸上。因為這樣做,到頭來不僅可能抓不到魚,還可能把釣竿折斷。

他會按捺下心頭的喜悅,不慌不忙地收幾下線,慢慢把魚拉近岸邊;一旦大魚掙紮,便又放鬆釣線,讓魚遊竄幾下,再又慢慢收鉤。如此一收一放,等到大魚筋疲力盡,無力掙紮,才將它拉近岸邊,用提網兜拽上岸。

求人也是一樣,如果逼得太緊,別人反而會一口回絕你的請求。隻有耐心等待,才會有成功的喜訊。

有一位小公司的老板靠承包那些大電器公司的工程謀生,起初他的日子也過得很是困難。但後來在一位高人的指點下,這位窮老板很快掌握了製勝的秘訣。與一般企業家的不同之處是:他不僅奉承公司要人,對年輕的職員也殷勤款待。

誰都知道,這位窮老板並非無的放矢。

事前,他總是想方設法將電器公司中各員工的學曆、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和業績,作一次全麵的調查和了解,認為這個人大有可為,以後會成為公司的要員時,不管他有多年輕,都會盡心款待。這位窮老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日後獲得更多的利益作準備。

這位老板明白,10個欠他人情債的人當中總會有幾個能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現在做的“虧本”生意,日後會利滾利地收回。

所以,當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輕職員晉升為科長時隔不久,他會立即跑上去慶祝,並送上禮物,同時還邀請他到高級餐館用餐。年輕的科長很少去過這類場所,因此對他的這種盛情款待自然倍加感動,心想:我從前從未給過這位老板什麼好處,並且現在還沒有掌握重大交易的決策權,這位老板真是位大好人!無形之中,這位年輕科長自然產生了感恩圖報的意識。

正在受寵若驚之際,這位老板卻說:“我們公司能有今天,完全是靠貴公司的抬舉,因此,我向你這位優秀的職員表示謝意,也是應該的。”這樣說的用意是不想讓這位職員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這樣,當有朝一日這些職員晉升至處長、經理等要職時,還記著這位老板的恩惠,因此在生意競爭十分激烈的時期,許多承包商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而這位老板的公司開得越來越火,究其原因就是由於他平常關係投資多的結果。

綜觀這位老板的“放長線”的手段確有他“老薑”的“辣味”。這也揭示了求人交友要有長遠眼光,盡量少做臨時抱佛腳的買賣,而要注重有目標的長期感情投資。同時,放長線釣大魚,必須慧眼識英雄,才不至於將心血枉費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庸才身上,以免日後收不回成本。

多聚人情,慎用人情

人情好比存款,不能濫用。人們常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人情也是這樣,尤其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夠幫助你的情義或能夠保護你的人是有限的,要好好珍惜。

“人情世故”總是夾雜著真誠與虛偽的成分。雖然是一種形式,卻是維係人與人之間關係必不可少的,因此,除非離群索居,遺世獨立,否則任何人都無法擺脫“人情世故”的糾纏。也許你不喜歡這種形式上的東西,但既然身處社會,此事就萬萬不能疏忽。

人情世故雖然不一定能為你立即帶來多少好處,但多施恩澤,助人為樂,即使你是一個窮人,沒有多少的資源,但有時無意隨手幫的忙,都有可能在今後的日子裏得到回報。

作為一個普通人,本來可用的“資源”就非常少,在社會上的地位往往處於最基層。要想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就必須把工夫下在平時,所以在平時,你就要注意多聚人情。因為人情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你存得越多,可領出來的錢就越多,存得越少,可運用的資源就越少。福澤深厚的人總是有貴人相助,並不總是運氣好。你越是樂於助人,解人之困於危難,在危急的時候就越有人來幫助你渡過難關。所謂“人助者天助之”,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人喜歡用“人情”來辦事,以顯示自己的人脈之廣,以此來炫耀自己。但要知道“人情”是有限的,你若和別人隻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幫的忙就很有限,因為他沒有義務和責任幫你的忙。

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要他幫你的忙,結果可能是你們之間的感情開始轉淡,接著別人對你避之唯恐不及,要麼就是別人認為你這個人不通人情世故,那麼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情分就此中斷了。這是因為你的人情存款隻有那麼一點點。

要好好地把握友誼的親密度,不可太淺,也不可太過,否則隻會適得其反。好朋友見麵和交往的機會當然比其他人要多得多,可是任何事都有個“度”,超越這個界限你得到的就是相反的結果。

所以請朋友幫忙要注意,第一,弄清楚你和對方的情分如何,再決定是不是找他幫忙;第二,就是即使對方曾經欠你情,你也不可抱著討人情的心態去要求對方幫忙,因為這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特別是喜歡斤斤計較的朋友,你們交情再深,也不可輕易找他幫忙;第三,人情要有適度的回饋,也就是要懂得“還人情”。

以朋友找朋友

中國人都有老鄉的觀念,都是非常注重感情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淚”“汪汪”直流,深刻道出了彼此內心的那種感受,似乎相互之間已不止是同住一個地方那麼簡單,而且與別人相比,有一種親情混雜在情感之中。同吃過一個地方的飯,同住過一個地方的房,這種說不清、道不出的感情很特別,它促使著老鄉關係的穩定發展。

國人自古以來,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同姓或聯姻的家庭同住在一處,比如什麼林家村、李家村,說的就是同一村中大家既是鄰居,又是親戚,對外則又都是老鄉,彼此血緣承自一脈,大家都是一家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開始便利起來,人類的不斷遷移也促進了交通工具的進步。因此,人們越來越不安分於在那種傳統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他們需要與不同姓或不同鄉的人進行交流,迫切想到外麵去走一走、看一看,就連儒家也提倡讀書人多出外走走“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就這樣,人不斷地出去,有的就在異鄉停留下來,定居繁衍,時間久了,同在異鄉的人便根據地域自然形成一種關係,那就是老鄉關係,但這種關係,深挖起來,其中還有一層也許近、也許遠的血緣關係。

既然是有血緣關係的老鄉,那就更是一家人了,不但親上加親,而且都認同一個祖宗,有事求你幫忙自然是分內之事。因此,在處理老鄉關係上,不要隻限於地域上的相同或相近,更要懂得在這一層基礎上深挖一層,說不定找到了彼此之間的裙帶,那這關係不就更容易搞定了嗎?

宋某是清朝末期人,參加科舉屢試未中,最後總算得了一個秀才頭銜,在偏僻的小山溝裏當一個私塾先生,教村裏幾個兒童以換取日常之糧食與衣物。

宋某雖說不能金榜題名,但博學精深,對自己學生的教育非常重視,千方百計地教學生些“格物致知”之學,雖說山村偏僻,但在那時,西方的知識也有所傳來,宋某異常欣賞,遂經常教這些知識給學生。

有一次,為了給學生建一間動植物標本保存室,他想方設法地去籌錢,村裏借了去鄰村,鄰村借了就到鄉裏……最後,在實在找不到出路的情況下,他到了城裏,希望找幾個老鄉想想辦法。

當聽說有一個老鄉現已有家財萬貫之時,他欣喜若狂,滿懷希望地前去借錢,卻不料這位老鄉吝嗇異常,一個子兒也不給就把宋某給趕了出來。

宋某原乃清高之人,現遇到這種屈辱,叫他如何咽得下。不過,冷靜之後,宋某想到這個老鄉對村裏特別是兒童教育還非常有用,跟他關係搞好了,以後的教育經費就好辦了,於是,他想出了一計去見這位老鄉。

那時不比現在,親屬輩分之間不大在意了。那時的親屬輩分非常嚴格。爺是爺叔是叔,就是你比一個人大了十幾歲甚至更大,但人家輩分比你高,你就得叫人家爺。

宋某找來族譜,經過認真查找,他發現自己比這位老鄉高了一輩,嚴格上來說,這位老鄉應叫宋某“表叔”,盡管宋某年齡隻有31歲,而那位老鄉年齡卻已58歲了。

最後,在族譜麵前,這位老鄉再也不敢如此囂張了,在自己的長輩麵前,他隻有遵循幾千年來的“禮”,而宋某最後輕鬆借到了所需的經費。

宋某在這裏可以說出奇製勝,耍了一個花招,鑽了一個空子,但從根本來說,就是他找到了與這位老鄉的裙帶關係,續上了血緣關係,在兩重力量的壓迫下,那位老鄉的吝嗇之心也不得不變一變了,或許,漸入老態的他也想以後葉落歸根吧!

所以,在與老鄉相處時,並不是所有的老鄉都那麼好說話,總會有一些非常難相處的人,這跟人的性格有一定關係。也許在地域的觀念上,他並不看重;或者是因為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隻懂索取,而不知付出,這樣的老鄉就很難相處了。

但這時不妨來點“旁門左道”,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想方設法找出與他在血緣上相連的地方,當然,這裏的想方設法不是要你去騙,而是要你去找,努力地去找。七大姑、八大姨,或者他的爺爺的堂弟的妻子是你外公的妹妹,要不然有可能你的姑媽的表哥的侄子的女兒是他的妻子。這要一找起來,有可能就能找出一點端倪,畢竟,既為老鄉,同住一個範圍之內,彼此血緣相近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這樣看來,無論近親、遠親,隻要是“親”,就可在老鄉關係上再加一層基礎,底子再牢靠些,以後的關係就有可能發展得更快、更好些。任何人麵對“親”人,無論是近是遠,在接待的態度上,總會與別人有些許的不同,也不論這不同點有多大,這就可能與之搞好關係。

既然中國人對老鄉有特殊的感情,學會利用同鄉關係,不但可以多交幾個朋友,更重要的是辦事時能得到關照,萬一自己在外麵有了什麼麻煩,也可以有“征用”別人的資本。那麼,該怎樣拉近老鄉關係呢?

(1)利用鄉音

既然是老鄉,就必然有共同的特點存在於雙方之間,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音”。用家鄉話作見麵禮,不需要物質上的東西。運用這種方法的場合,最好是在異鄉,因為在異鄉才會有戀鄉情緒,才會“愛鄉及人”,這時再來個“他鄉遇老鄉”,哪有不欣喜之理。對方離鄉愈久,離鄉愈遠,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這種情況,越要運用“鄉音”這種技巧,你就會得到老鄉所帶給你的種種好處。

(2)利用鄉產

在與老鄉打交道時,一般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為同鄉,互相幫忙,理所應當,還送禮物給對方,這不太俗了嗎?這種想法在某種特定意義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廣義來說,則是謬論。

老鄉與其他關係不同之處就在於,老鄉之間的關係是以地域為紐帶的,有一份“圈子”內的情存在於心上。“鄉產”也許是很普通的東西,本身並不貴重,但在“鄉產”上所包含的情意卻非“鄉外人”能看出來,體會出來的,它會起到勾起老鄉思鄉之情的作用,然後會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對你這位老鄉“另眼相待”,照顧有加。

(3)利用鄉情

一個人,無論是出自什麼原因,離開家鄉,離開生他的土地,也許一開始並不感到有什麼難過,但時間一久,或在他鄉碰到不習慣的生活習俗,或遇到挫折,他就會感到家鄉的親切、家鄉的美好。也許,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家鄉上有割不斷、丟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著遊子出外去闖世界的精神依靠。

民國年間,由於軍閥割據,因此各個集團為維護自己的勢力,老鄉關係在這時受到了格外的重用。

閻錫山是山西五台人,當時山西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挎。”閻錫山重用五台同鄉,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都被五台人占據;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他做了廣東提督後,大用海豐人,省政府裏到處都能聽到海豐話;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係統重用山西人,理由則是“山西人會理財……”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也不可忽視老鄉的作用。羅某是個早年離開家鄉出外闖蕩的遊子,現在異鄉成家立業,家庭生活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羅某一直為沒回家鄉而感到遺憾,一直盼望著能在這裏多碰上幾個老鄉以緩解思鄉之情。

恰在這時,同在這個城市的另幾位老鄉,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老鄉會,定期聚會,加深感情,有什麼事大家以後可以多加照應。

羅某一接到邀請,就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同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又一個“家”,並成為其中的領導者之一。

經過兩年的時間,同鄉會終於發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規模,羅某也等於多認識了近500人,這些老鄉,各行各業,貧窮富貴,兼容並包,用羅某自己的話說:“我現在辦什麼事都很方便,隻需一個電話,或打聲招呼,我的老鄉就會為我代勞……”

正是因為羅某充分認識到了同鄉會的重要性,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結交老鄉,才會有了這麼大的一個可以借力的群體,這於己、於他人又何止是簡單的一些方便呢?所以,結交好老鄉關係,對於幫助自己辦事成功,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以裙帶連裙帶

親故親故,無親不故。親之所以親,就是因為彼此有血緣關係或姻親關係。因此也就有了“一人飛升,雞犬升天”之說,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促織》裏的這句話道出了“親”的性質、精髓。

著名詩人徐誌摩當年拜師學藝,就多虧了一位親戚的引見。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且對語言及文學方麵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他。

當聽說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這方一麵很有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去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見。

恰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從中為其引見。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於是,最後答應了他,並親自帶徐誌摩去梁子恩的家,讓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從此,老師的輔導加上自身的努力,徐誌摩在詩歌上的造詣突飛猛進,最終成了一位著名的詩人。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在利用親戚關係時,言語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說,善用親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善用語言去說服對方,感動對方。

除了言語技巧外,在中國的親屬往來中,也可以用“投桃報李”之法。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平常,但運用起來往往因人而異,結果大有不同,這其中也是有奧秘所在的。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中的這句話,道出了人際關係中的酬報原則。

在社會交往中,任何人都免不了幫別人的忙,也免不了為別人所幫忙,正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但或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在親屬往來中,當求助於親戚時,出於親戚關係,表麵上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可真正做起來時,卻會拖拖拉拉,或借故推托。

為什麼呢?在親戚的眼中,求助人即使是與他有血緣關係的人,也是社會中的一個普通人,當彼此之間並沒有很近或很深的血緣關係時,親戚無須加以特別照顧。

因此,在利用自己的親戚關係之前,何不先讓人家利用一回,讓對方欠下一個人情,或者幹脆說,讓對方小小地利用一回,欠下一個小小的人情;繼而,在“投桃報李”的社會道德的約束下,在親情的基礎上加上恩情,何愁所求之事不成?

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權傾朝野,但有誰知道她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八旗女子登上太後的寶座的呢?說到這裏,就不能不談談安德海——慈禧太後的一個遠房親戚。

慈禧太後原名葉赫那拉氏,16歲時被鹹豐帝選秀女時選中,作為一個普通的秀女,入宮之後,葉赫那拉氏每天對鏡梳妝,精心打扮,等候著皇帝的臨幸。可是,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也不曾見過皇帝的人影。因為皇上妻妾眾多,如今又來了這麼多秀女,哪裏顧得過來。所以,葉赫那拉氏也和無數的宮女一樣,被冷落在宮中桐蔭深處。然而,葉赫那拉氏可不甘心這樣無聲無息地待下去,她的小腦瓜飛快地轉著主意:憑個普通秀女,要接近皇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她懂得:人托人,能上天。於是,她找到了同是鑲藍旗的親戚,現在是皇帝身邊的太監總管(紅得發紫的大紅人)——安德海,請求他幫忙,安德海一見是一位不很熟悉的親戚,起初並不熱衷於幫助葉赫那拉氏。

很快,葉赫那拉氏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把每月由內務府發給的月銀攢起來,買通安德海來打聽皇上的消息。

俗話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不久,葉赫那拉氏得到安德海送來的消息,說:“近幾日鹹豐帝每天飯後便乘坐小轎從初宮到水木清華閣去午睡避暑,來回都從桐蔭深處經過。”

於是,葉赫那拉氏抓住機會,每天午後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那裏婉轉高歌,從此地經過的鹹豐帝被她的歌聲與美貌迷住了,當即叫葉赫那拉氏到他的初宮去,召幸了她。

不幾日,葉赫那拉氏便被封為貴人,但她仍不滿足,繼續給安德海以恩惠,而安德海在親情與恩情的“威逼”下,成了鹹豐帝與葉赫那拉氏之間的橋梁,及時地把鹹豐帝的行蹤與言談告訴葉赫那拉氏。就這樣,憑著這個親戚的通風報信,葉赫那拉氏的地位迅速提升,從貴人到懿嬪,從懿嬪到懿妃,後又升為懿貴妃,最後終於成為兩宮太後之一,可以說,這一切,都是葉赫那拉氏懂得利用“投桃報李”的方法處理與利用親戚關係,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投桃報李”是一種互逆的過程,就是說,除了可先“投桃”後得到親戚的“報李”,也可先讓親戚“報李”後再“投桃”。求助於親戚時,在親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可先允諾“投桃”,從而得到對方的“報李”。

清朝中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很善於利用這種技巧去利用親戚關係。

有一次,胡雪岩為了購進一批昂貴的珠寶,急需要一大筆錢,但苦於自身沒有那麼多的現銀,找別人借又因為數目太大,沒有人肯借給他。

於是,胡雪岩就去找他的堂伯,他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茶葉商人,家財萬貫,且經常仗義疏財。當胡雪岩把來意說明之後,並向堂伯保證,這是一筆隻賺不賠的買賣,到時答應分給堂伯三分紅利。

胡雪岩的堂伯一直十分欣賞他,認為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再加上有三分紅利的誘惑,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於是,在沒有任何抵押、擔保的前提下,隻有胡雪岩的口頭承諾及彼此的信任,堂伯便借給了胡雪岩300萬兩銀子,這相當於他資產的2/3。

結果,這筆珠寶買賣及最後的交易十分順利,胡雪岩不但收回了成本,還賺了幾百萬兩的巨額利潤,並如數將先前允諾的本錢與紅利一並還給了堂伯。

如此看來,在求助於親戚時,可充分運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對方,然後做出承諾,讓對方能夠最大限度地相信自己。這樣,才可能先得到親戚的“報李”。

但有一點是要注意的,就是在做出“投桃”的承諾之後,就必須要憑自己的良心辦事,要有諾必踐,千萬不要做出小人行徑,暗中坑親戚一把。果真如此的話,親情這條路會被徹底堵死,相信一般的人都不會做這樣的傻事。

巧借顯貴,抬高身價

攀龍附鳳之心世人都有,誰不希望有個聲名顯赫的朋友,一個明星,或者隨便什麼大人物,如果能躋身於他們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榮耀,在別人眼裏也就身價大增,說不定就從一個窮小子變成別人眼中的上層人物,從而在辦事過程中暢通無阻。

如果你家有親人位列社會名流顯貴,或有親戚朋友任要職或是能力很強,將來能對你起作用,你就可以利用普通人攀龍附鳳的心理,開口向別人請助,往往他們會很樂意為你辦事。

當你身邊實在沒有合適的說客幫忙時,也可以從名人中拉一位,借用一下他們的地位和聲望,充當你與被求者溝通的媒介。

我們可以看一看美國黑人出版家約翰遜的親身經曆:有一次,我就是用借找人之名的做法招來真尼斯無線電公司的廣告的。當時真尼斯公司的頭頭是麥克唐納,他是一個精明能幹的總經理。我寫信給他,要求和他麵談真尼斯公司廣告在黑人社區中的利害關係,麥克唐納馬上回信(我斷定他隻是想拋開我)說:“來函收悉,但不能與你見麵,因為我不分管廣告。”

我並沒泄氣!在我一生中每次麵臨關鍵性轉折點的時刻,人們開頭對我總說不行,我不能讓麥克唐納用那官腔式的回信來避開我,我拒絕投降。

“好,他是公司的頭頭,但又不掌管廣告,他是幹嗎吃的?”我想。答案是再清楚不過的:他掌握著政策,相信也包括廣告政策。於是我再次給他寫信,問問我可否去見他,交談一下關於在黑人社區所執行的廣告政策。

“你真是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年輕人,我將接見你。但是,如果你要談在你的刊物上安排廣告的話,我就立即中止接見。”他回信說。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我們該談什麼呢?

我翻閱美國名人錄,發現麥克唐納是一位保險家,在亨生和皮裏準到達北極那次聞名世界的探險之後的幾年,他也去過北極。

亨生是個黑人,曾經將他的經驗寫成書。

這是個我急需的機會。我讓我們在紐約的編輯去找亨生,求他在一本他的書上親筆簽名,好送給麥克唐納。我還想起亨生的事跡是寫故事的好題材,這樣我就在還沒有出版的7月號《烏檀》月刊中抽掉一篇文章,以一篇亨生的文章代替它。

我剛步入麥克唐納的辦公室,他第一句話就說:“看見那邊那雙雪鞋沒有?那是亨生給我的。我把他當做朋友。你熟悉他寫的那本書嗎?”

“熟悉。剛好我這兒有一本,他還特地在書上簽了名。”

麥克唐納翻閱那本書,接著,他帶著挑戰的口吻說:“你出版了一份黑人雜誌。依我看,這份雜誌上應該有一篇介紹像亨生這樣人物的文章。”

我表示同意他的意見,並將一本7月號的雜誌遞給他。他翻閱那本雜誌,並點頭讚許我。我告訴他說,“我創辦這份雜誌就是為了弘揚像亨生那種克服重重困難而達到最高理想的人的成就。”結果自然順理成章。

抓住了對方有意攀附於你的心理,如果你有事相求,他一定會盡量答應你。

辦事的“冷熱水效應”

一盆溫水,保持溫度不變,如果先把手放入冷水裏,再放到溫水中,會感到溫水熱;若先將手放在熱水中,再放到溫水中,就會感到溫水很涼。同一盆溫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感覺,這就是“冷熱水效應”。在辦事中,善於運用這種冷熱水效應就可贏得某種心理優勢,進而獲得主動,增添製勝砝碼。

姑娘小倩相貌一般,但很有心計。一次,她去某公司應聘求職,長相出眾、能說會道的姐姐要和她一塊去,小倩不同意,她非要和人稱“醜小鴨”並且還有點口吃的妹妹一起去。別人都不理解,但小倩卻心滿意足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經他人介紹,小倩打算和某個男青年“見見麵”,同求職一樣,小倩不願姐姐作陪,而是領著妹妹。別人笑話她,但後來,小倩和那位男青年組建了一個美滿家庭。小倩為什麼要堅持這樣做呢?因為她明白,和“熱水”一塊,主考、頭次見麵的男青年有可能將其“低看一等”;和“冷水”一起,主考、頭次見麵的男青年則可能將其“高看一籌”。

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汽車,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由於種種原因,老李預計到這個月隻能賣出10輛車。極懂人性奧妙的老李對經理說:“由於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輛車。”經理點了點頭,對他的看法表示讚成。沒想到一個月過後,老李竟然賣了12輛汽車,公司經理對他大大誇獎一番。倘若老李說本月可以賣15輛或者事先對此不說,結果隻賣了12輛,經理會怎麼認為呢?他會強烈地感受到老李失敗了,不但不會誇獎,反而可能會百般指責。在這個事例中,老李把最糟糕的情況——頂多賣5輛車,報給經理,使得經理心中的“預期”變小,因此當月績出來以後,對老李的評價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提高了。

當一個人不能直接端給他人一盆“熱水”時,不妨先端給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給他人一盆“溫水”,這樣的話,這人的這盆“溫水”同樣會獲得他人的一個良好評價。

人們在判斷事物時下意識要進行相互比較、有時為了讓某人接受一件有些勉強的事情(溫水)時,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難的事(冷水)作反襯,出於趨利避害、兩難當中取其易的本能,他會痛快地接受想讓他接受的(溫水)。

假若首先讓對方嚐嚐“冷水”的滋味,就會使他心中的“秤砣”得以縮小,因此他會對獲得的“溫水”感到高興。

一次,一架民航客機即將著陸時,機上乘客忽然被通知,由於機場擁擠,無法降落,預計推遲1個小時到達。頓時,機艙裏一片抱怨之聲,乘客們在等待著這難熬的時間。幾分鍾後,乘務員宣布,再過30分鍾,飛機就會安全降落,乘客們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又過5分鍾,廣播裏說,現在飛機就要降落了。雖然晚了十幾分鍾,乘客們卻喜出望外,紛紛拍手相慶。在這個事例中,機組人員就是運用了“冷熱水”效應,首先使乘客心中“預期”變小,當飛機降落後,對晚點這個事實,乘客們不但不厭煩,反而異常興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