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會求人是一門學問

有的人把“不求人”標榜為自己的清高,其實恰恰反映了他的狹隘和局限,有的人把“求人”看成是一件很低賤的行為,其實恰恰反映了他對人際關係認識的膚淺和偏頗。從終極意義上來講“求人不如求己”,可是在具體的事情上,事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因為個人的能力、資源、視野都是有限的,你必須通過請求別人的幫助、引薦、指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但是除了自己的父母和至愛親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必須幫助你,因此,求人就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攻破對方的心理防線

求別人辦事時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才能攻克對方的心理防線,消除對方由於對你的誠意表示懷疑而產生的戒備。否則,這道防線將像一堵牆,使你的話說不到他的心裏去,甚至產生反感。

那麼,如何才能攻破對方的心理防線呢?當然,辦法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人與人有差異,沒有什麼通用的辦法。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1.利用同步心理

什麼是同步心理呢?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調、同節奏,也就是“追隨潮流主義”,是那種想過大多數人向往的生活、不願落於潮流之後的心理。正是由於這種心理的存在,那種不顧自身財力、精力而豁出去做的念頭,就很容易乘虛而入,支配人們的行為,導致人們盲目做出與他人相同的舉動。

通常人們在受到這類刺激後就很容易變得沒主見,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中。所以推銷員或店員經常會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銷話語,促使人們毫不猶豫地接受。

2.利用逆反心理

當別人告訴你“不準看”時,你就偏偏要看,這就是一種“逆反心理”。這種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強烈,它所產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於利用這種心理傾向,就可以將頑固的反對者軟化,使其固執的態度做180°的大轉變。

如果在說服對方的時候,劈頭就說“你這樣做不對”,對方一定會反感地說:“不,我絕對沒有錯。”但如果采取讓步的姿態說“也許我也有錯”時,對方的“逆反心理”也許就會產生作用,他會說:“不,沒那回事,其實我也有錯。”如果說“你確實是不對的”這樣的話,通常會使對方產生一種潛在的反感心理,而當對方有了這種心理時,就隻能放棄求他的念頭了。

富蘭克林曾在自傳中提到有關利用“逆反心理”的論述,也就是“在求助於別人時,首先必須非常穩重地敘述自己的意見,然後附帶地說:‘這隻是我的觀念,也許是有錯的。’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視你的意見為自己的意見,甚至當你表現出猶豫不決時,他還會反過來懷疑你。”

3.利用對方的危機感

在一定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會產生某種危機感,這種意識使他心生恐懼,並由此激發出強烈的要求上進的願望。如果你能把握住他的這種危機感,就能有針對性地采用相應的對策。

以下是一個希望兒子考上大學的母親,為了改變兒子吊兒郎當的態度而與他進行的對話:“小虎呀,高考迫在眉睫了,你非加緊用功不行!你看看你,整天隻知道彈吉他,這樣下去不行啊。唉,真不知道你心裏是怎麼想的!”

“哼,怎麼想?我覺得讀不讀大學都無所謂。那些書呆子們拚了命考上一流大學,進了大企業,結果又怎樣?像爸爸,在公司做了那麼久,還不是一遇裁員就立刻失業啦!”

“話不能那麼說呀!雖然爸爸今天是被裁員了,可是這許多年來我們家的生活水準不都是在中等之上嗎?你想要的東西有哪一樣沒買給你?這些都是你爸爸的功勞,全都因為他上過一流大學,進了大企業的緣故呀!你想想看,要不是你爸爸,我們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根本就不可能像現在日子過得這麼舒服!”

“知道啦!可是我喜歡音樂,想試一試自己究竟能不能靠它闖出一條路來,就算不成功我也不會後悔的。”

“音樂?我知道你喜歡音樂,但隻能把它當做一種愛好。因為要想成為音樂家是要有特殊天賦的。你確定自己有天賦嗎?就算你有天賦,還得加上不斷地訓練呢!而且你能玩上十年的音樂嗎?能嗎?”

“說得也是……但我還是想試試。”

“喜歡歸喜歡,放棄考大學而搞音樂,畢竟太冒險了!”

“嗯,知道了。”

這位母親的說服相當成功。她巧妙地利用了兒子對於放棄大學而專搞音樂的潛在不安全感,讓他明確感受到危機所在。

在與人交流中如果你能洞悉他的內心,巧妙地刺激對方的隱衷,使他內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來,就能找到他的危機感。這個危機感就是你說服他的一把利器。

投其所好,誘對方心動

要想通融事,必先通融人。不先把人搞定,就無法把事搞定。而搞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話說:“不怕對方不上套,就怕對方沒愛好。”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辦的。所以,與其苦心孤詣地琢磨事,不如盡心竭慮地琢磨人。把人搞明白了,事情也就搞清楚了,把人拍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

戰國時的張儀,學了一套“縱橫術”,帶了幾個鄉人到楚國去求富貴。但事與願違,在楚國窮困得無以聊生,生活異常拮據,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氣衝天,都嚷著要回家去。

張儀說:“你們是不是因為窮了,享受不到什麼快樂就要回去呢?這樣吧,再挨幾天,不是我誇口,隻要見到楚王之後,我保管大家吃喝不愁,否則的話,你們可敲碎我張儀的門牙!”

那時候,楚王正寵愛著兩個美人,一個是南後,一個是鄭袖。

張儀那天見到了楚王,楚王十分不高興。張儀就說:“我到這裏很久了,大王還不給我一點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話,請準我離開這裏,去晉國跑一趟,到那邊碰一碰運氣!”

“好吧,你隻管去吧!”楚王巴不得他趕快離開,便一口答應。

“當然,不管那邊有沒有機會,我還是要回來一次的。”張儀說,“但請問大王,需要從晉國帶些什麼嗎?譬如那邊的土特產,您若喜歡,我可順便帶一些回來。”

楚王冷冷地掃了他一眼,淡淡地說:“金銀珠寶、象牙犀角,本國多的是,對於晉國的東西,沒什麼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歡那邊的美女嗎?”這句話像電流一樣擊中了楚王,他眼睛一亮,連忙問:“什麼?你說的是什麼?”

“我說的是晉國的美女。”張儀一本正經地說,還做起手勢向楚王解釋,“那真是妙呀!漂亮極了!晉國的女人,哪一個不似仙女一樣?粉紅的臉頰,雪白的肌膚,頭發黑得發亮,走起路來如風吹楊柳,說話嬌嬌滴滴,簡直比銀鈴還清脆。正所謂比花花枯謝,對月月無光,雲鬢壓衡嶽,裙帶係湘江……”

這席話引得楚王的眼珠一直跟著張儀的手勢轉,連嘴巴也合不上。“對!對!對!本國是一個荒僻地區,我從未見過晉國的那些小娃兒,你不說,我倒忘了,那你就給我去辦,多帶些名貴的土特產回來吧!”

“不過,大王,沒貨款辦事可就難了。”

“那還用說,貨款是少不了的。”楚王立即給了張儀很多銀子,讓他盡快去辦。

張儀領到銀子後,又故意把這消息傳開,直傳到南後和鄭袖的耳朵裏。兩個人一聽,大為恐慌,連忙派人去向張儀疏通,告訴他說:“我們聽說張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晉國去買土特產,特地送上盤纏,給先生做個路費!”因此,張儀又刮了一把。

張儀要去晉國了,他在向楚王辭行時,裝出依依不舍的樣子,說:“我這一次到晉國去,路途遠,交通不便,不知哪一天可以回來,請大王賜我幾杯酒,給我壯壯膽吧。”

“行,行!”楚王客氣地叫人賜酒給張儀壯膽。

張儀飲了幾杯,臉紅起來,又裝模作樣地拜請楚王,說:“這裏沒有別的人,敢請大王特別開恩,叫最信得過的人出來,親手再賜我幾杯,給我更大的鼓勵和勇氣。”

“可以,不成問題,隻要你能早日完成你的使命!”

楚王看在“土特產”份上,特別把最寵愛的南後和鄭袖請了出來,輪流給張儀敬酒。

張儀一見,連酒都不敢飲了,“撲通”一聲跪在楚王麵前,說:“請大王把我殺了吧,我欺騙大王了。”

“為什麼?”楚王驚訝不已。

張儀說:“我走遍天下,從未見到有哪個長得比大王這兩位貴妃漂亮的。過去我對大王說過要去找‘土特產’,那是沒有見過貴妃之故,現在見了,覺得把大王給欺騙了,罪該萬死!”

楚王鬆了口氣,對張儀說:“我以為是什麼呢,那你不必起程了,也不必介意。我明白,天下就根本沒有誰會比得上我的愛妃,是不是?”又連忙向左右兩個貴妃獻殷勤,做了個怪樣。

南後和鄭袖同時眨兩下眼、嘴角一撇:“嗯!”

從此,楚王改變了對張儀的態度,張儀也落得個歲歲平安。

在這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楚王的弱點就是愛女色,而南後和鄭袖的弱點則是害怕有人奪去她們的地位。張儀正是抓住這些人的弱點,從他們身上賺取了許多銀兩。當然,張儀日後的發達比這個要大得多,這隻是張儀小試了一把。但給了我們很大啟迪,那就是不一定非要認識有權勢的人才能辦好事,隻要稍微動點腦筋,照樣可以把難辦的事情辦好,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並讓對方認可,這樣才能很輕鬆地求得有權勢的人幫你把事情辦好。

促使對方下決心

麵對猶豫躊躇的人,與他們溝通時,經常需要提出你的意見,甚至替他們作決定。此時,明確地說出答案可以當成說服的手段。

例如,在服飾店鏡子前比畫許久的女士,常為該買這件還是那件衣服而傷腦筋,銷售小姐如果能具體地提出意見:“長裙能表現出飄逸的美感,牛仔褲呈現瀟灑的帥氣。”往往能促使顧客作決定。倘若仍無法選擇時,不妨再告訴她:“你身材修長,穿牛仔褲更合適。”顧客或許一下就被你的話點醒立刻買下,這是高明的銷售手法。

用簡單而又令人驚訝的“斷定法”來操縱對方,往往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例如,某男對自己心儀已久的女子說:“除了我以外,再也無人能讓你幸福,隻有我才最合適你。”老練的刑警在審訊犯人時,會在語氣中偶爾插入這樣的話:“你遲早要說出真相!落在我手上的人,沒有一個能隱瞞住真相!”刑警重複地將這個信息灌輸到犯人的腦海中,讓他在無形中產生一種“我一定躲不過”的印象,而最終吐露實情。

另外一種促使對方下決心的方法是給人以絕處逢生感。

在說服的時候,如果僅指出對方的做法所產生的惡劣後果,就會使他因絕望而放棄自己的想法。相反,如果你在對方泄氣的時候,給他指明一條出路,他肯定會十分高興地采納。

一位父親就是利用人絕處逢生的心理來勸說兒子養成儲蓄的習慣的。

父:“孩子,好久前你就想買球棒,媽媽給你買了沒有?”

子:“沒有!”

父:“為什麼不自己想想辦法呢?”(引起對方的需求欲)子:“可是我沒有錢呀!”

父:“這樣吧!從明天起,爸爸每天給你1元錢。你存1個月後,該有多少錢了?”

子:“30元呀!”

父:“兩個月以後你就有60元了,60元可就夠買球棒的了。不過,這兩個月中,你必須不花錢買其他東西。”

子(高興地):“那我就不用等媽媽買了。”

父:“是呀,你以前沒有球棒,當時感覺怎麼樣呢(使對方產生絕望感)?現在你把零用錢儲蓄起來,就可以買到新的球棒,你的朋友看到你有了新球棒會怎樣?你有沒有必要存錢呀?”

伏爾泰說:“判斷一個人憑的是他的問題,而不是他的回答。”的確,要想給人以絕處逢生感就得把問題提好。這類提問,不僅能使你有條不紊地誘導對方,而且還有助於對方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禮輕情義重”

國人送禮,最講究麵子,似乎隻有禮物值錢,才能體現出主人的情意。奇怪的是最講究傳統的國人,似乎忘了“禮輕情義重”這句傳統的教誨。往往一味與他人比,似乎越貴重的禮物越好,甚至有人信奉“辦多大的事,送多重的禮”這樣的原則,實際上送禮不一定要這樣送,不必因為辦一件難辦的事情而傾家蕩產。善於送禮的高手,所挑選的禮物,總是經過細心的選擇,同時把真情包裝在禮物之中,因其獨特的風格和濃濃的情義,使人覺得於情於理,實在是無法拒絕。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訪問日本時,有一項訪問NHK廣播電台的安排。當時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該公司的常務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這個重大任務後,便調查有關女王的一切資料,加以詳細研究,以便在初次見麵時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給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到好主意,偶然間,他發現女王的愛犬是一種長毛狗,於是靈感隨之而來。他跑到服裝店特製了一條繡有女王愛犬圖樣的領帶。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這條領帶。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這條領帶,微笑著走過來和他握手。

野村送出的禮物是無形的,“禮”輕得非同尋常,卻使女王體會到了他的一片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因此可謂是地道的“禮輕情義重”了。

西方人送禮,往往是一束鮮花、一本書、一簍水果。禮物雖小,卻成敬意。也許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好好學習外國人的送禮藝術。

送禮,本身就是一種禮貌、尊重、感謝的表示,它本來要求是“禮輕情義重”。禮物應是小巧玲瓏,不必價值過分,又不是給對方的物質援助或經濟補貼。

人們通常出於麵子的需要,覺得一件小東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貨真價實的大禮。要送水果就稱它10斤,要送香煙就送上兩條進口的(更有甚者,黃金首飾、家用電器都敢送),錢雖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卻未必好。特別是第一次見麵,你一下子提了那麼多的禮物,人家還可能認為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誰還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處境就尷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於是你推我讓,最後,首先難下台的還是你。

如果取消“經濟價值”的標準,那麼什麼是合適的送禮標準呢?當然應是令對方高興的,而價錢高低不應作為衡量的標準。

前些年一些農村朋友,到城裏串門總是帶些自家產的西紅柿、黃瓜、小米、綠豆等,因為城裏缺,或者說不如他送的新鮮,因此主人總是很高興地收下這些禮物。

你願做個聰明人嗎?那麼當你送禮時就不要隻考慮到麵子,僅斟酌掏多少票子出來,還是要記住“禮輕情義重”這句古訓,以能使對方高興為送禮的最高標準。

有一年,一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醫生到台灣南部極偏遠的山區去行醫,他醫好了一個窮苦的山裏人,沒有向他收取一分錢的報酬。

那個山裏人回家以後,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到城裏,把那一捆柴放在醫生的腳下,可笑他不知道現代的生活裏,幾乎已經沒有“燒柴”這個概念了,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費。

但事實卻不然,在愛裏沒有什麼是徒勞的。那位醫生後來向人複述這個故事時總是說:“在我的行醫生涯裏,從來沒有收過這樣貴重的禮物。”

一捆柴,隻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這樣認為的。但對於這個山裏人來說,卻包含了他的全部。由於其中所深含的情意,使它成為記憶中不朽的財富,這才是送禮的真正藝術。

攀高結貴,不卑不亢

人的學識、修養、經曆、地位不同,因而有平常與尊貴之分。這是人際關係的層次差別,也是一種自然秩序。尊貴者是相對的概念,每個人都是尊貴者,同時又有自己的遵從對象。交往對象不同,人們的位置會隨之發生變化。尊貴者雖然與別人不屬於同一交往類別,有著一定的溝通障礙,但人們卻可以打破障礙與之正常交往,甚至發展友情。那麼怎樣與尊貴者發展友情呢?

(1)尊重對方,嚴謹有致

與尊貴者發展友情,首先要準確地把握雙方關係,給其以相應位置,充分表現出對他的尊重和恭敬。這是對雙方關係的確認和定位,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希望被尊重願望的滿足,必須嚴謹有致,不可苟且。小許很得一位教委領導的賞識。這位領導是老師出身,人也很平易近人。他與小許並未謀麵,但他讚賞小許的才華,便約請小許與他聊聊。小許在領導麵前並沒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言談舉止,都嚴謹得宜,很有分寸,注重距離。領導雖性情開朗,多次表示要小許隨意些,但還是對小許的舉動發自內心地高興,他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就這樣,小許與那位領導逐步建立了很深的友情。

(2)切忌奉承,不卑不亢

尊重是有原則、見真情的。如果不顧原則,另有目的,人格淪喪,不知廉恥,對尊貴者就會表現出阿諛奉承來。這表麵上似乎是尊重對方,其實它與尊重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阿諛奉承,虛情假意,誇大其詞,別有用心,隻能讓尊貴者反感、厭惡直至痛恨。本來可以建立友情,但因雙方失去真情而無法發展下去。當然也不能排除個別尊貴者好大喜功,樂於聽奉承話、看媚態的。但這樣的尊貴者你還有必要與他發展友情嗎?

(3)態度自然,不必拘謹

尊貴者無論地位,還是閱曆、學識,都高出一般人一籌。與他們交往,往往會令你肅然起敬,有時你還會有一種威壓感而在尊貴者麵前噤若寒蟬。你作為一個平常人,尤其是未見過世麵的青年人,在這種情勢下往往會顯得動作走形,言語囁嚅,特別別扭、生硬。其實尊貴者也是人們平等的交際對象,也是一種自然的交往關係,人們一方麵要尊重對方,另一方麵也要立足於自己,守住分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地交往,不必拘謹。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這反倒能顯示出你的交際魅力,反而會贏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尊貴者還會樂於與你發展友情。小斌就是有才華追求上進的青年人,他很想與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輩交往,可最終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斌太拘謹了,一副窩窩囊囊、委委瑣瑣的樣子,當然讓前輩們大失所望,怎會與他發展友情呢?

(4)巧妙配合,不可狂妄

從交往的過程來說,尊貴者是交際的主角,而你則是配角,處於次要地位。這是交際現狀,也是交際規律,是由彼此交往的身份和交際能量決定的。你要積極支持尊貴者,熱情配合對方,鞍前馬後,服從需要,聽候調遣。這是合乎交際現實的,不僅不會損害自己的“身價”,而且會取得尊貴者的信任。而如不能擺正這層關係,不恰當地顯示自己的能耐,賣弄自己的“才華”,以至背棄、排擠尊貴者,這往往會適得其反。小燦總希望展露才華讓一位他最敬重的老人認可他。一次老人在晚會上唱京劇,雖然唱得不算好,但還是贏得了掌聲,小燦又想,自己亮亮嗓子必會讓老人有知音之感。於是一曲京劇唱得嘹亮高亢,雖然小燦是好意,但還是讓老人在台下感到很不自然。如此不合時宜地展示自己,老人怎會與他發展友情呢?

(5)主動真誠,做出姿態

尊貴者的行為是要與自己的身份、地位保持一致的。他們一般不會主動與他人交往,而作為平常人,身份在下,地位比他低,自然要主動積極,充滿真誠,先邁出一步,做出友好的姿態,這是尊敬長者的美德,也是交際的慣例。小文在一次會議上認識了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十分珍惜這層關係,可他是個平常的人,又是小字輩,當然不太容易讓作家注意到他。但小文視為自然,更沒有賭氣,他每逢節日必寄賀卡給這位作家。終於作家記住了小文,並與他有了不尋常的友情。

(6)求助求教,接受嗬護

尊貴者是力量的象征,在他麵前,別人總是顯得很弱小稚嫩。所以要接受並求得嗬護。這一則是你與尊貴者交往所尋求和迫切需要得到的東西,二則作為尊貴者,他也會從中獲得施予和扶持之樂,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尋找嗬護一要尊重尊貴者的意願,二要適度得宜,不可仰仗、依附於尊貴者。這包括恰當地求助及一定程度上的求教。這會獲得尊貴者的認可,並獲取他的友情。小剛對本校一位知名教師十分敬重,主動拜他為師,經常請教一些問題,求得幫助和扶持。由於小剛尊重他的作息習慣和癖好秉性,所以每次請教都會有收獲。而在這一次次的請教中,那位教師也對小剛發生了濃厚興趣,並逐漸產生了很深的友情。

多用暗示少出麵

帕特麗夏?科克女士是馬薩諸塞州智囊團的成員,她工作精幹而頗有建樹,但始終沒有提升。終於在某一天,她為這事與上司爭吵了起來。

“在爭論中,我們互不相讓,氣氛十分緊張,”這位女士後來回憶說,“然而這場唇槍舌劍之後,我就不得不離開這家公司。”

非常遺憾,科克沒有遵守同上司打交道的基本規則:沒有把握取勝,別輕易向頭兒開戰。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應當盡量避免與上司衝突。對一位不甘寂寞的下屬來說,至關重要的恰恰不是唯唯諾諾,而是把自己的不同見解恰到好處地向上司表明。而避免矛盾,隻能暫時奏效,如長此以往,下屬吃不香睡不甜,人格受貶,上司則耳不聰目不明,指揮失當。

當你想要向上司說出某些話時,不管這樣的話是好的還是壞的,都盡量用暗示的方式去說,而不要當麵與上司交涉,要給上司留下足夠的餘地。

具體說來,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要區別對待,並且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達到你的目的。

當上司的決策出現明顯的錯誤時,可采用下列方法使之改正:(1)讓上司自己動搖信心,例如可以說:“您真敢冒險!”或者“哇!您真是勇敢。”語氣裏帶上點懷疑,比直說:“你的計劃太冒險。”要好得多。

(2)不要怪上司而要怪客觀原因,例如:“要不是形勢變化太快,您的計劃一定會大獲成功。”

(3)表麵恭維,暗中出招,跟上司說:“換成我還真想不出您的辦法來,我原來想……”表麵上說上司比你聰明,經驗豐富,實際上達到說出你自己想法的目的,上司聽了也許會動心。

(4)詢問上司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或許上司會反問你有什麼想法,也可能上司會產生一些新的構想,而看起來,這一切也是他想出來的。

(5)請上司把他的想法解釋一下,在解釋的過程中,他可能不必等你提出來,自己就察覺有漏洞。

(6)采用假設性暗示,例如“如果這種產品銷路不好怎麼辦?”你也說得不過火,又能使上司重新考慮。

當上司對你心懷疑慮時,你不妨也用暗示的方式去試探一下:(1)把握好提出問題的時機,別在他忙得焦頭爛額、心情懊喪或者出了家庭糾紛的時候接近他,最好是在有你參與的某項工作接近成功,大家都心情輕鬆,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提出來。

(2)要講究提問的技巧,例如問他“還需要我做什麼事?”或者“還有什麼要我補充?”上司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對你的評價。

(3)不要專門和上司談這個問題,這樣會讓上司覺得不自在,很多上司比你討厭受批評還討厭評價部下。

(4)學會察言觀色,如果上司總是對你冷淡、不耐煩,而對別人卻不是這樣,顯然他是對你不滿意。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立下大功,否則不要問上司對你如何評價。

當你對上司的工作有所思考並形成建議時,可以這樣對他善意提醒:(1)要先試風向,如果發現上司表現出防衛姿態,最好趕快改變話題。

(2)要逐級反映你的意見,越級抱怨會減少你說話的分量,減低別人對你的信任。

(3)提出批評的每句話都要有根據,否則上司會認為你無中生有。

(4)指責上司的錯誤,同時要給他提供如何處理才更好的建議。

(5)提出困難向上司求助,好讓他自己察覺哪裏出了問題,或許你不指出來,他就已經體察到了你的難處。

(6)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工作,因此問題解決了,功勞歸於上司,你才能永處順境。

另外,在用暗示的方式去提醒上司時,有幾個方麵也要加以注意:(1)選擇適當的時機

在找上司闡明自己的不同見解時,先向上司的秘書了解一下這位上司的心情如何是很重要的。

即使這位上司沒有秘書也不要緊,隻要掌握幾個關鍵時間就行了。當上司進入工作最後階段時,千萬別去打擾他;當他正心煩意亂而又被一大堆事務所糾纏時,離他遠些;中飯之前以及度假前後,都不是找他的合適時機。

(2)先消了氣再去

如果你怒氣衝衝地去找上司提意見,很可能把他給惹火了,所以你應當先使自己心平氣和。盡管你長期已積聚了許多不滿的情緒,也不能一股腦兒抖落出來,應該就事論事地談問題。因為在上司的眼裏,一個對企業持有懷疑態度、充滿成見的下屬,是無論如何也無法使他重鼓幹勁的,這個下屬也就隻能另尋出路了。

(3)鮮明地闡明爭論點

當上司和他的下屬都不清楚對方的觀點時,爭論往往會陷入僵局,因此下屬提出自己的意見時必須直截了當,簡單扼要,才能讓上司一目了然。

在紐約城財政部門供職的一名科長克萊爾?塔拉內卡很少與上司有摩擦,這並不是說她對上司百依百順,她會把自己的不同意見清楚明了地寫在紙上請上司看。“這樣能使問題的焦點集中,有利於上司去思考,也能讓上司有點回旋的餘地。”

(4)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通常說來,你所考慮到的事情,你的上司早已考慮過了。因此如果你不能提供一個即刻奏效的方法,至少應提出一些對解決問題有參考價值的看法。

(5)站在上司的立場上想一想

要想與上司相處得好,重要的是你必須考慮到他的目標和壓力,如果你能把自己擺在上司的地位去看問題、想問題,做他忠實的合作夥伴,上司自然會為你的利益著想,從而有助於你實現你自己的目標。

在職場中,沒有幾招保命的本事是不行的,因為那樣的話,一旦碰上風浪,你會成為首先被犧牲的那一個。因此,多練幾個絕招,你才能在職場上活得遊刃有餘。

小人物如何“借貴人”

貴人也是人,他們同樣有自己的關係。小人物要想借貴人之光,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貴人的網上結上自己的“扣子”。

誰不想得到貴人的相助,但小人物和貴人之間相隔何止十萬八千裏。何況即使有緣碰上個“不論好歹”的貴人,求他辦事照樣碰釘子。在無數小人物心中,也許對求貴人相助多半是想想而已,因為貴人實在難求呀。但也有小人物中的另類,憑著聰明智慧,求成了貴人,辦成了大事。

清政府的官場中曆來靠後台,走後門,求人寫推薦信。然而軍機大臣左宗棠從來不給人寫推薦信,他說:“一個人隻要有本事,自會有人用他。”左宗棠有個知己好友的兒子,名叫黃蘭階,在福建候補知縣多年也沒候到實缺。他見別人都有大官寫推薦信,想到父親生前與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來找左宗棠。左宗棠見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氣,但當黃蘭階提出想讓他寫推薦信給福建總督時,頓時就變了臉,幾句話就將黃蘭階打發走了。

黃蘭階又氣又恨,離開左相府,就閑踱到琉璃廠看書畫散心。忽然,他見到一個小店老板學寫左宗棠字體,十分逼真,心中一動,想出一條妙計。他讓店主寫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揚揚地搖回福州。

這天,是參見總督的日子,黃蘭階手搖紙扇,徑直走到總督堂上,總督見了很奇怪,問:“外麵很熱嗎?都立秋了,老兄還拿扇子搖個不停。”

黃蘭階把扇子一晃:“不瞞大帥說,外邊天氣並不太熱,隻是我這柄扇是此次進京,左宗棠大人親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總督吃了一驚,心想:“我以為這姓黃的沒有後台,所以候補幾年也沒任命他實缺,不想他卻有這麼個大後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見麵,他若恨我,隻消在皇上麵前說個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總督要過黃蘭階手中的扇子仔細察看,確係左宗棠筆跡,一點不差。他將扇子還與黃蘭階,悶悶不樂地回到後堂,找師爺商議此事,第二天就給黃蘭階掛牌任了知縣。

黃蘭階不幾年就升到四品道台。總督一次進京,見了左宗棠,討好地說:“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黃蘭階,如今在敝省當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來找我,我就對他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老兄就很識人才嘛!”

黃蘭階能夠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這個大貴人為背景,讓總督這個小貴人給他升了官,實在是棋高一著的鬼點子。

當然,欺世盜名,瞞天過海,是應該遭受譴責的,清政府的官場腐敗也令人驚詫、痛恨。

單從借力的角度,為自己尋求一些貴人作為背景,從而使自己盡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卻是很值得研究的。

旁敲側擊,達到目的

生活中為人求情、代人辦事常常會遇到令人不滿意的情況,可是隻要你學會委婉的表達方法,旁敲側擊,往往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春秋時期韓國修築新城的城牆,規定了完工限期。大臣段喬負責主管此事。有一個縣拖延了兩天,段喬就逮捕了這個縣的主管官員,將其囚禁起來。這個官員的兒子就找到管理疆界的官員子高,讓子高去替父親求情。子高答應了這件事。

一天,見了段喬後,子高並不直接提及釋人的事,而是和段喬共同登上城牆,故意左右張望,然後說:“這牆修得太漂亮了,真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勞。功勞這樣大,並且整個工程結束後又未曾處罰過一個人,這確實讓人敬佩不已。不過,我聽說大人將一個縣裏主管工程的官員叫來審查,我看大可不必,整個工程修建得這樣好,出現一點小小的紕漏是不足為奇的,又何必為一點小事影響您的功勞呢。”

段喬見子高如此評價他的工作,心中甚是高興,然後又聽子高的見解也在情理之中,於是便把那個官員放了。

那個官員之所以能夠獲免,原因大多在於子高的求情。子高把一頂高帽子給段喬帶上,然後就事論題,深得要領,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絕。其實,一般人都存在順承心理和斥異心理,對那些合自己心意的就容易接受。因此,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巧言遊說,便容易成功。

這種方法不僅可用來求情,也可用來諷刺,雖不點入正題,卻也側重利害。

齊國的辯士田驕,標榜自己不喜歡做官,並以此自命不凡。實際上,他依附於權貴,氣派和勢力比做官的還足。

他朋友雲奇一天來到他的府中,對他不肯為官的骨氣表示極為欽佩並表示願做一個小仆人。

田驕喜不自勝,問道:

“您是從哪裏聽說我主張不做官的?”

“聽我隔壁的女人說的。”

“她也知道我?”

“不但知道,而且還說您是她的楷模呢?”

“她是什麼人?”田驕更感興趣地發問。

“她是個潔身自好的人,早就發誓不嫁人。可是今年30歲,卻生過7個兒子;她雖然沒有出嫁,可比出嫁的人還會生兒子。”

“這……這……”田驕有口難言。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雲奇是采用旁敲側擊的方法,指桑罵槐,痛罵了田驕一番。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便是這樣的,旁敲側擊更甚於正麵斥責。

向上司“要”的藝術

加薪是每個身在職場的人最大的夢想,也是許多人心中暗暗盤算的“陰謀”。既然能幫公司談成許多筆生意,也能為自己談成這個問題吧!可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許多人不懂得加薪不能直來直去,而是要曲折一點,換句話說,就是盡量用暗示的方法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加薪談判和所有的談判都一樣,必須先稱稱自己的斤兩,再決定開口要多少。所謂薪水,其實就是你的表現和老板給的待遇在中間彙合的那個點。如果你的表現老板滿意,老板給的待遇你滿意,兩點基本上是重合的,雙方都滿意;如果你覺得自己表現很好,老板給的待遇比預期的低,那就隻有開口去要了。

不隻是薪水,還有地位,有時候也得善“要”,老板才給你;而不是大家所公認的那樣,你的表現達到了,自然就會給你相應的地位,要知道,老板也是人,也有忘記的時候和看不到的時候。

能否要到你的預期利益,關鍵就看你怎麼去要了。

宋太祖有一天答應要任命張思光為司徒通史,張非常高興,一直引頸企望宋太祖正式任命,但是始終沒有下文。張實在等得不耐煩,隻好想辦法暗示。張思光故意騎著瘦馬晉見宋太祖,宋太祖覺得奇怪,於是問他:“你的馬太瘦了,你一天喂多少飼料呢?”張回答:“一天一石。”宋太祖又疑問道:“不少啊!可是每天喂一石怎麼會這麼瘦呢?”張又冷冷地答曰:“我是答應每天喂它一石啊!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給他吃那麼多,它當然會那麼瘦呀!”宋太祖聽出語外之意,於是馬上下令正式任命張思光為司徒通史。宋太祖終於通過自己的行動兌現了諾言。

既然是要,那就得講究點藝術,像上述的這位官員,麵對自己的最大頂頭上司,他的做法其實還是冒了一定的風險的,萬一皇帝心裏不太高興,一怒之下把他現有的也給奪去了,他豈不是得不償失了嗎?封建社會,什麼樣的情況都會發生。幸好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你的要求可以正當地提出來,而不必擔心有“性命危險”。

比較好的方法是告訴老板:“我在公司也做了這麼久了,對公司也有很深的感情。但現在我麵臨財務危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所以來跟你商量一下(先把老板拉到同一邊,而不是對立)。你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我為公司多貢獻一些,並能交換多一點兒的待遇,以讓我渡過這個難關。如果公司一時之間真的有困難,而另一家公司表示可以解決我的問題,那麼,我可能隻好轉到那家公司了。等將來財務問題解決了,如果公司需要,我還是希望回來,為公司再次效力的。”

接下來,就是找個提出加薪的時機了。什麼事情都要看勢頭、觀風向,加薪談判也是這樣。這裏要看的時機,涉及大氣候和小氣候。

小氣候指的是個人因素,比如老板最近的心情如何;最近有別人要求加薪是否成功,老板反應如何;應該趁老板高興的時候一起要求加薪,還是過一段時間再說,免得老板一下子碰到那麼多要求加薪的人而被搞得焦頭爛額,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還有,比如你要求老板給你加薪10%,因為你過去5年都沒有加薪了,你這個要求應該是合理的,老板也同意,但如果他一下子接受不了那麼多,你就可以暗示他每年給你加薪2%,這也是可以考慮的建議。由於把壓力分攤在幾年內,老板興許就可以接受得了。

當你打算向上司“要”的時候,首先要清楚你的貢獻和你所要求的是否能夠對接上,如果你的要求有點過分,那最好還是免開尊口,以免到時下不了台,最終隻有走人的尷尬結局。

激發同情心,難事不難辦

大多數人都具有同情心,麵對求情者的眼淚和哭訴,聽者就是鐵石心腸,也免不了會動心的。但這並不是說,凡求人辦事都要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流下幾滴眼淚。而是說,當我們在求人解決問題時,應該調動聽者的同情心,使聽者首先從感情上與你靠近,產生共鳴。這就為你問題的解決與事情的辦成打下了基礎。人心都是肉長的,隻要你將具體的情況和你內心的痛苦如實地說出來,處理者是會動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進當權者對受害人的理解,但這並不等於說馬上就會下定處理的決心。因為處理者要考慮多方麵的情況,有時會處於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候,求情辦事者就得努力激發被求者的責任感,要使被求者知道,這是在他職責範圍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處理好此事。

美國曾有一位老婦人向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林肯律師哭訴她的不幸遭遇。原來,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獨立戰爭中為國捐軀,她靠撫恤金維持生活。前不久,撫恤金出納員勒索她,要她交一筆手續費才可領取撫恤金,而這筆手續費是撫恤金的一半。林肯聽後十分氣憤,決定免費為老婦人打官司。

由於出納員是口頭勒索的,沒有留下任何憑據,因而指責原告無中生有,形勢對林肯極為不利。但他十分沉著、堅定,他眼含著淚花,回顧了英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愛國誌士如何奮起反抗,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雪中戰鬥,為了美國的獨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曆史。最後,他說:“現在,一切都成為過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長眠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又可憐的夫人,就在我們麵前,要求申訴。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位美麗的少女,曾與丈夫有過幸福的生活。不過,現在她已失去了一切,變得貧困無靠。然而,享受著烈士們爭取來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還要勒索她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撫恤金,她還有良心嗎?她無依無靠,不得不向我們請求保護時,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法庭裏充滿哭泣聲,法官的眼圈也發紅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喚醒,再也不矢口否認了。法庭最後通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

沒有證據的官司很難打贏,然而林肯成功了。這應歸功於他的情緒感染、駕馭了聽眾及被告的心理,達到了理智與情緒的有機統一。

如果僅靠情感打動不了對方時,還有一著就是激發起所求之人的責任心,同情心與信任心一旦互動被激發,事情辦成就八九不離十了。

有位教師,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各項條件具備,但總評不上職稱,原因是他與校領導關係不好。

這位教師上告到上級主管領導處,雖然竭盡所能讓領導引起對自己處境的同情,但收效仍不大,這位領導聽後反而推辭說:“評不上是你學校的問題,學校不上報,我又有什麼辦法?”

這位教師早有心理準備,立刻說:“如果學校能解決,我就不會來麻煩您了。我是逐級按程序反映。你是上級領導,而且又主管這方麵的工作,下麵在這方麵出了問題,您是有權過問的。如果您不及時處理,出現更大麻煩,那就晚了。我想,隻要您肯過問,您的意見他們會聽的。”

這番話很奏效,這位領導很快改變了態度,事情最終得以解決。

這位辦事者的言外之意是:“處理此事是您的責任,如果您不過問就是失職,那麼,我還會向更上級領導反映,那時,您可就被動了。”

在求人辦事時,激發對方的同情心和責任感是十分重要的,當你巧妙地點醒對方身負的責任和手中的權力時,會使對方衍生出一種自豪感,使他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並同時站到了你的立場上。到了這個時候,再難辦的事情也能辦得成。

不僅僅是女人的眼淚,男人的眼淚有時比女人的更有用。這是因為一般人都相信“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旦男人哭起鼻子來,那一定會使在場的人丟盔棄甲而逃。

一家公司曾經用一年時間來解雇一位普通員工,但卻怎麼也下不了決心,原因是這個高大魁梧的領班擅長哭。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過去的12個月當中,人事部經理與這位領班會晤了4次。而每次都在尚未進入主題時,領班已經泣不成聲了。也許是他演戲的天分,對這位人事經理已經達到了絕佳的效果。每次經理都對公司領導者說:“如果必須開除他,你們自己去說吧,我辦不到。”就這樣,領班一直在那家公司做事。

日本國會有一次在討論政治倫理問題時,中曾根首相為了征詢田中角榮的意見而和他會晤。在談話中,前首相田中感歎地說:“我聽孫子說,在學校同學們都譏笑他,所以不想上學了。我心裏很難過,爺爺的錯誤竟要孫子來承擔。”說罷,已是淚流滿麵。

中曾根首相看了,不禁也熱淚盈眶,並立刻告訴田中:“我們必須在政治與倫理間訂立規範。”敏感人士認為,中曾根首相被田中的眼淚蒙騙了。

一般的人都是有感情的,隻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達到。

在日本的一次國會議員選舉中,有一位田中派的候選人,由於田中形象的陰影使他處於不利的形勢,但仍當選了。他就采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字架壓得透不過氣來”等低姿態,以流淚的神情來爭取民眾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於街頭,向來往的行人哭訴,因此獲得了多數民眾的同情票。

在辦事過程中淚水是最厲害的一種武器,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被求的一方往往因為對方的淚水而激發自己的情感,從而對對方的請求一一應允。鐵石心腸的人畢竟隻是極少數。

示“敵”以弱,化“敵”為友

大多數人是愛護弱小者的,當你把自己的弱點展示出來時,很多人就不會把你當做一個“完人”,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敵人”也會放下對你的敵意,而慢慢接受你。

有位記者去采訪某個大政治家的下屬醜聞的真相。這位大政治家明白記者的來意後,把興致勃勃開始質問的記者攔住:“時間多的是,慢慢來好了!”然後一屁股重重地坐下。

他的這種態度,首先便把記者的開場白抑製住了。

過了不久,咖啡送來了。

隨後,采訪不斷地被這個政治家製造的偶發事件打斷。那個政治家看來像是不敢喝熱飲的人,剛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來:“燙死了!”把杯子都打翻了。

收拾告一段落後,談了不一會兒的話,政治家又把香煙放顛倒了,就要在濾嘴上點起火來。

“先生,香煙放反了!”由於記者的提醒,政治家便慌慌張張把煙頭給換回來,以致把煙灰缸也碰倒了。

據說隻要大喝一聲,便能令普通的國會議員打哆嗦的這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卻讓記者意外地看見了這些醜態。因此,不知不覺中,記者的挑戰情緒消失,甚至對這位大人物感到親切不已。

但是,是不是大政治家真的這麼弱呢?顯然不是的,他的那些做法隻能說是這個大政治家耍的一個手腕。

人們在看到眼前威嚴的人露出醜態和弱點時,對這個人所抱的緊張感便會消失,相反的還具有接受這人的心理傾向。反用這種傾向的話,也可借著故意顯露自己的醜態,使對方疏忽,甚至也可能將對方拉攏成為自己人。在為人處世中,要使別人對你放鬆警惕,給人以親近之感,隻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跡地在他人麵前暴露某些無關痛癢的缺點,出點小洋相,表明自己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這樣就會使人在與你交往時鬆一口氣,不以你為敵,這就是故意示弱給人看。

有一位在一流企業擔任要職的領導。他在榮升經理時,在就職的寒暄中宣布道:“我一向對數字感到頭痛,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幫忙!”

光這一句話,就讓為了迎接能幹的經理而戰戰兢兢的屬下們的緊張感一掃而空。

但是,當屬下提出書麵報告時,他卻總能一眼看出差錯:“這地方數字有錯喲!”若無其事地督促其注意。這個指正其實很細微而且相當重要,這樣繼續一段時間的話,便會建立一種評語:“這經理明明說他什麼都不懂,其實卻是相當不含糊呢!”短期內屬下對他的信賴感也增強了。

如此這般,為了解除人們的警戒心和緊張感,並拉攏他人到己方來,暴露自己的缺點、弱點,是能發揮相當功效的。這點大概可以說是越用在頭銜顯赫的人身上,就越能產生絕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