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能賺一個億的人,其人生觀是什麼?

《勸學篇》reference_book_ids":[7316742737850551358,7332312589755485246,73167470902630349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SIX

當你決定做某件事時,身邊的大多數人都會忙不迭地否定你,勸你別幹,那麼你做的那個決定,則很有可能是一個好決定;你麵臨的那個機會,則很有可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換言之,一般人或者多數派的否定是一個明確的標簽。這個標簽往往能說明你的行動是正確的,照這樣幹下去,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你的人生便很有可能發生質變。如果你的行動總是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讚同與支持,你反而應該警惕了。

大多數人對你的支持與鼓勵往往是不那麼靠譜的,是一廂情願乃至異想天開的。他們的意見對你來說不大可能意味著“重大轉折點”。即便有“轉折”,恐怕也是一個坑。

反之,你不被理解、支持,倒符合事物的邏輯:人們沒經曆過,當然無法理解你,不能支持你。而這恰恰證明你的選擇可能是對的。你將會是第一個親曆者,迎來重大轉折的概率也必然會高很多。

說實話,作為過來人,身邊的人的目光與意見對一個業界新人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完全能夠理解。

當年的我又何嚐不是如此?剛開始創業時,我對別人的看法和說法何止是敏感,簡直是恐懼!

但是,我還是緊咬牙關,一路硬挺了過來。他人的眼光和言論不足以致命,不是嗎?無論別人有多討厭你,抑或在背地裏說了你多少壞話,哪怕他們覺得你就是一個奇葩,你也不會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阻礙你實現自身目標和夢想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夢想殺手”。

比方說,當你對一個人說出自己的目標,對方在你話音未落時便脫口而出:“別想了!就憑你?根本沒戲!”“這件事絕對做不成!”——這樣的場麵,想必許多人都經曆過吧?而能夠說出這種話的人,你要躲他遠一點,因為他就是你的夢想殺手。

壞消息是,這種人還往往是你最親近、最信賴的人,是你身邊的人,比如父母、單位上司、戀人。他們往往是你想躲都躲不開的人。

坦白說,他們否定你或嘲笑你,初心也許是好的,是為了讓你減少損失。

但是,他們的好心裏也會潛藏著某種惡意與私心,那就是不容許你過得比他好。這一點甚至連他們自己都未必能意識到。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有效應對夢想殺手的威脅呢?

答案就是:無視。

但是,越是親近的人,你就越難做到無視。

這個時候,你的毅力、意誌就格外重要了。

意誌越堅定、毅力越強大,你就越容易做到無視。

夢想是非常嚴肅的,絕對容不得輕視。

下回,當你在親友的冷嘲熱諷中感到快要敗下陣來的時候,你一定要以最嚴肅的態度好好問自己一句:“這真的是我的夢想嗎?”

然後,你跟著答案走即可。

當然,你需要對對方的善意表示由衷的感謝。然後,你再禮貌地對他說一句:“你的關愛我收到了,衷心地謝謝你。但這件事是我的理想,我不可能輕易放棄,一定會堅決走到底!”

總之,這件事你要處理得非常妥當才好。你既不能破壞彼此的親密關係,也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這本身對你也是一個考驗。

也許,你依然會有顧慮:我和張三從小玩到大,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張三阻撓的事,我就很難堅持下去了。你說我該怎麼做才好呢?我的回答也很簡單:說實話,我能理解你的處境和心情,但你對友情的理解還是太膚淺了。

何謂友情?何謂摯友?

我們不強求所有的朋友皆為摯友,讚同你所做的一切決定,可至少,對你渴望自我改變的夢想,他應該理解。他不應該去阻撓和破壞。

患難見真情。在人生最關鍵的節點上,朋友非但不推你一把,還給你使絆子,他就不是你的摯友。

常言道: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此乃人性。換言之,你以為是摯友的人未必像你想象中那麼鐵。當你真正落魄之時,他們未必會守在你的身邊。

你要永遠記住,即使失敗了,即使不被所有人看好,即使被所有人拒絕或拋棄,你自身的存在價值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你就是你。

對你而言,這種價值非但不會因為失敗而有絲毫褪色;恰恰相反,每遇挫折、打壓乃至羞辱時,它就會愈摧愈堅。

這就是你的成長。

被譽為“現代成功學之父”的美國著名學者拿破侖·希爾博士曾經對三萬名男女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一個人經曆多少次挑戰才會放棄?

結論竟然是0.8次。

當然,這是一個平均數。這意味著實際的回答有高有低。換言之,給出的答案低的人恐怕已經到了這樣一種程度:目標也許有一個,但是在正式挑戰之前,他便放棄了。換言之,他們的挑戰次數是0。

勇於挑戰的人,其人數極少,但他們的挑戰次數卻很多,也許是100次,甚至是1000次。

顯然,這兩類人有著天壤之別,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別的原因是什麼呢?

答案是:信念。

事實上,被稱為偉人的那些人也是和你一樣的不折不扣的普通人。他們有一點和普通人不同,那就是,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失敗不可怕,甚至是好事。一個人不斷地失敗,最終會成功。

這就是信念。

要想成功,你就必須比其他人經曆更多的失敗。這才是成功唯一的正解。

所以,關於本文開篇的那個提問,我現在請你來回答:你準備挑戰多少次才會放棄呢?

我來大膽地猜一下:10次,還是100次?

沃爾特·迪士尼(迪士尼公司創始人)曾經為了搞定一項關鍵的融資案,與投資方艱難地交涉了302次;

哈蘭·山德士(肯德基創始人)曾經在創業初期經曆過1009次失敗,並終於在66歲高齡時大獲成功,創下百年基業;

托馬斯·愛迪生(偉大的發明家)曾經為了發明電燈失敗了10000次;

邁克爾·喬丹(NBA巨星)曾經說過:“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經有9000次以上的投籃失手;曾經輸掉過300場以上的正規比賽;曾經有26次,在一球決勝負,並被球隊委以重任時罰球失誤,導致球隊失敗……換言之,我的職業生涯充滿了失敗,正因為這樣,我才會如此成功。”

可見,成功從來就不是從你身邊逃走的;事情的真相是,你一次又一次地從成功的身邊逃走。重點是,即便如此,成功依然沒有放棄你,依然在遠方等你。你無論曾經逃過多少回,隻要你不再逃,就能得到它。

所以,對待目標和夢想的模式有三種:一種是想實現或者渴望實現,一種是能實現該多好,還有一種是現在就去實現。前兩者是願望,後者是行動。

前兩者會被身邊的風言風語、冷嘲熱諷輕易打倒;而後者則不然,它會視所有的否定、背棄與打擊為機會——千載難逢的機會。

沒錯,機會這個東西非常狡猾,它常常以危機的形式出現,以醜陋的麵貌示人。

如果被它嚇住了,你就絕對沒戲唱;反之,如果你獨具慧眼、思想深刻,它會令你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你現在真正實現獨立了嗎?

動物長大了會離巢。

動物如此,人更是如此。

但是,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已越來越難離開父母的保護,越來越難走出自己的家,很難邁向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年後長期生活在生養我的家會讓我喪失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更不要說令我強大了。

為什麼會這樣?

你一旦回到那裏,就可以坐享其成。這就從根本上剝奪了你的生存能力。

事實上,據說長期住在原生家庭的青年男女結婚之後的離婚率會很高。

他們的能力和責任感撐不起一個家,撐不起孩子的生存乃至未來——即便是自己的生存和未來,他們都撐不起,何況孩子?

也許有人會為自己辯解:“我不是不想獨立,是父母不讓我獨立。我有什麼辦法?”

正因為你放棄獨立,缺乏獨立的能力,你爸媽才不讓你獨立。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從法律上講,人一過了20歲就算成年了[1]。一個成年人擁有著憲法承認的不可侵犯的權利,當然也有必須盡的義務:對家人的義務,對社會的義務,以及對自己的義務。

換言之,20歲的人有著充分的、合法的選擇權,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完全由自己決定,不需要父母的許可。

舉個例子。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一個人找什麼樣的男女朋友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許可。

說到底,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的翅膀已足夠硬,你必須展翅高飛,以完全獨立的姿態飛向你的人生目標。

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我的妻子在25歲的時候認識了我。那時,我既是她的男朋友,也是她的導師。而她也確實一度稱呼我為導師。

在我的介紹下,她也拜師於我自己的導師。這讓我們成了事實上的同門師兄妹。從那以後,她便搬離了父母家,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在29歲時,她實現了月入百萬日元的人生小目標,並與我結為夫婦,至今一直經營著我們的生意。

她經常對一些女性朋友說:“女人遲早是要結婚、生育的,正因如此,成年女性的獨身時代便顯得更為重要。在還沒有被家庭與孩子束縛住手腳,還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階段,你要打好自己的經濟基礎,讓未來的日子沒有後顧之憂。這絕對是上策。”

在我眼裏,妻子一直都是一位高貴的女性。她令我無比欽佩、無比尊敬。無論是為人妻、為人母,還是作為一個女性創業者、企業家,她把每一個角色扮演得遊刃有餘。

對孩子,我倆的態度從來都是:你想學什麼,就學什麼;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完全以孩子的意誌為主,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

對我個人來說,無論是為人夫,還是為人父,我也以相同的價值觀要求自己、塑造自己。妻子懷孕時,我無論工作多麼忙,每次孕期檢查從未缺席;孩子上學後,對每次家長會、運動會,我也總是極為重視,絕對是學校裏少見的全勤家長。

我之所以能做到這種程度,還是和實現了財務自由有關。我過著有錢有閑的日子,才有足夠的精力去打理、經營家庭生活,讓家庭生活盡可能圓滿、幸福。這恐怕就是許多人向往的理想的婚姻生活。

我能做到,相信你也能做到。

你從哪裏起步?你就從你的父母身邊起步吧!

你要相信自己的實力,至少要相信自己的潛力,勇敢地去挑戰。你要貪婪一點,要把你心中向往的所有美好事物全部拿下。

“中野君,工薪族的常識和成功者的常識完全不一樣喲!你想成功,就必須接受成功者的常識,把工薪族的常識徹底‘卸載’,扔進垃圾桶!”

這是當年導師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

我總結了一下,導師所謂的成功者的常識主要有以下幾條:

其一,你立刻從父母家搬出去。

其二,無論是親生父母、親戚、朋友,還是戀人、配偶,無論是誰,無論這個人與你多麼熟悉、親近,對他們信奉的常識,你也不要照單全收。你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價值觀。

其三,遇到事情,你盡量少與家人商量。對越重要的事,你越要如此。

其四,對學校老師教的東西,你也不要照單全收。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

其五,對大眾傳媒宣傳的東西,你也別太相信。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視角、自己的堅持。

其六,對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你也應如此。

其七,你要永遠做好成為少數派的心理準備,不要害怕因此而失去朋友。

其八,你要改變身邊人的構成,嚐試著換一個人際圈子,並不斷升級這個圈子。

其九,在真正的機遇麵前,你一定要敏感、果斷。你要盡最大可能杜絕無預警取消(約好的事情突然不去)的現象,增加無預警參加(不請自來、突然現身)的次數。

其十,隻要對自己的人生有利,你跳幾次槽都無所謂,不要太介意。

其十一,不憑公司的名氣,你要完全靠自己的本事打拚,獲得成功。

其十二,僅僅找到一份工作,你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除了上述幾條之外,還有一條常識:你不要搭理那些最多也不過是讓自己不會變得更壞的信息,要汲取那些能確保自己會變得更好的信息。

那麼,哪裏的信息能夠確保你變得更好呢?

這樣的信息源主要有以下三類:

其一,書籍。

其二,各類講座、沙龍。

其三,成功人士說的話、提的建議。

我目前能想到的就是以上三類了。

你把這些想法變成行為,成功的到來便是一件注定的事情。

注釋

[1] 日本法定成人年齡為20歲。2022年4月1日起,日本的法定成人年齡將由20歲下調至18歲。——編者注

現在,請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你到底想憑借什麼樣的信條度過這一生?

第二:你到底想與擁有什麼樣的信條的人結成夥伴與團隊?

第三: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你如果想以自己為軸心建立一個社群,你準備賦予這個社群什麼樣的信條?

對由人際關係構成的社群來說,信條就等於文化。因為在一起對大家都有利,無論損益如何都想在一起,這兩者的差異可大了。

在日本,人們最近經常能夠聽到“導師”這個說法,本書中也多次使用了這個詞。“導師”是來自英語的譯法,日語當中也有類似的詞語,是“師父”。

從嚴格意義上講,“師父”和“導師”的詞義是有一些微妙的區別的。前者比後者更細致,更全麵,更人性化。對東方人來講,前者也顯得更莊重,更貼切,更熟悉。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對你來說,提建議的人、幫忙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師父還是有一個為宜。這方麵不存在多多益善的問題。

日本將拜師、從師這件事視為“道”。“道”的意思是,有一個人已經走過了那條道,並把那條道上的風景看遍了,因此其見識與技藝已達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境界。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師父,拜在他的門下。我們就是為了學藝,為了學“道”。

日語當中有“守、破、離”的說法。它的意思是,作為師父,他的職責是將“道”的基本教義毫無保留地傳給弟子,直到弟子學業有成、功德圓滿。

師門之道,和父母養育子女是一個意思。

當然,對弟子而言,自己也要有為自己負責的覺悟與心理準備。這也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常識。

從師父的角度看,他收徒施教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是愛。師父將對人類的博愛,傾注於對弟子的愛中。

這件事是格外莊嚴的,容不得半點虛榮與輕浮。師父可以有若幹個弟子,但弟子隻能有一個師父,否則就難成正果。

從師之道異常嚴格,才是對弟子負責。弟子也應該對此甘之如飴。

從這個意義上講,其他幫助你的人、給你提建議的人則是一種程度略輕的存在。與情同父子的師徒關係相比,這些人更加類似你的朋友和夥伴。這樣的人多多益善。當然,他們之於你的價值,肯定會因人而異。一個人價值的高低往往與人和人之間的親近程度無關。如果一定要說有關係,這個關係有可能是:越是親近的人,價值便越小;越是萍水相逢的人,價值越大。由此,你要在日常生活中練就一雙識人的慧眼。

我當年遇到我的導師,隻是通過朋友的朋友介紹,我們彼此完全是陌生人。可僅僅是一麵之交,我就認定了這個人是我必須跟隨的人。而其後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識人有時跟找對象有一拚,是需要緣分的。這就意味著,緣分到了,你不要錯過,一定要主動出擊,抓住那個稍縱即逝卻無比珍貴的機會。

總之,要想成功,你不僅需要師父,也需要朋友、伴侶。他們的存在將使你在成功的路上一路高歌。

對我來說,導師是伴隨一生的存在。

事實上,即便在我已成功實現人生小目標——賺到億萬財富之後,我依然沒少麻煩師父,沒少得到他的關照。

我們之間的關係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一個人凡事隻考慮自己的利益是絕對不行的。人與人必須相互給予。哪怕對方是你的師父,你也不能單方麵索取,而不給予對方回報。這是人情世故、江湖規矩,是必須堅守一輩子的做人原則。

我從認識師父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認真考慮如何才能更多、更好地回饋他。想必正因如此,我們才能長期保持家人般的親密關係。

初入師門時,師父對我說過一句話:“給予別人的東西,你要迅速忘掉;而從別人那裏得到的東西,你要牢記一輩子。”

誠如此言。對恩師的教誨,我時刻不忘。

日本有一句諺語:人年輕的時候,哪怕花錢也要買苦吃!

對此,我完全同意。

我當年加入導師的師門,學習創業的知識與技能,就是為了獲得成長。

對這個問題,導師曾說:“你隻要目標明確,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全力挑戰,就可以快速成長。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而獲得成功所需要的失敗的數量,往往是一個定數。你隻要經曆了足夠多的失敗,就一定會成功。所以,對失敗這個東西,你千萬不能躲。你要盼著失敗來,來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猛烈越好。”

對導師的這番話,我是深信不疑的。當年拜師時,我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而年齡與我相差無幾的導師,已年入過億!

這一點不得不服。

我不斷地學習與實踐,積累了很多經驗:遇到生意機會時如何立項,運作項目時如何管理任務,如何開拓新客戶,如何維護老客戶,如何培養項目管理者的領導力,如何進行具體的項目管理,如何開拓與維護人脈關係網,如何管理、駕馭乃至驅動自己及整個團隊的情緒,如何創造及管理現金流……

從本質上來說,上班族的工作是從1到2的工作,而經營者的工作是從0到1的工作。換言之,前者的任務是在已有的框架內做事,而後者的任務則是創造這個框架。

因此,你如果想獲得成長、獲得飛躍,追求質變的話,不妨從創造框架開始嚐試,挑戰一下這個過程。你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驚人的成長。

我即便有一天失去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財富,我也能重新開始。重點是,這樣的事情無論發生多少次,結果都會一樣。對此,我有絕對的自信。而這份自信就源於我常年積累的經驗。可見,經驗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財產。你一旦擁有了這份財產,便沒人可以奪走。

說起自信這個話題,我頗有幾分感慨。

“由於沒有自信,我做不成某事。”這句話大家都不會陌生。

“中野先生,您一開始就有這麼強大的自信嗎?”我本人也經常遇到這種提問。

我不可能一開始就如此自信。

你問自己一個問題:在自己的人生中,你是否曾經有過一件事(隻要一件就好),是在有了自信之後才去做的?抑或,是在做了之後,才有的自信?

我相信答案一定是後者。

無論是參加體育活動、學習知識,還是學藝,任何事情都不是從一個人擁有自信的那一刻開始的,而是開始之後人才會有自信。

因為沒自信,一個人做不成某事。這是典型的歪理。而因為很少做,甚至根本沒做過某事,一個人才沒自信。這才是唯一的真理。

由此,你要想有自信,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從現在開始做。你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經驗。未來,你擁有的何止是自信,還有成功!

我一向認為,如果能以RPG(角色扮演遊戲)的方式度過人生,那實在是一件樂事。

一般來說,這類遊戲主要有三個構成要素。

其一,目的。

其二,規則。

其三,敵人。

但凡有了這三個要素,遊戲便可成立,而將人生遊戲化也將成為可能。

那麼,你如何才能將上述要素嵌入人生當中,將人生遊戲化呢?有這樣幾個步驟:

首先,你需要設定人生的遊戲目標:

成為有錢人;

成為生意人、商人;

獲得人生的成長……

隻要是你想達到的人生目標,均可設為遊戲的目標。不過,你需要注意一點:根據優先順序選擇目標,你隻選金字塔塔尖上的少數幾個事項即可。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資源有限,集中優勢資源攻克少數課題,才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當你的目標清晰時,敵人也便現身了。

舉個例子。

比如,你的人生遊戲目標是考取第一誌願的學校。那麼,這個遊戲中的敵人將會是小測驗、模擬考試、正式考試、玩樂的誘惑、睡不醒(睡魔)等等。

說起來,人生的RPG遊戲要比真實的RPG遊戲簡單多了。後者的設計人在創作每一個遊戲的時候都要冥思苦想,為那些遊戲量身定製敵人。而前者則遠沒有那麼麻煩。你的任何一個人生遊戲目標隻要能定出來,一堆敵人便會自己冒出來,不用苦苦思索、設計。

敵人出現之後,你的任務就是與其戰鬥。你的最終目的是要讓這個遊戲徹底成功。

人生這場遊戲的敵人都有哪些呢?

這裏隻挑幾個主要的說。

其一,欠別人錢(這個敵人異常凶悍,許多人甚至會死在它手裏)。

其二,缺乏幹勁,沒有能力(這是存在於身體內部的敵人)。

其三,他人(那些對你說風涼話、給你添堵、使絆子的人)。

其四,自我的情感和情緒(麵子、對社會常識的忌諱、羞恥心)。

以上諸條,都是你的敵人。你要認真麵對,勇敢鬥爭,並盡可能化敵為友,將最後的勝利收於囊中。

事實上,隻要與敵作戰,無論輸贏,你都能贏回一樣東西,那就是經驗。

在真實的RPG遊戲中,當你擊潰敵人,係統會自動提升你的玩家等級,提高你的權限,擴展你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獎勵回饋機製”,以激發玩家繼續玩下去的動機),使你獲得極高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進而對遊戲更為投入。

那麼,人生的RPG遊戲也是如此,甚至比真實的RPG遊戲更為優越:你可以盡情享受與敵人戰鬥的過程本身,且無須對失敗的結果過分在意,因為無論輸贏,你都是事實上的贏家。你贏回的將是寶貴的經驗,而這是確保你最終勝出的最為強大的武器。請務必相信:人生漫長,在這場遊戲中,所有成敗都是暫時的,最後的勝者一定是你。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人生的RPG遊戲中,遇到任何障礙、任何敵人都是天大的好事,你絕不應悲觀失望、退避三舍,反而要主動迎敵。

無論什麼遊戲,障礙與敵人向來是所有趣味的來源,是所有意義的所在。你一定要享受戰鬥的過程。

這個邏輯可以用以下的係列等式表示:

人生的敵人與障礙

=人生遊戲的樂趣

=積累博弈經驗的機會

=值得你去擊倒的怪獸

=思考攻略時的快樂與成就感

以上述諸條為遊戲攻略的基礎,請盡情地享受這場規模宏大、跌宕起伏的遊戲吧!

但是,人生RPG遊戲與真實世界的RPG遊戲,兩者還是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人生這場遊戲沒有事先設計好的一套完整規則。

真實的RPG遊戲一定會有一套完整的遊戲規則,比如說:隻要你能在某個戰役中戰勝敵人,經驗值就會增加;經驗值超過一定基準後,權限便會升級;權限升級後,攻擊力就會變強;攻擊力變強後,你就能更容易地擊倒敵人……規則如此循環往複,這就是所謂“打怪升級、升級打怪”的邏輯,是幾乎所有電玩設計必須遵守的基本框架。

但是,如此清晰明確的遊戲規則卻不存在於人生遊戲中。這裏不可能有現成的“玩家指導手冊”或者“產品說明書”去告訴你如何玩這場至關重要、事關生死的遊戲。

幸運的是,我們的前人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足以代替遊戲規則,為我們所有人指出一條明路。

下麵,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些規則。

規則一:自由度的高低。

遊戲的目標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誌自由地追加或變更;你有無限多可供自由選擇的遊戲命令。

規則二:重視體驗。

無論勝負,哪怕是中途逃跑也好,你隻要和敵人戰鬥,便會取得相應的經驗值。

規則三:遊戲具有骰子屬性。

你一定要明白:這個世界充滿了偶然,甚至是被偶然所支配的。這裏不可能有任何事先寫好的劇本。

規則四:多樣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長處和短處。

人生遊戲,相比真實的RPG遊戲,具有更大優勢。最明顯的優勢就是,在前者的世界裏,一個人無論輸贏,隻要和敵人戰鬥就能收獲寶貴的經驗。換言之,哪怕輸了,你也是得大於失。

這就意味著,對那些橫在你眼前的敵人或障礙物,你必須戰鬥。否則,你就會吃虧。

如此這般,你將人生遊戲中的要素導入生活實踐中,不斷地麵對與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斷地與敵人搏鬥,不斷地思考、實踐,那麼,你的成長將會異常快速。

對眼前的這場人生遊戲,你不妨全身心投入,盡情地玩,擊垮一切敵人,橫掃一切阻礙!

人生的成功確實存在某些秘訣,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成為一個能夠得到他人支持的人。

一個人如果沒有他人的支持,便不大可能克服所有的困難,渡過所有的難關,更絕無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人生之路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人的支持為基石鋪就的。人無法單靠自己而活,總得被誰支撐、支持才能夠生存下去。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活出被許多人支持的人生呢?

要想被許多人支持,你首先要支持許多人。

如果張三給予了你極大的支持,你一定會對他充滿感激,你一定會願意報答他。這是一種極為自然的本能反應。

可見,支持往往與物質或利益的交換無關,甚至有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目的性。如果一定說有,支持本身就是目的——隻要支持了某個人,這種行為本身就能給人帶來成就感和歡愉感。

總之,如果有人長期地、不求回報地支持你,這起碼意味著他對你的關心、對你的承認以及對你的尊重。對這樣的人,你以同等乃至加倍的支持回報之,實屬人之常情。

支持別人,也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好處、極高的價值。通過支持別人,你將有機會感知從未感知的事物,學到從未學過的東西,獲得從未有過的成長。

你想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就等於沒想到。你隻是口頭上說我會一直支持你,而行動上卻沒有任何表示,這是沒有意義的。說白了,這是空頭支票。你甚至有可能被別人當成虛偽的人。

對下麵這幾種人,你要高度警惕。你既不要與這種人產生過多瓜葛,也不要讓自己成為這種人。

其一,光說不練的人。

這種人把好聽的話掛在嘴上,行動上卻完全體現不出來。

其二,自我邀功的人。

這種人隻為你做了一點事,便一天到晚把它掛在嘴邊,強調個沒完。他生怕你不知道,生怕你不重視。

其三,拖後腿、使絆子的人。

這種人自以為了不起,居高臨下,習慣性地挑別人的毛病。

顯然,這些人是不可能得到任何人的支持的。他們一定會淪為孤家寡人。

人際關係就像一麵鏡子。別人怎麼對你,就是你怎麼對別人的鏡像反饋(當你看見對方的時候,你其實看到了自己)。所以,那些被無數人支持的人,一定是平時支持了無數人的人。這是必然的。

如果朋友、夥伴開了一家酒吧,我一定會成為第一個,至少是第一批常客,必然會經常光顧,消費不菲的金額。

同理,如果他們開了一家雜貨店,第一批常客、熟客的名單中也一定會有我的名字。

如果朋友、夥伴遇到了煩惱,向他推薦一本能夠解決問題的書,介紹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而言之,你的想法一定要通過行動表現出來。你要想得到他人的支持,必須自己先做一個堅定而熱烈的支持者。

正如一句古老的日本諺語所言:你給予多少,就會得到多少。你想加倍得到,隻有加倍給予。

我從導師那裏學到的東西都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哲學,是人生不可不知的原理、原則。這些都是無價之寶,是值得你拿出一生的時間去探尋、去追求的東西。

即便你是一個沒有什麼特殊才能的人,你也不必灰心喪氣,一定要相信:隻要能夠堅持不懈地打磨自己,隻要能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向,並能朝著那個方向持續不斷地努力,理想的人生對你來說將不再遙不可及。

換言之,無論曾經受過多少欺騙與傷害,你還是要對生活深信不疑,還是要相信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美好的。越是那些不惜體力、勇於奮鬥的人,越是那些心地善良、知恩圖報的人,便越有可能變得幸運。

這個價值觀既是我個人的人生哲學,也在我所組建的所有社群中得到了貫徹。

將本書讀到這裏的你一定會發現本書與其他同類書籍的一個明顯區別,那就是,從頭到尾我都沒說過一句類似這樣的話:隻要掌握了這幾條,創業很簡單!隻要學會了這幾招,賺錢很輕鬆!

顯然,這種“一招靈”式的寫法是創作同類書籍的潛規則,是所有內行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那麼,我為什麼不這樣寫呢?我為什麼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我覺得,那些“一招靈”的內容往往個性有餘而共性不足。換言之,它們太特殊了,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因此並不容易複製,並不具備普適性。

今天有用的東西,放在10年後也許不再有用;10年後有用的東西,放在20年後恐怕早就壽終正寢了。這種短命性,是“一招靈”最大的缺點。我想通過本書呈現的則是另外一種東西——基礎的東西。

原理和原則是不變的、是普遍的,具備可複製、可再現的屬性。

我的導師曾一再強調:對基本與基礎的東西,人必須拿出力量來貫徹。在這件事上,人不可有半點浮躁、敷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值得成為所有人的座右銘。

說起來,在我們這個社會,學曆高低似乎足以決定人生的成敗。事實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每一個人的人生際遇更多取決於走出校門成為社會人之後的思維與行為。一個人是否能夠在社會這所大學裏繼續學習、堅持深造,才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所在。

作為日本人,每個人都知道印在一萬日元大鈔上的那個人是誰。

他就是著名的“私立雙雄”之一的慶應義塾大學的創始人福澤諭吉。他曾在其著作《勸學篇》中說過這樣的話:天造眾生,本無分高低貴賤、上下尊卑,眾生皆平等矣!此乃天授之惠,理應普世皆享……然今放眼人間,聰慧、愚鈍,巨富、赤貧,貴胄、野夫之現象舉目皆是。此雲泥之別、天地之隔,概為何因?甚奇!甚怪!何處求解?

這段話可能一些讀者讀起來會有點吃力,大體的意思是這樣的:神仙當初造人的時候本來是想著人人平等,人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可為什麼現如今這個世界上,人和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呢?頭腦聰明的人和不折不扣的笨蛋,富可敵國的商人和食不果腹的乞丐居然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豈不是太奇怪了?誰能告訴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然後,福澤諭吉接著說:以吾之愚見,凡此種種,概以慧鈍為因。而慧鈍之別,皆源學與不學。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任何一種際遇上的差別,全部都和一個人到底是聰明還是笨有關;而聰明與笨的差別,完全和一個人到底學習還是不學習有關。

關於這一點,我想稍微做一下解釋。一般來說,許多人認為,富貴與貧窮是天注定的。改變一個人的階級屬性難於上青天,所以,人還是認命為好。

但是,對這樣的看法,我卻不敢苟同。

一直到24歲時,我還隻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和手捧本書耐心閱讀的諸位毫無二致。從那時開始,我真的是拚了命學習,恨不得學他個天荒地老。時至今日,我已是四家公司的法人,年收入過億。總之,我的人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我不是那種有才華的人,甚至有點愚笨。不過,我絕對有信心告訴任何人:我學到的東西、積累的東西,其數量不輸給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

對我而言,通過20年的學習與實踐,我得到的最大感悟就是:人要終身學習,終身修行。

有人會覺得終身學習實在是太累了,令人望而生畏。殊不知,終身懶惰、終身放棄也是一種修行,而且這種修行帶給你的辛苦更多。不然,你怎麼可能天天抱怨呢?

可見,與這種狀態相比,終身學習反而是一件樂事,完全可以令你沉迷,讓你舒適。

你一定要把學習和成長培養成一種習慣,一種本能,一種閉著眼睛都會想、會做的事。它們就像呼吸、吃飯、睡覺一樣,你也可以有同樣的感覺、同樣的狀態。你隻要習慣了,學習就變得理所當然。

導師當年說過:“能成事的人並不是什麼特殊的人。他是把誰都能做的事做到誰都不做的程度之後,還能堅持做下去的人。”

終身學習是一件誰都能做的事。是否能夠做到這件事,其實與人的耐性無關,隻與悟性有關。

這還是思維結構的問題。那些自認為做不到的人,千萬別懷疑自己的毅力,因為這與毅力沒有關係,歸根結底,還是你沒想明白。

對我而言,導師的另一個重要教誨是:遵守承諾。

我必須承認,執行對他人、對自己許下的承諾,把承諾貫徹到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談何容易!

自從跨進師門之後,我就馬不停蹄幾乎跑遍了所有能提供學習機會的場所。無論是私塾,還是演講會、交流沙龍、補習班……隻要第六感告訴我,這些地方將令我不同程度地獲益,我就絕不允許自己缺席。

不誇張地說,那些年為了這件事,我跑遍了日本。東京自不必說,哪怕是衝繩、北海道,我也是說走就走。

為什麼要把事情做到這種程度?

我對自己許下了諾言。

正如當年導師所說:“如果想了解一個人,你不要聽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畢竟人長著嘴是可以撒謊的,而行動騙不了人。”

你的任何想法都必須從行動上體現出來,否則就是騙人。而對於這一點,我算得上從較早階段便大徹大悟的人。我既然對自己許下了學習的諾言,便一定要將這個承諾體現到行動上,而且必須貫徹到底。

所以,正式出師前、拜在師父門下的整整五年時間裏,無論是導師的演講會,還是其他任何業內高手舉辦的沙龍、補習班,我幾乎一次也沒有錯過(流感大流行等不可抗力除外)。即便是生病,發熱到39攝氏度,我也從未懈怠。

現在想起來,對我而言,無論如何都要信守承諾這一點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過去,說到的事情做不到,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些情況可謂屢見不鮮。

為什麼後來的我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因為我受了師父的影響。他是一個無比信守承諾的人。我天天在他的身邊,便極容易被其言行舉止所感染。久而久之,我也成了和他一樣的人。隻要是對師父說過的話,我就必須做到,否則就會無比煎熬。換言之,當你承諾的對象是一個極其重視承諾的人時,你自己也會極其重視承諾。

這就意味著,你隻要自己重視承諾,日常生活中與你接觸的人也會逐漸受你影響,變成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反之,你如果是一個對承諾異常隨意的人,那麼,別人也會這樣對你。那個人哪怕有著信守諾言的好習慣,也會將你視為例外,會很自然地背棄對你許下的諾言。

真正關鍵的是,你要信守對自己的諾言。

毫無疑問,一個人對他人的承諾非常重要,必須無條件地堅守。因為一旦毀約,他就會給對方帶來莫大的困擾,進而失去對方的信任。

這一點已成為一個社會常識,大多數人應該都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對自己的承諾卻被太多的人忽視。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對自己毀約,不會給他人造成困擾,也不會失去任何人的信任。換言之,這件事的成本似乎太低了,沒人重視。

其實,對自己毀約也會帶來重大的困擾和信賴的消失,而那個對象、那個受害者,就是你自己。重點是,你居然對此毫無意識,任由這種狀態持續下去,這難道不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嗎?

任何人對自己許下承諾的次數都會遠遠多於對他人。這就意味著你是遵守,還是違背這些承諾,其結果會很極端。

比如說,明天上午6點必須起床,今天晚上10點半必須上床睡覺,每天必須做50個俯臥撐,每天必須看30頁書,這份手頭上的工作下午6點之前必須搞定,這個目標明年1月底以前必須實現……

這些都是你對自己許下的諾言。

問題是,你又真正做了幾項呢?

具體地說,把自己的承諾越當回事、越守得住的人,便越信賴自己;反之,越不當回事、越是守不住的人,便越不相信自己。

說白了,信任自己就是自信。而自信來源於守約,對自己的守約。無論事情是大是小、是急是緩,你對自己的承諾都要無條件地兌現。你越能兌現,便越自信。你會這麼想:“隻要是自己定下來的事,我便一定能落實。”這樣的自我暗示一旦形成,你就會改頭換麵,變成那種無論做什麼都會竭盡全力、隻要努力便一定能成功的人。

這就是人生的良性循環。

歸根結底,所謂承諾是一種心理信息——自發自收的信息。一旦你守住了諾言,這個信息就反饋出你是一個重要的人、有價值的人;一旦你守不住諾言,這個信息就反饋出你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這個世界上比你重要的人有很多。

你違背了對自己的承諾,就必然會找出大量借口為自己開脫,試圖正當化自己的毀約行為。可就算這樣,毀約行為對你的傷害本身也不會變。換言之,你會越發不相信自己,自信將與你漸行漸遠。

所以,這件事的嚴重性已經遠遠超越“守約是好事,毀約是壞事”這種膚淺的認知,其結果將直達靈魂深處,直達你人生的本質。

總之,信守諾言並不簡單。它不僅事關他人的尊嚴,也事關你自己的尊嚴。

與導師初遇的那一天,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中野君,你是否曾經認真考慮過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你生存的意義、存在的理由和人生的目的……”

坦白說,我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我說:“不好意思,對此我確實從來沒想過。”

導師對我說:“我能理解。你現在不考慮這些也沒有關係,可是不能總是不考慮呀!畢竟我們是作為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無論如何還是要考慮一下人生的目標和生命的價值,哪怕一輩子隻考慮一次呢!否則,我們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這句話驚到了我。我的心髒仿佛被刀子紮了一下。

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想,沒有任何目標,盲目地過一輩子,人生會怎麼樣呢?恐怕會這樣:上大學—找工作—當上班族—結婚—買房—生養孩子—升職(公司中層)加薪—淩晨門球[1]……總之,人生大概率會沿著這樣一種家庭日常連續劇樣式的軌跡行進。我的家庭背景還要相對複雜一些,但人生軌跡應該不會變太多。

這還算好的。萬一遇到經濟危機——企業倒閉、大改組、大裁員,人們恐怕連如此平凡的人生也享受不到了。

你即便運氣好,能夠進入一家自己向往的好公司就職,幻想著終於可以實現人生理想了,可人算不如天算,進入公司沒多久,你就沮喪地發現,自己已被職場環境改變,被鋪天蓋地的日常事務淹沒。你幾乎沒有真正想做的事,手頭上的一切工作都僅僅是不得不做的。昔日的老同學相聚,酒桌上不再有人生理想、少年意氣,而是各種抱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咱們幾個也不年輕啦……”

片刻的沉默後,大家無言地碰杯、搖頭、苦笑。

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現實。一個人有了家庭後,辭職絕對不是一個選項。重新開始的成本,你付不起。於是,哪怕是再討厭的職場、再無聊的工作,你也得咬牙堅持。你不得不忍受了無新意的生活。你感覺自己就好像一列火車,沒完沒了地在同一條鐵軌上來來回回,直到報廢為止……

特別是日本的男性上班族,這種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壓迫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格外明顯。比如,他們每天在擠成沙丁魚罐頭一般的地鐵中通勤,就是一大煩惱事。為了不被誤解成色狼,他們的兩隻手永遠要高舉過頭,牢牢地攥住頭頂的吊環。可即便如此,每當車輛顛簸,身體的某個部分被動地碰到哪位女士,他們還是會驚出一身冷汗。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整個人癱倒在沙發裏,他帶著一臉的疲憊隨手翻閱著一本無聊的周刊雜誌。看著雜誌裏那些精美的旅遊圖片,他禁不住喃喃自語:“唉,要是有錢就好了。要是有時間就好了。”他心裏明白,自己可以做的夢已被極其有限的工資和老婆給的零花錢死死地鎖定了邊界。

他對自己失去夢想和希望的事實極為不滿,於是諷刺挖苦他人的希望與夢想。

他實在無聊透頂的時候也會晚上跑出去鬼混一下。他把半個屁股勉強安頓在酒吧的高腳椅上,點一紮啤酒慢慢地品。運氣好的話,他還能與一位泡吧的美女邂逅,愉快地聊一會兒。

深夜,當他帶著眩暈感回到家中時,老婆孩子都已經睡了。這個時候肚子卻餓了,他隻好燒上水,泡一碗拉麵胡亂吃上幾口……

孩子上了中學,變得有點叛逆了。他便經常對孩子炫耀:“想當年你老爸上中學的時候,那可是遠近聞名的孩子王,是讓校長、老師都頭痛的頭號‘問題學生’!那個時候,學校裏的小孩見到我,哪個不是繞著走……哈哈哈!”

他得意地說著,完全沒有意識到此時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腦袋頂上隻剩下幾縷頭發,蔫蔫地貼著頭皮,而大肚腩已快頂破襯衣……

好一個油膩的中年人!

這樣的人生,你真的想過嗎?

要是換了我,我一定會脫口而出:“堅決不能把人生過成這樣!否則,豈不是白來這世上走一遭?”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電影,而電影的主角隻能是我們自己,其他人頂多是配角。

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也是你,劇情怎麼走,台詞怎麼說,都是你一個人說了算。

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劇本?

盡管遇到無數困難,主人公卻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成長,最後獲得了幸福。這樣的故事情節盡管有些老套,可你肯定不會排斥。

相反,從小便生在富貴之家,一路走來無比順利,主人公沒有經曆任何看得見、摸得著的成長,所有成功的果實全都是唾手可得。這樣的劇情恐怕太過單調、枯燥,令你缺乏激情,不是嗎?

據說,僅僅是生而為一個日本人,便已躋身世界頂級的富翁俱樂部了。而這個俱樂部裏的人口隻約占全球總人口的兩個百分點。

從某種意義上講,從出生的那一天起,日本人便擁有了全世界大多數人不曾擁有的機會。

是利用,還是扼殺這個寶貴的機會,全在於自己的決斷。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一件事。

我曾經看過一個描述發展中國家兒童生活狀況的視頻,並被其內容的深刻性與啟發性所震撼。

視頻中的孩子都陷入了極度營養失調的狀態。

“哪怕一次也好,真想吃頓飽飯啊!”這句話是孩子們的口頭禪。

盡管食不果腹、衣衫襤褸、蓬頭垢麵,視頻中的孩子卻沒有一個是消極、悲觀的。恰恰相反,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是開朗樂觀的,對家人的關愛和依戀簡直快要溢出了屏幕,令觀者動容。

盡管命運如此不公,生活如此艱難,他們依然沒有妥協,而是拚盡全力去活著、快樂著、期待著……

視頻中有一個令我震撼的情節是,這些孩子對學習的欲望極為強烈。

那些孩子從堆積如山的垃圾中尋找別人廢棄的書籍,隻要找到便拿回家中拚命地學、拚命地記。由於沒有錢買紙和筆,孩子們為了記憶隻能大聲誦讀,一遍又一遍……

看到這一切,我不禁為自己感到羞愧。我問自己:“我的人生也如此拚搏過嗎?和視頻中的孩子們相比,我的人生到底算什麼?到底有什麼價值?”

即便有喜歡吃的東西,他們也吃不起;即便有喜歡做的事情,他們也不能做;即便想找份工作,他們也找不到;即便有想學的東西,他們也學不了……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過著這樣的日子,過著這樣的人生。

幸運的是,作為日本人,我們很大程度上是例外,我們不會把日子過得這麼慘。即便有少數人會遇到一些困難,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也能通過國家、社會、個人的資源走出困境。

正因為如此,人們會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想:“換了是我,我是否能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也用攝像機記錄下來,給那些國外的苦孩子看呢?我是否真的擁有這份勇氣?想想自己的工薪族時期,我天天抱怨不給自己加薪的領導,天天埋怨不爭氣的父母,根本就沒有精力去想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這樣的我,是否能赤裸裸地展示給那些逆境中頑強生存的苦孩子看?當然不能!我丟不起那個人……”

退一萬步講,我即便拍了這樣的視頻,也拿給了那些孩子看,孩子們又會作何感想呢?

他們恐怕是這樣想的:“這個日本人如此幸運,能夠生活在一個天堂般的國家,可為什麼身上卻有如此多的負能量,把日子過得如此疲遝呢?他明明要啥有啥,為何卻天天把‘搞不定’‘辦不成’‘太困難’這些借口掛在嘴上,為自己找台階下呢?這實在是太可惜了。這個人浪費了他所處的優渥環境,還不如和我們換一換呢。”

想到這裏,我感到臉發燙,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如果我和這些苦孩子交換生活環境,讓他們來到日本發展,而我去他們那裏謀生,會發生什麼呢?

毫無疑問,他們中的每個人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成功,而我則很有可能餓死。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不同,認真程度不同。

看完那個視頻的瞬間,我忽然有了一個想法。我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振作起來,重啟人生!我一定要讓這一幕成真:有一天,我也能挺起胸膛對那些孩子說:“我也在拚命努力!我對待人生的態度也和你們一樣認真!”

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對那些孩子失禮。

你一定要相信,你的身上充滿了無盡的潛力與可能性。

你的父母在你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也一定是這麼想的,一定對你光明的未來有著無窮的信心。

如果你有了孩子,那麼作為父母,你對自己的孩子也一定會這麼想,一定會認為他的身上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隻要肯努力,你也能成為天才。

喜歡農藝的朋友都知道,西紅柿幼苗如果用一種特殊的營養液浸泡栽培,可以結出5000—10000個果實。

重點是,這種方法與改變DNA無關,就是一種普通的、傳統的栽培方式。換言之,苗木本身的生物屬性並沒有被改變,還是普通的、正常的苗木。

土壤這種東西,本身具有阻礙苗木根部發育的作用。這屬於土壤的物理性質,而這種性質可以通過外部手段改變。隻要做到了這一點,至少從理論上來說,苗木的根部便可以無限發育。土壤下麵的根壯大了,土壤上麵的植物自然也會蓬勃生長。這就將植物的生命力發揮至極限。每一個看似普通的生命,其實都並不普通。

隻要是生物,它就會如此。西紅柿如此,黃瓜、茄子也是如此。植物如此,動物也是如此。

別人如此,你也是如此。

如果處於普通的環境,你的生命之苗恐怕也會以最普通的方式迎來生命結束的那一天。但是,如果你將自己的根置於一個更有利於成長的環境之中,你未來結出的果實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規模呢?

這簡直不可想象。

苗是普通的苗,重要的是土壤;人是普通的人,重要的是環境。

後者改變了前者,是後者讓前者變得不普通。

對你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尋找那個環境、那片土壤。如果你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土壤是有問題的,隻要能夠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你便要勇敢地跳出來,給自己插上翅膀,飛向一片新的天地。

那裏會有無限寬廣的天地等著你。你隻要能脫離自己的舒適圈,便會發現世界之大,它遠遠超出了你的想象。

那將是一個令人驚歎的壯觀景象。

據說,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人類將很快迎來百歲時代,即每一個人都有相當大的可能活到100歲。

一年有365天,一百年就有36500天!

如果將漫長的人生視為一部電影,以你現在的歲數,電影恐怕才放映了四分之一,最多也不過是三分之一吧?

這部電影已經放了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了,還沒有一場高潮戲,是不是有點太無聊了呢?

作為主人公的你該給電影加點猛料了,讓它更有趣一點,更戲劇化一點。

機會就在眼前。

剩下的,就是你能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能不能牢牢抓住它了。

你最近遇到了某個人,這可能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有人將這本書推薦給你,這也意味著一個機會。

總之,無論是與某本書的緣分,還是與某個人的緣分,都可能是機會。這就看你有沒有慧眼和膽量了。

事實上,那個能夠改變你一生的人或事物極有可能已經是你的囊中之物,隻是你自己還不知道。你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從自己身邊找機會。你一旦抓住機會,堅決不能鬆手。

然後,你便可以大膽地描繪、大膽地期待自己人生中的成功故事了。

注釋

[1] 日本老年人喜愛的一種運動。這裏形容老後生活的枯燥無味。——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