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整備大營
作為大清帝國的主宰,連玉璽都已經拿到王府辦事的多爾袞來說,很快就做出了布置,從山西戰場抽調四萬八旗,於九月十五號抵達鄭州城,算起來,這部分八旗在大同也就休整了二十日左右。
隨八旗作戰的還有河南全部綠營和直隸一部,外加從陝西戰場撤退下來的軍隊,力圖在河南形成一個十萬人規模的重兵集團,此外,多爾袞還進行了布置,要求江南、湖廣和江西三省綠營調集精銳向三王一公麾下效力,力圖盡快覆滅兩廣明軍,攻略西南,然後委任原閩浙總督張存仁為直隸、河南和山東三省總督,派遣八旗漢軍一部由其指揮與山東綠營一起,消滅叛軍在三省交界處最大規模的義軍——榆園軍。
隨著大同的陷落,在兵力調配上,滿清還是有充足的富裕,關外八旗和外藩蒙古都沒有動用,雖然濟爾哈朗力主讓漠南蒙古入邊牆作戰,威脅陝北,但多爾袞認為沒有那麼必要,整個朝堂的態度還是如此,畢竟現如今還是‘八旗天下無敵’的狀態,滿朝上下都認為隻要八旗主力一到,南朝新軍也是旦夕可破。
唯一讓多爾袞猶豫的是主帥人選的問 西南戰場的主帥是孔有德,因為沒有多少八旗出戰,也就不用再換了,張存仁也是一個不錯的奴才,主持山東戰場也很得體,最重要的還是河南戰場,讓多爾袞慶幸的是,濟爾哈朗以自己的退出換取了他對南朝新軍的重視,那麼濟爾哈朗自然就不用在考慮的行列。
而現在的滿洲宗王之中,有獨立領軍才能的,且曾經擔任大將軍一職的,包括英親王阿濟格,剛封了端重親王的博洛、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三人分別擔任過秦晉、閩浙和湖廣三地的主帥,表現的都不錯,而且都是多爾袞主政之後擔任主帥的,其餘三位,豪格和多鐸已經死了,濟爾哈朗自行退出,也就這三位。
但三人也有不同,阿濟格是多爾袞的親兄弟,雖然能征善戰,但為人極為粗暴高傲,目中無人。博洛和勒克德渾雖然也能算可用,但遠遠談不上親信,考慮到援軍一到,河南戰場上滿蒙漢八旗數量已經超過五萬,就在中原左近,多爾袞還是準備交給最親近的兄弟阿濟格統帥,而勒克德渾做事穩重,且對糧餉後勤這等事非常熟悉,作為副帥,又把何洛會這個知曉大明新軍底細的將領恢複了固山額真,也去河南效力。
多爾袞在為接下來的大決戰做準備,趙銘道也在進行著準備,他親自參與構築周山大營的工作,第一點做的就是堅壁清野,把洛陽盆地之中百姓十三萬多人之中壯丁留下,其餘全數遷往關中、四川安置,而本地百姓不少不願意遷徙,麵對大明官兵,向東逃亡的不少,趙銘道不以為忤,到底是經曆了改朝換代,河南百姓連續經曆了幾十年的戰亂,大明、大順和滿清的順民都做過了,但說起來,還是滿清給了幾年安穩,跟著大順是先甜後苦,而跟著大明就沒落得好處,自然也就能做出選擇了。
不過隻要河南府堅壁清野就好,百姓或遷移或逃散,趙銘道直接命令拆民房修築周山大營,在仔細勘察了地形之後,全軍將帥全都認為,周山以西的周穀大溝最為安全,高深險要的大溝是敵人絕難進攻的,因此周山大營的糧倉、火藥和營房全都布置在此處,挖掘窯洞做火藥庫,修築房屋當大倉。
計毒莫過於絕糧,為了糧食安全,趙銘道在關中和河南采購、征募糧草三十萬石,作為全軍後備糧,雖然剛收了小麥,但小麥不好做軍糧,不去皮的小麥需要加工才能實用,而麵粉又不好長期保存,所以趙銘道命各地以夏收新麥換小米,以小米為軍糧,但運抵大營的軍糧卻隻作為後備糧,無論是修築大營還是日後作戰,隻要是糧道不斷,即不能取用,為此,趙銘道還專門把糧倉交由軍法官管製。
此外,還大量儲存黃豆、綠豆等作為輔糧,還大量采購豬羊,或因為勞役而死的牲口,大量醃製作為大營日後所用。
為取木料做薪柴和建築,周圍的樹木也被砍了個精光,而棉被、棉衣等冬季物資也源源不斷的運來,整個周山大營,上到魏王趙銘道,下到一個普通的兵卒,每個人都忙的腳不沾地,但最關鍵的還是兵力。
因為主帥是曹化聞,當初北伐時原本隨他指揮的就有兩個步營、一個跳蕩營和一個騎兵營合計四千戰兵,依舊全數交由他指揮,而楊展也主動要求參戰,帶本部兩千五百人加入戰場,趙銘道也以其為副帥協助曹化聞。
而除了這些之外,經過一輪擴軍,趙銘道麾下有十二個步營,四個甲兵營,李定國轉戰中原留下了三個步營,及八個後備營和四千五百騎兵,另外就是招募自陝西或從降兵之中挑選、兼並自陝甘義軍的十五個新編步營和四個騎兵營,每個營都是一千兵。
隻不過新編營的裝備不是特別好,基本就是從繳獲的裝備精挑細選的,火器以鳥銃為主,少量魯密銃,但大部分還是裝備甲胄和長矛的尋常步營,這部分兵卒抵達周山大營後,發現十二尺的長矛平地拒馬無敵,但在狹小的戰壕裏卻揮舞不開,又臨時更換了各式刀具,或者索性截斷了長矛使用。
周山大營的防禦不是死守,還要進行內外線的配合,外線部隊除卻與南陽地方的李定國建立聯絡之外,主要集中在陝州,由劉傳興和白文選二人指揮,隻有內外配合,保持對外聯絡,大營才不會成為死地。
在經過了一輪演習、爭吵和扯皮之後,趙銘道最後做出了決斷,十七個最好的步營裏,趙銘道給周山大營八個,八個後備營給了六個,五個選鋒、跳蕩的甲兵營給了三個,十五個新編步營給了十個,另外給兩個騎兵營,一個野戰炮營一個混編炮營。
如此算下來,周山大營的戰兵規模就達到了三萬三千人,另外還有廚子、馬夫、鐵匠和雜役,加起來給了一萬人,曹化聞對此是很滿意的,但是他另外要求再給五千新兵,不論來自西南的軍戶還是陝甘新募,甚至陝甘綠營降兵也行,趙銘道對此有些猶豫,在兵馬調配之中,趙銘道盡可能給曹化聞值得信賴的兵馬,盡可能不讓降兵參與周山大營,就是擔心禍起蕭牆,但曹化聞的態度卻很明確,一旦內外聯絡被切斷,周山成為死地,他必須有足夠的兵力來彌補損失。
最終趙銘道隻能同意了這個要求,把部分陝甘綠營的降兵加上一些義軍鄉勇給了曹化聞。
除了周山大營之外,趙銘道隻在潼關留了三個精銳步營和四千騎兵,作為預備隊,剩餘的進入全數調遣給陝州的劉傳興和白文選,這二人的目標就是維持潼關至周山大營的後勤補給,隨時支持周山大營,擊破清軍非常有可能的封鎖。
而曹化聞卻在陝西和河南兩地大規模搜羅裝備,新軍的製式裝備就不用說了,各式火炮槍支和彈藥,有多少要多少,來者不拒,而連繳獲自清軍的武器,曹化聞的要求也是多多益善,不論甲胄刀子矛還是火槍火炮,特別是一些火炮,曹化聞也是物盡其用,直接固定在陣地上當炮台用。
“如今兵馬著實不少,依著我看,就算與清軍在平地決戰,他們也不是我們的對手。”楊展看著漫山遍野的軍隊還在加緊修築工事,自豪說道。
曹化聞搖搖頭:“很多是新兵和降兵,未必可靠能用。最關鍵的是,若是出了洛陽,進入中原,清軍根本不用和我們打,咱們騎兵少,不足一萬,肯定不是敵人的對手,步兵就算不借助工事,擺開陣勢,清軍也是打不破,可那又如何呢,打贏了,兩條腿也追不上四條腿?
幾萬兵馬分開了,就是被清軍各個擊破,不分開,清軍就可以圍而不攻,渴死我們,餓死我們,甚至可以用民壯和綠營把我們子彈消耗光,然後一擁而上群毆。還是等一段時間,什麼時候有三萬騎兵了,韃子就再也不是對手,想跑都未必跑的了。”